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二百三十三面,請看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請看小註,看註解:

  段經文】

  這是一百六十一段,跟後面的一段,後面是一百六十二段,這兩段江居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

  但在後半部中,有萬鈞之重。即開經以來,所說不應取非法、非非法,以及說即非、是名等義,直到此處,方說明其所以然。】

  這兩小段的經文非常重要。世尊在本經屢次的教我們,不可以取非法,不可以取非非法。非法是空,非非法就是有,空有兩邊都不能著;不但空有不能著,空空也不能著。正是一切經中所講的三空三昧,三空三昧無論是大乘、小乘都說;人空、法空、空空,空也空。在本經經文上,我們曾經看到許多句子裡面都有「即非、是名」,前面曾經讀過,也曾經為同修們詳細的報告過。經文到這個地方,世尊總算是把為什麼叫我們兩邊不住,空空也不能有,道理在此地說出來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半部是對初發大心者說。空有皆令不著,以合中道。凡說即非、是名處,語氣大都兩邊兼顧,既不著有,亦不著空。是名,含有名相雖假,未嘗不是之意。】

  有這個味道在裡面。這個大意我們在《節要》第四卷的開端,給諸位報告過了,說明《金剛經》前後兩半它的大意。前面是對初發心的人說的,初發心,實在說不是普通人,大乘經上給我們講,發心住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初發心,對他們說的。一問一答當中,意思都是教導空有兩邊都不能著。說「即非」,就是不能住的意思;說「是名」,不著空。說「即非」,不著有;「是名」,不著空。為什麼不著空?名相雖然假,假的它擺在我們面前。這一樁事情,我們的確不能夠疏忽,一定要把這些理事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謂是提不起觀照功夫,也就是我們常講,你在日常生活裡面,對人、對事、對物,你是怎麼個看法。大乘經上給你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你有沒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統統沒用上,日子還跟平常一樣,一天一天過下去,這個不行。這樣一天一天混下去,學佛等於沒學,你沒用上,沒有看清眼前種種現象的實況,你沒看見。

  佛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雖然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在古代時候的人已經就很難想像了。所有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這麼一回事情,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相續的現象。所以說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話,絕對不假。我們凡夫心太粗了,佛跟我們說,我們都體會不到,但是這樣的話,如果對現代的科學家來說,那他們的體會就非常非常深了,比我們體會要深。我們照佛在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經上講力士就是身體非常健康強壯的人,他彈得快,彈得有力量,一秒鐘一般講可以彈四次,並不多。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就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佛給我們講的事實真相是如此。這個在從前人確實很難思惟想像。

  在今天不行,今天何以不行?我們曉得佛說話是方便說,並沒有講到真實相;真實相上實在講,佛在經上有,《楞嚴》上給我們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那個時空幾幾乎乎等於零,現代科學家沒有法子觀察出來。我們用現代科學來觀察,科學家已經肯定了,所有物質的現象只不過是波動而已,說波動、說粒子都講得通。我們就以現代科學的常識來說,這一般大家都知道光的速度,光有波,這個我們曉得,所謂是光子、光波,說光子、說光波都可以,光一秒鐘它的速度是三十萬公里。如果以一公里的長度來說,光走一公里要多少時間?我們曉得,三十萬分之一秒。它一秒鐘走三十萬公里,三十萬分之一秒走一公里。一公里是一千公尺,光走一公尺那是多少時間?那就不是三十萬之一秒,這是一公尺。再把一公尺算起來,一公分呢?再要觀察,一公分的千分之一,一公分的萬分之一。於是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楞嚴》上所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的那個狀況。這是今天科學家沒有法子觀察得到的。我們講千分之一厘米,萬分之一厘米,光要多少時間通過?這是事實的真相。實在講,佛這兩句話講得最好,「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講得非常的圓融。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就是這個現象。不只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那是世尊的方便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是世尊的真實說。

  你以為有個東西存在?沒有!凡夫以為它真有東西存在,不曉得這是業因果報生滅的相續相,不知道!斤斤計較,妄想分別執著牢不可破。眾生迷惑顛倒,迷在哪裡?不了解事實真相,迷!意識裡面胡思亂想,嘴裡頭胡說八道,身體胡作妄為,幹這些事情,這是世尊眼睛當中看到所謂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全非事實。所以初發菩提心,初破無明的人,《金剛經》上半部為他們說的。特別提示空有兩邊不住,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說出空有兩邊的所以然。相有體空,相是幻相,就是相都不可得,我們所看到的相,因為它是相續相,所以產生了誤會。

  半部是對已發大心】

  初住以上,二住以後,已經發大心了。

  大心、修大行】

  這些人不但超越六道,而且統統超越十法界,後半部是對已發大心、修大行。

  能不取一切法相者說,但恐其獨獨取著菩提法相,則終為空寂之累。】

  我們先說這一句。已經證得一真法界,宗門裡面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作佛,是這樣的人。他雖然見性,雖然成佛,他成的是分證即佛,天台家講六即佛,他成的是分證即佛),並非究竟圓滿佛。分證即佛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往究竟的果位,他還有四十品無明沒斷;換句話說,那還相當遙遠。所以這些人依舊繼續不斷在修學,他是法相、非法相統統都捨掉了。為什麼?不捨不能破一品無明,他統統放下了,統統捨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這個境界,在我們淨土宗裡面,就是初證理一心不亂。諸位要曉得,理一心不亂是法身大士,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到西方世界成佛快。什麼都放下了,唯恐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放不下,怕的是這個。實實在在,那是不是真的?真的!確確實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念念當中都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這個沒放下;這個要是放下了,他就證得究竟圓滿佛。為什麼世尊在此地要提起這樁事情,這裡說出來了。

  等覺菩薩,我們不看別人,看文殊、普賢。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毘盧遮那佛的後補佛,他為什麼要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他為什麼不在華藏世界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證無上正等正覺?他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裡面我們想像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斷那一品無明成佛,在時間上來得快,因為西方世界修行的環境好,總是為這個原因。在華藏世界時間要長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很短,他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他是表演做給我們看的,鼓勵我們,現身說法。華藏世界等覺菩薩都要求生淨土,那我們不求生還行嗎?總之兩個意思,除這兩個意思之外,沒有理由;可能兩個意思都有,兩個意思都有。因此我們曉得,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大士,真的什麼都乾淨了。所謂的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就是極其微細的執著,他要證無上正等正覺,佛在金剛會上極力告誡這些人,這個念頭不能有。他要是獨獨取著菩提法相,他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這麼一個念頭在,終為空寂之累。空寂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他沒有辦法證得,只要有這個念頭在,終不能證性,這個證性是證究竟圓滿之性。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證究竟圓滿之性。

  此執甚細,最為難除。】

  這個執著的確是非常非常的微細,我剛才是就現代科學已經知道的光的速度,來跟諸位說明,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現象。光是不是達到究竟?還有沒有比光速度更快的?有,還有!可見得我們用光速,來量一個厘米,一個極小的距離,觀察它生滅的現象,用光的光波來觀察,還不是真實相,還不是究竟微細的現象。所以這個執著太細了,細到什麼程度?決定是細到他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知道他就能除掉,就可以斷掉,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他斷不掉。由此可知,初住菩薩破了一品無明,第二品的無明他不知道;等到他發現了,還有一品無明,再把這一品無明斷掉,他就變成二住菩薩;三住菩薩的無明,他不曉得,就這麼個道理。他知道了,他就能斷掉。到等覺才發現,後面還有一品,那一品斷掉之後,再仔細去觀察沒有了,那才證到究竟的佛果,究竟佛位,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難!難在這個地方。由此可知,我們在這裡也得到一個結論,一個證明,佛法是知難行易,知真的是難,斷不難。知太難,你發現太難了,斷不難。

  後半部所說,皆向著有邊痛遣。】

  這是「即非是名」它這個用意不一樣。前半部「即非是名」,是空有兩邊不取的意思;後半部就是說即非是名,還是在有的這邊。這個有,諸位一定要曉得,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的相續相,還是這個相認識不夠透徹,叫你在這邊放下,在這邊也要離開。

  即非、是名並說,含有法相雖是,終為假名。空有不著。】

  可見得這個意思比前面的意思的確是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雖然有,幻相雖然是有,這也是假相、假名,萬萬不能夠執著,執著就錯了。

  是一切法本體,相是表面。】

  修行欲證性者,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修行修個什麼?你將來希望得個什麼?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總而言之,最後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這個諸位要知道。即使我們念佛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還是明心見性,還是見性成佛,還是這麼一樁事情。如果學佛不拿見性做目標,這就錯了,那你就是生生世世繼續去搞輪迴,你在佛門裡面無論怎麼修法,你所得的是有漏的福報而已。這樁事情不難懂,我們也說得很多,相信同修們多少都會有一點印象。一定要知道,我們學佛為的是見性;換句話說,為的是徹底正確的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不願意、不甘心做一個迷惑顛倒的人,我們想做一個明白人,諸佛菩薩是明白人。

  想證性,既不應執取相,亦不應斷滅相,此一定之理也。】

  這是一部《金剛般若》所說的總持、大主意如此。「取相」,在法相裡面執著;「斷滅」是一定要把相拿掉,把相去掉,那也錯了。相怎麼能去?這個道理,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相是不會消滅的。你要想把相滅掉,沒這個道理。你要問為什麼沒有這個道理?因為相根本不存在,你怎麼滅它!它要真有個東西在,可以滅它;它沒有東西在,你滅什麼?所有一切法相不生不滅,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可是這個說法,我們聽了很迷惑,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說沒有滅?那個滅是你看走了眼,你看錯了,實實在在沒有生滅。諸位想想,剎那業因果報生滅相續,你想想這句話的意思,你在這一句裡面體會到一切法不生不滅,那是真的,所以相滅不掉的。滅不掉,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有很多生滅的現象?剛才講,我說你看走眼了。相不會滅,但是它會變,它變另外一個樣子你就不認識了,你以為前面那個相滅了,後面新的生了;其實它沒有生滅,它會變,相會變,不會滅。所以,你要想把一切相滅掉去證性,沒這回事情,那你就錯了,錯用了心。這個錯誤的認識,就又變成障礙,叫所知障,障礙你永遠都不能見性,那你的虧就吃大了。明白事實真相,相跟非相都不要去理會它,沒事!它有相也好,沒相也好,絕對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可以!這是一定的道理。

  也許你們聽過黃念祖老居士講開示,這邊淨宗學會把他的錄音帶做了幾個CD片,我今天聽了兩片,它裡面有個比喻很有趣味,還是老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實在講他這個比喻是古人的比喻,也是古人的問答,我們一般人少見。大家都知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他說:我現在要你把黃金拿來,我不要器,那個金是什麼樣子?黃金是什麼樣子?它是長的?還是方的?還是圓的?還是扁的?黃金是什麼樣子?我相信你要是答覆我的話,一定跟釋迦牟尼佛跟須菩提的答覆一樣,它不是方的,它也是方的;它不是圓的,它也是圓的;它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對不對?不是這樣答覆嗎?方圓是相。我說我要性不要相,性跟相是一體,性跟相是分不開,沒有相就沒有性。所以後半部講,你要是把相斷掉,那性也沒有了,就是這個意思。教你不要執著相就對了,你不執相,那樣樣都是金;執著相,金就沒有了,金在哪裡?沒有了,就找不到了,迷了!不曉得相就是體,體就是相,性相不二。這種開示實在講,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如果細心在這上面揣摩,常常能夠提起,宗門的話說提起疑情,觀察世間,乃至於出世間法,會開悟!為什麼會開悟?慢慢看清楚了,看清楚,放下了,再也不執著了;這一不執著就開悟了,智慧就現前了。

  我們今天聽經、學佛,為什麼不開悟?就是聽雖然是聽,學雖然是學,一絲毫也不肯放下,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你不肯放下,你虧就吃大了。我跟你們大家相比,我相信你們也會感覺到,我比你們有智慧一點。為什麼我比你們會有智慧一點?說老實話,我比你們放下的多一點,就這麼個道理。你要是比我放下的更多,你的智慧就在我之上,我不如你。這不是從外頭求的,你放下一分,你就得一分智慧;放下十分,你就得十分智慧。我不過放下一、二分,你們是一分都沒放下,事實的真相就在此地。

  有一些老同修們,這個我在講席過去曾經講過,如果你們很細心,過去也曾經聽我講過經,或者你們聽錄音帶,我講的經,每一次講的不一樣,每年講的不一樣,境界不相同。一年比一年講得清楚,一年比一年講得明白,一年比一年講得微細。這是什麼道理?智慧增長。智慧增長,是不是我繼續不斷的在看經在研教得的智慧?跟諸位說,不是的。如果你這樣看法,你就錯了。你這樣學法,你也錯了。真相是什麼?我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道理在此地。今年比去年放下更多了,想一想七十歲了,古稀之年,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說得不好聽,該死了!這世間與我沒分了。沒學佛的人、老人會執著,學佛的人統統放下了,隨時打算往生,所以智慧就比從前更多一些。智慧從哪裡來?放下來的。我剛剛學佛,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不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可是我們達不到《金剛經》的境界,我們還執著阿彌陀佛,還執著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不執著不行。這個不執著,我們往生就落空,見性見不到,往生再落空,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非執著不可,其他的不執著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佛法、世法我統統不執著了,一切隨緣,很自在!所以人家問我,我說真話,沒事!什麼事都沒有,等著往生,沒事!這才叫得大自在,沒事了。我把這個道理說給諸位,你們如果有心,這是提供給你做一個非常好的參考資料。所以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輕就是你放得下,你肯放下,智慧自然就增長。再看底下這個註子:

  如來,言具足相,顯性雖無相,而亦無不相。說一具足相,聞者可以領會句中影有修福德。是證性者,必不斷滅相,且修福德廣度眾生。】

  這是修學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防止你又執著非法相,執著什麼?執著空。執著空的樣子,什麼都不幹,沒事,沒事就什麼都不幹,那就錯了!那佛也不度眾生,佛為什麼一天到晚在度眾生,諸佛菩薩修福從來沒有中斷過,修福就是布施供養一切眾生,這個事從來沒斷過。這就說明諸佛菩薩空有兩邊不住,心清淨,確實沒事了,不住有;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弘法利生,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弘法利生隨緣,哪裡有緣,哪裡就去,正是前面所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才叫無住生心,這才叫兩邊不住。所以這個地方,經文裡頭佛說「如來」,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說「具足相」,具足相是從相上說的,性相兩邊都說到。

  性跟相的關係,底下這一句話說得好。「性雖無相,而亦無不相。」這就是剛才問的這個比喻。我問你,你拿黃金給我,黃金是什麼樣子?它無相亦無不相。從這個粗顯的比喻當中,諸位細心去領會性相的關係,你要在這裡頭明瞭。佛有更深的意思。具足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我們世間人所說的,我們世間人所觀察的。而實際上在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的,像《華嚴》、《觀無量壽經》,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劣應身;我們世間人以為人身上這個相貌長得這樣,那就算是貴相、好相。世間人以為的好相、貴相,佛統統具足,三十二種統統具足,一樣也不欠缺。實際上佛的報身那是無量相、無量好,具足相是講佛的報身,一樣也不欠缺,樣樣都圓滿。

  我們凡夫每一個人都想自己的相好,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相長得好,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體質好,健康長壽,還要年輕不要老。看看諸佛菩薩,他真的做到,他們真的是健康長壽,美貌又不老。在楞嚴會上,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他心裡想,這種相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自己修成的。阿難發心出家,是為了好相才出家的,你們在《楞嚴經》上看到的,他為了愛美出家的,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很圓滿,想得這個相貌,這麼出家的。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相好也能度眾生,也能夠把眾生引到佛門裡面來,接引的手段。相好怎麼來的?真的是修來的,這不是假的,福相修福修來的。所以佛的三十二相,諸位細細看江味農居士的《講義》,那一段我沒有節錄,太麻煩了,也並不是很重要,太麻煩了,太繁瑣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果報,果報一定有業因,修什麼樣的善因,得哪一種的相貌。由此可知,每一個人的相貌,生下來的相貌是你過去生中修的。但是相會變,你看你老的時候跟你年輕的時候,如果有照片比一比,相貌會變,不一樣了;這就說明相隨心轉。如果你這一生當中修行,心地很善良,你的相貌就變得很慈祥,就很豐滿;假如心裡很險惡,相貌叫人看到會害怕,看到你的相貌會寒毛直豎,那是心胸非常險惡的人。從相貌能看到一個人的心性,這也就證實佛跟我們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相貌,隨著我們的心轉。心清淨,相貌也清淨,身體也清淨;心慈悲,相貌也慈悲,身體決定健康。

  佛這個地方說具足相,就含著有修福的意思,決定不能把修福看輕了。成佛,我們在受三皈誓詞裡面,「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此地講的具足、圓滿的意思;「二」是智慧、福德兩種圓滿;佛並不是一種,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他那個福德從哪裡修的?就是度化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福德,這個福德最大。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定要修福,不能不修福,成佛一定是福慧圓滿,不會偏在一邊,福重要!修福裡面,大乘經上常講布施供養,三種布施裡面,法布施為最。《金剛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這都是講修福。法供養裡面,第一殊勝的是講經說法,第一殊勝的。講經說法不是人人都能的,我們沒有能力,為什麼沒有能力?業障太重了,沒有能力,所以機緣非常非常不容易遇到。

  但是現在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講經說法人人都能。怎麼說人人都能?你要想修這個福,多買幾套講經的錄音帶送人就行了。我們把講經的錄音帶送給別人,送給別人的道場,那就是講經說法度他,不必要自己講,請人家代我講,這很聰明,很高明!好像你辦學校當校長,可以不要上課,我請老師,聘請人代替我上課教學生,功德是你的。在以前沒有辦法,以前只有聘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當然那個條件比較困難。現在我們買錄音帶、買錄影帶很便宜,所以說這種弘法利生,法布施、法供養人人都有機會,問題就是你要會做。另外就是印經書,這也是非常好的法供養、法布施,這種布施裡面,給諸位說,一舉三得。無論是你買錄音帶、錄影帶,或者印書,你都要花錢,錢是財布施;你布施的物品裡面,這是佛法,法布施;財、法都有了。別人聽到經,從經典裡面開悟,得到法喜,煩惱輕,智慧長,這是無畏布施。所以你一個做法,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一舉三得。你的果報,你得財富、得智慧、得健康長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一生當中你說做好事,你要真正有智慧,給諸位說,只有這一樁是真正的好事,除這一樁之外,都不見得是真的好事。你花了很多精神、時間、金錢,未必能得到效果,唯獨修法布施,這個功德是圓圓滿滿的;而且費用不多,人人都能做,人人都做得起。古人要是看到我們現代人,羨慕得不得了,他們想做,做不到。所以要明白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要會抓住機緣,善巧運用科學技術,幫助一切眾生能夠聽聞正法,這是修大福德,修真實的福德。

  底下講,是證性者,證性就是成佛,明心見性。成佛的人必不斷滅相,也就是說,成佛之人一定會很認真努力的在教化眾生,在修福,廣度眾生。我跟諸位同修說,廣度眾生我們統統都有分,而且統統都可以做,不是不能做,可以做。再講到你如果真正發心來弘揚佛法,那個福報就更大了,自利利他,無比的殊勝。法一定要有人弘揚,如果沒有人弘揚,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斷滅了。由此可知,如果是培養弘法人才,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但是培養弘法人才,緣不容易,太難得了。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創辦支那內學院,時間只有兩年。民初的這些講經弘法的大法師、大居士,幾乎都是內學院出來的,兩年!真正做了續佛慧命,這真是無量功德。所以這個緣相當不容易,因為你必須要有經費,要有場所,要有師資,要有學生,少一個緣都沒辦法成就,很不容易!怎麼辦?實在講有一個方法,我們自己勸自己,自己勸自己出來講經說法,這個話在從前難,實實在在困難,在現在是可以做得到的。

  我們在倓虛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有一個居士鄭錫賓。鄭錫賓年歲並不大,他是一個商人,做生意的。以後聽到倓老法師講經,聽得很歡喜,他就把生意丟掉了,不做生意了,跟著倓老學講《彌陀經》,他就會講一部《彌陀經》。學一部經不難,學講一樣,學會了之後,他就到處講《彌陀經》,到鄉下,鄉下沒有人去,大法師很難到鄉下去。鄉下聽經的人不多,五個、六個、十個、八個就不得了,就很多了。這個村莊講一部講完了,再到那個村莊,他一年到頭專門在外面講《阿彌陀經》,到處講《阿彌陀經》,就會講那麼一部。以後他往生的時候,他是講經往生的,他預知時至。《彌陀經》講完了,當中有幾個好朋友,就是請他來講經的這些好朋友,他就跟那幾個人商量,請他們給自己租一個房子,他說:我要走了!你走還要租房子幹什麼?他說不是到別的地方去,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那些朋友跟他說,「你真的有把握?」「真有把握!」那沒問題,到我家去好了!都不顧忌,都沒有忌諱。在他朋友家裡面,打掃一個乾淨的房間,他是盤腿坐在床上,跟大家告別,請大家念佛送他往生。這些朋友們就跟他說,過去這些往生的人,臨走總是作幾首偈,作幾首詩,留著給我們作紀念,你也不能例外,也得給我們說幾首偈。鄭居士就說,「不必了,看我的樣子就是很好的紀念。」說完了,大家給他念佛,不到一刻鐘,一刻鐘是十五分鐘,他就走了,這麼樣的自在,沒有生病。學會講《彌陀經》!

  現在你們要想學講《彌陀經》,不難!《彌陀經》的錄音帶聽,專門聽這個帶子,這個帶子如果聽上一百遍、兩百遍,你自然就會講了,有什麼難處!一門深入。我過去在洛杉磯,洛杉磯有一個居士,趙立本居士,十幾年前,他聽我講《金剛經》、講《六祖壇經》。以前我講的《金剛經》講的時間短,一個月講圓滿;《六祖壇經》好像也是一個月講圓滿,二十幾次、三十次。他拿到我這兩套錄音帶,聽得很喜歡,告訴我,「法師,你其他的經我都不想聽了,我就聽這兩部,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他來問我:可不可以?我說:可以,沒有問題。當他把這部經,好像我過了兩年又到洛杉磯,他來看我,他說:這兩套帶子他已經聽了二十六遍。我說:你很熟了,應該可以講了,他說可以。他原本是大學教授,退休了。他可以講了,我就告訴他:你繼續再去聽,聽滿一百遍。他真聽話,這兩部經他聽上一百多遍,現在在美國到處講經,有人請他講《金剛經》、講《六祖壇經》,他就去了,講得很好。我今年夏天如果在美國要辦佛學講座,我就打算請他去講,排他一個課,請他去講,他很有經驗,不難!一遍一遍的重複,不難!從前難,從前你聽一個法師講經,聽完之後不記得,求法師再給你講一遍,不可能,哪有一個法師給你講個十遍、二十遍,絕對不可能的。

  現在有錄音帶好!你可以聽一百遍、聽二百遍,哪有學不會的?只要你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我學一部經,我將來專門講這部經,沒有不成就的。到哪裡去講?居士林也不請你,到哪裡去講?找你認識的朋友,到他們家裡去講,三個人、五個人都可以,何必要那麼多人,慢慢的法緣就勝了,所以結法緣很重要。要知道平常多結緣,送經書、送錄音帶多結緣,緣結得多,將來你聽眾就多了。聽眾靠緣分,沒有緣分,講得再好,也沒有人來聽,沒緣!緣很深的人,講得並不怎麼好,聽眾滿滿的,他跟他有緣,聽眾就喜歡他,那就沒有法子了。我們過去初學經的時候,我們有二十多個同學,法緣最殊勝的是林看治居士。她講得並不怎麼好,我覺得她講的東西不如我,但是聽眾她比我多,我的聽眾沒有她多,緣!她跟那些人有緣。所以,一定要廣結善緣,這個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希望同修們要發心。開始學,不要學太長,學短的。長的經像《無量壽經》很長,學一品,很好!譬如《無量壽經》,我們專學第六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專學這一部分,這個很好,可以到處去講,我只講一品。或者我們淨宗所定的晚課,晚課我們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六品經都不長,都很短,講這一部分也非常之好!這一部分是教人「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所以我們講,有一個重點,有一個中心,有宗旨、有目標、有方向,學一樣。無論在家、出家應當要學。在家退休了,年歲大了,沒事情幹了,退休之後實在講很無聊。我有好多朋友、同事、同學退休了,他們年齡有的比我大,見了面都搖頭,沒事幹,坐吃等死,好悲傷!我們聽了好難過!真的坐吃等死。所以不如學會一部經,這一部經講老實話,不要學太多,七天講圓滿。你就學會一部,七天講圓滿,那你人老退休了,你還有事情幹,到處講經,到處受人歡迎,晚年的生活過得多美滿,那真有意思!學會講一部經,不必長,七天就行了。你們如果真的學會了,馬來西亞很多地方都希望人去講經,找不到人,你們可以每年到馬來西亞巡迴十幾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講一次,也是去旅遊去玩的話,那生活過得自在,太美滿了,會叫人羨慕你,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學一樣,開頭學講,找你的親戚朋友,一個、兩個就可以跟他講,這是修福德,廣度眾生。

  上正等正覺,可為性德如來、果德佛之統稱。】

  成佛都有十號,十種稱號裡面,十號都是通號,只要成佛一定具足這十個名號。十號裡面第一個就是「如來」,如來是明心見性的通稱。如來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只要你證得諸法一如,不一不異,那就是如來,能親證這個境界就是如來。

  中舉之為顯二義】

  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舉出如來這個名號,在這段經文裡面它含有兩個意思。

  上句顯說具足相,隱含修福德二義,故宜用兼含性果二德之稱。又欲藉果證以明因心也。】

  由此可知,這個名號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含義很廣很深。如來不但是性德,而且裡面含著有具足相。從性德理體上講,如來的法身,如來除法身之外,還有報身,還有應化身,這裡面就含這麼多意思。法身是體,不生不滅;報身是相,智慧所成之身,有生無滅;應化身是他受用身,有因有果,有生有滅,那是示現的。在十法界,所謂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眾生當聞什麼法,佛就說什麼法,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一絲毫都不錯。這一樁事我們前面曾經念過,諸佛如來所有一切示現,相上確實有說,心裡面確實無念,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佛是有說無念,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才叫正說。如果有念而說,那是凡夫說法,不是如來說法;如來說法決定是無念無說而說。所以這裡頭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含著有這麼多的意思在裡頭。

  所謂無法者,是二邊不著,法與非法皆無。如此,方是發菩提。】

  「前」是講前半部,前半部經義宗旨之所在。所以告訴你無法,教你二邊不著。法是法相、有相,非法是空,空有二邊不著,空有二邊皆無,這是發菩提心。大乘佛法菩提心非常重要,不發菩提心就不能成佛。再跟諸位說,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一句話大家要牢牢記住。你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你要發菩提心,你看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裡面,無論是中輩、下輩、上輩,經文明白的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條件。不管是四土三輩九品,統統要具足,沒有說下下品往生不需要發菩提心,沒有這個道理。由此可知,發菩提心重要。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什麼原因?他有沒有一向專念?有。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後不能往生。毛病出在哪裡?沒發菩提心,所以不能往生。單單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不能往生;單單有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給諸位說,可以往生,往生的品位不高。這話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發菩提心有信願,決定可以往生;「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深淺」,一向專念是持名功夫的高下。所以能不能往生決定在發菩提心,品位高不高決定在一向專念,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發菩提心,蕅益大師所說的跟此地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講的話不一樣,你如果細細去揣摩一下,一樣的。你看看,這個地方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二邊不著,法與非法皆無,這才是發菩提心。蕅益大師教給我們是什麼?你只要真正發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這個講法,我們好懂,一心一意發心求生淨土,我們可以發這個心。跟《金剛經》合起來看看,意思就更清楚了。《金剛經》上講的,發菩提心是二邊不著,我們一心求生淨土,不著空;一心求生,如果還有一個念頭捨不得這個地方,那不行!所以這個地方身心世界萬緣放下,放下是不著有,豈不是空有二邊不著!蕅益大師講的,跟《金剛經》講的,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這才能保證你往生。所以你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放下,什麼都不能執著,名聞利養要捨掉,心裡頭要捨得乾乾淨淨。有什麼需要交代的事情,不要等著,「我現在還沒走!」那不行!現在就要交代,時時刻刻準備走,要有這個念頭,現在就交代清楚;交代清楚,沒事了,那才是真正菩提心現前。需要交代的,趕緊交代掉,沒有交代的更好,什麼也都不要管,一切隨它去,根本就不需要交代,那個心就更乾淨了,更清淨了,沒事了!什麼叫菩提心?要搞清楚,否則的話,經上一再講,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把菩提心誤會,還把菩提心錯解了,也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樣樣都放不下,還以為自己發了菩提心,這是對發菩提心錯解了,誤解了,將來還是不能往生。這個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能錯。

  但會得不取法一面】

  這是說怕大家對於佛講的這個意思錯會了,只能體會一半,另一半沒有能體會到。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說你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你聽了這個話,只聽一半的意思。那一半呢?那一半不曉得,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名聞利養我一樣還不能放下,那就不是蕅益大師的意思。蕅益大師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二心,沒有另外一個念頭。不能把另外的妄心,附加在那個上面,那就不是菩提心。古人比喻裡頭說,醍醐裡頭不可以摻雜毒藥,摻一點毒藥,醍醐也變成毒藥,決定不許可的。所以這個意思,《金剛經》一合,意思就圓滿了。就知道,一定要萬緣放下。所以這裡說,預防,怕體會錯誤只取一面,取一面那就落空了。

  是發無上菩提。此中得發並說,故與前說相映成趣之要旨也。】

  這一段經文裡面,屬於有得,有發有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面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地方講得,你發就有得。你發心是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證果,這個地方看到因果不虛,因果是真的。

  則不應取相,得則不應廢相。修觀重在見性,觀相豈能見性。】

  修觀是大乘佛法行門的總說,我們念佛也是修觀。修觀這個意思,在前面說得很清楚,修是修正,觀是觀念;我們許許多多的觀念錯誤了,要依佛經的教誨,把我們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個觀念,一般也講想法、看法,我們的想法、看法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觀。而修觀的目的是見性;見性,我們換句話說,就是要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用這個說法,大家好懂,見性這個名詞很不容易理解。換這個講法行嗎?行!因為性就是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我們修觀的目的,是為了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說法大家好懂。你要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用清淨心,因為心不清淨,一切真相你決定不能了解。佛常用水、用鏡子來做比喻,水一定要很乾淨、沒有污染、很平的時候,它才有照的功能,才把外面的境界相照得很清楚,見到真相。如果水有污染,你照外面的相是污染的;如果這個水有波動,你照外面的相是零亂的,是不完整的,你決定見不到真相。佛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像水一樣,所以要修定,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就像水一樣,清淨心是乾淨、沒有污染,平等心不起波浪。這個時候,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見到了。由此可知,如果你要是著相,取相就是執著,你要是分別執著,分別是心動了,起波浪;執著是污染了,染污了。你要是有分別執著,你是決定見不到真相。要用佛門的術語,你有分別執著,你決定不會見性,你見不了性;你要想見性,一定要離分別執著,這個道理在此地。佛為什麼在這個經上自始至終這樣的強調,道理在此地。你不是這樣修法,你見不了性,你成不了佛,你解決不了問題;你要想解決問題,要想成佛,非這樣做不可。我們前面念過「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的意思就是說:非這麼做不可,除這個做法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一定要離妄想執著,分別就是妄想。所以修觀不應取相,在一切境界上不應該分別執著。

  「得則不應廢相」,你將來成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有沒有相?有!有具足相,你成了佛,確確實實得到報身,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假的,華藏世界不是假的,我們眼前這個世界也不是假的,都擺在面前,得不廢相;但是修觀的時候不能著相。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十法界依正莊嚴,你就有能力、有方法去變;我們如何把眼前這個相,變成諸佛如來的淨土。我們自己變,不是別人幫我們變,自己變。我們可以把自己現在這個業報身的身相,把它一轉變,變成具足的報身之相,把它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化身的身相,會變。剛才說過,相不會滅,它會變。怎麼變?心變了。我們今天為什麼是這個相?因為今天我們心裡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貪瞋痴慢,這個相是貪瞋痴慢的相,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相。如果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都打掉了,相馬上就變了。那就是經上講的,變成具足相,那就變成佛相;人相可以變成佛相。所以要曉得,我們修行的目的在哪裡?是為了見性。

  「觀相豈能見性」,觀相就是著,你觀相執著在相裡頭,你見不了性,是凡夫。在一切現相當中,有自己喜歡的,喜歡就生貪愛,喜歡就是妄想,貪愛是執著,就貪愛了;討厭,討厭也是妄想,總想離開它、遠離它,遠離它就是煩惱,就是執著。怎樣對一切順逆境界裡面生平等心?平等心不是妄心,平等心是真心;生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沒有污染,沒有執著,心就清淨;沒有分別,心就平等。《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心清淨平等就覺了,就不迷。再看底下這一條:

  義,雖不廢相亦須不取相,方名為如。】

  經文裡頭說的,「如來者,諸法如義」。我們什麼時候證得如來?證得如來就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就是得理一心不亂。什麼時候能得理一心不亂?諸法如就證得。這是教給我們一個方法,這是明心見性的面面觀。明心見性,好像走到我們這個講堂來,怎麼走進來?很多的門,只要你找到門路,不管哪個門路,找到一個門路就能入。「如」也是個門路,你可以從諸法一如這個門路見性。怎樣叫如?不著相,不廢相;還是空有二邊不著,不廢相不著空,不取相不著有。不廢相就是不取斷滅相,相存在,知道它是剎那生滅的相續,何必要廢除!何必要叫它斷滅!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它是剎那業果的生滅相續,「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沒有必要去執著,沒有必要執著。這就好,這就自在!這個意思,希望大家要能體會,要細細去體會,體會得愈深,你得的受用愈殊勝。要應用在生活上,真正的能與十方一切諸佛感應道交,這就是得一切諸佛的護念加持,同時能跟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也起感應道交。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上可以對諸佛,下至惡道眾生,是一體的,它怎麼不感應?《金剛經》這個如字講得太好了,講得太透徹了。

  著一邊,不名如也。】

  所以佛說「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地方是補充前面一首偈子裡面所說的深義。為什麼不在那個地方講,在要這個地方講?因為到這個地方才顯示出那個甚深的密義,這是不在前面講,在此地講的原因。這是顯示給我們,真正修行人決定不能著在一邊,空邊有邊、性邊相邊都不能夠執著。執著,你心裡頭就有一物;換句話說,你的心被污染,你的心不平等。一定要做到無一物!無一物那個念頭在,還是有一物,有那個無一物,這個事情麻煩了。什麼都沒有了,你心裡還有個什麼都沒有。心清淨了,心裡頭還著了一個清淨,這就麻煩大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也說得很清楚,也說得很好,無始劫來的習氣。總是著一邊,無論哪一邊,他總要靠一邊;你叫他什麼都不靠,佛講二邊不著,中道,又靠上中道;中道跟二邊又對立了,中道不存,中道也沒有,好!他又靠了個中道也沒有,怎麼樣都搞不乾淨。但是這個執著愈來愈微細,愈微細愈不好除,愈不容易除掉。前面講的,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就是最微細的執著。我們學佛頂要緊的,就是要有覺有觀,能夠覺察,然後功夫才得力。這樣粗的、明顯的執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覺察,這個問題太嚴重了。所以你菩提心怎麼發都發不出來,發的是嘴皮上的菩提心,跟佛講的菩提心不相應;就是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真正看破放下,那個心才叫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個因素,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去學習。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