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P.931 末3 庚三、勿生邊地 至 P.934 末1 指正心誠意)

  庚三、勿生邊地

  [經]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解] 世尊垂慈,既勸大眾,欣求極樂,復諭眾生,應捨疑惑,免生邊地。是為如來開示之第四點。經云「宜各精進,求心所願」,是勸眾誠敬專修,一心淨業。「無得疑悔,自為過咎」。「悔」者,《大乘義章》曰:「追返名悔。」即追悔返退之義。「過」者罪也。「咎」者惡也,災也。是勸大眾不應疑惑,自生災患,以免「生彼邊地……受諸厄也」。「邊地」者,或名疑城、懈慢國。《略論》曰:「五百歲中,常不見聞三寶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厄」,艱也。《嘉祥疏》曰:「此中先誡斷惑,明懷疑生邊地。離佛前,遠至五百歲花不開。不開且不得至十方供養諸佛。」《會疏》曰:「始終不退名精進。『求心所願』,願求往生也。『疑惑』者,不了佛智故。『悔』是惡作。初信後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廢。『自為過咎』者,『彼國不逆違』,自甘生邊地故。『諸厄』者,不見三寶,不聞經法故。」《會疏》之解較詳。

  至於三輩中是否包括邊地問題。《無量壽經鈔》論之甚詳。鈔曰:「經說不同。謂《覺經》(即《漢譯》)及《大阿彌陀經》(即《吳譯》)中下輩攝(指中輩下輩皆有邊地)。今經(指《魏譯》)不爾,別說之。故諸師亦異。所謂曇鸞、元曉、法住、如湛等師,存不攝義。義寂、憬興、龍興、仁岳等師,存攝義也。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但以此經,翻譯正本。曇鸞大師,我宗高祖。今須依之。即《略論》云:『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夫三輩,則信心往生,亦所勸也。邊地即是疑心往生,亦所誡也。信疑勸誡,天地水火,何得相攝。」《鈔》論甚善。具信心者入三輩,存疑心者墮邊地。兩心不同,生處必異。是以今此《會本》,於三輩外,別明「邊地疑城」,於後第四十品中詳述之。

  庚四、彌勒承誨

  [經]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解] 彌勒領受佛旨。乃向佛言,「受佛明誨」。「明」者,智也,備也,顯也,發也。「明誨」即顯發大智,明白完備之教誨。「專」者專一,「精」者精進,「修」者修行,「學」者學道。《法華經》曰:「漸漸修學,悉當成佛。」。「如教奉行」表彌勒領解佛訓,決定遵行也。「不敢有疑」,表領受捨疑之勸,不敢生疑。疑者乃萬惑之所由生,故應斷也。

  戊二、誡(卅五品至卅七品)分二 己一、濁世惡苦 分五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解] 此品廣明濁世惡苦。惡者五惡,苦者五痛、五燒。勸令捨惡行善,離苦得樂。《淨影疏》曰:「五戒所防,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是其五惡。造此五惡,於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以此五惡,於未來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五惡者,惡因也。五痛者,華報也。五燒者,果報也。又《嘉祥疏》釋五惡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庚一、讚無惡成德

  [經]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解] 「端心正意」,指正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