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老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好,我們看陳靜瑜老師的「戒為無上菩提本」。

  學生:學習班心得匯報,「戒為無上菩提本—參學正覺精舍的心得報告」。

  尊敬的師父上人您好:阿彌陀佛!常慚愧凡愚弟子靜瑜於六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二日和同參道友一行二十二人來到台灣參學,獲益良多,在此謹向尊敬的師父上人恭敬匯報。

  慚愧弟子在學習海賢老和尚的光碟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光碟中反覆提到賢公「嚴持戒律」、「持戒精嚴」等字句,但弟子真正對戒律以及如何持戒並不甚了解。記得去年尊敬的師父上人在講經中曾經反覆讚歎上果下清律師的戒行。二0一三年二月弟子雖然有幸在香港第一次得見清公上人,但弟子卻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只是覺得法師們很有威儀,心中始終沒有生起對於戒律的重視。

  感恩三寶加持,感恩師父上人加持,弟子今年因緣成熟,得以去台灣正覺精舍參學。弟子自學佛以來很少跑道場寺院,因此對於能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參學台灣持戒最精嚴的道場,弟子心中充滿了期待和歡喜。弟子深知自己在戒律上很放逸,毫無規矩,因此在出發前,曾多次向正覺精舍的知客師父上聖下禮法師請教,確認相關的注意事項,祈請法師慈悲,能給弟子種福修慧的機緣。藉此因緣,弟子亦祈請在參訪正覺精舍的當日供僧,並同時至誠祈請清公上人午齋後能給予弟子眾等開示。知客師父慈悲體諒弟子等的用心,一一答允了弟子等的祈請,並特別開示了參訪時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如穿著要莊嚴,最好穿長衫長褲,不要喧嘩,不要亂講話,不要擾亂佛門清淨,見到任何法師都要尊稱師父,自稱弟子等等。

  六月二十七日的一早,弟子眾等整肅衣裝,嚴謹心情,心中默念著佛號,前往令弟子嚮往已久的最殊勝的比丘持戒道場—台灣南投埔里正覺精舍。弟子一行乘坐的巴士在台灣無比晴朗的天空下緩緩駛近正覺精舍,一路上滿眼的美麗鄉村自然風光,都在無聲中洗滌弟子身體的塵勞、心靈的污垢。這也恰如弟子正在行走的修行之路,每一事、每一物無不是讓弟子滌除心垢,回歸自性本然。一花一草的示現猶如甜蜜的讚美,報以微笑卻不能永久佔有它們的芬芳。事事是修行,念念是修行,弟子亦漸漸粗淺體會到了「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意境。

  因大巴車無法進入鄉間小路,就停在了公路邊,弟子等下車步行前往正覺精舍。一路上不時會碰上出家師父,他們都是在結夏安居期間來聆聽清公上人講課的法師們,弟子等立即站在道邊雙手合十待師父走過後繼續前行。走了約十分鐘左右,弟子們終於來到了台南埔里正覺精舍山門外。在山門附近,弟子看到有一個樸實的四角亭名曰「憶母亭」,這不禁使弟子想到在《梵網經菩薩戒本》中所言:「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弟子眾等在山門外整齊的排隊,面對莊嚴的山門,弟子帶著猶如朝聖一般的心情,誠敬的俯首叩拜,彷彿每一次叩拜都在敬獻弟子對於戒律以及持戒僧團無比的恭敬與讚歎。抬頭仰望山門,橫批寫著「正覺精舍」,兩邊有兩副對聯,分別是:「正知正見洞徹真源,一超直入如來地;覺自覺他弘宣妙法,多劫圓成相好身」、「正無緣慈發廣宏誓,願度東土三千界;覺有情眾淨念專誠,盡種西方九品蓮」。弟子久久仰視著這幾句話,字字迴盪在心中,每一字似乎都是在讚歎我們尊敬的恩師上人,一生弘宣淨土大經,廣演極樂妙法,普度一切有情;每一字也是在讚歎尊敬的海賢老和尚,一生念佛成佛,圓滿示現,與我們尊敬的恩師上人心心相印,共讚淨土大經;每一字也是在讚歎尊敬的果清律師,一生嚴持戒律,戒德圓滿,持戒念佛,終歸淨土。

  進入弟子眼簾的正覺精舍清淨莊嚴,精舍呈U字型,豎著兩排,橫著一排,都是簡單樸素的二層樓建築。出家比丘師父大約六十位左右,正在結夏安居期間,每天早上八點半都有課程安排學習,所見到的每位出家師父都是非常清淨,頗具威儀,讓人不由得不肅然起敬。因弟子有供齋的祈請,所以在上午十點整,弟子等在知客師父的帶領下,來到了正覺精舍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不大,僅能容下不到六十人,清公上人親自帶著我們做了午供法會,然後用午齋。午齋圓滿後,弟子等即在法堂恭敬的聆聽清公上人的開示,題目是《在家律學概說》。其中對弟子印象最深刻的開示就是:「不想學戒、不想受戒、不願持戒的人,就是不想解脫,這一生就是不想離開六道輪迴,還是假學佛」。清公上人慈悲的開示,在家居士多惡因緣纏繞,多沒於愛欲淤泥。什麼是家?所謂的家叫做不捨過,不能夠捨棄過失,殺害了我們的善根。什麼是在?就是一切結使在中住故,結使就是煩惱,一切的煩惱都在當中安住的緣故。還給弟子們開示律的三種名稱,第一種叫做「毗尼」,就是指佛所制成的教法,第二種叫做「尸羅」,就是教中所詮釋的因行,第三種就是「波羅提木叉」,就是由此因行決定能夠獲得解脫的果法。也簡單為我們開示了律的四種意義,即戒法、戒體、戒行和戒相。這些開示讓弟子簡單了解了戒律,也深深體會到學戒、受戒、持戒的重要性,正如《華嚴經.賢首品》中也說道:「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常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清公上人無比慈悲的教誨弟子,持戒要注意兩點:第一要輕重等持,微細戒和重戒要以平等心持,不要說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只要執持重大的戒法就好了,輕的戒就隨隨便便、放逸懈怠,這個不可以,我們要曉得輕戒是守護重戒的;第二就是見到毀戒破戒的人,不要生輕慢心,而要生大悲憫心,要更加精勤的守護戒法,持戒要持得皎如冰霜,塵點不染。清公上人在開示圓滿後慈悲的問弟子眾等,你們怎麼稱呼出家人啊?弟子眾等因來之前得到了知客師父的教誨,所以大聲說:稱呼師父。清公上人高興的說:對的,你們要自稱弟子啊,可不能在出家師父面前稱呼末學啊,那就不對了。短短一個小時的開示就像一分鐘一樣,每一句話都深深的刻在了弟子的心中。隨後正覺精舍的副住持上天下因法師也為弟子眾等做了慈悲開示,題目是《佛法的興衰在於持戒》,其中尤其提到僧俗倫理問題,讓弟子聽到了深受震撼,原來進入佛門不懂佛門倫理關係,真的造了不知多少罪業,真的是不學不知道,學了嚇一跳。

  感恩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感恩師父上人的慈悲護念,弟子一行得以有幸遇不可思議殊勝之因緣,聆聽清公上人對於在家戒律的慈悲開示。由此感嘆高僧大德一生的行持都濃縮在一舉一動的微小示現中,如果我們細細品味,便會發現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無不是在為我們表法。弟子這才領悟到修行功夫不是那以浮躁心去念的幾萬聲佛號,不是天花亂墜的數人家寶,而是老和尚一步一印心的堅實步履,是老和尚內斂至本然心地卻又溢出無限慈悲的深邃目光,是老和尚猶如世尊拈花時圓滿自在的微笑。學生也是此時才更加明白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道至簡的道理,始知修行在於變化氣質,而不在於追求數量。

  在莊嚴清淨的正覺精舍,弟子們不僅聆聽了上果下清和尚以及上天下因法師猶如心靈洗禮般的對於戒律的慈悲開示,亦感受到了整個持戒僧團的莊嚴殊勝之氣象。其中有一位法師的精嚴持戒與苦行給弟子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位法師看似默默無聞,住在精舍大門附近的小木屋中,二十幾年沒有出過精舍的大門,穿的是縫縫補補的百衲衣,一生不倒單精進修持,因曾經燃指供佛而缺少了一根手指,每日夜不閉戶用身體血肉供養蚊蟲。法師的每一條行持都值得我們至誠頂禮讚歎,更何況是集這些行持於一身!弟子愈發感受到持戒並不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一位僧寶的尊嚴,一位佛弟子的尊嚴,更是整個佛教的尊嚴。若沒有戒律住世,若沒有持戒僧寶,若沒有持戒佛子,佛陀教育便不是能夠真正了脫生死的出世間教育,而是混雜了流俗知見的四不像。

  臨別之際,清公上人無比慈悲的與弟子大眾等合影留念,並一路步行送弟子一行來到馬路邊的大巴車上。弟子們跪拜在地,滿眼淚花,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正覺精舍、離開了清公上人,但清公上人的教誨、出家師父們莊嚴的行持卻永遠刻在了心間。看著清公上人慈祥的微笑,彷彿如見恩師上人,那是佛菩薩對弟子的期待和加持護佑。慚愧弟子在心中默默的發願:凡愚不肖弟子願意做為引玉的磚瓦,認真學戒、持戒,一生嚴持戒律。並熱切期盼佛教四眾弟子能夠回歸對戒律學習及持守的重視和好樂,發自內心來尊敬三寶,恢復僧寶的尊嚴,恢復佛弟子的尊嚴,恢復佛教的尊嚴,更是恢復我們自性的尊嚴—無量的智慧、德能與相好。

  而在參訪正覺精舍的兩天前,弟子一行已在高雄六和淨宗學會求授五戒以及誦五戒,授戒師父慈悲引導大眾觀想納受戒體,弟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受戒時的法喜與殊勝,才知過去儘管參加了受戒儀式,但是由於沒有如理如法的進行觀想,致使受戒有名無實,並沒有得到戒體,也就不能獲得任運防非止惡的功效。受戒得到戒體後的修行體驗與曾經有名無實受戒時的感受是十分不同的,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如修行路上有行才能有證,亦如指月之指不是月,看到路標後要真正不斷前進才能夠到達目的地。如靈峰蕅益大師譬喻,如同剛出生的太子,雖然毫無國王的智慧德能,將來必能紹繼王位,而以後成為一國之君的身體,也是剛出生時的身體成長而成的。雖然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而能遇到勝緣受戒得戒體,就當下得到法身的一分,雖然極不圓滿,但將來自己成佛所證圓滿法身的戒體,也是今日受戒所納的戒體成長起來的而已,是同一體,而非二體,實在是不可思議。

  弟子也是初嘗受戒得戒之法喜,發願好好護持自己珍貴的戒體,寧捨身命終不犯戒。願與一切大眾分享這粗淺的點滴心得,願這好樂戒法之心終能滴水穿石,願受戒得戒之殊勝因緣終能薪火相傳,令戒法長久住世,令戒法的功用長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點燃一盞盞菩提心燈,照亮寬廣的菩提之路。儘管初嘗受戒得戒之法喜,但是弟子們宿障深重,在持戒精嚴、無比莊嚴清淨的正覺精舍中還是錯漏百出。知客師父在我們離開後,曾慈悲的對弟子進行了開示,並詢問道:你們知道自己這一天犯了多少錯誤嗎?弟子頓時感到萬分的慚愧,明知自己犯了很多過錯,卻又不能如律說出其中任何一條的理事因果,不去明理而盲目的承認錯誤亦是弟子帶著輕忽心的表現,不能以殷重心去腳踏實地的學習戒法。

  戒律是自性圓滿的流露,非從外來,戒律並不是如其名一般的是戒、是律、是約束人的、是裁決人的,正是因為我們眾生的迷惑顛倒,認錯為對,以自恣放逸為常態,才會忽視了以清淨梵行為持戒。而仔細品味,戒行才是我們本然的常態,戒行精嚴才是真誠、清淨、平等覺心的真實流露。弟子過去也曾因執著於念佛一門而對戒律常生輕忽之心,起惑造業卻愚不自知,現在才知正如蕅益大師所說「持戒念佛本是一門」。儘管弟子對於祖師的教誨只是有了並不深刻的認同,但愚鈍弟子願意通過不斷對戒法的深入學習和持守,去不斷印證祖師的慈悲教誨,也願與有志之士共同發心,在淨宗學人中開學習戒律、持戒念佛之風,做持戒念佛求生淨土的好榜樣。

  最後弟子願以《華嚴經》的偈頌與諸仁者共勉:「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以上是慚愧凡愚弟子靜瑜的粗淺心得匯報,至誠懇請師父上人慈悲指正,祈請諸位法師及大德居士慈悲指正。慚愧弟子靜瑜感恩不盡!敬祝恩師上人:法體安康,法輪常轉;六時吉祥,圓滿菩提。常慚愧凡愚弟子靜瑜至誠感恩頂禮。二0一四年七月十七日。

  老法師:好,我們聽了靜瑜同學的參學報告,跟我們在之前所學習的一篇「三學興衰」有同樣的義趣。古大德在三學興衰裡面告訴我們,三學是把世尊四十九年所教導的全部包括了,三大類。不僅是世尊,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教導的也不超過其外。三學第一個是戒律,第二個是禪宗,是禪定,第三個是教下。中國大乘教一共是有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除了律宗、禪宗,其他的全都叫教下,所以淨土也不例外。戒律是佛的身,禪宗是佛的心,教下是佛的言論,身口意是一體。所以《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表現在教下,經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禪宗是德能,戒律是相好。戒,禪表定,教表慧,戒定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見了性之後圓滿的顯示在眼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戒裡頭有禪有教,禪裡面有教有戒,教裡面有戒有禪,這叫一源。一而三,三而一,佛法就興了。如果這三樣獨立起來了,獨立,互相尊重、互相讚歎,互相學習還可以,如來所傳的教還沒有變味,還是原汁原味,要互相讚歎。如果要有批評,要有意見,一個破了,三個都沒有了。為什麼?它是一體,你就知道重要。

  為什麼現在不講戒?講戒人都講跑掉了,沒人敢學。所以儒家不講禮,道家不講因果,佛不講戒律,不是不講,是沒人肯學。學佛的人並不懂得戒律的意義,不知道戒律的好處,不知道戒律與禪與教它有密切關係,一個成就全都成就了,一個失掉了全都失掉了。身口意三業,這三個(戒定慧)沒有了就叫造業,身口意造業;如果有了,這三個就在作善根、積福德。善根福德從哪裡修?就是戒定慧,少一個也不行。實實在在不容易接受,尤其知識分子。我們年輕的時候也算是知識分子其中之一,有些新的概念,認為我們是生長在二十一世紀,世界永遠不斷的在創新。

  對舊的東西,古人尊重,現在人不尊重了,至少這一百五十年之內的人不尊重古人、不尊重祖先。逢年過節有幾家祭祖先的?我們在這社會上能看到,有幾個人想念祖先的?這忘掉了,把根本忘掉了。你從哪裡來的,你知道嗎?你知道你有父母,知道有祖父母,再往上去不知道了,沒有了。現在祠堂沒有了,家譜沒有了。做一個中國人,現代中國人跟古時候中國人脫節了。古時候中國人,家,祠堂是家,家譜是家庭的歷史。知道家庭的歷史會愛這個家庭,知道國家的歷史會愛國家,歷史沒有了,對於家、對於國這種情義完全斷絕了,這多可怕。過去歷史上有過無比的輝煌、驚人的成就,古人知道,現在沒人知道。現在只知道外國有科學,外國人很能幹、先進,樣樣都超前,中國好像自古以來什麼也沒有。這是什麼?不讀中國歷史之過。

  讀中國歷史,湯恩比是全世界歷史哲學家,他專攻文化史,他這一生當中最佩服的是中國人,尤其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以及在過去的成就,真正是五體投地。在全世界,他真的,全世界的每個國家族群的文化史他都下了功夫,沒有一個能跟中國相比。他經過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二戰之後他非常擔心,過去人沒有這個能力毀滅全球的生命,沒這個能力,原子彈發明之後,人獲得這種能力,可以毀滅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他為這個事情,晚年這幾十年提心吊膽,這個問題怎麼辦?他終於想出方法。他的方法從哪裡得來的?那個靈感從中國古代歷史裡頭得來的。

  他細心觀察夏商周,在那個時代確實中國人是領先全世界的,無論在哪一方面。但是周朝八百年,末後的五百年是春秋戰國,這些諸侯互相併吞,對於周天子有名無實,表面上尊重,沒有人聽他的話,人民過著非常痛苦的生活。那個時代很像現代,周朝早年八百諸侯,到戰國變成七國。二次大戰之後殖民地消失了,每個地方都獨立,成為主權國家,二戰之前這個地球上主權國家只有幾十個,四、五十個主權國家,二戰之後主權國家一下提升了一百多個。是不是好事?不是好事。就跟春秋戰國一樣,那些諸侯國家不聽周王的話,都變成主權國家了,主權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發動戰爭。這就是什麼?這種戰爭怕引發核武戰爭、引發生化的戰爭,這都足以能夠毀滅地球上的生命。

  要避免這種戰爭永遠不發生,只有一個方法。秦始皇統一了戰國,這的確戰爭沒有了,所以他想到這一點,他完全根據中國歷史,確實現在這個世界真的像春秋戰國一樣。怎麼統一?文化統一,要建立,生活在地球上這些人要有共識。在各種文化裡面,最優秀的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和諧的,紮根在孝敬,五倫五常,這個好。這種文化在全世界推動,將來全世界變成兄弟姐妹一家人。他們自己的文化能不能保存?能。中國歷史上的漢朝、唐朝,那是鼎盛的時代,周邊許許多多小國家自動歸附,不是用武力,是德行,你有道德,人家尊敬,自動歸附,聽命於你。使節對皇帝的進貢,進貢就是送禮物,中國皇上回禮一定加一倍。所以如果中國人能統合世界,全世界的人民都幸福了,這湯恩比說的。

  這是一位日本人編成這本書,這裡面全是湯恩比關於東方文化,關於中國的這些事情,寫成這一本。它的標題,你看《未來,屬於中國》,說得非常有道理,中國人統一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是中國的子民、都是同胞兄弟姐妹。外國人不是這樣的,外國人個人觀念重,他要統一的時候,他的族群世界第一,其他族群的文化統統會消滅掉,他不讓你存在。而且他的公民分等級的,他是一等,其他的國家就是二等、三等分下去。不像中國,中國人寬宏大量,凡是人皆須愛,這個概念在外國找不到,他說除了古代那些基督教的傳教師,他們有神聖的愛,有這種大的心量。在中國文化裡面看,幾乎讀書人都有這個心量,平常談話文字很少用國家,都是天下,講得好。

  要用文化,文化從哪裡下手?湯恩比沒有看到《群書治要》,如果看到這本書,他一定無限的歡喜,就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真行,我們做了實驗。因為時間短,我們在《群書治要》裡頭再擇要,選擇三百六十段,現在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它,把它選擇三百六十段,我給它起的名字,《群書治要360》。翻成英語了,我們在聯合國分送給每個國家大使代表,沒有一個人不歡喜,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湯恩比理想當中,中國文化來建立共識,這個書可以做到。所以我們現在迫切需要的,是要把這本書講明白、講清楚、講透徹,我們搞這個漢學書院目的就在此地。漢學書院前面十年,專攻《群書治要》。這裡頭一共,這唐太宗編的,選擇的原書六十六種,我們有六十六個人,每個人專攻一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要學多,一個人學一樣,有六十六個人,就有一部活的《群書治要》。怎麼教學?在國家電視台教學。必要的時候,我們建一個電視台,治要電視台,二十四小時不斷的,用全世界各種不同的語言,向全世界播放。我相信頂多一年的時間,地球上太平了,所有衝突化解了,災難沒有了,人民安居樂業,地球上的太平盛世會出現。中國人帶頭來做表演,佛家講的表法,帶頭做。

  學佛的同學,如果不能把戒律恢復,白學了。你的心是佛,你的口是佛,你的身不是佛,身口意一樣不是,三樣都是假的。多重要,希望我們淨宗同學帶頭。果清法師也是李老師的學生,我們是同學。老師晚年創辦的內典研究班,老師最後的一個事業,辦了一屆,四年。招的學生是大學畢業生,慈光講座裡頭選出來的,八個學生,都不錯。六個老師,四個不在了,剩下兩個,我跟徐醒民,在這個班上上過課的。我們不帶頭幹,誰帶頭幹?真正發菩提心,不求人,求自己,這個重要。認真,戒定慧一個都不放鬆。定就用一句佛號,像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不拐彎,一句佛號。生活在佛號裡頭,工作,他的工作是種地,標準的農夫,種地念佛,沒有離開佛號;待人接物,心裡頭就是一句佛號,定在這裡,所以開悟,在淨宗說他得事一心不亂、得理一心不亂。我的估計,最保守的估計,應該在三十歲左右得事一心不亂,四十歲左右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這個重要。

  佛門無論是哪個宗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都是親兄弟。不同的宗教,我們相信日本中村康隆和尚說的一句話,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跟我們什麼關係?都是表兄弟、堂兄弟,全是一家人。所以宗教要團結,宗教要回歸教育,宗教要互相學習,宗教要帶給全世界安定和平。我們心裡就只有這麼一樁事,除這個之外什麼事都沒有,念念回歸淨土,極樂世界是老家。

  這一篇報告,特別是在家的同學,在家如果不懂,他不能護法,他護法造罪業,他做很多錯事,沒有人敢說他。護法不容易,佛法能存還是亡完全在護法。護法好像辦學校,他是校長,他是學校執事,弘法的是教員。這學辦得好,出很多人才,功是誰的?校長的,不是教學的老師的,校長的。尤其是一個單位的主管,出家,寺廟住持,在家,像淨宗學會會長,那就是校長,佛法是存是亡他們的責任。他做得很如法,無量功德;做得不如法,就錯了。好,我們看第二篇。

  學生:「孔子廟巡禮」。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孔子廟巡禮」。

  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曾經說過,中國自古以來,社會長治久安,禮義之邦,三個硬體設備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是祠堂,祠堂教孝;第二、孔廟,教倫理道德教育;第三、城隍廟,是道教的因果教育。這三種設施使得社會安定和諧。近日弟子有幸和攝影組的師兄們一同參訪嚮往已久的台南孔子廟,這座始建於明朝永曆十九年(一六六五年)的孔子廟被稱為「全臺首學」,它秉持「興國學,行教化」的宗旨,歷經三百多年的歲月沉澱,至今仍是溫潤典雅,生意盎然。

  一、初入孔門。從孔子廟的泮宮石坊(古代諸侯學校的大門),仰望東大成坊主入口,赫然入目的是「全臺首學」的金字牌匾(這張圖片就是「全臺首學」的照片)。大成的稱呼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也」,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是真正的集大成者,被後世人尊為「萬世師表」。

  在大成坊的北側,矗立著一塊立於清朝康熙年間的下馬碑,石碑以漢文及滿文鐫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字。記得從前在北京孔廟、歷代帝王廟等地,都曾經見過下馬碑,此碑彰顯歷代帝王對孔老夫子及先祖的尊崇,以滿漢文鐫刻石碑,亦體現清朝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淨公恩師曾說:「孝是中華文化根(孝親),敬是中華文化本(尊師)。」中國文化是從孝之根、從敬之本生發出來的,孝親尊師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下馬碑提醒過路的官員、軍民要從車馬或轎子下來,步行通過,以表達對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真誠恭敬。下馬碑是一種諭令碑,碑文內容等於是帝王的口諭命令,違令者可處以重罰甚至斬首,體現帝王對聖賢教育的尊崇。

  走進東大成坊,只見幾十隻活潑可愛的小松鼠在大樹上蹦蹦跳跳、跑來跑去,好像是在夾道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顯示出孔子廟生意盎然的景象,吸引了許多旅客在此駐足拍照。記得多年前,當人們發現此地三川殿前的大榕樹罹患褐根病,就為它進行打點滴等醫療措施,還舉行祈福活動,祈求老樹不要死。這使我們想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如果不能夠從孝親尊師的根本做起,那麼縱使是枝繁葉茂的百年老樹,也會罹患褐根病而不治身亡。

  二、禮門義路。孔子廟的格局是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三合院有三進兩廂,也是全台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從正門走到大成門,需要經過禮門(這張圖片就是禮門的照片),與之對面的是義路(這是義路的圖片)。禮門義路意為君子遵行的禮義之道,語出《孟子.萬章下》:「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這句話體現了孟子的義利觀。

  二0一四年七月,習近平主席在韓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演講妙語如珠,現場掌聲雷動。習主席說:「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好鄰居金不換。」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習主席在演講中指出,在國際關係中要踐行正確的義利觀,並引用《大學》的經文:「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習主席說,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以開放包容心態,虛心傾聽世界的聲音。中國將繼續向世界學習,向各國人民學習,學習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動中國和世界發展得更好。這段演講將孟子及《大學》所述的義利觀闡述得淋漓盡致,我們只有以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以義為利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才能夠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平台上,締造永久的安定與和平。

  三、釋奠典禮。三開間的大成門是孔子廟最為典麗的大門(這就是孔子廟的大成門),人們要跨過大成門高高的門檻,才得以見到典雅莊嚴的大成殿(這就是孔子廟中的大成殿)。隱喻讀書人要精勤進德修業,才得以進入孔門,從而登堂入室。大成門是由六根柱子支撐的木結構,依古制而作,有垂花、雀替、獅座等裝飾。大成門上有一種似獅似虎的瑞獸,稱為「騶虞」。騶虞是一種義獸,白虎黑紋,尾比軀長,天性柔仁,不食生物,象徵著至信至德。大成門的每組門扇以門釘裝飾,共一0八顆,由於九是陽數之極,其十二倍一0八是禮制之最大者,用之於孔廟,其意義是顯示孔子地位之尊崇。

  大成殿位於由大成門、名宦與鄉賢祠、孝子與節孝祠、東廡與禮器庫、西廡與樂器庫、崇聖祠與以成書院、典籍庫所包被的四合院中。大成殿肅立於高起的台基上,呈現崇高的義涵。每年在孔子廟,都會舉行莊嚴肅穆的祭孔大典。大成殿前的露台就是釋奠禮祭孔時,表演八佾舞的場所。佾生右手執羽,左手執籥,分別代表立容、立聲之意。近代歷經戰亂後,台灣與韓國仍保存完整而嚴謹的祭孔儀典於世,成為世界寶貴的文化資產。

  二0一三年冬至和二0一四年清明,淨公恩師在香港親率眾弟子參加莊嚴肅穆的「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這是全球華人的一大盛事。釋奠典禮是由香港政府代表主祭,祭典中所採用的禮儀規範,是根據桃園孔廟崇聖殿祭祀儀程,在專家們的指導之下完成的。今年八月份,由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主辦的中元祭祖大典即將隆重舉行,我們亦翹首以待。

  釋奠典禮中的釋、奠均有陳設、呈現的意思,意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各種祭品,表達對三皇五帝、中華民族萬姓先祖之崇敬。祭典分為二十九個程序,主要祭儀為:監禮及主祭官就位、啟扉、迎神、進饌、初獻禮、恭讀祝文、亞獻禮、終獻禮、飲福受胙、送神、望燎等等。在釋奠典禮儀程上,都有很深刻的教育義涵在其中,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一樁大事,祭祀「報本反始,慎終追遠」的深遠意義,在在提醒後世子孫要孝親敬祖。弟子在祭祖的過程中,最為深刻的體會是,祭祀能讓我們感受到自己與千百年來的祖先都是一體的。這種生命共同體的深切體會,讓我們能夠生起為歷代祖先精勤積德累功念佛迴向往生的至誠之心。

  四、御賜牌匾。孔子廟的大成殿所供奉的,是孔老夫子及四配十二哲的神位,殿宇上方高懸著清朝歷代帝王所頒賜之匾,此乃孔子廟最引人注目之處。

  康熙御書「萬世師表」,指孔子是千秋萬世為人師表的表率(這張就是在孔子廟當中大成殿所高懸的歷代帝王御賜的牌匾)。雍正御書「生民未有」,語本《孟子》:「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意思是說,千古以來,從未有如孔子這樣的聖賢。乾隆御書「與天地參」,這是乾隆皇帝臨雍釋奠行三禮時題書,形容孔子的聖德偉大,足以配天與地。嘉慶御書「聖集大成」(這張圖片中間的這個牌匾就是嘉慶御書的聖集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聖先賢的美德於一身。道光御書「聖協時中」,語出《中庸》,意思是尊崇孔聖之道,協和萬邦,處事待人接物符合中庸之道。咸豐御書「德齊幬載」,語出《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無不持載,無不復幬。」意為孔子之德行與學問,可經天緯地,無所不包。同治御書「聖神天縱」,意為孔子是順應天時而生的聖人。光緒御書「斯文在茲」,是指世間之文化,淵源於儒家創始人孔老夫子。

  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在講席中曾經說過,清朝盛世之時,前清的帝王都是禮請儒釋道的專家學者到宮廷中講學,皇帝帶著嬪妃、文武大臣日日接受儒釋道聖賢的教育。做為少數民族,滿清入主中國,入關之時只有二十萬軍隊,如何統治中國如此大的幅員、如此多的族群呢?他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帝王真正肯學,例如雍正皇帝,他對儒釋道的經典非常精通,與高僧大德相比絕不遜色,宗門教下,顯密圓融,實在是了不起。

  因此,清朝的帝王非常的重視教育,皇帝在國子監中的臨雍講學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清朝順治九年,清世祖福臨親自視察國子監,以後歷代相沿,成為定制,稱為臨雍講學。乾隆四十八年清高宗弘歷親自命禮部、工部倣《禮經》舊制,在國子監彝倫堂南面建造辟雍,又在辟雍南面為向學重教專門建造一座琉璃牌坊。乾隆五十年高宗親臨辟雍,舉行了隆重盛大的講學典禮,其臨雍之儀、講學之禮又歷代相沿,成為定制。

  由此可見,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之治,其根本原因即是教學為先。今日之下,面對紛繁變幻的世界、浮動不安的人心,淨公恩師為我們指明了一條以教學為先帶動世界和諧幸福的道路。利用高科技的便利,國家領導人如果能夠禮請專家學者到電視台講學,宣講《群書治要》等聖賢經典,領導人在台下聆聽學習,並將此鏡頭廣為傳播,使得人民皆知國家領導人在聽講《群書治要》,則必能帶動各級官員勉力學習,同時各行各業,如企業領導人,也會認真學習。由此見和同解,建立共識,使人民的思想、見解趨向統一,如此則國家必能富強,世界焉有不和平之理。國豐民安,教學為先,誠哉是言也。

  五、萬世師表。孔老夫子雖然距離我們已數千年之久,然而孔老夫子的德行與學問仍然代代傳承,史不絕書。夫子振木鐸之聲於曠古之世,興文教於衰頹之時,是永垂千秋的萬世師表,是我等華夏子孫永遠追懷的聖哲偉人。斯人已去,音猶在耳,我等尤當效法孔夫子至聖至德,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傳承命脈,繼往開來。

  以上是慚愧弟子參拜孔子廟的淺顯心得報告,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

  老法師:開吉師去參觀台南的孔廟,孔廟就在此地,我還沒有去參觀過,等於她參觀,給我們做了一個報告。說得有層次、有條理,在今天確實能夠讓聽到的人可以說耳目一新。為什麼?大家把這樁事情忘得乾乾淨淨。所以中元、冬至、清明,祭祖這個活動意義格外之深,唯有透過這些活動,讓人民慢慢回憶祖宗。孔廟這種場地,我覺得是辦班教學,教儒文化,特別是《群書治要》,這個場地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可以有儒有道,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所嚮往的三教九流是一家,這中國文化就統一了。有一個中心的理念,這個理念就是儒家的仁義,孔子講仁,孟子講義,以這個為核心,能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動起來,復興起來。過去講復興中華文化,只是提了口號,沒落實,很遺憾,現在我們得繼續努力。好,下面還有。

  學生:學習心得報告,雲南大士閣開定法師。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居士、義工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定,恭敬向大家匯報的主題是「依三皈修學、反省、改過」。

  師父上人近來在講經當中常常教誨我們,三皈依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還引用章嘉大師的教誨,三皈好比我們坐火車的火車票,要時時帶在身上,以備查票,到終點站了,票還要交上去。足證三皈是我們學佛人,從入佛門到往生極樂世界,此生盡形壽受持之重要修學綱領。

  一、皈依佛,覺而不迷。在修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師兄或學長們詢問學生:自己修學,總感覺到業障很重,妄想雜念很多,伏都伏不住,心總是不能安住當下,好好學習,該怎麼辦?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的回答是:一、好好聽經明理;二、相信佛菩薩,求佛菩薩加持;三、平時多念佛。學生反省自己,我好好聽經明理了嗎?我信佛菩薩,求佛菩薩加持了嗎?我平時有認真念佛嗎?答案是沒有,自己給別人說教時,講得頭頭是道,覺而不迷,對自己的認知卻是蒙昧無知,迷而不覺,真是太愚痴了。

  師父上人在《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五十八集當中給我們開示到:「很多人替我不平,這都叫多事,我自己都沒有事,你們為什麼心這麼容易受外面境界影響,受外面境界的干擾?要學,你們聽到別人批評我、毀謗我、羞辱我若無其事,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就對了,你是真正佛弟子。你要為我抱不平還是怎麼,你是凡夫一個,你這個佛是白學了。所以,沒有必要為自己,更沒有必要為別人,我受冤屈與你不相干,你老實念佛就好。所以勸同學,不要因為我的事情,連累你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失掉了,那就是我的過失了。」師父上人這段慈悲至極的開示,不就是教誨學生要覺而不迷嗎?要把自己往生極樂世界這樁事情當作是自己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去辦,要把自己成佛這樁事情當作是自己這一生當中最究竟重要的事情去辦才對。教誨學生老老實實念這一句佛號,這才是真信佛,真皈依佛,才是真做佛弟子。

  二、皈依法,正而不邪。師父上人常常教誨我們,讀經、聽經這就是修定。我們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讀經、聽經。字字句句讀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心裡頭沒有妄想、雜念,攝心專注,只管讀、聽。讀懂了、聽懂了,很好;讀不懂、聽不懂,不理會,不去想它。讀懂了、聽懂了,這個我明白了;讀不懂、聽不懂,這個我不懂,這些念頭都不好,為什麼?你的心不清淨。讀懂了、聽懂了,不動心,心是清淨的;讀不懂、聽不懂,仍然不動心,也是清淨的。如果讀經、聽經裡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能得到些知識,三昧你得不到,開悟得不到。遍數多了,你會背,那是念熟了會背,你的心不清淨,這跟世間人念書沒有兩樣,沒有戒、定、慧。讀經的目地是其義自見,是開悟,讀經、聽經是修戒、定、慧,是恢復清淨平等覺,那就成佛了。這是教誨學生用讀經、聽經的方式,遵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修學理念,依據「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修學方法,恢復自性的清淨平等覺,就有了正知正見,這才是真正的皈依法,正而不邪,才不會誤導眾生,才能真正將如來正法傳承下去。

  三、皈依僧,淨而不染。大經科註:「清淨者,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探玄記》云:三業無過,云清淨。蓋謂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也。」學生反省自己,今天也學佛了,出家了,身口意常常犯過失,原因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四個根沒有紮牢。所以,孝親尊師的心不足,表現在學習上面就是不敬學,修學態度不夠端正,誠敬心不夠。對因果報應沒有敬畏之心,表現在日常生活行為上就是我行我素。在修學上面,不能克除邪念斷惡修善,不注重自己的行持威儀,做不到持戒。這四個根是我們修學成就聖道的基礎,沒有這個根基,所有的修行都會落空。祖師大德常常教誨我們要持戒念佛,四個根都沒有做到,又何來的持戒呢?沒有持戒,又何來的清淨心?反過來,那就是在用一顆妄心生活、修學,將來的去向肯定不是自己希求的極樂世界,而是三途六道。因此,一定要學好四個根,依止三皈五戒十善,老實念佛,才能實現此生了生死、出輪迴,往生淨土,今生成佛的願望。

  學生粗淺心得向大家匯報到此,錯誤之處,懇請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同修慈悲,給予批評指正,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老法師:開定法師的報告,是他一篇懺悔文。我們看到聽到許許多多同學懺悔,有沒有真的效果?太難了。為什麼難?對於聖賢教育、佛菩薩的教誨認識不真,我們不要說透了,認識不真,所以基本上還是懷疑。因果了解不夠透徹,雖然講到三途六道,一點畏懼的心都沒有,所以他回不了頭。在無量劫當中已經養成習慣了,三途六道的根太堅固了,佛法的根轉不過來,道理在此地。怎麼辦?真正要發勇猛心,要多看看苦難的境界。

  我這次到台南,有個同學送了我一片光碟,是科學家他們研究判斷的。說非洲西岸有五座小島,這五個是世界上著名的火山,活火山,任何一個火山爆發,都會給全世界帶來災難。海嘯,海嘯有多高?有一千米。過去日本三一一的海嘯只十米,一千米這還得了嗎?三個小時到倫敦,八個小時到美國,海嘯的速度大概一個小時五百英里的樣子,速度很快。在歐洲這一面,發警報都來不及,你看到倫敦三個小時時間。這個海嘯如果是一爆發,會給全世界帶來空前的災難。有沒有可能?非常有可能,不是沒有可能。這些影片我們可以看,不必給人說,給人說是我們造謠生事,造成社會動亂,不可以,自己看,警惕自己。

  像看地獄變相圖一樣,江老師的地獄變相圖畫出來了,幾個人看?幾個人認真去看?那是依照道家《玉曆寶鈔》編寫出來的。我們在佛經裡面也找到地獄,釋迦牟尼佛講得比道家更清楚,我們也把它編成一本書,《諸經佛說地獄集要》,從二十多種經論裡頭找出來的。這個書流通量也很大,要有人看,最好能有人講,讓人心裡常常會想到。想到地獄苦,懺悔的心才是真的。根本不知道地獄苦,他怎麼會回頭?所以過去城隍廟確確實實在民間起了很大的作用。祠堂、文廟(就是孔廟)去的人不多,而去城隍廟燒香的人非常普遍。這是中國過去,一百年前的中國,中國人沒有不相信因果,沒有人說一生當中沒有去過城隍廟的,找不到。從小父母就帶他到城隍廟燒香,他就有這個印象,所以縱然造作不善,他還是收斂一點,不敢太過分。

  《往生傳》裡面瑩珂法師,他要不知道地獄苦,他就不會真正回過頭來念佛求往生。他是真怕地獄苦,關起寮房門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造五逆罪業,三天能把阿彌陀佛念來,這是給我們做最好的表法。佛慈悲,你只要真誠心、清淨心,一心專念就有感應。瑩珂,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十年之後我來接引你。他真的是福至心靈,突然開智慧了,跟阿彌陀佛說,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告訴他,行,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他真往生了,沒有生病,沒有任何狀況,給我們念佛人做證明,《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在這個世間、在這種亂世,日子過得很辛苦,有沒有體會到?海賢法師體會到了,他求生極樂世界,天天在求,念念在求,他對於這個世間完全放下了,這是我們現前的榜樣。他為什麼能放下?從小家裡生活太苦了,所以他沒有上過學,沒有念過書,不認識一個字。心地那麼好是母親教出來的,母親不是凡人。一生當中能有這樣的成就,為念佛人表法,為淨宗表法,阿彌陀佛囑咐他的,光碟上講得很清楚。讀經,有些人讀經厭煩,讀不下去,看光碟比讀經方便。看光碟要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恭敬心,把它當作課來學習,你才能真正得利益,真正得受用,知道我該怎麼修,我該怎麼學,怎樣處事待人接物。

  學生:學習心得報告,弟子上官,「四十八願和五十三參濃縮為十六正士的表法」。

  本經「德遵普賢第二」首列賢護等十六位正士,意義非凡,正如《出生義》云:「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亦塵沙之數不出於此矣。」十六正士的表法就是彌陀四十八願的濃縮,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要旨,處處顯示出本經事事無礙之相,確證本經是中本《華嚴》,表明持名念佛能入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

  甲、賢護表總持。甲一、賢護菩薩居首位表往生極樂世界成就最高。

  《科註》舉《名義集》曰:「颰陀婆羅,翻為賢護。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或云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自護賢德表自利,復護眾生乃利他,位居等覺表諸法平等。為眾賢之首實際表賢護為十方世界眾賢之首,表本經往生即證三不退作阿惟越致菩薩,體現念佛法門橫生圓超,成就最高。又念老引《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眾樂事:「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此處表十方眾賢之首的賢護菩薩受樂果報無能比擬,彰顯往生極樂享最上妙樂。

  甲二、賢護為眾上首表念佛三昧為三昧寶王。

  念老悲智雙運,引據《般舟三昧經》,「此跋陀和(即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發起人,親見彌陀。今故來此勝會,助顯念佛三昧無上法門。」由此可見,持名念佛為賢護菩薩成為十方聖眾之首的修行方法。賢護菩薩為十六正士之首,表持名念佛法門總持一切法門,念佛三昧總持一切三昧,修此一法即修一切法,不需另求妙法。

  甲三、賢護表念佛法門從信而入,持戒為首。

  修般舟三昧尤其要持戒和吃苦,發大勇猛心和精進心,賢護菩薩放在此處,顯明念佛法門持戒為首,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基本原則不能更改。而般舟三昧因其成就最高,方法明明白白,也多令眾生不信、不樂、不學,影射本經持名念佛法必須從信入手,再發願起行。

  甲四、賢護特表念佛法門仰仗佛力加持的殊勝。

  又賢護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正是賢護之義。《佛說法滅盡經》云:「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本經「獨留此經第四十五」世尊有言:「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賢護菩薩是般舟三昧發起人,又為本經在家菩薩上首,根據佛經滅盡的順序,真實顯示如來於一切時、一切處,自始至終善護念一切眾生;同時表念佛法門不但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又得十方一切如來聖眾加持。乃仗佛力成就之特別法門,當起大信心。

  甲五、賢護為首、解脫為末正是五十三參的要旨。

  賢護菩薩為眾上首,既是把本經持名念佛法提到首要之處,是先入為主的喻意。而所有的修行目標都是為得解脫,所以才有賢護菩薩為首,解脫菩薩為末的排序。本經這種把修行方法和究竟解脫的修行成果放在開端和結尾最顯要處的方式,和《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排序同出一轍。

  五十三參第一參表法的德雲比丘是修習念佛法門成就的,是世尊在八萬四千法門中為我們拈出念佛法門,表究竟方便第一法門之義。如善財白言:「我已先發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乃至應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時德雲比丘為說:「唯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已。」又說:「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念如來一切諸佛。」德雲比丘所言「憶念一切諸佛境界」,就是本經法藏比丘因地考察二十一億俱胝佛土圓滿功德莊嚴之事的另說。「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就是法藏比丘因地發願「恆放光明照一切」,而念諸佛如來正是本經「至心精進第五」中「教授名字,皆聞十方」名號妙德之同義。十方皆聞名號表示一切處普聞,唯有法身德才能遍一切處,令眾生普聞得度。而阿彌陀佛名號又是毘盧遮那法身佛妙觀察智所流出之自性名號,所以念法身佛就是念阿彌陀佛。

  解脫菩薩位最末後,如同五十三參最後普賢菩薩的表法,是真正解脫的意思;以德遵普賢十大願王為通往解脫的必經之路,必修菩薩行;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圓滿此菩薩行,得究竟解脫。如本經云:「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正是華嚴法身菩薩導歸極樂的根本原因,即直入常寂光,證大涅槃,長壽泥洹之道。普賢菩薩偈云:「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恰恰是大士自己證實唯有往生極樂才能圓滿十大願王,圓滿菩薩行,速證究竟菩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目的就是為求普賢行疾得圓滿之道,其必定追隨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淨土,實現疾得圓滿。

  五十三參的要旨,從念佛法門入手,以修普賢行、念佛求生淨土得甚深自在,究竟圓滿解脫。本經在家菩薩眾以賢護為眾首,以解脫為末後的表法,就是五十三參的濃縮,證明本經即是中本《華嚴》無疑。

  老法師:後天還有課,是吧?好,那這個後天我們再繼續,繼續我們從頭。她這個有錄音的送來了,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