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最後的一大段,校量勸持分,這有九首偈頌,我們今天從第三首看起:

  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這首偈是說明《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一般凡夫能接受的。我們知道這部經是佛給大菩薩們演說的,但是凡夫裡面有一種人也有能力參與,這是哪一種人?所謂叫大心凡夫;雖然是凡夫,凡夫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掉,但是心量很大,就像大乘教裡面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這麼大的心量可以接受《華嚴經》的教誨。這個經上講的有兩種凡夫,一種是修福的,心量很大,他能修福,修淨福。這個淨福是什麼?修福,服務社會,服務別人,不求回報的,這就清淨;如果你布施還有所求,這就不清淨。所以淨福在此地,這跟華嚴菩薩的心相應,為一切眾生服務,決定沒有求回報的念頭,這可以能契華嚴的境界。第二種是善根深厚,這是說過去生中曾經學過。當然學得不好,如果學好了他就成菩薩,沒學好。這一生當中又遇到了,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這非常的難得。這都是能夠接受的,當然他得利益。

  另外還有一種人聽了之後不相信,所以清涼大師講「今不信者,願少聽聞,為毒塗鼓,終成堅種」。這個地方,在佛經上常常會看到的一個比喻,就是毒塗鼓,也稱之為毒鼓,這必須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佛法裡面講鼓有兩種,一種叫天鼓,一種叫毒鼓,實際上說是一個鼓,不是兩個鼓。我們看佛經裡面常說的「對於五乘之機,各說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順修行,得證果之益」,這就比喻作「天鼓」,這些我們要懂。所謂五乘之教,首先我們要曉得,佛法的本質它是教育,不是宗教,但是現在變成宗教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五乘就是學校有五個階級,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這五種差別。為什麼?因為學生不一樣,學生有五乘的機,機就是學生的程度,要對五乘之機,他是小學程度,你就得教他小學,他是中學程度,你就教他中學。在大乘教裡面講《阿含》,《阿含》是小乘,對一般人講的。這個經教裡面的內容多半講倫理、道德、因果,關於哲學、科學講得少,不是沒有,有,很少,但是講的也很淺顯,並不怎麼深,這是《阿含》。阿含釋迦牟尼佛在當年講十二年,他教學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奠定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之後,第二個階段講方等,方等就是從小乘過渡到大乘,方等是大乘的初機,就好比是初中,這八年。你想想看二十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跟釋迦牟尼佛學習,學習二十年了,這個底子很不錯,那就講純粹大乘,這般若。般若是佛教學中心主要的課程,講了多久?講了二十二年,你就曉得這是佛教學最重要的課程。般若是什麼?智慧,就是教你開悟。般若所學習的,諸法實相,就是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裡面包括著高深的哲學跟科學,這好比是大學。大學後面是研究所,研究所講到《法華》、《華嚴》,屬於研究所的。《華嚴》跟《法華》的內容是相似的,完全講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說最高之真的哲學與科學在這部經裡面。

  《華嚴經》裡面,諸位我們也聽到了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譬如現在所講的太空物理、量子力學、基本粒子,我們在這部經上統統學過;跟我們講精神、物質是怎麼來的,緣起,統統都講到。這些我們聽是不好懂,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從能量,科學家講能量,變現出來的。佛法裡面也是講能量,波動就是能量,一念不覺,那就是波動,由波動產生了精神,由精神就產生了物質,它的速度太快。我們用《仁王經》做過比喻,《仁王經》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究竟說,那個時間的算法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上這個畫面是一秒鐘二十四次鏡頭的開關,也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在電影上就看不出是假的,好像是真的一樣。尤其我們現在這個人身,它不是平面的,也就是不是二維空間,是三維空間,立體的。實際上這個形相的生滅不止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不止,實際上說應該是億萬分之一秒,所以佛法說不生不滅。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變化怎麼這麼大?是你自性裡頭本自具足。我沒有辦法比喻,所以我就想起我們在小孩、兒童的時候喜歡玩的萬花筒,用這個比喻能夠相似。你看萬花筒就曉得,千變萬化,這裡面所變現的找不到一個同樣的,再多的變化,千萬次的變化,它不出這個筒,這個筒本來具足的。這個筒比喻是自性,萬花筒裡的現相就比喻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確實自性本自具足。從這個地方就體現佛在經上所說的,比科學家講的還要微細。講到最微細的地方,大小不二,基本粒子裡面有世界。給我們講到,你能夠把分別執著,妄想不談,只要把執著能夠放下,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就沒有了。空間維次沒有了,就是時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就是沒有距離,時間沒有了就是沒有先後,這是事實真相。如果你再能把分別去掉,這個空間突破就更大,到不起心、不動念,整個宇宙的空間時間都沒有了。那佛說的,這種境界你自己證得就相信了,怎麼樣證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所以是不思議境界。我們從很多科學跟佛法合起來看,能得到訊息,能夠體會到,能夠深信不疑。

  學佛最重要的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必須從內心深處把對立的念頭放棄,這放棄就是放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不是求外面境界,是求自己,自己只要不跟對方對立,對方也就對立不起來。對立是相對的,一邊沒有,那邊就不能成立,所以佛法叫內學,用內功,道理在此地。對立沒有了,矛盾就沒有了,矛盾沒有了,衝突就沒有了。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在這些國際友人當中解釋如何化解衝突,這是基本的道理,真有效。所以這裡面確實有非常高深的,我常常講,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都講到最高峰,都講到究竟圓滿。這部經還很長,九十九卷,我們大概學到應該是有八分之一的樣子,後面還有八分之七,還很長。學到這個地方很多同學興趣都提起來了,都能夠生歡喜心,都能夠體會到一些。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你的生活美滿了,生活幸福了,叫學以致用。能幫助你修身,能幫助你改造命運,能幫助你家庭幸福,能幫助你事業圓滿,它是真的學問,它不是學了沒用的。

  我們現在看這兩種鼓,毒鼓。經教就是辦學,要從小學辦起。對整個世界一般大眾來說要講人乘,人乘裡面特別要重視倫理,倫理是人與人的關係,道德是不同關係裡面應該遵守的原理原則,要守這個關係。道,這個關係從哪裡來的?關係是從大自然的法則,是從這裡來的。不可以違背大自然,一定要隨順自然,自然是道,隨順是德。隨順大自然,我們才能得到幸福美滿;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破壞大自然,破壞地球生態平衡,麻煩就來了,天災人禍都來了,道德的原理是從這生的。

  因果,這是真理,只要你一念不覺,這個因果就產生了。什麼時候叫沒有因果?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那就真的因與果都沒有了。所以你只一念的我,簡單的講,你只要有「我」這個念頭,就有因果。你什麼時候能做到無我?其實無我還是有因果,那個無我的境界不一樣,要達到登峰造極因果才沒有,所以叫萬法皆空,因果也不例外。對菩薩來講有因果,只有對佛講沒有。但是佛要是應化在十法界有因果,他的應化身有因果,他的法身沒有。這就是大乘教裡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所以懂得倫理道德,人不會做壞事,不甘心做壞事,我要做好人,我不願意做壞人;懂得業因果報,這個人不敢做壞事,為什麼?他怕惡報。這絕對不是迷信,它有很深的理論基礎,不了解基礎,你能夠做,你會得一生幸福美滿的人生,你能得到;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那當然更殊勝,懂得這個道理能超凡入聖。

  所以說對一般大眾要教人乘,再向上提升是天乘。一般講到天乘,多半宗教都講到天。可是天很複雜,佛法裡面講天有二十八層,不是單純的,到哪一層有哪一層的條件,只要你達到這個水平,你一定會到那邊去。它講的是合情合理,就好像我們這個人間有許多不同的俱樂部,你有這個愛好你就會參加,你自然就跟他們在一起。這是中國《易經》裡面所講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個道理,志同道合的總會在一起。至於不相信的,聽了之後還不相信,這個多。這麼樣深奧的教學,《華嚴》是對研究所教的,這個課程不是淺學的人能夠理解。但是他不信?不信也有好處,你看這經裡面就勸他,「願少聽聞」,聽一次有一次的好處,佛法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在你阿賴耶識裡面已經種了一個種子,這就叫毒鼓。

  下面說「又如對於五逆十惡之眾生,說佛性常住之大乘極致,彼等卻為生毀謗,墮於無間,故譬之於毒鼓」。毀謗正法,他聽了大乘佛法他不相信,他毀謗。毀謗也好,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佛經裡有兩句話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幾句話用毒鼓來解釋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他毀謗大乘,毀謗佛法,破壞佛法,他會墮地獄。但是地獄罪受滿之後,他那個佛法的根,根深蒂固在他阿賴耶識裡,罪受完之後,以後再遇到因緣他就相信,他有根,他有種,最怕是沒有種。所以一生當中從來沒有聽說過,聽說能相信,能歡喜學習,那這就是天鼓,比喻天鼓;聽了不相信,比喻毒鼓。這個毒鼓,你要墮落,你要受很多苦,雖受很多苦,將來還會得利益。所以「雖墮無間地獄,而依此因緣遂得滅五逆十惡,入於菩提之道」。由此就知道,天鼓跟毒鼓,「配於順逆之二緣」,所以說順,能夠隨順佛法,歡喜學習,這就好比天鼓;聽了之後不歡喜,不能接受,還加以毀謗,這就譬如毒鼓。這實際上不是兩個鼓,都是一個,鼓是代表佛法,是一個,就是看你歡喜接受還是完全來批評、反對,果報不一樣。但是果報報後最後是一樣的,最後都能夠滅罪,罪受完之後滅罪,入於菩提之道。所以天鼓比喻順緣,毒鼓譬如逆緣。這有兩句話說得很清楚,如世俗所謂「忠言逆耳」,毒鼓就是忠言逆耳,好言勸你,你不接受,你還要毀謗,那這就是比喻毒鼓。

  毒鼓《涅槃經》裡面還有一段話說,《涅槃經》第九卷說「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大眾中擊之發聲」,就是擊這個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這講鼓有毒,只要聽到這個聲音,就是無心也會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他說有一個人聽了他不死,這個人是什麼?「是大乘典,大涅槃經亦復如是」,它這個比喻,大乘經教跟《大涅槃經》也就像比喻裡面所說的,「在在處處諸行眾中有聞聲者,所有貪欲瞋恚愚痴悉皆滅盡」。這就是什麼?這個鼓是比喻大乘佛法,毒塗鼓就是佛法,你聽到之後,死的是什麼?這你就曉得了,你的貪欲心死了,你的瞋恚心死了,你的愚痴心死了,這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他說唯有一個不死的,不死的是什麼?「其中雖有無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緣力故,能滅煩惱而結自滅。犯四重禁及五無間,聞是經已,亦作無上菩提因緣,漸斷煩惱,除不橫死一闡提也」。這個不橫死就是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叫沒善根,沒善根聽到大乘佛法,他貪瞋痴還在,他貪瞋痴沒死,是比喻這個意思,這諸位就好懂。所以說聽到毒鼓,毒鼓是佛法,是比喻,你聽了之後,真的能把貪瞋痴放下,這就等於是它都死了。這是什麼人?這是前面講的兩種人,一個是修清淨善心的人,一個是宿世善根深厚的人,他聽了之後真的會放下。為什麼?貪瞋痴帶給我們的害處太多了,最嚴重的害處就是讓我們出不了六道輪迴,生生世世在輪迴裡面打轉。這個生死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從貪瞋痴來的,貪瞋痴要是斷掉之後輪迴就沒有了,所以講超越輪迴。誰能把貪瞋痴斷掉?要是沒有深厚善根他做不到。所以現在學佛難,內有貪瞋痴煩惱,外面有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個環境很不容易學習,要是沒有深厚的善根,你就非常困難。

  在過去,我們講過去至少要講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之前,在中國這個地區重視教育,尤其是中國五千年來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我要跟諸位說出來,諸位應當都能夠體會到,在教育硬體設施上有祠堂,祠堂教什麼?教孝悌,就是教倫理;有文廟,文廟就是孔廟,孔廟教什麼?教道德;還有一個城隍廟,城隍廟教什麼?教因果。你們想想看,過去中國每個城市一定有這三個建築,這三個建築是代表國家族群長治久安基本的教育。現在這三個都沒有了,社會亂了,亂到不可收拾了,怎麼辦?我們還是提倡這三個教育。我們每一家的祠堂沒有了,家譜燒掉了。家譜重要,是家庭的歷史。我們流亡在海外,對於自己家族念念不忘的就是家譜,我家的歷史,世世代代記載的,這是承傳。我的父親、祖父、曾祖父,一代一代往上面追,追到有文字記載的是誰?黃帝,沒有文字記載的,傳說的,追到伏羲氏。家譜裡面寫的是「伏羲之後」,後代。從黃帝,一代一代就很清楚,有文字記載。所以這個譜要是丟掉之後,那就真可惜,不知道自己根在哪裡。

  中國人為什麼愛家?為什麼那麼團結?有人在海外也是家族觀念非常重要,這從小養成的。我在前幾年回到老家,七十年沒有回去了,回到家裡遇到這些親戚朋友,我們這個家族,我頭一個就問家譜還在不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去年再回去的時候,也談到這個事情,有個兄弟,同輩的族弟,小我十歲,他說還在。我就很驚訝,我說在哪裡?他說在他家。我說怎麼會在你家裡?從前藏在祠堂裡,他說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祠堂被毀掉,他從裡面偷偷的把它偷出來,一直保存著。他也不敢講,現在沒有問題了,可以拿出來了。我說拿來看看,一共三十七本,這麼厚的本子,線裝書,堆起來這麼高,三十七冊,就這麼一套。我說這個要馬上把它印出來,所以我們就印了三百套,剛剛印出來。三百套就不會遺失,我想分送給世界許多圖書館裡面去收藏,這就不會遺失了。

  下面要做的工作是續譜,這個譜裡面一看,我們父母的名字有,我們的名字沒有。因為上次修譜是民國四年,很早了,民國四年我還沒有出生,我是民國十六年出生的。過去續譜是三十年續一次,現在中斷了九十年,所以續譜的工作迫切需要,讓中國人知道他自己的根,這非常重要。知道自己的根,你會愛你的家,你會愛你生長的那片土地,所謂老家。從黃帝有記載到我這一代,一百三十六代,記載得很清楚、很完整,你說他怎麼能不愛家?他怎麼能不愛國?現在祠堂沒有了,所以我也想出一個主意,我們不再建各家的祠堂,我們建個總祠堂,「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我們要做這個工作,希望將來每個縣市都有。中國現在的姓氏我們知道有二萬四千多個姓氏,一個姓氏是一個族群,這個族群多麼大。十幾億的人口,一家人,炎黃世冑。這在全世界所沒有的,唯有中國人世世代代一代一代承傳,都記得很清楚。

  所以佛在此地告訴我們,縱然是不相信,都能種善根。最怕的是你這一生當中從來沒接觸過,那就很遺憾,只要接觸,必定有好處,有無比的好處,是你意想不到的,不信、毀謗都有好處,這個道理要懂。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再看下面六句,因為它這是一個段落:

  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

  這是用輾轉方式來比喻。我們這個世間人,這一切眾生,想求『聲聞』的就不多,少數,聲聞是前面所講的五乘佛法裡面的小乘;『獨覺』,這是比他提升一個層次,那比求聲聞的更少;求大乘的,那比求獨覺的又要少,一層一層的較量。就好像我們現在學校,讀小學的多,讀中學的比小學就少,讀大學的更少,讀研究所的更稀少。所以『趣大乘者』還算容易,『能信此法倍更難』。這個法是講《華嚴》,你能相信《華嚴》那就太難了。《華嚴》是圓教一乘,裡面所講的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人的境界,就像是佛教的研究所。大乘是佛教大學,沒有佛教大學的基礎,你怎麼能學佛教研究所?

  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現在天天在學習,雖然不能夠契入,不能夠像菩薩一樣,我們阿賴耶識裡善根非常深厚,這是很可喜的。尤其一直聽下來,我們現在已經講了一千八百多次,一次兩個小時,已經將近四千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薰習下來,生歡喜心的人很多。能生歡喜心,能真正體會到裡面的意思,縱然不能完全懂得,能夠體會到少分,就得受用,對於你個人的修養有長進。就像前面講的,你對於世間的欲望降低了,欲望降低了你的生活就很快樂,追求欲望的人很辛苦。

  早年我住在美國,我們有很多同修經商,很富有,住很大的房子,我到他們那裡去旅遊,都請我住在他們的房子。一家人口不多,只有三個人,夫妻兩個跟一個小孩,住很大的房子,花園都很大。每個星期,星期五不上班,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都要整理他的環境。請工人太貴了,美國請工人是算小時的,一個小時多少錢。他又不願意付這個,那就自己來搞。我在旁邊看到,我告訴他:你不是住房子,是房子住你,你是房子的奴隸,你天天照顧它,打掃,用多少時間精力去照顧它,何苦來!如果住個小房子多自在。所以我一生不想住大房子,為什麼?浪費我的時間太多,我希望住像旅館那樣一個房間,用幾分鐘的時間就搞得乾乾淨淨,那是我住房子,不能叫房子住我。所以有些人不懂得,他要場面、要好看,自己實在非常辛苦,苦得很可憐。人在世間要懂得過快樂的生活,衣食住行都簡單。譬如做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十年不要再製衣服了,你多快樂。有很多女同學她們喜歡要迎得上潮流,如果衣服新的款式出來了,要趕不上潮流,穿出去難為情,人家笑死了。我就跟她說,笑死是他死,妳沒有死,妳又何必怕他死?如果要追上時髦、追上潮流,妳每個月賺的錢都被人家騙去了。那些天天搞花樣,那叫魔王,妳就脫離不了他的魔掌,一生辛苦都是為他,妳多可憐,所以要有智慧跳出魔掌。

  我的老師李老師,我看他一生,我認識他,跟他差不多三十多年,三、四十年,我看他出去作客就一套外衣。以後他往生,我們看他裡面的內衣都是自己縫補的,沒有一件衣服是完整的,都是破了再補,補了又補,所以他一生過得很快樂。他收入也不少,收入都幫助窮人,都幫助苦難的人。自己生活很簡單,他日中一食,吃得也很少,非常健康,九十五歲不需要人照顧,這就證明他自己生活可以打理,九十七歲才接受兩個同學照顧他。他告訴我,生活愈簡單愈快樂、愈自在,為什麼?一生不求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個生活多快樂。所以老師不但是有言教,經典教育,他自己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這才真的相信,才真的肯向他學習。不但學經教,學他的修持、學他的生活、學他的為人處世,這才是真正的好老師。所以能信《華嚴》的確不是容易事情。

  清涼大師在這裡有一點註解,我們把註解念一遍。他說這六句,後面這一偈半六句,「舉三乘之信」,聲聞、緣覺、大乘,這三乘之信,「展轉難得,況於一乘」,《華嚴》、《法華》是一乘,「明文昭然,權實有據」。昭然是清楚的給我們顯示出來,權教那是方便,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法華》跟《華嚴》是一乘,完全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再看底下兩句:

  復持誦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

  那就更難了,前面所說的你能信,這就非常不容易,信了之後你還能持。『持』是什麼意思?依教奉行,我知道一句我學一句,我知道一首偈我就學一首偈,真幹。『誦』是讀誦,『說』是為人演說。演是什麼?是表演,就是我要做出來給人看。做出來給人看,人家一定會問,你再給他講解,要他提問題,不要你自己去給他講,這是佛教學的方法。我們真正做到了,你這一生生活多快樂。早年我在美國,我們住的時間久了,這條街上的鄰居都熟悉了。美國人實在很有禮貌,不認識,見面一定點頭打招呼,所以我們都習慣了。有一天他就來問我們:你們是做哪種行業的,為什麼你們會這麼快樂?每次看到我們都非常歡喜、都很快樂,問我是什麼行業。我告訴他說,我們是學佛的。他說佛是什麼?我說佛就是快樂,佛就是長壽,佛就是心地清淨。他說這三樣東西我們都要。我說好,都要,你星期六到我們佛堂來,星期天(他們信基督教的)上教堂;我說沒有衝突,你到佛堂來,你學快樂、學健康長壽、學清淨心。以後我們這道場星期六就招待我們的鄰居。決定沒有衝突,佛這個地方是學校,沒有衝突。跟他講得很清楚,你們跟上帝是父子關係,你們都稱上帝是父;你跟佛是師生關係,是老師跟學生關係,一點衝突都沒有。你在家有父母,你在學校有老師,他聽了很高興。我們也接引了不少人。所以要表演,要做出來,告訴他這個有好處。

  一般人有虛榮心,我們住的那條街,美國分得很清楚,大概一個月收入兩千美元住在這條街上。如果他要是升遷,待遇好了,他一個月賺三千塊,他馬上要搬家,搬到三千塊錢那個區,他要搬那裡去,他這個房子就要賣。我們在這個區住了很久,最後他問:你們為什麼不搬?我說在這個地方,一個月兩千塊的地區,我賺三千塊錢我不搬,我就多一千塊錢,我的手頭多麼寬裕,哪裡像你們那麼緊張?他聽聽也有道理。所以東方人的想法跟他們不一樣,我一個月賺一萬塊錢我也不搬,我就更富有了,不像你,賺多少花多少,你永遠在痛苦裡面,我賺得多、花得少,你說我多快樂。我說:我一個月要是賺一萬塊錢住在兩千塊錢這個區,我一年可以休半年假,半年不要工作,你說多快樂。他想想也有道理。所以不要去追求欲望,生活能夠過得去,過得很舒適,這就非常美好了。所以我們住在那個區也算不錯,兩千塊錢的區,房子也很便宜,前後都有院子。一戶人家的面積,土地大概有七千呎,我們的房子只有兩千呎,院子很大、很舒適,何必要搬來搬去?所以中國人有老家,老家都幾百年,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這在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他們永遠是游牧民族,常常搬家,搬得很辛苦。這些道理都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看到你生活得很快樂。

  『如法修行真實解』,這就是你自己真正依照這個方法去學習,把經典裡面的理論變成自己的理念,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這叫真實解,這是學了管用。如果學了這些東西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幫助,你學它叫白學,你叫浪費時間!所以中國人講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學了真有好處,什麼好處?很現實的,你學了之後快樂,你沒有煩惱,你沒有憂慮,你沒有牽掛,你沒有操心的地方,現在講你沒有壓力,身心都沒有壓力,你說你多快樂。中國諺語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很快樂,很快樂你就沒有疾病,你就不容易生病,快樂就不容易生病。你們很多同學到湯池去過,湯池我們在那裡辦學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這兩年湯池人民傷風感冒的大幅度的降低,什麼原因?快樂,你去看看,滿面笑容,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裕,生活得很快樂。人與人之間沒有懷疑,都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家庭和睦了,從前家庭裡面的問題,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現在沒有了;跟鄰居常常吵架,小事情都爭論,現在沒有了,快樂,快樂是健康長壽的基礎。所以我常常講,佛法你真正學到了,可以青春永駐,你不容易衰老,你不會生病,到最後的效果,你不會死。人有死,怎麼不會死?不是死,你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你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是我去到那裡,這個軀殼不要了,丟掉了。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說你多自在。到一定的程度,你知道你從哪裡來,你將來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真正得到利益。

  而且佛法說,中國古人也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道理是一個,你要入得深,理都是一個。理是什麼?理是心性,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現在講無論是精神、無論是物質,根源是一個。無論科學跟哲學,科學、哲學要達到究竟處是同源,同一個根生的。所以科學達到極處,哲學就通了,哲學達到極處,科學就通了,你沒有達到極處是兩個,達到極處它是一個,沒有不通的,所以要一門深入。你還沒有通,深入得不夠,夠了之後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間法全通了,他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自在?那我們要問,為什麼不通?佛經上講得透徹,儒釋道三家,還是佛講得透徹,佛說智慧、德能是你自己本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現在呢?現在是你迷了。為什麼會迷?你起心動念、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就迷了。這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你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後,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還在不在?在,迷了之後它扭曲了,把智慧變成煩惱,把德能變成造業,把相好變成六道三途,它變質,不是不存在。所以大乘教裡講「煩惱即菩提」,你覺悟了,煩惱就是智慧,真實智慧,迷了的時候,智慧變成煩惱,是一不是二。一悟它就轉變了,這一悟就通了,佛法通了,法法都通了。《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沒有差別。這個法門不僅是講佛法的差別,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一通一切通,這是祕訣。你要想一切通達你就搞一門,為什麼?一門你心是定的,定能開慧,慧就能通達一切。

  所以你要知道,世出世間法,心浮氣躁你學不到東西。老師教學很難,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有傳人?中國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有後代繼續繼承,這個傳人就是老師心目當中他念念不忘的,希望他的道業、學業有繼承人。什麼樣的人能繼承?心地清淨的人,很單純的人,就是我們講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心,這樣心的人他有條件承傳。從事相上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尊師重道這個條件可以培養他。如果他不孝順父母,他對師長不尊重,對於所學的東西也不認真,那你就不要教他,你教他叫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為什麼?他不成器,他學不到。所以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從小受了點家教,這點家教,這一生沾光了,佔到便宜了。抗戰期間我們是生活在動亂的社會裡面,天天逃難,逃了三年,日本人在後面追,所以三年沒有辦法念書,就是失學三年,自己很想讀書。流浪到台灣的時候真想讀書,打聽哪個好老師,我就寫信向他們求教。我用寫信的方法自我介紹,認識了十幾位真的是名教授,最後的選擇是選方東美先生,選擇跟他學。這些老師對我都非常熱誠,什麼原因?真誠心感動老師。雖然自己生活很清苦,老師不收學費,老師不需要任何供養,完全盡義務來教你,這個難得。這得力於從小家裡教我們尊師重道,得力於這些。我們一生不辜負老師,一生紀念老師,一生發揚老師對我們的教誨,我們也要傳給後代,老師的道世世代代相傳下去,我們才對得起上一代。要不認真如法修行真實解,你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你也傳不下去。

  所以這雖然是兩句,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面,他說這半偈,第二段這半偈就是兩句,「況出餘行中,信忍尚難」。信是你相信,忍是承認,你沒有疑惑,你肯定它,這個很難。還要能夠具足持誦、為人演說,這就更難了,「難中之難」。「真實解者」一定有說有行。他不肯教人,他自己做不到,他不是真實解,真實解一定自己做到,一定會教別人。下面說「而不信圓融之旨,非真實解也」,這句話非常重要。你對於圓融這種學術,就是這裡面跟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跟宗教也好,跟哲學也好,跟科學也好,裡頭絕對找不到矛盾,決定找不到衝突,這叫一乘法。凡是會有牴觸、有矛盾,那都不是圓融。

  所以真正入到真實解,所謂是「願解如來真實義」,要曉得宇宙之間沒有衝突。我舉個比喻跟諸位說,外面是大宇宙,我們人身體是小宇宙。你看人的身體,外面五官,眼睛跟耳朵不一樣,耳朵跟鼻子不一樣,內裡面五臟六腑,器官不相同。不相同就好像我們族群不相同,宗教不相同,文化不相同,但是它在一個身上,有沒有衝突?眼睛跟耳朵有沒有衝突?沒有,耳朵跟鼻子有沒有衝突?沒有,不但沒有,還互相照顧。這個地方有癢的時候,你看手它會去摸摸它,這就是互助,為什麼?一身,它是圓融的。到你融通的時候,你曉得整個宇宙是圓融的,整個宇宙是自己,佛家講這叫法身。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什麼時候你能夠融入?一切萬法是自己,所以你怎麼會不愛人?人不是別人,是自己的一分。就好像我們身上一根汗毛,一個細胞,你都很珍惜它,愛它,為什麼?它是一體,一體就圓融,對立就不圓融。如果我們身體要對立了,這人生病了,嚴重就死亡,就是這麼個道理。大宇宙跟小宇宙是一不是二,大小不二,一多不二,所以入不二法門就圓融了,這叫真實解。你看所有一切人都是自己的親人,看到老人是自己的父母,看到年齡相彷彿的是自己兄弟,看到年輕人是自己的兒女,你真關懷,你真照顧,哪有分別!看到善人讚歎,看到不善人知道他被環境污染,習氣很重,你不會責備他,不會怪他,你一定會有心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肯定是這樣的。為什麼?自他不二。所以清涼大師後面的兩句話,「願諸學者,善擇知見」,我們要善於選擇,選擇圓融,選擇不二法門,那你真的得大自在,真有受用,沒有學過的東西,一接觸自然就明瞭,這就叫善學。下面有四首偈,是舉事來做一個比較,「舉事校量」。第一首偈裡頭說:

  以三千大千界。】

  這是講世界,佛家裡面講的,一尊佛他的教化區多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到底多大?過去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三千大千世界,用現在人的計算,是十億個銀河系,這叫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

  戴一劫身不動。】

  這都是比喻,你能夠頂在頭上多少時間?一劫,你在那裡不動。

  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

  他說這個都不難,你相信《華嚴》比那個更難。你們想想,佛很會比喻,這種比喻我們想不到的。你說相信這個多難,愈往上面去愈難。第二首偈講:

  以手擎十佛剎。】

  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個佛剎就是十倍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十倍就是一百億個銀河系。一百億個銀河系,這比前面多了十倍。

  於一劫空中住。】

  你手上托的,托的這十個佛剎,時間多久?一劫。你這樣托著,托了一劫這麼長的時間。

  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

  這個難比前面多了十倍,你就曉得能相信《華嚴》這是多麼困難。下面說:

  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

  還用前面的比喻,前面說十個佛剎,也就是說一百億個銀河系,這一百億個銀河系裡面所有的眾生,你是個大施主,你能夠布施,讓他們非常快樂。布施多久?『經一劫』,這個一劫是講世界成住壞空一次,這麼長久的時間。你布施這麼多眾生,十個佛剎裡面的眾生,就是一百億個銀河系裡面所有眾生,你用財布施,布施他們,讓他們享受,這個福報你說多大。跟《華嚴經》比不大,信這個法門的,你的福報超過他,這是說勝。佛菩薩勸我們對這部經生信心,你看他用的這個言語、用的這個方法,真的我們世間人想不到,怎麼會用這種比喻,這個比喻是比喻到極處了。末後再說:

  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

  不講全部《華嚴經》,這一品,你看這個經文,『十剎塵數如來所』,這個沒法子說了。十剎,剛才我們講了,一百億個銀河系,把一百億個銀河系都磨作微塵,這個微塵是什麼?我們今天講的基本粒子,你說有多少!拿這個數目是什麼?『如來所』,一粒微塵是一尊如來,你去承事供養,這個福報多大。你能夠承事供養一尊佛的福報都不得了,你能夠供養十個佛剎微塵數的如來。十個佛剎大家沒有概念,一百億個銀河系你會有概念,一百億個銀河系裡面所有的星球都把它磨成微塵,我們今天講基本粒子,這個基本粒子數字有多少!一個基本粒子算一尊佛,你去親近承事供養,你修的這個福報多大,而且經一劫這麼長的時間。

  然後告訴你,你能在《華嚴經》,就是這一品,你能『誦』,讀誦,你把它讀一遍,讀了怎麼樣?你能夠依教奉行,『持』是依教奉行,你能做到,那你的福報超過前面所說的。清涼大師有個簡單的開示,我們看看,「後一校量餘行之難,唯明誦持」。你看前面講為人演說都沒有講,只講誦持,功德就這麼大,如果要是你再能夠為人演說,那更不得了。所以「亦顯修行真解,非可校量也」,沒有法子說。這四個比較,「後後過於前前,巧辨深勝」,這個善巧的辯論,真的我們要向佛學習。佛舉的這種比喻是我們無法想像到的,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深,講了四層。

  這品經我們學過了,真的我們在此地為人演說,我們也很認真的在學習,相不相信?相信。你看看前面我們所讀過的,就是末後的這一大段「喻況玄旨分」,裡面講二十種德用,講「菩薩自在益生德」。益是利益,生是眾生,菩薩在十法界得大自在,念念行行無不是利益眾生,為什麼?他入不二法門,他得到圓融的解脫。在他的認知裡面,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他沒有障礙。第二講「菩薩普應群機德」,各種不同根性的人,他都能應付得了,他都有能力教學,初學的也好,老修的也好,這是個非常好的老師。所以我們能想到當時釋迦牟尼佛在世,你一定要知道,你了解這些歷史,你就明白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他老人家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學習。印度在那個時候它是宗教之國,它是學術之國,學術界裡面的高人太多了,宗教界裡面的大師也太多了,釋迦牟尼到處參學,一個不漏,統統都跟他們學過。又修六年苦行,因為印度宗教修苦行,他也跟著他學,修禪定,禪定在印度風氣非常興盛,很普遍,這就是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世間禪定,為什麼?沒出六道輪迴。禪定就突破了時空的維次,所以他們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一清二楚。

  可是這裡面有問題,六道從哪來的?沒有人能解答。為什麼會有六道?也沒有人能解答。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都是大問題。釋迦牟尼佛再也沒辦法學到了,所以他在恆河旁邊大樹底下就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就是以後這經上所講的,《華嚴》上所講的,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這一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問題全解決了。然後我們才曉得,就像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沒有一個眾生是例外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跟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能力、同樣的相好,相好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沒有差別。我們現在不一樣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把我們說出來了,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一個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佛,有妄想分別執著叫凡夫,差別在此地。

  學跟不學實在講關係不大,釋迦牟尼佛示現學,學了十二年,學了之後統統放下,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因為佛教講兩種大障礙,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你所學的要不能放下,你所學的變成所知障,你不能見性,障礙見性;你有貪瞋痴慢,有自私自利,這叫煩惱障,這不能見性,見性必須這兩種障礙都放下。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欲望放下了,這我們知道,像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這放下了,我們懂了;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那所知障放下了。兩種障礙沒有了,自性現前,自性裡頭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成就佛法裡頭最高的學位。

  這個我們要知道,佛、菩薩、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所以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三種煩惱統統放下,是最高的學位。如果這三種只放下一種,我們也做了一個比喻,這樣大家看了就更容易清楚一點。我們用紅、黃、藍三原色,我們把黃色的比喻作妄想,把藍色的比喻作分別,把紅色的比喻作執著,凡夫是這三種統統都有。我們把眼睛比喻作自性,外面境界就是法相,或者我們說眼睛是法性,外面是法相,這三種東西障礙了,障礙之後我們看東西就看不清楚,扭曲了,看不到真實面目。凡夫就是這樣的,佛說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能證得,你看不到事實真相,統統放下就成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一次統統放下,所以他成佛了。

  那佛教我們,我們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慢慢來,你先把執著放下,那就變成這樣子,這是什麼?這是阿羅漢,阿羅漢有妄想、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第一個學位就拿到了,佛門第一個學位拿到了,阿羅漢。再進一步,把分別放下,於一切法不分別,這個放下了,藍色放下了,只剩一個,這就清楚多了,這是什麼?這是菩薩。佛再告訴你,這是妄想,菩薩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再把妄想放下,你本來是佛。現在我們要問,這三個東西是不是真正障礙法性?沒有,沒有障礙;有沒有真正障礙外面的法界?也沒有,那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佛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抽象概念,它不是真實的,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了,你放不下那你就是凡夫,我用這個做比喻諸位容易懂。所以與學跟不學關係不大。這我們從中國也有一尊佛出現在世,但是他不是以佛身,他以祖師的身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這個示現跟釋迦牟尼佛異曲同工,兩個一對照你就明白了。

  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去學習過。他年輕的時候砍柴,樵夫,每天靠賣柴過日子,他非常孝順父母,養他的母親。二十四歲那一年,應該是二十三、二十四歲的時候,他賣柴偶爾聽人念經,他就在窗外站了一會兒,聽他念,他一聽就懂,他就跑到裡面問這個念經的人,你念的是什麼經?他說我念的是《金剛經》。他說這個很有味道,我懂意思。沒念過書,從來也沒有接觸過這個經典。結果一談,這個念經的人對他很佩服,說:你這個人像天才一樣,很難得,你應該要跟五祖去學習,那是禪宗裡唯一的一個大德,你要跟他去學習。但是他沒有錢,天天要靠賣柴過日子,老母親要養。這個人很難得,當時送他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他說:你的老母親我們大家替你照顧,你好好去學,你會很有前途。

  他到黃梅見了五祖,談話的時候那真的跟人家不一樣,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作佛。學佛就是學作佛,我不作佛我來學佛幹什麼?我想大概五祖一生接近過很多人,從來沒有一個人有這麼大的口氣,我要來作佛。五祖跟他談了幾句話,好了,算了,你到碓房裡面去破柴舂米,去做義工。他在黃梅住八個月,八個月沒有進過講堂,沒有進過禪堂,只是在廚房裡面破柴舂米,做苦工。八個月之後,五祖忍和尚就把衣缽傳給他了。只跟他一次交談,半夜三更,講《金剛經》大意,我們看《壇經》的記錄,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豁然大悟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了,這種人很稀少,就放下了。放下之後他對世出世間全通達了,智慧開了。佛教的經教,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給你講。他也沒有學過戒律,也沒有學過禪定,也沒有學過般若,全通了。這就說明學跟不學不重要,放下重要。

  我當年初學佛的時候,第一天跟出家人接觸,就是章嘉大師。方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我有個朋友認識章嘉大師,帶我去見這位老人。這位老人,我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祖父輩了,我很尊敬他,很仰慕他。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方老師把佛法的殊勝告訴我了,我知道佛法很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很快就契入?我這個問題提出,他老人家很冷靜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這樣子差不多看了半個小時,一句話不說,我也很冷靜專心想聽他的開示,半個小時之後他才說一句話,說有。這有我們精神馬上提起來了,有之後他又不說話了,他看到我們精神一振他又不說。第二次大概停了五分鐘,跟我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沒有他那個定功,我們聽了這兩句話似懂非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

  到以後,大概總有二十年之後,我豁然想到,才曉得他老人家這種教學方法,為什麼?我們年輕,心浮氣躁,問出這麼一個大問題,他看你半小時,讓你整個精神定下來,才教你,心浮氣躁學不到東西。所以我跟他三年,每次跟他的言語很少,都在定中,這才能傳法,才能受益。言語不多,叫你一生都不會忘記,而且真的依教奉行。他跟我講的我真的去做,一直到今天,五十六年了,五十六年我都是放下了,一年比一年放下一些。所以放了五十多年,現在才體會到《華嚴經》的味道,就是放下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沒有辦法,那是我們做不到,我們也不敢高攀,那是佛境界,我們現在是提升到菩薩境界也就不錯了,但是還要向上提升。

  菩薩的階級,《華嚴經》上講五十一個階級,那就是五十一年級。那我們現在在幾年級?也不過三、四年級而已,不高,要不斷向上提升,愈提升愈快樂。就是一點點現前得的受用,真的像方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感激老師,老師不欺騙我,我們要沒有老師的指點,沒有老師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會生活在煩惱跟痛苦的世界,哪有這麼幸福,哪有這麼快樂,這不可能的。所以學了之後要真幹,這很重要。

  章嘉大師曾經跟我討論過一樁事情,這是個哲學問題,就是佛法,到底佛法是知難行易,還是行易知難?這屬於哲學問題。老師最後的結論,佛法是知難行易。我當時很難理解,以後讀到《壇經》,再想到釋迦牟尼佛,才知道真的,你看惠能大師不是很容易嗎?他一下放下,知就圓滿了。如果你不肯放下,你研究三藏十二分教,研究通了,還是世間智慧,不叫出世間法。所以世出世間,我們現在明白了,什麼叫世間法?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沒有放下,你就是把《華嚴經》背得滾瓜爛熟,講得天花亂墜,世間法,為什麼?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要懂。什麼叫出世間法?無論你學也好、不學也好,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出世間法。你放下執著,就出了六道;放下分別、妄想,你就出了十法界。

  諸位同學,你要想真學佛法,首先要持戒。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我這麼多年走過世界許多地方,接觸我們出家在家的同學,我深深感到學佛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在家學佛,十善業道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搞佛學,你沒有學佛;出家同修,沙彌律儀做不到,所以都不是真的。為什麼做不到?你們沒有基礎,這就是世尊在經上講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中國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學小乘,他用儒、用道做基礎,現在我們儒也不學,道也不學,小乘也不學,所以你沒有基礎,修學一輩子,都是世間法,都不得受用。所以這些年來我才極力提倡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奠基礎,然後學十善業道。

  我們學這個也要有經典做依據,淨宗最高的指導原則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句話,淨業三福。第一條三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頭一條,頭一條就是十善業。十善業的基礎是孝親尊師,你不孝順父母,不尊重老師,這個根基沒有了。《弟子規》教什麼?教孝親尊師,所以我用這個來落實孝親尊師。慈心不殺是因果,我們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落實這一句。第三句是《十善業道》。要紮這三個根,這三個東西,這都屬於戒律,這不是理論,這是德行。這三個你百分之百做到了,你有菩薩的基礎,你有作佛的條件。所以你要先取得這個基礎之後才可以入佛門,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你才有資格入佛門。那我們如果用這個條件來衡量,我們都沒有資格入佛門。所以要補習,小時候沒有學,現在補習來得及,要認真去學習,然後我們才能學大乘教。

  大乘教裡面要守住祖師代代相傳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學到什麼時候?學到見性,這個要記住,佛在經上所說的,不要學很多經典,學一種,他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不但是佛經平等,佛法跟所有宗教經典平等,跟所有的學術平等,這個世間的科學、哲學都平等。你只要一門真正深入,入到深處就豁然大悟,問題就解決了。不能搞太多,搞太多你太雜、太亂,太雜太亂你就會變成心浮氣躁,你什麼都得不到。所以佛法著重在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你只要這三個得到了,沒有一樣不得到,這是真正的學問。你今天有真誠、有清淨心、平等心,你聽我講《華嚴經》你會開悟。你沒有這三個心,聽是聽了,像經上講的,種善根,這一生當中悟不了。我們再看最後這幾句總結:

  賢首菩薩說此偈已。】

  這部經是賢首菩薩講的,賢首是第十信位的菩薩,也就是十法界裡頭最高的階層,他把這品經講完了,這品經是他自己修行的境界。

  方世界六反震動。魔宮隱蔽。惡道休息。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頂。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隨喜。】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一段講了幾樁事情,第一個是震動世界。說這樣大法,讓整個世界震動了,為什麼?說出成佛之道。第二個,這些邪知邪見都不能夠隱蔽,這就是中國人常講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佛法跟它一比,那些都比下去了,是這麼一個意思。第三個,佛現身作證明,給賢首菩薩作證明,證明他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沒有誇大,沒有妄言。摩頂,摩頂讚歎。隨喜,這就是諸佛身業加持他;口業,讚歎是口業加持他;佛心,是意業加持他,圓滿的加持。這最後一段要讓我們相信,賢首菩薩說的,佛來給他作印證,所以我們深信不疑。

  今天我們這個緣無比的殊勝,「賢首品」今天講圓滿,十信位的圓滿,第二大段的大單元的圓滿,下面第三單元是十住菩薩,那就脫離十法界了。這是十法界最高的一層,脫離十法界。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