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安!很多學長們在週記都有反映一些自己修學的狀況,感覺大家都能察覺到自己修學上的狀況、問題。諸位學長,當我們發覺自己修學上的問題跟習氣的時候,大家的心情如何?那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其實很多境界觀念一轉、心態一調,就過去了,不是很複雜。要在自己知見上面的觀念下功夫,要多聽經,與其在那裡鑽牛角尖煩惱,不如讀經、聽經,一聽明白了,理得心安,就過關了。但是過了關不要太得意,《西遊記》講九九八十一關,尤其人假如過了一關之後洋洋得意,馬上下一關就來了,挫挫我們的銳氣。

  有一個同仁講到(一個男同事),「我最近對女色都不會起心動念」。他早上才講,中午見到我,非常惶恐,剛剛就碰到境界,原來自己還差得遠。告訴大家,當我們自己覺得不錯,馬上境界又來,那個是祖先保佑,讓我們別傲慢,讓我們別錯估自己的程度,這是好事,其實我們好歹不見得分得清楚。比方說,今天不照《弟子規》做了,旁邊又沒人,突然才一個小動作不按《弟子規》做的,馬上室友闖進來看得正著,在那解釋,「我只有今天這樣而已」,就開始解釋一大堆,「倘掩飾,增一辜」。假如當下心態很正確,「對不起,你是我的貴人,我才想偷個懶就被你發現了」,一句話自己的心就擺正了。在那裡解釋半天,愈描愈黑,搞複雜了。等這個學長離開了,在那裡說,「真衰!剛好今天而已,怎麼就被看到了?」衰還是幸運?幸運。一個人會墮落,就是他在耍小聰明的時候都沒有人看到,都讓他瞞過去了,他就愈來愈得意了,之後就愈偏愈遠。一有什麼小的偏頗的念頭起來就有人提醒他,那是他有大福報。你身邊有一個善知識,每天你有一個小動作錯了,他馬上批評你,那是最大的福報,但幾個人願意享這樣的福?所以有沒有福還得看自己能不能接受,福在受諫,接受勸諫。不要說別的,父母多念我們兩句話,我們就不耐煩、就不高興了,那怎麼可能說善知識來跟我們講,我們能歡歡喜喜接受?所以孝道是師道的基礎,沒有孝道,對人不可能真誠恭敬。

  所以事情並不複雜,就是觀念跟心態能不能擺正的問題。能不能轉念?你一轉,煩惱就是菩提,危機就是轉機,壓力就是動力了。所以修道的路上,這些師父們常常問,「你會麼?」會不會轉念?心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現在是被境界牽著鼻子走。修行,你有定慧了,就可以轉境界了。我們剛剛講的,這一陣子心情很不好,因為發覺自己的習氣愈來愈多。這句話不對,發現自己的習氣叫開悟。怎麼點頭的人這麼少?你們統統要回去重修。老人家在「認識佛教」裡面有一句太精闢的話,「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你每天磕那麼多大頭、念那麼多佛號,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落實,你的佛是白修了,你的成就很有限,佛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佛教的是要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聽明白了師父這句話,發現過失叫開悟。開悟好不好?我今天沒有空過,「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你今天沒發現過失,不就因循耽擱一天了嗎?一天又蹉跎了。所以自己發現了,或別人告訴我們了,高興,這個就是正確的修行態度。開悟應該是高興,今天沒有白過,發現了進而去改。

  可是為什麼發現了還是難過,心地上的煩惱在哪裡?你得把它揪出來,你病了,不找病根怎麼根治?是把表面處理好,還是從根本處理?心地是根本。為什麼覺得發現自己的問題了還是很難過?不自信,否定的慣性上來了。疑是修行的大病,懷疑自己、懷疑經典、懷疑聖賢的教誨,甚至於看到孔老夫子的行持,覺得「他這麼做我不認同」,也沒有進一步去思考聖人是怎麼存心的。一看到行為,馬上就以自己的認知去下判斷,就否定聖賢人的行為了。「見未真,勿輕言」,這一句話很深遠。再來,好面子,人家一講我們了,經句還沒上來,面子的感覺比較敏銳,一下不舒服,「我多沒面子」。好面子一起來,你覺照的喜悅就沒有了。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這個心態擺正了,你會很歡喜觀察到自己的問題,也會很歡喜別人指出我們的問題了。修行成敗關鍵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我這一生不想再墮落了,我這一生不想再順著習氣走了,我這一生不想再「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諸位學長,我們真的立了願以後,定了方向、定了目標,還要定一個修學的數量,一天多少時間用功、多少時間聽經、多少時間讀經、經要讀幾遍,都要落到實處。明明知道《了凡四訓》很重要,去年就知道重要,今年讀了幾遍?(聽眾答:三遍。)你薰習之功就達不到了,「讀書千遍,其義自現」。而且你不明理,境界一來你根本提不起觀照,就隨順習氣走了。《了凡四訓》要念三百遍,《了凡四訓》沒念三百遍不能做師長的學生,因為不聽話。

  有一個人很聽話,《無量壽經》念三千遍,跑去找師父,說「師父,我《無量壽經》已經念三千遍了,接下來怎麼樣?」師父說再念三千遍。大家讀經可不要讀到形式上去了,交作業、應付。用至誠的心去領納經典,你一明理了,就知道從哪裡下手,從哪裡改正自己。哪有讀三千遍還不知道該怎麼去落實、怎麼去改?那根本就是應付,念的時候都在想,「二千二百二十七遍了」。讀經的時候心要清淨,一心恭恭敬敬去讀就有悟處了。你最起碼要讀到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還譏不譏人家的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一言一行有沒有跟《弟子規》相應,走路有沒有太快,講話有沒有太快了?「凡道字,重且舒」、「步從容,立端正」,這都是威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念頭有沒有愈來愈清淨了?首先要數量,再來,明理了要好好去落實。信、解、行、證,讀經是解,有理解了要趕快去落實。諸位學長,從今天、從此刻開始我們已經明白了,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有一個學長跟我聊,他說,「蔡老師,你有沒有覺得我最近很恨你?」告訴大家,我聽到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第一,我很高興,為什麼我很高興?這麼直接的人才是道友,同參道友,直心是道場,他沒有悶在那裡恨我,這種人是光明磊落的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他又說,「你有沒有發現?」我心裡想,回想一下,這幾天在跟大家分享的時候,確實有感覺他的眼神有點不妥,可是沒往心裡去。他這麼一提,我才回想一下這幾天的情形,好像有點感覺。

  一切人對我們的誤解或者一些情緒,統統別往心裡去,為什麼?假的。你別把假的當真,如來自性是他的真心,所有這些都是妄心的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學佛就是學一個明白人,不能愚痴,不要認真為假,他有真心你都不相信,就覺得他這個人就是這樣沒救了,認真為假。認假為真,他的習性就是這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要修正一下,江山易改,習性難移。但是那個習性為什麼難移?當事人不願意改。當事人只要願意改了,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都得要把根源、根本問題找到,不是難改,是當事人願不願意改。所有的人只是他的助緣,最重要的因是他自己決定的,掌握在他手上。所以天助自助者,天棄自棄者,自我放棄了、不受教了,誰都幫不上忙。真肯受教了,時時都有聖賢、佛菩薩的保佑,他們是契入聖賢境界的人,我們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哪有我們願意學,他不護佑的道理?這個學長接著說,「為什麼恨?因為覺得你這幾天講的都是講我,有點喘不過氣來了」。我說,「你不簡單,我這幾天講的這些東西,很多都是組織領導者應該要注意的這些點,你自己沒帶組織,怎麼都覺得在講你?你這個聽經態度不簡單,都覺得句句都是講自己,自己是當機者」。現在聽經不受益,都是覺得講別人,不是講自己。我們也感覺到,面對自己的習氣真是需要勇氣,你要真想成就,要真幹,要到什麼程度?連死都不怕,就怕自己隨順習氣,就怕念頭不對。死都不怕,用不怕死的勇氣、氣概來面對自己的習氣。發勇猛的心,立決定的志,我不想再墮落了,這樣勇往直前去面對習氣。其實習氣為什麼這麼恐怖?是你給它力量的,你就一直覺得「我不行、我不能,我就是這樣」,它就愈來愈囂張。我們假如覺得那個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正念一提起來,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所以大家假如有煩惱的時候,這個念頭都伏不下,觀想一個情境,有一隻貓守在老鼠洞,這隻貓說,「你敢出來,給你好看,一把就把你給抓住,讓你動彈不得」。貓盯著那個老鼠洞,老鼠連動都不敢動,我們現在盯著習氣就是這樣,「你敢絲毫放肆,我馬上寶刀出鞘」。大家尚方寶劍背好了沒有?我這隻尚方寶劍寫六個字,「為正法,為眾生」,只要我的念頭跟這個不相應,馬上砍,一定要回到這裡,在護念自己的道業。所以一直發現問題不是壞事情,但是要有耐性面對,好好循序漸進去調整自己的狀態,也不要急躁。我們接著來看《弟子規》的經句,昨天我們講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一句經文,我們從修身、從修心來看這一句,為什麼一個人會做出「擅為」的事情?他就是恭敬心不見了。第一,在家裡對父母的恭敬提不起來,沒給父母交待就去做一些事情,讓父母操心,或者讓父母難過。在單位當中就是傲慢、不恭敬,沒給領導請示就擅作主張去做,在心地上還是這個「慢」在起作用。在跟善知識學習當中也不夠誠敬,順著自己的意思在修行、在做事情。我們能看到心地上的問題才好調整,怎麼對治?時時要保持真誠恭敬的態度。從哪下手?從對父母開始。齊家,心地上知道要觀照了,在哪裡歷事鍊心?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對父母我們不擅自作主,就像昨天跟大家講我那個好朋友,他要換一個工作,清清楚楚把情況講給爸爸聽,而且是跪著講。

  有一個孝子叫顧態,他到一戶張氏人家去教書,張氏非常崇敬他的德行,去了之後馬上把一年給老師的供養,一次就交給顧態了。進一步還建議他說,「反正你一年之後才回家,你現在就拿這一筆錢去買地,買了以後把地租給人,一年以後你除了這一塊地以外,你還可以收到一年的租稅,你到時候再一起拿回家去,這樣挺好的」。但是顧態說,「這個沒有我父親同意,我的這一筆錢就是要給我父親的,假如父親沒有同意,我不能動這一筆錢」。你看那顆心,對父親的恭敬,不敢絲毫擅自作主。其實這樣的孩子,一次、二次、三次,父親感覺到他這一分誠心,反而他是最省心的孩子。之後父親會怎麼講?以後這些事不用給我稟告了,你作主就好。請問我們的領導有沒有跟我們講這句話,「這些事由你作主就好了」?沒有,怎麼會這樣?都是因為領導疑心太重,不信任人,不懂得授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其實說實實在在話,現在領導好不好幹?這麼少人有反應,你們都沒幹過領導嗎?這個年頭幹領導可不好幹,假如有可以信任、可以授權的人,求之不得。可是為什麼還是沒有說「這些事都交給你」?因為我們做事的成熟度還不夠,而且主動稟報的態度沒有提起來。無形當中父母、老師、領導隱隱約約感覺不放心,人與人的互動有時候不一定講得清楚,但他很細微,只要你很細膩的去感覺還是可以發現的。這個孝子的心境值得我們體會,他講到,不可以「易其心,且欺吾父哉」。我既然已說這錢拿來就是要交給我爸爸的,我不改變我這個心,而且我也不能私底下做一些我父親不知道的事情。這樣的人求學、工作,一定是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師父、對他的領導,這是父子之間真正的恭敬。

  夫妻之間要不要恭敬?夫妻婚禮,太太娶回家了,進門要喝交杯酒,那酒杯是一個葫蘆瓜劈成兩半,表什麼法?同甘共苦,還有不分彼此,一體的。那個酒喝下去不是形式,那個精神也入心。假如遇到什麼事情就分自分他,「都是他媽、都是他爸」,那個酒都沒喝懂,那個葫蘆瓜也沒搞懂。人的分別執著都在言語當中出現了,「他爸、他媽」。真厲害,不該分的時候都分那麼清楚,自己有利益的時候都不用分。真正柔軟的心,怎麼叫?「咱爸、咱媽」,聽起來多舒服。人現在就是心太硬了,都不能理解到這一句言語給人家的感受,是親切還是壓力?既然是一體的,什麼事情都要尊重。我記得當時南京居美馨的葉總,他到廬江參與課程,他覺得傳統文化很好,起了個念頭,「我把我的工廠拿出可以說四分之三的土地來辦中心,辦傳統文化教育」。他起這個念頭,首先想到先跟太太商量,太對了。「事雖小,勿擅為」,只要擅為了,就是沒有尊重該尊重的親人,這個就是我們心地上的問題,恭敬心沒有能提得起來。他跟太太商量,太太認同,不簡單,這個太太助夫成德,隨喜他的善心。然後夫妻兩個人再去找爸爸,你看,做的是倫常,這是修身、修心、齊家。再來,出社會了,我們在團體當中,這屬於治國。怎麼利益團體、利益社會?這個時候要「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我們今天念了幾句《了凡四訓》,very much(很好),這本書重不重要?重要,你假如很熟,剛剛那些觀念,你一下子以理折情,你的理智馬上就把你的妄情給轉過來,你就回到這些正知正見上來了。事奉領導者像事奉老天爺,你怎麼可以欺天?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瞞領導者,此等處最關一個人的陰德。做人的大根大本,什麼樣才是人格?「竭忠盡孝,謂之人」。

  「可是我的領導還有很多不對」,他不對是他的事,我對不對是我的事,他不對跟我做對有什麼關聯?奇怪,我們現在都打混戰。你先生不對,跟你做對有什麼關聯?「他做對,我才要做對」,那你的胸懷是什麼狀態?是計較、是利害、是要求,不是道義。我們是這個水平,還能去要求誰?這個叫一般見識,半斤八兩。所以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自己有沒有符合倫常,有沒有做對?這叫理智。不然我們人生就是在那裡情緒化,打混戰而已,愈打愈複雜。要止住,先管自己對不對。《弟子規》尤其「入則孝」句句放光,放什麼光?性德之光。你不從這裡下手,你的性德透不出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這一生要成為大覺者,當生要成就,你一定要從「淨業三福」下手。第一福,「孝養父母」,你只要跳過了,這個叫躐等,叫不老實,根本沒法修行,修了一輩子決定不得力,因為根本就不聽聖賢人的話。孔子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是我父母已經不在世間了」,父母不在世間,父母的教誨不在了嗎?父母在天之靈你不知道嗎?再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的教誨不在了嗎,提不起來了嗎?再來,我們生命當中有沒有「有他才有我的今天」的人?假如有這樣的,是你的領導,他對你有知遇之恩,就是因為他栽培,不然你就完了。孝可以用在對你的人生有決定性影響的貴人,你都可以孝順他,這叫「常念師恩」。

  沒有師長老人家,我不知道墮落成什麼,我甚至於現在在不在世間都打個大問號。我從小身體不好,過去生殺業太重,應該是二十九歲就差不多了。二十九歲那年,在高速公路當中好幾次都開到睡著,我真的可以感覺,你命快到的時候,你想提起勁來都提不起來,明明在那裡撐得死去活來,還是睡著,業力甚大。你不要等業力來了,才在那裡練你的功夫,來不及了。你要練到它還沒來,你就已經以逸待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叫有謀略的人,看得遠。你不能等境界來了才在那練,你現在就練到人家給你吐口水你都不生氣了,那你還怕什麼境界?好不好練?很好練,自己想就好了。想那個最看你不順眼的人,今天給你吐口水,演練一下,生不生氣?不用人家幫我們練,自己練。把那個最討厭的人的照片立起來,「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磕頭三拜。「我怎麼可以給他磕頭?」你磕不下去,你那個對不起、請原諒都是假的。念出真心來,你磕不下去,不可能。有什麼不可以磕頭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是佛,你禮敬他的如來本性。有一尊菩薩叫「常不輕菩薩」,對任何人都恭敬、不輕慢,見人就磕頭。大家學那一分精神,不要待會兒下課,哪個學長很勇猛,見人就磕頭。到時候社會大眾一來,「這裡怎麼教成這樣?」法是圓融的,不要著相,重實質不重形式。你看人家師長老人家學得活活潑潑,在機場當中,我們弟子給他磕頭,「不要磕」,為什麼不要磕?你磕頭了,還沒有學佛的人說,「學佛還得給人家磕頭,不敢學了」,你不要把他嚇壞了。念念為眾生,他就可以隨時體恤到人心的狀態,以他最能接受的方式,善巧方便幫助他。師父這些生活的行持,都是我們的學處。

  剛剛跟大家講到不能躐等,得老老實實從孝做起。以前叫君父、叫師父,那個恭敬的態度跟對父親沒有兩樣。「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習慣成自然。你真念父母恩,你遇到你生命中的貴人,你很自然的就把他當父親一樣尊重。假如我們提不起來,回到源頭,一定對父親還提不起這個態度。古人都是隨順性德,他不是裝出來的。你就看那些忠臣,置死生於度外,就是要勸他的君王,那都是真的恭敬,念念要成就君王的心。《弟子規》講的,「親憎我,孝方賢」,父母憎我,孝方賢;師長憎我,孝方賢;領導憎我,孝方賢。不然在哪裡看出來我們的修養?「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不高興,叫搞情執,為什麼?你為什麼不高興?貪順了。貪順境,跟自己好的人,enjoy the feeling(感覺很好)。你真貪著了,逆境一來,你一比較,不高興、不願意了。諸苦皆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清淨心,被染著了。世間有沒有真正的樂?沒有,叫壞苦。本來感覺樂,一變化,樂不了了,一比較苦就來了。「我以前那個朋友對我很好,這個人對我沒那麼好」,苦不就來了嗎?苦從哪裡來?苦從上一個樂來的,樂的條件沒有了,就變苦了。人真的看破了,這個世間不好玩,統統是苦,你還沒看懂嗎?這些貪、瞋、痴、慢沒有真樂,都是壞苦。台灣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夫妻恩愛,先生意外去世了,太太沒多久自殺。一了解原因,沒有先生的日子她沒法活。請問大家,他太太的死誰造成的?自己。緣,是先生。諸位學長,你想不想當別人墮落的緣?甚至嚴重一點,別人自殺的緣,要不要?當然不要。真的不要,理有頓悟,事還要漸修。

  請問諸位學長,跟你最好的人進步了沒有?那你的「不要」只是一時激動而已,你得要有真實智慧,你那個「不要」才成立,不然「人在愛欲之中」,都是愈來愈執著。先生說,「太太去上課三天,日子沒法活了,衣服沒人洗,飯沒人做了」,依賴、貪著了。媽媽不在,孩子在那裡說,「媽,趕快回來」,什麼都不會了。媽媽一回來,抱著媽媽,「媽,沒有你,真沒法過」,那個媽媽聽了很高興,「孩子太需要我」。一個真理智的愛,是對方沒有我的時候活得更好,這才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孩子沒有我了更獨立,先生沒有我了更精進,他過得更好。要做到這一點,沒有以道相交是不可能的。人與人的緣分一定要經營成道友,互相成長、互相扶持、互相成就彼此的德行。不走這一條路,鐵定是痛苦的人生。為什麼?緣分會變。你現在跟你先生愛得死去活來,改天因為你婆婆的事,你那個愛就要開始變化了,愛會變成什麼?你們很有經驗,恨從愛來,沒有愛哪來的恨?愛會變成恨,叫虛情假意。不自欺了,原來我是虛情假意,真心不會變。真的嗎,恨從愛來的嗎?你有沒有哪一天被人家打一巴掌,那個人你根本不認識,他給你打完就走了,你還在那裡摸半天,好痛,還沒有回過神來,那個人已經走了。「算了算了,可能他昨天股票輸太多,昨天可能受到太大的創傷,算了算了,不要跟他計較」,沒事了,沒有恨。當天晚上回到家,先生遲遲未歸,結果一開門,喝得醉醺醺的,在那裡晃,「啪」給你一巴掌,你馬上說,「我給你做了那麼多事情,你居然這麼對我,我這一生跟你沒完沒了!」

  請問大家,同樣一巴掌,為什麼結果差這麼多?開悟了沒有?每一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光是看這個桌子,我們的世界一樣嗎?有些人喜歡藍色,有些人討厭藍色,世界怎麼會一樣?有些人喜歡長髮,有些人喜歡短髮,看下去都不一樣。世界都是自己的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不關別人的事,壞日子也是自己折磨自己。剛剛我們講到對領導者的態度,「親憎我,孝方賢」。人,時時先回到從自己做起,這是理智的人生態度。師長老人家太護念我們,道理給我們講得太清楚了,我們得受持。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不能跳過去,一跳過去,所學一切都偏掉了。尤其聽課的時候,都是「我先生需要做、我太太需要做、我兒子需要做」,他們需要聽,就一個人不需要聽,就自己。心偏了,沒有從我心做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忠的人都是為天下、國家著想,他哪有可能後世無福的道理?鮑叔牙推薦管仲當他的上司,為他的國家著想。鮑叔牙的後代十幾世都是名大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諸位學長,人世間沒有一件吃虧的事,人欠你,天還你。你斤斤計較,老天就不可能幫你作主了,老天來作主還被你罵回去,叫「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那怎麼辦?在旁邊看,等你自討苦吃夠了,肯聽話了他再來。世間沒有吃虧的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叫真供養,叫大功德。所以諸位學長,您現在所遇到的境界假如是很難的,恭喜你,老天爺看得起你。你修大福報、大智慧的機會到了,你這關一過,就可以給天下人作供養。您看我們師長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福報?因為老人家修的忍辱太不容易了。「觀德於忍」,有大德自然有大福。這麼大的福罩著我們這些弟子,不然我們怎麼有這麼好的因緣、這麼好的地方可以學習,那師長不就是在庇蔭我們這些弟子嗎?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擅為了,我們為人子女、為人學生、為人下屬的職分、子道就沒有做好。我們在行道,當兒子的就要把本分做好。太太有太太道、丈夫有丈夫道、媳婦有媳婦道,道是無所不在,我們隨時敦倫盡分。接著我們看下一句,「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一點也很重要。一個人成不成才看兩個字,叫「孝、廉」。孝順,他就有德行的基礎;廉潔,他就不貪污,他能秉公處理事情,大公無私。廉潔是整個政治的大根大本,你不廉潔,政治就很岌岌可危。所以這一句話講到,東西雖然很小,只要不是自己的,都不應該私自藏起來。把不是自己的東西藏起來就叫偷,父母了解到這個情況,那不知道有多難過。性德要從持戒去彰顯,持戒當中不殺、不盜,偷是嚴重的盜。再來,有佔便宜的念頭,你去佔哪個事情的便宜,或者佔哪個人的便宜都是犯盜戒,這很細微。不邪淫,這個是禮,就是你只要放縱了你的習氣、情緒,其實都是犯戒,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不能放縱習氣,才是守禮。你一句話粗魯了,都是犯無禮。妄,不妄語。酒,不飲酒,飲酒容易亂性。當然有權變,你喝酒是當藥,促進血液循環,不會亂性,那另當別論。有一些年紀大了,那個地方又特別冷,都有權變的做法。五戒跟五常完全相應,「仁」,不殺生;「義」,不取不義之財;「禮」,不做違背禮、違背倫常的事情;「智」,不喝酒,他很冷靜,每一件事該做不該做他清楚;「信」,守信用的人不妄語。這一點东西不是自己的,你拿了,叫貪污,這是根治貪念。你不從貪念下手,這一句話要受持也很困難。

  以前的為官者,公家的一個信紙都不輕易拿,拿的時候都給領導說我要用在哪裡。公家給他配個電話,他公事用電話,私事,走到自己家裡巷子口外的公共電話才打。我們聽到這些例子,感佩,自己也要做到,這是世間有道德的人。我們的目標是了脫生死,標準要更高。世間有德行的人我們都學不來了,怎麼可能可以學更高的?這個都要真下功夫。縱使是自己的東西,都不要私藏。「六和敬」裡面講「利和同均」,有什麼東西,布施出來給需要的人,東西留著也是留著,你留愈久它會壞。尤其吃的東西,它有保存期限,最後留到壞掉,就糟蹋東西了。所以只要東西在那裡沒人用,其實就是浪費,能想到誰最需要嗎?大家是兄弟姐妹,布施。物雖小,今天修行人腦子裡還有「我的東西」,它就是障礙。「我的房子」,有沒有貪?請問你的房子可以借人嗎?你借不出來,貪就來了。大家不要衝動,回去馬上借人,找你先生商量一下,找家裡人商量。你連房子都可以借人,那你的貪念是調伏得很好了,沒有東西不可以布施給人,貪才調伏得了。所以從今以後任何東西不加一個「我的」,它剛好給我用而已,隨時誰要,只要他高興,給他。當然布施是有一個過程的,先從比較不需要的布施,再從最難布施的布施。不然一下子讓你把最想要的布施出來,扒你的皮,下次你就不敢來找我了。「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你引導別人行善,不要一下子標準太高,要讓他循序漸進,他覺得做得很歡喜,不勉強。

  有學長問到,「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的人標準都很高,社會大眾是不是很害怕?好像跟我們就有距離感,不大敢來學,甚至有壓力」。有沒有這個現象?諸位學長,哪裡出問題了?我們自己本身的心態問題。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在哪兒?感受能力太弱,不能設身處地。為什麼感受能力弱?我執太重,我覺得怎樣怎樣,我覺得這樣好,我覺得這樣對,就要強加給對方接受。這個還是控制的念頭沒去掉,佔有的念頭沒去掉,好為人師的態度沒去掉,還是貪瞋痴慢的問題。什麼問題歸咎回來都是心地上的問題,「心外無法,萬法由心」,所有這些現象問題都是心地上的問題。但是大家看了也不要指責,為什麼?他有個過程。也不要一面倒,全部的炮火對著推展傳統文化的人轟,「你看,他們給大眾的標準這麼高,讓人家都不敢學了」,轟他們。轟到最後這些人也不敢幹了,最後誰幹,你幹嗎?我們有時候一下又偏到一邊,然後又批判得很厲害,不好。當別人不對的時候,你還能先看到他的對、看到他的難得,你這麼理解他,他就感動,你再給他講,他不就去調了嗎?我們一副興師問罪的樣子,把他的情緒也調動起來了,「你都說我不對,那你做,我不做了」。「論人之非,當原其心」,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人情練達。論人的過失,你要首先回到他的動機,「不可徒泥其跡」。你看到他的行為不對了,你首先要看他動機,他是要去幫那個人,他方法不對,你不要連他的心都給他否了。你只看到他那個行為,把他講得一文不值了,他那顆想利眾的心也被我們給嚇退了。「你這麼做是為他好,我們現在感受一下,他們的接受度怎麼樣?」「對,我們是想利益他」,「那你觀察的情況是?」不就討論起來了嗎?「你標準那麼高,人家不能接受!」給人感覺不一樣,磁場都不一樣。

  再來,還有一點,為什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人學的是不一樣的?這個值得思考,為什麼?因為社會大眾跟我們面對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我們推展的人是在所有的掌聲、所有的讚歎之下修行,請問根基要不要下得深?要。這個根要從哪裡扎?你的人生方向對這個世間沒有任何貪著,不然你鐵定落馬,現在的誘惑超過古代十倍、百倍、千倍都不止。大家冷靜去分析看看,財、色、名、食、睡,生活的享受,統統不知道是古人的多少倍。外面不知道是古人多少倍的誘惑,裡面的根基又比不上古人,橫批:凶多吉少。諸位學長,我剛剛講這段話叫科學發展觀,你客觀分析問題,不是開玩笑的。你總不能看著大家一個一個倒下來,才說「發生什麼事了?」你「一將功成萬骨枯」,等你回過神來都已倒了不知道多少批了。我就是這種人,身邊已經倒了四、五批,我才後知後覺,該從長計議了。而且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一個人的修學是一個過程。我身邊的同仁看到我的時候,我在哪裡?在台上。我在台下他不知道,我還沒到海口以前他不知道,但是他學我學什麼?他只能學我在台上,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人很容易著相,可是真正要我能夠供養他的,不是那個台上的東西,是什麼?一個人在台上能真正長久的弘揚正法,能攝受眾生,他的根本百分之九十五是真誠心,師父有沒有講?(聽眾答:有。)我們冷靜一下,現在所有在講課的人,這一句話有沒有牢牢記住?有沒有在不斷提升真誠心?假如沒有,那到底他的動力在哪?很容易迷失的。真誠心怎麼樣真的現前?沒有別的,「一念不生是謂誠」,心裡面有貪、有瞋、有慢、有疑,就不真誠了。可是你要沒有貪瞋痴慢,得要對治習氣才行,在哪裡對治?在家庭,在處事待人,一跟人家接觸,有沒有馬上知道?騙不了自己,也騙不了人。

  我們說扎根是什麼?改習氣。這個改習氣,怎麼樣才看出我們改了多少?在處眾當中觀察。我們跟家裡人有沒有達到至誠感通、無話不談,我們跟同事之間有沒有真誠相待?跟任何一個人都不起情緒、都不起對立、都沒有成見?這樣我們的根才扎下去,所以得要有人事的歷鍊。可是我們冷靜看,我們現在弘揚文化衝在最前面的,比例比較高的是熱情的人,不是社會歷鍊很豐富的人。可是熱情的人衝在前面,大家都恭維讚歎,他會不會受影響,他會不會錯估自己?他會不會不清楚他有哪些太不足的東西,刻不容緩需要趕快提升、趕快積累?我的結拜大哥,他一輩子在公務員這個身分,整個政府的運作,那些管理經驗,怎麼辦老百姓的大型活動,包含怎麼開會,怎麼追蹤會議,他幹了一輩子,這方面我怎麼比得上他?但是這些東西要不要學?我一不學,我自己的組織耽擱了事情,我要背因果責任,是因為我的傲慢造成了組織的這些問題,我假如好學就不會有這個問題。為什麼叫戰戰兢兢?愈高位的人負的因果就愈大,你一起傲慢,你影響的面就很大。你是基層的,你起傲慢,自己生氣而已。所以愈上位的,其實應該是愈戰戰兢兢。不戰戰兢兢,是不明因果。你愈明因果,你自己當下屬,也不會對領導有太多批評,為什麼?他得背因果。你更明因果,你只有護念他,讓他少犯過失,你只有這一顆忠心而已。

  我們何老師有安排這個禮拜天請我大哥跟大家講一堂「開會」,會前怎麼準備,會中怎麼進行,會後怎麼追蹤。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徹底,你走到哪兒都沒做完,很多問題都延伸出來。一延伸出來,團體的公信力就不見了。人不相信組織,他還不相信領導,不得了!傳統文化不是上台講幾堂課,幾百個人拍手叫弘揚文化。落實在你會議當中,落實在你每一個部門的工作生活當中,傳統文化是實學,它不是嘴上的學問。公信力這麼重要嗎?團結是力量,怎麼會不重要?大家體會,子貢問孔子,「足兵,足食,民信之」。強大的軍隊,有充足的糧食,還有老百姓的信任,這個對國家最重要。子貢說,「老師,這三個假如只能留二者,先去哪一個?」孔子說,「去兵」。「假如這二者只能剩一者,怎麼辦?」「去食」。孔子講,「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沒有老百姓的信任,這個國家隨時都有可能會滅亡。可是人餓死了,還有老百姓的信任,這個國家不會倒。我們看「德育故事」裡面,多少老百姓,他的信心在,死守一個城門,守了幾個月,都快餓死了,甚至於沒辦法,人死了吃人,這個城還不倒,他的信念還在,這個東西是無形的。軍隊看得到,糧食看得到,可是看不到的比看得到的力量更大,團體的威信,人與人的信任。可是這個信任不是要來的,是你在所有做事當中遵循三根、遵循道理,贏得身邊人的認同跟尊重。我現在講這一段也很慚愧,自己做得很差,理有頓悟,事還得一件一件把這個精神做出來,「凡出言,信為先」。

  接著我們再看下一句,講到「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力為具就是盡心盡力、毫無保留為父母。一個人能做到毫無保留,必然是去掉了他的自私自利,心中只有父母、只有國家、只有眾生,他才能做到「親所好,力為具」。剛剛跟大家分析到,內的煩惱超過古人,外的誘惑又比古人更嚴重,我們一不警覺,十六個字就跑出來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所以一個人要扛大任,不要急,先把這十六個字好好下功夫放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而且你放下以後,不是你去要一個因緣,是因緣來找你。我們還不下功夫,硬要去找因緣,就叫攀緣,而且還是名聞利養的動力,到底想證明什麼?這一生最重要的是道業要成就,自己不能成就,說幫人,都是很有限的。自己不能成就,沒有智慧,幫到人什麼?結個緣而已,不可能幫人成就的。自覺才能覺他,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這個話師長都常講,真聽明白了,「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是主要的,幫助別人是隨緣的,緣分成熟了,盡心盡力去做。盡心盡力幹什麼?放下自私自利。在助人,最重要的還是在提升自己,因為在幫人當中才看到自己的念頭原來是這些狀態。所以是他人在成就我們,在幫助我們發現我們的習氣。真修道人感謝一切人,怎麼可能邀功?都是別人在成就我。

  因為成就自己是最重要的,而現在的環境誘惑又這麼大,怎麼不受誘惑?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們會不會受誘惑?為什麼我們這麼強調淨土為歸?你不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你鐵定貪戀世間的東西。你沒有淨土為歸,「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你鐵定陷在名聞利養,為什麼?德行要建立豈是三年、五年的功夫?我們現在幹這種事,險象環生,不得已,因為沒人幹。可是我們幹的時候也要很清楚,very dangerous(非常危險)。他假如已經建立起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世間這些事他都不追究,他不會出狀況。很多人說,「你們還學念佛、淨土,社會大眾誤會了怎麼辦?」我們自己不保住自己,不要說利益社會大眾了。「古人學問無遺力」,古人用功夫在提升德行,全心全意沒有懈怠的。「少壯工夫老始成」,他少壯念的書,到老了才覺得功夫有點進步。「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問是拿來真幹出來的,不是讀背出來的。大家想一想,幾十年功夫才調伏得了這些習氣,那是古人的內心話。我們現在才接觸幾年?全部十六個字統統把它調伏,可能嗎?不可能。那怎麼辦?你得要立住求生淨土。他一明白了,原來有輪迴,輪迴太苦了,無量劫來我都在這裡輪轉,我不能再搞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其它的我都不要了。他真看破、真放下,一心求生,一心為眾生、念念為眾生,他的自私自利不容易起來。再來,實實在在講,我們要真的有德行、有道力要多久以後?可能會很久,可是你肯念佛,十方諸佛馬上加持你。

  我很多身邊的人說,「蔡老師你是台上一條龍,台下像條蟲」,他是說我台上一條龍,下面那個我是有自知之明,他沒有這麼講。這幾年來德行還是差得遠,靠什麼?靠念佛,不然早就不知道死得多慘。這麼多境緣,有時候還在那裡處理緊急的事情,然後要上課了,幾百個人到廬江去,緊急事處理完,跑到教室,站上台,smile(笑容滿面)。怎麼調?邊跑邊念「阿彌陀佛」,求加持,趕緊調整心情,馬上要把那些處理的事完全放下,然後站上去。你沒有佛號加持,怎麼會有這個能力?師父說,「你們年輕人太吝嗇了,都不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你無私、你真誠了,加持得上去,那不是我們的能力。我們要很清楚這一點,就不會邀功,但求無過。自己不念佛,習氣馬上現前,馬上講錯話。趕緊老老實實的道歉,繼續好好念佛。所以為什麼進修班不講佛法不行?你沒有根基,連根拔起,兵敗如山倒,你沒有心地功夫怎麼行?可是對大眾,諸位看我在香港四十集「幸福人生講座」,有沒有講一個「佛」字?你對大眾,當然是要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可是我們關起門來得要講真話。對外也是真話,但是這些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我們得要看清楚,不是開玩笑的。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輪迴路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還不好好珍惜住,還得了!凡事穩妥、穩當一點比較好,不可以逞強,要量力而為。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