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大家早上好。

昨天我們談到了凡先生,他對行善,他說,「隨緣濟眾」。然後把行善整理成十個大類。而這個「隨緣濟眾」,我們看到「隨緣」,其實是緣分成熟,盡心盡力去幫忙,哪怕自己很辛苦,都不辭勞,這個是隨緣。緣分到了,犧牲奉獻、捨己為人的態度;緣分不到,也不要攀緣、攀求,這是「隨緣」。「濟眾」,只要對眾生有利益的,盡力去做。盡力去做,那能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這個就是行出世的菩薩道了。

好,那這十大類,第一大類講到「與人為善」。只要對他人有幫助的,他善巧方便去做,「與人」,就是跟他一起做。

在《了凡四訓》當中提到一個事例,就是「舜在雷澤」。當時候大舜在雷澤這個地方,人民風氣都是互相爭奪,不懂得禮讓,很可能都會出現一些衝突。而大舜並沒有指責,他自己以身作則,做出榜樣來,做出禮讓、恭敬的態度。當地的老百姓看久了,他的善良被喚醒了,也都效法大舜,懂得禮讓了。那舜是很有德行,又很有威望。其實他可以用言語來勸大眾,「以舜之明哲」,可以以一言而教眾人哉,「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這是「良工苦心也」,這用心良苦。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例子是我們的好榜樣。人現在沒有基礎了,你跟他用講的,一來,他一下子聽不懂;二來,人現在疑心很重,你講多了,他會看,「你說是說得很好聽,你做到底如何?」我們講多了,自己的德行都跟不上,反而讓人家懷疑,甚至讓人家否定了。明白的道理,不要急著要去說服人、要去教人,首先,我們自己先做到。這個就是舜給我們的提醒,給我們的示現。

所以修學的路上,謹慎「好為人師」,自己都還沒做到,就急著要教人,事實上,把精力都放在見人過,然後就攀這個緣,一定要人家聽我們的。其實每一個人的緣都不同,我們看得懂因緣嗎?

今天我們跟他談修行,第一個,我們的知見對不對?我們自己要先確認這一點,沒有先確認知見了,就急於要跟人家講,那個都是好為人師的習性在作用了;再來,縱使我們的理可以講得對,契不契機?能觀得到機嗎?而當事人,他現在是哪一個人負責引導他、教導他?一個年輕人在團體裡面,十個人跟他講,二十個人跟他講,你看他會不會聽亂了?那這一二十個跟他講的人,有觀照到他的狀況嗎?你要幫人,要看得清楚情況,不然都幫倒忙啊。就好像爺爺奶奶都希望孫子好,可是他們教的可能不見得觀念對呀,可能不見得能很好的跟爸爸媽媽配合,那會幫倒忙啊。

師父當時候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時候,李老師說,「你只能聽我一個人講」,這個都有深意啊。一個人還沒有建立起是非判斷、正確知見以前,他聽愈多人講,他聽亂了。所以我們勸人,他的主管是誰?教他的人是誰?要更鞏固他對負責他修學的人,更有信心,這樣才對啊!結果我們跟他講,跟他的領導講的不大一樣,我們還說你領導錯了,我對。那整個他的知見就建立不起來了。所以很多事情,都要考慮得周到,考慮得深遠。

而師父講經,事實上都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了,我們應該是堅定每一個人對師父教誨的信心,把師父的教誨重複的提醒每一個人。師父的教誨我們都記得不深刻了,每一個人假如又好發揮自己的見解,那怎麼去護念彼此,護念同參道友?我們的根性都不足,十句話裡面,應該是十句都是經典跟師父教誨,這個才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觀照一下,我們講十句,有幾句是師父的教誨?這個時候我們就想著,我們可以教人,可以為人師了。其實這一些觀照都是很必要的。

所以往往在道場的年輕人特別難修行。年紀大的人一看到年紀小的,他就很想去跟他講。我們所有的言語,有沒有跟師父教誨相應?這個是我們要先冷靜觀照得到的。所以師父一直強調,「隨順聖賢教誨」,那我們的言語都要跟這一句相應才好。人每一個言語都要提起一種責任的態度,講話不能隨便的,要能護念眾生,要能「與人為善」,不能變成讓年輕人都不知道聽誰的了。

再來,縱使講的都是正知正見,我們言行假如不一致,也護不了這個年輕人。他一看,失去信心了。所以「為人演說」,這些次第,師父一再的提醒。

好,所以舜的這個事例,對於我們在末法時期,弘揚正法是非常重要的風範,「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謙退、以身作則,這些心態。人家有不對的地方,包容,寬恕;人家有好的地方,肯定,鼓勵。現在這個時代,人信心不足,要慢慢的培植他的信心。他有小善,都要多加的肯定,有善的存心,協助他增長,協助他成就善行。

好,所以這個「與人為善」,在這個十個綱領當中是第一位。其實也是提醒我們,任何一言一行,與人互動,都是為了利益對方,這個就是「與人為善」。

第二個是「愛敬存心」。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在《無量壽經》當中提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句話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所以,我們的行持要跟普賢行相應,這個頻道漸漸就接上了。跟普賢行不相應,口上都說要往生,那是有口無心,不一致了。所以時時都以普賢行來觀照自己的行持。

普賢行一開始就講「禮敬諸佛」,那叫「愛敬存心」。這個「愛」是大愛,不是世間的情感所產生的愛。情感所產生的愛,他有愛的人,他也有不愛的人,甚至還有恨的人,這樣的情愛靠不住,它會變。所以佛門講愛心,用「慈悲」,很少用愛這個字。世間人容易誤會,那親人、朋友、男女,這之間就叫愛。只要會變的,就不叫真愛了,真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我們看現在世間的人,恩愛夫妻,可能旁邊人看了還挺羡慕的,結果過沒幾個月離婚了。這個變得很快,會變的不是真的了。那本來感情很好,後來變冤家對頭了,這個都是因情而生的愛,這靠不住。

所以大愛是慈悲,他是平等的去恭敬愛護。所以我們假如分別宗教、分別種族、分別國家,那就不是「禮敬諸佛」了,不是大愛了。那這一點我們要自我觀照哦。我們面對不同的種族、宗教、國度的人,有沒有平等、愛護、恭敬?假如提不起來,那這個普賢行就不相應了。那我們現在住在我們這個社區,就很好練這個功夫了。大家一天遇到不同種族的人有多少?很多哦。看到中東人,有沒有一樣平等、恭敬?所以,佛法不離生活,應該是講,不是不離,佛法就是生活,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你看到不同的民族的,他也有佛性,要跟他結法緣,念佛迴向給他。

我們同仁很有心,廣結善緣,我們那一棟樓底下那個保安人員,現在一見我們,就是「阿彌陀佛」。我聽了很慚愧,為什麼呢?因為我感覺他念阿彌陀佛,特別恭敬、特別相應,我聽起來我都不如他。到時候變成他往生了,我沒往生。這很有可能,為什麼?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那是生生世世善根積累。現在他遇到一個緣,人家勸他念佛,難怪念得這麼好。那個保安人員可能都是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給我們提醒的,不要分別,人家善根可能都比我們厚啊。

而且師父一直在強調,我們了解宇宙的真相,「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自性清淨圓明體」,就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就是一體啊。雖然我們還沒契入,但是佛是真語者,這個真相告訴我們,我們還沒契入,我們也知道一體是真相,那我們就用一體的態度去處事。具體來感受一下:身體是一體,眼睛痛了,這個手跟腳趕緊去拿藥,馬上感同身受,趕緊擦藥。這個就好像哪一個眾生有困難了,就像眼睛有困難了,其他的部位自自然然去幫助,這是很自然提起來的態度。今天旁邊有人需要幫忙,我們視而不見,那是我們不正常了,我們背離了自性,背離了事實真相了。所以儒家告訴我們,「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那個就是很自然的心態。

我們現在要把不正常的變正常。現在冷漠了,不能體恤他人,那叫不正常。人的本能是恢復到一體,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那佛菩薩恢復正常了。尤其有家庭的人,另一半的痛苦都體會不到,自己親生骨肉的需要都感覺不到,那叫太不正常了。那為什麼會不正常?「苟不教,性乃遷」,利欲薰心,被欲望給障礙住了,要把它去掉。所以要格物,放下習氣才行,才能恢復誠意正心,恢復真心。所以「愛敬存心」就要把自私放下,把傲慢放下,才能「愛敬存心」。

接著講「成人之美」。

這個跟普賢行都很相應。所以哪有世法跟出世法?覺跟迷而已啊。放下執著,放下迷惑,放下分別,法法都是普賢行。「成人之美」就是普賢菩薩的行持:「稱讚如來」、「隨喜功德」。這「成人之美」就去掉自己的嫉妒心。

我們佛門常說,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在《十善業道經》當中有提到,這四句,大家可以多體會,可以背起來。大家現在不要聽到背,就有點緊張,緊張也沒用,該來的還是會來。真的,人重在精進,才能突破習氣,才能激發潛能。

所以剛剛在念《太上感應篇》,我又有一個新的想法:下一次,我們同仁考試,《太上感應篇》也要默背。我們都要求別人背,我們自己不背,不行的。好,會不會今天有人睡不著覺了?沒關係,你有至心求道,真肯下功夫,太上老君都會來給你下甘露水。你自己心先恐懼了,那這個加持力就上不去了。「我就是要給世間人做榜樣。」。

我們邱科長,我曾經說過要背的,幫我記一下,我現在年紀大了,稍微記一下。而大家記住《弟子規》有一句話,叫「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現在趕緊多讀,讀熟了,就背出來了。熟就好,你硬背,會傷腦筋,腦細胞會受損太嚴重,你就順著自然,多讀幾次就熟了。

好,「成人之美」。因為現在確實成就一件事不容易,「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謗。」現在人嫉妒心強,看到好事,他不隨喜還破壞,所以做好事要低調。見到人家做好事,要多委曲求全去幫助他;他被人毀謗了,你要幫忙他,去擋。這個都是「成人之美」。好,現在看人家有小善,都應該去隨喜,去讚歎。

第四,「勸人為善」。

這個勸人,可以用嘴巴勸,也可以寫文章,流傳後世來勸。像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這個就是住世寶典。那古聖先賢,他都是以他的身教,感動一方的大眾人民,這也是「勸人為善」。

師長,這是盡心盡力護念眾生的道業。我看這一次到香港,師長彙集經典裡面特別精闢的,為人領導、為人長官的一些好的教誨,把它謄出來,師父把書名叫《老人言》。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我們一打開來,真是太精闢了,真是為了眾生設身處地,不疲不厭。為什麼?現在人忙啊,怕沒時間看,截取最精闢的,讓人知道老祖宗的智慧太高了,太好了,他生起主動學習的心。所以我們手上有一本師長彙集的《四書讀本節要》,那愛不釋手啊,都把《四書》裡面的精華謄出來了。

我們中心現在有《四庫薈要》。《四庫全書》,以後要分批,把這個《四庫全書》分下去,你看哪一段,那把這一段的精髓再薈出來,給社會大眾方便。當然前提文言文要先看得懂,文言文不懂,就沒法深入了。要護念現在的眾生,得要用心良苦才行。師父提醒我們,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這是客觀分析哦。我們還常常懈怠,常常只想到自己,弘護正法那就有名無實了。

第五,「救人危急」。

我們看現在很多社會狀況非常危急,憂鬱症的人這麼多,自殺的人這麼多,犯罪率愈來愈高,這些人都很可憐。所以這個時候他能回頭是岸,最重要的他要聞正法。要「救人危急」,最重要的教導他斷惡修善,轉迷為悟,就要盡心盡力去辦班教學,他才有這個緣去轉變他的人生。

尤其湯恩比教授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要靠這個法寶啊。所以盡心盡力弘揚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救人危急」。而為什麼很多社會現象,會變得這麼樣的複雜跟困難?就是因為人不明理啊,都是很嚴重了才知道要改善,沒有防微杜漸的智慧。所以你看,人的身體要病到癌症了才重視,就不好治。倫理道德要偏到人都不像人了,才說,「哎呀,應該回頭了」。所以幾千年來的父母、老師、父母官,都懂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忽略教育了,很多事情都會變得危急;重視教育了,可以防微杜漸,可以禁於未發。這個社會風氣還沒壞,把它導正過來。

再來,這個第六「興建大利」。

這個「大」不只現在影響的面大,而且影響深遠,「興建大利」。你看造一個好的橋,像趙州橋,大陸很多的橋,還有超過一千年的,你看那利益多少人,免於危難、危險。而辦教育,它影響的也是非常深遠。所以孔子為什麼是至聖先師?因為他利益的大眾太深遠了,兩千五百多年了,我們都受到老人家的恩澤,這是「興建大利」。

有一首偈說到,「百年奇特幾張紙」,這歷史當中很奇特的事情,記在史書上,幾張就沒了。「千古英雄」,那時候奮勇殺敵,那個民族英雄,「千古英雄一窖塵」,也都埋在黃土裡面了。「唯有炳然周孔教」,周公跟孔子的教誨,「至今仁義洽生民」,兩三千年之後了,他們的教誨還在利益著後世子孫。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根本,長遠利益大眾,就是做教育工作。有這樣認知的人,哪怕有再好的利益,再高的財富來請他,他也不會去做的。就像佛陀本來可以做國王,他國王不做了,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好,那有這個認知了,那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不追求世間名聞利養,這一生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當時候佛陀,一開始的時候,僧團成立,五比丘,人也不是很多,但是見和同解,修六和敬,最後能把正法弘傳到全世界去。師父跟我們同修講,馬來西亞真幹,可以救世界。真幹了,五個人都能救世界,那更何況我們有這麼多的人,除非我們不肯真幹。所以面對這樣的社會、世界,捨我其誰,我們一起要把它承擔起來。

好,承擔起來,諸位同仁,重不重?「任重而道遠」,重不重?重?重要的重,不是重量的重,是吧?大家想一想,人家很多人想扛都還沒機會呢。所以能扛,這一生沒空過,這一生叫「啊,福氣啦!」我們很有默契,好,有默契,就會配合得很好。

好,那今天跟大家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