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大家好!佛家講「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行為太多了,佛將它歸納為「身、口、意」三大類,行為再多也不會超越這三個範圍。「身」的行為就是我們舉止動作,「口」的行為是言語,「意」的行為是思想見解。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念頭是根本,思想是根本。這也就是說明再多的行為,行為之所以發生都是在思想,思想純正,一切都純正;思想偏邪,那一切都不正。這是勸我們「從根本修」的意思。

  但是這個說法說得淺,這個根本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我們必須要曉得;也就是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才是真正把根本找到了。修性,性是心的根本,性是體,心是作用。大乘佛法裡面常把心講作識,識心,心識,這是一念自性的作用,在迷位,凡夫叫它做八識五十一心所。由此可知,它的作用相當複雜。但是它的體是一個,一念自性,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從這個根生的。

  《華嚴》說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十法界的現象是心現的,現象千變萬化。這個變化從哪裡來的?識變,識就是念頭,就是思想,就是見解。佛告訴我們,十法界的千變萬化是從我們念頭、思想而來的,這才是根源,修行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這個根源,正是我們這幾天講的「忠孝」。昨天跟諸位談到「順親養志」,意思就說得深。孝一定要順,不順就不叫孝了,所以孝順是連在一起的。要怎樣順才算是真正的孝?要順性,這才是真正懂得孝,認識孝。大乘佛法裡面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隨順佛性才是大孝,才是真孝。我們的父母有佛性,我們隨順他的佛性是盡孝,不是隨順煩惱。父母也是凡夫,他有煩惱,我們不能隨順他的煩惱,而是隨順他的佛性,這個意思我們要能體會到。幫助父母作佛,幫助父母覺悟,這才算是盡孝。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幫助父母覺悟,如果自己不覺悟,你怎麼能幫得上忙?所以我們想要盡孝行孝,首先要自己覺悟,要自己成就,這才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第一個對象是父母。「孝」這個字,就是佛經上講的一念自性;「忠」這個字,就是佛行、菩薩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是盡忠。這是這兩個字深一層的講法,是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

  這個真正的意思,儒家有沒有說?有說,說得不多。為什麼不多說,說了也聽不懂,所以就不肯深說;淺而言之,可以教初學。佛法裡講得多,佛法修學的基礎比較上要深厚一些,佛法修學時間也比較長一些。尤其著重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兩句八個字非常重要,我們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就在此。

  佛法修學最忌諱的是雜修,六波羅蜜裡面講「精進波羅蜜」,什麼是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雜就不精。一門是精進,二門就不是精進。諸位要曉得,念佛真正成就也是一門深入。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念?我們對於西方淨土,對於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就叫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續,這是「淨念相繼」。這個樣子才能夠「都攝六根」,往生品位才高。

  有很多人不知道,以為自己消業障,要念《藥師經》、《普門品》、《地藏經》,要念「大悲咒」,要念其他的這些東西,這是錯誤,都是夾雜;業障能消一些,不能消得徹底。如果他懂得《觀經》,這一句佛號,他的業障就徹底消滅,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增。有些人往生是往生了,品位不高,為什麼?夾雜,夾雜的人太多太多了。大家不曉得這一句佛號的力量,以為這個佛號消業障,還不如《藥師經》、還不如「大悲咒」,你說糟不糟糕!這是懷疑,對於自己功夫大大的打了折扣。

  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註解的名字叫《觀經直指》,現在也有單行本流通。我是在這裡面讀到的,才恍然大悟。他說得好:「眾生造作極重的罪業,五逆十惡,所有一切經論消不了的罪業,所有一切咒語懺法都消不了的罪業,罪業太重了,最後還有一句阿彌陀佛能把它消除。」我們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抵得過千經萬論,抵得過一切咒語,是咒中之咒、經中之經,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

  但是沒有人相信,以為這一句「阿彌陀佛」太容易了、太簡單了,恐怕沒有效果,還要去找別的東西來夾雜。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沒有真信切願,你的往生品位就大大的降低了。這個現象,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你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人教你,你的疑惑不能斷除。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建這個道場,我們懂得,深信不疑,所以我們念佛堂一句佛號,講堂裡面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絲毫都不夾雜。我們在此地講完這一部《地藏經》,《地藏經》是為九華山講的,仁德法師邀請我上山講經,我沒有時間到那邊去,所以錄一套錄像帶贈送給九華山,是這麼個意思。跟同學們開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也是不得已。最近十幾年來,海內外許許多多同修見到我,都啟請希望把《華嚴》講一遍,留一套錄像的資料給後學們做參考,我答應了,為這個原因,我們才講《華嚴》。要是以我自己的意思,老老實實說,我一部《阿彌陀經》講到底,我不會改變。古來大德有一生講《阿彌陀經》講三百遍的,我看到之後非常歡喜,非常羨慕。而一生當中講這麼多的經論,都是出於不得已,應付大眾的祈求。真正成就決定是專精,決定在一門深入,一生絕不改變,這才能有成就。

  一定要效法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九法界眾生的模範典型,真正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仰慕,我們奢求,我們也想在這一生當中,能有諸佛菩薩的成就。那有人問了,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你能夠遇到緣殊勝,一生成就。善財童子遇緣殊勝,一生成佛了。龍女遇緣殊勝,八歲成佛了。這是《華嚴經》、《法華經》上所說的。凡是佛在經論上所講的,都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佛就不會說。佛要是說了,對不起我們,說了我們做不到,豈不叫開玩笑、吊胃口嗎?佛的言語,怎麼可以稱為「真語、實語、如語、不虛語、不誑語」,這個標準就達不到了。所以佛菩薩跟我們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只要我們細心去體會,依教奉行,我們一生能夠圓成佛道。

  最近這幾天,有許多從中國來的同修們跟我談到用功很難得力。我常常勸勉大家,解行要並重,功夫才能得力。為什麼我們的念佛堂,每天還要講兩小時的經?用解來幫助行,用行幫助解,解行相輔相成。你不解義,你修行會懈怠、會退轉,為什麼?過去生中煩惱習氣太深了,我們這一點點的功夫,這一點點的道力,敵不過煩惱,所以天天要聽經。念佛是修定,聽經是修慧。可是每天念佛、聽經,功夫還是不得力,毛病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實在講,發生在你沒有去照做。念佛,心不在佛上;口念佛,心裡面打妄想,功夫當然不得力。經雖然天天聽,好像是明白了,沒有去照做。經上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持戒,教我們忍辱,一條都沒做到,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這樣功夫自然不得力。

  佛經每一部經最後一句話是什麼?「依教奉行,作禮而去」,部部經上最後這一句話都教我們要依教奉行。佛在部部經裡面,不厭其煩的提醒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為人演說就是依教奉行,我們沒有去做,你的功夫怎麼會得力?所以解得一分就做一分,解得兩分就做兩分;你能夠做到兩分,你就能夠解得三分;解得三分,你再能做到三分;做到三分,你就會解得四分;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樣才能達到究竟圓滿。解了,不能行,那有什麼用處?

  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放不下。放不下你所貪愛的,這個事情麻煩了,這是根本的大障礙,所以愛欲、嗜欲(嗜好)一定要捨得乾乾淨淨。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只要你有一物,你就會惹塵埃。塵埃是煩惱,你的煩惱就不能斷。必須捨得乾乾淨淨,身心世界一塵不染,你這一生成佛才有指望;絲毫放不下,成佛作祖的希望就沒有了。所以「依教奉行」就是「盡忠盡孝」,就是「行忠行孝」,諸佛大道,「忠孝」而已矣。希望同學們細心去體會,努力認真的奉行,前途無量光明,一切災難都能夠化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