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面,經文倒數第三行,第三句看起:

  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養親』跟諸位說過了,接著我們看『盡忠』。盡忠是對於國家、社會大眾公共的事業來說的,一般講就是負責盡職,這是「盡忠」的大意。如果要講到它精闢的意思,就很深了,幾乎不是凡夫能夠做得到的,那要很高的修養。「忠」就是心地真誠到極處,沒有一絲毫偏邪這叫做忠,我們常講大公無私,大公無私就是忠,如果夾雜絲毫意思在裡面就不忠了。所以真正能為眾生服務盡忠心的是誰?做得最圓滿的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才能夠把「忠」字做到圓滿。十法界裡面四聖,忠都不圓滿,什麼原因?他無明沒破,縱然不夾雜私心,夾雜無明。

  像我們做事情,夾雜著無明、分別、執著,無明分別執著就是自私自利,是微細的自私自利、根本的自私自利,所以這一個字確實很不容易做到。在中國八德裡面把它列為第一條,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把它排在第一;八德還有一個講法,把它排在第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講八德。古聖先賢這兩種講法,兩種講法不矛盾,兩種講法都好,我們聽了之後要懂得圓融貫通,自己才真正得到利益。

  世出世間真正的學問、真實的學問都沒有衝突,凡是有牴觸、有爭論,不是真實的學問。為什麼?真實學問是性德的流露,與性德相應,哪裡會有矛盾?世間學術有爭論,所謂是有爭議,什麼原因?情識裡頭流出來的,情識每個人不一樣,難免爭執,心性每個人相同,決定沒有爭執。佛對我們的要求,是要求我們明心見性,這是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佛的教學唯一的一個目標。在你達不到目標的時候,佛在中間也設了許多短程的目標,好像走路,路太長了走得很累,當中有幾個休息站。那幾個休息站不是目的,是臨時休息的,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不僅僅是宗門這麼說法,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法門講「理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還是明心見性。這是總得要曉得的。

  在我們現前淨宗,可以說我們能夠做到負責盡職,把自己本分事情全心全力的把它做好,這是最低水平的進度。我們今天出家了,在培訓班裡面做學生在學教,「盡忠」這兩個字我們怎麼做法?我們把自己所學的全心全力學好,這就是盡忠。今天我們在崗位上,把自己崗位的工作做得圓圓滿滿,就是盡忠。

  底下一句『內外謹善』,內是指心地,外是指身口,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身語意,要謹慎、要善良。「善」也可以當作圓滿講,很謹慎,做得很圓滿,也就是說身語意三業的善行表裡一致,而不是口是心非。要做到菩薩的標準,心直、言直、行直,「直心是道場」,這句話意思也很深。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第一個講直心,直心意思很深,一般人很容易錯會,所以我們將《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所講的菩提心,把它合起來看就明白了。《觀經》佛所說的至誠心,經論互相對照著看,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叫直。言直,我的言語也是真誠到極處,沒有一絲毫虛妄,像佛在《金剛經》上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言叫言直,不是一般的標準。心要是直了,言跟行自然直,心是根本,從根本修。

  我們現在把大菩提心換一個名詞來講,希望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們把它換成「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十個字,我們的心與這十個字完全相應,我們的言、我們的行自然就相應,這是做人天然之道,人在世間「法爾如是」。

  如果我們對自己、對別人都虛偽;虛偽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不僅僅是對別人虛偽,對自己也虛偽,這是古德今人也常常說,叫自欺欺人。人不自欺不會欺人,欺人者必定自欺。他自己欺騙自己,他知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迷惑、無明,無明煩惱蓋覆住他,自己欺騙自己。唯有自己欺騙自己,他才會向三惡道,他不會向著佛道,他向三惡道走,這才是佛在經上常說「可憐憫者」,這真可憐!自己欺騙自己,這意思深。欺騙別人,別人損害小,欺騙自己,損害就嚴重了,它牽引著你到三惡道。欺騙別人,別人頂多在名聞利養上受一點損失,不墮落。所以我們要常常記住,要常常想到,欺人就是自欺,欺人必定自欺,不自欺的人肯定不欺人,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內外謹善」,我們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就是內外謹善。

  『心口相應』,決定要學佛,諸佛菩薩心口相應。《楞嚴經》上有一段話,世尊對阿難講的:「你今天要想求無上菩提,要想求究竟圓滿的佛果,要想求明心見性,你是真的想求,真的想得到。」佛就講,你要真心答覆我的話,「應當直心酬我所問」,你要真心答覆我。「心直言直,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這是經文,心至誠,言至誠;中間,這就是說從你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道這中間,永遠要保持心直言直。如果失掉,就是委曲婉轉,那就錯了。從初發心到菩提道,永遠保持。我們今天講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對什麼樣的眾生,一切人事物,一分一秒一剎那都不能離開,你的佛道肯定這一生能證得,這是世尊真實教誨。為什麼?這事情是真的,真的事情要用真的心去幹,妄心決定不能證真,妄心哪裡能成得了菩提?妄心做好事,妄心修菩薩道,果報也只能得人天的福報。

  我們仔細觀察,從古至今,中國外國那些做帝王的、做大臣將相的,現代一些大企業家、工商業的鉅子,他們得的是大富大貴。這業因果報我們太清楚、太明白了,世間不了解的人對他們投以羨慕之心,也希望像他們一樣,明白人則不然,明白人知道他是怎麼來的,修來的,斷惡修善修來的,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運氣好。但是他們的修行不是用真心,如果用真心,他的福報大了,不在人間,也不在天上,他到諸佛菩薩法界那裡去了,到那邊享福。為什麼?真的果報在哪裡?在一真法界。真心裡頭摻雜著有妄心,不是純真,在四聖法界;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果報在六道。六道裡頭有二十八層天,那是他享受果報的場所,這事情我們太清楚、太明白了。我們要不要幹這些遊戲?不要,我們必定只取一真法界。

  果然我們的心是真的、願是真的。我們是凡夫,有時候路也會走偏差,不要緊,世尊在《金剛經》上說,交代一些大菩薩「善護念諸菩薩」,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常常照顧這些小菩薩,小菩薩又迷了,馬上幫他修正一下,讓他又走到正道上去,不一定用什麼方法,修正你的道路。因此我們在菩提道上行,遇到有困難、有疑惑了,要冷靜的思惟,這是佛菩薩給我們啟示,要修正我們的道路,避免犯錯,把錯誤減少到最低的程度。佛法因緣生,因緣不能有絲毫勉強,如果有絲毫勉強就錯了。有絲毫的障礙,有人提醒我們,我們知道那是佛菩薩的示現,我們有高度的警覺,立刻反省檢討,修正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樣菩提道上自然就一帆風順。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選擇的行業,出家修行,這是智慧的選擇。修行的門徑很多,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太多太多了,許許多多法門裡面,無量無邊的解脫門,我們選擇的是弘法利生,選擇了這個法門,我要忠於我這個法門。但是弘法利生要緣,緣具足,全心全力去做,緣不具足就不能做。

  《禪林寶訓》是我自己非常喜愛的一部書,往年在台灣梅山禪林寺,我發心想在禪林寺把這部《禪林寶訓》講圓滿。《禪林寶訓》總共有三百多條,內容如同《格言聯璧》,每一條非常精彩,古時候祖師大德寶貴的教訓。我講了三十幾條,不到四十條,道場裡面的住眾、出家眾,也是為了名聞利養,天天在爭吵,互不相讓。我把這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叫我不要再去講了,緣不具足。《禪林寶訓》就放下來了,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機會。緣聚的時候要把它抓住,失掉的時候再一次得到不容易,不是我們想像能得到的。

  所以佛弟子應當像諸佛如來一樣,一切順其自然,心裡面永遠是安定的,念念為眾生,但是眾生要有福,眾生沒有福怎麼能勉強?稍稍有一點勉強,我們就會有過失,到過失現前的時候,那個時候來不及了,有一點點跡象就是警告,這時候我們就要懂得防範,是該進還是該退。退有好處,將來見面還非常歡喜,留個後路,不要等到別人真的翻臉了下逐客令,那你後路沒有了,這是錯誤的、大錯誤。所以稍稍有一點痕跡,我們就要很清楚、很明白。

  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我們到人家去作客,主人對客人稍稍有怠慢,做客人的就要懂得,這時候趕快就要辭別主人,怠慢是他對待你衰退了。他能夠保持,他對你依然還是尊重,還是敬愛照顧,你不能走,你走對不起他。他的態度稍微怠慢了,這時候應該要走。所以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你能夠懂得道理,這是真的學問。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學佛的人心與口決定相應,要遵守佛的教誨,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言亦如是、行亦如是,這叫「心口相應」,這叫做「內外謹善」。

  『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這兩句話包括出家弟子,為什麼?出家沒有離開世間,沒有離開世間,世間事總會纏繞在你身邊,可不可以做?可以做。但是即使是在家的弟子,也不可以有「世間意」,這話很有味道。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永嘉的故事,永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請六祖給他印證。六祖跟他一見面,真的他明心見性,給他做了證明,他馬上就要走。六祖說:「你怎麼走得那麼快?留一天好了。」他在曹溪住了一晚,叫「一宿覺」,在曹溪住了一晚。六祖問他:「你還有分別嗎?」他說:「分別亦非意」,就是這話,分別是「世間事」,但是沒有意,六祖點點頭:「汝如是我亦如是。」

  永嘉、六祖、釋迦牟尼佛,說老實話,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大眾,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那是世間事。「可得為世間事」,沒有意在裡頭,沒有心,心清淨的;換句話說,身跟口有分別、有執著,意沒有,這就對了。如果意有分別、執著,這是輪迴心。沒有意,沒有意是什麼?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唯識經論講得好,八識(可以叫八個識,也可以叫八心,八心王,也可以叫八個意),他說沒有意。換句話說,他不用八識,他沒有八識,沒有八識用什麼?八識轉過來了,轉成四智菩提。「分別亦非意」,他用的是智,不是用意;換句話說,「內外謹善」,他內用的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人家是用這個。我們凡夫用的是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前五識,這叫輪迴心。不論做什麼事情,學佛、念阿彌陀佛也是輪迴業,用心不一樣,用輪迴心幹的是輪迴業。用輪迴心學佛念佛好,善業,果報是三善道,我們講人天福報。今天我們在人間看到大富大貴,他們怎麼修的?就這麼修的,出不了三界,福享盡了還是要墮落。

  佛這兩句話重要,「世間事」可以做,為什麼?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到底產生在哪裡?產生在「世間意」,你有這個就麻煩了。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那真叫大修行人。清涼大師在《華嚴》註解裡面說的什麼?歷事鍊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總的來說叫歷事鍊心,「歷」是經歷,就是「可得為世間事」。「鍊心」是什麼?「不可得為世間意」。善財什麼人都見,什麼事他都參與,什麼境界他都不迴避,他懂得那全是修行。修的什麼?總的來說有很多句,我們一般講的「妄想、分別、執著」。他在這一切人事物中鍊什麼?鍊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鍊這個功夫。一起妄想分別執著,自己立刻墮落,就是說你用世間意決定墮落,你不用世間意就往上提升。

  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財參訪吉祥雲比丘,圓教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他是二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他是三住菩薩。他節節高升,升得那麼快。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效果?就是科判最後的那一段,清涼大師給我們點醒,「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恩,感恩這些人磨鍊他,一切人事物他要不經過,他怎麼知道他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掉?一定要經歷。別人請你吃飯,給你準備非常豐富的佳餚,你歡歡喜喜吃的時候,你的心跟吃粗茶淡飯一絲毫分別都沒有,這沒有世間意。你享用是世間事,沒有世間意,你的境界往上提升。不至於有個念頭,這比我平常吃的好吃多了,你就完了,你就往下墮落。為什麼?貪心起來了,煩惱起來了,外面境界誘惑讓你生貪瞋痴慢,你墮落了。你也經歷這境界,它的誘惑你完全無動於衷,你境界往上提升。外面境界沒有善惡,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你墮落可不能怪外頭的境界,外面一切人事物,你要是責怪他,你就是錯中之錯。可是我們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我們要感謝境界裡頭的人事物,是他幫助我們的。我們在這裡面懂得不作世間意,佛家講作意,沒有世間意就好了。世間意,總的來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細說,下面佛舉了幾個例子,我們從簡單例子裡面去體會,請看底下這一段。

  難言。世間事。世間意。云何耶。天中天。】

  我們讀前面這兩句話,要不加以解釋,大家一定也會問:「什麼叫世間事?什麼叫世間意?」阿難尊者慈悲,替我們代問。下面是佛的解答,經文裡面有兩段,先說世間事,然後再跟你講什麼叫世間意。

  言。為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

  我們先說這一句。做佛的學生,世間各行各業的事業都可以做,沒有一樣不可以做的。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那些人都是大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那都是法身大士、等覺菩薩,不是凡人。示現在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裡面,每一個行業都有,比這地方說得更多、更詳細。這部經教初學,初學裡面有一些行業要迴避,為什麼?你沒有定力,你沒有智慧,你要是做,造罪業。殺生的行業這裡頭沒有,實際上它裡頭也包含了,為什麼?商販。賣牛肉、賣豬肉、賣魚的,那也是商販。殺生的事業,佛弟子能不能做?能做,為什麼能做?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如果是佛弟子從事於這種殺生的行業,他是救度眾生,這些眾生前世造的罪業,菩薩當他受報的時候,為他解冤釋結。菩薩不是賺錢,把肉賣掉、魚賣掉,賣掉的這些錢去做佛法的事業,把功德迴向給他,這就不是世間意。這些眾生對你感激、感恩,來生他會知恩報恩,菩薩在救度眾生,那怎麼會一樣?

  由此可知,事沒有障礙,事事無礙,障礙是在你念頭、是在覺跟迷,覺了沒有障礙,迷了統統是障礙。菩薩如果開海鮮酒店,那些眾生全都得度了,他的海鮮酒店是專門度水族的道場,誰能懂得?他不是以賺錢為目的,他是以大慈悲心在那裡救度這些苦難眾生,為什麼?他造的罪業應當要受果報,他拿生命換來的金錢,這菩薩幫助他修善,幫助他供養三寶,幫助他來生,幫助他做一些救濟苦難眾生的事業,菩薩沒有自己享受,沒有把錢拿來改善自己生活環境,沒有,這是菩薩商人。哪個行業菩薩都可以幹,可得商販營業,可以經商,可以做買賣,可以做營生的事業(營是經營,生是生計,利是取利),可以做這些事業。

  我們中國古人也有一句諺語說,「但取仁中利,莫求意外財」,這是對一般人講的,還達不到佛說的標準,不可得為世間意,那還達不到,但是那就是一個好的商人了,有良心,所謂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不欺騙人,老老實實做生意。我的販賣應該取幾分的利潤,利潤是維持事業,你事業大了,你還要僱員工,照顧員工的生活,照顧自己的生活,以這來計算利潤,而不是不擇手段的求取暴利,那就錯了。應該取得合理的,我們今天講合理合情合法,這是應該的,這是佛弟子可以做的。學佛的人與世間法沒有衝突,沒有矛盾,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做,只要你有智慧,你是為眾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幫助眾生消災免難,幫助眾生修福修慧,眾生愚痴無知,他不懂得,你能夠幫助他就對了,統統叫世間事。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