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諸位同仁,大家早安。

我們這幾節課都在談「忠孝友悌」這一句經文。確實,這個忠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家道承傳最核心的德行,所謂「忠孝為傳家之本」。而「忠孝」兩個德行的義理,要能夠通達明了,那確實是要下功夫。

比方我們看這個「忠」字,忠於自己。自己要成就自己,有沒有盡心?沒有盡心就是虧心,就是欺騙自己,就是欺心了。欺心就是欺天,就是糟蹋自己的本善、自己的自性了。找到幾個人真正忠於自己的真如本性呢?我們隨順習氣了,就對自己不忠了;對自己都不忠了,都在欺騙自己了,怎麼對人忠?

自愛才能愛人,自助才能助人。用真心,而且是時時刻刻用真心,這個忠才能做到位。忠於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人、另一半。對孩子,盡這一份本分職責,把他養育,還有要教育長大,教育他懂事,能成為社會的棟樑,這是盡忠。假如我們沒有好好教育孩子,孩子成為社會的負擔,那我們對社會不忠了。為什麼人走入婚姻的時候,那個婚禮這麼隆重?那要對家族負責,也要對整個社會負責任,也是忠。

這個忠的態度,我發覺一個很微妙的現象。我在接觸家長的時候,家長學歷不高,他反而常常講,「哎呀,我沒說我的孩子以後要有多高的學歷,但最起碼,他不能夠危害這個社會。」他有這個概念。反而學歷高的父母,一點小事可能就到學校來吵。學歷高,反而得理不饒人;學歷低的時候,反而常常會想起:我要對這個社會負責任。

我們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應該要不斷提升一個人的德行,而不是只有他的知識而已。所以我們幾代人,這兩三代很明顯,我們爺爺奶奶輩不識字,忠孝存心;我們現在個個都大學畢業,不知道什麼是忠孝,連忠孝都不認識。所以這個「本」,要找到啊,「德者,本也」,忠孝,本也。

那我們這些當老師的,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教育孩子居然連根本都沒教他,這個過失就很大了。《三字經》在提醒我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修行人不往這裡去思考,都覺得自己修得不錯,五倫關係根本,差得一塌糊塗,人道都守不住了,還成佛道?印光大師慈悲,知道聞佛法是百千萬劫的因緣,怕我們修得不知道自己的境界到哪裡、問題在哪裡,老人家在教誨當中最常提到的:「敦倫盡分」,這是為生命當中有緣的親朋好友,跟我們工作當中的同仁,要盡本分;「閑邪存誠」,要守好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欺己,不要欺人。

所以這個「忠」字延伸到社會,延伸到國家,我們不管從事哪一個行業,在哪一個領域,也都要盡忠。「忠」事實上是無時不刻都在力行的德行。包含延伸到我們是佛弟子,也要為佛門盡忠。我們上一次提到,阿難尊者開悟的時候說的,盡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個「盡」字,就是從現在到這個生命結束,甚至是未來無終,都不改變這個態度,這是真心,這是盡忠。而我們確有這一份忠心,但是能不能保持?所以發心容易,恆心難。比方我們來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來的時候都很有使命,所以人要保持忠心、保持理智,就要不忘初心:「我來這裡幹什麼的?」這個心境要時時保持啊,「我是來為佛法、為眾生的。」能保持了,才能用忠,才能用真心;不能保持了,就隨順習氣了,就可能在處眾當中,跟人家對立衝突,看人不舒服、不滿、有怨了,那這個忠心就沒有保持了。

我曾經接觸幾個同仁,他到中心來,他剛開始要從事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他很難得,他跟我講,他說:「我今天來做這個事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假如我的行為造成這個團體很大的障礙,蔡老師你一定要告訴我。你只要告訴我了,我一定馬上走,等我調好了,我的德行、處眾,或者是能力,有夠這個水平了,那我再回來做。我不想給這個事業添麻煩。」他這個存心就很忠,盡心盡力。

所以之前跟大家提到,我們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正法久住去付出,絕對離不開我們現前的工作,工作當中就是在服務大眾,就是在弘揚正法。首先,要「人能弘道」,我們的行為就是在弘法。不能課程當中講的很好,我們處事待人、工作、跟大眾相處,都跟我們講的不一樣,言行不一致,這不能弘法,這不能長久的。甚至,再不正視我們德行的虧失,往後就要以身謗法了。為什麼?知名度有了,德行沒跟上,人家一跟我們接觸三五天,就被看透了。大眾很多,尤其在大陸,文革以後,傳統文化的薰習相對少,幾十年來的缺乏,都是對於這些推廣的人有一份期許,有一份信任,但是假如我們推廣者出現狀況的時候,對於大眾的信心會有很大的損害。所以更應該把根基、德行要穩固,才能走得長遠。

既然應該是「人能弘道」,自己的行持就是符合經典,才是弘法。我們在團體當中,上一次有跟大家談到,首先要服從,不服從,這個團體就失和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力再強,不懂得人和,團隊光處理人事問題,就不知道要耗掉多少精神,那變成添很大的負擔了。而不注重人和的人,他一定傲慢,傲慢了,有再強的能力,恃才傲物,一定會讓身邊的人很有壓力。

所以這個才華要有「德」為本,「德者,才之帥也」,德行是才能的主帥,德行指揮才能,他才能利益他人、利益團體。假如「德」不足,「才」很強,那會拿著「才」去瞧不起人,去壓到人。瞧不起人,甚至連領導都瞧不起了。

所以孔子特別勸勉我們,要對治這個傲慢,對治吝嗇。人一吝嗇,嫉妒心就重,見不得人好,就要自己好就好了,錢不想給人,經驗不想給人,心胸狹小。「如有周公之才之美」,這句話我們要會聽啊,這是孔子對於才華高的人,高度的愛護跟提醒。這一句話就包括任何人都要記住這一句,誰的才華高過周公?周公制禮作樂,開周朝八百多年的國祚,全世界最完整的憲法,《周禮》,誰的才華比周公高?舉這個例子,已經是勸到極點了,不能恃才傲物啊。「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他的德行會被傲慢障住,才華其實也很難再突破了。我們注意去看演藝圈有很多人,才華很高,但是他伏不住傲慢,最後就要吃大虧了。

所以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個「和」字,就是懂得人和,懂得以大局的和諧為重。但這個「不同」,當別人跟他意見不同了,他能包容。我們假如聽人家講話跟我們意見不同,馬上火就上來了,那就不是君子了!諸位同仁,不是君子是什麼?所以君子、小人,不是說他有沒有犯法,不是從法律看,君子、小人是從心量看,心量小了,就變成小人了。我們注意去看《論語》裡面,君子、小人的句子,根源在心胸。所以「君子不器」,他度量大。一個人成就的功業有多大,跟他的心量成正比。心量一小,容易生氣,容易看人不順眼,容易埋怨人,一堆垃圾不就裝在這個小垃圾桶裡面去了嘛。

人家意見不同,可以接受,可以包容,甚至可以為借鏡,不「以人廢言」啊!這個人對你態度很不好,你不只不生氣,他講的話,對的,你還能接受,這樣才能感動人啊,「我常常得罪他,他還為我想,他還能接納我的話,哇,這個人氣宇不凡。」

不只意見不同可以包容,別人的生活習慣、性格不同,可以包容,可以體恤。這個體恤是:啊,原來他的家庭狀況是這樣,原來他以前的經驗是這樣,所以他現在這個行為,也其來有自。體恤了之後,包容了之後,進一步還願意協助他,幫助他,轉變他不好的性格,這個真是厚道啊,真是忠義啊!所以「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這個「同」字是什麼?小人愛恨的心、愛憎的心很強,這個人跟他說法一樣、想法一樣,哇,如膠似漆,好得不行。告訴大家,恨從哪裡來的?從愛來的。你不愛這個人,你恨得了他嗎?你走在路邊,有個不認識的人瞪你一眼,你生不生氣?還生氣?那是小得不行了,連個沙子都容不進去了。「算了算了,別理他,沒事。」假如妳先生這一輩子第一次瞪妳一眼,「我這輩子跟你沒完沒了。」為什麼產生這麼大作用?愛憎的心嘛,那是情執、情識,變化莫測啊!

所以佛家用慈悲不用愛,世間的愛其實還是落在情欲裡面,是好惡。喜歡的,好得不行,意見不同了,利害衝突了,馬上翻臉,馬上對立,這個歷代都有。你看,要謀利益的時候,好得不行,統統黏在一起;利益衝突了,互相置對方於死地。孔子在《論語》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本來喜歡他,他什麼都好,後來討厭他了,天天咒他死。非惑歟?這個人是迷惑顛倒到極點了。

今天我們跟這個親朋好友關係非常好,剛好遇到一個境界,彼此有很深的誤會,我們還念念的怎麼化解,甚至怎麼幫他,這才叫真心!假如一個人跟這麼關係好的親朋好友,出現一些誤會之後,動不動就罵對方,那我們得迴光返照,我們自己這一顆心已經偏得太厲害了。「絕交不出惡語」,真心不變啊,現在有誤會了,還是念念想著怎麼樣幫他,這樣才對。幫不了怎麼辦?造緣,誰能幫他,你可以透過關係,可以找到能幫他的人,就找;不行了,實在沒有辦法了,念佛迴向給他,盡這一份忠心。小人「同」,那是利益,那是在感覺很好的時候「同」,但是情會變化,就不「和」了。

我們冷靜觀察人與人的相處,一開始都有一段熱絡期,大家有沒有發現?一開始認識,哇,這個朋友真好!等熱絡期過了,相處久了,對方有什麼毛病看到了,然後那種熱情可能就有點退了。所以為什麼「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為什麼會喜新?熱絡期還沒過。人為什麼會厭故?相處久了,付出忘了,恩德忘了,就記對方的缺點,就記對方的不是,才會產生厭故喜新的狀況。不然朋友應該是愈老、交情愈久,愈好。所以不是境界有問題,是我們的心有問題。

而這個服從,我們之前也講到,學問是活的,領導不對了,要懂得勸諫。人說,「我不敢勸。」為什麼不敢勸?心裡在罣礙什麼?擔憂什麼?人不敢做道義之事,可能都是因為有牽掛。不能正直,都是有欲望在其中,所謂「無欲則剛」,考慮到自己的利益了,該做的事不做,這就沒有君子的正氣了。

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做到宰相,他講到:假如我給皇帝諫言的話,給領導諫言的話,他不接受,哪怕是萬鐘的,就是最高的俸祿,我連想都不想,看都不看,辭職。我在這個位子上最重要的就是勸皇帝、勸領導,他不聽了,我就沒盡到這一份責,我還領這個國家的俸祿做什麼。他離開了。「茍言之不用,萬鐘非所顧也」,這個才是一個忠臣的態度,是盡道義,不是利害之交。領導回頭了,趕緊回來幫忙,一句怨言都沒有,他不記恨啊!當然,離開的時候不出惡言,不要「好,我今天要離開了,非罵他個痛快不可」,那你就把後路統統給截斷了。與人相處,要留後路,以後機緣成熟了,好交往、好共事。

所以這個盡忠還是都要很理智去面對。有可能我們在弘法的過程當中,我們的上司領導,他走的路線不對,這個時候,也不能因為個人情感,跟著他偏掉了。你說,「可是他對我有恩德。」他對我有恩德,是引領我們進入傳統文化的學習啊,是吧?你把傳統文化學得更好,他的功德愈大!這要很理智,不能用情感去面對因緣的變化。今天他偏了,每一個人都在修行,那境界很多,先走的人不一定先到,而且先走的人面對的名聞利養可能更多。所以依法不依人,要用理智去效忠。

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是什麼?我成就了,當初帶領我學習的人,深入傳統文化的人,他的功德大。第二,我趕緊把這條路走對,讓他看到,他懂了,他可能就回頭了。你還沒有做對,還沒走出正確的方向,你講半天,可能人家也不能接受。現在,可能一件事情,五個人有五個人的看法。這個時代要說服別人,說實在的,沒法用嘴了,難。要用什麼?身體力行,做出成果來。我們很幸運,我們是跟著師父的智慧去做,你要吃個定心丸啊。

第二點,我們講到要盡心盡力去做,而這個盡心盡力,除了去做事情之外,很重要的,我們剛剛講了,「德者本也」,要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才能發揮得好。所以這個盡心,不能只著在工作、事物的多寡,或者能力的提升而已,還要注重德行的功夫提升。德行之外,當然工作能力,能夠經一事就能夠有所成長,這也是非常盡忠的態度。

所以有一個師父教誨是「現代生活十則」,現在工作生活十個原則,大家背過了吧?「腦筋活一點,說話慢一點,微笑露一點」,還有一條跟嘴巴有關係的,「嘴巴甜一點」。這個「甜」不是諂媚,是鼓勵別人,為什麼?這個時代,人一般沒有信心,給他適當的鼓勵,像給他充充電一樣,不要常常都指責批評,讓人家很難過。跟人相處,「肚量大一點,脾氣小一點,做事多一點」,多承擔,「理由少一點」,這是多少、大小。「動作快一點」,這個「快」不是著急,是不要拖拖拉拉的,我們現在有用工商日誌本把它記下來,做什麼事有進度,不會拖拖拉拉。「效率」、效益,「高一點」,做事強調怎麼樣溝通人和,怎麼樣做會更有效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人做事也要守六度的「精進」這個態度。

這是「忠」第二個部分:盡心盡力。包含為國舉才,這個之前也跟大家談過了。一個好的領導,一定多欣賞別人的好,多推舉賢能之人來利益團體、利益正法,絕不可嫉妒,嫉妒好的弘護人才,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地獄。這話我已經跟大家分享了,這個我也很警惕。到時候,到閻羅王那邊,可別把我拖下水,說蔡某某根本就沒講。今天是公元二○一○年十月二十五號,今天是台灣光復的日子,那我一定會記住,到時候我被抓到閻羅王那邊,我也比較不會忘記時間。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