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綸貫第十三面,倒數第五行:

  四論不思議方便用者。】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玄義的第四段「論用」。我們把文念一段。

  經。佛告地藏菩薩云,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

  『準經』,就是根據這一部經典。『佛告地藏菩薩云,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這是《地藏經》的經文。著重在「方便」這兩個字,因為他說「不思議方便為用」,本經的作用。下面引的全是本經經文:

  告四天王云,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又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又云,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又云,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又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地藏自云,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等。】

  『如是菩薩』,就是指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這裡面又說「方便」。『又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又云,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又云,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這第三次提出方便。『又云,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這第四次說方便。『又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這第五次說方便。『地藏自云,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等。』總共講了六次方便。所以青蓮法師以方便,再加上不思議,不思議方便為本經的力用,這是有根據的。

  以方便,為今經之用也。】

  『今經』就是本經。『方便』兩個字怎麼講法,下面他舉天台大師解釋。青蓮法師是天台宗的弟子,所以註釋本經多半用天台教義。智者大師說了三個意思:

  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巧用諸法,隨機利物。】

  第一個是,「方」是方法,「便」就是用。『巧用諸法,隨機利物。』這叫方便。換句話說,方便這個意思,是我們現在說的最恰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最合宜的方法。方法用得不恰當,有「方」就不「便」了。以佛法的說法就是「契機」,契機就是方便。自己修學一定要契自己的機,才不浪費我們的時間,不浪費我們的精力,我們在短時間就能有成效。幫助別人,教化眾生,亦復如是,總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收到最大的效果,這種方法就叫做方便法。第二個講法,方便是講門:

  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

  『方便』,是指法門的意思。法門很多,諸位都要知道,佛說種種法門都叫做方便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可以說之為方便門。「門」是能通的意思,通到你希望達到的地方,所以佛家稱之為法門。法門也是方便,方便是『權略』,諸位要曉得,「權」是善巧方便,權巧。由此可知,法門不是真實,但是它能夠通到真實,由這個門徑你能夠證得真實,這是『為真實作門』。但是諸位要記住,給真實作門,門並不是真實,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這個道理。佛法是給我們做證得心性的門徑,如果我們執著佛法,你就不能證得。這才說要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離心緣相,你才能夠證得真實。

  『真實得顯』,這句話在禪宗裡面就是大徹大悟,在教下就是大開圓解,在淨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亂,在密宗裡是三密相應,顯了。『功由方便』,你沒有方便門,你沒有辦法證得。諸位要曉得,法門是講經說法,這是法門,長時間的薰修是方便,沒有長時間的薰修,不能一門深入,真實是決定顯不出來的。真實在哪裡?就在當下,沒有離開當下。一真法界在哪裡?不是說離開我們娑婆世界,另外去找一個一真法界,離開我們現在現實世界,去找一真法界,找不到。我們現實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你為什麼不能證得?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佛在《華嚴出現品》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能證,德相是所證。德相是什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佛跟眾生的差別一語道破。佛為什麼成佛,眾生為什麼作眾生?佛為什麼住一真法界,眾生為什麼住五濁惡世?這真相說清楚了。眾生因為有妄想、有執著,這當中還有分別,所以住五濁惡世,而諸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住一真法界。這是等於把修學的總原則、總綱領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用什麼樣的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斷掉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了。也可以說,你能夠斷一切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你能夠放下一切分別,你就是菩薩;你再能把妄想斷盡,你就成佛,就這麼回事情。最嚴重的是執著。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學一切都不執著。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一點分別執著,有一點分別執著就不是隨順。隨順裡頭還講恆順,恆是無有窮盡,不是暫時的隨順,永恆的隨順,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叫佛法。

  於佛法當中,我們研究教理,我們念佛修行,如果有分別執著,這都是世間法。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裡?就是一個有分別執著,一個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穿衣吃飯都是佛法,所以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只要沒有分別執著,法法皆是。宗門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麼?源是自性,一念心性。左右逢源就是左右都見性,法法都見性,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性。所以這個教學,法門是教學,這是方便,「功由方便」。教學達不到效果,那就不是佛法,無論什麼法門,教學能夠達到效果,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佛家很開明,沒有執著,佛不是說只有佛會說法,經上講五種人說法。外道也能說法,只要說法說得能叫人開悟,那就是佛法,那個人就是佛菩薩。

  由此可知,佛法並不講究形式,它講究實質,這個我們特別在《華嚴經》裡面看到。本經裡面也有,地藏菩薩的前生婆羅門女,婆羅門教的信徒,在我們看,她不是佛教徒,她是婆羅門教的信徒。婆羅門教的信徒,她也聽佛的話,她也依照佛的話去做,她開悟了,她也證果了,但她並沒有捨棄婆羅門教,她還是婆羅門教的信徒。我們在《華嚴經》看到的勝熱婆羅門,那是婆羅門的長老,是婆羅門教裡面的大師,那不是信徒。他聽佛講經說法,他開悟了,他行菩薩道,還是以婆羅門教長老的身分行菩薩道。佛並沒有教他,你要捨棄婆羅門教,你在形式上要做佛教徒,這一點我們要懂得。這一點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佛在經上講:「同不礙異,異不礙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

  同是什麼?覺悟,同覺,徹底覺了宇宙人生真相。事相上可以個個隨著自己的緣去示現、去表演,才形成這個社會和法界多彩多姿,我們今天講真善美慧,多彩多姿。如果我們在這些形象上執著,一定要講這是佛教徒、那是外道,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外道,心外求法,我們說他迷,我們自己已經迷了。這是許許多多學佛人,一生不能夠契入佛境界,不能夠入佛知見,原因之所在就是分別執著。最怕的我們穿上這衣服,走到哪裡我就是老大,所謂是方袍圓領一穿就是人上人,人家見到我們要合掌稱上人;其實我們有上人之名,實際上是下人,不是上人。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一絲毫都沒有減少,求人家恭敬供養,將來拿什麼去還人?我們看看諸佛菩薩,在經典上看,對待一切眾生那麼樣的謙虛,平等的恭敬,我們沒有留意,沒有放在心上,沒有認真去學習。學的是貢高我慢,輕視別人,這是犯了大錯誤。

  所以學佛、學道從哪裡學起?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從這學起。哪是諸佛?一切眾生是諸佛,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一切眾生並不是只講有情,無情也包括在內。我們在《華嚴經》看到,講無情的眾生,桌子板凳是善知識,香爐蠟臺是善知識,這是講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怎麼稱它是善知識?法性上說,表法上說;我們從表法上覺悟了,它就是我們的老師,它就是代表一個法門。我們看到一個蠟臺,燃燒一枝蠟燭,一看心裡覺悟了,應當要「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我們從這裡學到了。照耀別人是為別人服務,犧牲自己為別人服務,這從蠟燭學來的。從香爐上也學到這個意思,香是用香味供養人。蠟燭是用光明供養人,盡自己的能力供養一切眾生,表這個意思。我們懂這個意思,蠟臺怎麼不是善知識,香爐怎麼不是?當然是善知識。以自己的本能,全心全力供養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任何條件。

  我們今天看這個悲慘世界,看到世人這麼多的苦難,如何幫助他?講太深的道理他不懂,他也沒有那麼多長的時間學習,偶爾接觸幾分鐘、幾十分鐘時間,我們要把最重要的東西,他能接受的東西傳遞給他。什麼最重要?愛心最重要,平等的愛一切眾生,這裡頭決定不能有高下,無條件的施捨。施捨用現在話講是服務,幫助別人,無條件的服務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付出真誠的愛心,若每一個人都能這樣做,天下太平。不能講得太多,沒有那麼多時間講得太多,最重要就這兩句話。我們勸別人,我們自己本身要做到,做不到勸別人沒用處,別人家會說:「你只會說,你自己都沒做到。」我們自己要做到,要做出樣子給人看。言說是法門,做出樣子也是法門,言說是方便,做出榜樣還是方便。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比前面一個意思深。第三個意思講得更深:

  者,祕也。便者,妙也。】

  這個淺深,的確是隨著自己修學境界不同,你體會的不一樣。『祕』,不是祕密,給諸位說,佛法裡頭沒有祕密,祕密總不是好事情,見不得人才有祕密。佛法這個祕是深祕,理太深了,事太廣了,一般人沒有辦法理解,必須要長時間的教學薰修、參悟,逐漸逐漸才能理解。這是深祕,它不是祕密。『便』是妙,『妙』是巧妙,善巧。

  達於方,即是真祕。前二釋並非今品意,後一釋正是今品之意。】

  前面兩種解釋意思淺,最後這個解釋才是,『前二釋並非今品意,後一釋正是今品之意。』青蓮法師給我們說的是不思議方便為用,這個祕就是不思議的意思,本經的作用無量的深廣。當然這三個意思,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經的真實的作用,真是第三個意思,但是顯示在形象上,是前面兩個意思。何以有前面這兩種作用?這兩種作用都是從第三個作用裡面生出來的。我們也曉得這個意思,前面講的「巧用諸法,隨機利物」,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兩句話就是契機契理,我們接引一切大眾,很希望做到契機契理,而實際上我們做不到。我們也知道佛有無量法門,門門都能幫助人明心見性,《般若經》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而我們在一切法門裡面依舊有高下,依舊有淺深,有很多的差別,這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我們對第三個意思沒有透徹,『妙達於方』這一句沒透徹,這一句透徹之後,法法就圓融了。

  「妙達」這兩個字,達是達到,妙達就是宗門的明心見性。「方」是祕,祕是自性,在有情分上是佛性,無情分上是法性,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你能夠見性,那當然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性才是真祕,真正的深祕。前面兩個,無論是你自己修行,或者是你教化眾生,你都能夠真正做到善巧方便。自己修行有善巧,功夫得力,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一定的道理。煩惱天天在減輕,智慧是天天在增長,所以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也就是你的生活當中法喜充滿,你不入這個境界,生活總在憂患煩惱裡面。同樣生活感受不同,一個是充滿法喜,一個是充滿憂患,這是迷悟不相同。我們把下面的文念一念:

  可具足用彼三意】

  雖然說三個,實在講一而三,三而一,剛才講後後深於前前,後面可以包括前面。

  如維摩所說,方等初開,故荊溪作進退之釋,容與取門祕之談。】

  『荊溪』,是天台宗祖師。『進退之釋』,就是淺深的解釋。我們講經典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但是你自己不契入這個境界,你就沒有這個能力,入這個境界就有這個能力,所以講演是活潑的。講經不一定是在台上,註釋不一定是註釋全經,平常我們接觸人談話,記住都是講經,心裡念念幫助人覺悟,沒有廢話,釋迦牟尼佛一生一句廢話沒有。我們跟人通信往來寫信,寫信就是註解經,就是給經作註。我們要學經教就在生活當中學,日用平常跟人家接觸,言語的接觸,文字的接觸,你這樣學怎麼學不會?你進步當然快。如果說離了講台就不是講經,離了寫註就不是註經,你學教到哪一天才能學成就?一輩子都成就不了。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裡面,修學跟生活融成一片,功夫哪有不得力?我們在經學上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個個都是一片,功夫成片,成片就是跟生活融成一片,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

  什麼叫佛法?覺法,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說他多快樂!他們過的是覺正淨的生活,我們不會,不會就過迷邪染的生活,迷邪染就太苦了,覺正淨是真樂。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話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的。無論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什麼身分,是什麼地位,是從事某一行業,是過得怎樣的生活,《華嚴經》給我們顯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過的是覺悟的生活,統統享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帝王過的是大自在、大圓滿,乞丐也是過的大自在、大圓滿,沒有差別。迷了差別就大了,帝王大富大貴,乞丐貧窮下賤,那就不一樣。悟了是一樣,為什麼?悟了都過覺正淨的生活。覺正淨是平等的生活,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不思議。大乘經上講「平等真法界」,諸位要曉得,一真就是平等,不平等怎麼能成為一?一是什麼?一是心一。心怎麼會一?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一了,才起心動念就落二、三。這是佛法給我們講的總原則、總綱領,我們掌握到這個原則綱領,掌握到這個方向目標,我們的修學就不會走錯路,不會走冤枉路。忘失這個目標,你就免不了走上歧途,免不了要走很多的冤枉路,吃盡了苦頭,你才能把方向摸到。下面說:

  地藏亦然。雖主祕妙之談,必兼門法之說。】

  地藏菩薩,當然他入這個境界。經典是大圓滿的境界,我們展開經文,在第一品裡面就看到佛放光,佛放大光明雲,第一句「大圓滿光明雲」,這一句就把一切法統統含攝,那才圓滿,這正是「妙達於方」。十二句光明雲顯示出大圓滿,大經裡面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大圓滿是一,說成十二句是多。我們初學的人不知道什麼叫大圓滿,從十二句合起來看,意思能看到一點了。《地藏經》義理、境界深廣無盡,字字句句都是稱性之談,但是經文並不深,我們看起來好像看故事、看小說,並不難理解,那正是前面所講的法門,所講的方便。是以很淺顯的言說,表達甚深無盡的義理,這是顯示出這部經的大用。所以這個地方說得很好:

  釋咸具。庶括一經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

  天台家解釋方便三個意思,本經完全具足。『庶括一經大意』,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總括、總包這一部經的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法是法門,方是方便,這是最淺的。他運用得很恰當,『宜』是恰當。

  實時臻,權門可入。發菩提心於賴耶識內,點如來藏於無明心中,斯正妙達於方,即是法華真祕。】

  地藏菩薩教化我們,終極的目標也是幫助我們成佛。底下這兩句話重要:『發菩提心於賴耶識內,點如來藏於無明心中,斯正妙達於方,即是法華真祕。』菩薩教我們發菩提心,菩薩給我們說如來藏,從哪裡說?就在妄心裡頭講,真心裡頭沒話好說。我們今天發菩提心,還是用識心去發,離開心意識,我們就沒著落了。我們無量劫來心意識作主,今天學佛還依靠心意識。無量劫來我們心意識在迷、不覺,希望今天這心意識能覺而不迷。我們在菩薩階位來看,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用天台來說,天台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用阿賴耶識,登地才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我們凡夫學佛,沒有辦法離心意識,心意識用得正就跟佛知佛見相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沒有明心見性,要靠佛的指引,就要依靠佛法,經教就像燈塔一樣,它給我們指點方向,我們循著這個方向去走,就能夠走到真實,達到我們的目的地。又告訴我們真在哪裡?如來藏是真,真在妄中,真妄不二。覺悟,妄就是真,迷了,真在妄中。《地藏經》如是,《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乃至於《無量壽經》,所有一切大乘經何嘗不如是?都可以說「妙達於方」。他用的方法很巧妙,今天的問題,我們要能體會得到。下面這一段所說,正是我們要發心學習的:

  復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這正是無上菩提心。『毛』,是講我們身上正報的汗毛,『渧』,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一粒沙、一微塵,這都是形容比喻小事,世間人往往疏忽,沒有關心到,菩薩連極微細的小事都不放過、都不疏忽,念念都是要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大利』就是開悟。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菩薩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小事有沒有注意到?這小事指的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可不可以做世間人的好榜樣?就是這個意思。不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這是世間法,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的這是佛法;不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是迷邪染法,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是覺正淨法。極微小的事情,我們拿毛巾擦個臉,擦完之後疊得整整齊齊、方方正正,放在這個地方,不是用完之後,隨隨便便的放在這裡,這是迷,這就是「一毛一渧,一沙一塵」。菩薩不是的,菩薩要做好樣子給人看,不是為自己做的,為眾生做的。日常生活當中,極微小的地方,你說沒人看到,沒人看到有鬼神看到,鬼神也要度他,鬼神也是眾生。念念有度眾生的心,念念有度眾生的表現,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這是學作菩薩、學作佛。這是本經上說的,他這裡對比,《法華經》講:

  手低頭,聚沙為塔,咸開小善,成佛奚差。】

  『小善』不異大善,小大不二,怎麼能夠疏忽?經上這些話,都是講我們日常生活行為。所以我們要想想,我們每到一個地方與人相聚,為什麼得不到別人尊重,得不到別人的歡喜?到最後逼得走投無路。不可以怪別人,一定要回過頭來認真反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真正改過自新,你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得到廣大群眾的愛戴,然後你才能教化他。你得不到別人尊敬,就是佛來了也沒用處,他不尊敬你,他根本就不聽你的,也不理會你這一套,你對他就無可奈何,你度不了他。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學著包容,要學真誠,要學慈悲,要有方便,更要有耐心,到佛菩薩那個境界,則不捨一人。

  所以教育,教育的成就是把壞人變成好人,把惡人變成善人,把凡人變成聖人,這個教育成就。不是說這個人不可教了,開除掉他,這不行,這教育不成功,世間教育跟佛法教育差別在此地。我們看儒書,孔老夫子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想教他,就不教了。但是佛法就不一樣,「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佛陀的慈悲超過孔老夫子,佛陀的智慧、善巧方便也超過孔老夫子。我們對孔老夫子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但是他的教學還是有界限;換句話說,他對於學生他還是有條件。佛沒有條件、沒有界限,我們看佛陀的弟子,再笨的人佛也收,佛有方法,像周利槃陀伽完全沒有記憶力的人,沒有一個人不嫌棄他,佛還是收他,這很不容易。

  我們自己要曉得,我們今天接觸大眾,沒有能力幫助人,自己要覺悟。為什麼?我們自己德行不夠,智慧不夠,善巧方便不夠,不能教化眾生,回過頭來要獨善其身,修自己,這是智慧的抉擇。不能說不能成就人,自己也毀掉,那就錯了。古德所謂不能兼善天下,你就應該懂得獨善其身。我沒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我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要成就自己,我到極樂世界有了大成就,然後再來不遲;我與這一切眾生都有緣,回過頭來再度眾生,不能自暴自棄。不能說他不能成就,我這個時間精力也就這麼糟蹋掉,我也沒有成就,那就錯了。有緣就要幫助眾生,行菩薩道,沒有緣就一定要懂得獨善其身。在我們淨宗獨善其身,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善。

  在從前,道場大概都設有下院。古時候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下院也是道場,設立在都市裡面,是接引眾生的;山上是自己修行的,山下都市是報答眾生的。我們修行受在家同修們的供養,對他不能沒有回饋,所以也派人到市區裡面給他們講經說法,教導他們修行,但自己一定住在深山裡面。

  上一次,在澳洲伯斯看到小乘,有二十幾位法師他們還是這樣做。他們的道場在山裡面,距離都市開車大概要兩小時,市區裡面他們也有個講堂,有兩個法師住在那邊,他們是輪流住在那邊講經說法。很如法,是中國老樣子,到那邊還能看到,相當不容易。他們住在那個地方,我看了之後很佩服,我也很喜歡。他們在伯斯有一個大道場,聽說可以容納五、六百人,這是他們講經的地方。

  這一次我到雪梨,雪梨他們也有個小道場,那個道場太小了,他們兩層樓總面積,還沒有我們這個教室大。這個小道場,雪梨的房子很貴,他們租的,一個月租金是一千塊錢,澳洲錢跟新加坡差不多。做什麼工作?做網路,有兩、三個法師專門在負責做網路。他告訴我,每一天看他們網路的有一萬多人,所以他也不是小乘,他也普度眾生。我們網路裡面所有東西都在裡頭,他打開給我看,我們的網路全部在那裡面。他那個裡頭內容非常豐富,做得非常好,很有條理、有秩序,展開看起來都能令人生歡喜心。這一次我在雪梨幾個會,他們都參加,然後邀請我們去看他的小道場,他們還能夠保持古時候這個風範,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也很想學沒有福報,現在在中國大陸,九華山本來是很好修行道場,現在馬路開上去,觀光客一天到晚絡繹不絕,想修行也沒有方法了。所以現在真正想修行,要找到很隱祕地方躲起來才行,否則的話,來找你這些客人太多了,對你修行是很大的妨礙。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

  這段的意思就是小善不可以不做,極小的善都不疏忽,莫以小善而不為。小惡都要戒除,積小惡就成大惡,我們今天是正好顛倒,以為小惡無所謂,可以造作,小善無所謂,何必去做它。我們是小善而不為,小惡是照做,所以道業不能成就,不能進步,原因就在此地。古時候人,他對小惡、小善很重視,小惡不做,小善肯做,所以人家成功是怎麼成功的,我們要多想想。底下再說到本經:

  乃天宮集眾,及所合分身,數逾恆沙。文殊罔測。已成佛道者,何殊樹下分身。】

  這是在本經我們看到的。忉利天宮集眾,我們見到無量無邊分身地藏菩薩,在佛前面分身合成一身。分身是化身,任何一尊佛菩薩,化身都是無量無數的,《梵網經》說:「世尊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的應化身沒有一定形相,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講的三十二應,他與十方世界,十方裡面還有三世,三世裡面又有十方,重重無盡,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才能現一切不同的身相;佛菩薩沒有法好說,無法可說才能夠應機說法,有法就很難契機。

  我們現在在外面應酬,人家邀我們去講演,先把講演稿準備好,那是有法可說,不契機。那種場合,大家就能很明顯看到,態度神情呆板,不自然,不活潑,跟我們平常講演完全不是一個味道。這是便利什麼?便利翻譯,所以才做這預備。實際上,做預備就等於說大夫去給病人診斷,先把藥方開好,帶著開好的藥方去看病。你們想想這個藥方,病人服了之後病能好嗎?靠不住,那要碰運氣了。

  我們這一次,在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裡面的講演,我們也預備了,但是在那個場合當中完全沒有用,那個講演是發給大家做參考。我們當時聽了各個宗教報告之後,我跟大家的談話都沒有講稿,還是不用講稿好。我們初學的時候用講稿,守住這個規矩,用這個方法來訓練,到最後的目標,我們完全脫離講稿。雖然脫離講稿,依舊不違背這些原理原則,如孔老夫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你給人說法,深說淺說、長說短說,統統符合內典講座的標準。符合標準是善,隨意的稱說是巧,巧不離善,善不離巧,這是應機說法,這才是善巧方便。下面說明,這是地藏菩薩慈悲,地藏菩薩的學生,作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了,他老人家還作菩薩。

  住菩薩者,宛似地中涌出。】

  『地中涌出』是《法華經》上的公案,顯示出菩薩大慈大悲。其實在這種境界裡頭,我們凡夫分別有佛、有菩薩、有眾生,在他們裡面完全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佛、無眾生,那是他們境界。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我們畢竟是凡夫,我們還有妄想,所以這些話是對我們說的。底下幾句話,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士出假利生,以發菩提心為因,無緣大悲為根,無得方便為究竟利生。】

  這是我們一定要效法學習。『出假利生』,當然那是說他,我們哪有這種功夫?對我們身分要怎麼說?我們能夠捨己為人。菩薩能夠出假利生,我們能夠捨己為人,不要把自己的利益過分看重。譬如現在也有一些法師說,等我修行證果,我明心見性了,我才出來弘法利生。那你好了,你這一生不能明心見性,這世間沒說法的。我們也沒有明心見性,好了,佛法在這個世界上馬上就斷掉。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來講經說法,也沒有人敢出來講經說法,維持佛法慧命怎麼辦?所以李老師那時候教我們,我們哪有資格學講經,哪有資格弘法?沒有開悟,還是煩惱的凡夫,但是不做,佛法就斷了。李老師教給我,有機緣我們一定要做,怎麼作法?知道多少說多少。孔老夫子教我們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知道一句講一句,不知道的不要說,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那就犯大過失,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學講經,自己沒有開悟,怎麼講法?講古人的註解,他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只要註解沒有講錯,他註錯了他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我們依照他的註解講,沒有自己的意思,你就不犯過失,加自己的意思往往就有過失,你就要負責任,那個事情就很麻煩了。什麼時候才可以用自己意思?自己悟入了,我們講開悟,圓融貫通了。你橫說豎說、淺說深說,說得自在,行!沒有到這個程度,完全依靠古人。我們初學講經,依靠古人的能力都沒有,要依靠老師,完全覆講老師的,錯了,老師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初學用這個方法,先學老師的是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根基紮穩了再學古人的,然後才從古人註疏裡頭脫離,自己真正入境界,這都叫方便門。我們用老師的,這是最初方便;再用古大德的,從最初方便進入方便;最後完全不依照任何人的註解,直接依釋迦牟尼佛的經文,那叫真實方便。脫離真實方便,你自己就成佛了。菩薩還要依佛經,所以是圓滿菩提之後,證得圓教究竟圓滿佛,完全脫離經典,你所講的就是經。所以我們必須要懂得,怎麼樣依靠,怎麼樣才是往上提升,這對自己修學就有利了。

  好,今天這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