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我們念到第十四句:

  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過失大小有幾百種,這個『事』是種類,每一種裡面,實在講都是無量無邊。古德說「非義而動」,那就是「過」。義是應當的。你的思想行為都是不應當的,那就是過失。過失有大小,大的就是罪孽,小的叫過失。罪過,天地鬼神都見到了,諸佛菩薩看得更清楚。說實在話,天地鬼神所見的,我們常講當然之事,諸佛菩薩還能夠看到所以然之理,就是你為什麼迷惑?你為什麼造業?你為什麼受報?

  何以說諸佛菩薩能見到所以然之理?大家在《無量壽經》上讀過,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剛剛往生,下品下生,他們的能力都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換句話說,對你這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那些情況,他都了解,所以他知道所以然的道理,累劫惡業的積習,累劫養成了一個惡習慣、惡習氣,不容易改掉。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世間有一些不善之人,業障習氣很重,過去生中從惡道中來,還帶著有惡道殘餘的習氣。像這一些道理,天地鬼神就未必能看得清楚。阿羅漢他的能力能看一個人五百世,過去五百世他能看到,五百世以前,再往上去,他就看不到。所以必須徹底明瞭,說法才能夠契機,才知道用什麼方便法來幫助這一些苦難的眾生。《感應篇》在此地講的也是個原則,原則是一般性的,只要人能夠遵守,決定得利益。

  在過去,中國「儒、釋、道」三教都是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也都是多元文化一體的思想,對中國社會有很大的貢獻。三教雖然有別,但是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無論修學哪一個道門,決定是以「積德」為本,這是三教公認的。積德從哪裡積起?從心地上做功夫,心地一定要光明磊落。佛家講「超凡入聖」,凡是什麼?凡情,我們今天講情緒,情緒就是凡情。也就是說情緒在用事,情緒用事就有過失,我們常講感情用事。能夠把情執放下了、捨棄了,這個人就是聖,聖就是個明白人、覺悟的人,聖的定義就如此。所以作聖,就是做個明白人,做個覺悟的人。如果不把情執轉變成智慧,你就做不了聖;換句話說,你永遠不會明白,永遠不會覺悟。

  情執從哪裡發生的?佛法從理上講,從你分別執著四相上發生的。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分別這個四相,執著這個四相,這是情執的來源。因為你分別執著,所以你才會有自私自利,你才會有是非人我,你才會有貪瞋痴慢;不但你的言行造業,起心動念都造業。

  前面跟諸位說了一個大概,起心動念是意惡,你心惡,心不好。佛菩薩覺悟了、明白了,覺悟的人,沒有我,沒有自己,所以才能夠真正的尊敬別人。明白人才能做到,儒家也是如此,明白之後才懂得「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只有迷惑的人才自高自大,自己抬得很高,沒有瞧得起別人,受不得委屈。受一點點委屈,就懷恨在心,念念不忘,最後感召不如意的果報。大家都曉得,瞋恨墮地獄。所以佛菩薩為什麼不住六道?為什麼不住十法界?示現在六道裡面,人家還是住一真法界。道理在哪裡?沒有我,沒有我才能夠卑下。覺悟的人處卑下,他快樂,他自在;只有迷惑的人才高高在上。這個道理,諸位細細去思惟,細心的去體會,受用無窮。

  真正了解三世因果,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人與人之間決定沒有佔便宜的,也決定沒有吃虧。你佔人家的便宜,將來要還債,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紅樓夢》裡說,欠人眼淚要還人眼淚,這個事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真正覺悟、真正明白的人,他不造業了,他才真正做到隨緣度日。

  在隨緣裡面成就自己的功德,「十大願王」講的「隨喜功德」。功德是什麼?性德的流露就是功德。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我們沒有辦法建立。如果這個觀念能夠建立,菩薩道就不是個難事情,積功累德那是輕而易舉之事。什麼觀念?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個觀念我們沒辦法建立,而諸佛菩薩都是這個觀念。佛證得清淨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肯定是自己,決定沒有絲毫疑惑,就是自己,真是自己,這個人就成佛了,他證得清淨法身。所以他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為自己服務,還有什麼話說?還有什麼好執著的?不是為別人,是為自己。

  我在講經的時候講過,宇宙是怎麼複雜,我們這個身體也是怎麼複雜,我們身體是宇宙的濃縮,宇宙是我們這個身體的擴大,這裡面複雜的狀況不增不減,完全相同。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是個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上講「小大包容」,大能包容小,小也包容大,「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這才是不思議的境界。諸佛菩薩在無量無邊剎土裡面,幫助一些沒有覺悟的眾生,就是從這個觀念上出發的,從這個觀念上建立的。所以法是不思議法,人也是不思議人。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青蓮法師的綸貫,他在「五重玄義」裡面,每一條都加上「不思議」,很有道理。如果他自己沒有契入這個境界,這個話他說不出來。他對於事實真相體會到了,認知了,契入這個境界,所以他才能說得出來。

  我們讀了,有幾成的體會?我們為什麼不能體會?這裡面有障礙,障礙不外乎「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所知障就是對於學術知識方面的成見。如果是因果上面的成見,那還是屬於煩惱障,見思煩惱裡面的一類。屬於知識的,這個叫所知障,自以為是,所以事實真相你就見不到。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用功夫,去一分障礙,你的智慧就往外透一分。這個障礙怎麼去法,我們要明瞭。障礙的除去,就是對於這些情執分別逐漸逐漸淡了,不像過去那麼嚴重,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輕,分別執著輕了、淡了,這就是分分離開了。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淨土四土三輩九品,都是這個樣子。煩惱習氣少一分,你的品位就增高一層,到煩惱習氣統統斷盡了,你就圓滿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煩惱,所以他還得不到圓滿,他的功德還沒有成就,沒有究竟成就;必須捨得乾乾淨淨,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成就。

  所以我們要捨,要放下。如果不肯放下,那就是累積罪業;放下,你就是積功累德。為什麼放不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把這些假的當作真的,這是你看錯了、想錯了,所以你才會做錯,你才會招致惡報。可是「放下」跟「看破」是相輔相成的,你能夠放下一些,你就多看清楚一分;能多看清楚一分,你就又能夠多放下一些。換句話說,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道,就是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六波羅蜜裡面,般若波羅蜜是看破,其餘的五度都是放下,你們想想對不對?布施是放下貪心,持戒是放下惡念,忍辱是放下瞋恚、放下嫉妒,精進是放下懈怠懶惰,禪定是放下散亂,統統是放下。般若是明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六波羅蜜歸納起來,就是「看破、放下」四個字,我們要真幹。這些經論名相,絕對不是念念就算了,念念就過去了,那怎麼行?

  你真看破,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放下,你的罪過就沒有了,哪能不長生!長生是無量壽。所以要求長生,要求福報,一定從心地上求,心生萬物,佛經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前面我們也讀過「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法叫內學,內裡面圓滿了,外面境界就順心,所以說「心想事成」,在佛法裡面講決定正確。你想惡,惡的事情成了;你想善,善的事情成了;你想佛,佛成了;你想貪瞋痴慢,三惡道成了。都是心想事成。你想貪,餓鬼成了;想瞋恚嫉妒,地獄成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你自己心裡想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就變現出這個境界。既然是這麼一回事情,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想別的?想佛就作佛。心想佛,口稱佛,身做佛做的事情,口說佛的言語,這個人就成佛了。

  我們要想作佛,經不能不讀,經要不讀就胡思亂想了。我們要把我們的思想與佛的經教完全相應。起心動念想什麼?佛在經典上所講的道理,所說的教訓,所說的境界,想這個,這是我勸大家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的道理就在此地。經不熟,你想什麼?你沒有法子想。首先要把經念熟,念得會背,背得很熟,起心動念,經裡面的理論境界完全可以現前。「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我教大家的,信不信由你!有人相信,他這麼做,他得好處了,他很歡喜來告訴我;告訴我,我也歡喜,我為他歡喜。不肯接受的,不肯幹的,我看到也歡喜,為什麼?他心想事成。虛空法界就是這麼回事情,這一生不能得度,總算是種了善根,阿賴耶識裡有一個得度的因緣,有個得度的種子,也好!只是得度不在這一生罷了!李老師以前講,還要長劫輪迴,還要受很多苦難。所以我們真正相信,真正依教奉行,這一生就把這個事情辦了,這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