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昨天我們從「眾聲悅意喻」,比喻菩薩「四辯悅機德」,使我們聯想到世尊說法的四種意趣,四意趣,「平等意趣,別時意趣」跟「別義意趣」。今天我們再看第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什麼叫做補特伽羅?這句是梵語下面有解釋,「補特伽羅」翻譯成中國意思就是「眾生」,或者是翻譯為「有情」。由此可知,這條是講「隨眾生之樂意,而種種說法」,這條非常重要。實在說就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只有佛菩薩才做得圓滿、做得徹底。正如同經論裡面常講「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無法想像的境界。佛在講台上講經教學,無論是什麼樣的聽眾,程度高的人聽,佛講得很深;初學的人聽,他聽得很歡喜,佛講得很淺顯,我都懂。人聽,適合人的根機;畜生聽,適合畜生的根機;靈鬼聽,適合靈鬼的根機;菩薩、羅漢聽,也適合他們的根機,各個都得利益。這種說法我們在初學經教的時候,李老師說這叫大講堂,能契合各種不同根機。這不是樁容易事情,沒有辯才意趣是做不到的。這個辯才意趣就非常重要,對於接引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非常要緊。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問題非常複雜,也非常嚴重,而且每個人、每個家庭大多數都遭遇到困擾。哪些困擾?父子不和,兒女不聽父母的教誨、不聽教訓,父母沒有辦法教兒女。父子出了問題,於是一切問題都發生了,年輕人他在學校裡面不聽老師的,在家不聽父母,在學校怎麼會聽老師?背叛;在公司行號裡面不聽老闆的,在政府機關做事不聽長官的。他的標準在哪裡?他的標準是利害,於我有利的勉強跟你合作,於我沒有利益的就不合作,這問題多嚴重。這個問題一擴大就是整個世界的問題,也就是什麼?人跟人對立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矛盾的問題,當然會形成人與人之間衝突的問題。今天的衝突,夫妻衝突、家庭衝突、社會衝突、族群衝突、宗教衝突、國家衝突,這問題怎麼辦?這些事情太多、太明顯了,人人都知道。所以許多人懷疑這個世界還能好嗎?那我們想想在一個世紀之前,沒有人懷疑到這個世界還能好嗎?這個話你決定聽不到的。那也是戰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的憂患意識沒有今天這麼嚴重。許多人都在想這問題怎麼解決?這是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真的像西方宗教家所說的,前途是世界末日。

  這個世界還能和平嗎?還有希望嗎?還有前途嗎?這些問題我們去找誰?遇到這些困難,有人來問我,我告訴他:你沒看到小朋友,小朋友遇到困難他怎麼辦?他回去找他爸爸媽媽。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今天遇到這個問題,遇到困難去找誰?找老祖宗。我們中國老祖宗是誰?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下面是孔子、孟子。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世界承平?他們用什麼方法?找老祖宗就對了,找釋迦牟尼佛就對了。這是我們看到小朋友發生的問題,三、四歲的小朋友。同時使我們想到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他說的話,就是叫我們去找老祖宗,他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為什麼?古聖先賢他知道,問題沒有發生他就曉得會發生問題,他懂得防範,問題發生了不至於擴大。用什麼方法?教學。《三字經》前面的八句話,是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真言、神咒,套一句佛法說無上的神咒。為什麼會出問題?「性相近,習相遠」,就出了問題。本性本善,大家是一樣的,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本性會受染污,受染污就變成不善。那個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裡面沒有貪瞋痴慢。

  現在這個社會幾乎全世界都是這樣,一切都是向錢看。中國從前造錢用銅做的,造錢,銅錢那裡頭很有學問,在銅錢最早的時候是用刀,它的形狀像個刀。你到故宮博物院裡面看到,上面是個刀的形狀,刀柄是個錢,這上面是個刀的形狀,下面是個錢。以後造錢,刀不要了,留著下面那個錢。但是那個錢是圓的,當中有個方洞,有個孔,方的,表的意思多。那個形狀是什麼?形狀就像犯罪人在從前的枷,那個銅錢的樣子像枷。你看到那個樣子這戴上枷鎖犯罪了,這是警惕你。古時候上面有個刀,那是更明顯、太明顯了,告訴你這個東西是有用,不是好東西,你要很小心謹慎去用它,用錯就壞了。為什麼?會增長貪心,跟你的本性愈去愈遠,要會用它,可不能被它迷住了。所以叫錢眼,不能鑽到錢眼裡,鑽到錢眼裡就戴上枷鎖。另外還有個表法的,更深一層的意思,外面圓的,裡面是方的,古人所說「中不方,名不章」,內裡面要方方正正,外面要圓融。它表這個法,表這個意思,這就是中國文化。內裡面什麼?內裡面是空的。外面什麼?外面有邊,外面有,裡面空,這裡頭深奧的哲學顯示在這錢面上。現在沒有了,現在是用紙錢,紙錢是過去有,是在春秋祭祀的時候燒給死人用的,紙錢不是活人用的,現在統統用紙錢了。真的人降格,降得跟鬼差不多了,鬼什麼?鬼貪心。貪心變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想想這道理。現在設計這些鈔票的人跟古人不相應,如果說古人設計鈔票,一定設計出古聖先賢的格言、教訓印在這上,叫你一看就知道,圖案要美,文字字字警惕人心。從前人有智慧知道這個東西。

  「性相近,習相遠」,下面說「苟不教,性乃遷」,你就得防範,你要重視教育。教從哪裡教起?諺語說得很好,這都是傳統幾千年老祖宗教的「教兒嬰孩」。父母教子女,你要使子女一生會孝順父母,一生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不會變心,這是中國的教育。中國教育理念目標就是這個,孝敬父母、愛父母的心一生不變,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不會變,從小教!他出生眼睛睜開了他就會看,他就會聽,就要開始教了。已經養成壞習慣,那就麻煩了,把壞習慣再扭正過來,可不是容易事情。

  於是我們就明白,今天的世界大亂,是這一百年前,確實整個世界動亂,大家把古聖先賢教給我們教育的理念、方法疏忽了。開頭一代是疏忽,疏忽也是無可奈何,戰爭逃難,顧命要緊,其他的都擺在其次。所以在那個時候疏忽,第一代疏忽了,第二代模糊了,第三代就沒有了,到第四代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教育,把它丟掉乾乾淨淨,社會怎麼能不亂?於是對立、矛盾、衝突、背叛全都出現,有沒有方法制止?沒有方法!可是我們藉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傳媒的進步,真正有志士仁人把從前老祖宗這些方法找回來,還有效。不能讓世人都覺悟,如果能夠有萬分之一的人覺悟,千分之一的人覺悟,社會還是有救。這些人有沒有?肯定有,我們相信。諸佛菩薩、各個宗教裡面的神聖都有愛心、都有慈悲心,他們會到這個世間來,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救度這些苦難眾生。這就是這段重要的意趣,補特伽羅意樂的意趣。我們已經看到了,就是講聖賢的道理,講倫理的道理,講道德、講因果的道理,講佛菩薩的教誨,喜歡聽的人還有,在這個世界上還不在少數,我們講到的萬分之一的人很有可能。這個世界上有六十億人,萬分之一就是有六十萬人,我相信有這個數字,這麼多人聽到善法生歡喜心。

  如果我們能夠有這些大心人士,發心認真的修學,把聖賢教誨要做到,做不到講給人聽,人家不相信,要真正做到。就像儒家給我們講修學的層次,我們把儒跟佛合起來講,合在一起講從格物下手。格物是斷煩惱,斷煩惱就要守規矩,就要持戒,持戒救自己、救眾生、救這個世界,你說你能不持戒嗎?這個事情不是個人事情,個人墮地獄是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不相關。可是今天我們真正能持戒,表現出持戒是救度眾生、是護持正法。所以今天持戒不是為我自己,是為正法久住,是為了復興民族傳統的文化命脈。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你就曉得這是多麼重要,這是使命,我能做到,中國五千年文化命脈就能夠傳下去;我要不做就會斷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今天認真努力學習,落實《弟子規》,這個精神意趣要懂、要明瞭;我們學習《感應篇》,學習因果教育,老子傳的二千五百年的道德不至於在現前斷掉;學習十善業道,這是護持佛法,如果不學習十善業道,用什麼護持佛法都護持不了,為什麼?佛法會滅亡。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法寶法師,叫人帶信給我,他說佛法在這個世間,還能不能繼續保持三十年?意思就是三十年之後這世界上沒有佛法,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有《十善業道》,佛法還會在這個世間,有《沙彌律儀》,佛家講的僧寶,還能夠繼續傳下去;如果《沙彌律儀》沒有了,僧寶就斷掉,三寶就缺一個。三寶是三足鼎立,一個缺了,那兩個也就差不多,雖然還有,時間也不會太長,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

  我們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不要發心來續佛慧命,護持正法久住?這些東西絕對不是在宣傳,不是在演講,是要自己真正做到。自己做到就是儒家講身修了,我自己做到了;自己做到之後還要幫助這個家庭,叫家齊,就是一家人做到。我們四眾同修住在一起,組這個小的道場,這個小道場各個都做到,這個小道場就是六和敬的道場,這個小道場就能夠護持正法,令正法久住。久住不是一句空話,你自己不做,天天念沒用處。在這個時代,佛法快要滅亡,你救了一把,你功德很大!如果《十善業道》、《沙彌律儀》把它丟掉,你眼睜睜的看到佛法在這個時代裡頭斷掉,你說你有沒有過失?自己在這個世間生死事小,這不是大事;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事。就是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大事。眾生歡不歡喜?眾生看到就生歡喜心。老祖宗講的「人性本善」,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都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不到兩年,國內外許多人去看過,都受感動,他為什麼會受感動?人性本善。他看到那麼個小的地方,那個地方的老師、居民把《弟子規》做到,身修家齊了,和諧社會落實了。

  確實我們這個做法,給這個世界上許多的志士仁人增長了信心。原來他們信心都沒有了,我們跟他講,把全世界各個族群、各個宗教古聖先賢的教誨說給他聽,他聽了都點頭,點頭完了之後搖頭。點頭什麼?說得好,太好了;搖頭是什麼?做不到,這是理想。他懷疑什麼?古聖先賢所說的也是理想,也沒有做到,今天怎麼可能會做到?古人留下這些文字的記載,他們用什麼眼光看?這是桃花源記,這是烏托邦,理想的樂園,不是事實。古時候的社會會有這麼好嗎?他不能相信。所以我們用實驗,做個實驗給他看,看了之後才受感動,是真的不是假的。湯池人可以做到,哪裡人做不到?只要有人帶頭,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人都是本善,人都是本覺,你要有這個信心。這些背離本性的眾生不能回頭,不能怪他,你要怪他那就永遠做不好、做不到了。看到之後要像聖賢人一樣,回來責備自己,我做得不好,沒有個好樣子給他看。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就解決了。

  反求諸己做得最圓滿的,給我們後人最好的榜樣,就是舜王。舜王的父親跟他的後母,還有後母生的弟弟,這一家四個人,三個人都有陰謀想把他害死。而舜沒有想到父親、後母、後母生的弟弟他們的不善,只想到他們不喜歡我,我做得不夠好,天天想自己的過失,天天改過,三年把這三個人感動!這三個人對他就好了。這家齊,身修好了,家齊了,這叫家和萬事興,鄰里鄉黨沒有不佩服、不尊敬舜。這個事情傳到皇上那裡去了,那時候皇上是堯王,堯王要派人來看看是真的是假的,派什麼人?派他兒女。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看是真的是假的,九個兒子跟他做朋友,這發現是真的,一點不假。堯王委任他做官,最後選他做繼承人,王位傳給他。大孝!父母愛你,孝不難;父母不愛,父母恨你,這個孝才難。舜,你看父親、繼母跟弟弟都恨他,恨之入骨,能盡孝始終不移。

  那你想想,他的盡孝對於民族的貢獻,對於國家的貢獻,對全世界人民的貢獻有多大。我們講人與人的相處,就今天的世界年輕人不孝父母,要用誰來救這個事情?舜。我們要發心學舜王孝順父母,奉事師長。親親尊賢,親親是孝道,尊賢是大義,能救這個世界。救世界要從誰做起?從哪裡做起?從我先做起。可不能求別人,求別人這個世界決定會走向末日,從自己做起。誰是救世主?我自己是救世主。真正明白了,他就肯發心。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兩句話不是口號,是真的,發這個心跟佛法裡面講的發無上菩提心沒有兩樣。無上菩提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真正發心要做到這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是聖賢,不是普通人,這個人是誰?就是我自己,這世界才能救!不能靠別人。大家都發這個心,聖賢就多了,菩薩就多了,對於幫助這個世界化解一切艱鉅的問題,信心就生起來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每天到湯池去參觀的將近兩百人,平均每天,看了之後都受感動。這個給我們帶來堅定的信心,幫助我們建立無上的弘願、大願,我們應該要這樣做法。古聖先賢在社會第一個選擇,就是選擇教學。你看看許多宗教家,釋迦牟尼佛不選擇做國王,他是太子,不要做國王,選擇教學,今天講職業教師,一生教學。佛門裡面,在中國弘法譯經,早年最有成就的安世高,安世高也是王子,安息國的王太子,他父親死了之後繼承王位做了半年,把王位讓給他叔叔,他出家了。跟中國很有緣分,到中國來弘法翻經,最早期翻經最有成就的;以後是鳩摩羅什、玄奘大師他們。那是捨棄王位從事於教學。再看看世界上這些大宗教創始人,全都是從事於教學,穆罕默德教學二十七年,耶穌是被人害死,他只教了三年。中國孔子教學,也是很長的時期,但他到晚年才專心教學,萬緣放下,專心教學五年。這些人都可以說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千年萬世後代的這些人們留下最好的榜樣,這是我們要明白的,應當要學習的。

  真正有志一同,人數多少不拘,這什麼?看緣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緣分挺盛,很難得,我們在經上看到記載常隨弟子,就是不離開身邊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個成就,最低限度都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我們都知道,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了,這叫真的成就,這阿羅漢沒有執著。更進一步的分別也放下,菩薩;更高的跟佛陀是一樣的,有,也不少,起心動念都放下了。但是老師在,老師在要表演什麼?尊師重道,雖然自己成了佛,還稱菩薩,不稱佛。所以菩薩裡面有十地菩薩、有等覺菩薩,其實那些都已經成佛了,都是圓滿的佛,給我們表什麼?尊師重道。就是三福裡面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還是遵守佛陀的教誨持戒、修定。這是什麼?這是我們佛門講的影響眾,他來做樣子給我們看的,像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勢至,做樣子給我們看的。

  佛法傳到中國來,在中國有輝煌的成就,要比起古印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什麼原因?因為中國本身有儒跟道五千年良好的傳統,佛法傳到中國來,跟這些聖賢一接觸就通了,融合成一體了。形式上有儒釋道三家,裡面沒有,我們看到少林寺的一塊碑,唐朝時候留下來的。聽說是唐肅宗的年代最初刻的,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至少是一千三百年前。這塊碑的內容「混元三教九流圖贊」,那就說明在中國三教九流已變成一體,變成一家人。尤其是儒釋道這三家圓融無礙,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在中國早就提倡了。

  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示現在人間教化眾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順眾生,隨眾生的樂意,隨他的喜歡。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是眾生喜歡什麼身,就現什麼身;眾生喜歡聽什麼,他就跟你說什麼。譬如現在眾生最喜歡的是什麼?是錢,向錢看。那我們今天應該怎麼樣教化眾生?教他發財,他就來了,這是真的。我們看這段文講就這個意思,「隨眾生之樂意,而種種說法也,先對一眾生讚歎布施,見其人已樂欲布施」。這個一是一類、一群,讚歎布施,你讚歎布施,他一定肯布施,為什麼?施一得萬報。你布施,財布施得大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多麼誘惑人,誰不想要!真的一點都不假。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發財不是靠手段,不是靠幸運,我們怎麼講?要靠命的。你命裡有沒有財?命裡有沒有富貴?命裡為什麼你有富貴,他沒有富貴?這講到前世,沒有前世講不通,因果通三世。你前世喜歡修財布施,你這一生得財富,很容易得到。那個人前生沒有修財布施,想盡方法賺錢賺不到,你發財想幫助他,你拿出本錢叫他做生意,無論做什麼生意他都虧本,為什麼?命裡沒有財,所以別人幫都幫不上忙。那怎麼辦?修布施。

  這個例子中國古籍裡,不僅是佛教,道教、儒教都有,太多了。布施愈修愈多,你修財布施,你不要怕賺錢不容易,我布施掉了明天怎麼辦?不要去想這個,頂多我留一點點來過生活,過最低水平的生活,多餘的全部施掉,絕對沒有多久又回來了;換句話說,無論你從事那個行業都賺錢,你種的因。中國從前供財神,財神是誰?春秋時候的范蠡。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中興,這個真難,真不是容易事情。成功之後他馬上就退了,他知道越王勾踐的個性,他非常明白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患難的時候他需要你,言聽計從,富貴的時候他不需要你。那時候他有兩個得力的幫手,一個是范蠡,一是文種,范蠡告訴文種,勾踐的個性成功了要走,他不相信。范蠡是走了,也就是逃亡逃走了,沒有告訴越王,逃走了,改姓名叫陶朱公做生意,帶著西施做生意。從小本生意做起,做了幾年發達發大財了,發財之後他施捨,拿這個錢去救濟一些貧苦,統統散掉,從小生意再做起,過幾年又發了,三聚三散。所以中國人供他做財神有道理,他真的是經商的模範。跟佛法講的道理完全相應,愈施愈多,這是教你發財是這個發法。那文種不相信,結果文種被越王賜死,他自殺了。所以范蠡聰明,成功絕不留戀位置趕緊走,國家恢復了,他就做平民。佛教給我們你要想致富,你就要修財布施;你想要聰明智慧,那你要修法布施。我們印經,現在有光碟給人家講解,自己認真修行,自己修行也是法布施,依教奉行,你感化很多人,那怎麼不是法布施!用自己的身體,身體叫內財,財法兩種布施都具足。同時這裡面還有無畏布施,別人看到你這個樣子,對你產生信心,原來是一點信心都沒有,對你生起信心。自己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同樣也能獲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翻過來,這佛也說得清楚,吝財的人果報得貧窮,吝財不肯修財布施,貧窮;不肯修法布施,愚痴;不肯修無畏布施,短命、多病。這個道理要講清楚、講透徹,現在人喜歡聽,你不是喜歡發財嗎?我教你怎麼發財法,在大學裡面學那些課程發不了財;在佛法裡上幾堂課,你真懂了,你真的就會發財。你可以很認真努力去做,到發財之後,別人就相信了,這真有道理。

  佛對這種人就投之所好,他喜歡!樂欲布施,樂是歡喜,非常歡喜修布施。到這個時候他很歡喜布施,他的願求都得到,譬如財富很多了,聰明智慧都有了,又健康長壽了。這時候再進一步告訴他,這些東西保不住,人命無常,曇花一現。天上人間,人間的富貴跟天上不能比,四王天比不上忉利天,忉利天比不上夜摩天。欲界裡面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壽命再長也是曇花一現,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譬如人壽百歲很長壽了,看到水面上的蜉蝣(小蟲),在水面上跑來跑去的,牠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牠的壽命大概就七、八個小時,七、八個小時從生到死牠一生。蜉蝣要看人活一百歲,那就神仙一樣!還是跟我們看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那麼長,很羨慕。蜉蝣看我們百歲的人,就像我們看非非想天人一樣,牠幾個小時牠是一輩子。

  你能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對於那些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你興趣就沒有!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真正快樂永遠不老、永遠不死、永遠不病,你一切生活所需能隨心所欲。像欲界第五天化樂天,他需不需要積這些財富?不需要。他需要的東西,他念頭一起自然就來了,就有了,化樂天。再上去,他化自在天都不用自己變化,自己一動念,第五天就知道了,趕快變化來供養,所以叫他化自在天,他真正得自在。但這是欲界出不了六道輪迴,壽命再長,福報享盡了還是要墮落。這個時候就可以勸他,勸他持戒。「更毀訾布施」,對於這樣的人,就跟他說布施不是好事情,為什麼?增長煩惱,增長你的貪瞋痴慢,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應當要持戒、修定、開慧,不但要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這個幫助眾生有階段性的。

  像今天對社會整個大眾來講,那你就是要講這些東西,講布施,到整個社會和諧、整個社會太平了,人民都富裕,智慧都提升,你想不想永生?他就會求永生。秦始皇做了皇帝,派許多人到海島上面去找神仙,求不死藥,這欲望就來了。他欲望已經不在財富,這東西他沒有興趣,他要求永遠不老,求長生不老。你就告訴他有長生不老的方法,持戒、修定,得定之後空間維次突破,你就能夠看到六道裡面的真相。這時候再幫助他提升,他就相信了。什麼時候鼓勵他做,什麼時候這個東西不必再做,要提升,這就是隨眾生心,隨著眾生的欲望。「持戒等亦如是」,布施、持戒到這個時候也要叫他放下。為什麼?「是於一法毀讚相違者」,這一法有時候要叫他放下,有時候要讚歎他認真去修學,看什麼時節因緣,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

  「初為除人慳吝之心,故讚布施」。這說出原因了,因為現在人都有貪,慳貪,貪而無厭,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愈是有錢的人愈是一毛不拔,對於這樣的人就要讚歎布施的功德。至於到叫你放下,這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統統要放下,那是什麼?那是教他成佛。你這些東西要不放下,這是什麼?執著。這些東西不放下,你的果報是在六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放下不是叫你不做,做的什麼?沒有這念頭。對於財富的念頭沒有了,求智慧的念頭也沒有了,求健康長壽的念頭也沒有了。為什麼?有念就是妄想,就是分別,你不能回歸自性,你不能見性成佛。見性成佛得一切都要放下。所以佛菩薩他會觀機,看這個眾生現在是什麼程度,教他什麼,絕對不會教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幫助他提升。

  現在的人心都是貪著名利,你就教他修如何真正得到名利,他一定很歡喜。佛法裡這些東西多、教材很多,現在出家、在家都不講求,都不去弘揚;天天只為亡人服務,天天搞超度。他們一看都嚇到了,為什麼?他貪生怕死,一看到你搞這個,他當然反對。所以佛法真的你要是徹底明瞭之後,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能契一切眾生現前的根機,這才叫善教、善學。佛真的沒有定法可說,這些情形在經典裡面常有,於是初學佛的人,哪些人?高等知識分子。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幾位大學教授,還是很有名氣的教授,他們看到我學佛,就來跟我講,他說:「這佛教,《金剛經》我讀過」,我說很難得,「沒什麼希奇,釋迦牟尼佛是很普通的人,《金剛經》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一會兒講,一會兒否定,到最後莫知所云」。我聽到也不敢講話,為什麼?年輕,看到這些教授差不多都是我父親那個輩分,也不敢笑。

  然後學佛之後才了解,「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凡是批評佛法的完全錯誤,為什麼?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你批評什麼?他要有法,可以批評,他沒有法,他的法是從哪來的?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完全是活的。同樣是一個人,完全不相信佛法的時候,他教是怎麼樣講法;生起信心之後,他又是怎麼講法,不一樣;到你接近開悟,那又教你全部否定掉。所以佛有讚、有毀,有說這是,在那邊說這不是,那到底是是,還是不是?我們到底依什麼?所以沒有人指點,你要是依靠錯了,那就完了。你會對佛法產生懷疑,認為釋迦牟尼佛頭腦不清楚,怎麼一會兒說是,一會兒說非,這就謗佛、謗法、謗比丘僧,那這種事情也是很多、很普遍,不足以為怪。

  這件事情我們不能不明瞭,在經典裡面讀經學什麼?就學這些。理論抓住之後看這個佛經,看世尊對什麼樣人他怎麼說,有很多好的例子,我們看了之後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在生活裡面工作、接觸大眾就學會了,活的不是死的。現相是活的,表演是活的,演說是活的,活活潑潑,這是佛法。活潑到你無法想像。我們下一段經文就講到,就是第二十個比喻,「龍王遊戲喻,喻菩薩遊戲神變德」。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遊戲神變,他哪有定法!前面曾經跟諸位略略提過,那講現身,有些地方現多寶如來身,在娑婆世界現釋迦牟尼身,在極樂世界示現的阿彌陀佛身,為什麼不一樣?不一樣是各個地區眾生根性不一樣。為什麼說一樣?佛性是一樣,法性是一樣。所以彼佛即是此佛,此佛即是彼佛,沒有兩樣,這都屬於神變。

  我們現在《華嚴經》學到此地,一般狀況也都能夠理解到幾分,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法性,永恆不變。無量無邊的法相,法相,諸佛如來是法相、諸佛剎土是法相、十法界眾生是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法相,全是自性變現,一個體。所以我叫你看萬花筒一樣,怎麼變,不離體。你真正明白之後,你的觀念不一樣,我們今天講人生觀、宇宙觀,對人生宇宙的看法,你跟佛一樣,那是真的最正確的,一點錯誤都沒有,一體決定沒有分。所以慈悲遍法界,善意遍法界,敬父母,敬老師,敬佛菩薩、蚊蟲螞蟻、妖魔鬼怪,那個尊敬的心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為什麼?那個敬是性德,性德圓滿流露。雖流露圓滿的性德,但是在各個階層裡面,表現的樣子、形式不一樣。我們見到佛菩薩會頂禮三拜,你看到一隻螞蟻,你也會頂禮三拜嗎?哪有這個道理!那就不會。人家看到螞蟻,看到這些小蟲,你都去頂禮三拜,人家不說你神經病了嗎?但是敬的意思、意念沒有兩樣,形式不一樣。形式怎麼樣?要順眾生,眾生用什麼樣形式,那就用什麼樣形式。古時候最敬禮三跪九叩首,那他要現這個樣子;現在最敬禮三鞠躬,九十度的鞠躬,三鞠躬,不相同。在哪個地區跟哪些眾生,一定跟他們一樣,隨和的,他們認為這種禮法是最恭敬,你沒有一樣不能隨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處處在經上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都是給人啟發,現相一舉一動都是給人啟發,都是在那裡誘導,幫助人覺悟,幫助人離苦得樂。

  現在人認為沒有錢苦,沒有地位苦;有錢、有了地位,你慢慢再告訴他,還有苦,苦太多。欲界上面還有六層天,三苦八苦統統具足,到色界天欲斷掉了,欲斷掉之後這八苦沒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沒有了,八苦沒有了,但是有行苦、有壞苦。為什麼?色界有身體,有色身、有居住的環境,這個東西會變壞的。像我們有身體,身體會衰老,你青春不能永遠保持,不能保持叫行苦。他會變老老化,他會生病,壞苦;你所居住的宮殿,房屋建得再堅固,慢慢也會變壞。建成了很喜歡,到變壞的時候就苦了,又何況現在天災人禍頻繁。到無色界身體都不要了,這是六道裡頭最高的層次,真是老子所說的「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說我最大的憂患就是有身體,要沒有身體多好。老子就有無色界的思想,沒有身體多好!無色界是沒身體,沒有身體怎麼樣?沒有壞苦,永遠不壞了,也不需要居住的環境。但是有什麼?有行苦,就是這很好不能永遠保持,完全靠你定功。你哪天定功消失又墮落了,這出不了六道,所以佛說六道統苦。這些事實真相他了解,你叫他生天,他對於天沒興趣,然後他要問到底有沒有地方沒有這些苦,統統沒有?有,超越六道這問題解決了。超越六道要怎麼辦?超越六道跟你講要放下執著,要放下見思煩惱。見是一切錯誤的看法,思是一切錯誤的想法,你以為想法是正確的,全錯了,你的看法、想法統統錯了。六道眾生放下對世出世法一切的執著,你的看法、想法就正確,那就脫離六道,六道裡面的生死沒有了,真的叫了生死出三界。

  可是上面還有變易生死,不是像我們六道這種生死,變易生死,是形容他還有苦,生死是苦,還有苦,那苦什麼?修行的苦。還要繼續不斷修定提升,從聲聞提升到緣覺,緣覺提升到菩薩,菩薩提升到佛,還有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叫變易生死。就好像我們讀書一樣,從一年級升二年級,一年級念一年很辛苦,考試及格了升二年,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是這個,並不是真正有生死。二年級念完,考試及格升三年級,二年級死了三年級生了,這叫變易,這跟我們六道裡面生死完全不相同,六道裡真的是有生有死。那叫變易,你轉變,不斷向上提升。十法界到了佛法界還要提升,到這個時候才告訴你,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給你講:一念不覺,十法界依正莊嚴就變現出來了。覺是不動,迷是動的,起心動念它動,動就是迷。再跟你講宇宙的源起,這是高深的哲學與科學,真的是幫助你解決問題。到不起心、不動念,只要一念覺,後面念念覺,十法界就沒有,這到一真法界,《華嚴經》裡面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裡面的極樂世界,他到那裡去了。十方諸佛剎土哪裡你都可以去,你喜歡到哪裡就到哪裡,為什麼?十方如來是你自性變的。我們常常講極樂世界,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如果講華藏世界,唯心華藏,自性毘盧遮那。

  一切諸佛如來是自性變的,一切諸佛剎土也是自性現的,你說哪裡沒有緣,哪裡不能去,為什麼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到這個時候我們又明白一樁事情,極樂世界是方便接引,我們要想把成佛、明心見性的時間縮短,這是條捷徑。其他諸佛剎土要是按照這個道理,你一步步去提升;極樂世界就是對上中下三根大開方便之門,阿彌陀佛還是自性彌陀,那這就太可貴了。為什麼?我們自己想想看,我們煩惱習氣能斷得了嗎?真能放得下嗎?斷不了、放不下;換句話說,你必須在六道裡頭還要輪迴,哪天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你要問,我什麼時候能出離六道?你不要問別人,與別人不相干,為什麼?六道是你自己製造的。只要你有執著就有六道;換句話說,只要有六道,就知道我有執著,我沒放下;只要有分別,十法界就有,覺後空空無大千,你沒覺。必須到這時候才跟你談這個問題。

  《華嚴經》說實在話,它不是接引初機的。那我們學習這部經,把深的意思、甚深的意趣不談,我們講最淺的,把它講到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都可以用的,為什麼?提起人對《華嚴》的興趣。《華嚴》不難,我們聽了很有受用,《華嚴經》很長,慢慢提升。所以我們講十信,就是講凡夫、講六道,從初信到六信都是凡夫,七信才是阿羅漢。那我們現在講到賢首,賢首是十信,再往上去就超越十法界。這些高深的道理我們多聽聽有好處,雖然不是我們的境界,多聽了什麼?阿賴耶識裡頭落下種子,這個種子將來會遇到緣,它就起現行。這個意思是什麼?幫助你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在什麼處所一下開悟了,這明心見性。所以明心見性也不是偶然的,阿賴耶識裡頭有這些種子,這些種子多了它產生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禪宗裡面講的疑情。所謂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阿賴耶識裡頭種子是疑情,自己也不知道。惠能大師如果阿賴耶識裡頭沒有這個疑情,聽人家念《金剛經》,他怎麼會開悟?為什麼別人聽的時候不開悟,念的人也不開悟,他聽了會開悟!他有疑情,就大疑大悟,這個疑情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沒有遇緣的時候自己不知道,見到五祖,五祖跟他講的時候,他大徹大悟。他賣柴聽到客人念這個經的時候大悟,不是小悟,見到五祖是徹悟。

  佛不管他怎麼說法,「是皆隨眾生之意樂而說,故名眾生意樂意趣」。由此可知,佛是無法可說,佛怎麼說的?隨眾生,就是眾生有感佛就有說。感從前講過有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種感應。佛如是,這四種感應,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都有,自己並不知道,感應道交。四意趣我們就學到此地。今天時間剛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