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觀眾,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第六十七面,看最後一行經文:

  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也。】

  這一段裡面首先跟我們說報恩,我們必須要記住前面一段經文「應何所求」,佛第一句話就教導我們要「念報佛恩」。這一句意思非常的深廣,可以說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聖賢人無一不是永遠生活在報恩的世界。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示現?諸佛菩薩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最適當的答覆,報恩的!我們在迴向偈裡面常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來報恩的。再回想我們自己,我們到這個世間是來幹什麼的?一定要像諸佛如來一樣,報眾生恩。我們生生世世都接受一切眾生的恩惠,這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不會感恩,你就不會報恩。如果知道,你報恩的念頭自自然然就會生起,會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就跟諸佛菩薩、跟一切聖賢沒有兩樣。佛在後面教導我們「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這三句話尤其要牢牢記住,處事待人接物要懂得「行善、布德」。特別是「布德」這兩個字,怎樣布施恩德?把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都非常認真圓滿的做到就叫布德,布德用現在的話來說,做一個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典型給社會大眾看。所以布德比行善難!你要真正做到,就是要把你的道德展現給世人,做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時間久了,社會大眾一定受你的感化,移風易俗。我們幫助世人,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方法就是這四個字,「行善布德」。如何把社會上惡人變成善人、壞人變成好人、惡事變成好事?方法就在這四個字。所以這四個字深廣無盡,細細的去參究,如何能夠落實在自己生活言行之中。

  後面兩句是講果報,「濟神離苦,超出生死」。「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生活,「濟神」是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像《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離一切世間苦」,不只是娑婆六道。「超出生死」就是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這是講你修學的效果。這樣做才真正叫報恩,報佛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

  今天這一段是改我們習氣毛病,非常非常重要。修行人最大的毛病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心裡面充斥著貪瞋痴慢,這是修行人最大的毛病。這個毛病要不改過來,菩提道上就寸步難行。我們必須要曉得,這毛病裡面最明顯的過失就是嫉妒障礙,看到別人比我好,心裡面就難過,看到別人做一樁好事勝過我自己的,就想方法阻礙他,這是凡夫的通病。我們自己要細心去反省我有沒有,如果要有,趕快改,痛改前非。這個話說得容易,真正改過來也相當困難,一定要靠佛菩薩威神加持。佛菩薩用什麼來加持?經典。每天讀經,讀久了你自然會覺悟。佛講得沒錯,應該要這樣做,這個作法是正確的、是對的。我們的言行凡是與佛菩薩違背的,決定是錯誤的,後果決定是三途地獄。其次,一定有好的老師、同參道友輔導你,常常提醒你,你才能夠回頭,你才知道改過。佛在此地說的這幾句話是我們一般常犯的過失,而且是非常嚴重的過失。但是自己往往粗心大意,不知道這些是過失,也不知道這些過失的嚴重性,有意無意常常犯。

  『賢』是道德之人,前面講的善師、道德之人,決定不能夠輕慢。在過去社會敬老尊賢,雖不能夠做得很圓滿,確實有人在做,提到這些話一般人也都能夠體會。現在這個社會沒有了,年輕人,我們看一般兒童小學生、中學生,確實目無尊長,不懂得敬老尊賢,他不知道。我們想想台灣這個地區,在四、五十年前我們坐公共汽車,年輕人會讓老人,只要看到老人來了自動就站起來,年輕人不讓位的很少,不讓位自己覺得不好意思。現在這個現象沒有了,年輕人坐在那裡,像老太爺一樣端坐著,老人在面前他沒有看到,理都不理。這個社會倫理道德倒退了,大幅度的倒退,不但不知道敬老尊賢,不知道尊敬父母。我看到有小朋友、小學生,在家裡面一般都是看電視,大概一般家庭都有好幾台電視機,有大的、有小的。小朋友霸佔著大的電視機在玩樂,他的父母講「你去看小的!」他怎麼說?「小人看大的,大人看小的。」父母也無可奈何。現在倒過頭來「孝子」,孝順兒子。在這樣環境長大的這些小孩,他將來確確實實無法無天。

  三年前,美國同修寄了一份資料給我,美國青少年的犯罪率,寄這麼一張資料給我,裡面報導的,這是人家國家有統計的,每天平均青少年犯罪率七千萬件,嚇人!一天七千萬件,美國的總人口也只有三億,一天年輕人犯罪率這麼高,你說還得了嗎?如果再加上成年人,我看犯罪率可能會達到一億,三分之一,這個社會還得了嗎?當時我跟大洛杉磯地區的檢察長,我跟他談這個問題,我說:「報導可靠嗎?」他點點頭,「可靠!」我說:「現在情形怎麼樣?」他說:「現在犯罪率還是在上升,沒有緩和的趨勢。」這個可怕了!我最後一句話告訴他,「如果這個事情沒有妥善的方法緩和,把這個犯罪率降低下來,美國沒有前途。三十年之後,這些人都長大了,這還得了嗎?」所以許多宗教裡面講世界末日,我們從哪裡看?從青少年看。這種趨勢要是在全世界蔓延、全世界發展,三十年後我想世界末日就現前了。倫理道德完全沒有了,人根本就不懂什麼叫倫理、什麼叫道德,根本就不懂得父子的關係、師生的關係、同學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不懂!我們看到青少年,這是美國報導的,殺父母的、殺老師的、殺兄弟的、殺同學的,時有所聞,奇怪的是媒體還專門報導這些事情。這個事情不能報導,你這一報導,小朋友看到那個殺父母,他也學樣子,哪一天父母對他不好,他也殺了。這些事情不能報導!許許多多小朋友一些暴力的行為從哪裡來的?從媒體報導裡頭學來的。媒體報導是社會教育,你天天教人什麼?這還得了嗎?

  佛菩薩教我們修善,思想要善、存心要善、行為要善,而且一再囑咐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什麼是不善?自私自利,我「行善布德」裡面夾著自私自利,那就不善,那不是真善、不是真的德。佛教我們改舊習,第一句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要懂得敬老尊賢,要懂得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見善勿謗』,這個世間確實有善人在行善事,我們看到應當讚歎,不應該毀謗,不可以說他做這些好事是有目的、有企圖的,有目的有企圖能做好事也好,常常存著勸善之心,常常表現勸善之行。

  『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這也是我們常常能夠看到的,人有小的過失,他特別加以渲染,把它說成大罪,萬惡不赦的大罪,人家沒有犯那麼大的過失,而是一般人把他的小過擴大。這個人造的罪過小,這些渲染的人造了極重的罪過。不要以為這是小事,為什麼?佛法講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間的真理,冤冤相報。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我們學了佛,接受佛陀的教誨,我們每天在行善、在積德,可是外面的毀謗很多,這些毀謗能不能避免?不能,為什麼不能避免?過去生中我曾經毀謗過他,這一生遇到了,他毀謗我是應該的,這是果報,我們懂得。他為什麼不毀謗別人?為什麼要毀謗我?必定有前因。所以我們遇到事現前的時候,這是果,就要想到這個事的因是什麼?好的事一定是善因,不好的事一定是惡因,因是自己造的,果報必須自己承受。於是我們對毀謗自己的人、侮辱自己的人、陷害自己的人,我們一絲毫怨恨心都沒有,我們只有一個感恩的心,他替我消業障。我們唯一這個善心對他,時間久了,等再過十年、二十年,他會想到他一生當中某個人是真的好人,過去我用什麼惡劣的態度、方法對他,他都是很和善的,他不怨恨我,真的遇到困難找他,他還真會幫忙。要用時間去感化人!

  昨天我在此地跟諸位說明,善惡沒有標準,好壞也沒有標準,標準在哪裡?標準在自己的心。我們自己的心善,惡人也變成善人,壞事也變成好事,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的心不善,佛菩薩都變成壞人了。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真理。佛菩薩為什麼能住極樂世界?為什麼能住華藏世界?那是一個真善美慧的世界,我們為什麼不能住?沒有別的,佛菩薩的心純善純淨,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極樂世界。佛菩薩跟我們一起住在台北市,他住的是極樂世界,我們住亂世,我們的心亂,我們的心不清淨,他的心清淨,他的心定,他不亂。這個道理很深,幾乎所有經論裡面佛都說,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決定不犯過失。特別是佛在經教裡頭教導我們的,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這些都是屬於貢高我慢、傲慢。

  今天這個社會上,常常流行一句話「值得驕傲」,這個話是錯誤的,誤導許許多多人。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孔子、孟子,從來沒有講到「值得驕傲」,沒有!謙卑禮敬,無論對什麼樣的人,自己都是謙虛卑下。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對於討飯行乞的人,自己態度也是謙虛卑下。哪有以傲慢的態度接待人?沒有!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時時刻刻要留意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永遠保持自己的謙虛,保持自己的卑下。我們不吃虧,我們會得到所有眾生尊重你、敬愛你、信賴你、幫助你,這個好處多大,太大太大!如果我們以高姿態對人,人家看到,那個想法完全是負面的,不敢跟你接觸,遇到你躲得遠遠的,你有困難的時候沒有人肯幫助你。傲慢的人哪有朋友?他那些結交的人,有利就是朋友,沒有利的時候就是怨懟,非常可怕。聖賢之道是大道,非常平穩、安全的大道。

  下面一句,『違法失理,其罪莫大』,「法」是法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法則,「理」是道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了自然的法則,這些前面都說過。孔老夫子教導我們的,五倫八德,這是自然的法則。絕對不是說孔老夫子發明的,那你搞錯了。如果是他個人的思想、個人的學說,給諸位說,它不可能超越時間、空間,它是有限度的,必定會被歷史淘汰掉。如果他所講的是自然的法則,不是他自己的學說,不是他自己的發明,也不是他自己的創造,說的是自然法則,那它是永恆的,超越時空。所以夫子他講的話是真話,不是謙虛話,他一生「述而不作」,一生沒有創作,創作是他個人的,他沒有創作。他所說的是古聖先賢所講的,敘說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是他自己創作的。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諸位也許聽說過,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他沒說過一句話」,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句是自己意思的話,所以他也沒有創作,他也不是自己意思。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說得好,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是古佛所傳的,他自己沒有絲毫意思加在裡頭,這了不起!古聖先賢所傳的,要用佛經的術語來講,「性德」!真如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這種智慧德能是一切眾生共有的,你接觸之後對你能產生共鳴,為什麼?你也有。有,是因為煩惱習氣障礙住了,聽到釋迦牟尼佛這麼一說,你的性德就慢慢被他引發出來了,是這麼個道理。我們現在一般人都講創造、都講發明,而且都有所有權,釋迦牟尼佛講的四十九年《大藏經》沒有所有權,他不敢講著作權,因為他沒有說這些話,他都說古佛所傳的。孔老夫子、古聖先賢沒有創作權。現在人了不起,他都有著作權,那是他的東西,他的東西從哪裡來的?從他妄想分別執著裡流出來的。所以他的東西再好,說得再多再動人,它有時間性、它有空間性,再過幾十年、再過一兩百年,他東西就失傳了,沒有人再看它了。是從他的分別執著裡流出來的,不是自性流出來的。換句話說,凡夫的東西是從妄心流出來的,聖人是從真心流出來的,真心可以跟一切眾生起永恆的共鳴,妄心是暫時的。現在大家的心都是妄心,他說的很合自己意思,但是妄心是短暫的,不是永恆的。

  這些道理我們要多想想,想通了我們自己才能夠決定這一生當中走哪一條路,我們走真性性德這一條路,還是走意識妄想這一條路,也就是我們跟聖人走還是我們跟凡夫走,這個關係太大了,果報是天壤之別。可是你要記住,跟聖人走,好像是路比較艱難、比較困苦,特別在物質生活這一方面,似乎不如現在人間一般這些享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是什麼?那是你看錯了,你看得太淺了。深入一層觀察才知道聖賢人的生活方式,是世間最高尚的享受,我們一般人體會不到。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每天吃飯到外面托缽,我們中國人講要飯,一天吃一餐,全部的財產三件衣、一個缽,什麼都沒有,晚上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覺得世尊過這麼清苦的生活,你要是真正契入體會到了,你才曉得,他那個生活是世間第一等的生活,是人生第一等的享受。

  我們今天講這個話一般人聽不懂,當然你聽不懂,你沒有入境界,你契入境界你就懂了。怎麼樣契入境界?照做,跟他學,學得跟他一樣,你就懂了,你才曉得這個生活快樂。然後回過頭來想想,再看世間人,不錯是得一點名利、五欲六塵享受,你要知道他付出的代價多大,太大太大了,得不償失。付出什麼代價?我簡單說,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有得失、你有煩惱,這個東西壓著你的精神跟身體,你怎麼能夠有快樂的時候?你偶爾之間那個快樂,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做比喻,那個快樂是什麼?是打嗎啡吸毒,那個快樂的後頭是要命的。跟佛菩薩那個快樂不一樣,佛菩薩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得失,心一塵不染,心如同虛空法界。這種樂,六道裡頭的凡夫決定體會不到,真快樂!在他的境界裡面,跟諸位說,沒有災害、沒有痛苦、沒有死亡、也沒有毀滅,法界原本一真,永恆的。

  我們學佛,實在講真正的受用就是要能夠契入,過佛菩薩的生活。現在這個世間人心惶惶,許多人已經迫切感受到好像災難就要來了,這是不是真的?實在講有可能,很有可能。但是,你入了佛的境界這災難就沒有了;不是這個災難沒有了,災難有,入佛境界的人不受。為什麼遇到這些災難你有恐怖?你有「我」,你認為這個身體是我,所以你有恐怖。契入佛陀的境界,身是不是我?不是我。有沒有我?有我;什麼是我?整個虛空法界是我,整個虛空法界是法身,那是自己的真身,禪宗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講法身,法身是整個宇宙。一個原子彈爆發一下,那算什麼?正如同我們這個身,原子彈爆個幾十顆、幾百顆、幾千顆,就像我們被螞蟻咬一口一樣,這有什麼恐怖!整個地球爆炸了,整個太陽系爆炸了,真的就像我們被一個小蟲咬一口一樣,境界馬上就換掉了。悟這個境界真的叫入佛門了,證得清淨法身,在《華嚴經》裡面他的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你對盡虛空、遍法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如如不動,這是禪定。確實有能力幫助一切迷惑顛倒苦難眾生。你不契入這個境界,你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你怎麼能夠幫助別人?這個高境界從哪裡學起?《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學起,這是入佛門,不管你學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這是共同科目,第一部要學的,你在這裡得殊勝功德利益。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絕不違背道理,決定要遵守法則。

  佛家教給你的方法,在這部經裡面頭一個教你,你要去親近一個好老師,接受老師的指導。但是問題不是沒有,自己要不具備一個好學生的態度,好老師不教你。實在講先決條件是自己要具備做學生的態度,要真正好學,你遇到好老師,老師自然會愛護你。為什麼?真正有道德之人,他在一生當中第一個願望,他的道有人繼承能傳下去,這是他一生唯一的希望。他要是遇到這個人可以能夠傳他的法,他把這個人看作寶,他會認真教你。如果你自己不具備求做學生的條件,你遇到善師也沒有辦法,老師不教你。今天我們看真正要做一個好學生的,說老實話我活了這幾十年,我一個都沒有遇到,太難太難了,為什麼?學生對老師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個,對老師有真正恭敬心,尊敬,不是老師要求你尊敬,你的尊敬代表你能夠承受。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看學生從哪裡看?看你的誠敬心,你有沒有誠意、你有沒有恭敬,你有這兩個態度你是個法器,你可以接受聖賢大法。第二個條件,要百分之百的服從,不能有絲毫懷疑,老師怎麼教你就這麼做,準沒錯。你不能給老師添麻煩,你還跟他辯論,他不耐煩;你提出懷疑辯論,「算了!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咱們各走各的。」百分之百服從,有疑不要搶著問,有疑慢慢在功夫上去化解,你學到一段時期自然就明白了,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教?用意何在?自然就明白了。第三個要有耐心,追隨一個老師,決不是一朝一夕,一生!一生都不能違背老師的教誨。你們想想看,具足這三個條件,這個學生到哪裡去找?找不到!

  我跟你們同學說,我就是佔了這麼一點便宜,我具足這三個條件。所以我親近方東美先生,他要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單獨給我上課兩個小時。我親近章嘉大師,跟章嘉大師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跟方先生一樣,他也是每一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三年如一日,我從這個地方奠定的基礎。然後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我跟他十年。我在國外弘法感到非常孤單,所以每一次回到台灣,我一定去看李老師,而且一定會向他要求,多栽培幾個學生,我們到外國弘法有幫手。這個話我說過十幾遍,最後老師煩了,回我一句話,「你替我找,我來教!」從此以後不敢再講了,我到哪裡去找?找不到!可見這個事情難。我這一點點善根,實在講一半是過去生中善根,一半是父母教導的。我們從小五、六歲,上私塾父母就教尊師重道,所謂是「少成若天性」。小時候教的印象非常深刻,永遠不會忘記,懂得尊師重道,知道孝養父母,得力於童年的教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