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我們看第十六段,『但有命者,不得故殺』。「有命」,註解裡面「命」的定義是指六根六識相續而生,這個叫命。換句話說,此地所指的就是動物,而不是植物。植物沒有六根六識,只有動物才有六根六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指這些。凡是動物,「不得故殺」,著重在這個「故」字,故是故意去殺害牠,這個就是犯戒了。如果不是故意的,那就有開緣,所以這個地方著重在這個「故」字。換句話說,在某種條件之下可以殺的,就不是破戒;有的時候不但沒有罪,還有功德。下面是講殺害的手段,也舉了很多的例子:

  【十七、或自殺。】

  自己動手。這是無論用什麼手段方式,只要是自己動手的,都是屬於『自殺』。

  【十八、或教他殺。】

  『教他殺』是命令,像家裡面的主人叫家裡的佣人、僕人去殺生,這是用命令叫僮僕去執行。這個殺業的責任是下達命令的這個人,雖然他沒有親手殺,他下達命令,確實殺業是他的責任。所以下達命令的人,他有罪,執行的人有過,罪跟過不同,罪就重。過是什麼?他是執行命令,他不得已,不是他有心要殺,這裡面有差別。譬如法院執行死刑,法官是判決的人,執行的人是服從命令。判罪的法官如果是冤枉一個人的話,那他有罪;但是在執行的人來說,他有過。為什麼?他是執法的人。法官要是正直,沒有冤枉,他沒有罪,執行的人也沒有過。所以這些地方都必須要明瞭。這是「教他殺」。

  【十九、或見殺隨喜。】

  看到殺生,雖然不是自己殺,也不是自己執行,見到殺生這個事情生歡喜心,這個都是屬於破戒的。佛門裡面,佛菩薩見到眾生縱然是有罪被處死刑,罪有應得,菩薩也生憐憫心、也生悲憫心。如果生歡喜心,這是有失慈悲,與慈悲心有抵觸。所以律裡面判罪有輕重不等,這跟我們現在世間法律的判刑、量刑相彷。

  【二十、廣如律中。文繁不錄。】

  在戒律裡面,對於輕重差別說得很詳細。此地的「律」是指《沙彌十戒經》以及比丘戒、菩薩戒,這些大律裡面講的殺法、結罪輕重、心境不同,說得很詳細。底下一段:

  【二一、經載。冬月生虱。取放竹筒中。煖以綿絮。養以膩物。恐其饑凍而死也。】

  『經載』,這是佛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記載。『冬月生虱』,現在我們生活環境改善,衛生設備好,像這些寄生蟲比較少見。佛法常說契機契理,「機」實際上就是說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人事環境。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能夠適應一切大眾,這是正確的,這樣佛法可以順利推行。雖然理上是沒有問題,契理,可是不契機,會引起大眾反感,會引起大眾對佛法的排斥,那就錯了。所以佛法在世間傳播,諸佛菩薩也是委曲求全才能夠行得通。

  佛法有五乘佛法,前面四種都是委曲求全,恆順眾生。真正的法,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又無三」。但是一個人的造詣有沒有那麼高?沒有那個境界,你跟他說一乘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能接受大乘跟他講大乘,能接受小乘跟他講小乘,不能接受小乘,可以接受人天,那你就跟他講人天法。現在這個社會連人天法能接受的人都不多了,現在的人要的是什麼?要的是名聞利養,求的是名聞利養,講的是貪瞋痴慢;換句話說,這一種心行在佛法裡面很清楚,這是三惡道的心行。所以真正能夠講人天,已經非常的難得。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要認清楚環境的狀況,我們應該怎樣來修學。

  勸導眾生,像這些戒經都不宜給初學的人看。為什麼?初學的人看這個他一定排斥,他要殺生,他要吃肉。你跟他講不殺生、不吃肉,又跟他講罪這樣重,他馬上翻臉就走了。所以李老師一生教學,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吃素,這才能接引廣大的群眾。換句話說,如果一定要重視戒律,一定要重視素食,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離開了。這是大菩薩的善巧方便,等到他進了佛門,他逐漸了解了,他自然就去做了。所以李老師一生勸人學佛,勸人皈依,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吃素,不勸人持午,這些對初學都是非常難接受的。像這一段裡面所講的,就是很難叫世間人接受的,而且容易引起一般知識分子對佛教的排斥。所以我們必須要曉得,在某些場合當中要迴避,這些不提就好了,但是自己一定要明瞭。

  【二二、乃至濾水覆燈。不畜貓貍等。皆慈悲之道也。微類尚然。大者可知矣。】

  『乃至濾水覆燈』,這個在現代社會裡面也不需要了。現在我們飲水,大家都知道飲食的衛生,水都要過濾,不必要用濾水囊,濾水囊沒有現在的濾水器濾得乾淨。「覆燈」,怕晚上有小蟲、飛蛾看到這個油燈,接近燈光,往往被燒死,所以燈要用燈罩,這也是慈悲心。現在都用電燈,不用油燈了。

  『不畜貓貍等』,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勸人不要畜養寵物。現在外國人、中國人有很多喜歡養寵物的,為什麼不要養這些寵物、這些動物?因為這些小動物牠們會有殺生,絕大多數這些寵物都是肉食,我們人吃素了,還要給牠準備肉食,這是有傷慈悲心。同時你養了寵物,你必須要用精神、用時間去照顧牠。我們現在連念佛的時間都感覺到不夠用了,哪有時間去照顧這些寵物?這個要曉得。

  一般養寵物,實實在在不外乎兩種心理,一種是養著玩的,看到很可愛,很好玩,養著玩的;另一種,有些年老的人,他的精神沒有寄託。像我們在美國達拉斯四二二對門那一家那個老人,他差不多養了一百隻貓,養那麼多!他是精神上的寄託。可是那個貓身上會帶著跳蚤,我們到達拉斯去住,多多少少都會被跳蚤咬到。過去還聽說有人一身都被咬的,這是害自己也害別人。

  『皆慈悲之道也。微類尚然,大者可知矣』。所以學佛的人應當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愛護動物,但是不畜養動物。對動物都保護牠,對於人當然更會產生慈悲心。我們看二十三:

  【二三、今人不能如是行慈。復加傷害可乎。】

  這是大師感歎,現代的人不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的慈悲,憐憫一切眾生;這個慈悲心沒有了,再加以傷害牠,這就錯了。可是現在的社會,如果聽到我們還念這些東西,一般人會恥笑,說我們太落伍了,頭腦太舊了,這是迷信!他們有沒有說錯?當然說錯了。可是你要記住,大家都錯那就對了!這是真話。大家都這麼說,他們認為那是對的,就認為我們是錯的。我們自己心裡清楚,我們自己做,但是決定不要要求別人去做。你要求別人做,那你就錯了;你自己要做了,那你也錯了。自己要學佛,依教奉行,我不必要求別人要依教奉行,這樣佛法在世間才能順利的推行發展。這個要曉得。

  我們美國那個道場,每一次辦大型活動之前,一定找個殺蟲公司,在我們的房間、院子做一次徹底的消毒。這個看起來是殺生。不錯是殺了不少這些小動物,蚊蟲、螞蟻、蟑螂、跳蚤等,的確殺很多。原因在什麼地方?那是為了佛法能夠順利在美國推行。外州人到我們這裡來打個佛七,這些小動物要是傳播一些傳染病,他病了回去,我們怎麼對得起人?下一次還有誰敢到這個道場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在做這個事情之前,你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三天之前要在這個地方念佛、念往生咒給牠回向,叫牠搬家。三天之後,我這個地方要來殺蟲,噴殺蟲劑,請牠搬家。如果更圓滿的,一星期之前做一次,三天之前做一次,做兩次。我們的心真誠,牠真的會搬家,確實有感應。雖然牠搬家了,我們這個事情還是要做,為什麼?鄰居看到了,知道我們很講究衛生,保護環境,外面人到我們這裡來參加法會很安心,這個事就對了。

  戒經裡面講的清淨比丘,過去住在山上搭個茅蓬,外頭找不到工人,搭茅蓬也是自己做的,要砍樹做建築材料。砍樹,要在三天之前誦經念咒,祭祀樹神,請他搬家。當然樹上還附著有很多寄生的小動物,也要請牠們離開,三天之後我們來砍伐,這個就對了。這個就不是無故,預先我已經通知、已經告知請牠搬家。通常我們誦《阿彌陀經》、往生咒、念佛給牠迴向,我們給牠授三皈,用放生的三皈,「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用這個。

  【二四、故經云。施恩濟乏。使其得安。若見殺者。當起慈心。】

  這四句,我們要努力的去學習。前面兩句,我們看到有缺乏的要幫助他們。現在在一般開發中的國家,大概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至於有缺乏,可是精神生活非常的缺乏,我們要幫助他們。物質方面缺乏,現在社會有很多慈善機構在做,這是需要有相當的財力與人力才能做得到。我們這個團體人少,財力也不多,我們今天所能夠做的,只是在精神生活方面,特別是布施佛法。佛法當中,我們經過這麼多年去觀察、去體會、去學習,才真正明瞭淨宗的殊勝。我們介紹給別人,當然是以最殊勝的東西介紹給別人。總不可以我自己學最好的,把次一等、再次一等的送人,這是對不起人。如果他不能接受,我們也不必勉強,你喜歡修學哪個法門,我們也讚歎、也鼓勵。

  不可以說我這個法門第一,你那個法門第二。佛法的正義是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你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哪一個圓通章說是第二?沒有,門門都第一。這個就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雖然門門第一的法門,有一些法門我們學不來,得不到結果。學不來,得不到結果,對我個人來講它就不是第一了。個人能夠真正得到好處,真正得到成就,這個法門對自己來講是第一。像藥店裡面賣的藥,幾百種、幾千種的藥,那個藥都是第一,都能治病。對了症,那個人也第一;不對症,藥是第一,那個病人得到這個藥不是第一,這個一定要懂。

  淨宗雖然是普被三根,我們在經上讀到,如果不是多生多劫修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法門他不能接受,他一定會排斥的,這些事實我們都應當明瞭。我們能夠接受這個法門,喜歡這個法門,這是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我們介紹給別人,別人不能接受,我們清楚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沒有成熟。沒有成熟,佛菩薩都不能度,我們操什麼心,著什麼急?

  大家常常聽到「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無緣不是跟佛沒有緣,佛跟一切眾生都有緣。無緣是什麼?是說他的緣還沒有成熟。他的緣沒成熟,佛度不了他,佛來跟他講,他不接受,他不聽。「佛度有緣人」,有緣是什麼?他的緣成熟了,跟他講他歡喜信受,這就是有緣,緣成熟。所以有緣無緣是講緣是不是成熟。沒有成熟的,幫助他,鼓勵他,希望他能成熟;已經成熟的,勸他念佛求生淨土;沒有成熟,幫助他成熟,這就對了。沒有善根,幫助他種善根。他能念一句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的像,見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所謂「落在八識田裡面,永為道種」,這就是給他下了種子。我們這樣做就是度了他,這一生不能成熟,縱然多生多劫之後,他這個種子會起現行,會起作用。所以學佛的人念念都是幫助眾生,這個是菩薩道,這個就是此地講的「施恩濟化,使其得安」。

  我們印了許多「阿彌陀佛」的貼紙,目的就是在此地,讓這一切沒有善根種子的,給他種善根,給他下種子。已經在修沒成熟的,不相信這個,他修任何一個宗派,依任何經典,我們都讚歎。這個讚歎當中,勸勉他,以他修學的功德,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經文,就是說所有一切讀誦大乘的人,他要能夠迴向往生,統統得生。所以淨土法門非常廣大,絕不是只修淨業的人才能往生。學禪的人也能往生,學密的人也能往生,學教的人也能往生,統統都可以往生。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你相信,願意去,臨終時一念十念就行。

  但是修行有一個原則,無論修哪一宗哪一派,無論念什麼經,念什麼佛菩薩名號,都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要知道。我們念阿彌陀佛,要求一心不亂;念觀音菩薩,還是求一心不亂;念地藏王菩薩,也是要求一心不亂,那就對了。一心不亂是能生的因,西方極樂世界是所生之果。所以一念回心統統就得生,這叫功夫。這個一心就是清淨心,禪宗裡面叫禪定,教下裡面叫止觀,有這種功夫,有這個能力就行。這是對於其他宗派的修行人,我們有義務要告訴他們。

  註解裡面有兩句,「財施能令身安,法施能令心安」,這是把布施的因果都說出來了。註解引《雜寶藏經》裡面的一段公案,這一段公案要仔細去看,在講經的講席上可以引用,這些都是事實。此地說的是經典上的,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類似這樣的因緣果報也不少。所以這些因果的書,在這個時代要多講,這一類的東西大家很喜歡聽。特別是對於年輕人,學生的時代,俗話常說「先入為主」,他能夠多讀這些感應的事跡,因果報應的事跡,將來長大在社會上,起心動念有所戒懼,這就好了。如果這些因緣果報能跟現代科學結合在一起,那就最好,真正令人信服,使人家相信。布施這個事雖然小,如果心地清淨慈悲,功德很大。戒經裡面引用這些故事很多。

  古人有把這些東西蒐集在一起,便利我們參考,這就是《經律異相》,《經律異相》都是蒐集經典裡面這些因緣果報的故事;還有一部書叫《法苑珠林》。所以講經的人要在講席中穿插故事,穿插公案因緣,這兩部書裡面就蒐集得很完整,這是古人做的工作。在中國歷史上,記載這些因緣果報的教訓也很多。歷史是可以相信的,不是隨便寫的,沒有事實決定不能夠記載。前人也有把它彙集起來,就是《歷史感應統紀》,好像現在也有單行本印出來,《歷史感應統紀》很好,這是過去的。現代的,報紙上、雜誌上凡是有這些事情,你可以把它剪下來,這是現代的。舉比喻,當然愈近愈好,愈是現代的,現代人一點懷疑都沒有。過去的,經就是經典做證據,史有歷史為證據,確確實實,這個不是隨便說的,都足以取信大眾,讓我們深深明瞭因果報應。

  【二五、噫。可不戒歟。】

  這一條是蓮池大師對這一樁事情非常感嘆。註解裡面引用《大智度論》,佛說殺生有十種罪,殺業重的幾乎常常都有,這個也都是些事實。我們今天就讀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