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大喻第十五看起。第十五有二首偈頌,「梵王殊現喻,況菩薩解脫自在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千世界大梵王。一切梵天所住處。悉能現身於彼坐。演暢微妙梵音聲。彼住世間梵道中。禪定神通尚如意。況出世間無有上。於禪解脫不自在。】

  第一首偈講『三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大梵王』,梵王是初禪天主,比他化自在天高。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所以經文上常常講「彼有貪欲瞋恚痴」,他有貪瞋痴。梵天沒有,梵天也就是貪瞋痴慢完全被禪定伏住,所以他的斷不是真的斷。斷,在佛法有二種:一種叫滅斷,那是真的斷了,真沒有了;第二種叫伏斷,像石頭壓草,根還在,但草長不起來,如果石頭拿掉,它又會生起來,定功控制住,如果定失掉,貪瞋痴慢就又起來。這是定功修成。欲界天上面四層也修定,定功不夠,換句話說,還伏不住。雖伏不住,愈往上面愈輕,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譬如欲界天禪定伏煩惱就有四個等級,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要到初禪,再升一級,真的伏住,真把它伏住了。所以我們知道如果把煩惱分成四個等分,夜摩天只能伏一分,比忉利天強多了,忉利天是完全沒伏,跟我們凡夫一樣。不過他有德行,人家修的是倫理道德,比我們凡夫還是要輕,凡夫是非常嚴重,境界現前,貪瞋痴馬上就爆發。人間跟這些修羅、魔道都是伏不住,立刻會爆發。天人,有道德的人,有倫理、有道德的人他能忍,我們講忍辱波羅蜜,他能忍,所以喜怒不形於色。講修養,這是人天當中有很好修養的人,能控制,沒有伏。到夜摩天才真正有一點定功,伏一分;到兜率天,那就伏二分;化樂天,伏三分;他化自在天,能伏四分,偶爾還有現行,可能那個現行別人都不知道,心裡面有些不高興,顏色上看不出來。到初禪就沒有了,全部控制住。所以四禪天的天人相貌好,跟菩薩一樣。這個道理我們懂,佛在經上常講境隨心轉,換句話說,相隨心轉,他沒有煩惱的心,所以相都非常清秀、非常慈祥,他完全伏住了。四禪天人跟菩薩的相沒有兩樣。

  禪定愈往上愈深,上面二禪、三禪、四禪,四禪上去有四空定,定就更深了,那時候他連色身都不要了。老子說過一句話,「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有很大的憂患,我有個身體,身體是累贅。四禪天有身體,四空天身體都沒有了,那就自在多了。身體沒有了,不需要居住的宮殿,所以四空天我們一般稱它作靈界,世俗講靈魂,他沒有肉體,就非常自在。如果真的把煩惱放下,不是伏,放下,沒有了,那就出離六道。《華嚴經》上講得很透徹,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執著這個念頭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到哪裡去?到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就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聖人。聖要用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明瞭、明白,聖人就是明白人;明白人的對面是糊塗人。所以六道裡面,即使是四禪天、四空天,都還是糊塗人,都還沒有明白,為什麼?他不肯放下,明白了一定就放下。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他就不在六道裡頭,三界六道他就超越了。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放下分別,他就是菩薩,比阿羅漢高。放下妄想,妄想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了,他就成佛了,他就明心見性。你要問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沒有別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了。見性是什麼樣子?六祖惠能所說的那個樣子,你就證得了。那不是聽說的,不是傳說的,而是自己現量境界,現前確實是這樣,問題是要我們真的搞清楚。我們是不是真的搞清楚?沒有,為什麼沒有?沒放下。真搞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慈悲,要度眾生」,錯了,不放下度不了眾生,放下才真正自度度他,這個道理要懂!

  早年我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常常提這個問題跟我討論,次數多了印象就深刻。以後親近李老師,李老師也是這樣提醒我。沒有放下,就是你沒有明瞭,你聽得再多,思惟、思量再多,去研究它、探討它,並沒有徹底,就是沒有真的明白。我們現在也能理解,為什麼真的沒有明白?因為你有思量,你聽了你會想,就完了。所以佛法有句話說得好,叫「不可思議」,你聽了,不可以想,思是想,不可以說。你聽了,一落到思議裡面去就不行,為什麼?世間法。你所聽到的叫似是而非,不是那麼回事情,你沒有真正見到。惠能大師在五祖那裡聽老和尚講《金剛經》,他為什麼能見性、能開悟?他專心聽,聽的裡頭沒有思想,他覺悟了。這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完全相應。《起信論》教我們怎樣去聽教,聽老師說教,教導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頭一個是「不著言說相」,你不要去分別、執著他的言語。「不著名字相」,講很多名詞術語,什麼菩薩、佛、般若、禪定,這都是佛門的術語,你不要著這個相。第三個「不著心緣相」,心緣相,我聽聽,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一想就錯了。懂,就悟了;不懂,想也不懂。絕對不是說,聽了之後你怎麼樣去想,我想明白了,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想明白了,全放下了。真想明白了,還沒有放下,這對於我們初學的人關係太重要了,就是我們對於諸法實相是不是真的明白,要從這個地方測驗,古德講勘驗。你是不是真懂?真懂,真放下;真放下,真懂;換句話說,你放下多少是你懂得多少。

  祖師大德測驗學人,測驗就是現在講考試,考考這個學生,他不是在言語,也不是說什麼神通,不是的,看你放下多少,你契入是哪個階段的境界。見思煩惱,這都是執著,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了,須陀洹,證須陀洹果。在《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了,真的入了佛門,佛門小學一年級。我們今天講,我聽懂了,我悟了,我明白,一點也沒放下,這是佛門幼稚園的小小班,自己在什麼位次上要清楚。真的清楚,真的明白,就有一個意願要把自己向上提升。提升的方法沒有別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苦心教導我們,這是個增上緣,幫助我們提升我們。但是真正提升還是在自己,自己不肯往上爬,佛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好像教小孩爬樓梯,小孩剛剛會走路,會爬了,你站在上層,叫他,逗他「來,上來」,他慢慢爬上一層。他要是坐在那裡不動,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沒有辦法去拉他一把,總是要教他自己。佛對眾生就是這樣,講經演教都是在誘導你,你自己肯上來,你上一級,下面那個台階你捨掉了,你放下了。放下第一層,升第二層,放下第二層,你才能達到第三層,沒有別的。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怎麼開悟的?放下開悟的。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一天也沒學過,怎麼開悟的?放下開悟的。能大師開悟跟釋迦牟尼佛開悟是同等的境界,一點差別都沒有。由此可知,學跟不學沒有關係,不重要,關鍵在放下跟放不下。學的再多,放不下,那叫所知障。所以學,可以,不是不可以,你要知道放下,放下就對了。不學,放下!那個學那麼多的人,那個不學就放下的人,他也通達,他不要學就通了,這是宗門跟教下。宗門講求的是頓悟,妄想分別執著一時放下;教下是漸悟,爬樓梯,一級一級慢慢往上爬。這是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他說得非常堅定,我們的程度不是惠能,學頓悟絕對不可能。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應該怎樣學?學爬樓梯。所以學爬樓梯,你真正肯捨得現在這層,你才能晉級,才能向上一層,現在這層捨不得,你永遠不能升一級。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初禪天王就是大梵,初禪,我們知道四禪天,四禪天裡面有王,有天王、也有大臣、也有人民,所以叫三天,初禪三天。大梵天,這是王,大梵天王,梵輔天是大臣,梵眾天是初禪天的人民,都是禪定修成功了,生到這個天。雖然禪定修成功,初禪修成了,初禪裡面還有等級。等級修得最高的就是梵王,比梵王差一等的就是梵輔天,再差一等的是梵眾天,是這麼個意思。全都修的初禪,初禪裡頭有分。就好像我們在念書,同一班,程度都一樣齊,可是考試還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還有不同。天上也不例外,像四王、忉利都是修福報生到天上去,十善,修福。往上去,欲界六層天,都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還加一點禪定,他都有修禪定。至少初禪真的修成了,也就是說煩惱習氣控制住,不再起現行,這是初禪。梵王他的地位在二禪之下,初禪的最上,初禪三個等級,他在最上。

  底下一句說,『一切梵天所住處』,初禪天,梵輔天、梵眾天都是住在初禪。一個單位世界只有一個初禪天,所以初禪是單位世界的天頂,最高的地方。要是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一個單位世界就是一個銀河系,這麼大的範圍,這一個銀河系裡有多少個初禪天?一個。一個小千世界有多少個六欲天?有一千個,有一千個六欲天。那我們講欲界第二層天,中國人常常講的玉皇大帝,一個小千世界裡有多少個玉皇大帝?一千個。多少個夜摩天王?也是一千個。多少個兜率天王?也是一千個;他化自在天,也是一千個。一個單位世界裡一個,一個小千世界裡頭就是一千個。到二禪的天頂,二禪天是小千世界的天頂。初禪是單位世界的天頂。世界太大了,世界太多了,說不盡,這是一尊佛的教區。像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裡面數不盡,無量無邊無數。我們一想,人太渺小了。《華嚴經》上告訴你,你並不渺小,為什麼?無量無邊大千世界是你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你看《壇經》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整個宇宙,萬事萬法、一切眾生,哪裡來的?你自性變現的。所以跟你講真話,諸法實相,實相裡面講的沒有大小,大小是一不是二,這是真的。為什麼?在法性裡面,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時間、空間全是假的。沒有空間,沒有遠近、沒有大小;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沒有古今、沒有過去未來。這是講到科學。

  所有一切境界確實只是一念,有念境界就現前。為什麼現前現得這麼複雜,而且還這麼有秩序?這是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雖然本自具足,可是你現的相不一樣,緣不一樣,這是大乘經教常講的佛法因緣生,緣不一樣。你一念淨,一念清淨現的是什麼?現的是極樂世界,淨土,華藏世界,現這個;一念染,現十法界。染裡面有善有惡,一念善,三善道法界,一念惡,三惡道的境界。染也好,淨也好,善也好,惡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在覺悟的人它是平等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差別從哪裡產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裡生的,你看冤不冤枉!所以佛菩薩說六道眾生是可憐憫者,太冤枉了,本來沒有這個東西,是從你嚴重執著裡面生的,是你的執著,你要沒有執著,根本就沒有。染淨一如,不二,善惡不二,這叫一真,這才叫解脫。境界在哪裡?就在現前,你這一念就轉不過來。但是我們在經教裡頭,對這個事情理、事、現象好像是很清楚,但是現在還放不下,這個很清楚對我們就很有幫助。為什麼?你會對這個執著慢慢就淡化,到哪一天淡得差不多了,一下放下,恭喜你,你就見性。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在什麼緣分,一觸動你就明白。

  我們看到惠能大師逃難的時候,有個惠明,是他的師兄,惠明在沒有出家之前他是將軍,四品將軍,四品將軍若是現在大概是少將,軍銜是少將。大家一起分頭去追,他追到了,只有他追到。追到之後,惠能大師想這個人是搶衣缽的,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躲起來,藏在草堆裡面。惠明看到人不見了,逃掉了,衣缽在此地,就去提,提不動,他馬上就覺悟。他是個將軍,衣缽那是小包袱很輕,怎麼拿都拿不動,他懺悔心生起來,他知道這不可以奪的。所以就叫著惠能,他說:我是為道來的,為求法來的,不是為衣缽來的,請你趕快出來。惠能大師就出來了,他來求法來的,不是為衣缽。能大師就坐在石頭上,他跪在下面,請惠能大師教他。惠能大師沉默了良久,就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那是什麼?我們從章嘉大師那裡學到的。你的問題提出來,看著你,一句話不說,等你的情緒完全定了,你不再有絲毫分別執著,這時候行。你是情緒定下來了,但是你的妄想執著還沒有放下,不行,沒有用處,一定要看著他。能大師就說話了,「不思善,不思惡」,這是個代表字,就是相對的,二邊,二邊都放下,這時候提醒他一句話,他叫惠明,稱他作明上座,「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他在這句話裡頭他就明白,他就開悟了,他就明心見性。然後他再問了一句話,向惠能大師再請教一句話,真的他覺悟了,他說還有沒有密意?有沒有祕密的傳給我?惠能說「密在汝邊」,有密意,不在我,在你。

  惠明也了不起,六祖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他算是第一個,在追趕他的時候,他頭一個開悟的。悟了之後,下了山告訴大家,這條路我都走遍了,沒有,大概到別的地方去了,讓他安全脫險。這是頭一個開悟的,那都是上上根人,比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還要簡單。惠能大師開悟,五祖還給他講《金剛經》講了一段,他只幾句話。我們從這些例子裡面就看到,真的放下了,一句、兩句就明白了。甚至於不需要,看風吹樹葉也能開悟,甚至於聽人唱歌,他開悟了,那都是什麼?他統統放下的時候,心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就是將悟未悟的狀況,不定是什麼樣緣分觸動,他就悟了。凡是不能開悟的,沒有別的,他有嚴重的執著,有嚴重的分別,有嚴重的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明心見性必須是不起心、不動念。那我們就曉得,惠明當時在六祖面前,那是沒有起心動念,一句話就把他點醒;還有起心動念,那就沒用處,那不能徹悟。這是宿世的善根,宿世的緣分,讓我們看到了。

  大梵天這是初禪天,我們知道天上眾生多,很多,多到沒法子計算。大梵天王『悉能現身於彼坐』,也就是說天王有能力分身,天眾有多少,天王能分多少身,分身『演暢微妙梵音聲』。我們在這個幾段經文裡面看到,忉利天王在善法堂跟天眾說法,他化自在第六天王也是現身為每個天人說法,大梵天王也不例外,這不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嗎?他們沒有去開會,也沒有用種種法律去約束人,沒有,講學、說法。這些諸天,不但他自己會說法,常常禮請佛菩薩給天人說法。所以我們對於其他宗教的人士要恭敬,要勸他好好的修,基督教升天堂。他現在不相信佛講的沒有關係,他到天堂去的時候,天王請佛菩薩在天宮裡面講經說法,他那時候就學了,我們很清楚。

  遍法界虛空界,一個心性所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一個,不是兩個。大乘教裡面把心性比作大海,把一切眾生比作海裡的水泡,水泡從海生的,這就是能生萬法。水泡不離海,起水泡的時候,這個水泡跟那個水泡有界限,可是水泡破了的時候,界限就沒有了,是一個完整的大海。起水泡就是我們迷在六道裡,六道是水泡,每個眾生是一個水泡,破了之後才曉得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就是佛講的本來是佛,本來是大海;水泡破不破,本來都是大海,你要覺悟。所以,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能做到這樣,很好的功夫。這個事情要自己去做,自己不做,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對你無能為力,只是天天把這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連中國儒家都講「克念作聖」,念是什麼?妄念,你能把妄念克服住,你就是聖人。有妄念,有妄念是凡人,不是聖人,聖人沒有妄念。他說得是比較籠統,可是跟佛的意思可以會通。這就曉得妄念不是真智慧,佛法講那叫什麼?世智辯聰,世間智慧、聰明、辯才,不是真智慧。這就說清楚了,真智慧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是真智慧。阿羅漢沒有執著,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小智慧,不是大智慧,差別就在此地。

  所以從這裡看,在經文上看,諸天他是教化眾生,接受教化,在天上沒有看到其他的,都是講經教化,愈往上去愈是。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極樂世界沒有天主、沒有天王,也沒有聽說那邊有什麼大臣,沒聽說過。那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是學校,阿彌陀佛是老師,導師,好像是校長一樣,觀音、勢至是老師的助教。它是學校,正式的校長也沒看到,誰管教務、誰管總務也沒聽說過,那都不需要。每天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學習。目標是什麼?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回歸到自性。世法裡頭也有這個話說,反璞歸真,就這個意思。

  只有迷的時候,平等的性德,迷了以後它才變成無量差別。而且這些差別往往對立,執著讓他對立,分別的時候還不對立,執著就有對立,那就愈來愈嚴重。但是在上位看下來,從法身菩薩看下來,看我們六道輪迴,是夢幻泡影,看到這個人他在做惡夢,這真的,就像這個樣子。我們一般人看到人在作夢,他嚇到了,他在叫,在叫苦,你在作夢。如果有定功的人,能夠看到他在夢中的現相,夢中有相,我們凡夫看不見。有定功的人,他那個相跟我們不同空間維次,所以有定功,突破空間維次,能夠看到他作夢的相,他做什麼夢清清楚楚,醒過來的時候,你比他還清楚。唐人傳奇小說裡面有一篇叫「黃粱夢」。說有個窮秀才,累了,在一個小茅蓬裡面,茅蓬裡有個老和尚在打坐,旁邊煮黃粱,黃粱就是小米,煮稀飯。老和尚閉著眼睛在打坐,這個人累了,在旁邊作夢。夢到他考取舉人,考取進士,做了狀元,以後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凡是有恩的也報了,有仇的也報了,最後告老還鄉,一輩子。一下醒來,老和尚說怎麼樣?老和尚能看到他夢中境界,一個人一生飛黃騰達,到最後也下了台,一場夢。煮的小米還沒煮熟,他在夢中已經過了一輩子,過了幾十年。所以時間不是真的,他在夢中以為是真的,醒過來的時候才幾分鐘而已。所以上面境界,法身菩薩看六道眾生,真的,不是假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不是比喻,是事實真相。

  底下兩句這是說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他住在『世間梵道中』,梵道是初禪,初禪叫梵天。『禪定神通尚如意』,他能夠變化,能夠分身,能叫梵天裡面的大眾感到大梵天王跟自己的關係非常密切,時時都親自來教導他。他的能力從哪來的?能力從禪定來的,禪定能現神通。所以有禪定一定有神通,禪定的功夫愈深,神通能力就愈大,這是屬於修來的,修定才能夠生到這個境界。他說何況修學出世法的那些菩薩們,『出世間無有上』,「無有上」這三個字那就不是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有上,上面還有。無有上是見性,那就出了十法界。要知道,十法界裡面有上下,十法界外面沒有上下。沒有上下,佛也講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明,四十一個階級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為什麼不能說有?諸位要相信,這些人,出了十法界的人,妄想斷了。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他已經到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他還有什麼階級?平等世界,所以叫一真。一真就是不二,入不二法門,一真法界,哪來的階級?所以說他沒有。可是佛給我們說他有階級,有十住菩薩、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還有四十二個位次,佛說錯了嗎?佛沒有說錯,這四十二個階級是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雖然他沒有起心動念,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從無始無明習氣上的厚薄而分,這個我們懂得了。

  那麼無始無明礙不礙事?不礙事,有,不礙事。所以初住菩薩跟等覺菩薩,跟究竟佛果,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活動完全是相同的;那就是說,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等覺菩薩,那個眾生有感,他應,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初住菩薩跟遍法界虛空界感應亦復如是。初住菩薩,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聲聞身得度他就現聲聞身,應以天王身得度他就現天王身。觀世音菩薩講三十二應,三十二是類,三十二大類,這三十二大類把所有不同的身分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他起作用沒有絲毫差別。無始無明習氣實在講你也沒辦法把它斷掉,必須要隨著時間,時間慢慢長了自然就沒有。你根本不要去理它,你一理它不是又起分別、起執著?那就錯了。不要去管它,不礙事。要到多久無始無明習氣統統都沒有了?佛在經上講三大阿僧祇劫,很長很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裡面含有深意,有很祕密的深意,什麼意思?你根本不理會就沒事。你何必還要起心動念,好久才能斷,不用操這個心,沒事,密意。所以這一句「出世間無有上」,這是法身菩薩,初住以上的,入平等境界,入一真法門,沒有再上的。

  『於禪解脫不自在』,這是比喻話,哪裡說對禪、解脫不自在的事情,哪有這種道理?禪是禪定,禪定、解脫。《壇經》裡頭有個故事,佛家叫公案,那就是惠能大師在獵人隊裡面待了十五年,他知道弘法的緣成熟了,成熟就不能再在獵人隊裡住,要現身說法。所以他就來到廣州法性寺,就是現在廣州的光孝寺,我在這個地方講過兩次經,本煥老和尚做住持的時候。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裡面有兩個出家人,我相信是坐在後面的,看到外面旗杆上掛的幡,風吹著幡在動。一個人說幡動,那個人說風動,他兩個人在爭論,彼此不相讓。惠能大師坐在旁邊,看到這個樣子就告訴他,很客氣、很謙虛,「仁者」,是尊稱,是對菩薩的稱呼,兩位仁者,「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聽了嚇了一跳,大眾都聽到,來了這麼一個聽眾。

  印宗法師下座之後,就來接待惠能大師,那還是個居士身,沒剃度,聽到他說話的語氣,句句跟經意都相應,這不是個普通人。就問他,聽說有個惠能大師從黃梅得法,以後就不見了,十幾年不見,大家也淡忘了,請問是不是你?惠能他就承認,他說就是。那一定有衣缽,衣缽請出來看看。他就把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證明是真的。於是印宗法師向他請教,五祖當年在世的時候,對禪定、解脫他老人家怎麼講?《壇經》上有這個記載。惠能大師告訴他,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聽了也覺悟了。所以印宗勸他剃度,印宗給他做剃度和尚,剃完頭之後,出家了,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這個很了不起,這是菩薩示現,不是凡人能做到的。你看印宗法師對他沒有一絲毫妒嫉,從獵人隊裡面逃出來這麼一個人,一談就曉得,這是個得道高人,不是普通人,剃度之後做學生,不敢做他的老師。

  不二法門才是大自在,如果還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禪定、解脫,這是佛教的名詞,《起信論》裡面教我們不要著名字相,你就有悟處。如果你聽到禪定,你分別執著有禪定,分別執著有解脫,這是世間佛法,沒有超越世間,這是世間法。什麼時候聽經、讀經、研教真的不分別、不執著,那你處處都通了。所以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道是什麼?法性,這是見性。性在哪裡?無處不是,六根所接觸的統統是自性。沒有悟的時候不知道在哪裡,所以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到處去參學,到處去求教,鐵鞋都穿破了。說明什麼?沒悟,修行、學道很勤苦,到處去求教。一旦開悟,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放下就是。幾十年苦學為什麼?沒放下,道理就在此地。這是比喻菩薩解脫自在。

  解脫這兩個字好,解是什麼?解開,把迷惑解開;脫是什麼?脫是放下、脫離。從佛法上講,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從理上來講,脫離了執著,脫離了分別,不再起心動念,脫了,十法界就脫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之後,確實全靠自己,別人確實幫不上忙。五祖忍和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黃梅那麼多的學生,他一個都幫不上,他天天表演,天天示現,但是那些人看不出來,也聽不懂。遇到惠能這個人,這是天生的,他一看一接觸,全懂了。什麼原因我們要知道,《壇經》裡面有說明,惠能大師你看他見五祖跟五祖說的話。五祖問他,你來想求什麼?他說弟子到這邊來只想作佛。我想五祖忍和尚一生沒有遇到第二個,他來作佛的,他不求,其他什麼都不求,他就求作佛。說了幾句話,打發他到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幹活去。他臨走回過頭來跟忍和尚說了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聽了,去去去,趕快去,別多囉唆。一般人心中常生煩惱,常生妄念,他沒有,他沒有煩惱,沒有妄念,常生智慧。這是什麼?這是他放下了。每天上山砍柴,賣柴,買點吃的東西,回家孝養老母親。他們家庭原本是個望族,家道衰了,父親死得早,流落到嶺南,無依無靠。除了養母親之外,他什麼都放下了,這個我們要懂得。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第十六段,也有兩首偈頌,「自在數滴喻」,這個能力可大了,比喻「菩薩一念普知德」。

  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辯了。】

  我們先講這個比喻。摩醯首羅天王,這也是大自在天。佛在經上講,印度有不少的宗教把他們當作主神,就是講造人的,人是大自在天造的,宇宙是大自在天造的,造物主。他住在色界的天頂,比前面大梵天高,大梵天是初禪天頂,他是四禪。四禪天頂有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也是個魔王,大魔王,他統轄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稱他作魔王?他很不喜歡人離開他的國度,人都離開了,他說我的人不都沒有了嗎?他有這個憂慮。總是希望人不要離開三千大千世界,是他的管轄區,障礙別人修道。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魔來試驗,來障礙他,就是摩醯首羅天。可是障礙不住,你真成道了,他也佩服你,他也來護持你,做護法神。所以他不是不講理,你真有成就,他佩服你,你沒有成就,他限制你。

  說他的智慧,舉個例子來講,『大海龍王降雨時』。這些現在人不相信,從前人相信,都知道,雨,龍王管雨水,所以旱災的時候要向龍王祈禱,真的會降雨,很靈驗。現在旱災,大家不相信有龍,也不祈禱,不像從前,從前真的牠有感應。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大旱的時候,帝王都出來祈禱,民間地方官更不必說。在蓮池大師著述裡面有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有一年地方上旱災,非常嚴重。就有許多信眾跟地方的官員,知道蓮池大師是個有道德的高僧,請他來為我們大眾求雨。蓮池大師沒有儀式,帶著引磬、帶著小木魚,叫這些信眾跟著他走,走到田地裡面,念佛。他就用一句佛號,大家一起就像繞佛一樣,在災區田地裡面念佛,念了之後真有效,他念過之後雨就降下來了。所以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他沒有一切的形式。

  我們相信佛陀當年在世純粹是講經說法,真誠的慈悲,這個慈悲是從自性流出來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天龍八部沒有不得佛菩薩教化的恩德。所以佛法所在之處,風調雨順,確實的。凡是這些災難,都是眾生業力感召的,念佛能消宿業。灌頂大師告訴我們,重大的災難,所有一切經論好像都失效,最後還有個念佛有效。我們看到蓮池大師給我們做出這個例子,應當要覺悟。無論碰到什麼災難,真正有些志同道合的人到那個地方去念佛,就一句佛號,一心稱念,他怎麼會沒有感應?天上落雨落了多少滴,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落雨落多少滴雨,統統都出不了感應的範圍。多少滴,摩醯首羅天王清楚,他看得很清楚,『悉能分別數其滴』。而且用多少時間?一念,於一念中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多少滴。我們這個世間人的智慧、科學還沒有達到,還沒有這個能力。他在這麼短的時間,一念之間,他統統清楚。他的智慧從哪來的?底下說:

  量億劫勤修學。得是無上菩提智。】

  這兩句話講菩薩,前面這一首是講摩醯首羅天,他的智慧自在,他的智慧從禪定來的。你看他是第四禪天頂,四禪一共十八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九天,第四禪有九層天。有三天是普通的,還有一個外道天,就是無想天,在第四禪,修什麼?修無想定。什麼都不想,真修成功了,到第四禪無想天。另外還有五種天,那是三果的聖人,所以四禪是凡聖同居土,那個五層天叫五不還天。阿那含在那個地方修行,他不要再到人間來,他就在那裡修行,修成功了他就超出去,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所以他不用回來,在那裡就成功了,叫五不還天,不再回來。

  這五天的天人統統稱為淨居,也叫淨居天,淨居天就是五不還天,淨居天人。我們也要很感恩他,感他什麼恩?釋迦牟尼佛成佛,能留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要感恩他。佛示現成佛的時候,如果沒有人啟請,沒有人認識,沒有人啟請,佛就滅度,示現成佛之後就走了。在這時候淨居天人看到了,趕快下來,變化成一個凡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法。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是他們幹的。釋迦牟尼佛看到有人請法,就住世,要為大眾說法,這是淨居天人做的好事,凡夫誰知道?

  所以佛法是師道。作師,真正求學的人一定懂得尊師重道。重道是因為你尊師,尊師是為了重道;重道是裡面,尊師是表現在外面。所以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沒有說老師到你家裡來教你,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學要求學,這是道,你要去求。你有真誠心、有恭敬心,有學、有道的人遇到了,他一定教你。為什麼?有學問的人他一生唯一的一個希望,他的學問能傳下去,有道的人亦復如是,希望能得一個傳人,世代相傳。這就是中國五倫裡面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不是說你有兒孫就是後,不是的,你要有人能夠傳你的道。家也是如此,家在過去有家道、有家學、有家業,你的兒女能不能承傳,如果不能承傳,兒女再多也沒用處。真正有能力承傳的,不是自己兒女沒有關係,那跟自己兒女沒有兩樣,為什麼?師徒如父子。在古禮裡面,老師過世,學生也服三年孝,兒女三年有孝服,學生沒有孝服,心喪三年。所以老師的地位跟父母沒有兩樣,從稱名你就曉得了。

  古時候男子二十歲成年,就稱大人,行冠禮,戴帽子;十九歲不戴帽子,紮一個頭巾,不戴帽子。童子,別人可以稱你名,你沒有成年,行冠禮之後,不可以稱名,為什麼?你對他要尊重。這時候怎麼稱呼?同輩分的人送你一個字,所以名字,從此之後大家稱字,不稱名。可是自己對別人要稱名,這是謙虛,別人對你不可以稱名,一定稱字。所以古人有名、有字。縱然你將來做了官,你見了皇上,皇上也稱你字,不稱你名,對你尊重。一生稱你名不稱字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所以把父母跟老師等量齊觀,看平等,這個要懂得,古人非常講求。如果你有學問、有道德、有善行,一般人對你格外尊敬,連字都不稱你,稱什麼?稱號,你就有個別號。最尊重的連號都不稱,稱什麼?稱你的地名,你出生的地名。像清朝末年李鴻章,一般人名、字、號都不稱,稱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這是最尊敬的,合肥的榮耀,出了這樣一個大人物,稱他地名。在佛門裡面也是如此,所以佛門,你一剃度的時候你就有名、有字,但是名跟字都是師父給你的。實際上師父是給名,字是你的同輩分的同學,我們現在講師兄弟,師兄弟給你的。如果有大德大能,也稱號。名號最多的,近代大概是弘一法師,弘一法師的字號應該有一百多個,可能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是隨手拈來,給人家寫字的時候,他就隨手寫個名字。他用得最多的是弘一,弘一是他的別號。所以這個都要曉得。

  在佛門裡面,對大師級的不稱名號,別號都不稱,也稱地名。像智者大師,已經很尊重了,人家稱什麼?天台大師,他一生住天台山,稱天台大師。窺基大師,他一生住在他的寺廟,都用寺廟的名稱,所以稱道場。我們稱蕅益大師稱靈峰,北天目靈峰。這是最尊敬的稱呼,世法佛法裡面都是這樣稱法。所以,我們曉得師徒如父子,從前師生的情分太重,老師的子女比自己親兄弟還要親,一生都要照顧到,感念老師的恩德。這是講菩薩們,菩薩是『無量億劫勤修學』,修成的,『得是無上菩提智』,修戒、修定、修慧,成就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何不於一念中。普知一切眾生心。】

  你看看摩醯首羅天,他能於一念中知道龍王降雨多少滴,他能知道,難道一個法身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那就像雨滴一樣,他怎麼會不知道?關鍵在哪裡?關鍵在一念。一念是什麼?一念是無念,諸位要曉得,有一念已經是二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本性。一念這個名詞,你看它在什麼地方,怎麼個講法,這個一念是自性,有念皆妄。一念就是自性的本來面目,在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叫一念,起心動念就叫二念;換句話說,一念不生,這時候叫一念,不生就是一念,生就是二念。生一個念頭就落二三,二是什麼?妄想、分別,三是什麼?加上執著。這是修行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最高級的就是一念,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心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看到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一念。才一起心動念就是二三,這速度太快了。起心動念是什麼?是無明,無明起來;不起心不動念沒有無明。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就不明,你就糊塗了。這一糊塗怎麼樣?連著就起分別,一有分別,連著就起執著。所以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剎那。古大德跟我們講,「迷唯一念」,這個一念是起心動念,就迷了,「悟止一心」,一心就覺悟,一心,念沒有了,有念是二心,無念是一心。所以一心、一念意思很難懂,千萬不能搞錯,很不好講。給你講無念,你執著個無念,那還是有念;給你說一念,你執著一念,你就起心動念。所以這很難,這是迷悟的根源。

  我們現在情形是什麼?是念念不覺。一念迷了,第二念,第二念還是迷的,第三念還是迷,念念都是迷。念念裡面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多少時間完成的?億萬分之一秒,你怎麼能知道?所以佛給我們說,八地菩薩才真正明白這樁事情,七地還不行。八地是不動地,定功深,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他知道。七地還會有念頭,還會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但是他起心動念。所以這個經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這個一念是不起心不動念。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你的自性現前,就見性了。你見性了,『一切眾生心』是自性所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怎麼會不清楚?見性就清楚了,不見性不行,不知道,見性就是遍知。

  這個地方也有個很深的意思,那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騙不了人,可以騙凡人,騙不了聖人。要知道不起心不動念的法身菩薩有多少?無量無邊,他們知道,一絲毫都瞞不住。中國聖人教我們慎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佛法講不止,無量無邊的這些得一心的人全知道,這我們要曉得。懂得這個,常生慚愧心,就生起來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慚愧心生不起來,以為沒人知道,不曉得諸佛菩薩全都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