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觀眾,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第六頁第四行看起。

  這是介紹本經的內容。自第七頁第三行「阿難復白佛言」,到第八頁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這是本經的第四大段。在這一大段要討論,學佛與我們現實的生活有沒有衝突?這一樁事情,可以說是海內外許許多多同學非常關心的一樁事情。有很多人疑惑學佛與我們實際上的生活、我們的工作、生活環境有衝突,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佛在這地方為我們解答,才知道學佛對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有正面的幫助,決定沒有妨礙。

  底下一段,這是第五個大段,從第八面第八行「阿難聞佛說」這一句開始,到第九面第三行「未可取泥洹」,這六行經文也是一個大段落,這個大段落是阿難聽佛開導之後他的心得和感想,很值得我們修學的參考。接著後面從第九頁第三行末句以下,這是阿難尊者說偈,偈頌總共有二十八首,這二十八首是阿難的心得報告,目的在勸導我們大眾應當依照佛陀教誨好好的修學,才不辜負佛陀的苦口婆心。最後一段有四行經文,是大眾聞法信解,受持禮謝,是全經的總結,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流通分,三分裡面這一段是流通分。這是簡單把全經大段落的重點介紹出來了。

  接著要跟諸位說的,就是這部經翻譯的人。佛經是從印度傳來的,這部經是早期傳來的。我們知道佛法正式傳到中國是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說公元大家就比較有清晰的概念,公元六十七年正式傳到中國。翻經的人是安世高大師,他是早期從事於翻譯工作最有成就的一位大德。我們看人題,佛經的術語叫「人題」,就是翻譯人,我們給他做介紹。

  漢沙門安世高譯】

  「後漢」,在佛經裡面朝代都是代表年代,翻譯經的年代。「沙門」是他的身分,「安世高」是他的名字。「譯」,他負責主持翻譯的,他負責任。往後譯經就上軌道,在人題上我們看到很少用沙門,都是用「三藏法師」,這是早期譯經還沒有制度化,所以大師非常謙虛。沙門就是普通學佛的人,這個意思我們也會在後面來解釋。法師是後漢,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東漢。漢朝中葉發生了一個政變,王莽篡奪了王位,但是不久就被宗室劉秀,確實他是中興,中興很不容易,比創業還要艱難。在中國歷朝真正中興只有兩個朝代,最早的是越王句踐,第二個是光武中興,由此可知中興之難,比建國還要困難。劉秀就是後漢的光武帝,他年號叫光武,恢復年代是公元二十五年,我們現在的概念很清楚,今年是公元二千零一年,公元二十五年光武中興。以後是被曹魏所篡,曹操的兒子曹丕篡位了。這一段時期在歷史上稱之為後漢,也就是王莽之前我們稱為前漢,王莽之後稱為後漢,又稱東漢。東漢是因為建都,前漢建都在長安,後漢建都在洛陽,洛陽在長安之東,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西漢是前漢,東漢是後漢。

  安世高到中國來這時候是後漢第十一代的皇帝,第十一代桓帝,桓帝已經到後漢的末年,桓帝後面是靈帝,靈帝後面是獻帝,漢朝就亡國了。他是在後漢末年到中國來的,公元是一百四十八年,就是安世高到中國來這一年。當時中國儒家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鄭玄(鄭康成),安世高到中國來,鄭康成很年輕只有二十二歲。鄭玄死在漢獻帝十一年,接近三國的時代,他七十四歲過世的。大家常常看《三國演義》,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就是在這一年,這一年鄭玄過世。建和七年孔融生,九年曹操出世,都是在這個時代,安世高大師在中國弘法的時代,三國的歷史人物都是在這時候出世的。

  法師以國為姓,他的德號「世高」,安不是他的姓,他是安息國人,就好像玄奘到印度留學,人家稱他唐玄奘,他不姓唐,他是大唐國的人。世高大師是安息國人,我們稱他安世高,所以安是他的籍貫。安息國唐朝稱為波斯,現在稱為伊朗,所以他是伊朗人,他的父親是當時安息國的國王,他是王太子的身分,他喜歡修道。在《高僧傳》裡面記載,世高大師非常孝順,至孝聰慧,博覽群書,歡喜讀書,涉獵非常的廣泛,他精通天文、醫理,所以他也是一個很好的大夫。他懂得醫道,而且還懂得鳥獸的言語,在我們現在講他有特異功能。他跟朋友在路上一塊旅行,聽到鳥在樹上叫,那個鳥在樹上談話,牠們也在聊天,看得很遠,「那個地方有幾個人來了,扛了些什麼東西」,在交談。安世高聽到就告訴他朋友,鳥在說遠遠的有一些人過來,挑了些什麼東西,穿些什麼服色;過沒多久走近,果然沒錯。他確實懂得鳥獸的言語。

  他的父親過世之後他繼承王位,不到半年他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他出家修道了。跟中國的緣分非常之深,所以到中國來遊化,是中國早期翻經最著名的一位大德。世高法師帶來梵文經典,在當時的首都洛陽,翻譯二十九部一共一百七十六卷,經過二十二年的時間,一直到漢靈帝。靈帝是第十二代,桓帝後面,獻帝的前面,靈帝在位二十二年,那個時候漢朝的皇帝差不多都是十幾歲繼皇位,死的時候也都很早,桓帝死的時候三十六歲,他在位二十一年,由此可知,他十五歲作皇帝,三十六歲就過世了。到建寧三年,他譯經的事業告一個段落,他就辦他自己一點私事。《高僧傳》上有記載,什麼私事?去度他的一個老朋友,這些事情就屬於神通感應的事情。在傳記裡面記載,安世高在此以前,曾經來過中國兩次,那兩次不是王子的身分,是他的前身,他的前世曾經從西域到中國來過兩次。來幹什麼?還命債。是他前世誤殺眾生,誤殺也要還債,這一生當中也會被別人誤殺。我們才曉得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決定沒有冤枉的,你造什麼因,你決定要承受什麼樣的果報。兩次到中國來,他是有意的,他知道,是來還債的,兩次被人誤殺。桓帝時,這次是出家人身分,這是到中國第三次。

  這次來翻譯經典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他坐船到[共+阝]亭湖,現在九江這個地方,就是廬山附近,有一個龍王廟,我們中國人叫龍王廟,是共亭廟,那個地方叫共亭,共亭廟,現在的九江縣。這個村現在叫蛇村,蛇村的名稱也是從安世高來的。這個村莊上有一個很大規模的龍王廟,龍王過去生中跟他是同學,死了以後墮在畜生道。現在牠的壽命快要完了,死了之後要墮地獄,所以他到這裡來超度牠、來幫助牠,為什麼?過去老同學曾經拜託過他,他們兩個人同學學道,哪一個人墮落了,另外一個人要是有成就一定要來幫助,要來超度他。他們兩個前生有約,所以這一次是來踐約,我們一般講還願,曾經許過願這一生來還願。

  這位同學,都是出家人,安世高跟大家說,他這個同學當年在世明經好施,他對於佛經道理很通達,是講經說法的法師,又喜歡布施。為什麼不能成就?他的性情多瞋,就是我們講的瞋恚心很重,有人得罪他,他耿耿於懷。這才曉得可怕,人不可以記仇,不可以有瞋恚心。在分衛的時候,分衛是佛學的術語,從前出家人生活都是托缽,分衛是托缽。實在講,他的瞋恚,在我們今天來說是已經很少很少,不足以為道。托缽的時候,今天托的飯菜不好心裡就不舒服,就覺得我們對眾生修行、布施付出去很多,眾生回報太少了,心裡有一點不高興,有一點難過,就是這個原因。死了以後墮畜生道,龍是畜生,墮在畜生道。墮在畜生道,牠去作龍王,為什麼?前世講經弘法的功德很大,把功德變成福德了,福德很大。所以牠很靈驗,這個龍王很靈,信徒很多,周圍一千里這麼大的範圍,燒香許願去拜牠的人很多,為什麼?牠喜歡布施,跟眾生緣結得多,所以這個神,靈!福報很大,香火鼎盛,祭祀不絕。做了神之後瞋恚心更重,為什麼?周圍一千里地方都是牠管轄的,都是牠的勢力範圍,你要不好好的去拜牠、巴結牠,牠就找你麻煩。牠是水神,凡是在水上行船的人都要祭祀牠,你要不祭祀牠,牠搞一陣風就把你船搞翻了,總叫你受苦頭,瞋恚心重!自己曉得死了以後決定墮地獄,所以求安世高來超度牠。

  安世高到牠的廟,這個神前一天晚上託夢給廟裡面的住持,告訴他:「明天有一位高僧到這兒來,他是我的同學,你要好好的招待他,完全聽他指導。」廟祝就是廟裡的住持也很難得,照著龍王的吩咐接待安世高。安世高為龍王說法,說完之後用咒語叫龍王現身。龍王就說:「我身體很難看,最好不需要。」安世高說:「你還是要現身,讓大家看看,可以滅你的罪。」結果牠就從神龕裡慢慢爬出來,是一條大蛇,這大家看到了。於是龍王把牠所有的財產統統捐獻出來,交給安世高替牠修福。安世高把這些錢帶到豫章,那時候的豫章就是現在的南昌,在南昌建一個佛寺,這個佛寺叫大安寺,是中國江南佛教第一個寺廟,安世高建的,錢財是龍王貢獻的。安世高接受這些財物之後,繼續坐船從九江到現在的南昌,他在行船的時候,忽然大家看到一個穿白衣服年輕的男子,站在船頭向安世高拜了三拜,安世高就跟旁邊的朋友們說:「他就是龍王,現在已經脫離畜生身,生忉利天」。

  安世高的神跡非常之多,神通感應的事情非常多,在《神僧傳》裡面有記載,《高僧傳》裡面有記載,都值得我們警惕。這一樁事情,給我們的啟示我們不能不留意。出家修行,明經好施,瞋恚心不斷終墮惡道。我們想想,我們的修行能不能跟他相比?我們的瞋恚心比他不曉得重多少倍!他死了以後作龍王,我們死了以後大概作蝦米、小魚。

  所以這些事情愈想愈可怕,你要不好好的把握現前的光陰認真努力苦修,我說個真話,肯定墮三惡道,我怎麼樣看,你都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念佛往生西方,在一切法門當中比較是易行法,你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你把它看得太容易你就錯了,它比其他法門容易;實在,不容易!要怎樣才能往生?這些年來我常常勸大家,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不能貪圖享受,要放下貪瞋痴慢,這樣念佛肯定往生。這十六個字要記住,沾上一個你的果報不如[共+阝]亭湖的龍王,你比不上他。我在此地跟大家講真話,歷史上所記載的因果報應是真實的,絕對不是虛妄的,不是拿這些事情來嚇唬人的,來勸人做好事,不是,這是事實。

  第二講超度。超度一定要得道的高僧,安世高是得道高僧,是法身菩薩,他才有能力。如果自己煩惱習氣業障沒有斷,憑什麼能力超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還能超度別人!這個道理懂不懂?古大德教導我們,沒有得道的人做超度佛事要用什麼態度?至誠,真誠到極處,這種心態來超度也能得感應,稍稍有一點妄想雜念夾雜在裡面,就把你超度的功德破壞了。所以真正要做超度佛事主法的法師,最好齋戒沐浴三天,三天修清淨心、修真誠心,然後才上台主法,那個有效果。最糟糕的是主法的和尚,發脾氣暴躁罵人,罵完之後搭上衣再上台,這個超度一點都不靈。我們懂這個道理,超度主法的法師,在超度前三天要幫助他修清淨心,一絲毫煩惱都不要讓它發生,必須要他附近的人懂得護持,要護法,讓他身心清淨達到真誠恭敬來做這佛事。

  第三,三寶依寺而住,寺是道場,佛陀的教學必須要有個場所來推行,所以建立道場的功德最大。[共+阝]亭湖的龍王,牠把牠的這些錢財捐出來建寺,這個大的福報,他能脫離地獄生到忉利天。現代這個社會,我們要明瞭,弘法利生的道場不是寺院,現在建寺院功德是沒有,福德不大,為什麼?寺院不能夠天天講經,不能夠天天修行,哪來的功德?福德都沒有。福德要怎樣培?首先要了解佛法是教育、是教學,目的是幫助眾生覺悟,眾生受教化的面愈廣、時間愈長,你的福德就愈大。今天寺廟做不到,今天道場是什麼?電視台,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的家庭。用什麼方式來弘法利生?連續劇,比我們在這裡講演效果大得多。所以你們年輕同學有這種才藝的人,學寫劇本,把佛經裡面這些道理、境界、修學方法,用連續劇的方法寫成劇本表演出來,這個效果大,比我們在這裡講經收的效果大。

  在不久之前,我們台灣的郭秀蘭居士,她做了兩片《了凡四訓》,我想許多人都看過了。兩片《了凡四訓》,兩個小時,這兩片流通到全世界,這兩片的功德是她一生當中最大的功德。她所做的,過去她印過《大藏經》,要說功德敵不過這兩片,這兩片我聽說她花了五、六十萬。我們要懂得,要知道利用現在的高科技。這兩片我看過,看了之後我很歡喜,但是我不滿意。為什麼?時間太短,《了凡四訓》內容並沒有把它演出來。那時候正好有幾位演藝人員到新加坡來看我,這當中有演「紅樓夢」的,也許你們看過這個電視劇,演紅樓夢的妙玉跟林黛玉,她們幾個人來找我、來看我,也都聽我的光碟聽了好幾年。我就把這些事情告訴他們,我說:「最好《了凡四訓》重新拍電視劇,最好能拍六集,六個小時。」他們同意了,而且很難得大陸上有一位居士他拿錢,演藝人員他們很熟,所以這六集的《了凡四訓》下個月就可以出爐。

  我大概是十月十號左右到香港,他們會到香港來,把這個片子帶來給我看,我看了同意之後,他們就可以大量的發行,而且送到電視台播放。片子拍成之後,當中有一段雲谷禪師那一段,他們找不到人,打電話給我,他說:「法師,我們找悟道可不可以?」我說:「行!可以。」但是悟道沒有演技的經驗,他說他們行,他們有很多導演可以幫助他,所以悟道在這片子裡面就扮演雲谷禪師,這是正確的。所以我歡迎將來法師你們上台講經說法是其次,到電視台當明星這第一。

  這片子拍完之後,第二部拍什麼?我就想到我們大乘佛法的啟蒙,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最好能把《地藏菩薩本願經》搬上舞台,能夠演二十集到二十四集,完全把經典的道理、境界、修學的方法,用這種技術表演出來,寓教於樂。我到香港遇到這一幫人的時候,我底下這一部我就想拍「地藏王菩薩」。我前天來,聽一個同修告訴我,此地從前演小王爺的陳麗麗要來找我,她還沒來,好事情!我們要利用高科技,要用現代的方法把佛陀教誨介紹給廣大群眾,這個面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愈深,無量功德。

  前幾年大陸上演濟公的游本昌居士,他是在新加坡我這個地方皈依的,皈依我給他的法名就叫「道濟」。他的演技很精純,我就想到如果演《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有閻羅王,他扮演閻羅王很像。我得把這些人統統找來,教導他們怎樣把大乘佛法搬上電視台,用連續劇的方法來弘揚佛法、弘法利生。這是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怎樣修積功德,你一定要曉得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建廟宇那個錢是冤枉花的,應當用在電視廣播上。

  我自己的工作都是在攝影棚,所以我不選擇哪個地方,我也不選擇哪個人,我選擇攝影棚的水平,你夠得上這個水平,我可以在這邊工作。因為我每年錄像要錄三百天,一天四個小時,一年一千二百個小時,這是我的工作。你沒有這些設備,我到這裡就沒事幹,所以我自己弘法工作都在攝影棚裡。我們這些同參道友、演藝人員,我教導他們怎樣去表演,怎樣去把佛法發揚光大。所以我不要寺廟,不要搞這些道場,這個勞民傷財,對不起四眾同修。

  第四,功德必須自己修行,這個一定要懂得。什麼是功?什麼是德?「功」是你修行的功夫,你下了功夫你一定有所得,功德這個「德」字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持戒有功,清淨心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是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嚴,你得不到定,你的戒就變成福德,就不是功德。為什麼?裡頭沒有功。何以持戒精嚴而沒有功德?自己持戒持得很好,看到別人不持戒心裡就很不痛快,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你的清淨心得不到,你只有修福德沒有功德。

  如何持戒修成功德?六祖惠能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你自己修的是功德。你還見世間過,你對於一切世出世間法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所修的全是福德邊事。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修的點點滴滴都是功德,差別在此地。功德能幫助你得定開慧,能幫助你明心見性,了生死、出三界,福德最大的只是人天福報。像安世高這個同學這位龍王,牠修的是福德,畜生道裡面享福。比這更差一等的,餓鬼道享福,在台灣有不少鬼王,民間常常去祭祀拜拜,拜的都是鬼神,鬼道裡頭有福德的。我們在人題裡面要知道這些道理,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這地方一段文諸位自己去看、自己去參考。

  後面這一段是「沙門」,沙門是大師的身分。沙門是梵語音譯的,翻成「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樣的人在印度通稱為沙門。所以沙門是修行人的通稱,不一定是佛教。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沙門在中國專門稱佛教出家修行人,而實際上也能通在家,在家居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能稱為沙門。所以它是普通稱呼,大師用這個稱呼是他的謙虛,實際上他是三藏法師。「譯」是翻譯,將印度梵文翻成中國文字。人題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接著看經文,在第八面,看經文大字:

  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阿難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兩個疑問,這兩個問題實在說,他是代我們大家問的,他自己絕對沒有這個疑惑,而是眾生有疑,我們又說不出來。後代的人有疑,佛已經不在世間,我問誰?阿難尊者大慈大悲知道我們的疑惑,代替我們來發問,讓釋迦牟尼佛來給我們解釋。經文裡面,『有人事佛』,「事佛」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學佛,說得更明白一點,接受佛陀的教育,學習佛陀的教誨,這就是事佛的意思。『得富貴諧偶』,他所得到的果報是富貴,「富」是物質生活不缺乏,富有不必是多,不缺乏。「貴」是在社會上有身分、有地位,為一般大眾所尊敬的,這是好的果報。

  「諧偶」是當時漢朝時候一般的術語,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事事如意的意思。佛經的翻譯諸位同修要明瞭,他是漢朝時候人,跟漢朝一般文人寫的文章,你去比較一下,不一樣。為什麼?佛法的教學,用的文字要淺顯,一般大眾都能聽得懂,換句話說,是當時的白話文。所以佛經文字,在中國文學裡面稱為變體文。雖然是那個時代人寫的,寫得很淺顯,很容易懂,決不用生澀的語句叫大家看到難懂,盡量的避免。從這地方我們看到翻經大德的慈悲心,所以它文字不深。這是第一個,得到好的果報,應當沒有懷疑的。

  懷疑的是底下這一句,『有衰耗不諧偶者』,這兩個對比太明顯了。有人學佛,依照佛法的經典去修學,得到的是完全相反。「衰」是身分地位沒有了,衰落了。「耗」是財物沒有了,財產沒有,得的是我們今天講的貧窮下賤,得這樣的果報。「不諧偶」,樣樣都不順心,都不稱意。為什麼同樣都是學佛,得這兩種不同的果報?

  底下說『願天中天,普為說之』,普遍為我們大眾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天中天」,是當時弟子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在佛法裡面,講「天」有五種,這是佛學的名詞術語,簡單說一說。第一種是「名天」,有名無實。古時候皇帝稱天子,這是尊重他,這種稱天子。現在日本皇帝稱天皇,都是名天,有名無實,他還是人,他並不是真的天,這是對他的尊敬。第二種是「生天」,那確實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你依照方法修行確實能夠生到那個地方,這一類稱為生天。第三種叫「淨天」,淨天很高層次了,通常是指四禪裡面的五不還天,這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不是凡人住的,是哪些人?三果聖人。他們在那個地方修行,把自己境界再向上提升,他不會往下墮落,我們也稱為淨居天人,是這一類的。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