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各位觀眾大家好,現在我們繼續解答問題。

  第一個問題有同修來問,他說:世界是怎麼樣形成的?佛教能夠解釋宇宙的由來嗎?

  有,而且解釋得非常詳盡。這些都散布在大乘經論當中,像《華嚴》、《楞嚴》,法相宗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這些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很多、很詳細,足夠你去研究探討。

  第二個問題說:學佛的人火化之後撿出許多舍利,不知道什麼叫做舍利?它又代表什麼意義?

  舍利是古印度話,就是梵語,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叫堅固子,也就是火化之後,有一種結晶非常堅固。而這種堅固子不一定是某一個部分集合的,譬如說骨骼裡面有結成舍利,頭髮也可以結成舍利,血液也可以結成舍利,皮肉也能結成舍利,我們一般世俗人看是很不可思議。在從前火化之後撿到舍利,一般說法他的心清淨,修行多少有一點禪定的工夫才有這個瑞相。但是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好像火化之後,見到舍利是越來越普遍,舍利、舍利花,我們看到很多、聽說很多,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堅固子呢?這個很難講。真正的堅固子你可以用鐵鎚去敲它,鐵鎚能夠敲凹,舍利子、舍利如如不動,那是真的。

  在過去,倓虛法師在香港圓寂,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英國人感到很稀奇,就拿了他一顆舍利,真的用鐵鎚去敲,下面墊的是鋼板,上面用鐵鎚去敲,果然敲不碎。這個鐵鎚裡頭凹進去,舍利還如如不動,這是外國人看到,歎為稀有。一般撿的舍利,好像是舍利的樣子,如果我們用力一壓的時候,往往它就破裂了,由此可知,這不是真的。

  現代這個社會,真的是世風日下,樣樣東西都有仿冒,都有假的。無論什麼在日用吃的也好、穿的也好、用的也好,仿冒假的東西太多。好像現在

  舍利也有假的,也有仿冒。因此火化之後,有沒有舍利不關緊要。有舍利也並不表示他修行證果,只可以說他修行有一點工夫,不能代表他證果,念佛人也不能代表他往生。真正念佛往生,是看他臨終的瑞相,從這上面來斷定。舍利的意義並不很大,我們知道就好。

  下一個問題他問:什麼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個真理在那裡?

  我們一般人都瞭解,宇宙萬物有事、有理,事是形相、作用。這個事怎麼發生的?那就是理。宇宙人生的真理跟宇宙人生的事實是表裡的兩邊。佛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整個的內容,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他到底講的是什麼?可以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能夠瞭解這個真理,瞭解真相,你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薩;你不瞭解真理與事實真相,你就叫凡夫。所以凡夫跟佛菩薩沒有什麼差別,一個是瞭解,一個是不瞭解;換句話說,一個是明白人,一個是糊塗人而已。你懂得這些,你才曉得佛陀教育之可貴,佛陀教育的價值。我們應不應當學習,不必去問別人,自己就很清楚了。真理在那裡?真理就在現前。理沒有離開事,事沒有離開理,理跟事是一體的兩面,你要細心的去觀察、去探討。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的是:邪教、外道或正教如何來辨別?

  關於邪是對正來說的。在佛法裡面的定義,凡是教化,教化兩個字比教學意思要深,教是教導,學是學習,完全是在修學階段上來講。但是說「化」就不一樣,「化」是從成績上來說,你教、學真的變化氣質,古人的教學非常重視這一點。教學的成就是什麼?變化氣質,如果達不到變化氣質,你的教學就失敗了。佛法的教學更重視這一點,我們是凡人,如何能叫凡人變成聖人,這個就是教育起了作用。菩薩是聖人,佛是聖人,超凡入聖,功夫是在教學。如果你的教學與事實真相相應,就是剛才講的,與真理、真相相應,不違背真理、真相,這就是正教;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背,那就叫邪教,這是正教跟邪教的辨別。

  至於外道,這個意思又不相同。外道絕不是貶低別人,絕對不是輕慢別人。佛家講外道,這個內跟外是講心性,如果從心性當中求,這叫內學,佛教稱為內學;凡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其實我們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天天在讀經研究經教的人,依舊是心外求法,那就叫外道。所以外道不是罵人,不是貶低人。凡是心外求法,你決定不能成就,譬如說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你要在心外去求是決定成就不了的。一定要從內心裡面去求,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這個理很深很深。

  如果我們不會,一定要靠外面境界,那就講用心外求法,只有一個法門可以幫助你成就,那個法門呢?念佛法門。我們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來幫助我們,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能夠往生不退成佛的,只有這一門,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可是你心外求阿彌陀佛,能往生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很低。所以西方世界佛講四土三輩九品,用心外求法只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往上去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不行,那個用心外求法是決定達不到。但是我們不能到上面兩層淨土,到底下兩層淨土也算不錯。到那個地方再進一步捨棄外道的理念,恢復到自性,然後才能幫你提升到實報土、寂光土,這是方便法。其他經教、宗派裡面統統沒有,唯獨念佛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心緣外面的境界,幾個人懂得心性,幾個人能夠向內學呢?太少太少了。念佛法門如果能夠向自性當中求,那就是講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如果用這個方法來修學,果報就在實報土、在寂光淨土,跟修學其他一切大乘法門沒有兩樣,這是難行道。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易行道,才能夠普度九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是內、外,我們也要辨別清楚。

  向下一個問題,他說:請師父開示三寶加持的意義?

  三寶是佛、法、僧。加持,這是現在社會上很流行的一個術語,學佛同修都希望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加持有我們世俗裡面所講的保佑的意思,護念的意思。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三寶的加持是用什麼方法呢?是用經典,佛在經典裡面講了那麼多的道理,真實的道理,說了那麼多的事相,教給我們在一切人事物當中,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來面對著這一些狀況,這就是加持。所以大家對於加持、保佑,千萬不要想成了迷信,認為真的有靈界來暗暗當中保佑我們,你這麼體會,就完全錯了,你就心外求法。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加持就是講經說法。正如同一個學校,學校老師對學生的加持,就是認真的教導,你從這個教導裡面領悟、體會、覺悟,這才叫真正的加持。三寶就是佛、法、僧,它的內容就是戒、定、慧。戒是僧寶,定是法寶,慧是佛寶,定、慧可以互為體用,你說定是佛寶也可以,說慧是法寶也行,它都是通用的。戒、定、慧就是三寶真實的加持,不要錯會了這個意思。你要如理如法的修學戒、定、慧,你就得三寶的加持。

  下面有一位同修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這一句佛號實在講是被普遍的宣揚,特別是在我們台灣這個地區,諸位出門,到處都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名號的貼紙。台灣實在講是真正的民主自由開放,外國人雖然講民主自由,你要是隨便到處貼佛像,貼佛的名號,是決定不許可的,是犯法的。不像台灣,電線桿到處都貼得滿滿的,這個在其他地區是決定不許可的。因為到處都貼的有「阿彌陀佛」,所以大家對於這一句佛號印象就非常深刻,實在講這是一樁好事情。縱然對他不能夠理解,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耳根跟眼根是一樣的。

  這一句佛號的意義,那就太深太廣了,我在此地略略的提一提。「南無」不能念成「ㄋㄢˊㄨˊ」,現在我們念這個字南方的南,有無的無,你這麼念法就錯了。這個名號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一定要念漢唐時候的音,它才準確。那個時候人家念這個,他不念「ㄋㄢˊ」,念「ㄋㄚˊ」;也不念「ㄨˊ」,念「ㄇㄛˊ」;「ㄋㄚˊㄇㄛˊ」。我們今天這兩個字念「ㄋㄚˊㄇㄛˊ」是念古音,阿彌陀佛。「南無」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是禮拜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所以這兩個字是恭敬之辭。我們頂禮、敬禮,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是一個人的名號,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常常念這一句名號,恭敬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更鼓勵我們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成就圓滿菩提,這是釋迦牟尼佛對他學生最大的期望。

  「阿彌陀佛」這句話的意思是「無量覺」,如果把它翻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量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個意思內容是太深太廣。那麼我們把它歸納起來,阿彌陀佛的意義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覺的濃縮;如果把它再展開一點,那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我們可以說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註解,而《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的註解。《無量壽經》還是一個略說,詳細再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實在在講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那麼有沒有更詳細的呢?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細說。諸位要能從這個意義上去體會,你就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是整個佛法的總原則。佛教給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念到,一句也沒漏掉,這個在佛法裡面,可以說它做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總綱領、總原則,「南無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受持這一個總綱領、總原則,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決定得成就,決定得生。這個是佛的名號簡單的解釋。

  後面一問:出家學佛跟在家學佛,在成就上有沒有高低的差別?

  沒有,決定沒有。在家學佛跟出家學佛是平等的,無論是講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沒有兩樣。這個事實諸位可以在《華嚴經》末後這一品「五十三參」裡面見到。這五十三個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諸佛如來。而這裡面五十三位以出家身分的只有六位,其餘的全是在家身分,而且這個裡面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能夠作菩薩,都能夠作佛,所以是完全平等,沒有差異。出家跟在家不相同的地方在那裡呢?那是個人的選擇,正如同你在這個社會上,你讀書,你選擇的學科,有人喜歡讀文學,有人喜歡讀哲學,隨你的愛好去選擇。踏進社會,社會裡面各行各業,也任憑你自己選擇那一個行業。出家也是社會裡面一個行業,這個行業就是續佛慧命,教化眾生。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佛教是教育,我選擇佛教教育這個行業。既然選擇這個行業,就要擔負起佛教教學的工作,使佛教育能夠延續,能夠發揚光大,我們將這個工作就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好。差別就在此地。

  還有一個同修問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好。他說:念佛會念到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身體支援不下去,要如何克服?

  這是初學的人往往有這個現象,這種現象實在講是功夫不得力,不是你才有這個現象,這種現象自古以來在初學這個階段普遍的存在。釋迦牟尼佛在世,他講經說法大會裡頭也有不少人在打瞌睡。所以這是一般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你不必憂慮,但是要用另外一個方法來克服。大概念佛念到打瞌睡,多半在止靜的時候,就是我們常講打坐的時候,打坐閉著眼睛念佛,沒有多久就睡著,打瞌睡了,這叫昏沈。另外一個現象呢?坐在這裡是坐立不安,就是妄念特別多,七上八下,這叫掉舉。這都是用功不得法,功夫不得力,但是這兩種現象一定要把它克服。

  如果是昏沈,你就起來不要再坐了,起來幹什麼?經行,經行就是散步,散步念佛。或者用拜佛,恭恭敬敬拜佛,拜幾十拜,拜一、二百拜,你這個瞌睡自然就沒有,所以你要懂得如何來調適身體。如果是妄念太多,妄想紛飛,這個時候你就定下來,你可以打坐,用這種方法,精神著重在佛號,或者帶一點觀想也不妨,我們供的佛像,觀想佛像,使你精神集中,你的妄想漸漸就會少。或者是觀想佛在經上所講的理論,講的道理,總而言之把那個念頭轉過來,不要讓雜念、妄想繼續的去發展,這樣就好。在佛經裡面,「三十七道品」裡面,七覺分就是講求對治這兩種毛病,它的方法很好。諸位可以把「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裡面所說的這種方法找出來看看,你好好的去研究,能夠用得上。

  下面有一個問題,他問的是:我們在家人如何在混雜的家庭中,脫離煩惱與無明?

  這個問題很大,不容易答覆,也真的很難做得到。家庭是一個小社會,特別是現代的家庭,問題確確實實是多。古時候宗法制度底下的家庭,雖然有弊病,我覺得比現在這種開放式的家庭弊病少,現在的問題比那個時候還要多,還要複雜。你要說到底那一個好,那一個不好?這個話很難講,沒有絕對的標準。還不如由佛法因果的道理上來看,那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真正避免知見的分歧,能夠得到一個圓滿的答案。什麼樣的因決定有什麼樣的果報;換句話說,你沒有能達到超凡入聖,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制度之下,無論在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之中,你總沒有辦法脫離因果的定律,這個才是事實真相,這才是事實的真理。如果在家庭當中,脫離繁雜、無明,你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學去做,最重要的,忍辱,菩薩修行綱領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禪定,這個很重要。真正依照這六度去做,你這兩個問題都能解決。

  布施是犧牲奉獻,為家人服務,這是布施,我為家庭每一個份子工作服務,不求報酬。持戒是守法,所謂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理、有程式,絲毫不亂,規規矩矩的做,這個就是持戒。忍辱有耐心,能夠忍讓。然後講精進,精進是天天求進步,今天過得比昨天更好,明天過得比今天更好。禪定是胸有主宰,不會輕易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樣子你就能脫離煩惱,這些繁雜的事情,你就能夠擺脫。末後是般若智慧,智慧能破無明,你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應酬當中,面對著人事物這些複雜的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這就是破無明。樣樣做得很周到、很圓滿,你自然不生煩惱。所以菩薩行門當中這六個綱領,也是我們生活的綱領,非常有效果。

  這些理跟事都很深很廣,特別是在《大般若經》裡面,講得可以說是非常的透澈。但是《大般若經》分量太大,一般人很難讀誦,部頭太大。古時候這些大德也發現這個問題,所以將這部大經做了一個節要,裡面重要的經文一條一條的節錄下來,重複的、繁雜的儘量來避免,把它簡化,變成了十卷,我們現在精裝本一本。這個經就在這個面前,《大般若經綱要》,這是清朝乾隆年間葛慧居士編的。能夠依照這本的理論、方法去修行,你這個問題就解答了。我們現在也在選講這部經,分量還是太大,沒有辦法完全講,只在裡面挑選,挑選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聯的,我們提出來研究討論,對我們生活、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一部很好的書。

  下面有一個問題。他說:我是一個出家人,受不了環境的誘惑破了戒,該如何真正懺悔?

  我想你這個問題,也是現代社會一個共同的問題。不過你很難得,你能夠說出來;許許多多經不起誘惑破戒的人,他不好意思說出來,不敢面對現實,你能說出來已經算相當不錯了,相當的難得。諺語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明白這幾句話的道理,我們就曉得應該怎樣修懺悔法。其實佛家在行門當中,嚴格的來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修懺悔法,懺悔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改過自新。我在過去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到,佛家有許多術語,但是許許多多的術語現代人曲解它的意義。譬如我們常常聽到的「開悟」,什麼叫開悟?懺悔,什麼叫懺悔?看到這個開悟覺得很玄,很不可思議,好像一開悟一定就有神通,就有特異功能,會聯想到這些,其實不是的。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就開悟了。一般人自己犯過,不曉得自己的過失,迷惑顛倒,佛沒有辦法幫助他,佛能幫助誰呢?能幫助那些自己知道自己犯過的人。我講解開悟,就是這個說法,你知道你自己犯過,你就覺悟,你就開悟。你能夠把這些過失改過來,以後不再犯了,這就是真實的懺悔,這叫修行,功夫!你真有功夫了。希望大家對於這些名辭術語不能夠曲解,不能夠錯解。

  佛經我們展開經卷,你第一個看到的是「開經偈」。這個「開經偈」是唐朝武則天做的,實在做得太好,後世的這些祖師大德們想再做一首,都比不上她,做絕了,所以一切經典都用她的「開經偈」。偈裡面雖然只有四句,講得很清楚,「願解如來真實義」,說得好!你不能把佛的意思曲解了,不能把佛的意思錯解了,你要求佛的真實義。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行為說之不盡,經論當中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你身所犯的,口所犯的,念頭所犯的,總不外乎這三大類,所以叫身、口、意三業,業就是造作。用身、語、意就把所有一切行為都包括了,這個行為裡面有正確的、有錯誤的。與宇宙事實真相相應的,這是正確的;相違背的,就是錯誤的。如果你發現錯了,你把它修正過來。

  譬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這是正確的;我們用虛妄心,這是決定錯誤的,假心假意對人、對事、對物,錯了。發現這個錯誤就是開悟,就覺悟了。從今之後,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我絕對不用妄心,人家用虛情假意對我,我用真誠對人。那這樣說起來,我們不是吃虧了嗎?可是你要曉得,你的目標是希望作佛、作菩薩,希望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沒錯!我的確是這個希望。你要達到這個願望,真誠心才能達到,虛妄心是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瞭解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曉得,我應該怎麼做法,別人騙我,我不騙他,他騙我,他搞六道輪迴;我不騙他,我要超越六道、十法界。這個樣子做才心安理得,縱然吃虧上當也不在乎。那個不肯吃虧上當的,繼續搞輪迴;我們願意吃虧上當,輪迴就搞這一次,下一次不再搞了,想想還是值得,還是殊勝,有真實的利益。

  佛教這麼多的經論,裡面講這麼多的道理,這麼多的方法,實在講是太多太雜了,如果不把它理一個頭緒,掌握一個綱領,我們真的是難修,我們怎麼做法,從那裡下手?我歸納成十個科目二十個字,這容易記。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用這十個標準來修正我們的行為。第一個是真誠,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用真誠心?第二個清淨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有沒有被污染?污染就不清淨,什麼是污染呢?喜歡的就起貪愛,不喜歡的就討厭,你就被污染。換一句話說,你在境界裡頭就失去了自主,被外頭境界誘惑,就像你講的破了戒,所以一切時、一切處要保持自己的清淨不染。第三平等,平等就是沒有高下,你的心才能得定。第四個正覺,真正的覺悟,絕不迷惑。然後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裡面,生起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你有這五種心,這是好的,這個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我們用這個標準。

  在事上,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事相上面我們也有五個項目,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什麼叫看破呢?真理、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不會把這些事相放在心上,這叫放下。放下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放下之後,你會做得更認真、更努力,為什麼呢?你要表演一個好榜樣,讓一切眾生向你學習。所以你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認真負責,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快樂!所以你的生活是自在的、是瀟灑的、是快樂的。自在、隨緣,隨緣就是不作意,是說不會有成見,我一定要這麼做法,一定要那麼做法,那就錯了,你就不自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情趣。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做到自在、隨緣,那就快樂無比,這是講我們這一生真正得到了幸福美滿。

  這種幸福、美滿如何能保持到永恆?那你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這個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就得到永恆。如果不往生淨土就非常困難,你這一生得到,來生怎麼辦?來生一投胎就有隔陰之迷,前世所修行的忘得乾乾淨淨,又怕隨著環境迷惑了,又造作罪業,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最後一定是念佛求生淨土,你才得到大圓滿,徹底究竟的圓滿,這叫真實懺悔,究竟圓滿的懺悔。出家人應當這樣學法,在家學佛也應當如是學。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