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請掀開經本六十三頁,倒數第四行,最後兩個字看起:

  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這個幾句話是說明西方世界所有萬物都是成於自然。「自然」在此地不太好懂,很難體會,因為這個是性德的流露,與我們通常這個「自然」的觀念不一樣,決定不相同,所以佛經裡頭有一個術語叫「法爾」,「法爾」就是一切法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不得已我們還用比喻說,比喻,諸位要知道,只能比喻個彷彿,沒有法子比得那麼樣逼真,但是從這個彷彿,你去體會、去領略,能得一點輪廓。真正要明白這個境界那一定要功夫,功夫到家,你親自證得的那才叫真實。為什麼我們沒有法子體會?諸位要知道,我們現前所看到的境界,山河大地、宇宙星球、森羅萬象,從哪來的?當然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可是自性變現出來了,它不自然了,為什麼不自然?它裡面有改變。就好像一棵樹木、花草一樣,經過人工修理,它就不是自然的了,雖是自然而生的,可是經過人工去給它修理。

  「法爾」本性裡面流露出的這些萬物,為什麼我們今天說它不自然?我們起心動念就是給它加工,就是給它修理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宇宙,雖然說自然,不是此地所講的「法爾自然」,不是這個意思。它這個自然的境界必須要到我們於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個境界就是屬於此地所說的法爾自然,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這是真正的美、真實的美。

  『鬱單』也是比喻,「鬱單」就是我們有些地方翻作「北拘盧洲」,是佛講我們這個小世界,四大部洲的北洲,北洲梵音叫「鬱單那」,也翻作「北拘盧」。這一洲福報很大,人民的生活不需要操勞,不需要耕種,不需要經營,所有一切生活需要的都是自然生長的,所以這個福報就太大了。衣食自然,不要操一點心,壽命又長,經上講壽命都是千歲,很少生病的,這樣好的一個地方。但是這個地方的人享福享慣了,人在福中把修行忘掉了,所以佛法這一洲沒有。你看寺廟裡頭,你們看到韋馱菩薩,韋馱殿上面有個匾額,這個匾額通常寫的是「三洲感應」,四大部洲只有三洲感應,就是「北拘盧洲」沒有佛法,他要想護法護不上,那邊沒有佛法,福報很大。這個地方用它來形容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資源都是自然的,非常的豐富,「鬱單成七寶」。「七寶」是從我們這個世間比喻而說的,實際上西方世界的珍寶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

  『橫攬成萬物』,這是說性德自然流露化成的,就是變化成這一個世界,世界裡面所有一切的萬物。『光精明俱出』,這四個字是形容萬物之美。「光」是光明,一切物質都放光,光明、精美、明淨,「明」是清淨,沒有一絲毫缺陷。西方世界任何一個物質,你找它的缺陷找不到,總是叫人人看到歡喜、滿願。『善好殊無比』,「殊」是殊勝,它的善好是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的。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這兩句是匯歸本體,這說明它為什麼這樣好。前面這一句是「如如之理」,就是自性,「著於無上下」,「著」是顯著,非常的明顯,人人都能夠看出來,人人都能夠見到。「上下」是比喻我們今天這個世間所講的相對,我們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相對的,為什麼?心意識裡面才有相對,真如本性裡頭哪有相對?沒有上下、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長短。我們這邊,你所說得出的統統是相對的,西方世界沒有,這才顯示出自性圓滿的流露。

  「洞達」,這是智慧,自性裡面流出來圓滿究竟的智慧。不但對於西方世界,對於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都通達、都明瞭,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邊際,沒有隔閡。盡虛空遍法界實際上講就是一個自己,哪有不知道的道理!虛空法界是自性顯現出來的,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所有一切境界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因為迷失了自性,所以對於整個境界不了解,如果覺悟了,那就樣樣都明瞭。經文到這個地方是把西方世界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微妙、殊勝、美好,做了一個概略的介紹。下面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勸我們要發願往生,說: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佛在這個經裡面勸勉我們求生淨土的這個話講得太多了,一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真是苦口婆心。如果這個地方不是真的好、真實的殊勝,釋迦牟尼佛何必這樣勸我們?勸個一次、兩次就可以了。不斷的在勸,還沒勸完,後頭還有,所以就曉得那個地方是真好,決定不欺騙我們。所以說『宜』,「宜」是應該的意思。『各』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精進』。『努力自求之』,西方淨土到哪裡求?要自己求,向外求,求不到的。釋迦牟尼佛沒有法子給你,阿彌陀佛也沒有法子給你,必須要你自己求。因為他們這個條件,我們現在很明瞭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條件就是本經經題上所講的,要清淨心、要平等心、要覺悟心,這就行了,這是基本條件。我們有信、有願、有行,「信、願、行」要達不到清淨平等覺還是不能往生,這個要知道。

  通常祖師大德給我們講,有了強烈的信願就決定往生;我剛才給諸位說的,沒有清淨平等覺就決定不能往生,這兩種說法有沒有衝突?你們想一想,沒有衝突。決定的信願,心就清淨了。心為什麼不清淨?你的信願會動搖,不夠堅定。真正有堅定的信、願、行,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這一生之中只求一個目標,只有一個方向,其他的統統都放下、都捨棄了,這個心怎麼不清淨!怎麼不平等!理事都明瞭,我們修學就穩當,所以一定要自求。自己真正努力用功,諸佛菩薩本願威神才能加持得上,這個加持就是俗話講保佑,加持。

  『必得超絕去』,這個語氣非常肯定,必定得生。『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此地讚歎無量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

  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

  這兩句是講我們現前真實的利益。換句話說,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決定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這個地方講『五趣』是講五道,通常我們也講六道,六道跟五道是一個意思。講五道就不說阿修羅,就不論阿修羅了,就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叫「五趣」。六道是加一個阿修羅。不加阿修羅,阿修羅到哪去了?諸位要知道阿修羅散在四道,五道裡頭只有地獄裡頭沒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鬼裡頭有阿修羅,這個四道裡頭統統都有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他是哪一道,不另算的。經上特別另算阿修羅是專門講天道阿修羅,那個不指其他三道的。所以「五趣」跟六道是一樁事情。

  《楞嚴經》可以說是比其他經典講得詳細,《楞嚴經》上講「七趣」,比六道還要加一道,加的是哪一道?加的是仙道,我們中國人講仙人,仙人這是《楞嚴經》特別把他提出來說說他的情況。其實這個仙有天仙,天仙就歸到天人了,天道;有人間修行成仙的,那就算人道;畜生裡頭也有修成仙的;鬼裡頭也有修成仙的,所以仙人也散佈在四道,這個通常都把它省略掉了,都不單獨說了,唯獨《楞嚴》有說。所以諸位看到「五趣」、六道、七趣,全是說的一樁事情。這是講我們這個世間輪迴的狀況,如果不往生,是決定不能避免,這個事情非常的可怕。

  『惡道自閉塞』,就是真正發願求往生,「橫截」是橫超,超越六道了,超越了。「惡道自閉塞」,我們這一生、過去生造了不少惡業,惡業將來必定要受三途的惡報,現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個惡報全部都免了,極重的罪業也都消除掉了。我們要問問怎麼消的,第一個,是自己真正徹底覺悟了,覺悟之人絕對不會再造惡,如果再造惡,說個老實話,他並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不會再造惡的。不再造惡,他惡的緣斷掉了,雖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這是這樣斷掉的。這是從自己本身上說的。另外一個就是外緣,我們過去害了人、殺了人,冤冤相報,這一些冤家債主怎麼肯罷休?

  我今天聽到一些同修給我說,說某人破產了,破產是佛法裡面講敗家子,所以財產是五家共有,不是你自己的,這個要知道。所以一個人有福報,真正聰明人有福報的時候不享受。那你永遠存在那個地方,你沒有用它。福報來了,怎麼不享受呢?布施,我不接受這個果報。

  中國古時候商人經商有個模範商人,後來中國人把他奉尊為財神。台灣的財神是拜關公,關公對於理財,沒聽說過他理得很好,很沒有道理。大陸上供財神供范蠡,那個有道理。你看范蠡幫助越王勾踐中興了國家,這個中興比創業難,太難太難了。國家被滅亡,居然能夠恢復,這很不是一個容易事情,他真是第一功臣。這個國家恢復之後了,他非常了解越王勾踐的心,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困難的時候,可以做好朋友,好的助手;享福的時候,不行,他這個心量不大。所以就改變姓名逃掉了,以後就經商做生意,改個名字叫陶朱公,陶朱公就是范蠡。

  做生意,他很會理財,沒有多少年發達了,發了大財了,發財之後,布施,全部布施光,從小生意再做起,做幾年又發了,三聚三散,這個了不起。他的財發的時候,他不享受,完全回饋給社會,去救濟一些苦難的人民,自己不要享受,他這個財永遠在,永遠不會失掉。所以中國以後這個商人供奉他作財神,他是我們商人的一個榜樣,商人的一個典型,應當向他學習,這個很有意義。所以要知道散財,要知道把福報儲存在哪裡,儲存在一切眾生的福報上,這福報就享受不盡了。所以不可以積財。積財,實在講你的福報很有限,這個福報消失之後,立刻就崩潰了,所以不要積財。

  聰明人會散財,散財是真正保持著財富,所以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收入無論多少,衣食足了,生活實在講要節儉,節儉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修福當中實在講也不難,譬如我們每天存一塊錢,這個不多,我們用一個小盒子每一天存一塊錢,一年就有三百六十塊了,這三百六十塊做慈善的事業,或者做放生,或者做印經來布施,只要有恆心,這個福報不可思議。所以在生活當中能夠有一點結餘的時候,做這個好事,這個一生累積下來不得了,積小福報就成大福德,人人都可以做,就是你會不會做。

  所以這個世間有財富,這是你命裡面有財富,發大財,這是福報。如何去用這個財富是智慧,那就不是福報了,是智慧。所以有福沒有智,這個財富絕對不是好事情,不但害自己,也害別人,反不如有智沒有財的。有智沒有財,他不會做壞事情,雖然自己生活清苦一點,對自己沒有傷害,對大眾也不會傷害。所以兩者比較,還是要智,智慧重要。

  佛稱為「二足尊」,「足」是圓滿的意思,滿足,哪兩種滿足?第一個是智慧圓滿,第二個是財富圓滿,所以說「福慧二足尊」。有智慧沒有財富不能度眾生。建個道場需要錢,印送經書也要錢,幹什麼都離不開財富。所以佛的財富全部都是應用在幫助眾生上。極樂世界,我們在前面看到的,阿彌陀佛作大施主,建成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提供給十方法界真正有願修清淨行的人,提供給他們去受用,不是阿彌陀佛自己受用,是提供給大家受用,這就對了,這是真實的智慧。

  所以這是為什麼能夠離開六道輪迴,為什麼能夠脫離三惡道。所以縱然今生、過去那些冤親債主,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說實在話,有能力還債了,有這麼大的福報才能還得盡。何況一方面還他債,這個還債是與他有緣,一方面來度脫他,比在六道裡頭冤冤相報那強勝太多太多了。六道裡頭是冤冤相報,還債的時候不甘心,他有怨恨心在,他不是很痛快的去還。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這是佛非常感嘆的一句話。『無極之勝道』是讚歎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世界不難,的確是很容易的一樁事情,可惜怎麼樣?人就偏偏不肯去。

  其國不逆違。】

  這一句是說明真的容易往生。

  自然所牽隨。】

  這一句是說明,雖然很容易去,為什麼不能去?此地這個『自然』跟前面講的自然的意思完全不同。前面自然是講法性自然的流露,這個地方的「自然」就是指煩惱、人情種種障礙把你牽住了,你對這個世間有牽掛,你就去不了了,所以為「自然所牽隨」了,你去不了。

  捐志若虛空。】

  這是佛在此地這個末後再勸勉我們。『捐』就是捨棄。『志』就是對這個世間的願望,我們講志願。在世間想做這個,想做那個,那都是麻煩,都是你往生的障礙。所以必須要覺悟,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這捨得乾淨,要緊的是心上捨,不是指事上捨。事,實在講沒有障礙,《華嚴》上講得很清楚,「事事無礙」,不障礙,障礙是心,心裡頭有牽掛,這個就麻煩了。所以佛教我們離相,教我們不執著,都是從心地。你心裡頭不執著,心裡面清淨,你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障礙。事上,事上沒有關係,事事確實是無礙的。如果這個事確實能夠妨礙自己的心境,那麼事要捨。事不礙清淨心了,你捨就錯了,不捨也錯,捨與不捨都錯了,那用什麼態度?順其自然就對了。存心去捨,你已經動了念頭;我想不捨,也動念頭了,都是過錯,所以捨與不捨兩邊都捨掉,心地清淨像『虛空』一樣,一樣都不染著。

  勤行求道德。】

  一心一意,我只求『道』,我只求『德』。「道德」在此地有它的講法,跟一般講道德不一樣。這個「道」是念佛,這個「德」是往生,我們所得到的是得生淨土。這個「道德」這個「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完全相同。你修道,你必定有得,我們念佛決定得生淨土,所以這個地方的「道德」是這個意思。生到西方世界了:

  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生到西方世界,人人壽命跟阿彌陀佛相同。阿彌陀佛無量壽,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全都是無量壽。那個世界沒有苦,一切苦難的名字都聽不到,哪有事實?沒有這些苦難的事實,所以稱之為極樂,『壽樂無有極』。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這些世人不能完全相信,半信半疑,發出非常感嘆的一句話。『何為』,為什麼你還執著這個世間事?你心裡面還有許許多多的牽掛、許許多多的憂慮、許許多多的煩惱,為什麼放不下?這就是這個意思。應該知道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苦海,你認清楚了,你自然對它不會留戀,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全是虛妄的,全是虛假的,一定要把它認清楚。

  再看底下這一章,三十三。從這裡連續有五品經文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我們首先要認識「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這兩個字怎麼個講法要搞清楚。「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那就太多,說之不盡。佛把所有的行為歸納成三大類,「身、口、意」這個三大類,你的行為再多,都沒辦法超越這三大類。「身」,身體一舉一動是身的行為,行是行動,為是作為,身體的行動、作為;「口」是言語,言語是口的行為;「意」是思想、見解,所有一切思想、見解就是心裡的行為,就歸納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行為有了錯誤,我們把它修正過來就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我們真正肯努力把自己一切不好的行為、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人,這你要真修。

  我們到底有哪些地方錯誤?譬如說,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說錯了。有哪些地方錯了?錯了自己不知道,這叫迷。錯誤自己知道了,這叫覺悟。所以佛法裡頭常常講覺悟、開悟,什麼叫開悟?自己的毛病、過失自己統統明瞭了,這個人開悟、覺悟,不迷了。悟了管不管用?悟了不管用,悟了照樣輪迴。悟了要起修,所以這個佛經裡頭講「解悟」、「證悟」,解悟沒有用,「解悟」就是通常講開悟。證悟是什麼?「證悟」是你修行,你真正覺悟之後徹底改過自新,那叫證悟,那個管用。所以首先要認清楚什麼叫「修行」。

  由此可知,修行在哪個地方用功?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這些地方下手。不是叫你讀經,不是叫你敲著木魚念佛、拜懺,不是的,那都是做個樣子,給什麼?給那個沒有學佛的人看,引誘他們來問,問「你們在做什麼?」「我們修行」,「什麼叫修行?」講給他聽,機會教育,是這麼個用意的。不能把那個就當作是真的修行,那就壞了。所以佛法裡頭有許許多多做法、方法都是引誘人入佛門的,叫他來問,叫他看到好奇,來問,藉這個機會給他講解。

  正因為我們自己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錯誤,佛在這個五品經裡面提示我們一些大的毛病、大的錯誤,讓我們好好的反省,看看佛所講的我們自己有沒有?如果有,趕緊依照佛的教訓認真把它修正過來,這叫真修行。所以這個五品經連前面這一品總共是六品,在這一部經裡面叫「行經」。這個經典有「教、理、行、果」,這是「行」,完全教給我們怎樣去做的,所以這不是教我們念,是教我們去做的。正因為教我們去做,一定要念熟,不念熟都忘掉了,怎麼去做法?所以一定要記得清清楚楚,時時刻刻記得佛的這些教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拿這個來對一對,有沒有犯過失?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個一開端可以說就把一般人的病根給我們說出來了。你說我們沒有過失,你想想看佛所講的我們有沒有?『世』是世間人,『共』是共同,大家都差不多,都做些什麼?做些不要緊的事,『不急之物』就是不重要的,不要緊的。那麼我們要問什麼叫要緊的?了生死要緊,出輪迴要緊,沒有比這個更要緊的了。人生必有死,死了以後怎麼辦?這樣重要的大事幾個人曾經想到?輪迴的的確確是事實,今天歐美的科學家許多都把它證實了,證明確確實實有輪迴,佛經上說得不假。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大的一樁事情,把這個事情疏忽了,其他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事物都是小事,所以大家所爭的都是「不急之務」。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這一句話我們今天聽到,領會比從前的人一定來得深刻。過去世人雖然苦,沒有今天這麼苦,世間人造惡也沒有像現在造這麼重的惡。諸位如果好好的讀一讀中國的歷史,這個外國我們暫且不論它。中國的幅員很大,在過去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安定、祥和、富裕的社會,中國之衰也不過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在前清嘉慶以前,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的強國,這世界上沒有比中國強的。清朝衰弱是道光以後衰掉的。大家雖然造惡,還能遵守儒家的教育。佛法在中國非常盛行,人人都知道因果報應,縱然作惡,他也會收斂一點,不敢太放肆,他曉得惡有惡報。現在人,儒家東西丟掉了,佛法也不信了,沒有任何顧忌,造惡的普遍與嚴重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沒有的,這個可怕,太可怕了。這是講「惡」。

  「苦」,絕對不要以為現在科技帶來生活的富裕方便,是帶來了一些方便,可是它的副作用太大,帶給我們是什麼?惶惶不安,沒有安全感,這是古人沒有過的,古人想也想不到。古人在某一個地方建個房子,住個家,總是想代代相傳。我們中國古老在大陸上建一棟房子,這棟房子如果不能用三百年,誰也不找這個工程師來建。他真的叫安居樂業,他心是安定的。不像美國常常搬家,這在中國沒有這種現象,哪裡有這個怪現象!所以美國這個房子建築的結構實在講很不理想,沒有內外,這在我們中國人講風水的時候,非常不適合居住的,所以他住不了多久他要搬,很有道理。中國住的房子那就不一樣,這個結構布局完全不相同。不要說那個,就說家具,中國從前的家具大漆的,紅漆家具,這個家具你買一套的時候至少能用一百年,哪有常常換的?所以你才曉得從前人他心多麼安定。心安,身就安,所以他的生活是安樂的生活,縱然清貧,他貧有貧之樂;富有富的樂處,貧有貧之樂;那個社會是祥和的。不像現在這個社會是暴戾的,非常之可怕,天災人禍天天都有,一年比一年嚴重,這是可怕到極處,這真的是「劇惡極苦」。

  佛說這個經好像就針對現代人講的一樣,這不是在過去世,針對於現代人講的。我們在這樣一個非常不祥的一個社會還怎麼樣?還『勤身營務』,「勤」,很勤奮,「營」是經營,「務」是造作,還在繼續不斷在經營、在造作,這怎麼得了!你這個經營、造作,你求什麼?『以自給濟』,這一般人講為生活。為生活需要這麼樣忙嗎?這就是迷惑顛倒。

  我有一次在台北坐計程車,這個計程車司機跟我叫苦,說現在生活非常苦,非常艱難。我就反過來問他,我說:你是迷於不知足,你就苦了,如果你知足,那你就很樂。我說:在台灣生活非常容易。他反過來問我:何以見得?我說:譬如說我們這一件衣服,這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十年不必去買新衣服。你家裡頭的用具,你好好的愛惜、保養的話,都可以用十年以上。每一天買菜那一點錢算多少?他以後想,對啊。我說:如果你要跟隔壁鄰居比賽,那你就苦了。人家今天一個新的電冰箱,明天一個新的什麼玩藝,你看別人都是新的,我也趕快去買了,那你不就苦了,不知足。這個世間天天在搞新花樣的、發明新產品的、新款式的,那些人叫「魔」,每一天用些花樣來折磨你,搞得你身心不安,你一生勤苦都是為了它,這叫愚迷,愚痴,迷惑顛倒。

  我穿這個衣服不流行了,出去人家要笑話,笑死了是他,你沒有死。他笑,死了是他,他笑死了,你沒有死,你管它這個事情幹什麼?迷惑顛倒。你仔細一想的時候,生活很容易過,不難。他聽了說:也是。我說:你開計程車,你一個星期只要開一天,你一個星期的生活費就有了,你怎麼不逍遙?怎麼不自在?天天要跟人比賽,天天被魔掌耍弄,那你這一輩子就苦一輩子了,所以確實是如此。所以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愚痴、迷惑、慳貪,還是出在這個毛病上。

  『尊卑』是指家裡面的人。『貧富,少長,男女』都是指的家人、家族,為這些來奔波,為這些來忙碌。『累念積慮』,「念」都是妄想,「慮」是憂慮,為自己、為別人,都在打妄想。『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妄念。誰在支配你?妄心在支配你。你一生為什麼活的?為了妄念所活的,這就苦了。能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給諸位說,決定得不到。大家把《了凡四訓》念上三百遍就完全覺悟了,才知道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還搞什麼?命裡有的總是有,命裡沒有的求不來,這是事實。了解這個事實了,命從哪裡來的?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我們這一生的享受,前生所造的業因,這一生所得的果報;這一生所造的業,就是來生的果報。所以佛家常說「欲知前世因」,你要想知道前生你造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報。「欲知來世果」,想想我來世會有什麼樣的果報?「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造作的就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現在佛給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好。那是果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報。你現在不造西方世界的因,你怎麼能得到果報?西方世界的因怎麼造?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如果我們想一想,這個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是信願持名,那這個往生就有把握了,我今生造的因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因。

  底下舉了幾個例子,事相上實在是太繁瑣了,說不盡,舉幾個例子:

  無田憂田。】

  這是講財產。

  無宅憂宅。】

  『宅』是房屋、田地,都是世間人所希求的。

  眷屬。】

  這是妻子、兒女。

  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佛在此地說的話不多,但是統統說盡了。這一切財富不知道是命中所有的,不知道。這個命裡頭縱然沒有,那我要問,你有沒有房子住?沒有一天住在外頭,沒房子的人也沒有一天露宿在野外,沒有。沒有房子的人不過是什麼?他住的這個房子沒有所有權,雖沒有所有權,他有使用權,你懂不懂?實在講最聰明的人,我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這就得大自在了。有所有權,你要操心,有使用權的人不操心。所以人真正是想通了,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做客人不要做主人。有房子、有地,他是主人,主人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比較困難,放不下。客人比較容易,為什麼?他沒有牽掛,我這裡什麼都沒有,比較容易放下,有什麼好憂慮的?所以這些事情都在我們一念的覺迷,你覺了就自在,迷了就苦。

  住小房子的人,『思欲齊等』,看到別人住大房子,想跟他一樣,那你就苦了。實在說住大房子的人沒有住小房子的人快樂,我說的話都是真的。你看住大房子的人,房子收拾整理要費多少時間,要費多少勞力,天天為什麼忙?為房子忙,實在講房子是主人,他是房子的奴隸,天天伺候房子,不是他住房子,是房子住他,顛倒了。這都是一般人愚痴、想不開,不知道過快樂的生活,要去過那些痛苦的生活。

  我遇到一個同修,他做生意,住的房子是一百多萬的房子,一家只有夫妻兩個,年歲也不大,兩個小孩,大的小孩大概十一、二歲,小的七、八歲,住一百多萬的房子。我說:生意怎麼樣?生意很苦。我說應該;我說:如果你要換一個一、二十萬的房子,你不就不苦了。他想起來也很有道理,房屋還是貸款,一個月的時候要付幾千塊錢的銀行利息,我說你怎麼不苦!你當然要苦,你何必要跟人家比賽?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貧,貧得快樂,樂在哪裡?一生不負債,「無債一身輕」。我到中國大陸旅行,大陸同胞對於美國非常羨慕,我說:美國人不如你們,他嚇了一跳:怎麼不如?人家住洋房、汽車。我就問他,我說:你們當中哪一個人負債過日子?沒有,不負債。美國人從生下來就負債,死了都還不清,住房子、汽車,都是賒賬賒來的,月月要還錢,那個壓力多重,哪有你們快樂!你們沒有事情在路旁邊擺個小桌子,在那裡吃花生米,喝酒聊天,閒情逸致,美國人沒有辦法享你們這個福,有什麼好羨慕的?你把真相看清楚,你就曉得那是真樂。美國人有什麼樂?假期到外面旅遊,旅遊,雖然暫時放下了,那個擔子還在肩上,想想苦不堪言,哪有樂?沒有樂趣。所以在真正人生享受上,現在歐美人比不上中國人。他們精神上真快樂,物質上一樣,吃飽穿暖就夠了,房子雖沒有你漂亮,一樣可以遮蔽風雨,真有樂趣。

  所以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你生活節儉,沒有負擔,這個多快樂。量入為出,能節儉,這最好,能有一點多餘的做好事修福。一個人真正的福報要在晚年享福,那個福是真的。年輕福就享掉了,到晚年困苦那就可憐了,沒有人同情你,也沒人幫助你。所以年輕,我還有多餘的,我多布施,我多修福,我把福報留在晚年來享,這個人就很聰明。

  這個福報是不能積財,財靠不住的,這個錢會貶值,沒有用處,不可以存。你要是買房子、地的話,也都靠不住,沒有一樣靠得住的。真正靠得住是布施,幫助別人,這個是真正靠得住,決定不會落空的。所以佛法講福報從哪裡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教我們不要吝財,不要吝法,修學圓滿的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財富,我們想要,聰明智慧也想要,健康長壽也想要,這果報,你要你不去修因,從哪來?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修因才有好的果報。

  所以是世間人「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這個是苦難的根源。他要跟人比賽,要跟人看齊,這是絕大的錯誤,絕大錯誤。

  『適小具有』,到小康這個階段了,一切都不很欠缺了,他知不知足?不知足,他還是有憂慮。憂慮什麼?『又憂非常』,怕失掉,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天天打妄想怎麼樣求得,得到之後又怕丟掉,總是苦,苦不堪言。所以他所憂慮的『水火盜賊』,這都無常。『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前面這些惡緣,後面這些惡果,後兩句是講不好的結果。這些事情古今中外這個社會上天天都發生,不但天天發生,我們天天都見到。尤其現在在報紙、在電視,在大眾傳播媒介裡面我們天天看到,能不覺悟嗎?能不反省嗎?這個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可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何況還有意外的天災人禍。

  『心慳意固』,「慳」是慳吝,放不下,捨不得,心意固執在這一些事情上,所以他這個憂慮,不管你是有、是沒有,這個憂慮總是存在的。『命終棄捐,莫誰隨者』,憂慮一生,憂慮到死,哪一樣能帶得去?沒有一樣能帶得去。世間人也會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會說,雖然會說,一樣也放不下,這個就是「說」是一樁事情,事實真相他確實沒有看清楚,確實沒有看穿,沒看破,所以依舊放不下。

  『貧富同然』,「貧富」在心理上統統都在那裡「勤身營務」,都一樣的『憂苦萬端』。這是釋迦牟尼佛觀察世間人的生活狀況,這一段是給我們一個總說。我們想一想佛有沒有說錯?想想我們自己這個生活狀況是不是像佛所講的?應當要反省。

  再看底下經文,這個經文有些是對我們教訓,教我們應當怎樣做法,有些是教我們要禁止、禁戒,哪些不可以做的,所以底下這個幾品經實在講可以把它當作戒律來讀。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

  這是講我們的家族、宗親應該要如何相處?這個非常非常重要,關係我們一生幸福快樂的基礎。

  當相敬愛。無相憎嫉。】

  從家族再擴大,就是社會,就是人群。佛在此地是教我們從最親的慢慢擴大到疏遠的,對於一切眾生都要用這樣的態度,要敬要愛,這個社會才和諧,世界才和平,我們才真正能夠安居樂業。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存,所以事事都要考量到整個社會的安全,決定不能夠憎恨嫉妒,小小不如意,心裡面起煩惱了,這是錯誤。我們遇到逆緣,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多多想想,追究它的根源,自然心就平下來了,煩惱就不會發作了。

  有無相通。】

  這一句非常重要。別人有缺乏,我有多餘的,我應當要幫助他,這個就是布施。布施他吃不吃虧?決定不吃虧,剛才講了,你的財富,比如金錢的布施,你的財富你沒有用,你等於是存在那個地方。不是希望他將來還你,他將來報答你,你將來自自然然有福報,你所布施出去的,將來你所得到的一定比你布施的還要多一些,好像有利息一樣,愈施愈多,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跟大家說,說得是非常的肯定。因為我當年學佛,這個法子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原來也不懂,也很小氣。章嘉大師告訴我,你這錯了,觀念錯了,做法錯了,所以才開始學布施。

  我這個命裡頭沒有福報,前世修慧不修福,我有智慧沒有福報,所以一生生活非常清苦。章嘉大師教我修,最初布施,收入很少,一個月,我在軍中,待遇很微薄,勉強忍痛去修布施,不過我很聽話,老師教我做的時候我真做。到以後這個效果,果然老師講得是有道理,這個環境慢慢一年比一年好。所以我自己不建道場,這個建道場才是兩年前的事情,這邊需要才建一個道場。過去,出家之後也非常苦,沒人供養,沒有福報,所以人家供養一點點錢的時候,趕緊布施掉,統統布施掉,愈施就愈多,愈多愈施,決定不保留,都把它施得乾乾淨淨,這個生活就愈來愈自在。

  所以我常常講經提倡不要所有權,要使用權。這我道場在哪裡?所有法師建的那個大道場都是我的,你看我去,去作客都是貴賓招待,最好的房間、最好的東西來供養我,我離開了,他們替我看守,我不要操一點心。他們有所有權,我有使用權,所以我不操心,一點心也不操,非常自在。

  達拉斯建那個道場,有個董事會,交給他們,我也不操心。我現在天天在想著那邊我還掛個名做董事長,我要把它辭掉,名也不要。建好了,你們去管去就好了,有什麼困難問題問問我,我幫助你們解決一下就行了。決定不牽掛,決定不操心,這就自在了。所以『有無相通』,我們有多餘的決定幫助人。

  無得貪惜。】

  決定不能有貪心,決定不能慳吝。『惜』就是捨不得,放不下。

  言色常和。】

  『和』是溫和。

  莫相違戾。】

  正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決定不要傷害人,決定不要給人添煩惱,這就對了,這是一個學佛基本的態度。我們從幫助自己的家親眷屬慢慢的把它往外面推廣,能夠推廣到一切大眾。像現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年輕真正有德行好學的人,他們有能力讀書,或者是讀書有困難,像我見到有幾個從大陸來的學生,素質非常好,但是學費要靠寒暑假去打工,非常的辛苦。所以我看到這個情形,我也動了一個念頭,我下一次回到台灣的時候透透消息,如果有同學們肯發心,我們籌一點基金,真正有品德好學的人,希望寒暑假不要打工,認真去讀書。

  尤其將來底下一個世紀,這幾乎全世界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來,下一個世紀,中國人的世紀,這國家一定會強盛,需要人才。強盛之根,需要中國固有文化跟大乘佛法,我們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在寒暑假來讀佛學,來讀中國古書,我們給學費給他,不要去打工,到這兒來打工,來學大乘佛法,來念孔夫子的書,我希望你打這個工。要是真正有人的時候,我幫助他學費,這是好布施,這個是替國家、替社會、替世界培養優秀的人才,為一切大眾造福。不必要跟自己有關係,用不著。社會賢達能夠培養,功德無比的殊勝。自己家裡面兒女親屬,他們將來長大的時候自然有福報,父母祖先給他培福,他怎麼能沒有福報?一定有福報。這個眼光要看得深,要看得遠。

  或時心諍。】

  這是偶然,眾生煩惱、習氣、業緣不相同,有時候大家相處不愉快。

  有所恚怒。】

  『恚』是心裡不高興,沒有表現出來;『怒』是表現在外面。

  後世轉劇。】

  這就講的是冤冤相報,這是非常非常的可怕。

  至成大怨。】

  所以學佛要忍辱,要能包容,要能夠饒恕別人,對於這些事情不必認真去計較,何況菩薩修行最重要的法門「忍辱波羅蜜」。遇到這些事情,一想,他是菩薩,沒有他,我忍辱波羅蜜從哪修?他正是教我修忍辱波羅蜜的好善知識,恭敬還來不及,怎麼可以用瞋恚心對待他?所以念頭一轉,瞋恚念頭就沒有了,不但沒有瞋恚,反而法喜充滿。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

  世人不懂這個道理,總是冤冤相報,有一個強烈的報復心理。

  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這個事情,縱然報復沒有在眼前發生,我們要知道、要明白,只要結的有這個怨恨,早晚都會報復的,所以應該把它看破,應該把它放下,從心理上扭轉過來,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