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安。

我們接著看經文,「正己化人」。我們接受儒道釋三教聖人的教誨,就是要效法他們的德行,效法他們的人生價值。所以,「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我們仁義存心,要能夠真正這一生能利益到大眾人民。道家《道德經》也講,「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那佛家,「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我們學儒、學道、學佛,首先就是要有一顆利眾的心,這個是一個人修身行道的根本動力,要慈悲、要博愛。

所以修行之人都先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個都是很遠大的目標。有了這個目標,那怎麼樣去達到這個目標?儒家講「格物」,講「克己復禮」,其實就是「正己」的含義在其中了。佛家講「息滅貪瞋痴」,有了貪瞋痴,這個心就不正了,行為就偏頗掉了。所以遠大的目標,要怎麼樣去實踐呢?還是要從先修養自身,尤其是調伏習氣。

修行常說從根本,根本就是起心動念。首先,先要把自私自利放下,這個貪的心要放下,所以佛門的修學,看破放下而已啊。那這個貪心放下容不容易?我們好像也放了好一段時間了。習氣是無始劫以來染上的,所以還得要下真功夫去伏它。所謂「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要用這樣的決心去轉邪念、轉惡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實這個自私自利放不下,還是不明理,還是我們沒有看破,看破是了解真相。因為我們沒有了解真相,誤以為這個身是自己,把這個身誤認為是「我」了。那身外的,有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的親人,「我所」就產生了。不順自己的意思,脾氣就上來了;自己看不順眼,脾氣也上來了。所以煩惱的根源,還在這個「我」上,誤認為這個身是自己了。

所以佛陀用比喻,就好像大海裡有一個水泡,這個水泡就像一個身體一樣,我們認為這個身體是我了,那我們就跳不出這個水泡的框框,心胸就這麼小了,跟人計較,跟人對立,就這麼來了。假如把這個水泡打破,水泡在哪裡?就整個大海啊。把這個身是我,我執放下了,才能回歸本性,才能回歸自己本來面目。自己的本性本來是什麼樣子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哪有不能容的人事物呢。

所以我們這個道理真明白了,哪有放不下自私自利的,就是這個自私自利讓我們跳不出這些習氣,讓我們能力不能恢復。恢復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現在不只沒有這些能力,每天被這些煩惱給困住了,這叫冤枉啊。不明理之後,過的日子就是這麼不自在了。那道理上明白了,我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要心包太虛的心量去處世待人,這樣才沒枉費佛陀這些大智者,給我們講了這個真相。

所以今天我們學習古聖先賢教誨,明白這些道理之後,更重要的還要力行,還要真的照著做。放下這些習氣,自己才能受用;如果不斷掉這些習氣,縱使理解了佛法,受用還是有限。為什麼?不放下習氣,還是起貪瞋痴慢,還是脫不了六道輪迴,貪心感餓鬼,瞋恨心感地獄,愚痴就感畜生道了。佛門重要的還在落實,學一條要做一條。

我們常說,提升自己,首先要先從懲忿開始,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所以人這一生想要有成就,要先改脾氣。慈悲為本啊,脾氣大了,每天惱害眾生,那跟慈悲心相違背了。

那佛門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那這個發脾氣的原因在哪裡?我們想一想,人什麼時候會發脾氣?好惡了,人家不順我們意思,我們就不高興了,這是貪著啊。不滿自己的意了,就不高興,其實還是這個我在作祟。都能恆順眾生,都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個「我」放下了,就不生氣了。或者太急躁了,急了就容易發火。所以人要放緩,人情緒一放緩和,觀照力比較強。稍微有點火氣上來了,哎呀,不行,趕快「阿彌陀佛」,把它調下來。

所以其實,還會發脾氣,還是貪心作祟,不順己意就是這個貪起作用了;還是有傲慢起作用,尤其自己有才華、有能力,看到別人不如自己,這傲慢就起來了,「連這一點事都做不好,真差勁。」所以傲慢也容易上火,以才智蓋人,這就不好了。也容易求全責備,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人。甚至於人家已經錯了,事情都發生了,「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趕緊幫忙收拾一下。可能我們看到別人錯,不只沒協助,火就上來了,「你搞什麼鬼!亂來」,啪啪啪罵一頓。不只於事無補,當下所有的人都陷到地獄去了,那個氣氛很凝重,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了。所以「柔和質直攝生德」,首先得調好脾氣。「溫良恭儉讓」,是我們學儒、學佛的目標,跟佛菩薩、跟聖人看齊,才能正得了自己。

還有一個情況,發脾氣就是跟自己發脾氣,「氣死我了」,因為自己沒做好,捶胸頓足,自己去打牆壁。這個也很愚痴。為什麼?沒有孝心,戕害自己的身心,那是心中沒有父母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個還帶著懷疑自己,不信任自己,常常都否定自己,心情就很容易低迷、沮喪。其實,人生面對任何的挑戰,只要自己能信任自己,一定能夠突破得了。往往人退縮逃避了,都是不信任自己,然後又陷到那樣的情緒裡面去了。

我們陷到懷疑自己、討厭自己,跟自己生氣的時間有多少?那真叫浪費時間,叫迷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把它轉過來。處世的心態,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傲慢,身心才健康。人常常都是被傲慢、自卑,在那裡影響、障礙自己,那真是把時光都給蹉跎掉了。少說一句話,少動一個妄念,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真相信佛菩薩講的話了,要把這個話真正放在心上。「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我們相信沒有?相信了還自卑什麼,不就認識自己了嘛,本有如來智慧德能相好,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自卑了。說實在的,自卑的人都是不信佛。所以信佛容不容易?不放下自己錯誤的念頭、想法,想信佛也不容易。

佛接著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了解這一點,不自傲了。為什麼?雖然自己有如來本性,但現在還有這些習氣障礙,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生慚愧心,生精進的心。慚愧心,不傲慢了;精進的心,就不浪費時間了,趕緊用功。

那趕緊用功,我們清楚了,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那什麼是用功呢?隨時隨地,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就是會用功的人。所以禪宗常說,「你會麼?」那會不會用功,這個「會」字就是個大學問。今天我們學佛好幾年了,執著沒有減輕,那是不會用功,用功在表象上了,用功在裝個樣子給人看,我學得還不錯。坦白講,好不好,其實只有自己的心最清楚了。

而我們有利眾的心,也要很清楚「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正己」了才能「化人」,這先後不可顛倒。沒有「正己」就要「化人」,那是好為人師,那是要去控制別人。我們堅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自己能真正做好,這樣的行持,自然能夠感動、喚醒身邊的人的善心嘛。

這個在歷史當中都有很多的公案。像元朝的許衡,他是個讀書人,那個時候有戰亂,他們在逃難。結果走到一個地方,停下來歇息,大家是又渴又餓。身邊的人看到旁邊有梨樹,剛好結了梨子,大家爭先恐後,就趕緊摘下來吃了。結果就只有許衡坐在那裡,動都沒有動,在那裡調息。這些逃難的人看了,很奇怪,而且心裡也覺得怪怪的,我們吃,人家都不吃,心裡毛毛的。

其實很有意思,人在做壞事的時候,看人家沒做,自己也好像,又有點慚愧,又有點想拖他下水,看人家比我們高,不大舒服,這個很複雜。

所以這些逃難的人就對著許衡講:你怎麼不吃梨子啊?許衡講:「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非其有」就是,這不是我的東西,我去拿它,不妥。我們從這裡看,讀書人很柔和,許衡沒有說,「非其有而取之,盜也!」畢竟是在逃難,也實在挺辛苦的,講話不要這麼犀利。好像不是很妥,「不可也」。

逃難的人聽了以後,接著又說了。所以人有時候,行為不對的時候,會給自己合理化。「沒關係啦,這個梨沒有主人。」有沒有道理?自己編的道理,哪有這麼多梨樹沒有主人,一定有主人的啦。

我剛剛講這段話,代表我的修養差許衡很多,人家沒這麼講。是吧?他假如馬上說,「梨子當然有人種了,哪沒人種啊」,那這些人都很沒面子了,是不是?沒面子是他們生慚愧心哦,假如你這個態度挺凶的,「不吃就不吃,你有什麼了不起,揍你一頓」,也有可能哦。所以,不能自己有理就很強勢。所以學佛的人,會讓家裡人不能接受,常常會被人家圍攻,那也不要怪別人。

我們看這個應對都很柔軟。許衡怎麼講?許衡說,「梨無主」,梨可能真的沒有主人,「吾心亦無主乎」,難道我的心沒有主人嗎?我的心能讓它起貪念、起盜心嗎?他沒有指責別人,他只是回到自己,要求好自己,不能讓自己起了這些壞念頭。

後來他住在一個地方,他的這個行持教化一方。那個地方的小孩,縱使看到成熟的果子掉在地上,都不去撿,整個地方都受他影響,非常廉潔,不起貪心,不是自己的東西絕不去拿。

所以「正己」了,可以「化人」這個「化」,有身教,有言教,為什麼?他在人們心中,很崇敬他的時候,他講的話,人家很容易接受。所以要化人,一定要先讓人信任的基礎,再去勸人。沒有這個基礎,有可能交淺言深,適得其反。

而這個「正己」之後,他整個環境會改變,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他感來的都是好的人,他這整個環境,人到了這個地方,就受他教化。

比方周文王,很有德行,剛好有兩個國家的國,因為土地在那裡爭吵,跟芮國。我感覺人,是善惡夾雜,都還是有善根。兩個人吵架了,是習氣現前,結果要去找人評理,找了周文王評理。他還是挺有善根,找要找有德行的人來評理。

結果這兩個國君就進入到文王的國家裡了。走著走著,看到這個國家裡的田園,田地中間那個田埂很寬,代表這人民都互相讓,不去爭這個土地。他們自己的國家,人民都佔土地,佔到最後都快沒路走了。所以一看到這個田地的狀況,心裡就有點不好意思了。結果進入城市裡,看到這些行人互相禮敬,走路都是互相謙讓、禮讓,又被感動了。後來到了朝廷,見文王,文武百官出來了,文王還沒出來,又看到這一些讀書人都非常有禮貌,很有德風,很守規矩。

他們一路上看到了這些情景,一般百姓、農民、士大夫的這些行持,他們兩個說,我們別見文王了,太丟臉了,走吧走吧,回家去吧。然後就回去了。結果他兩個國家就開始轉變。後來這一件事傳開來了,有幾十個國家統統歸附到文王的麾下來。所以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些人統統信任他,要來學習他、效法他。

而我們看到《無量壽經》裡面,阿彌陀佛發願,「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這是大願啊。「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就是有大的願,還要從成就自己開始,叫「正己」啊。「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你看那個德行、德風,就出去了。「感得大清殊勝莊嚴無等倫」,他的整個環境非常好,那性德的感召。而且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有同樣的願望,幫助眾生快速成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所以聚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要快速成佛,廣度虛空法界眾生的人,都感召來了,它形成一個境教,那他那個化的力量就更大了。

所以這一些經句,都可以變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自己所在的團隊,我們要首先落實,讓跟我們接觸的人,都能從我們的身上看到經典的教誨。所以師父也講到,在這個時代要弘法利生,那要讓世人看到真聖賢、真菩薩,大眾才會相信哦。現在是懷疑容易,相信不容易。所以這個時代弘法利生,那德行要超過聖賢人的行持,才感動得了眾生。

所以師父這段話是對我們的一個期許,我們要下這個功夫。那怎麼下?師父講得很清楚,從根本。心有根本,行也有根本。什麼是心的根本呢?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時時觀照自己的心,跟這五心相應,這個就是在下功夫了。行有根本,行的根本: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所有處事、做事,符合這五個行門。

我們常常思維這些教誨,都覺得很幸運,師父以一生修學的經驗智慧,過來人的智慧,來幫助我們修行,我們不要摸索,老實真幹,就是在師父的智慧之上來修行。老實人最有福,聽話的人最有福啊。我們不要順著自己的意思,繞了老半天說,二十年過去了說,嗯,師父講的對!那二十年也回不來了。

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最後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這一句萬德洪名,我們肯受持,念一句阿彌陀佛,萬德在其中,是以阿彌陀佛的果覺,我們拿來我們的因地修行,天底下最好的事被我們碰上了。所以為什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為什麼可以「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能念到一心不亂?因為這萬德洪名不可思議啊,「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所以真正聽話的,死心塌地抱著佛號好好的念。為什麼《淨土聖賢錄》裡面,三年、五年念到自在往生的,太多了,為什麼我們現在學了十年、二十年,不得力?還是不老實念,不老實修的關係。所以「正己」,要先學老實、聽話,就對了。

好,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