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頁,第五行,從註解第七段看起。

  生處處執著。能執,無非妄想。所執,便是諸法。佛以誠言告之曰:汝以為有能執者耶?心行不可得。能執之意,當下即空。又告之曰:汝以為有所執者耶?諸法緣生,所執之法,當體是空。如此開示,正是將眾生執見,從根本上推翻。】

  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我們無始劫來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一天不除,輪迴的業果就一天不息,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如何能超越輪迴,如何能一生親證佛果,這一段開示就重要了。現代西方的科學家也相當的聰明,用數學的理論,用科學儀器的觀察,對於大宇宙,太空,小宇宙,原子、電子、粒子,都能夠觀察入微,這相當不容易。但是在佛法的標準裡,他們依然不能稱為正覺。原因在哪裡?他們沒有離開能所;換句話說,依舊是有能執、有所執,跟這個經上講的完全相同。能執著的無非是妄想,這句話前面說得很多。「真心離念」,不但真心離念,就連般若也講「無智無得」。《心經》上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由此可知,有智就是妄想,有得就是執著,所執著的是諸法。佛在經上教誡我們:「汝以為有能執者耶?」你以為有一個能夠執著的嗎?前面我們讀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能執著這個意識,當下即空,三心不可得,你用什麼去執著?又說,你以為有所執著的嗎?你所執著的無論是人、是事、是物,以為你能夠得到,以為你能夠擁有,這是錯誤的觀念。

  真實的實相,諸法緣生,緣生就沒有自性;換句話說,沒有自體。正如同現代科學家觀察,構成宇宙萬物基本的物質,他們叫粒子。而這種粒子,已經有許多科學家觀察到,它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這個說法愈說愈接近佛法。所以所執之法,當體即空。這樣看來,能執、所執俱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明瞭通達這個事實真相,這才叫正覺,佛說這個人真正覺悟了。佛這個開示,正是將眾生無始劫的病根一下拔除了。這是眾生執著我見,見能執,執就是所執,這個開示是從根本上推翻了。換句話說,能執、所執根本不存在,根本就不是事實,是眾生迷惑顛倒,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

  生與不可得】

  不可得是前面講的三心不可得,緣生是說諸法緣生。

  明即空之義】

  都是說明當體即空,能所俱空。

  念為成凡之由】

  這句話要緊,凡是六道凡夫,你為什麼會墮落在六道裡面當凡夫?佛說正是因為你有妄念,妄念就是妄想。你天天打妄想,打妄想就墮六道,變成凡夫了,這是非常的可怕。

  欲了生死、證聖果,必須斷念。】

  過去沒有遇到佛法之前,迷惑顛倒,雖然知道六道很苦,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想超越六道,當然更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超越六道輪迴。一直到今天,我們遇到大乘了義的經典,才知道我們應當發心永脫輪迴。而佛教導我們,確實有超越六道輪迴的理論與方法,這真是希有難逢。我們真想了生死,真想作佛、作菩薩,必須斷念,妄念一定要斷。這樁事我們總算是明白了,我們很想斷念,可是妄念愈斷愈多,好像不斷還沒那麼多,愈想斷妄念愈多,這是什麼緣故?事實上,我們的妄念就非常多,沒有注意它,不知道它的多;到想斷念,想把心靜下來,於是發現妄念是這麼多。並不是說我們想斷的時候它愈來愈多,不是的,本來就這麼多,平常粗心大意沒發現而已。這個時候真正發現了,才曉得有這麼多的妄念。斷妄念談何容易!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個特別的法門,妄念可以不要斷,把念頭轉移過來也行,轉念阿彌陀佛,這是無量法門裡面最殊勝、最巧妙的一個方法。末法時期除這個方法之外,要斷妄念非常困難。下面說:

  知一切法,只是緣生,本來是空。既已緣生,不無假相。故法與非法,皆不應取。以一切法,雖絕非真實,而事相儼然。行人亟應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耳。】

  這些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相,我們應當牢牢的記住,時時反覆讀誦經文,提醒自己的正念。妄念為什麼斷不了?正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來,習慣把這些虛妄的假相當作真實,而無法放下;雖然聽了佛的真實教誨,可是我們的習氣太重,觀念依舊轉不過來。但是比一般世人沒有聞到佛法的,還不曉得事實真相,那要好得太多。因此,必須遵依經文,時時提醒自己的覺悟,這對我們修持會很有幫助。一切法是無量因緣所生,只要是緣生就沒有自性,就是當體即空。雖然它體無自性,但是它有相,這個相是假相、幻相。我們看到這些幻相,實際上是它的相續相,這在前面說過好多遍,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的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佛為我們這樣說,實實在在講,是粗說、是略說。如果是真實說,恐怕我們懷疑,恐怕我們不能接受,只說一個粗相而已。至於微細的相,等待有一天我們的心清淨了,自自然然就見到,然後才能體會到佛說法的善巧方便,循循善誘。因為它有這個現象,有假相,法就是假相,非法就是空性,空與有兩邊都不可以執著,這個地方的取就是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因為兩邊都不是真實。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離相是離執著,離念是離妄想,妄想、執著都不能有。

  在日常生活當中,學諸佛菩薩,「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生活就自在,就真正的幸福。這兩句實在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再把它說淺一點,說白一點,大家更容易體會,那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正要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要真正做到,那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為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所爭、所求的,都是妄想執著,都是了不可得,那你又何必要爭、又何必要求?無爭無求,心就定了,心就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就生智慧。智慧生出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這個時候你會體會到法喜充滿。

  不離念,寂且未能,遑論乎照。】

  真實的功夫就在寂照。可是若不離念,寂達不到,寂是清淨心,就是真心。照是真心起作用,像《般若心經》裡面所講「照見五蘊皆空」。通常講,就以本經所說的五眼,照最低限度也是慧眼、法眼,它才有照的作用。

  學人於此行門,必須空有不著,而於觀門,則須一空到底,此理不可不知也。】

  行是生活,是事相,也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做到空有兩邊不住,你就自在。「觀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見解與思想;也就是說,你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這個一定要一空到底。正如惠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一空到底。這個道理必須要曉得,才能夠永遠保持清淨心,永遠保持心裡面沒有一個妄念。我們初學下手的方法,還是用一句佛號;換句話說,我們空,空不了,一定有念頭,就把這個念頭集中在阿彌陀佛名號上,用這一念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這個方法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

  功當以離念為主】

  這個底下說:

  佛即是離念】

  我們用這個方法,念阿彌陀佛就是離念。

  一切妄念,離一切三界輪迴念。】

  這個不能不知道,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的念頭都是三界輪迴念。換句話說,如果不念佛,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在那裡造輪迴業。我們想脫離六道輪迴,但是輪迴心、輪迴業永遠不斷,你想想看,你怎麼能超越輪迴?所以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念佛,把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眼見種種色相,要有能力把它變成阿彌陀佛的相;聽種種音聲,也有能力都把它變成阿彌陀佛聲。這樣漸漸在境界裡,就能做得了主宰。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也有困難,真正難在哪裡?還是難在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所以一個修道人,必須要把名利看輕、看淡,知道這個東西是煩惱、是繫縛,生生世世修行沒有成就,就被這個害了。這一生如果不能放下,如果不能擺脫掉,必然還是要搞生死輪迴,那就非常可惜了。

  至往生見佛,自然圓離矣。】

  我們現在要看淡,要看輕;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只要衣服能穿得暖,飲食不缺乏,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不必要奢求。如果希望把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這個念頭就是依然留戀六道生死輪迴。所以為什麼古時候修道人,無論出家、在家,從前出家人不必說了,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過這個行雲流水的生活。在家居士學道,他也能夠把他的家業、親人捨掉,在山上住茅蓬,在寺院掛單修行,比比皆是,這個樣子能成就。也就是說,他對於世間名利、五欲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這樣功夫才能得力。一直到往生見佛,那就是圓滿永遠的捨離。

  心不但真空,且是真有。】

  真有跟真空是一樁事情,是一體。我們常講一體兩面,哪來的兩面?如果說一體兩面,它還沒有能夠完全契入,沒有能夠完全明瞭事實真相。前面我們討論到無實無虛、不一不異、萬法一如,真空、真有就是顯示這個意思。

  空,離名絕相故。真有,常恆不變故。】

  這底下講,空有一如。這段話的意思很深,一定要細心的去體會。真心所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所現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現的境界,都是真有。與此相對的,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十法界叫假有,不叫真有,叫假有。真假怎麼分法?佛門裡面有一個簡單的定義,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凡是不變的,我們就叫它做真的。由此可知,真有不變。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與所有往生的大眾,他們的身相永遠不變,他們的生活環境永恆不變,那叫一真。一真,實在講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那個心是真心,所現的一真法界,所以那是真有。假有則是唯識所變,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無量無邊不好講,所以佛把它歸納為十大類,叫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那是假相。諸位從這個地方,去細心體會這一段文的意思,體會空有一如。

  切緣生之法,本無是物,但假現相而已。乃是真空假有也。】

  前面給你講的是真空、真有,這個地方講真空、假有。假有是指十法界,真有是講一真法界,差別的意思在此地。空有相待,故曰同時。

  曰: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此心指妄心而言。然則佛菩薩既無妄念,而能現種種境相,不知何由而成。】

  底下一段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話都是大乘經上的。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前面這個心是真心,心外無法這個心是真心,下面心生這個心是妄心,兩個同樣是心,意思完全不相同,佛經難讀也在此地。「無法」是無十法界依正莊嚴之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虛妄的,它從哪裡來的?妄心變現出來的,妄心就是識,唯識所變,妄心就是唯識。佛與大菩薩,一般說圓教初住菩薩就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他沒有妄念,不再用妄心,這個地方我想許多同修們都知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從此以後,不再用妄心,也就是不再用心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初住以前的菩薩,包括二乘、凡夫,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在《百法》裡面,稱之為異生性,在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說之為異生性。異就是不一樣,跟佛用的心不一樣,佛用真心,我們用妄心。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就叫做同生性。他們用的心跟諸佛如來相同,佛的覺心圓滿,他們是覺心、是真心,但是不圓滿,裡面還摻雜著無明,但是他確確實實是用真心,不再用妄心。

  「佛菩薩既無妄念」,這是指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他們也能夠現十法界,他也到六道裡面來現應身、化身度化眾生。正如同《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現佛身;乃至於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他就現童男童女身;應以宰官居士身得度,他就現宰官居士身來教化眾生。他能現種種相,這些種種相是妄心變現出來的;他們已經沒有妄念,怎麼會現相?怎麼可以示同凡夫?答案在下面一段。

  菩薩實無有念】

  真的!他沒有妄念。

  種境相,乃留惑潤生,亦實由心而現。】

  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通常稱佛菩薩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意思就在此地。他有能力把煩惱斷盡,他不是沒有能力,真有能力;雖有能力斷,他不斷,不忍心去斷,不斷就是把煩惱留住。確實有能力斷,不是像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斷,他有能力斷。轉煩惱為菩提,他把煩惱轉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實際上講,諸佛如來所現的種種相,大多數是菩薩相,如果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了,他就超越十法界,不可能再回到十法界來,不可能再來,他留那一品生相無明不斷,這叫留惑潤生。潤好像滋潤。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不肯把最後一品無明斷掉。他在六道裡面、在十法界裡面,現種種相,現種種身,亦實由心而現,這個心是妄心;那一品生相無明不斷,這就是妄心。他要把妄心留住,真心他證得,妄心可以保留住。

  則由於因地發大悲願,隨緣度眾。】

  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他不斷,是在因地的時候曾經發過大願。哪一位菩薩,甚至於哪一位同修,沒有發過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發過這個願,成了佛哪有不度眾生的道理!成佛、成菩薩,過去發的願都要兌現。

  證果後,雖不起念,而藉夙昔悲願薰習之力,便能隨機感緣,現諸境相。】

  這個道理就在此地。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發度眾生的大願,這個願力薰習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能令諸佛菩薩不忘眾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我們曉得,證得法身的菩薩就是成佛,這是佛門當中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也成佛,他就有能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如果這個世間眾生緣成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八相成道;他證得法身。法身遍一切處,像我們現在所講的電子一樣,無線電的電波遍滿一切處。我們有個收音機擺在此地,頻道一撥,全世界的節目我們統統都能夠收得到,原因在哪裡?因為電波無所不在。諸佛菩薩的法身遍滿法界,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應身現前,那佛有沒有來?佛是不來而來,實在講是無來無去。這個法身,法身是體,從法身就現應化身。體是一個,盡虛空遍法界,應身無量無邊,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說他能現境界,能現相。

  西方淨土,亦彌陀因地大悲願力所現者也。】

  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悲願所現的。

  等修因時,必須悲願具足,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薰習成種,乃能於大定中隨緣示現耳。】

  這一段是教導我們,我們應當要學佛,要學佛真實慈悲、真實發願。我們為什麼強調真實兩個字?這兩個字跟文上「具足」意思相同,一定要做到。發的願要做不到,這個願是虛願、空願,發了一定要做到。雖然發大慈悲度眾生的大願,這是好事,可是世間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都不例外,所謂好事多磨,磨是什麼?障礙。你想做一樁好事,你的障礙就非常多,障礙從哪裡來?因為你妨礙了許許多多人他們的名利,他們認為名利是他現前真實的利益,你要做好事,一定對他的名利有妨礙,於是這些人想盡方法來阻礙你,來障礙你,來破壞你,這是免不了的事情。因此必須要有耐心,必須要有智慧克服種種魔障,使你的願心能夠落實,能令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地方就教給我們,如何堅定悲願,消除障礙。

  「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薰習成種」,這就是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雖然通達明瞭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度眾生的弘願,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願心,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反而能夠堅固薰習在阿賴耶識裡面變成了種子,於是才能夠在大定之中隨緣示現。什麼叫大定?是不是你每天盤腿面壁去坐禪,這叫大定?那就錯了。因為你盤腿面壁去修禪定,你對於一切眾生什麼忙都不能幫,那個不是大定。大定是什麼?佛在本經上有兩句話,我們還沒念到,在後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大定。《楞嚴經》上所謂首楞嚴大定,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的形容。什麼叫做不取於相?我們六根緣六塵境界的時候,不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誘惑,不為外境所誘惑,這叫禪。如如不動,內裡面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定。所以大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不取於相;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如如不動。我把這兩句說成四句,大家好懂,這叫大定。這樣才能夠隨緣示現,就如釋迦牟尼佛在本經開端發起的那個樣子一樣。世尊示現住世八十年,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他表現出來的那個樣子,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他真的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就是我所講的,於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事、物質環境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這就叫空有兩邊不住,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大定是無住,隨緣示現是生心。雖然隨緣示現,還在大定當中,正是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是我們要知道,要學習的。

  佛知見一大段,這是一大段經文,實為全經最要部份。】

  是一部《金剛經》最重要的一部分。

  後所說,無非開佛知見。】

  佛的知見,前面已經把它總括起來說,就是諸法如義;經文上就是這一句,「如來者,諸法如義。」世尊再為我們加以解釋諸法如義怎麼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實無虛、不一不異,跟我們講八不,八不的意思就是諸法如義,這是佛知佛見。

  者信此】

  我們對於大乘佛法,對於般若經典,你信了。信什麼?就是信諸法如義,就是信無實無虛,就是信這個,就是信不一不異,就是信緣生與不可得。

  者解此,修者修此,證者證此。合信解行證,方將開字功夫做了。】

  開佛知見,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開悟了,某人開悟了。《金剛經》讀到這個地方,有多少位同修已經開悟?這個地方把開悟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悟了之後,這是講你信,

  是初開】

  我想初開大概我們人人都有分,這是初開。

  解、而行、而證,乃究竟開。】

  這是需要功夫,可能我們現在功夫還不到這個境界。但是信這個初開,是一定可以得到。但是我們一定要進步,要向解行上下功夫,我們的悟處才有真實的受用,才能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請看底下一段經文,明福德,明福德因緣: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下面是須菩提尊者的答覆: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這是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我們看小註:

  是總明緣生之義。從布施因緣說到福德。布施,因也。福德,果也。因緣所生,因果無盡。布施等。】

  等就是等其他的五度,這個字裡面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佛門大事,尚不離緣生,不離因果,則其餘一切法可知矣。】

  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緣生,都不離因果,它這個意思在此地,讓我們了解因緣所生、因果無盡。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道理在此地。為什麼要無住?因為能執著的三心不可得,所執著的諸法緣生,當體即空,所以你不能夠執著,不能執著,你執著都是屬於妄想,執著是一個妄想,那是完全錯誤了。為什麼叫你生心?因為因果無盡。你生的善心,現的是善果;你生的是不善心,現的是不善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佛提醒我們一定要生心,要生清淨心,要生善心,所現的業果自然就善,自然就清淨,這個意思在此地。

  半部中,長老答辭,多言不也。】

  他那個「不也」,也不是否定的,這前面都說過了。不是否定,但他也不是肯定,意思是說不能這麼說法。但是後半部的答言,

  半部惟開佛知見中】

  在開佛知見這一大段經文裡面。

  如是最多。】

  像此地的經文,他答覆的也是「如是世尊」,答「如是」。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義,是明融相會性。】

  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必須要開佛知見之後,這個答覆就有意思,就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個人得的福是多。請看經文: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這一段科題上說「明緣會則生」;由此可知,福德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當然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開佛知見之後,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看註:

  為福德是緣生法。一切眾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緣,則因緣聚會,福德便生矣。】

  這是答覆福德多的意思。由此可知,它的重點不是在果,是在修因,這也正是大乘經裡面常說的,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惡的果報現前,害怕了!害怕實在講也沒有用處,也沒有辦法避免。菩薩跟我們心態不一樣,菩薩對於造因非常謹慎,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他非常謹慎,必定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在這裡下功夫。這就是他能修布施六度,深植善因,這個因緣是善因緣。可是修福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如果沒有善根,如果沒有福,沒有智慧,往往錯修了。《了凡四訓》上講得好!我們講善與惡,正如中峰禪師所說,善跟惡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半有滿,如果你沒有智慧辨別,把假善當作真善,把真惡當作假惡,那你就全都搞錯了。你所修的因,問題就多了。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能夠辨別真妄、邪正、是非,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深植因緣。因緣聚會,近的在這一生,遠的在來生、在後生。諸佛菩薩教給我們一樁事情,福德一定要給眾生去享,自己不要去享福。佛跟菩薩他們修福不享福,這是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只種善因,善果讓一切眾生共享,這裡面的意義非常的深遠,顯示出佛菩薩無盡的悲心,利益眾生。

  面說福德,實是說布施,實實在在是講布施。若不修布施之因,那來福德之果?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正因福德當體即空而無實,乃是因緣生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修布施,則福德自至,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由此可知,經文裡面的意思句句都有深義。從理體上講,如來不說得福德多;從事相上、因果上講,如來說得福德多。這一句經文裡面,面面俱到,講得非常的圓滿,性相因果統統都說到,正是我們學習之處。無論是在六道,在六道當然更重要;除了三界六道,作菩薩、作佛還是要修福德之因。為什麼?無福不能度眾生,無福不能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修福的。佛尚且修福,何況菩薩、聲聞,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再看底下這一段小註:

  法莫非因緣所生】

  法法是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是因緣所生。

  德布施亦是緣生】

  無論從因從果上,也都是緣生。

  德之因緣為布施。布施之因緣,發心是也。】

  你為什麼肯布施,因為你明瞭事實真相,明瞭法界眾生與自己是一體,因此你的施捨是出於真心,你的施捨是出於無條件。這是真因,必定感真實的果報。心是無盡的,雖然施物不多,但是所感的果報也是無盡的。

  布施不著相,必先於福德不著相。布施之所以著相,無非為貪求福德,則大誤矣。】

  這一點很要緊!自古以來,在佛門裡面修福的人很多很多,他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也就是說他沒有智慧。他所修的有沒有福?當然有福,福報不大不廣,所謂是有漏的小福報而已。如果是有個智慧的人,了解事實真相,他能把小福報變成無盡的福報。怎麼變法?不分別,不著相,這個福報就無有窮盡。所以不可以貪求福德。修一切福德之因,決定不貪求福德的果報。諸位要知道,你有一個貪心在,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三界是怎麼來的?貪瞋痴變現出來的。所以只要有一絲毫的貪心沒斷,貪瞋痴慢疑,所謂是地獄五條根。疑,說老實話,我們今天對於念佛成佛、往生淨土這個法門生起疑惑,那就完了!他這一生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的指望。所以今天這個疑字,我們要這樣講法,唯有深信淨土法門,發願求生淨土,他才有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超越三界,他才有希望。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有一絲毫沒有斷乾淨,就出不了三界,也就沒有法子往生。往生雖然是帶業,經上講得很清楚,他是帶業因,帶業習的種子,不帶現行,現行是你現前不能有,你念佛的時候不可以有,那個有,念佛裡頭還夾著貪瞋痴慢疑,這個不能往生。在念佛的時候,煩惱的習氣念頭決定是斷掉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而沒有貪瞋痴慢疑,那叫功夫,叫做功夫得力。有這些東西摻雜在其中,念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也不算功夫,功夫不得力。得力不得力,就看裡面有沒有夾雜。所以我常講淨念,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懷疑,貪瞋痴慢疑,沒有疑,不夾雜就是不夾雜貪瞋痴慢,這個很重要很重要。貪求福德的貪字壞了,那個就誤了,大誤!

  所得者,不出三界,終是苦因。】

  他所得的,的確得人天福報,可是人一享福就迷惑。諸佛菩薩的福報大,太大了!我們看華藏世界,看極樂世界,那個富貴不要說我們人間不能比,天上的大梵天王也比不上。可是諸佛菩薩示現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為什麼不享福?為什麼示現的那麼清苦?道理在哪裡?道理就在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一享福就迷了。所以佛菩薩示現,雖有福德,不享福,還是三衣一缽,每天去乞食托缽,還是去幹這個。以身教做個樣子給我們看,不能享福。六道裡面眾生有一點福報就糊塗了,他那個心裡頭天天在增長貪瞋痴,你說那怎麼得了!增長貪瞋痴,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念佛也不能往生,何況修其他法門,這就大錯大錯了。他來生那一點福報享盡了,又要墮三途,福報愈大墮得愈苦,所以說終是苦因。這樁事情,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屢次的告誡我們。「故依如義不說得福德多也」,不說得福德多,它也有理論的依據,依據諸法一如而說。

  一切法空,無福德之念。但為利益眾生,修離相之三檀。則是福慧雙修,悲智具足,必得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故依如義說其得福德多矣哉。】

  這一段是說明諸佛菩薩為什麼要修福德之因,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觀一切法空,你心裡面自自然然沒有受福德這個念頭,貪心就不會起來了。貪心雖然不斷,它真的被伏住,被你的定慧伏住;定慧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什麼要修因?修因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諸位想想,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現代由於交通便捷,科技的發達,資訊的發達,幾乎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的狀況,我們都能了解。現在這個世間人想的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我們把它總歸納起來,真的是五個字,貪、瞋、痴、慢、疑。全世界的人都幹這個,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因果,這個世界還能建立嗎?焉有不壞之理!為什麼這個世界還不壞?就是因為有佛菩薩在修檀,在修布施,在修因。我們在造罪業,所有眾生都在造罪業;造罪業,這個世界要壞。佛菩薩要挽救這個世界,使它不至於崩潰,他們在修福德,在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檀是三種布施,檀是檀那。

  「福慧雙修,悲智具足,必定得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這個功德不是佛菩薩自己受用,而是為一切苦難的眾生,給他們受用。眾生雖然受用,並不知道,這是俗話說,「不知道佛菩薩冥冥之中在保佑我們」。造這樣極重的罪業,這個世界還不壞,道理在此地。我們把這些話說給大眾聽,大眾反過來還笑話我們迷信,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雖然不接受、不相信,佛菩薩還是保佑他,還是加持他,還是修福來供養他,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徹底顯露無遺。佛菩薩這樣做,佛菩薩也教導我們、勉勵我們也要這樣做。故依如義說得福德多。

  經所說因果道理,徹底圓滿,極其精微,廣大圓妙,世出世法,所莫能外,然後始知因果可畏,始知佛法為人人所必需。】

  這段話講得非常之好!因果的道理,世間聖賢如同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也都明瞭,中國、外國,自古至今,說的人非常之多,但是沒有佛說得這麼徹底,沒有佛法講得這樣圓滿,這是事實。尤其佛在大乘經所講因果之理,因果事實的真相,確確實實像此地所講的,極其精微,廣大圓妙。世出世間法都不能超越因果之外。如果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能夠稍稍體會到一些,你就會得很大的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你真的知道因果可畏,你才真正知道。人、眾生,為什麼會做錯事、為什麼會做惡?實實在在講,他不明因果可畏,他對於因果的理事沒搞清楚,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不在乎。菩薩看在眼裡非常可怕,單單就這一點,我們就曉得佛法確確實實為一切眾生所必需;因為只要能夠深深體會到,因果的理論與事實,這個人決定會斷惡修善,決定能積功累德,他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他的果報正如同經上所說的,「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這是必然的。

  真明瞭世間法,不能不先明佛理。】

  這個話說得很正確。為什麼明瞭世間法要先明佛理?諸位要知道,所謂佛法就是解釋世間法的,我們在《認識佛教》裡面,一開端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佛所講的一切經,內容是什麼?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這裡面包括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別的,就是把事實真相跟我們說明而已,豈不是欲真明瞭世間法,不能不先明佛理。

  後始知離相離念,關係重大。】

  這從因果上說,離相離念是因,明心見性是果。離相離念是因,成佛、成菩薩永脫輪迴是果,還是一個因果。這個關係太大了。如果不能離相離念;換句話說,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想這關係多大!所以清楚明白了,

  不致漠視,決不敢畏難。乃能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也。】

  由此可知,修行人因循苟且,也就是不肯認真用功,把修學看作自己生活當中不太重要的一部分,這就是漠視,這就是無知、迷惑。如果把這些因果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他決不敢輕視,會把修行這樁事情,當作自己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看待,他會非常認真,決不敢畏難,他要認真努力。這樣才真正能夠發大心,什麼是大心?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大心,他發的是這個心。修大行,什麼是大行?空有兩邊不住是大行,信願持名是大行,往生不退是證大果。

  之,佛說因果,能令人成世間善人、賢人、聖人。】

  這是佛說法得小利益者。那些心量狹小之人,他來學佛,目的是什麼?目的求人天福報,沒有出三界的念頭。我們也時有所聞,學佛希望來生還得人身,來生富貴比這一生還要殊勝,求這個,這是眼光淺的人。稍微大一點的人,知道人壽命短促,縱有富貴享受也不久,聽說天上的福報大,天人壽命長,學佛目的在生天。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定滿眾生的願望,你想得人身,來生一定得人身,想生天享天福的,來生一定能生天享天福,滿你的願。所以能令人成世間善人、賢人、聖人,能夠成就。如果真正覺悟,真正明暸,不但六道不能住,十法界也非究竟,這個人可以算是徹底覺悟,真正明瞭了。不但是要超越六道,還要超越十法界,佛也能滿他的願,也能幫助他,滿足他的大願,乃至成菩薩、成佛。總而言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定律,其廣大圓妙至極,這是真的。世間無論什麼人講因緣果報,說實在話,都不出世間,不超越世間。縱然有一些宗教家們,他們有真實的禪定功夫,在定中的境界延伸了不少,他們看到六道的狀況,於是說的因果比世間一般人要講得高明,可是他們終究出不了三界六道。唯獨佛法所講的因果,的確是廣大圓妙,達到極處。他能夠達到成究竟圓滿佛的因果,這才是真實究竟,真實的圓滿,達到極處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