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末後李長者的《合論》,我們把這論文念一段:

  「第十爾時已下,明諸菩薩共問文殊師利十一種佛境界」,這個我們已經讀過,再看下面。「已下十行頌,是文殊師利答,於中三門如前」,跟前面是同樣的例子。第一個是「科頌意,此十行頌,一行一頌,其頌文答前所問,頌文自具,不煩更釋」,這我們念一念就行了。下面第二段,「釋菩薩名者,名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以妙慧善揀,正邪自在,故云妙德」,我們先看這一段。

  這是解釋菩薩的名號,為什麼稱為文殊師利?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翻成中國稱為妙德,也稱為妙吉祥,德跟吉祥意思是相通。下面是解釋,「以妙慧善揀,正邪自在」,這實實在在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世間,尤其是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社會,所謂是此時此地,究竟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甚至於是非、利害,我們都沒有辦法辨別。能夠辨別,把這個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現在世間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為什麼沒有能力辨別?這個「揀」也可以當作辨別講,或者當作選擇講,我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什麼原因?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當然就生煩惱。

  菩薩有智慧,法身菩薩,又何況文殊菩薩是等覺菩薩。佛在經典裡面為我們介紹,他老人家早就成佛了,曾經做過七佛之師,七尊佛的老師。也就是說學生都成佛了,他老人家還在菩薩位,這是什麼意思?這我們要曉得,這叫大慈大悲,倒駕慈航。不是他沒有能力成佛,學生都成佛了;不願意成佛,願意以菩薩身分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幫助一切學人,我們今天講學人,在佛法裡稱菩薩,幫助他們。

  用佛的身分幫助他不是更好?這個地方我們就應當要明瞭,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頭講求的是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要求學,沒有說是請老師到家裡來教的,沒有,絕對沒有這個道理。這樣子把老師叫到家裡來教,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對老師沒有尊敬心。學生在這個環境裡面不會尊重老師,「老師有什麼了不起?我爸爸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這種學習環境是學不到東西的。所以我們學東西,古今中外沒有第二個例子,就是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二分恭敬二分利益,這是永恆不變!所以做父母的人從小教兒女尊師重道,他才能學到東西。不知道尊師重道,縱然遇到再好的老師,老師也很有緣,很喜歡教他,他不能夠接受,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同學就不一樣,同學是學長,他的年級、班級比我高,年齡比我大,他不是老師的身分,這就方便。可以叫他來就來,不高興來你走路,所以同學就沒有關係,就方便多了。你看看菩薩,可以成佛,不用佛的身分,用同學的身分。文殊菩薩也是佛的學生,我們也是佛的學生;他是佛以前的學生,我們是現在的學生,先後同學。好比我們在一個學校,大學他是四年級的學生,我們是一年級的學生,這種道理就要懂得。他來教我們比老師就方便太多了。這是佛,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文殊師利現菩薩身!幫助一切等覺以下的菩薩們,這裡頭有大菩薩、有小菩薩,有初發心的菩薩,文殊菩薩統統照顧!幫助你辨別邪正、善惡、是非、利害,幫助你。你沒有這個能力,他來幫助我們。

  在楞嚴會上,我們看文殊菩薩幫助我們揀選圓通,這是要真智慧,來揀別、來選擇哪個法門適合於我們修學。你要說法門有高下,錯了,那不是跟《金剛經》上所講的牴觸了?《金剛經》上佛所說的,法門沒有高下,那是真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金剛經》上說的,那還有什麼好選擇的?由此可知,法門高下是我們眾生根性不相同。法門確實平等,可是有些法門我們學起來就很困難,有些法門覺得很容易,個人根性不相同。法門選擇對了,適合自己根性、適合自己程度、適合自己生活環境,修學起來很方便,這是我們需要的。在無量法門裡頭,具足這麼多條件,適合我的就不是很多。所以一定要像文殊這樣大智慧的菩薩來幫助我們,我們學習就方便了。

  菩薩選的是什麼法門?給娑婆世界眾生選擇的是「耳根」法門。法門無量無邊,《楞嚴經》裡面把它歸納為二十五大類,這二十五大類是怎麼分的?六根、六塵、六識,通常我們講十八界,三六十八,再加上七大,這二十五,無量無邊法門總出不了這二十五大類。楞嚴會上二十五位菩薩做代表,每個人說他們修行證果的歷程,怎麼樣修,怎麼樣證果的。每位菩薩都說他的法門是第一,那當然,用這個法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它怎麼不第一?門門都第一,顯示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到文殊菩薩,他老人家出來就批評了,這個法門不行,那個法門不行,最後選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稱讚這個法門第一。為什麼?為娑婆世界眾生,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看未必能看得清楚,當然有例外的,有人眼根比耳根厲害的,不是多數。文殊菩薩講的是多數,不算少數,少數例外的不算,算多數,多數都是耳根利。所以他老人家的結論,「此方真教體」,注意「此方」這二個字,此方是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耳根利,所以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音是音聲,聽音聲,耳根利。

  所以釋迦牟尼佛你看在三千年前示現在世間,用什麼方式來教化眾生?用言語,言教,講經說法,沒有教科書,就是叫你聽。孔子在東方亦復如是,夫子當年教學,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口述,也沒有書本。《論語》是夫子過世之後,學生們從記憶當中,把老師所說的話紀錄下來,整理編輯起來,就是孔子的語錄。《論語》就是孔子以及他弟子們的語錄,不完全是孔子的,有孔子的學生。說明文殊菩薩說的有道理!在那個時代雖然有文字,在中國有甲骨文了,但是都沒有用文字來記載的,書寫很不方便。都是這些聖人往生之後,後人把它記錄下來,流傳到現在的,這說明耳根最利。

  觀音菩薩這個法門很適合參禪,禪宗,「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也適合於密宗,密宗崇拜觀世音菩薩。我們淨土宗,淨土宗也不例外,你看看祖師教我們念佛,怎麼念?這一句佛號從心上生起,口裡念出,耳朵聽進,這種念法很攝心,這就是修定。不為外面境界所干擾,這會念!這個跟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很接近。你要問觀音菩薩這個法門怎麼個修法?你就用這個方法就對了;佛號從心生,從口裡念,耳朵聽進去。能這樣用心,不難得到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等級,個人淺深不相同;最淺的叫功夫成片,深一層的叫事一心不亂,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亂。這是大分,分成三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裡面要細分,那就多了,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們讀書在學校一樣,小學、中學、大學,這是大分;再細分,小學有一年級到六年級,中學也是一年級到六年級,大學還是一年級到六年級。大學四年,上去有碩士班、有博士班,細分可就多了。我們知道,淨宗法門殊勝,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就自在往生。

  今天早晨,北方有個同學打電話給我,他們那邊有位老人往生了,預知時至。這個老人生前只念《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只念這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是萬緣放下,預知時至,前天往生的。到現在是四十八個小時,坐著走的,瑞相希有,打電話給我。你看走了以後,現在還坐在那裡,坐了兩天,不容易。他打電話給我,我告訴他,你應該找報紙的記者到這兒訪問,來看看,電視台的採訪也可以來看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裝不出來的,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了。這是最有力的一個說明,受持會集本念佛成功的。由此可知,會集本沒錯!真能幫助人往生。

  這就是說你選擇法門選擇對了。在今天,這是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我們怎樣去選擇法門?在中國十個宗,宗下面還有派,經上給我們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怎麼選擇?實在講佛也很慈悲,知道我們末法眾生遭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困難裡面最嚴重的,是這一生沒有機緣接觸到正法,最困難!縱然接觸到正法,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接觸到了對自己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多!所以善知識難遇,自己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緣要不具足,遇到等於沒有遇到。這個例子太多了,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

  什麼叫善根、福德、因緣?我講經的時候講得很多,講了四十七年。常常講,常常提醒,可是真正明白的人不多。我講得很淺,什麼叫善根?善根是你能信、能解。能信,你相信這個老師,你對他沒有懷疑,他講的東西你能夠理解,這就是你的善根。如果你對老師有懷疑,你跟他就沒法子,他再有本事,再有道行,對你一點都幫不上忙。為什麼?你有懷疑你對他不尊重。學業、道業都是從尊師重道裡面學來的,你對老師不重視,不重視、不尊敬,你能學到什麼?老師所講的,你用些歪理論來批判他,造業!哪能學得到東西?所以能信、能解是善根。能信、能解又能奉行,從老師這裡學到之後,真的在生活上落實,學以致用,真做到了;做到了,是福德。所以福是什麼?能行能證。清涼大師判《華嚴》四分,信、解、行、證,證是什麼?證實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證實沒有錯誤!

  佛法裡頭常說的,佛教人什麼?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真的把它證明了。破迷是什麼?煩惱輕了,一年比一年煩惱少,這就是迷分分在破;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這就是開悟,悟年年開。離苦得樂,這是你證的果報。這個果是什麼?就是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破迷開悟是學,離苦得樂是習,學而時習之。這裡頭快樂無比,這種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自性裡頭往外流,悅!悅乎。

  你有這種成就,我們通常講的德行的成就,學問的成就;德行成就,煩惱少了,學問的成就是智慧開了。有德行、有學問,自自然然有人想要跟你學。凡是來跟你學的這些人都是從外面來的,朋友!朋是同學,友是同志,所以友比朋更親切。有朋自遠方來,同學的愛好這門學問,有志一同來修學,人生第一樁快樂的事情。古人講人生第一樂事,「得天下之英才而樂育之」,天下之英才就是具足善根福德,有這樣的年輕人來跟你學習,這是人生無比快樂之事。這我們通常也常說後繼有人了!後繼無人那就憂愁了,後繼無人。古人講這個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到哪裡去求?緣分!沒有這個緣分一生都遇不到,這時候怎麼辦?著書,把自己所悟到的東西、學到的東西寫出來,讓這個書流傳給後世。這一代我沒有遇到傳人,也許後代有人遇到,他依教奉行成功了。

  給諸位說,誰依這個例子成就的?在中國,諸位細細去觀察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當年在世有學生三千人,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七十二個人的成就距離夫子相差很遠的一個階段,不能承傳夫子的道業。夫子道業誰傳去了?孟子,你看今天講「孔孟」,孟子傳孔子之道。孟子年輕想求學的時候,夫子已經過世。孟子對於孔子非常欽慕,孔子的著作在,他天天讀孔子的著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孔子的學生,向他們請教。果然誠敬心,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個藍是他請教的這些老師,孔子的學生,他修學的成就超過孔子的學生,就變成孔子真正的傳人。為什麼孔子當時這七十二個人沒有辦法傳他的道?這個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對夫子沒有十分恭敬心,你就得不到十分的利益。這個道理我們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然後才知道應該怎樣學習。

  對老師、對人要尊敬,對於業,就是你所學的東西要尊重,你把你的功課看輕,你也學不到。所以尊師重道,老師要尊敬,你所學的這個東西要尊重,你對於你所學的不尊重,你學不到東西!我們今天學佛,我們能不能把經本看作是我們在世間最重要的東西?有沒有把它看作這個?我們房子失火了,現在只有幾秒鐘、幾分鐘的時間,你要把什麼東西帶走?一般人帶金銀財寶。老師告訴你,金銀財寶不重要,經書重要!你有沒有想到?第一個想到我的課本、我的經書,其他的是次要,再次要。重道!

  老師不尊敬,學業不尊重,他能學什麼?又何況,再好的老師都有嫉妒、毀謗,學生聽了外面這些謠言,嫉妒、毀謗,對老師信心喪失,打折扣了。那叫什麼?你學習遇到惡緣,所以善根福德後頭有因緣。你的好老師稱讚的人有,不多,毀謗的人一定比稱讚的人還多。你一看那麼多人毀謗,大概他沒什麼了不起,你要是生這種念頭,誰吃虧?自己吃虧,老師不吃虧。於老師沒有絲毫損害,可是把學人修學的機會斷掉了,佛法講斷人法身慧命。人家真是百千萬劫,得人身還容易,得到人身再遇到一個善知識,你把他這個緣破壞,這個罪很重。可是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太多太多了。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求學,你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清涼大師在「行願品」註疏裡頭有段很重要的開示,就是文殊菩薩教善財去參學,告訴他參學要用什麼態度,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這個意思,對老師要尊重。但是老師有的時候有不善的行為,你聽到,你看到,你對老師的尊重心會下降,那對你的修學就非常不利。菩薩跟清涼大師都講,老師為什麼有的時候好像是犯戒、破戒?他一定有特別的原因。因為他接觸的眾生根性不一樣,教化眾生的表現、言詞都不相同。你不懂得這裡頭的善巧方便,你不懂!你以為他是犯過。有些就要用那個方法才能度那一類的眾生,這是大權示現,我們是肉眼凡夫,看不出來!佛門裡面龍蛇混雜,你用一味尊重心就正確了,不要起分別。

  清涼大師說得更好,即使是真的他有不善的行為,清涼大師說,我們要學他善的那一面;不善的那一面,我們要自己反省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說得太好了!這樣你的學習將來就超過你的老師,你的老師有九分善,你將來是十分善,你把你老師那一分不善的也改過來了。自古以來,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多多!這樣你的心地多麼厚道,這就是佛家講的善根深厚。

  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教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個心地多厚道。這個人過去不好,現在很好,他改過自新了,他就是好人。過去所做的錯事情,你可不要去理會這些事情,不能放在心上,不能放在口上,要隱惡揚善!他做九樁壞事,做一樁好事,我們只宣揚、讚歎他這一樁好事,其他的那些壞事提都不提。這叫大慈大悲,這就是菩薩行!你讓對方聽了之後,他會生慚愧心,「我做那麼多壞事,你看人家都原諒我,提都不提;做這麼一點點小的好事,他這樣讚歎」。他就會更發憤斷惡修善,那你就度了一個人。要是常常批評他,常常指責他,他不服!你不是聖人,你也有過失;你果然沒有過失,他也許佩服你,你也有過失,他怎麼會服你?不服你,他就反抗,「你說我壞,我更壞,壞到底,看你怎麼辦」!你不是鼓勵人作惡嗎?不是斷人向善嗎?錯了。這些都是屬於真實智慧,我們要懂得。你懂得之後,你就懂得怎麼學習。

  學習的成敗,學習的態度非常重要,就是修學的心態。早年我在李老師會下,學《楞嚴經》,我曾經寫了一篇「內學研修要領」,文字不多,好像只有三、四百個字。那也是有個特別因緣,人家要我給他講解修學經教的方法,我裡面寫了四段。特別強調的是心態,而不是方法;成功、失敗,心態佔十分之九,方法頂多只佔到十分之一。因為李老師那時候教我們講經有講經的方法,很多人都羨慕。我告訴他,方法並不是很重要,心態重要。明白了,改正我們過去的錯誤,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才會有成就。

  實實在在講,《大學》一開端就把這個重要的綱領教導我們了,修學的目標「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把學習的目標說出來。下面是方法,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第一個「知止」,知止而後有定。我們要成就道業,止是什麼地方?止於道場,這個場真有道,你能夠止於此地。止於此地你才有定,把心定下來,在這個道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離開,道業就成就。定的關係太大太大了!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是開智慧),慮而後能得,得什麼?得明德(明明德)、得親民、得止於至善,你得到了。

  儒家也講這套,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所以做學問止於學,像夫子所說的,日夜不睡不眠,「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夫子一生止於學,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學習始終沒有中斷。所以他跟人講他好學,跟當時一般名流學者做比較,夫子自己說,我跟他們比我沒有長處,但是我好學。好學的長處就是他能成聖人的第一個因素,好學,止於學!夫子周遊列國回去之後,開班教學,這是個很好的機緣,所以七十二賢三千弟子跟著夫子,以夫子為師。這就好像是個學校一樣,我們佛門叫道場,能止於這個地方,他才能成就。但是夫子實在講教學時間不長,五年他就過世了。這七十二個深通六藝的,有成就的,五年成功的,時間不長。古人教學時間最長的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有中斷,古人教學沒有放假。

  這是說到妙慧、妙德。在方位上來講,這都是比喻,「東方卯位」,卯是天明,天亮了。「明卯主東方震卦」,在八卦裡面東方是震,震是震動,「震為雷動,啟蟄發生之始」,用這個來做比喻。春雷,春雷響的時候,小動物有冬眠,這個常識我們大家都知道。春雷響的時候這些小動物起來了,冬眠時期過了,牠醒過來,醒過來牠就開始有動作。所以比喻「明此妙慧,是震動發生信心之始,是故亦云妙生菩薩」。諸位在此地要記住,妙生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也有個號叫妙生菩薩。為什麼叫妙生?下面說,「為明一切諸佛從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滿足菩提一切願行海故」,這是把為什麼叫妙生說出來。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下一堂再講。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妙生菩薩以下這段文。「為明一切諸佛從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滿足菩提一切願行海故」,這是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修成的。說到修行都不離開此慧,文殊菩薩所表的慧,這個慧就是這品經裡面所講的十種甚深,從這個地方生十信解故。十甚深配十信位,十個位次,從初信、二信一直到十信。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得很清楚,這第十段佛境界甚深,這是十信位的菩薩,一道甚深是九信位的菩薩。所以這一品經裡面是講十信慧解的意思。

  下面一品講十信菩薩的修行,確實不容易。大乘,又何況這叫一乘圓教,我們看十信菩薩在行門裡面充滿了智慧,所以他能轉境界。世尊在《楞嚴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好,「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如來是十住以上,我們這邊是圓教,十住以上是如來。十信菩薩他就能在一切境界上都能轉,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所以這二品經很重要,一個是講慧解,一個是講修行。我們能從這個地方修學,把這個功德迴向淨土,決定往生,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底下這句說得好,「乃至滿足菩提一切願行海故」,這是講究竟佛果境界上的,都是以十信位為根基。那我們今天修行難在哪裡?實在講難在無知,難在不能夠深入經藏。現在人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來讀經就算是不錯了,可是效果不大。什麼原因?雖然讀經,理解不夠,所以沒有辦法把所讀、所學的應用在生活上,難在這個地方。這個原因又是什麼?這個原因是從小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我們得追根究柢去問。大乘佛法決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佛法傳到中國來,重視小乘;但是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人就換了個方法,不再以小乘為基礎,而以儒、道為基礎。行,用儒道代替小乘,同樣成就,而且成就的人多,成就也高。但是在近代,我們不學小乘,也不學儒,也不學道,所以對這些經論很難理解。

  古人講經,不要說古人,我們老師(李老師)講經沒有我這麼囉唆,講這麼多廢話,講經教學所謂是點到為止。我們想想唐朝初期,清涼大師在五臺山講《華嚴經》,他一生講五十遍,他怎麼講的?清涼大師長壽,活一百多歲,在中國號稱為「華嚴菩薩」。我對他老人家非常仰慕,學佛的時候我就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我就很想學他。我相信他講《華嚴經》應該是一年一部,五十部五十年,專講《華嚴》。《疏鈔》是他老人家寫的,疏是經的註解,鈔是疏的註解,就是註解的註解,慈悲到極處,留給後人做學習的參考。如果沒有《疏鈔》,經文裡面的義趣我們沒有辦法發掘出來,這個引導太好了!

  可是依照《疏鈔》來講,現在人不懂,所以就不能不細講,細講就很囉唆。可是現在人聽這種講法有興趣,如果聽像李老師當年講經的方法,人家聽了會掉頭而去,聽不懂;聽不懂就沒興趣了,就不想再聽。尤其是字字句句我們怎樣學習,也就是說怎樣把它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對我們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有實質上的利益,這個我們學起來就很歡喜,學了就有用。

  這幾句論文說明了學佛的人,就是真正發心學佛,就是初發心的菩薩一直到究竟如來果地,就是經上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滿足!「菩提」是正覺,「一切願行海故」,這個一切就是指四十一個階級,如果連十信位,五十一個階級。沒有這個智慧不能圓滿,你有智慧才能圓滿,說明「菩薩問明品」這品經的重要性,從菩薩名號裡面顯示出來。下面說,「世界名金色」,文殊菩薩住的世界叫金色世界,為什麼叫金色?統統是表法的。「明因舉果體白淨無染法故」,在七寶裡面,七寶第一個就是金。金何以在七寶裡頭排名第一?金的顏色色彩不變。銀就不行,銀放久的時候它顏色就變了,變黑了,我們現在講氧化;金不會,所以金就比銀要貴重多了。

  這個意思很深,不變則貴,變就不貴了,諸位想想這個意思。這個意思衍生,不變是性德,凡是會變的在佛法裡頭都不是真的,假象,會變的是假的,不變的是真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真身,真身就永恆不變;肉身這個色相是假的,因為它會變,它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變化。真的身是什麼?真的身是法性,這個不變。法性很難講,世俗裡面解得淺的,他們相信人有個靈魂,投胎是靈魂去投胎,不是肉體投胎;肉體是有生滅的,靈魂好像沒有生滅。其實靈魂不是自己,世俗叫靈魂,佛家叫神識;「識」是阿賴耶識,「神」是形容它神奇。它在六道、在十法界,依著業感、業力,在這裡頭升墜輪迴,那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決定沒有輪迴的現象,法性!法性才是自己,禪宗裡面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學佛沒有別的,回歸到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能現的是法性,所現的是法身,應身、化身、報身,報有自報身、有業報身。眾生的報身是業報身,全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變成法身是能變,一切身是所變。世界是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法身菩薩的生活環境叫金色世界,不變。我們在淨土經論裡面所讀到的,西方極樂世界不變,不變就稱為金色世界。不一定它的顏色是黃金色,是取不變的意思,永恆的意思。我們這個世間,居住在這個地球,有春夏秋冬,產生季節的變化,所有的生物都要隨著季節變化,這是無常!西方世界沒有,經上講得很清楚,沒有晝夜,沒有四季,不思議的境界,《華嚴經》說「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在那個世界裡面學習,沒有中斷的;我們現在的學習學得再好,晚上睡覺就中斷了。你睡八個小時就中斷八個小時,睡六個小時,就是睡四個小時,它也中斷四個小時。西方世界、華藏世界裡面學習沒中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成功的祕訣。

  再看下面論文,「又明金胎二月,表十信為聖胎故,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明無性淨慧遍故」。金胎二月,這是佛門裡面密教裡頭的說法。密教裡頭對於文殊、普賢、彌勒、觀音非常尊重,幾乎都是他們修學的本尊。這是表十信為聖胎故,聖是究竟佛果,胎代表開始,坐胎了;換句話說,十信是究竟圓滿佛果的基礎,這樣說法諸位就好懂。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十信心學起,「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世出世間法,你有信心就有成就,沒有信心你就沒有成就,懷疑決定不能成就事業的。不但是善事,連作惡都如此。作惡也要有信心,他的惡才能做得成功,如果懷疑的話,他這個惡也做不成功。所以說「信為道元功德母」,母是比喻能生,能生一切諸善根,從這兒開始。所以菩薩的位次,最基本的是十信,由信位再提升叫住;由住再提升是十行,行是教化眾生了;再往上提升是十迴向、十地。所以十信是聖胎,十信是基礎、是開始。

  我們學佛,自己學佛,幫助別人,幫助什麼?首先幫助他認識佛教,接著幫助他建立信心,這是教人的次第、順序。如果開始不在這上下功夫,那就難了,到以後無論他學什麼大乘、小乘,什麼法門,很不容易成就。什麼原因?他沒有信心,念佛也不能往生。什麼道理?因為他懷疑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阿彌陀佛是真的還是假的?真有阿彌陀佛嗎?看到別人往生也未必能生信心,善根福德因緣不容易!因緣是機會,現在人講機會。機會,諺語也常講,一縱即逝,機會來的時候你要認識,很快把它抓住;不抓住它就失掉了,失掉以後再遇到,可沒那麼簡單。你一生當中有幾個成功的機會?凡是有成就的,你仔細去觀察,都是把機會抓住,鍥而不捨,就決定有成就。

  我們親近一個老師,親近一個道場,這修學環境,都是機會!一個真正善知識可遇不可求,真正如法道場也是可遇不可求。我對於東天目山讚歎過幾次,我去過那個地方,每天聽經六小時,一年到頭不中斷。他們聽經是用光碟,一門深入,不能聽亂了,聽亂、聽雜了,就把你的信、解、定、慧都破壞了。學,我們都算初學,年歲再大還是算初學,八十歲還是初學!初學最重要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什麼時候才不算初學?佛門裡面的標準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時候你可以去參學了。參學是什麼都可以學,什麼都可以看、都可以聽,一切限制都沒有了。無明沒有破一品,不行,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是著重在定,因定開慧,慧一開,無明就破了;你定功不到家,你智慧不開。

  所以真正好老師,培養你的信心,培養你的定慧,這是真正懂得教學的理論與方法,真能成就人,能幫助人。像這樣的老師很難遇到,真正好的修學道場也很難遇到,實在不容易。今天要是有一個生活安定,能夠不妨害自己的學業跟道業,這個道場就了不起!你要遇到的時候,你要有眼光,你要認識,你要珍惜,這裡頭確確實實能學到東西。順境、逆境,底下一品經講到就好說了,你要懂得轉境界。特別是現前這個時代,人口爆炸。你看中國,抗戰時期,一甲子,中國人講一甲子六十年,六十年前我做學生的時候,我們天天連唱歌裡頭都唱著「中國四萬萬同胞」;六十年之後,聽說現在有十三億、十四億,成長多少倍?長了三倍,人太多了。

  人多口雜,大家念頭都不一樣,用現在的話來說,思想有波動,思想波太複雜!對我們會不會干擾?肯定有干擾。又何況現在科技發達,電磁波的干擾對身心都不利,你要沒有定功,你怎麼能成就?處在這種環境裡面,最重要的就要學轉境界,把不善的境界轉變成善的境界,把染污的境界轉變成清淨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今天修行要學這個本事。但是基礎都在孝親尊師,這是所以我們為什麼這樣重視《弟子規》,道理在此地。念了《弟子規》之後,我們就明瞭,好人是教出來的,聖賢是教出來的,再給你說,諸佛菩薩也是教出來的,這才意識到教育是多麼重要。

  真正明白人,真正慈悲人,真正是救度一切眾生的人,在這個社會上,哪個行業是他選擇的?教育。教育裡頭,做哪個學校的老師?給諸位說,幼兒園的老師,他的工作是紮根教育。現在難難在哪裡?家庭不能配合,所以教育非常非常困難。中國自古以來,家庭重視教育。人的行為不善,你看人家責備什麼?「失教」!這個人家庭沒教好。失教就是罵到你的父母了,你的父母沒有好好教你,你怎麼會做這麼多壞事?這就是《弟子規》裡面所講的,「德有傷,貽親羞」。身有傷,你的父母會憂慮,你的品德不好,你的父母受人家的羞辱,那就是大不孝。可是今天我們家教至少脫節了三代,難,難在這個地方。

  《弟子規》不是教科書,不是讓小朋友讀的,不是。是什麼?父母!家庭生活規範,他在家裡就是這樣做法,做給兒女看。兒女很小,還沒有上學,從出生到三、四歲,是關鍵的時候。他在家裡頭耳濡目染,天天看、天天聽,大人一舉一動他全學會了。所以學校教育,小學是家庭教育的延續,那個時候有課本了,要把像《弟子規》裡面所說的,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為什麼要尊敬長輩,老師要向小朋友講解。這個裡頭有善巧方便,小朋友最喜歡聽故事,歷史上倫理道德這些故事,老師常常講給小朋友聽。講孝順的故事,講尊敬長輩的故事,兄弟相處的故事,鄰里鄉黨相處的故事,朋友相處的故事。到十幾歲,智慧慢慢開了,他就可以參與研究討論。教小朋友就像培養幼苗一樣,小心謹慎,這是世間最偉大的事業。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它才能夠生根、茁壯、開花結果。

  一切處是金色世界,「處」是修行養道之處。在哪裡?一切處,有智慧,能轉境界,全是金色世界。一切處是文殊師利菩薩,記住,文殊師利菩薩代表妙德。德何以加個妙?妙就是善巧方便都落實在生活上,這是妙德。像我們中國人常講的,這跟佛法都相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德目。在哪裡?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對人、對事、對物沒有離開這十二個德目,妙!這些德目你學過了,你也講得天花亂墜,但是你沒有一個做到,那德就不妙,德就沒有妙。妙是講它起用,而且用得非常恰當。

  像孝養父母,父母在少壯的時候,兒女怎樣孝養;兒女還是童子或者是少年,父母親三、四十歲,小孩也有十幾歲,怎樣孝養;父母到中年,兒女就業了,怎麼孝養;父母到晚年、退休了,兒女是少壯了,怎麼樣孝養,每個階段都不一樣。孝養裡頭最重要的,是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那就是教孝教悌!以倫理道德教化一切眾生,不是用言教,用身教,我做出來給你們看。沒有人問,不說;有人問,詳細給他講解。這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自度度他,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自度,自他是一不是二。

  在我們佛門裡面表法的,地藏菩薩是孝親尊師;觀音菩薩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文殊菩薩是智為先導,智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離智慧,而不是感情,不是煩惱習氣,智慧;普賢菩薩代表落實,圓圓滿滿的落實。那個落實的境界太大了!是以遍法界虛空界為道場,禮敬沒有邊際,稱讚沒有界限,供養沒有分別,與法性相應,與性德相應。它末後這一句,「明無性淨慧遍故」,這個地方的性是講三自性,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惡、無記,十法界裡頭有,一真法界裡頭沒有;沒有才能遍虛空法界,有不能普遍,侷限在局部。菩薩的名號意思介紹出來了,我們曉得菩薩表法的意思,聽到名號就知道我應當怎麼樣學習。

  「佛號不動智」,十信這十個地位的菩薩,本尊都是不動智佛。淨土宗也不例外,十方佛裡面東方,第一尊佛就是不動智佛。這底下有解釋,「佛號不動智,為無明本空,無體可動」,這就是為什麼要不動,不動是一切法的根本。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從空來的,就是無中生有;無不動,有就動了。佛給我們講物質不輸於科學家,科學家現在曉得物體都是動的,沒有靜止的。你看佛在三千年前就說得很好,物質的現象有四種,四種現象就是基本的性質,任何物質一定都具足四種現象。

  第一個它有物體,在佛法講「地」,地、水、火、風。地代表它是個物體,我們現在講它有體積,再小,我們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到,它有個東西,那叫地,用地作代表。「水」,水是代表溼度;「火」是代表溫度,它有溼度、還有溫度;「風」代表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原子、粒子、電子,確確實實現在看到最小的物質,像原子、電子都是帶電體,帶陰電、帶陽電。陰電就是水大,陽電就是火大,運動就是風大,我們講基本的物質都有這四個現象。山河大地、萬事萬物都是這些基本物質組合的。

  我們現在所謂是組織的方程式不一樣,就變成形形色色,你要把它分析,分析到最後完全一樣,一分析才曉得萬法皆空,叫分析空。高度智慧的人不用分析的,一接觸就是當體即空,哪用得著分析?當體即空。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物質有沒有?沒有,所以接著講「無體可動,無明本空」。法性裡頭沒有無明,無明是動的,無明就是動相,動它就變成物質,不動它不會變成物質。這個動是妄動,不是真的,自性永遠不動的。所以我們要想見性,得不動才能見,動就見不到。像水一樣,不動的時候你見到水,動的時候你見到的是波。但是要知道,波還是水,波沒有離開水;水是不動的,波是動的。

  你從這裡頭細細去體會,然後你再體會到,為什麼聖教無論是東方、西方,聖人教誨都要我們修定。東方,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都是從知止、從定下手。佛法,像印度教,印度一些高級宗教,沒有一個不重視禪定的。為什麼?只有定下來,你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真相,佛法裡叫做諸法實相,你才能見到。諸法實相就是法界、就是法身、就是法性,心動決定見不到,不動就見到了。所以佛號不動智,不動是智,動是識,不叫智;動是凡夫,就不能叫佛。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