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安!我們這幾節課都在跟大家談學習的心態,從「慕賢當慕其心」到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像「慕賢當慕其心」,在每一個德育故事,包含每一部電影,主人翁那顆可貴的存心,我們有沒有體會得到?我們看達摩祖師,他是得道的高僧,他等待到中國傳法的時機等了多久?六十五年。急不急?時機因緣,急不得。其實一急,我們的心,戒定慧全沒有了,「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一浮躁,很容易發火,很容易強求,很容易產生執著點,自己看不到。又有一句話講到,「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一急、一慌,狀況就百出。

  我們是缺乏傳統文化的一代,這幾代人都缺。我們看這五千年來,教育小孩重要,「人材之端,自童子始」。《養正遺規》一開始這兩句話非常精闢,「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有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出好的人才。「教術之端,自閭巷始」,正確的教學方法,從私塾裡面可以找到。師長常說他私塾才上幾個月的時間,利益了他一輩子,所學到的規矩,所學到的這些經教,就利益他一輩子,包含讀經當中所形成的定性,「教術之端,自閭巷始」。「教之道,貴以專」,定在這一部經,規定一百遍把它讀熟,一百遍背誦。已經會背了,還不到一百遍,遍數還是不可以少,就老老實實讀一百遍,讀熟,再背一百遍,兩百遍,終身不忘。其實老實很重要,我們現在修學都是聰明反被聰明所誤,功夫不得力,都是因為不聽話。我們自己冷靜想想,怎麼好像伏不住煩惱?換個角度想,哪一句師父的教誨時時提起來了?老實在哪裡看得出來?聽不聽話。「老實者,精誠之捷徑」,一個人老實去做,是達到精誠最快的捷徑,「狐疑者,精誠之大敵」。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精誠是入道關鍵所在,但是只要一懷疑,「一定要這樣嗎?沒有更快的嗎?」就不可能老老實實聽師父的教誨。只要有夾雜自己的意思,精誠就達不到了。

  所以老子感嘆,「大道甚夷」,大道是很平坦的,不難達到,「而人好徑」。老子講的,「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大家抄得挺認真的,不是抄在紙上,這句話真領會了,要把懷疑的心放下,老老實實聽話。老子又說,「智者不博」,我們學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目標,是要開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並不是廣博學一大堆的東西。反而是學得很雜的,它變成知識,而沒有真實的智慧。學東西要把根扎好,接著,「一經通,一切經通」,不要貪多、不要貪法。我們不要入了聖教,貪瞋痴還是換湯不換藥,這樣還是很難得利。「貴以專」,我們就要老老實實,一部經,「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老實的讀。「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教學的方法,「自閭巷始」。「人材之端」,人才從哪裡培養的?「從童子始」,從胎教,「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這句話用在我們身上好像有點沮喪,法是圓融的,我們怎麼處處有礙?愈學愈沮喪、愈有壓力,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差。「自己怎麼這麼差?」請問《四書》裡面有沒有這句話?怎麼每次都想這句話,怎麼就提不起經典?「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三歲看大,我都三十歲了,咋辦?」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事事無礙。

  再來,你看到這是三歲看大,你就傷心。「我好傷心」,你看,就是這個「我」讓你一大堆煩惱。你看到「三歲看八十」,「我要開個幼兒園,用傳統文化教出一個一個小聖人」,那不是慈悲心現前?我們怎麼就不會轉念、拓寬心量?我們看,人才從小培養,因為習慣成自然。從小培養什麼?穩重,他心很定。你看古人十一、二歲像個小大人,十八歲當縣長。請問大家,你現在去找哪個十八歲當縣長?八十歲都當不了,還十八歲?十八歲還是胡思亂想一大堆。以前教育出來,十八歲可以處理整個縣的事情,遊刃有餘,他腦子裡沒有雜念,都是經教。我們沒有從小接受這些培養,我們現在是補習,就要先練自己一切言動,心都是安詳的、穩定的、不浮躁的。心浮氣躁,學什麼學得再多,入不了心。你記一大堆,好像學了不少、聽了不少,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幾乎想不起來。但假如是用心,心很定,全神貫注,這些義理、榜樣入了心,隨時會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有沒有哪個學長,您昨天看了「達摩祖師傳」,今天早上突然哪個情境,你想起「達摩祖師」裡面的一個情景?有沒有哪個學長說一下?我們明天下午說,我怕一發不可收拾,大家覺照如湧泉一般。

  你看,看完了,沒有刻意去記什麼。可是一遇境界,馬上浮起來觀照,那就是用心在領受,好像主人翁的心境,就跟你的心境完全相應在一起。我們看「醫道」,許浚對老師的恭敬,我們體會到沒有?時時不敢忘。您看他被處罰,就為了去給一些貧苦的人看病,為了改善不合理的制度,他走一千次,走到流鼻血,用爬的繼續走。他時時念著師父期許他做一個「心醫」,時時把病人的疾苦擺在第一位,甚至比他的生命還要重要。我相信大家在看「醫道」的時候流了不少眼淚,記住了沒有,有沒有觸電的感覺?那就是心神領會。我們剛剛講不能心浮氣躁,什麼時候練不心浮氣躁?請問現在要不要練?要。你邊聽邊抄,心定不定?有沒有抄一下,頭抬起來,講到哪兒不知道了。因為你抄的時候,抄的專注力在這裡,結果台上講話的人,他的整個思慮一直在走,等你回過神來,他已經在講下一件事了。抄不抄?我沒說抄、不抄,因為每一個人的學習狀況只有自己心裡明白。我感覺現在人都很想問別人,不想問自己。你覺得狀況如何,誰知道?受不受益,誰知道?可是別人都這樣學,你照著學沒受益,你也跟著別人學,你到底是在學什麼?

  我記得我那時候教書,我一個學生去補習補四科,小學六年級,我說,「你幹嘛補那麼多?」「別人都補四科」。這也是理由,別人都補四科,我沒有補四科,我心裡不安;別人都抄筆記,我不抄筆記,我不安。請問大家,你抄過的筆記有再拿回來看的,請舉手。(有聽眾舉手)很好,請問你在重新看的時候,當時聽課的感悟有沒有浮上來?假如有,那抄得有意義。你假如抄了,拿起來也搞不清楚在說什麼,那你何不專注去聽?我有時候也抄筆記,但是絕不影響我正在聽的課。所以要練到抄的時候還不影響,假如不行,那就專心聽就好。因為可能一個小時下來,你真正聽懂一句,這一句一生都保持下去,你的境界就往上提了。你心境一提升上來,你本來體悟不了的道理,慢慢的就通了。最重要是心性的提升、習氣的調伏,這才是學習最重要的重點。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慢一調伏,你清淨心一現前,很多道理你就懂了。可是心裡一大堆事都放不下,其實聽什麼道理也很難印到心上去。

  您看《弟子規》這些經句,時時都提醒我們,一言一動都要安詳,都要從容不迫,「執虛器,如執盈」,「字不敬,心先病」,「步從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錯」,「寬為限,緊用功」。你看,這些經句背後,是不是都在形成我們任何時候都是非常穩定、安定、從容?定,才會有智慧;慌,就一定會出差錯。而且,心慌、心浮氣躁不克服,決定利益不了人。因為我們的慌會感染別人,別人跟我們一起做事,也跟我們一起慌起來、急起來,那不給人不好的影響已經不錯了。而且修學的路途上很有意思,每一段時期就考你一個很嚴重的習氣,你過關了,下一個考驗再來;你過不了關,經過了五年、十年,還是原地打轉,就看我們願不願意面對這個習氣去突破它,逃是逃不掉的。以前我們看電影,說退出江湖,江湖在哪裡?在自己的心。有對立、有成見了,哪裡不是江湖?沒有對立、沒有成見,平等心,哪裡又是江湖?所以聖教是內學,不要向外求,真的。宋朝時期,當時有人很佩服布袋和尚,就請教他,「布袋和尚,請問修學正法要怎麼學?」布袋和尚笑一笑,把他的布袋雙手一鬆,掉在地上。旁邊的人若有所悟,「原來先做的功夫叫放下。放下以後接著要怎麼做?」布袋和尚笑一笑,又把布袋拿起來,走了。放下最後要幹嘛?提起,提起責任、提起本分。

  當我們放不下習氣,能提起什麼本分,能做好什麼本分,能利益到誰?我們再問問自己,自己最嚴重的習氣放下多少了?假如都沒有放,我們每天把時間花在哪?我們都不對治習氣,搞什麼去了?瞎忙。贏得很多的讚歎跟掌聲,都覺得自己無私的在付出、在奉獻,這很容易會陶醉。不知「物格而後知至」,調伏習氣,知見才能正確,不然一講話,都是摻雜自己的貪瞋痴慢念頭在裡面而不自知。習氣不去掉,誠意、正心是提不起來的。我們嚴重的貪瞋痴慢放不下,決定對人不是至誠心,你也不可能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連身邊的人都不能推心置腹,我們真的能利眾嗎?「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可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不自欺,看清自己的習氣,下功夫去對治,能回到零點?我們常說回歸回歸,從頭學起。從頭學起,就是要接道統的一個最重要的心態。什麼時候回歸零點?處處回歸零點。每一次打開經書,每一次打開師長講經,完全像個赤子一樣、像海綿一樣吸收。低處有道,福在受諫。

  我們前節課有提到,師道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李炳南老師說,你以前所學統統不承認。其實人假如覺得「我有什麼」,他就很難至誠去領受師長的教誨。自己「有什麼」,就有我見、我知在裡面。完全放空去領納,就可以感悟到師長的心境。諸位學長,假如現在讓你全部放下,靜下來學習,大家做得到嗎?其實我問這個問題,不是問大家回去的時候能不能放下,其實是大家在大馬中心的時候,還在想家裡、單位、中心那些事沒有?隨時都要有放下的功夫。我常常在等師長老人家打一通電話給我,說,「你現在回去你家,啥都不要幹了,好好念佛、好好修行,功夫還差得遠」。我好想接到這一通電話,為什麼?考驗自己放不放得下。可能師長這一通電話來,又一大堆念頭,「可是很多人還需要我」。你看,就開始自我安慰的念頭統統都來了。是師長有智慧,還是我這個學生有智慧?不知不覺都覺得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師長還好。這個「慢」,無始劫以來太厲害了,一不小心它就上來。劉素雲老師,我是要跟她學習她那些精神,我差她差太遠,看到這些善知識,生大慚愧心。佛門常講,「即相離相」,「即」就是你正在境界當中,但是你卻沒有絲毫的分別執著。在這個境界當中「即相」,可是你「離相」。要先放下才能提。

  大家看得出來我是滿重感情的人嗎?你們沒什麼反應,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昨天我打給我補習班十二年前剛好坐在我隔壁的那位女同學,她發Email到至善基金會找我,八年多沒有見面。當時我們在補習班都是排隊進去,坐在前面,要排隊的。我這個同學,她那時候沒有在位子上,我那天也不知道旁邊坐誰,我就拿著阿彌陀佛的聖像(隨時帶在身上跟人家結緣),放了一張在她的桌上。她一坐下來,看到阿彌陀佛的聖像就很歡喜,然後就叫我,「師兄你好!」後來補習班的人不知道我姓什麼,只知道前面坐了一個師兄。後來我考上台南師範學院,有同補習班的同學走過來,「請問一下,你是不是那個師兄?」因為我都坐第一排,他只看到我的後腦勺,他們不清楚我長什麼樣子。我這個同學大我七歲,屬馬的(我這輩子常常跟屬馬的人有緣,我媽媽屬馬,我屬牛,所以這一生注定要做牛做馬,牛跟馬配合起來挺認命的)。她看了以後,很巧,她那時候遇到人生很大的瓶頸,所以她一看到很高興。下了課,她沒離開就走過來,「你現在有沒有空?」我說有。她一跟我講,講了兩個小時,把她三十多年人生的事情,差不多三十年的事全部告訴我。三十多年,真苦!我沒遇過人生際遇這麼苦的,年紀輕,母親去世了,後來父親又是癌症。我不說其他的,說不定哪天她又來大馬教書,講得太清楚,大家落印象不好,你們就記得她挺苦的就好。不講是因為人很難不落印象,有時候你特別在意的事,你一聽了之後,每次看到那個人就覺得怪怪的,「這個人以前怎麼樣,我好害怕」,就容易落印象。所以為什麼不能講別人的不是,一講,落印象,就影響人與人的關係。

  結果她把她人生所有的苦,包含現在很大的瓶頸,第一次見面全部跟我講。讓我更驚訝的是,她這麼苦的人生,三十多年走過來,她沒有一個「怨」字,她都說是自己不對。我聽完對她肅然起敬,真不簡單,這樣的人可貴,吃了那麼多的苦,還是一絲一毫怨人都沒有。像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樣?拔刀相助。要拔慧劍,要盡心盡力幫助她。後來我就陪著她讀書了。因為女孩子文科比較強,物理、化學比較弱,我就協助她,她有什麼問題問我,我就趕緊給她引導。結果,她原本物理、化學很差,後來她在補習班教物理、化學。所以諸位女同學,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要把否定自己、不自信的煩惱調伏,你的潛力一點一滴就恢復了。有一個說法,女孩子理科比較差,文科比較好,其實不然。人真正把潛力發揮了,要拿幾個博士都不是問題,大家相信嗎?我本來情感很重,放不下,有時候談感情不順利,流眼淚流得很厲害。我媽媽說了一句話,「你這二十多年來流眼淚,也沒這幾個月加起來流得多」。我在那個當下就問我媽,「我哭成這樣了,妳怎麼都好像挺穩的?」我媽說,「你都哭成這樣了,我再不穩怎麼辦,不就失控了嗎?」當時我開悟了,這個感情沒有白談,為什麼?我終於知道誰是真正愛我的人,開悟了。誰是真愛我的?我媽。你在那哭得死去活來,關她什麼事?她有知道嗎,她有放心上嗎?除非她已經「無我」了。

  我講這段話不是要求她,是客觀分析。完全沒有「我」的人,就能念念為人想,這叫慈悲。世間人還不能把「我」放下,不可能有真感情,虛情假意,為什麼?它會變,它不是真的。虛情假意四個字,講給誰聽的?自己。不要大家一聽到虛情假意,馬上腦海裡浮現「對對對,那些人都是」,這樣的心態聽,愈聽愈麻煩。所以學習的第六個重點,就是只有自己是學生,所有的人都是老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人沒有辦法把自我放下,他就是我貪、我瞋、我痴、我慢,他很辛苦,你還跟他計較嗎?跟人計較,叫一般見識,自己也沒高到哪裡去。看得清楚自己,才看得清楚他人。眾生都是要能自知,才能夠知人,「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首先要認識的是自己,我們看得清楚自己的心念嗎?我們每天有沒有被所有的境界牽著鼻子走?不能自主,怎麼會快樂?處處被境轉,生貪瞋痴慢,就苦不堪言。所以學什麼?學定慧,心能轉境,這就是要學的功夫。像剛剛我們講的虛情假意,馬上對治自己,不是真心,隨時在變。能不能像第一次見面一樣對待所有的朋友?能不能像小時候一樣的赤誠心對待自己的父母?能不能像結婚那天一樣對待自己的妻子、另一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真心慢慢保持下去,不能一直變。

  那次我就感覺,只有母親念念是為我著想,那一刻開始我告訴自己,不再為傷心流眼淚。為什麼?你真正知道母親愛你,你不能夠再讓她傷心。流眼淚流完了,全身無力,傷身。可是我那次以後更容易哭,但是心境不一樣了,從來不再為傷心流眼淚,因為沒什麼好傷心的。有求,才有傷心;無求,就不傷心了。但是為什麼流眼淚?為感動、為懺悔、為感恩流眼淚,那種眼淚流完了,身心輕安,很舒服。後來我在讀經的時候看到一段話,特別痛快,說到,「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都是自己在那裡承受,你何必自討苦吃?「無有代者」。看明白、看破、看懂了,不要苦苦哀求,要放下。何必求人家理解你?何必求人家要體恤你、要愛你?那都太強求了。看起來是放下了,還會有考驗,作夢考驗。一作夢考驗,那個夢境很有意思。我今天怎麼講這來了?那個夢境,誰在房子裡面都看到。奇怪,現在牆壁以外都看不到,怎麼在那夢境,房子裡面什麼情況自己都很清楚?看到什麼?看到那個女孩還有她媽媽爸爸,還有一個男士,在裡面談事情。我也沒有聽到他們談什麼,可是我全知道,談婚事。當下我人就走過去,手馬上要去開那個門,就要衝進去了,就在手提起來要握那個門把時,我想「何苦來哉?何必強求?一切隨緣就好」。我就把手放下,夢就醒了。

  夢醒當天,介紹我們認識的那個朋友打電話給我,我已經半年多沒有跟他通電話,剛好那個時候我還在山上清修,他打電話給我。電話一接起來,我一接到他的電話,我說,「你是不是要告訴我,她要結婚了?」他愣了一下,「你怎麼知道?」我笑一笑,就把話題拉到旁邊去了。你看,都有感應,那個波傳過來了,也是考試卷。所以不要有控制,不要強求,一切隨緣。而且每一個因緣沒有任何要求,只有如何利益對方,你的身心隨時是自在的,你沒有負擔,「遊步三界,無所罣礙」。每一個因緣盡心盡力,「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從那一刻開始,對任何人沒有要求,放下了。我的手沒有放下,後面的緣出不來;一放下了,我就去小學代兩個月的課,以前都沒想過要教書。人愈貪求,你所有的歲月全部浪費掉了。結果馬上我就去代兩個月課,一代兩個月,這個太有意義了,教小孩子。我才去教幾天而已,剛好看到有幾隻螞蟻死了,入土為安,我就把牠們埋起來。剛好二、三個小朋友經過,看我蹲在那,不知道做什麼,好奇,「老師你在幹嘛?」我說,「我在埋螞蟻,入土為安」。那個孩子的眼神我都還記得,他很認真,「哦哦」,聽得很用心。隔天我走在走廊上,看到那幾個孩子蹲在那裡,不知在幹什麼,我過去,「你們在幹嘛?」他們很認真的跟我講,「埋螞蟻」,他的仁慈心很容易就喚醒了。教書太有意義了,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輩子就幹這個事,百折不撓。所以我去補習班,心很定,「知止而後有定」。

  我去的時候,還有四個多月就要考試了,考十三科,都還沒有準備,可是我一點都不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什麼?因為很多人都有交男女朋友,他們會分心,我不會分心。再來,我們是抱定了走教育走一輩子,第一年沒考上,再考第二年;第二年沒考上,再考第三年。其實你很堅定的時候,反而你就過關了;你會動搖,五年、十年都過不了關,就在那原地打轉。我去代兩個月的課,去補習班要補習費,全部幫我準備好了,因為代兩個月的課,錢就夠了。所以你真正不為自己了,老天爺照顧你,真好。師父在「五十歲修學心得」說,「你們什麼都不要,你們什麼都得到了」,師父講的時候笑得很開心。諸位學長,你們現在怎麼沒有笑?這句話沒有入心。佛菩薩照顧我們比較穩妥,還是自己在那裡想,「怎麼樣?怎麼辦?怎麼做好?」所以沒幾個人有大福報,就老實的人有大福報,你就不操心。師長是聽了章嘉大師那句話,二十六歲的時候就不操心了,「一切佛菩薩安排」。這個都要會聽,從心上下功夫。真的,我去補習班就很順,代課一年,教書一年,之後又去澳洲淨宗學會半年,回來又教半年書,之後接著到海口,八年多。這就是我這十二年的歲月,就這麼走過來,很快,好像一個緣接著一個緣。可是每個緣都要你前面放下了,後面才出得來,不然真的都是感覺在原地打轉,放下了才能扛責任。

  剛剛跟大家講到,人要能從容、要能穩定,首先不要常常煩惱未來的事情,要安住當下,就會有很多悟處。假如我們今天來了都在那裡講,「我回去了,我們那個地方要叫我做匯報,我今天不多抄一點回去怎麼交代?」你的心都是在顧慮以後的事情,悟性全部出不來。不是抄了之後拿回去念給人家聽,而是你所有感悟的東西娓娓道來,反而讓人家更受益。早上我剛好要去洗碗,看到地上有一個東西,往近一看,鳥糞,可能是小鳥剛好丟下去。我還沒看清楚,已經用手去把它挖起來了。本來我是要撿的,結果才發現是軟的,就粘在手上。粘在手上,要到哪裡去洗?廁所。您看,「一切皆恭敬」,你在其他地方,那是在洗菜、煮飯的地方,你不可以漱口。其實,假如我們還會做那些動作,心都太粗了,不柔軟,不能感受每一個因緣的狀態。人家是在那裡洗東西的,你在那漱口,人家看了多不舒服。所以這些髒的東西還是在廁所裡面洗,不要在這些地方洗。結果我一到廁所去洗,發現馬桶的水一直在流。就是按的時候太匆忙,沒把它按好,它就卡在中間,又沒有注意聽那個水一直嘩嘩嘩流,就離開了。請問大家,我們這一個匆忙,損失多少水?我不知道多少次都遇到這個情況。

  但是我覺得很妙,有時候散步,晚上散步到三樓,走著走著,聽到廁所的馬桶沒按好,水還在流。我說阿彌陀佛,假如沒有發現,它要流一夜。你說冥冥當中誰把我們帶來這裡散步?真的,不為自己想,你的身體隨時跟聖賢、祖先會有交感,有些事就剛好給你去辦。真的,你把心定下來,在每一個因緣,你會有很多體會。我假如沒有安下心來,蹲下來把那個鳥糞給撿起來,後面我會不會發現那個?我可能在那「趕快,要上去備課了,不然等一下又不知道要講什麼」,我就開始一直緊張了。所遇到的一些境緣,其實都有需要我們去協助幫忙的,我們就完全看不到了。所以這顆心要隨時是靜定的、柔軟的,你就隨時在讓身邊的人感受到一分溫暖、感受到一分支持,而不是急躁、情緒互相在感染。我們曾幾何時沒有很好定下心來聽我們身邊人講的每一句話,非常專注、誠懇的看著他的眼睛聽。為什麼不能?心都浮在半空中,自己不知道,好像聽幾句就有點慌,「好好好,再說」。剛剛跟大家談這一段,也是我們幾千年來培養人才,從小就是教穩重、不慌張,我們也從我們自己的行住坐臥來培養自己的穩重。

  昨天我們講到不畫地自限,這是第六點,要對自己有信心。再來,既然要學,我們說過了,就是以聖人為師。孔子示現漸修的榜樣給我們看。像六祖大師是頓修、頓悟,二十四歲就開悟了,那不是一般人學得來的。孔子「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們看孔子,十五就立志學聖賢大道,我們一比,現在三十歲才學,已經差孔子一段路了。「縱去遠,以漸躋」,可不要聽到孔子教誨,念頭都是「只有孔老夫子做得到,我做不到」,這個念頭又是形成障礙了。接著,我們不畫地自限,有了自信之後,緊接著,我們剛剛提到的,算是第六點,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師。師長有一段很精闢的教誨,「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隨緣消舊業,你跟人結善緣,他惡意對你,債都報掉、還掉了,歡歡喜喜的還,業障盡消;「隨順境,處善緣」,好的境界,「無貪痴」,不貪心、不染著,染著就愚痴了,「福慧全現」,福跟智慧就來了。我們看昨天「達摩祖師傳」,達摩祖師當王子,大福報,會不會貪著?一開始對話的時候,那個老人說到,「你不認識我,我認識你」。三王子怎麼講?「那有什麼奇怪,我是三王子,誰不認識我?」染著的時候不知不覺。我也是常聽人家說,「蔡老師,你好有名」,會不會染著?會。如果有一天遇到一個人說,「我不認識他」,「他在台灣電視台有」,「我不認識他」,我聽到會不會難過?我假如一難過,是什麼讓我難過的?貪名。順境太難修了,不是一般人,沒有高度警覺,沒辦法。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實在現在是站在繩索上,一不小心就到地獄報到去了。有一次,我坐飛機到香港,要到合肥,回廬江。有一個台灣的女士跟我坐同一班飛機(我要先註明一下,她的年齡是五十幾歲,你們不要把劇情想得太複雜)。結果下了飛機,她一路上就一直看著我、盯著我,然後我就趕緊走,被人家一直看不舒服,一直往前走。終於沒看到她了,坐下來等飛機。過了沒幾分鐘,她又來了,坐在我對面,也在那等同一班飛機,要飛合肥。她就一直看我,我都不好意思,把頭低下來。最後她忍不住了,站起來,「我想起來了,你就是那個長庚的醫生!」她那個「我想起來了」,我的心在浮動。最後她說「長庚的醫師」,我又掉下去了。你看,給考卷,看你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染著。真的,我常常在台灣火車站都會被人家這樣盯,因為剛好電台有放「幸福人生講座」。所以出了名好難修行,隨時都是境界,我多羨慕沒出名的人。羨慕也沒用,往前走就對了。所以不貪著不容易,「無貪痴,福慧全現」。為什麼修行人不要福報?一享福就墮落。什麼時候墮落的?不知道,不知不覺。您看梁武帝,「風吹鈴動」,達摩祖師說,「皇上,是你的心動」。他很高興,「大師果然佛學造詣很高,不枉朕跟你見一面」。這個話聽出來沒有?能聽進去東西嗎?「不枉朕跟你見一面」,你看把自己擺得多高。

  這個世間的福報,為什麼修行人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每天都要勞動?一不勞動,人家一服務,不知不覺覺得應該的,人家不幫忙就生氣了。李炳南老師示現,九十五歲都不讓人家伺候,大慈大悲,為了誰?他的學生超過五十萬,他表演佛陀最後的叮嚀,「以苦為師」,不要享福,「以戒為師」。老人家在台灣三十八年的行誼,不簡單。包含昨天,怎麼好像都想起來了,「空智大師」,這個電影拍得太好了,每一個點都是修行的關鍵。你看空智大師出來,還有一段音樂在那奏,所有的人,「空智大師!空智大師!」他在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表情其實就已經在享受人家的恭維了。可是他不簡單在哪?他在那「空空空,什麼都是空」,「叩」(別人敲他),「你什麼都空了,怎麼會痛?」他馬上醍醐灌頂,跪下去頂禮。言語沒有辦法表達,只能用心去體會。他也不簡單,他這麼高的名氣,真的一敲,他馬上能夠領受,馬上跪下去頂禮,他的傲慢完全就放下了。這都是在順境當中能不貪著,談何容易?我們體會到師父這句話了,又來一個情境。你看,達摩祖師建房子,就是師父這兩句話的註解。人事環境的逆緣,建好了被人家撞倒,隨惡緣,找他麻煩。處逆境,什麼逆境?蓋好了,風把它給吹走了;老鼠讓你連飯都沒得吃。處逆境,隨惡緣,心平氣和,無瞋恚,業障盡消。這句話再翻回來,處逆境,隨惡緣,時時有情緒,業障增長、罪業增長。所以不再造新殃,得不發脾氣才行。有沒有順境?蓋好了,會不會貪?一有貪念,把它給打掉,高,「佛道修行在心中」,任何可以貪著的境界都有覺照。

  這三幕不就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修這一顆心,不貪、不瞋、不痴。哪個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不是來成就我們的?這個時候忍,就不會忍無可忍,就會歡歡喜喜禮敬一切人對我們的成就,叫「喜忍」。忍有幾個功夫,用力忍下來叫「力忍」;肚量大一點,「忘忍」;「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反省自己,「反忍」。用諸法實相來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幻相,何必這麼貪著、執著?都是夢幻泡影,萬般將不去,強求,何苦?都是幻相,借假修自己的真心。而且這個「觀」還有一點,從整個來龍去脈、因緣去觀察人事物。比方這個人現在行為很惡劣,你著在這個相,就跟他對立,就跟他衝突。你假如再往前看,他就是因為從小母親早亡,父親不管他,所以才變成這樣,你還氣不氣?「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樣去觀照、去看事情,你的氣都沒了。世間只有缺乏愛的人,沒有壞人,這樣去觀。甚至你觀到什麼程度?任何人的錯都是我的錯,你用這樣去觀,你就不會被境轉。不是我說的,是師父說的。師父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別人錯的為什麼是對的?因為事情的發生都沒有偶然的,如是因,如是果。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懂道理?「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都沒人教了,不懂是正常的,你還要怪誰?怪自己。我是學聖教的人,沒有給世間人做好榜樣,還能怪誰?我這個學的人還去怪沒學的人,哪有這個道理?

  而且別人的錯在告訴我們,更明白這個家缺什麼,這個社會缺什麼,就是我這一生來的使命所在。他在提醒我這一輩子該幹什麼,見義勇為。親人、有緣人,他們都沒有學到聖教,都是可憐的人,我有責任要盡這一分道義。見人家的錯,變成你源源不絕的動力,你愈看懂社會跟家庭需要什麼,不能再等,不能再讓他們受苦了。「我對的,也是錯的」,覺得自己對的時候,高下已經產生,要求可能就在其中產生。指責,都在覺得自己對、別人錯當中,在那裡萌芽、在那裡滋長。「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任何人有過,都告訴自己,就是因為我還沒有做好榜樣給他看,還不能感動他,所以是我的責任。每一個人的錯,我們都是這個心境轉,你決定不見人家過,而且你不再造新的業了。一見人過、一有對立、一有言語上的交鋒,可能又跟人家結惡緣。這是「觀忍」。

  再來,「慈忍」,用同體的大愛來包容、幫助他,沒有條件的,一體,不談條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既然能聽到徹法源底的道理,這是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福報,我們最起碼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不再跟人對立、不再跟人分別,因為他們跟我都是一體。既然懂得這一點,一體,哪還有條件?你哪裡痛,其他的部位不都去幫忙了,哪還要談什麼條件?慈忍。「喜忍」,所有的人都是來成就我的,高高興興、歡歡喜喜,這是我們提的第六個重要的學習心態。心態轉對了,所有的法能夠領納在心;心態不對,所有的法可能變成要求別人的工具了。我之前讀《論語》讀不進,體悟不了,因為我看到很多君子的句子,一看到君子就想自己是君子,一讀到小人就想到別人是小人,念反了。後來轉個念頭,所有講小人的都是講自己,為什麼?我們沒那麼嚴重,可是心地上還是有那些習氣。除非放得徹底,不然我們那些小人的存心還是有,有的埋得很深,要一次一次把它挖出來才行。講君子,都能感受到是別人做到的,都能去向他學習。

  再來,第七點,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要能一以貫之。這就是用悟性去學習,感悟的能力。其實舉一反三不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現在學,都有一種知識的記憶吸收,悟性打不開。大家冷靜去看,現在學歷愈高的人,有時候悟性反而堵住了。我們看現在那些大學生,笑不笑得出來?人假如每天笑不出來,他的悟性怎麼出來?他就是太苦悶了,被很多知識填鴨,壓、壓,壓到感受能力沒有了,全部就是考試、考試、考試,就變機器了。機器怎麼會很敏銳去感受?所以看到這些大學生,其實是我們對不起他。比方我們談五倫關係,我們談到夫婦,說夫婦要不忘初心,要同甘共苦,要不分彼此。請問大家,朋友不用這樣嗎?你們沒有反應,這樣分別心太重了。對自己的領導不需要這樣嗎?要。對父母不是這個態度嗎?不忘初心,自己成長過程立的誓願,「我只要有水喝,我媽一定有一碗飯吃」,你看多有志氣。這個志氣要保持,不忘初心,不能娶了老婆就忘了娘,那心又變了。這個就是舉一,你能反三。

  五倫關係的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而我們又能懂得一以貫之,在《論語》裡面,「吾道一以貫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們處世時時把這兩個字記住,把這個心態能提起來。我們看什麼是忠恕之道?盡己之力,「盡己之謂忠」,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幫助別人;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己,處處都會問,「我盡到力沒有?我智慧夠了沒有?」叫反求諸己。能推己,就能及人,提升了一個處世的態度,推己及人。而「反求諸己」是對自己,它是對內的,這是我們自己在主觀世界裡面。主觀,自己本身要念念在覺照當中。恕道是對外,是客觀面,能去客觀分析,包容、寬恕、幫助,這是客觀。對內,成就自己,成己;對外,成就他人、成就萬物,成物。《中庸》裡面講,「合外內之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忠恕違道不遠」,忠恕的精神可以時時保持,慢慢就契入仁愛大道了,「違道不遠」就是離大道不遠。「成己成物」是我們修學的目的,叫「合外內之道」,契入仁者的境界,就是契入慈悲、念念為人、無私無我。

  從今天開始,對人、對事,任何情況,我盡到力了嗎?還有哪些可以再改善、再盡力?不要挑毛病,一挑毛病就不忠,一批評人就不恕。人家縱使有錯,不忍心苛責人家,還給人家台階下,那叫厚道。我們學習有一個大忌、大病是什麼?就是常常事後論人、局外論人。事情過了以後,我們再批評當事人,或者在局外旁觀的角度去批評。事後論人,每把有智慧的人論得極愚昧,「這個事假如我來做,太容易了,他們做得太差了」,就很容易有這些念頭跟批評,每把智者論得極愚。每把難事,很難的事,論得極易,這種心都是在背離忠恕之道。以前的讀書人會有這樣的毛病,我們就更不用談了,所以這個要時時觀照。一個人會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把智者論得極愚,把難事論得極易,是因為他的內心出了什麼?不忠不恕,他才會有這個行為出來。一忠了,你去批評人,不就是跟他分自分他嗎?他假如是你爸爸、你媽媽,你會這樣批評嗎?你不把人當一家人,就開始批評。誰不是一家人?不就在這些地方放下分別執著。什麼叫真功夫?在一切境界能把心上的分別執著放下,這叫實學。不能設身處地,才會講出那些話出來。所以為什麼《無量壽經》當中首先提醒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有忠恕心,不譏他過。師長胸懷天下、心包太虛,沒講一個人的不是,都是隨喜。哪怕人家有一點點小善,都讚歎。

  有一段希望大家今天有空可以看一下,《了凡四訓》論「與人為善」那一段,「昔舜在雷澤」。舜是聖人,他有沒有去指責別人?沒有,做給人看,「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最後這一段太重要了,「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不要苛刻、批判,「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隨喜功德,稱讚如來。

  對不起,今天時間超過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