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諸位法師,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經文第九段看起。我們把第一首偈念一遍,同讚如來:

  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這段經文我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十首偈,除了第一句各個不相同,其他三句經文完全相同。而第一首說佛的名號,略舉一德。《華嚴經》上常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德就是具備一切德,萬德萬能。對凡夫來說,萬顯得太籠統,凡夫要講得很具體他才能夠體會到,所以萬德裡面舉一德。雖然說的是迦葉如來,哪一尊佛都沒有例外。

  十佛十德,這十德的次第含有很深的意思,那就是我們要怎樣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從哪裡下手,這個次第裡面就教導我們,一定要從慈悲心下手。佛門裡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從慈悲下手,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從愛心下手。首先要學會自愛,為什麼?真正自愛的,他才會愛人;凡是不愛人的,你細細觀察,他不自愛。這樣你才能體會到大乘教裡面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佛法都要從心性裡面求,不在外面。所以頭一個信心,也第一個信自己,不是信外面。講慈悲,頭一個是自己。自己對自己都不慈悲,你對別人怎麼可能慈悲?慈悲心為什麼沒有了?迷失了自性。明心見性的人慈悲心現出來了,第一個慈悲心現出來了,真正是我們常講的「慈悲遍法界,善意滿人間」,一片慈悲。他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然就集合起來,就集成一體,契入自性,這是非常殊勝的一種方便法門,從這個地方來養。

  有慈悲心的人,對一切眾生、對天地萬物,表現在行為上一定是謙虛、一定是忍讓,不會與人爭,與人爭,慈悲心就沒有了,總是謙讓,對別人一定是尊重。不但對人,對畜生,乃至於對花草樹木、對山河大地,真的尊重。一定會關懷,一定會照顧,一定會幫助,會盡心盡力。自自然然,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看到一個人有這種行為表現,覺得他很奇怪,他跟別人不同。這也是人之常情,為什麼?菩薩覺而不迷,凡夫迷而不覺,問題在此地,他要是覺悟了,他的行為跟佛菩薩一定相同。在這個十住經文裡面處處可以看到,他跟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自然相同。

  在清涼大師的開示裡面,前面我們都學過了,我們現在看大師為我們開示的諸佛的德號。「然佛別名,多因德立,讚者取德,以釋上名」。這四句話非常重要,因為佛菩薩沒有名號,佛菩薩名號就是他的智慧德相,智慧德相無量無邊,所以佛的名號就無量無邊。前面講的佛,接觸佛的名號都說是萬名,以後人根性劣了,比不上過去的人,所以簡稱千名,再其次的就是百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包括釋迦牟尼佛出生,也就是三千年前,人根性迷惑確實非常嚴重,所以只說十個名號。這個道理要知道,是因德而立的,我們一定要顧名思義,見到名號要想到它的意義、它的含義,我們就能夠得益。

  所以讚者取德,這個讚是什麼?稱就是讚。我們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平常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都叫讚。但是我們只會讚,不會取德,如果會取德,這個利益大!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幾個人能取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德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德是什麼?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你就曉得,讚這句阿彌陀佛,無量智慧、無量的覺悟。世尊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解釋,他用光跟壽來說,意思也能講得通,光就是智慧,壽是德行,大智大德。現在人相信科學,崇尚科學,光跟壽用科學來解釋也非常好,「光」是光明遍照,說空間,「壽」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是時間,科學講時間跟空間。時空裡面所包括的一切萬事萬物,那是無量,我們的心要能包容。這個意思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好!念一句阿彌陀佛,心量就拓開了。諺語所謂「量大福大」,你看這個意思多好。在此地我們特別記住大師的開示,讚者取德。如果這個讚大家聽了不能明瞭意思,換個字,念者取德,這個懂了,念佛的時候要取佛名號裡面顯示的德;見者取德,見到佛像、見到菩薩像;聞者取德,聽到佛菩薩的名號你就取德,你真的就得到。

  第一尊佛,第一首偈第一尊佛是『迦葉如來』。舉出如來的大德『具大悲』,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把它擺在第一個。「迦葉」是梵語,印度話音譯過來的。什麼意思?「此云飲光」,此是中國,我們中國的意思叫飲光,光是光明,也就是他能把光吞沒。這個我們馬上就會想起科學家講的黑洞,黑洞那個引力很強,連光線都被它吸收過去。是不是這個意思?不是的,這個飲光是說他的光太大,其他的光在他的光明裡頭顯不出來。譬如在太陽底下你點一盞燈,那個燈的光好像就沒有了,取這個意思。佛的光(智慧)太大了,所有世間這些智人到佛的大智如來面前都變成沒智慧了,取這個意思。下面開示說,「若從姓立,示生彼族」。如果從姓氏,他們這一族,就是迦葉族,釋迦也是一族,就是說明他是出生在這個族群,迦葉這個族群,從姓氏。「若就佛德」,這個最重要了,我們取德,若就佛德,有兩個意思,「一者身光,蔽餘光故」,佛身上放光,佛的光明遍照,日月、燈光在他的光明之下都顯示不出來,稱為飲光;「二者悲光」,大慈大悲,「飲蔽邪光故」,這些邪知邪見,我們世間人所講的聰明才智,在佛的大慈悲光明之下也都顯示不出來,取這個意思。正是諺語所謂邪不勝正,邪法再多,傳得再普遍,它不能跟正法比較。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出世那個時代,印度的宗教可以說是最盛的一個時代。他那個時代跟中國春秋戰國,比春秋戰國早一點,中國出現諸子百家,印度出現佛經上講的九十六種外道,比中國諸子還多,中國還不到,大概三十多個學派,諸子百家實際上只有三十多個學派,而印度有九十六個學派。佛一出現之後,這一比都把它比下去了,正是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一比就比下去了。比什麼?比慈悲。世間人的慈悲都有條件,佛菩薩的慈悲沒有條件,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他的示現徹底,他對一切眾生真誠到極處;其他的教派不是沒有真誠,他有七十分的真誠,有八十分的真誠,有九十分的真誠,佛是百分之百,這就不一樣。

  佛講慈悲講四種,四個等級,第一個講世間一般人,有沒有愛心?有,叫「愛緣慈悲」。他跟你有緣,他喜歡你。父母愛子女,他真愛,真正做出犧牲奉獻,挨餓的時候,寧願自己挨餓,要讓小孩吃飽;受凍的時候,寧願自己受凍,小孩不要凍著,這是什麼?愛緣慈悲。所以聖人教人,做兒女要懂得孝養父母,不可以忘恩負義。父母付出來的愛心,生你、養育你、照顧你無微不至,父母衰老的時候你能不能盡心盡力的照顧?報本反始,幾個人能做到?做不到就忘恩負義。人必須把自己照顧得很周到,這是報父母的恩。我們對自己沒有照顧好,父母牽掛,父母的心不安,在學校念書,成績不好,父母操心;跟同學們吵架、打架,父母擔憂。一個人常常想念父母,不讓父母為我擔心,這是孝順。我們如果造作不善,父母也擔心,一個擔心是怕你犯法,你將來被發現了要判刑、要坐牢,更深一層的,父母了解因果報應,看你做錯事情,曉得你將來墮三途,你說他心裡是什麼感受?做兒女的不相信這些因果報應,認為是迷信,老人相信,到將來果報現前之後,後悔莫及。榮宗耀祖是大孝。你的心善、言善、行善,不但世間人讚歎你,天地鬼神都讚歎你、都擁護你,父母歡喜,大孝!這些都是出自於愛緣慈悲。

  如果接受到聖賢的教育,對於理事漸漸明白,我愛父母,我也愛別人的父母,也愛一切眾生的父母,把這個愛心擴大,能夠推己及人,佛說這叫「眾生緣慈悲」。這裡面的果報很明顯,愛人者人恆愛之,你愛人,沒有人不愛你;敬人者人恆敬之,你尊重別人,別人當然會尊重你;助人者人恆助之,你樂意幫助別人,你走遍天下,人人自然願意幫助你,這是因果的道理。是不是你要求?不是,自然的。在菩薩道裡面,這都是出自於布施。所謂財布施,財有外財、有內財,內財更勝於外財。內財是什麼?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自己的智慧,貢獻出來為一切眾生服務。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自己的親人,年齡跟我們父母差不多的,都看作父母這一輩孝敬;年齡跟自己上下差不多的,兄弟姊妹,兄弟和,孝在中,沒有不和的;年齡比我們小二十歲的,都看作是自己的兒女,這樣擴大。擴大到極處,那是世間的聖賢,為什麼?因為他分別執著沒斷,這叫世間法,成為世間的大聖大賢,果報不在人間,在天上。

  在出世法裡面,佛講二種,一種叫「法緣慈悲」,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屬於這個範圍。這些人長時間接受佛陀教化的薰陶,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但是怎麼樣?沒有證得,這叫法緣。沒證得,可是也能做,也能像佛一樣,慈悲遍法界,善意滿人間。真正落實戒定慧三學,這是自愛,落實戒定慧三學是自愛,同時叫愛人,為什麼?你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做最好的示範,放下分別執著,這是眾生放不下的;世出世間法也在這裡分別,放下就是出世間法、就是佛法,放不下就是世間法,這要記住。我們學《華嚴經》,還有分別執著,這是世間《華嚴》,不是出世間的。我們學《弟子規》、學《感應篇》,我們放下分別執著,那是佛法,那是大乘《弟子規》、大乘《感應篇》。所以法沒有什麼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是在我們怎麼用心,從這裡分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穿衣吃飯都是佛法,有妄想分別執著,讀誦大乘、讀誦《華嚴》,還是世間法。法無所謂世間、出世間,沒有這個,絕對沒有這種分別,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看到清涼大師末後這一句,飲蔽邪光。看看我們現前生活的這個社會,它也放光,科學技術都在放光,一般大眾感觸都很美好,都很認真努力在學習。是不是真的好?不能說沒有聰明人,有真正聰明人,不多,看出來了,這好裡面有不好,那就叫邪光。我們以生產技術來做比喻,畜牧業、農產品用的這些化學飼料、化學肥料,能夠促使這些畜生快速的成長,也能夠叫農作物改變品種,讓它長得又大又好看,長得很快,這都在放光,大家都歡喜,不知道它有負面作用。負面是什麼?動物也好,植物也好,它含著有嚴重的化學物質在裡面,而這些物質對人身體是有害的,所謂是致癌的物質。現在癌症為什麼這麼多?病從口入。科技給你帶來的這些光,你要付出代價,要把自己生命賠上,值不值得?所以英國湯恩比博士在七十年代真的是大聲疾呼,希望每個國家地區這些農民要恢復到從前用手工從事於種植的時代,他說那個對於人體是最健康的。而且還說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定要設限,要加以限制,這個限制的標準,決定不能傷害人的身體,這個身體是身心兩方面,不能傷害社會安定的秩序。這個話說得好!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世出世間一切法,確實,佛法是真正的圓滿究竟。所以湯恩比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講得有道理。孔孟跟大乘在哪裡?我說過很多次,四書五經、十三經能不能救現在社會?大乘佛法,《華嚴》、《法華》、《楞嚴》、《般若》,能不能救?肯定救不了。世間這些學者專家不少,我參觀了倫敦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的漢學系,這裡面的課程是儒釋道三家的經典。我去過兩次,細心觀察,那些學者專家自顧不暇,他怎麼能幫助社會?湯恩比的話是不是講錯了?他的話講得不錯。為什麼儒跟道救不了這個社會?儒跟道變成學術,變質了,變成儒學、佛學、道學,只限於研究、講解、寫文章、著述,與生活脫節了,與思想生活脫節了,這就沒有用。所以我在學校裡面講演的時候就提醒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把這個觀念糾正過來,要學儒、學道、學佛,那就有救,而不是搞儒學、道學、佛學,那個沒用。我這個話是在倫敦劍橋大學講演的時候提出來的。學儒跟儒學不一樣,儒學是拿著四書五經、十三經去做學問,學儒呢?學儒從《弟子規》開始,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學孔子、孟子他們怎麼做人,他們存的是什麼心,他們說的是什麼話,他們是怎麼生活,怎樣待人接物,你學這個,這個管用。所以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學儒,不是搞儒學,時間不長,產生很好的效果。

  今天我們在此地,我們希望是學佛。學佛從哪裡做起?從持戒做起,持戒修定開慧。持戒從哪裡做起?還是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是戒律,《感應篇》是戒律,《十善業道》是戒律,這是儒釋道三家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說,儒釋道三家基本的生活規範。這個東西做不到,那都變成玄談,經論都變成玄談,能說不能行,你做不到。我們現在要做到,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從大慈悲心做起。讓我們在思想上、行為上真正產生變化,那就得受用。儒佛都是立足於孝的理念基礎上,你看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孝父母他怎麼會尊重老師,怎麼會尊重道業。我們再看偈頌第二首:

  那牟尼見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介紹這尊佛的德號,「拘那牟尼,舊曰金仙,亦云金寂,寂故無礙,金故明見」。古人在佛經註解裡面,只要說個「舊曰」,舊曰都是指唐朝以前的,特別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的都叫舊曰,從前人怎麼翻的。玄奘大師他回來翻經,叫新譯,或者叫今譯,現在是怎麼翻法。譬如我們翻菩薩,玄奘大師以前那些翻經的法師把它的意思解釋為大道心眾生,菩薩舊曰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翻的叫覺有情,新譯的叫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其實意思是相同的。這是我們講到佛經裡面看到舊曰,就曉得是玄奘大師以前古德所翻的,翻作金仙。『拘那』是金,『牟尼』是寂、是寂滅。釋迦也是牟尼,釋迦翻作能仁、仁慈。所以從佛的名號我們就能夠想到,這尊佛當年出現在世間,他用這個名號教化眾生,就想到那時候眾生的根性,應機施教。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眾生,從釋迦牟尼佛出世那時候起,世尊告訴我們,他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大多數,不是完全一類的,大多數,自私自利,沒有慈悲心。尤其是現在人,所謂本位主義,連父母都不要,妻子兒女他都不顧,顧自己,本位,人倫沒有了,這個觀念很可怕,這是自私到了極處。所以佛教化眾生,在教學綱領裡面就提倡仁慈。釋迦是仁慈的意思,處處想到自己就應當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慈。對自己,不知道清淨心對自己是最有利益的,身心清淨你安穩自在,定慧增長。

  所以現在人可憐,經上常常看到「可憐憫者」,可憐在哪裡?身心不安,無論是富貴貧賤都一樣。富貴人身心也不安,貧賤人身心也不安,你說多可憐。不安顯示出來的現象就是煩躁,中國人所謂是心浮氣躁。現在這個現象幾乎蔓延到全世界,心不浮氣不躁的人好像很少見到,可是身心安穩在古代中國你到處見到,為什麼?讀書人給社會造成良好的風氣。所以不可以輕視那些窮秀才,那些窮秀才對社會安定做出莫大的貢獻。他們讀聖賢書,從前讀書的目的,志在聖賢,學聖賢。學得像不像是另外一樁事情,只要他肯學,他就會產生影響力。古時候教育不發達,受過教育的人不多,沒受過教育佔絕大多數,十之八九。可是這大多數人對於讀書人沒有不尊敬的,所以就受他氣分的影響,懂得五倫十義,明瞭四維八德,他會做個好人。

  在社會教育這方面,說唱的藝術,詩歌、民謠、戲劇產生了很大的作用,那是教育。中國古時候的戲劇都能夠遵守最高的指導原則,老祖宗所說的「思無邪」。所以演出的節目表演,你看它的內容,總不會離開忠孝節義,他演出來給你看。鄉下人不認識字,我母親不認識字,她懂得倫理道德,她相信因果報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她不會害人;家裡面雖然很清寒,在能力達得到的,都很樂意幫助別人。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沒有了,怎麼沒有了?沒有那一批窮秀才產生孔孟之光,沒有了。現在光從哪裡來?現在光從外國照來的,中國自己的光沒有了,外國的。外國文化進入中國,中國人自己對傳統文化喪失信心,不願意學,不願意接觸,學外國人東西。外國文化它的基礎是功利,中國文化的基礎是孝悌忠信,不一樣。佛教的文化基礎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這個要懂得。

  第二尊佛的德號「拘那」,翻成中國意思是金。金是七寶之首,佛經裡面常常講七寶,金擺在第一位。智慧是一切諸佛如來無上大法之首,你就懂這個意思,所以從前把它翻作金仙。而牟尼真正的意思沒翻出來,後面這個就翻出來了,金寂,牟尼是寂的意思,寂是寂滅。什麼樣的境界才算是寂?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寂就現前了。我們也把寂淨,就是清淨寂滅這個境界,分為上中下三品。阿羅漢放下了執著,他得到下品的寂滅,他成正覺,證阿羅漢果,六道沒有了,他超越六道了;菩薩放下了分別,成正等正覺,中品的寂滅;佛連妄想也放下,證無上正等正覺,得上品的寂滅。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寂生慧,寂就是定、就是禪,定生慧,這是事實真相。心是浮動的,決定不可能有智慧現前,我們要想智慧現前,你非修定不可。

  在大乘教裡面我們常常聽到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個方法門徑目的何在?目的就是開智慧,所以開智慧的方法、門徑有八萬四千。再給你說真話,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止八萬四千。換句話說,任何一種方法都能叫你開智慧,哪有一定!統統是修禪,只是修禪定的方法、手段不相同,這都是佛法。如果你修禪定,用種種方法修學,而你的目標不是在定慧,那就不是佛法,是世間禪定。佛法跟世間法的差別一定要搞得很清楚,不能夠誤會。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我們就用念佛的方法、我們用研究經教的方法,用這個方法來修戒、修定、修慧。這個方法好,我在讀經的時候我不會犯戒,我在讀經的時候我不會胡思亂想。讀經的時候不會想一切不善的事情,這就是戒具足;把整個精神集中在經教上,沒有其他的妄念,定得到了;這個經文看得清清楚楚,沒有把字看錯,沒有把句子看顛倒,慧在其中。天天這樣看法,我一天看兩個小時,修兩個小時,一天看四個小時,修四個小時,天天在修,用它來修戒定慧。在念佛堂用念佛的方法亦復如是,沒有兩樣。用這一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這就是持戒;念到心裡面只有這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你得定了,那叫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定就生智慧。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話是佛說的,所以自己一定要依照自己的根性去選擇法門。用什麼標準選擇?我的程度能接受,我的程度能理解,我現前的生活當中沒有障礙,修起來很方便,那你就選這個。選定之後不要改變,這是成功的祕訣;如果常常換,那你就很難成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會開智慧。特別是研教,教是什麼?教有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啟發我們。所以讀經戒定慧三學具足,這是真正在修行,跟世間念書不一樣,世間念書他沒有戒定慧三學,他是讀書本,他能夠得到的是知識,我們能夠得到的是戒定慧三學,怎麼會一樣?同樣是一個方法,用心不一樣,你得到就不相同。

  我們看這尊佛的佛號就想到,佛當年出生在世間,那個世間的眾生一定是少智慧,也就是迷惑顛倒,這個很嚴重!心不清淨,這肯定的,對別人,說個不好聽的話,叫糊塗,他不是個明白人,所以佛的名號要用拘那牟尼。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人他不糊塗,他太自私,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是損人利己,所以佛用釋迦牟尼,用這個名號。釋迦牟尼不是他的名字,他統統具足,他用這個來教我們,希望我們個個聽到釋迦牟尼,見到釋迦牟尼,就像釋迦牟尼,那就對了,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清涼大師教我們讚者取德,這句話說得好,我們要取佛菩薩的德。

  拘那牟尼也舉了一個德,萬德裡舉一德,『見無礙』,你看前面「迦葉如來具大悲」。「見無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正知正見,他對人的看法、對事的看法、對一切諸法的看法,沒有錯誤,沒看錯,正知正見。這個見無礙是讚佛的,就是究竟圓滿的無礙,究竟圓滿的無礙當然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就不是謙虛的。如來果地,法法都達到究竟圓滿,我們要學。學習頭一個要有信心,這是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障礙太多,最嚴重的這個障礙要把它突破,最嚴重的障礙是信心。信什麼?信我們自己本來是佛。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他不會說假話,相信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有我在內,「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不在外,我有如來智慧、我有如來的德行、我有如來的相好,我跟如來無二無別,樣樣具足,頭一個相信這個。

  然後再回想一下,我現在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變成這個樣子?我們的慚愧心就生起來了。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迷失了自性,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話說明白一點,說清楚一點,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變成這個樣子。佛很慈悲,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修什麼不就明白了嗎?我們修什麼?我們修智慧,不要修,我們修福報,不要修,本有,只要把障礙去掉,就全現前了!千經萬論、三世諸佛異口同音都這樣告訴我們,這哪裡還會有錯誤?什麼是功夫?妄想我們不談,為什麼?太深了,你想斷,斷不了,你想放,放不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首先肯定我們迷得太久,迷得太深。現前是佛在經典上講的中下的根機,不是中上,我們是中下的根機。中下根機,你依照佛中下根機的修行方法,我們就有救了。中下根機應該怎麼做?持戒、修定、開慧。在行持上,行持非常重要,為什麼?它真正能轉我們的業報,因為它是眼前的一個標準,是是非善惡的標準,我們要把非捨掉,要把惡捨掉,保留著是,保留著善。這個標準就是《弟子規》,就是《十善業》,就是《感應篇》,就是《沙彌律儀》,要認真努力去做。

  做的時候感到有困難,那是什麼?我們那個不善的習氣太重,只要認真去學,你就會有進步,你每個月跟每個月都不一樣。有個半年一年,你會很歡喜,為什麼?改變了不少,放不下的能放下了,做不到的也可以做到了,從這裡下手。要知道人生在世什麼是真的?提升自己的靈性是真的。還有一個重要的信念必須要知道的,人是永遠不會死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惠能大師開悟,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你能把這個道理想通了,你對這個身體就不會很重視,對於執著「身是我」能放下了。我尚且能放下,我所有的哪有放不下的道理?你會感覺到很輕鬆,輕安自在,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學佛得不到,這就冤枉!現在不能放下就是事實真相沒搞清楚,疑慮重重,產生了障礙,使我們的見解有障礙,許多的事情我們看錯了。理上看錯了,事上看錯了,因上看錯了,果上也看錯了,所以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好。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自己就有方向、有目標,我們生活才會有法喜,會有歡樂。這個法喜、歡樂與富貴貧賤沒有關係,富貴貧賤是另外一樁事情,與人生最高的享受不發生關係。下面三句跟前面是一個意思,文字完全相同,只有在第三句,「彼佛曾來入此殿」,這個地方的彼佛是指拘那牟尼,前面的彼佛是迦葉如來,其他意思完全相同。我們再看第三首偈:

  羅鳩馱如金山。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佛的名號『迦羅鳩馱』,翻譯的時候有省略,清涼當年也參加翻譯,在譯場裡面他參加翻譯。「具云迦羅鳩村馱」,當中省掉一個輕音,這是梵語,它的意思,「所應斷已斷,如金已淨,如山不動。亦可見無礙者,是此佛德,如金山者,是前佛德」。這兩句是清涼大師的開示,說得也很好,為什麼?佛佛道同。名號裡面的意思很深,所應斷的已經斷了,他都沒有了,他才能成佛。自私自利應該要斷,他斷了,名聞利養應該要斷,他也斷了,對於天上人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要斷,不斷出不去,貪瞋痴慢的煩惱要斷,他都斷了。總的來說,妄想分別執著他全斷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自己應該回光返照應不應該。對人、對事、對物,不要說別的,就想想我應不應該,我們的起心動念應不應該,我們的言語應不應該,我們的態度應不應該,我們的行為應不應該。能每天在這上用功夫,真清淨!應該做的我們要做,應該要斷的就要把它斷掉。佛菩薩教初學有一個總的原則,凡是為自私自利的都要斷,凡是為利益眾生的都要學,這是個總的原則。所以比丘、菩薩在日常生活行為指導的標準,那是戒律。戒律有止持、有作持,對自己是止持,就是要斷,對眾生是作持,要做。做是什麼?表演給別人看,這是大慈大悲,這是真實智慧。

  諸位想想看,如來跟這些大菩薩還要學《弟子規》嗎?還要學《感應篇》嗎?佛門稱這個東西叫什麼?叫小小戒,還需要這樣嗎?在過去,我們那時候學佛,剛出家受戒的時候,老和尚都給我們說,我們也不懂,初學,反正老和尚怎麼講我們都聽。老和尚說小小戒可以捨,就是不要斤斤計較,小小戒,給我們印象很深。但是古大德有兩句教訓,「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東西是小小戒,小善你不做,你不知道積小善就變成大善,小惡你不捨,積小惡就變成大惡。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狀態,我們怎樣幫助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怎樣幫助現在人回歸到倫理道德的生活規範?那就必須要講求小小戒,要從這裡做起。你是佛,你是菩薩,你在這個時代出現,我相信你肯定是這種做法。這跟大夫治病一樣,你現在診斷,現在這個社會病在哪裡,你的處方一定要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效果就看到了。今天這個病狀就是小小戒不持,小小戒不持,重戒也不持了,就沒有了。要恢復,從哪裡恢復起?從小小戒開始,小小戒都重視了,重戒當然你就更重視,這才有救。不是救別人,是救自己。

  我們不能有一個度人之心,那個太奢侈,做不到,我們念念有一個度自己的心,度自己就度了別人,為什麼?我做了個好樣子。人要在人中做個好樣子,出家人要在出家人裡面做個好樣子,在家人要做在家人的好樣子,家庭要做所有家庭的好樣子,這叫菩薩,道場要做所有道場的好樣子。記住一句總原則,「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定要做好樣子給人看,從起心動念開始。念頭一動,想到我這個念頭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榜樣,不能,不能念頭就不能起,可以,可以就照做,這叫應斷已斷。我們學習,每樣學習都很認真。

  現在這個時代誰教育社會大眾?誰教育?現在可以說小孩從出生到老死,每天所接受的,電視的教育。從學校念書的,中國學校我還不太清楚,我在美國住過一段長時間,那時候韓館長在,韓館長的孫子上幼稚園(幼兒園),上小學,小學一年級就用電腦。電腦裡玩什麼?玩遊戲機,家裡人不知道,還以為我這個小孩多用功,晚上睡覺蒙在被子裡面還在用功,他玩什麼?他玩遊戲機,他在那裡遊戲打仗。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這個事情怎麼辦?電視沒有罪,網路也沒有罪,裡面的軟體有罪。我們才想到,我們應該提供好的軟體、好的內容,所以才搞一個衛星電視台,天天講經,帶著大家念佛,搞這個東西。同修們有發心的,我鼓勵他們去做電視連續劇。有做了幾片,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類因果報應的故事,好!寓教於樂,這是古聖先賢的遺教。在佛門裡面,我看到古德出家人編的一個劇本,叫《歸元鏡》。過去我在台灣的時候華藏佛教圖書館翻印過,印的數量也不少,在全世界跟人結緣。但是那個劇本是平劇,舞台表演的。內容是三位祖師的故事,第一位是慧遠大師,都是淨土宗的,第二位是永明延壽大師,第三位是蓮池大師,這三位祖師的故事搬上舞台表演。編劇的人是出家人,正確。我看到這個劇本之後,我很有感動。再看看,好像是《嘉慶藏》,《嘉慶藏》裡面有兩大冊讚歎佛菩薩的歌曲,兩冊合起來差不多有這麼厚,精裝本。我看裡面有好幾萬首,唱歌,表演,都是勸善的。那個歌曲就是說唱藝術。我看那個詞好像有點像黃梅調,用黃梅調的方法來唱,歌詞,內容很豐富。這些事情古人都想到、都提到,而現在這個社會迫切需要。

  我們講經利用網路電視,對一般已經入佛門的人,他喜歡聽,接引廣大群眾還是說唱藝術,好!像高春艷居士,她自編自導自演的「六祖壇經」。她那套東西現在在兩廣非常受歡迎,因為六祖一生弘化在那個地區,產生非常好的效果。佛經裡面內容太豐富了,取之不盡,要好好的來利用,用這個方法來推廣,用藝術的方法來推廣。出家人可以表演,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現在眾生需要用這個方法接引他,那就沒錯。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