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化他,總說意趣是:

  己化人。】

  註解裡面說得很好,「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許多功夫,化人有許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這些話都說得非常肯定,要幫助別人,幫助這個社會。昨天我們也講了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在自己;自己不正,要想幫助別人,就非常困難,當然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尤其是在我們現代的社會,事與理自己都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心正、言正、行正,自然能夠得到大眾的尊重。不但大眾對你尊重,鬼神也對你尊重,冥冥當中自然得到擁護,更能得到諸佛護念。自己要行得正,最重要的是心正,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想學,很願意學,為什麼學不來?學不來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放下,都是被這樁事情障礙住了,所以要想自己心行得正,必須要把這些障礙捨掉。

  可是有些同修說,我們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實在說,原因是對於諸法實相沒能夠了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的是什麼?一句話,就是諸法實相。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一點難處都沒有。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既深又廣,很難明瞭,所以佛要用那麼長的時間,尤其專說這一樁事情,就是《般若經》。佛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佔二十二年,幾乎佔全部時間的一半。用這麼長的時間,苦口婆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修行菩提道上就沒什麼大障礙了。

  菩提道是什麼道?是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之道。菩提是印度話,意思是覺悟。我們生活在朗然大覺之中,對人對事對物都不會迷惑顛倒,這就叫菩提道。所以菩提道就是生活,就是日常工作,就是對人對事對物一種正常的活動。正常的活動,就是菩薩的生活、佛的生活,我們學佛目的也就在此地。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不可以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祈求神明保佑我們,這個觀念就錯了。

  「正己化人」,在功夫上,當然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宇宙人生觀;也就是對人生的看法,對我們生活環境的看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是智慧。有了智慧,還得要有功夫,功夫是什麼?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功夫。煩惱習氣無始劫來養成的,必須要克服。儒家講「習性」,習慣成自然,這個習性很可怕、很麻煩,很不容易斷掉。可是要不斷掉,雖理解也沒用處,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要墮三惡道。三惡道怎麼去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些觀念、這些行為是墮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把這個因素消除了、捨掉了,這才不會墮三惡道。可是幾個人能消除得了?為什麼不能消除?他不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自自然然生起貪瞋痴慢,自自然然生起自私自利,這個麻煩可大了!

  佛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轉變,這一句話說得好,一定要做一個轉變。在功夫上講,要轉惡為善。從哪裡轉起?從念頭上轉起,從行為上轉起。以往我們念頭是為自己,行為都是為自己;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從今而後我們為別人,不為自己。念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一切眾生想,世間可憐的人太多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可憐?沒有人教他,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積德,惡因感受的果報,雖得人身,衣食常常不足;我們看到了,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

  釋迦牟尼佛在世,不但他老人家自己,他的一般學生,不是不能過一點富裕的生活,他辦得到,輕而易舉。他是王子出身,國王大臣是他的護法,物質上要什麼樣的享受,對他來說都不是困難的事情。他為什麼要去托缽?為什麼去過那麼清苦的生活?沒有別的,無非是想省一口飯,給那些沒飯吃的人,幫助他。他是不是真能幫得到?給諸位說,真能幫到,減損自己的物質受用,幫助那些缺乏的人。這個心,我們就沒有,那菩薩行當然就不可能了。先要有這個心,這個心是純善之心,純善之行,所以感動天龍善神都護持,一生當中教化眾生才能收到效果。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才有真正的功夫。

  我們今天在物質上的受用,以飲食來講,三餐飯還不飽,還要以零食來補充,這是什麼原因?這個身體就是業障身,心有業障,身也有業障。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說,飲食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生命,身體是一部機器,這個機器不斷的在運作,需要能量補充,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業障重的人,消耗量大,補充少了他就會生病,他就不能工作。消耗量少的人,工作一樣正常。

  能源的消耗,到底消耗在哪裡?學佛的人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總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們常講胡思亂想。修行人跟一般社會大眾比,心地總比較清淨,妄念少;妄念少,消耗量就少,所以補充的就少。世尊為我們初學的人示現,教我們把一切憂慮牽掛這些煩心的事情放下,因為那都是不必要的,你的身心健康,你的消耗量逐漸就減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夠了,這一餐不吃也沒有關係,也照樣的去運作,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心非常清淨,妄想雜念幾乎沒有了,他的能量補充,一個星期托缽一次,也就是一個星期吃一頓飯。他那一頓飯,一個星期夠了,那個養分足夠了。辟支佛定功更深,比阿羅漢的心還要清淨,半個月托一次缽,兩個星期吃一頓飯,他也夠了。實在講,佛與法身大士他們要不要飲食?不需要,可以完全斷掉。佛陀在世是示現給我們做榜樣的,要是在他那個身分上,他可以完全斷掉。完全斷掉,我們凡夫看了做不到,那還得了嗎?所以告訴我們,修行人每天吃一餐夠了,修清淨心重要,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用禪悅,用法喜,用清淨心,來滋養你的身體,這是消耗能量最少的,這都是行門上的功夫。

  這個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鍊清淨心,鍊清淨行。清淨心,清淨行,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不相干的事要放下,不相干的念頭要斷掉,常常保持正念現前。正念,就是念佛;二六時中,時時刻刻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這是正念。一切眾生不知道佛法的殊勝,不知道念佛的好處,我們以善巧方便幫助他,使他知道念佛的好處,也能夠學習效法我們念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的事說不盡,但是只有一個目的,最後誘導他念佛。這個目的是純正的目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所以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慈悲,要寬宏大量,要認識大體,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情欲;隨順自己的情欲,就是隨順煩惱,你會做錯事情,佛家講你會造業。

  在日常初步功夫,我們要把是非人我淡化掉;斷不容易,先把它看淡。尤其是毀譽,遭到別人毀謗,或者是有人對你的讚歎,毀譽不動心,你的心慢慢就會清淨。沒有必要的事情,不必要去知道;沒有必要接近的人,不必去認識。古人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煩惱多,是非多,你的心怎麼能清淨?你的心不清淨,你的淨業就不能成就。我們希求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早一天親近阿彌陀佛,「心淨則佛土淨」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一的條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效果在哪裡?是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心裡面才有雜念,「阿彌陀佛」提起來,雜念就放下了。果然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妄想雜念不起來了,你的功夫成就,往生就有把握,你跟阿彌陀佛就感應道交。一面念佛,妄念不斷,功夫當然不得力。

  有人問:「學教也分心,是不是雜念?」學教要為自己名聞利養是雜念,學教是為光大佛法、普度眾生,那是正念。由此可知,我不是為自己,我為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正念現前。如果為自己名聞利養,那是輪迴的念頭;講經說法還是造輪迴業,是輪迴業裡面的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如果名利心太重,大概三善道都沒有分,那到哪裡去?惡道裡面去享福了。總之,弘法利生是修福,過分重視自己的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到畜生道裡享福,餓鬼道裡享福,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

  諸位想想,安世高當年他的同學是[共+阝]亭湖的龍王,墮畜生道,得蛇身。他造的什麼業?他是出家人,明經好施,佛法的道理通達,又喜歡布施。自私自利沒放下,托缽托的這一頓飯,大概不太好吃,不中自己的意思,心裡面不太舒服,就造這麼個業,來生墮畜生身。畜生福報大,他明經,他有智慧,所以墮畜生身作龍王,很靈。他有智慧,很靈!這是他明經。一千里內的信徒都去拜他,都去供養他,有福!這是他喜歡布施。去當龍王,苦不堪言!安世高去度他,給他講經說法,勸他回頭是岸,《安世高傳記》寫得很清楚。

  小小不如意、不滿意,明經好施還要墮三途。我們今天經也不明,也不好施,脾氣比他大得多,你將來往哪一道去,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決定不如他。所以想想這些事情,實在可怕!知道可怕就回頭,就不敢起個惡念,不敢有惡的行為。所以傳記多讀有好處,能夠時時刻刻警策自己,勉勵自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