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八十五面,倒數第二行最後兩句看起:

  「云何治滅,亦開四門」,前面講的四種業障發相,我們要如何來對治它?第一「治滅昏沉障」,這就是怎樣對治昏沉。如果你不用方法去對治,精神沒法子提得起來。這個地方所提的方法,我們可以參考,不見得有效,所以我們自己要找有效的方法。像這個地方他教我們,念佛加觀想,「應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隨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閉目而觀,若心暗鈍,懸想不成,當對一尊端嚴佛相,緣之入觀,若不明了,即開眼觀,復更閉目,如是想時,心眼開豁,即破此障,無復沉睡」。這個諸位可以試試看,我看不見得有效。通常有效的方法還是什麼?因為這種情形,障重的人他坐在那個地方他會昏沉,讓他經行,就是起來繞佛,或者是讓他拜佛,這比較上有效。如果說是連站在那個地方他都昏沉,都要打瞌睡,那不如叫他去睡一覺,睡好了之後,養足了精神再來,這個不要勉強。因為站著他會打瞌睡,他的精神的確是不夠用,你說他觀想,觀什麼都不行,他都會打瞌睡。那是比較上嚴重一點的,真正嚴重叫他休息。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大聲念佛也是有效,大聲念佛能夠把昏沉驅散。總而言之,方法不是一定的。此地灌頂法師給我們這個方法提供我們做參考,當然昏沉輕的人有效,重的人是可以用另外的方法。

  第二種就是「治滅妄念障」,這就是講妄想。我們佛門裡頭術語叫掉舉,掉舉這是妄想,心裡七上八下,妄念紛飛。這個障礙「應教念報佛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脫,一切種智,不可思議無量功德,普現色身,利益一切,神通變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惡,心心數法自然銷滅」。這也不是對治初學的,初學的人對於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都不十分明瞭。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像這些,初學的人頂多只知道這些名相,境界無法體會。所以這個至少是宗門、教下都要有一點根基的人才能用的上,否則的話,就很難了。通常一般對於這種狀況如何來對治?前面昏沉要動,這個地方是心動得太厲害了,所以要定,要把情緒穩定下來,妄念自然就少了,把這個情形穩定下來。最普通的對治方法,就是把整個精神貫注在佛號上,如果加上觀想,可以的。觀想的方法,像夏蓮居編的《淨修捷要》,三十二拜裡面就是三十二種觀法,隨便哪一種都可以,不要觀很多。你只取一種,心裡面常常想著,的確妄念就不會起來了,把妄想轉變成正念,這是個好方法。此地也是這個方法。不過我們不去觀如來果地上十力、四無畏,不觀這個,這個難觀,我們觀如來因地果上的種種功德,這個都非常之好。

  第三種是「治滅惡境障,應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空寂無為,無有形相,既無形相,焉有境界逼迫,境界空故,即是治滅此障」。法師在此地說的這個方法固然是很合理,我們用也不太容易用得上,為什麼?空觀不太容易修。不過我們可以依循這個原則,《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不管什麼現相現前,你第一個不要害怕,不要怕它,不要理它。因為這個現相現前,它破壞你,它不讓你念佛,我們根本不理這個現相,努力的念佛,你佛號念久了,這現相就沒有了。這現相裡面有很多種,前面舉的是恐怖的現相,還有境界是誘惑的現相,這是魔境。我們自己要知道,要有方法來對治它,不被它威脅,也不被它誘惑。

  在不久之前,這個人還在,是個在家居士,他不是念佛的,他學禪打坐,這位居士是個男的。他曾經說了一個事實,他遇到一個魔障,這個魔是女的,赤身露體坐在他懷裡。他在打坐,她坐在他懷裡頭,叫她走她也不走。結果他沒有辦法,他想起觀想,他就想這個女孩子身上長瘡、長膿、長很多好難看,面孔變得好難看。結果這樣一想,果然她身上統統長出來,她趕快就跑掉。這是一個方法,這是用觀想的方法。所以你只要能夠不動心,把她驅逐出境。這些方法自己需要智慧,需要定力,就是第一個不受它威脅,第二個不受它的誘惑,你才能夠不招魔障。像他這個方法他用得很恰當,把魔趕走,她以後再也不敢來了。惡境是一些魔障。

  第四種就是治所謂業障病,這個事情是最難的,比前面三種都難於對治。「應教念十佛,緣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緣佛福德相好莊嚴意生身相,不為一切病苦所惱,念佛法身,猶如虛空,隨其智力,應化一切,非如眾生,煩惱陰身,八苦交煎,世事纏縛,如蠶作繭,無出頭日,如是念時,此障即滅,故知存心念佛,廣大功德,無有不成,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這樁事情我們可以用黃念祖老居士他們那個地方一些同修們念佛的方式,給我們做個榜樣。他們共修裡面有些同修有了病苦障礙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請醫生,也不吃藥,他們念《無量壽經》、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早晨念一部經,晚上念一部經,其餘的時間觀世音菩薩名號不斷,求佛菩薩加持,一直念到病好。不過他們那是全家都是很虔誠的信徒,他們一家人有一個人生病了,他不是那個病人一個人念,他全家念,一直把病人念到病好。這個不可思議,他說非常有感應,可見得《無量壽經》、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跟這個意思也很接近。

  或者是《淨修捷要》,像三十二拜的話,如果你是早晨修一次,上午修一次,中午修一次,下午修一次,晚上修一次,一天能夠修五次,那也是非常有效的,對治業障病是有用處的。因為它裡面有觀想、有稱名、有禮拜、有迴向、有發願,這是門門具足,一定有效果的。

  底下這個問答意思也很好,也許是我們的疑問,我們把它念一念。「念佛佛現,亦有魔否」,會不會魔變成佛?「念佛所發善根,亦有魔作否耶」,念佛,像前面發的善根,有沒有魔在那裡變現?「答,佛有神通力,威德力,本願力,大光明中,必無魔事」,這是我們自己要能夠相信的。「或有宿障深厚」,你過去世有罪業,「及不善用心」,你沒有依照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那你就是不善用心。你自己以為怎麼樣修學是對的,這可能就會遇到魔障,魔障你要認識它。

  「經論開二」,這教給我們認識魔障的,「所現相好,不與經合者,是為魔事」。這個要記住,你在念佛的時候,或者是你在止靜的時候,你見到境界了,但是這個境界經上沒有的,這個境界就不是真的。如果你見到這個境界跟經上講的是一樣的,這就是真的。所以三經一論要熟,要念得很熟,這是在境界出現的時候可以印證。最近,不止一個,有好幾個,都是胡造謠言,說他從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了,來弘揚淨土宗,所講的境界與經典不相合,這決定是魔事,這不是佛事。現在有很多人好奇騖怪,對經典沒有深刻的研究,一聽說某人有神通,某人從西方極樂世界回來,這真是活菩薩來了,他講的話比經還有效,拼命宣傳、拼命在印送,這害人不淺,破壞人的善根,這是魔事。第二,「不與本所修行合者,是為魔事」,與我們修行所依據的理論、方法不一樣,這是魔事。

  「至於善根,發相,是魔作,非魔作」,也有兩種。由此可知,前面所講的,我們修行必須要以經典理論、方法、境界做依據,一定要相應、要相合。是不是魔境?現相上也有兩種,「約心境久速,謂此見佛聞法等事,若是善根發者,則報因境相,暫現便謝」。這是真的,偶爾現的這個相,並不是常常有,常常有的決定是魔事。一兩年、兩三年中偶爾見一次,這是好相;如果這個現相常常會出現,那就壞了,那決定是魔事,決定不是好相。為什麼?佛菩薩現的瑞相,他的用意是給我們做證明的,證明,有一次、兩次就夠了。遠公大師當年在世,一生當中只見到三次,並不多;一年見一次都太多了,那個都靠不住。這是沒有信心的時候,到信心快增長的時候,給你現一次,你信心增長,既然有了信心,就不可能再出現了。

  所以也有一些同修來跟我講,他說他在過去剛學佛沒多久的時候常常有瑞相,現在這十幾年統統都沒有了,他說是不是退心了,是不是我退轉了?不是的,這個決定不是退轉。如果你這十幾年當中還常常都有,我說你已經著魔了。我們學佛,我們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目的是求往生淨土,我們念佛不是求見相,這一點諸位要曉得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講感應道交,是講必定有的。有,只有一次、兩次,不是說天天有的、月月有的,沒有這個事情,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常常見這是著魔,這是魔在那裡擾亂。縱然見一次、兩次,不常見,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不要理會它,就是佛來現相也不要理會。我再說個老實話,佛為什麼不常常現相給你看?常常現相給你看,你就得不到一心,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了。

  為什麼?一天見不到佛的時候,你心裡馬上懷疑,大概我功夫退轉了,雜念什麼都來了,你不可能得一心。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決定不會擾亂你。偶爾現一次是給你做證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的功夫沒有白費,給你做一次證明,絕對不會擾亂你。常常現相就擾亂你了,第一個是你的心不清淨,第二個你可能產生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輕慢別人,這煩惱都生了,貪瞋痴慢增長。佛菩薩大慈大悲,決定不會幫助你增長貪瞋痴慢的。所以非必要現前他是絕不會現相的。底下講的「相續不斷,若是魔所作者,則報因境相,久久不滅」,會見到很久,「或謝去更來擾亂,習因善心,暫發還滅,或倏爾變成惡念」。這都是魔境,會有惡念產生,這個惡念就是剛才講的貢高我慢。

  第二「約煩惱輕重」,這也是勘驗我們自己的宿根,「謂見善相發時,能令心識動亂,煩惱增重,眾多妨礙,不利定心,悉屬魔作」。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會破壞我們的清淨心,這是魔;如果是佛現相,決定不會破壞我們清淨心,他會教我們清淨心增長,對我們信願行三資糧決定增長,這就是好境界。「若見善相現已,雖未證禪定,而身心明淨,善念開發,煩惱輕微,或三昧開通,身心快樂,內外安隱,氣色光潤,煩惱寂寂,功德巍巍,此為善發相也。」這都是教給我們如何來辨別。從這個標準來辨別,實在講不太難,我們自己細心體會,究竟這個現相,見到的相是真的瑞相還是假的瑞相,不難辨別。

  底下是講「若邪正未了」,了是明瞭,究竟是邪、是正我們自己不明瞭,「應當用二法以對治之,一者止法」。這對於邪正還不能辨別的時候,的確是好方法,第一個是用止,止是定。「謂深入三昧,一心念佛,於所現相悉知虛誑,但平心住定,不取不捨,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別時,若是聖境,則定力逾深,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現相不久自壞,縱發亦不如法。」這個方法確實好,就是佛境現前也好,魔境現前也好,我們也不能辨別他究竟是魔還是佛,我們不理會就好了,根本就不要理會。我們自己還是把握住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不受外境干擾,這就好了。如果是佛的現相,我們連佛也不能動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更清淨,定力增長;如果是魔,魔我們不理他,他自然就走了。魔跟你接近是你找他,他才會有辦法障礙你;他現的相你不理會他,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他所現的相,他引起你貪瞋痴慢,譬如說誘惑的相,你一起歡喜心,好,你上他當了,魔得其便,他就來擾亂你了;他現的惡相,你起了瞋恨心,他有辦法了。為什麼?你的貪愛、瞋恨都把你一心破壞掉了,他是來破壞你一心不亂的。所以你見到這個相如如不動,根本不理他,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自然就消滅了。這是用止的方法。止就是根本不理他,就是不能辨別邪正,根本不理。所以見到佛相不要歡喜的不得了,佛來了我看到了,又是禮拜、又是磕頭、又是大叫大嚷的,壞了。再給諸位說一句話,你自己功夫程度不到相當境界的時候,佛不會現相給你看的,為什麼?你受不了。一見到佛相你歡喜心了、傲慢心了,我見到佛了,你們不行,你們念佛沒有功夫,我功夫到家了,我見到佛了,這就是不夠程度。真正夠程度是見如不見,見到佛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說,會不會告訴任何人?不會的,自己清清楚楚,絕對不會去告訴別人。見到相,到處這個人也說,那個人也說,準著魔了。你不夠程度佛不現相,你真正夠了程度,佛現一次給你看看,給你做個證明。

  第二種方法用觀,「謂觀真空法界,念虛空法佛,推檢現相,不見生處,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離真如外,無一法相,如是觀念,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然念佛遇魔,亦萬中一也,良由修淨業人,具三種力,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三者佛攝取力,云何邪魔,得便擾害,故稱揚諸佛功德經云」,這就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若有得聞彌陀名者,阿彌陀佛,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是故但當一心念佛,莫疑慮也」。這就是一個真正念佛人很不容易遇到魔事的,這是遇到魔事現前那是萬中之一,萬分之一,不可能的。凡是有遇到魔境,換句話說,縱然你念佛,你念佛的心不清淨,你才會有這種事情。如果你是真誠心念佛,清淨心念佛,決定沒有魔事,這個諸位要知道、要明瞭。

  如果說我們念佛是做樣子的,裝出一個念佛修行的樣子,目的是求人家恭敬,求人家供養,好,這個魔得其便了,那很容易著魔。為什麼?你心邪,心不正,心術不正容易招惹魔來;你心正,正大光明,魔看到你,邊都不敢沾,他怎麼會來?他不會來的,不敢來。這裡講的念佛人有三種力量,一個是念力,念力就是至誠心,真誠,這是魔都尊重,不敢來擾亂的。一個人心地正大光明,妖魔鬼怪他不敢接近,念佛人的心地真誠,正大光明,所以魔不敢。第二本有佛性力,這就是自己本來具有的善根,由於自己念力與自己本有的善根力相應,這個力量就大了。第三阿彌陀佛神力加持,就是佛攝取力。這個法門是二力法門,冥冥當中是阿彌陀佛神力加持,十方諸佛的護念,所以魔怎麼能夠擾亂?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底下一段說「而云必定下」,這「必定見佛」,這是在八十九面倒數第五行,「而云必定下,釋疑難也」,這是給我們解釋疑難。「妨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云何有佛現在前耶」,這是《金剛經》的意思,《金剛經》上解釋「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說「如來者,諸法如義」,這都是《金剛經》上所講的。那怎麼佛會現前?起了這個疑問了。「故此通云」,這個通就是解釋你有疑難,把這個疑難排除,你就通達沒有障礙了。所以「有二意故,佛必定見」。這個法門不是般若法門,修禪觀的是要離一切相,所謂是「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它是一法不立的,它是離一切相的,本來無一物,我們淨土宗不是如此的。所以佛法大別是兩宗,空宗跟有宗,它是從空門下手的,我們是從有門下手的,這個不一樣。

  「一約他佛,謂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應,不妨來去」,所以我們見到的佛是應身佛,應化佛。「是故心淨佛現」,一定是在心清淨的時候佛才現前,心不清淨見佛那是魔變現的,這個要知道。「其猶水澄月來,水濁月亡」,水很清,月亮照在水裡面,水裡頭現了一個月亮,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現前;水要混濁,月亮就不現,這是自然的。所以當我們心地清淨的時候,我們念佛人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會現前。這是講必定現前的意思,這是就佛那邊說的。第二是「約自佛,謂本覺心佛,本無來去,依覺不覺,不妨出沒,是故心迷佛隱,心悟佛顯,其猶鏡塵光暗,鏡潔光明也」。這是第二個意思,說明佛現前。第一個說明是佛來應,第二個說明我們的心能感,感應道交,我們心有感,佛一定有應。當我們有急難求佛,佛真的就來了,佛不會不來的。

  底下還有一段我們念下去好了,不長。「此中下,亦釋疑也,妨曰,上二喻中」,前面兩種比喻,「俱含如來念眾生意,云何合內,無佛念耶,故此通云,眾生無有信願,故此再三勸勉,佛念眾生,乃佛自願,何待言也」。這一段是解釋《疏》裡面末後的一句話,在註解七十五頁第三行最後一句,「此中不合佛念眾生者,重在眾生念佛故」,解釋這句話。所以說什麼地方解釋哪個地方,我們要把它搞清楚。因為這一次我們並沒有完全把這個文念下來,只選重點來跟諸位研究討論,整個文念下來你就清楚了,就很明白。其目的是勸勉我們,對淨土法門信願行這三種心不具足的,勉勵我們一定要建立信心,所以再三勸勉。佛念眾生是佛的本願,那就不必說了,一切所談的都是從眾生念佛這一邊來勸勉,不必去談佛那一邊。佛是本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他的本願,所以這一切比喻都不必去合佛那一邊來說,全合眾生這一邊來講,特別強調這點意思。底下這段經文,這是講果證。

  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是一個念佛人他所得到的真實的利益。前面講修行,你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一定得到好處。因為菩薩是在楞嚴會上說的,楞嚴會上是講的楞嚴大定。所以他這個地方沒有講「往生佛國,圓證三不退」,沒有說這個話,而是說『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與《楞嚴經》上首楞嚴大定相應。所以大家要懂得這個意思。「去佛不遠」就是快要成佛了。「自得心開」就是禪家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楞嚴會上修行的目標。大勢至菩薩用什麼方法?用念佛的方法,念佛可以明心見性,念佛可以成佛,去佛不遠就是成佛。誰去佛不遠?等覺菩薩去佛不遠,意思在這裡。

  我們看註解裡頭的解釋。「初一句,躡前修因說也」,就是「去佛不遠」,「次二句」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正明證果相也,不遠者,現前見中,事念見他佛,則先色身相佛,後法身真佛」。這都是講往生。一個念佛人在現前,前面講了,定中見佛、夢中見佛,這是見的色相佛;臨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這也是見的色相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見的是法身真佛。見法身真佛一定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那是見的真佛,花沒有開,你見的是色身佛。「理念見自佛,則先分證覺佛,後究竟覺佛。」實在講這是一個意思,分證覺佛就是前面講的色相佛,究竟覺佛那就是法身佛、報身佛,分證覺佛是應身佛、化身佛。「當來見中」,這講去佛不遠,「當來見中,事念見他佛,則先化身佛,後報身佛,理念見自佛,則先本覺佛,後妙覺佛,故云,去佛不遠」。所以念佛,不管事念或者是理念,看你念佛功夫的程度,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都是見的分證佛,都是見的應化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你所見的是報身佛,是法身佛,是究竟妙覺佛,這個都是說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者」,假是借,用不著借別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約事,則念佛法門即勝異方便」,勝是殊勝,異是特別,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沒有的,它特殊的。「何假餘方便門,以助顯我本性也」,不需要借重別的方法來幫助,不需要!話雖然這麼說,古大德也提倡,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這個意思就是說,念佛人最好加一點禪,那就更了不起了。老虎已經很凶猛,老虎再長了角還得了,這永明大師說的。你聽了這個之後,還是要加一點方便法,加一點禪,加一點密,那不就更好了嗎?那你就錯了。永明延壽大師說這個話是不得已,是苦口婆心而說的,對什麼人說的?對參禪的人說的。

  他本身是禪宗裡面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修淨土,這是現身說法,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是現身說法。看到那些學禪的人不能成功,所以他先學禪,禪裡頭示現大徹大悟,回過頭來修淨土,就告訴你,淨土比禪還要好,要不然我為什麼念佛修淨土!這意思非常明顯。但是學禪的人貢高我慢,輕視教下,更瞧不起淨土,所以才不得已,說你學禪再加一點淨土,那你就更了不起。其實這個意思,知道你禪不能成功,你要再肯修淨土,淨土也許還能成就,是這麼個意思。如果你專修淨土,他絕對不給你講這個話。所以我們不要聽錯,要曉得他這個話對誰說的,千萬不要搞錯,他說這個話別有用意。所以經上講「不假方便」,你看禪還要借方便,還要加一點淨土,修淨的人不必要加禪。修密的人實在講要修淨土,修淨土的人不必學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法門純,穩當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