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觀眾,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第一百零八面最後一行當中看起:

  歸大護田。植種不死地。】

  這一句是講皈依三寶,『自歸大護田』,「大護田」是講三寶。「皈依」就是正式拜三寶為老師。諸位一定要明白這一句話,不是拜某一個法師為老師,是以三寶為老師。我們是皈依三寶,是三寶弟子,而不是某一個法師的弟子。這個念頭不能錯,如果錯了,副作用就太大,副作用產生不好的果報,是很恐怖的。你是皈依這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我的師父,那個法師不是我的師父;這是我師父的道場,那個是別人的道場。」你起這種心你就分化僧團,你就破和合僧,分化僧團、破和合僧的罪是在阿鼻地獄,這是屬於五逆罪之一。

  因此,「皈依」是僧團裡面一個出家人做代表,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傳授給你。也就是我們第一句講的「福人在向向」,把修學的目標方向告訴你,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不離這個目標,你也不離這個方向。正是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佛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方便有多門,歸元真的是無二路。這個目標是什麼?目標就是覺、正、淨。佛法僧是覺正淨的意思。諸位看《六祖壇經》,六祖為大家傳授皈依,他不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當年讀到這個經文,我就在想:「他為什麼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概佛教傳到中國來有一千多年了,可能在當時就有人聽佛法僧把意思錯會了。我們今天講「皈依佛」你就想到佛像,「皈依法」你想到經典,「皈依僧」你想到出家人,全搞錯了。所以他不能不改變一個說法,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個講法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皈」是回歸、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從邪知、邪見回頭,我們現在講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依正確的思想,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所以僧寶是代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因此佛教我們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外頭的。皈依外面的那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在佛教裡面稱之為外道,你學佛學成外道,錯了!三寶是自性三寶,但是住持三寶就是外面的三寶,它有作用,什麼作用?它提醒我們皈依自性三寶,沒有人提醒常常忘掉。

  所以,看到佛像我們想到自性覺,我一定要覺而不迷,平常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你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記住「覺而不迷」。「法」是從錯誤的想法,也就是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要從錯誤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叫皈依法。看到出家人,不要理會他修行怎麼樣,與我不相干,他修得好,我也沾不上光,他修得不好,也不會連累我,我一看到出家人,我就要想到自己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用他這個形象提醒我們自己。所以住持三寶有很大的功德,它幫助我們、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這才叫「自歸大護田」,三自皈。

  『植種不死地』,我們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修行,把佛的教誨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功夫好的人,三年五載你就契入「不死地」,你對於這句話所講的境界,你就明白了。我講經常常跟同學們說,學佛契入境界的好處,世間人所想的,「怎樣叫我能夠不衰老,不生病」,這大家迫切希望的。不死,還沒有人跟我講過。都不願意老、不願意生病,真的做得到。最後告訴你,真的不死,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瞭。生死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了生死。這都是真的,一定要我們自己去證明、去證實。再看下面這首偈:

  大莫過佛。世佑轉法輪。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

  這首偈子裡面所說的,世出世間恩德最大的無過於佛陀,這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如果不是他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怎麼可能明瞭?不可能的事情!真的是他老人家出現於世,雖然我們沒有緣分跟他出生在同一個時代,在他末法時期,我們還能夠讀到他的經典,我們從經典裡面覺悟、明白了,能信、能解、能願、能行,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就同在。他的恩德就是底下這三句。

  『世佑轉法輪』,「法輪」是代表講經說法教學。現在世間人很重視標誌,外國人非常重視。我這次到澳洲,澳洲同修們告訴我:「法師,你們道場印這個名片,一定要把你們的標誌(MARK)印上去,外國人重視這個。」我們佛教用的標誌就是用「輪」,來代表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真理。輪的相是圓滿的,輪是圓。圓,諸位曉得有圓心、有圓周,圓心在哪裡?圓心肯定有,圓心決定找不到,諸位學過幾何都知道,肯定有,但是你找不到。周從哪裡來的?周是從圓心變現出來的。這個相代表佛所講的真理,「空有不二,性相一如」。圓心是講的法性,圓周是講的法相,心是代表理,圓周代表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

  用在我們人身上,圓心就代表我們的真心,圓周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有,身有,心是空的。所以你的心要虛、要空,你的心就靈,智慧就生起來了。心裡頭有了東西,壞了,心堵塞了,你只會起煩惱,不會開智慧。所以心永遠要保持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心就靈了。「身」,身是個圓周,圓周的作用一定要動,心不能動,身要動,身要不動,人就死了。我們平常講的名詞「活動」,動這個人是活的,不動這個人就死了。你要活你就要動。身要動,心可不能動,心要一動,心死了。現在這些人心都死了,身在那裡動,「行屍走肉」,這叫凡夫。佛菩薩高明的地方,他心永遠清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對人對事對物,永遠保持清淨心,他在境界裡頭決定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大乘經上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定」是真心。

  所以諸位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怎樣養生,知道怎樣不老、不病,你懂得這個道理,心清淨,身要活動。人怎麼老的?古人說得好:「憂能使人老」,你的煩惱憂慮太多了,所以你老化得很快。特別容易感觸到的,我們有很多朋友,過去的同事同學,他在工作的時候,每天忙著自己工作,沒有想到自己衰老,做得很起勁、很有精神。一旦退休了,離開工作崗位,兩年不見面,我一見到他,至少衰老了十年,什麼原因?工作的時候沒有想到老,現在一退休了,老了,天天在想老,想老不就老了!想老的,老了就一定想到要生病,所以病就來了,就這麼回事情。我們這個行業好,為什麼?沒有退休的,所以永遠腦子裡頭沒有「老」的觀念,也沒有「病」的觀念,所以他就不會老,也就不會生病了。我這一生,偶爾生個什麼病?傷風感冒。除傷風感冒,沒有生過病。我不要找醫生,我也不要吃藥,休養幾天就恢復了。所以諸位要想不病、不老,你千萬不要天天去想老、去想病,那你的虧就吃大了!這是法輪裡頭表的意思,佛用這個來保佑世間一切眾生。後面這兩句是阿難希望我們大家接受佛陀的教誨,應當認真努力學習。『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把佛陀的教誨比喻作「甘露漿」。

  船到彼岸。法磬引大千。彼我無有二。發願無上真。】

  『慧船』比喻佛法,佛法是智慧的寶舟,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苦」是我們現在這個岸,我們依照佛法修學,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苦就離開了,你就得到真樂,那就從苦這個岸度到樂的彼岸,離苦得樂。『法磬引大千』,「法磬」也是比喻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引導我們超越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六道、是十法界。超越大千,你就證得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真佛,那不是假的,那是究竟圓滿的成就。你決定能夠證得底下這一句,『彼我無有二』,這一句是大乘經裡面講的「入不二法門」。諸位要知道,不二就是一,一真,入不二法門就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誰住的?佛菩薩住的。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菩薩住的,他們住一真法界。大乘經裡面《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都是一真法界。希望我們接受如來教誨,要證得不二法門,證得一真法界,這才是修學到圓滿,不能中途中止,那就錯了。一定要把學業圓滿完成。雖然是小乘經,這一句是大乘究竟的果報。

  『發願無上真』,這個發願就是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因此,我們今天學習,一定要有一個圓滿學習的心願,那就是決不是為我個人來學習的,我要為全世界一切苦難眾生來學習,這樣就對了。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為我自己念的,為全世界苦難眾生念的,聲聲佛號都從這個大願心發出,這個功德無量,感應不可思議。如果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怎麼樣去苦修、怎麼樣精進,得的效果很少,很微弱。量大福大,一定要把心量拓開,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要想到全世界苦難眾生,我們才能夠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才能夠與天地鬼神起感應的作用。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這樣才能發大慈悲心。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現在的話講,沒有條件。我們尊敬一切眾生,敬愛一切眾生,信任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好談,為什麼?彼我不二,還談什麼條件!我們用這種心行處事待人接物,必然能夠得到所有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宗教這些人士善意的回應,社會才能永久安定,世界才會有永久和平。要靠我們大家覺悟過來、省悟過來,真的就要去做。和平是可以落實的。「和平」,這個世間人叫了千萬年,我看這個世界愈來愈不和平,毛病出在哪裡?大家都希望眾生能夠和睦相處,這是個願望,是個果報。果必有因,不修因,希望得果報,哪有這個道理!因是什麼?因是「平」,平等對待,人與人能夠平等對待,國與國能平等對待,族與族平等對待,宗教跟宗教平等對待,世界就和睦了。所以中國人講和平,「和是果,平是因」,修因才能得果報,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以清淨平等真誠心待人,人家也會以善心來回報,和平的曙光就看到了。我這些年來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在澳洲,團結不同的宗教,團結不同的族群,依什麼?完全依經典的教誨,收到很好的效果。說明佛的教誨是真實的,只要我們能落實,就能夠做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要靠自己去做。偈頌二十八首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末後,這是本經的流通分:

  難頌如是已。諸會大眾。一時信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鎧甘露之意。】

  這段文,這是總結阿難的二十八首偈頌。阿難說完,參與法會的大眾,對於前面四個單元,佛陀的教誨,前面的偈頌,阿難的勸導,一時省悟過來、明白了。『信解』,這是對於佛說的、阿難所說的,都能接受、都能相信、都能夠理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發心求學,發心向佛學習,希求無上真正之道,就是前面所講的「福人在向向」、「彼我無有二」,這兩句他真的懂了,真搞清楚了。『僧那大鎧』,「僧那」是印度話、梵文,精進的意思。跟「大鎧」連起來,精進裡面有披甲精進,我們講勇猛精進。像打仗一樣,現在打仗也是如此,坦克、裝甲軍隊在前面衝鋒,取這個意思,我們要精進不懈。『甘露之意』,這是比喻所希求的無上佛果,無上正等正覺。再看底下這一段:

  薰三千。從是得度。開示道地。為作橋樑。】

  這一段很重要,我們自己成就了,不要忘記幫助別人。一定要像佛菩薩一樣,自己德行學業成就之後,一定要為眾生服務,回過頭要像佛菩薩一樣,去幫助苦難眾生,這樣就對了。不是說學了,你自己得到之後,就可以去享福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在極樂世界享福,要到我們這個人間來受罪?印光大師諸位知道,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為什麼不在極樂世界享福,要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示現、來吃苦?我們要深明大義,佛的學生不是享福來的。我一直到晚年,實在講逼不得已才建兩個道場,是為離開圖書館你們這些同修,看到你們在外面流浪、無家可歸、身心不安,給你們建兩個道場,不是我要建的。你以為建了兩個道場我會去享福?我沒有這個福報。所以很多同修問:「法師,你將來在哪裡?」我還是到處流浪,一切隨緣,由佛菩薩安排,哪裡有緣哪裡去!我不會在澳洲享福,也不會在古晉山上享福,偶爾去看看大家,那是什麼?你們修得不錯,我去看看你。你們修得不如法,我根本就不會去。所以要『為作橋樑』,為這些苦難眾生作得度的橋樑,要發這個心。

  前面這兩句:『香薰三千,從是得度』,是講的自己成就。這個「香」,我們佛經裡面講「戒定真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叫「五分法身香」。這是講你自己成就,你自己成就,三千大千世界諸佛菩薩善神都歡喜、都讚歎,也都擁護。後面你要捨己為人,要為一切眾生開示得道之地,我們講普度眾生。像佛菩薩一樣,把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承擔起來,不辭辛勞,天天為大家上課。只要有人真正肯學,「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肯學,一定要去幫助他。學佛,要是沒有接受苦難的精神,你在菩提道上肯定沒有成就,好逸惡勞,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你天天在增長貪瞋痴。佛法是教我們天天要減少貪瞋痴,你的貪瞋痴天天還增長,你跟道完全相背,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我們選擇好的處所建立道場,是幫助大家成就道業,不是叫你到那邊去享福的。你要去享福,要想想你有多大的福報?到那邊去了,幾天福報就享盡了!你不去,也許你能夠活個八十、九十,到那邊去的時候,可能四十、五十你就死了,為什麼?福報享盡了,這都是真話。一定要利用好的修學環境,勇猛精進,成就自己道業之後,出來教化眾生。

  現在全世界大家知道佛法好,佛法裡頭缺師資,沒有好的老師在教導。我們在那裡做培養老師的工作。要具足教學的能力,第一個是德行,你要是沒有真正的德行,經教學好了,你也教不好眾生,為什麼?有才無德。因此,我們今天教學最重視的是德行,德行一定要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把享受五欲六塵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你才能夠進德修業。如果這四樁事情放不下,充其量你可以做個佛學家,在這個世間可以拿個佛學碩士、佛學博士,斷煩惱、出三界、了生死與你毫不相干,你就錯了。所以我們要學佛,不要搞顛倒了。顛倒是什麼?顛倒是佛學,佛學跟學佛不一樣!學佛可以了生死,佛學不能了生死。千萬記住,不要去搞佛學,要學佛,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就成就了。再看最後這一段:

  王臣民。天龍鬼神。聞經歡喜。阿難所說。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受教而去。】

  這是記載當時參加法會有國王、有大臣、也有許多人民,聽釋迦牟尼佛講這些道理。國王、臣民是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還有肉眼看不見的天龍鬼神,也都在道場聽經聞法,他們聞經歡喜。『阿難所說』這一句也不能省,末後二十八首偈頌是阿難所說,阿難的心得報告,裡面許許多多勸導我們。

  『且悲且恐』,「悲」是悲憫這個世間還有許許多多業障重的人,沒有緣分見到佛,沒有緣分聞到佛法,代他們悲傷。「恐」是對自己,聽了佛陀、阿難的教誨,恐怕自己做不到,也在勉勵自己。『稽首佛足,及禮阿難。』這是對老師的禮敬。老師教學一無所求,不像一般教學還要交學費,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沒有收過學費。所以我說他老人家的身分,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什麼身分?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而且是義工,義務工作者,一生做社教義工,我們一定要向他老人家學習。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我在外國聽說法師講經說法賣門票,皈依都是有價錢的,聽說價錢愈高,人還愈多。現在人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心理?有一年我在邁阿密,那邊同修請我去講經,一些人就告訴我:「法師,你這裡傳不傳皈依?」我說:「可以。」問我:「價碼多少?」我說:「我們從來沒有收過費用、收過錢的。」「別的法師,尤其是西藏這些喇嘛、仁波切到這裡來灌頂都有價錢,至少是美金二十塊,多的是五十塊。」聽說價錢愈高人愈多。價錢愈高就靈,少了就不靈,「法師,你這個皈依不要錢,人家說你這個不靈」。所以,今天社會對於佛法誤解太深、太嚴重了,沒有人去宣揚、沒有人去講。

  『受教而去』,把這個課程學完了離開,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不是就沒事了,他們如何把接受的這些教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依教奉行,這才是如來真正的弟子。這部經我們到此地是講圓滿了。

  這一次受時間的限制,後面的速度比較快一點。還有一點時間,我們總結。這一部經上,佛在這裡教我們什麼?這個要知道。佛在這一部經上可以說教我們四樁事情,第一個要生正信,對於釋迦牟尼佛,以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誨,雖然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但是他重要的經典都傳到中國來。印度當年那些高僧帶來的,我們中國有高僧到印度去留學帶回來的,因為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典籍太多、繁重,運輸艱難,帶來的一定是精挑細選,都選最好的東西到中國來,分量相當之多。來到中國,當時是帝王護法,都認出家人為老師,國師,對法師禮遇有加,以國家的力量從事於翻譯的工作。佛經在中國不是個人翻譯,國家翻譯的,道場就像我們今天講的「國立編譯館」一樣,規模很大。我們在歷史記載上看到的,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四百多人,你看它的編制。玄奘大師的譯場,唐太宗護法的,六百多人,多麼大的規模!集合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從事於譯經的工作,讓佛法代代相傳。

  中國人得到佛法的密意,依照佛法修行,開悟證果的人很多。這是我們在《大藏經》裡面,「史傳部」裡頭都能看得到的。現在這一代沒有了,別說證果,連開悟的都沒有了,大概還有極少數得禪定,那就很難得了。為什麼會變成這種現象?善師沒有了,道德之人沒有了,佛法衰微了。我們今天遇到佛法,頭一個要知恩報恩。阿難在此地讚歎世出世間的恩德,佛的恩德第一大,我們知不知道?我們今天接受佛的恩德,用什麼方法報佛恩?必須踏著佛陀的足跡,不辭辛勞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群眾。

  現在方便,可以利用高科技。所以我一出來講經,我就看重電視,所以我們在景美建一個圖書館,那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們的圖書館就叫「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我們就開始走這個路子。我們的財力非常有限,因為我們一生心力都用在經典上,我們不應酬信徒,不巴結人、不去討好人,所以有錢有力的護法,我們道場一個都沒有,在我們道場都是平民。有錢有勢力的都到別的大廟去了,我們這個小廟他不會來,他也瞧不起。因此我們只保留錄音帶、錄影帶,到最近這幾年做成光碟、VCD,也上了網路。而且我們講經,無論是書籍、錄像我們統統沒有版權,歡迎流通。如果說版權所有,這是違背佛陀的教誨,為什麼?你的慈悲心沒有了,你尋求一點小利,把眾生聞經、聞法的緣斷掉了,那個罪過很重!我們因為沒有版權,所以大家拿到之後,他自己就去翻印。到底印多少我們不知道,流通量遍及全世界。

  前些年我到新加坡,演培法師請我吃飯,我問他:「老法師,今天為什麼請我吃飯?」那個素菜辦得很豐富,在新加坡一個很有名的素食館,他辦了一桌齋請我。老法師很謙虛,告訴我:「淨空法師你的法緣很好,你能不能教我?」我說:「這個不必請我吃飯,你來問,我還敢不說嗎?」為什麼法緣這樣好?我們要跟眾生廣結法緣,不能吝嗇。我知道他寫的書不少,總有幾十種之多,他有個《諦觀全集》。「如果你的著作後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的法緣就斷掉了。」他聽了很難過。你想想看,我們在台北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每年出版的東西很多,流通全世界,演培法師一本書都沒有。他說:「為什麼?」我說:「後頭版權所有,我要是印了還要吃官司,誰敢印你的?」他就沒話說了。

  佛法要流通,要利益眾生,不可以限制。我們所流通的,完全是免費贈送,絕對不收回一分錢,我們基金會的同仁都能守住這個原則。我在成立的時候告訴大家,我們收入的錢多,多做,少就少做,沒有就不做,我們大家念佛多自在。決定不要到外面去化緣找錢,那你叫自找苦吃,為什麼?那叫攀緣,不是隨緣,我們隨緣不攀緣。所以你們大家供養我的這個,全部交給「佛陀教育基金會」,做什麼用?這四十個小時我們講的,會做成VCD流通,這些錢拿去做這個。我們不要化緣。我們這個流通出去了,人家聽到歡喜,他自然就會翻印,他就會去流通了。這樣流通,愈流通愈廣,得利益就愈多。

  所以我們學佛要生正信,要起正行,要求正解,最後一定要利益眾生,決定不要想到自己的利益,那你就錯了。福不能享,人一享福,給諸位說,你想你到了七老八十,像我這種年齡,有許多人來照顧你、伺候你,站起、坐下兩邊都有人扶到,那叫享福?你想想,享的是什麼福?老病死的福。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伺候,沒有人照顧他,身體健康。我要有人一伺候,馬上就老了,馬上就生病了。你說到底哪個好?活到一百歲、兩百歲都不需要人照顧,我還能照顧別人,這個好!新加坡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三歲,她身體健康的狀況就跟三、四十歲的人一樣,每天照顧二十多個老人、病人,她照顧人,不需要人照顧她。你們想想看,你們是服侍人好,還是要別人服侍你好?想想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