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這一段時間探索的,一起學習的《太上感應篇》的經句,從「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到我們現在在學習的,「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這整段經文,最重要的是我們整個文化、德行的核心,是忠、孝、仁、義。

這個「孝」,用佛家講,是真心,是至誠的心。《起信論》裡面講到的「直心」,就是這個孝。所以一個人要真誠,那他一定要真正孝養父母,他才能誠。「深心」是忠,我們看,這個深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清淨,不貪著、不自私自利,才能盡忠。平等,他不傲慢。人假如不誠敬,沒有恭敬的態度,他就不可能是忠了。我們在團體當中,一傲慢了,那可能就造成團體的對立,失和了,就談不上忠了。覺悟,清淨平等覺,才能盡忠,才是深心,才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覺悟,絕對不情緒用事。所以我們看淨宗的人真正大公無私,真正恭敬謙退,而且時時以大局為重,不會意氣用事。再來,直心、深心,接著是他受用,「大悲心」,儒家具體的落實就是仁義。「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都是仁慈心的表現。

緊接著「宜」,這個「宜」就是義,「宜」是應該做的,義所當為。接下來這一些經句都屬於道義的部分,古人是義所當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甚至於是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那我們在這大時代當中,我們應該盡什麼道義,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比方說現在災難這麼多,那我們找一個地方好好過安樂的日子好不好?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不管做任何的事,人生做任何的安排,都不能違背忠、孝、仁、義,違背了,損自己的德,心性在墮落了。這一生修道最起碼,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要把仁義時時提起來,自私就不能仁了,自利就不能義了。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經文,「憫人之凶」,這個「凶」包含人家做的惡事,是凶。那他做不對了,我們要不要生氣呢?那假如設身處地,這個「仁」字是含有恕道在裡面。這幾代人,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所謂「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了,這句話真明白了,真放在心上了,不會跟任何人計較了,不會去責怪任何人了,甚至於是什麼,憐憫他。

所以在這個時代人都沒有學,我們還去責怪人,俗話講,叫一般見識了,我們程度跟人家差不多,才會去責備人,才會去跟人家吵得起來了。所以有仁慈心,都包容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他現在做壞事,其實他是很危險的,以難得的人身行三惡道的惡事,他怎麼會不危急呢?那福報花完了,一墮就是三惡道了。我們看到作惡之人,反而是憐憫他才對。

面對現在災難頻傳,見義要勇為,怎麼來化解這個災難?至心祈禱,可以延後災難,但要根本解決災難的問題,還要人心轉惡為善才行。人心要轉惡為善,最關鍵的要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誨。分析到這裡,現在要盡一份世界民族的道義,最重要的事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真正根本化解災難、促進和平的方法。人假如這些道理都明白了,那這一生就盡這一份道義,不會再為了自己的名利去追逐了。

眼前眾生的苦難我們都視而不見,那這菩薩道沒法修了,良心也一點一滴泯滅掉了。所以佛菩薩有智慧,「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大眾人民怕災難,問題是怕沒有用,怕還是會來;佛菩薩覺悟了,從原因當中解決。因為造作惡業才會感來災難;造作善業,有福報了,自然就不受災難,所謂福地福人居。這麼多災難就是這些地方都沒有福了,惡業感召來災難。

所以要讓人明理,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具體的做法,師父常講,紮好德行的根,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的教誨要落實。其實所有的善行,離不開十善業:不貪、不瞋、不痴、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殺、不盜、不邪淫。

而我們能夠為化解災難,為振興佛法,來落實十善業,這個心量廣大,福大。假如我們在修十善業,只想到為自己、為家人,這心量小,福報就小。量大福才能大。所以現在「如說修行」,依教奉行,都要以廣大的心量來力行,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心量小來修,這個業力這麼大,轉不過來。在《地藏經》當中告訴我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這麼大的業力,我們心量小轉不過來。佛菩薩心包太虛,所以他不遭災難,他福報大。我們修淨宗的同修,念迴向偈的時候,都是「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那就是祈請、祝願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這心胸就非常廣大。

而我們從儒家這些教誨,就知道這個「義」,確確實實是我們的本分。見義要勇為,見利思義,見得要思義,不可貪利,就不符合道義了。

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說實在的,災難這麼多,我們還能夠在生活工作當中,這麼平順又能夠很安心的修學,說實在的這是很大的福報了。而且這個福報,也是十方的大眾對我們的信任跟支持,所以我們要感大眾的恩德,更應該要盡心盡力弘護正法。

而面對現在災難頻傳的情況,我們修道之人也要有高度的警覺,常念無常會來。所以我們自己有沒有危急呢?假如現在無常來了,我們自己有沒有把握不恐懼?把握腦筋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那這個就很關鍵。假如明天災難就來了,我們有沒有這個功夫、能力?假如能這麼想,那災難變成增上緣了。

人其實在順境當中、在福報當中,警覺性不容易提起來,反而是有這些危機感,警覺性會高。真會修行的人,境緣無好醜,當下這個境界也是好境界。

大家有沒有感覺,看一些災難看完的時候,那一兩天特別精進,有沒有這個感覺?哎,過了一個禮拜,好像警覺性又低了。所以為什麼師父說那個「2012」要多看幾遍,甚至懈怠的時候,就放出來看。明天假如就是那個片中所發生的情況,我自己有沒有把握?

所以我們的危急在哪裡?危急在假如災難現前,不能夠不驚恐,不能珍惜這個機會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又輪迴到三惡道去了,這個就是我們最危急的事情了。所以「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不可以再懈怠、懶散,要時時保持精進的態度。

好,這是我們面對現在災難、凶禍比較多,應有的自我提醒。

而這個「憫」,是憐憫人的這些災禍跟惡行。而這個憐憫當中也能夠進一步協助根本化解凶災,那這個就是帶著智慧來行仁愛之道。我們能憐憫別人的凶惡,這個是包容,這是仁慈,而不是提起瞋恚的心、指責的心。

接著下一句講到「樂人之善」,看到惡,包容;看到善能夠隨喜,甚至於向他學習,成就他的好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所以「樂人之善」,這個「樂」,歡喜別人做好事,不嫉妒。

這個嫉妒是墮地獄。為什麼?嫉妒一定生瞋恚。而且嫉妒心不除,假如在朝廷當官,在國家做幹部,一定會去陷害別人。嫉妒之後一定會有一些比較奸險的行為會出來,去障礙一些很重要、很好的事情,那不好的影響就大了。所以這個嫉妒心不除,造的業都非常大。包含假如是在道場當中,在弘法利生的隊伍當中,我們嫉妒有德才之人,障礙他們,造成這個弘法的事業很大的損害,那可能大眾聞法的機緣喪失掉了。所以這個影響面大,造的罪業也大。

師父曾經講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為什麼講這一部經呢?很重要的一個重點就是讓我們學佛之人,一定要把嫉妒心放掉。所以經文當中有提到,就是有人看到兩個出家人法緣殊勝,生嫉妒毀謗他們,結果讓這些學習的人失去信心了。他們都墮到地獄去了,結果從地獄出來,還要鬼道、畜生道,最後當人,還愚痴蒙昧。所以不能種這樣的惡因。

那當然同仁之間,在談話的當中,假如看到對方心量小,在毀謗、在嫉妒別人,趕緊善巧柔和的讓對方擴寬心量,能看到別人的優點。

所以不修「樂人之善」,不修「隨喜功德」,那這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界,我們的心念跟這個頻道完全相違背,那不可能成就得了。在《論語》當中,孔子有提到,君子有三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樂節禮樂。所以這個「樂道人之善」,是君子最歡喜的事情。

而且在這個時代,行善的人本身就不多了,我們能夠去肯定、去讚歎行善之人,他很受鼓舞,他會更積極去行善。了凡先生有一段話,對我們也是特別重要的提醒。「吾輩處末世」,我們處在末法時期,「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自己要謙退;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見到他人有優點,有好的善行,「翻然捨己而從之」,讚歎他進而跟他一起做,成就他,這個相當重要,這樣才能帶動行善的風氣。所以《弟子規》才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一個人行善,其實都是在一個舉手、一個投足之間。我們讚歎人就是行善,我們毀謗、陷害人就是造惡了;我們扶人一把是行善,我們推人就是造惡了;都是在這個一念之差。

接著經文講到,「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接濟別人的急難,拯救別人的危險。這個「急」,一般來講,比方說生病了,很缺醫藥;比方人去世了,急待安葬;比方說缺水、缺食物了,這個也很危急;這個都屬於「濟人之急」。

包含有的欠錢很緊急,在古代要還公家的錢還不出來,有時候就得要賣兒子、賣女兒都有。宋朝一位名相王曾,他剛好進京趕考,路上遇到一對母女,看她們的表情非常的悲苦,哭得很傷心,就問她們情況,結果就是要還公家的錢還不出來,要把女兒給賣掉。王曾就:「那妳把女兒賣給我吧。」而且古人很可貴的地方,就是行善的時候,還想到多安慰對方,然後行善的時候還很怕別人感謝、恭維他,出於一份真誠。所以還給這個母女講,「我是做生意的,常常會往來這個地方,所以妳女兒賣給我,以後還能常常跟妳見面」,讓她不擔心,讓她在情感當中還覺得比較安慰,「三天之後,我來領妳女兒」。就把錢給她了。三天以後,沒有來,最後這母女覺得很驚訝,去打聽,最後打聽到王曾住的那個飯店,結果一了解,他早就走了。

我們看王曾連讓人家答謝,他都覺得:哎呀,這應該做的,不需要了。後來王曾去應試之後,三元及第。就是考舉人是第一名,解元;考會試是第一名,會元;考廷試是第一名,狀元。他一連就三元及第,陰德非常厚。

其實王曾就是曾子來轉世的,所以叫「曾」。因為他的母親好像要生產以前就夢到曾子來他家了,當然那是他們家有厚福,才感得這個聖賢人來。所以諸位同仁,成家了還沒有孩子的,好好修,感聖賢人到你們家來,「救人危急」,感聖賢人來。

像《了凡四訓》裡面講到「馮琢菴太史之父」。他的父親是秀才,走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昏過去了,而且是大雪紛飛,鐵定會凍死,趕快把自己的棉襖解下來蓋在這個人身上,帶回去趕緊急救。

我們看古人他那種仁義之心,就是在這個小動作當中,沒有為自己想,馬上棉衣就解下來了。所以當天晚上就夢到神告訴他,「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所以馮琢菴太史叫馮琦。韓琦先生是宋朝的名將、名相。所以救人於危急當中,這個功德甚大。

而「危」是什麼情況呢?一般危是指生命危險,比方說遭水災了,遭火災了,甚至於是被人誣陷,可能要遭到殺身之禍了,這個都屬於危。那像我們懂得佛法的佛弟子,看危險不只看眼前,還看得到自己跟他人來生的危險,假如這麼繼續造惡,那鐵定是三途果報。看得清楚了,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的人,有緣的大眾,尤其是自己的親朋好友,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不然他真是太危險了,那個掉到三惡道都是萬劫難復。而這個危急,很可能我們不幫助,生命沒有了,他一家的人可能都終身遺憾。

有一個人剛好發現遠遠的地方有一個人的船翻掉了,那個人已經在海上沉沉浮浮了。他趕緊叫漁船去救,結果漁船不肯,他馬上拿出幾十兩,讓他們去救。結果把那個人救回來一看,就是他兒子。哇,你看這個善心化解了自己兒子的劫難。

包含曾經跟大家講過的,徽商王志仁,看到婦女帶著一個孩子跳水自殺了,他把她救回來,啊,原來沒錢,因為欠人家很多錢,去賣一頭豬,結果拿的是假銀兩。大家記不記得這個故事?這陰德就很厚了,救人於危急。結果他本來是短命的,最後積了這個厚福,那個女子跟她丈夫半夜去找他,他起來開門,那個牆壁壓下來把床都壓得粉碎,他逃過一劫。後來好像活到九十六歲,生了十一個兒子。改造命運要盡心盡力,行仁義之道。

好,早上就跟大家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