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最後一段佛境界甚深。我們看文殊菩薩的偈頌第六首,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首偈是「答法問」。如何是如來境界法,答這個問。清涼說:「法界是理,生界是事,攬理成事,理徹事表,故云無別」,這是『究竟無差別』。「是故事則不待壞而恆真,理則不待隱而恆俗,非直廣大無限,亦乃甚深無際,究盡了知,故稱佛境」。清涼大師的文字不多,說得很透徹,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果然能夠懂得了、契入了,那就入佛境界。

  首先,我們要了解『法界眾生界』。清涼這個註講得好,一個是理,一個是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過去,古來的祖師大德用比喻來跟我們講,讓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到事實真相。在佛法經典裡面講,法界是性,生界是相,講性相,學佛的同學聽到能體會到一些;可是講理跟事,就更容易明白。性是理,相是現相,現相是屬於事,範圍都非常廣大,清涼所講的廣大無限,其深無際,我們通常講深廣沒有邊際,就是說的這個。這是什麼?這就叫一心。

  在「出現品」裡面,這經文上講得很好,這整個宇宙從哪來的?現在的科學家,過去的宗教家,都在這個地方探索宇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怎麼會發生的?這些生命從哪裡來的?現在有很多人講進化。進化,實際上講不通,不能叫人心服口服。這些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真相,我們不清楚、不明瞭,這叫迷惑,在佛法裡面這叫無明。無明是什麼?不明白!不明白,我們就會把它看錯、把它想錯,那也就做錯了、說錯了,這一錯到底。錯了怎麼樣?錯了就有不如意的果報。為什麼?錯了之後就沒有辦法隨順自然。

  自然就是真相,佛門裡面講的諸法實相。只有真正通達明瞭,一切隨順,這個一切隨順就是與自性完全相應。這是什麼人?《華嚴經》上講的法身菩薩,完全隨順自性,跟自性融成一片。自性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在經典裡面,世尊為我們描繪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那就是自己的心行跟性德融成一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跟性德相應;跟性德相應,跟智慧相應,跟德行相應,跟相好相應(相好現在人稱福報)。所以福報不是修來的,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佛在經上給我們形容,說我們的身相,你看平常這是經典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聽說之後就非常羨慕。其實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生界之事,不完全相應。完全相應,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怎麼個說法?很難體會,你不契入這個境界,永遠沒有辦法明瞭。契入境界才曉得整個宇宙是一。

  你看在經典上佛常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心性、法性,是理。識,識不能說它是性,也不能說它是事,但是理跟事都離不開它。它究竟是什麼東西?它是自性起了迷惑,就是起了無明;真性起了無明,我們一般講妄心,真心、妄心。這個「無明」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無明,我在講席裡頭常講,起心動念,這非常非常微細。我們眼看外面的色相,眼看色相,耳聽聲音,鼻聞氣味,舌嘗味道,身體接觸冷暖,念頭裡面的起伏,還沒有分別、還沒有執著,這個時候起心動念了,它太微細,起心動念,無明生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凡聖差別在哪裡。法身菩薩跟究竟佛果,他們有能力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個難。不起心、不動念,真正叫聖人,佛門裡面凡聖是用這個標準來分的。

  十法界裡面,六道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哪個人沒有!非想非非想處天也沒有辦法避免,他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雖然他有很深的定功伏住了,不起現行,可是見思塵沙的習氣,也就是說分別執著的習氣沒斷!所以非想非非想天人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這不得了!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一次成住壞空,八萬大劫就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你就想到這個時間多長。他壽命那麼長,能夠看到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還是脫離不了六道,壽命到了的時候,他不能再往上去,那只有往下墮落,所以這不究竟。這些都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你不了解,你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了解之後才知道這個問題很嚴重。那怎麼辦?有辦法,求生淨土就超越了,這個問題永遠解決了。修別的法門,那是往生華藏世界,很難。為什麼?要想求生華藏世界,見思塵沙要斷,也就是分別執著要斷掉,不但從事上斷掉,習氣也要斷掉。

  往生到華藏世界,說老實話,還是帶業往生,不過他不帶見思、不帶塵沙,他帶無明。無始無明的習氣難斷,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一天開始,這個無始無明習氣斷盡需要多少時間?佛給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什麼叫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斷無明習氣是要時間,沒有方法的。我用個什麼方法叫它快一點斷,沒有辦法。古大德舉的比喻很有趣味,也能容易讓人體會,譬如酒瓶,盛酒的;尤其是陳年的酒瓶,我們看到的,很多人看到的,五十年的、一百年的,那個時間愈久價錢愈高;這個酒統統倒盡了,確確實實沒有酒了,擦得乾乾淨淨,聞聞那個瓶子有酒味,那個酒味就是習氣。有沒有辦法把它去掉?沒有辦法,只有靠時間;放在那個地方,時間長了,慢慢就沒有了。

  我用這個來做比喻,比喻什麼?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用酒瓶來比喻。這個酒瓶倒光了,沒有了,那個瓶口打開讓它透氣,要四十一天以後聞聞,沒有了,這個四十一天就好比菩薩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天沒有了,當然它不是一下沒有的,一天比一天淡,到四十一天才沒有,這個比喻大家好懂。有沒有方法?沒有方法,完全時間。所以古人講,此處用不得力!你在六道十法界可以勇猛精進,到那就沒有辦法精進,一精進就壞了,一用力馬上墮落了。所以法身菩薩修行叫「無功用道」,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有種種方法來修行,他什麼都沒有,那樣習氣才能夠斷掉,那就是完全隨順性德。這就是我們講四十一天大家好懂,實際上佛在經典上講三大阿僧祇劫。

  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極樂世界緣好,你不會退轉,你不會墮落,你只有往前進,不會往後退。要多久成就?沒有例外的,破無明,證法身。不過在那個世界裡面,說實在話,時空沒有了,都突破了,所以時間就像《華嚴經》上講的「念劫圓融」。無量劫可以把它濃縮成一念,一念延長就是無量劫,這個境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這《華嚴經》經題。沒有法子想像,唯證乃知,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曉得,入這個境界你也說不出,叫「佛境界甚深」。所以我們把這個理跟事搞清楚,法界、生界,生界就是眾生界,法界是理,佛經講什麼?能現能變。能現能變是理,所現所變是事,這整個宇宙是所變的。能變的是理,能變的是性,法性才是我們真正自己。所以宗門教學終極的目標是什麼?明心見性。

  我們念佛人要不要明心見性?還是要。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以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滿成就了,李老師告訴我:不是的,往生極樂世界還是明心見性。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們在這世間明心見性見不了,明不了,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希望我們早一天能夠明心,早一天能夠見性。可是明心見性就是《華嚴》圓初住的菩薩,到究竟果地這個三大阿僧祇劫那是沒法子。在淨土經典裡面講快速,講的是幾天、幾個小劫,《華嚴》講三大阿僧祇劫,一樣不一樣?一樣,時間長短不二。決不是說極樂世界時間短、快速,華藏世界時間那麼長,那你就落在分別、落在執著。你只要有分別、有執著,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要知道的。

  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了,他們住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面的人,對於宇宙之間一切理事性相因果不執著了,就是見思煩惱斷盡,不執著了,出輪迴。有絲毫的執著,輪迴出不去。我們真正了解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修什麼?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修不執著。不執著怎麼做事?隨緣。真的,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隨緣你就自在了。不能有執著,有執著就有六道。執著沒有了,但是還有分別,分別比執著微細,所以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有分別,愈往上去分別愈淡薄。分別真正沒有了,那好,那你就是在十法界跟一真法界的邊緣。破一品無明,你就脫離十法界,你就進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肯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在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在六道裡面的眾生,我們用什麼功?就用這個功。在哪裡用?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你不需要選擇。我要選擇有什麼好的道場、深山這裡面去修行,那你分別執著沒有去掉。隨緣,哪裡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就是在這裡頭把分別心、執著心磨掉。

  而分別執著的習氣非常非常之重,我們在經上讀到的,這是三大阿僧祇劫斷無始無明習氣。回頭再想一想,見思的習氣、塵沙的習氣,換句話說,執著的習氣、分別的習氣跟無始無明差不多。你要不處處警覺、時時警覺,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怎麼樣修都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可是這裡頭,真的有一個特別法門,這種分別執著對西方極樂世界行。就是你其他的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都不要了,我只執著阿彌陀佛,只執著西方極樂世界,能往生去,能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生哪裡?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是跟我們這邊是一樣,凡聖同居土有分別執著,叫帶業往生。可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一切諸佛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怎麼不一樣?阿彌陀佛在那裡教,我們可以親自接受阿彌陀佛教誨,而且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可以天天到十方世界去參學,去供養諸佛,聽諸佛講經說法,這個好處太大!這是他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沒有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不在上二土,就是在凡聖同居土,太殊勝了。

  這個法門,祖師大德說得好,「萬修萬人去」。萬修萬人去的條件,你要能把拉拉雜雜的放下,你才能去得了。放下什麼?不是事放下,事沒有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是放下事,事照幹,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那個妄想是很難放下的。妄想,我們自己也不懂得什麼叫妄想,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那是分別執著,妄想太微細了。只要把分別執著天天淡薄,年年淡薄,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這個要懂。活在這個世間什麼都隨緣。無論是在家學佛、出家學佛都要懂得隨緣,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什麼都好。今天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房子住,也好,一心念佛,沒有憂慮、沒有犯愁的,早一點往生怎麼不好?你還有什麼牽掛?還有什麼留戀?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沒有一樣不好。人家害我,把我害死了,我謝謝他,他送我到極樂世界去,讓我早一點去,你說是不是好事?如果你還有怨恨心,好了,那你墮落在三途,那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錯了。這都是你沒有看破,你沒有放下,看破放下才管用。

  所以對於「法界眾生界」的理跟事一定要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才曉得「究竟無差別」,是一不是二。學佛,就要學佛的想法,學佛的看法,學佛的說法,學佛的做法,真學佛!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不是我們境界?不是,佛境界。但是佛在大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佛眼睛裡面看眾生是佛。為什麼我們自己不是佛?我們不承認自己是佛。這就應了佛經裡面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識,就是識變的,我們心想我不是佛,那就不是佛。一切法從心想生,看你怎麼想,這外面境界怎麼變。這樁事情現在被科學家證明了。所以我看江本博士他的水實驗,我很歡喜,把佛的話證明了。水是礦物,它沒有思想,它沒有分別,它也沒有執著,它能隨著人的念頭起變化,人的念頭是感,它有應。有心感,無心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所以從這個實驗當中,證明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為什麼不想善?為什麼想惡?

  什麼是善?佛是善,佛是純善。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天天想佛,不要去想人,不要去想事。這個人對我很好,那個人對我不好,這個人幫助我,那個人陷害我,你想這個,你想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六道輪迴,這個東西是冤冤相報,錯了,自性裡頭沒這些東西。所以我們想佛教我,《十善業道》裡頭教我要想善,「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學佛基本的條件,這是世尊根本的教誨。我們要連這個道理都不懂,都不能去做,不是學佛,真學佛是從這做裡起的。可是佛這些教訓,我們初學的人學一個簡簡單單概略的觀念,慢慢再充實,慢慢再提升。「問明品」後面的一品「淨行品」,那就很具體的給我們落實了。

  「淨行品」裡面,總共是一百四十一首偈。現在諸位對於《弟子規》很熟悉,我說這品經一百四十一首偈是菩薩的《弟子規》。這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大乘菩薩、一乘菩薩他們必須要遵守的。今天我們學為什麼學不像?我們沒有弟子規,所以怎麼學都學不像;不要學那些精細的,粗枝大葉也學不像。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誰能做到?我們要懂得,別人能不能做到與我不相干,我自己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古時候人能做到?能做到的人都證菩薩果位了,能做到的人遇到淨土都往生了,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大問題。

  說實實在在的話,六道不值得留戀。六道裡面福報大的,欲界天、色界天;欲界的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禪,大梵天、摩醯首羅天是六道裡面福報最殊勝的,人間怎麼能跟他比?這些我們看到羨不羨慕?想不想得到?你要是有這個念頭,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那要修多生多劫的福報才能得到這個果報。果報現前,一生享受完了,如果不能夠繼續修行,福享完了一定墮落。這是什麼?這也是一個很深的道理,這個道理叫物極必反。像我們這個一年;大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到底了,到第二天又大年初一了,物極必反,這個道理要懂。你明白這個道理,逆順是一不是二,這很深很深。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了解這個道理,你心是平靜的。順境裡面平靜的,逆境裡頭還是平靜的,外頭境界你就不受影響了,不受它干擾了,這叫超越。這就是佛法的殊勝,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決定不受外頭境界的干擾,這叫最高的享受。

  有人問我,世間人喜歡賭博,賭博不是好事情,家產都輸盡了,什麼時候回頭?物極必反,你不要著急,讓他去賭,輸到他家產盡光的時候,他就回頭。開賭場的,用這種方式來賺人家錢的,他能不能發財?不能,這裡頭因果的道理要懂。設很多圈套,把人家錢奪來,他能發得了財嗎?哪有這種道理!如果這種道理可以發財,釋迦牟尼佛早就開賭場了,沒有這個道理。你騙來的也好,搶來的也好,用什麼方法奪取的都好,都是你命裡所有的。你命裡沒有,你不相信,你去開賭場,他開賭場賺錢,你開賭場一定蝕本。為什麼?沒有命!用這種不好的方法叫別人破產,你自己發財,這個發財的人他的財庫很豐足。譬如,他的財富有一萬個億那麼大的財富,他開設賭場賺錢,他的一生所賺大概只有五千個億,打對折了。為什麼?損害。

  佛告訴我們,這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講,還得常常提醒。為什麼?你健忘,你迷惑。財富從哪裡來的?佛給我們講,布施來的,財布施。這命裡頭有大財(大財庫),過去多生多劫財布施。現在說有億萬財富的人,我們很清楚,學佛這麼多年很清楚,至少他過去生中十世以上好人,歡喜用財布施幫助一些貧窮苦難的人,累積到十幾世,那個財庫就不得了,命裡頭有。至於他用什麼方法賺錢,那是緣。他有因,無論幹什麼事情,他的財源滾滾而來,緣,因緣具足果報現前,是這麼來的。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以為用那種不正當的手段,他就發了大財,不是的,你要這樣想法,你完全錯了。用不正當的方式賺來的這些錢,在他財庫裡頭已經大大的打折扣了,虧折了。一百億的財富就變成了五十億,打對折了。如果說心狠手辣,害多少多少人破產,甚至於自殺,家破人亡,恐怕他那個一百億的命只變成了十億。他還自己以為很了不起,我有這麼多錢了。其實,他命裡原來的財富比他現在有的多十倍都不止,很可惜他用錯了心。

  怎麼樣去增長?有錢肯布施。所以我們中國的財神,諸位曉得中國財神范蠡,真正是一個富有人的好榜樣。范蠡幫助越王句踐,真正是復國了,這在歷史上很少見的。國家被滅亡,又從自己手上再恢復,很不容易,你就曉得這個人聰明智慧。但是他懂得句踐的性格,這個大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打敗吳國之後,他就偷偷的逃了,帶著西施走了。改名換姓叫陶朱公,做生意,做小買賣,沒有幾年發大財,命裡頭有。這個人有智慧,發了財怎麼?散財,把他所有的統統幫助這些窮苦的人。散掉之後,從小生意再做起,過幾年又發了,三聚三散,那個財是永遠用不盡的。我們中國人認他作財神有道理,他真正是我們求財人最好的榜樣。

  求財一定要懂得散財,不可以囤積,囤積是罪惡。這世間上多少苦難的人缺少錢財,你把你的錢財放在你的倉庫裡、放在銀行裡,造罪業。所以財布施得財富,你命有財庫更好,更要施,沒有財庫也要施,你才會有財富,命裡財庫是這樣修來的,這個道理要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大小乘經論上常常講。我們要真幹,我們想求財、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有求必應。不是佛菩薩保佑你,這是理,心性之理。你懂得理,事跟理相應,事跟理不二,是這個道理,現在人講真理。所以,求財要用正當的方法。正當的方法是什麼?利益眾生的方法,不能夠殘害眾生。殘害眾生,後頭沒有好報,你命裡頭有大財庫、無量財寶,到最後你還是要墮落到三途地獄,那就大錯特錯!

  理跟事的真相,現在知道的人愈來愈少,迷失自性是愈來愈嚴重。我們看到這個現象不好,見解錯誤,思想錯誤,行為錯誤,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些話,我連答記者問都講得很清楚,損人決定不利己,這是因果裡頭的定律,利人才真正是利己。你把你所有的全部都布施掉,你自己決定不會缺少吃的、缺少穿的、缺少用的,不會,沒這個道理。中國習慣上一個名詞叫「捨得」,諸位要曉得,捨得這個名詞是佛教的。捨就是要施,因,種因!後頭一定有得,捨財得財,捨法得法,捨無畏得健康長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性相也是一不是二,因果也是一不是二,佛法用這六個字把整個宇宙講清楚、講明白,性相、理事、因果。今天我們學佛的同學,最重要的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自己搞不清楚,你怎麼能講得清楚?自己搞不清楚,你怎麼能做出好樣子給人看?

  現在這個時代,講,效果不大,一定要做出樣子給人看,他才會相信。講得再好聽,說得很有道理,他聽了也點頭,點頭完了過去他就搖頭,做不到!信心不能建立。信心是世出世間法成就的基礎,你有多大的信心,你就有多大的成就,信心跟你的成就決定是成正比的。《華嚴經》上佛也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說這多重要,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怎樣建立信心?讀經。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為什麼?幫助眾生建立信心而已。現在人為什麼喪失信心?不讀經,不學教,信心迷失了,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偈子後面這句說得好,『一切悉了知』。這句話如果用宗教的話來講,宗教信徒讚美上帝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這個意思。要知道,全知全能是一切眾生本來如是,個個都是這樣的,所以佛家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哪個是全知全能?就是你,不是別人!為什麼現在變成無知無能?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信心,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怎樣恢復自己的信心?這要靠教學,所以佛教教學是究竟圓滿。佛教在哪裡?佛教在經典之中。我們今天贈送《大藏經》,贈送佛法,從經典裡面你才真正學到,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誨都在《大藏經》裡頭。什麼時候你展開《大藏經》,像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好了,你就能契入。不亦悅乎,在佛法講法喜充滿。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這首偈意思還沒有講完。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第六首偈,還是把經文先念一遍:

  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

  這首偈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第三句,『一切悉了知』,這句話重要。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一切悉了知,可是事實做不到。我在早年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就告訴我,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在佛法講,要通達經教。諸位都知道,佛法經教這最具代表的是《大藏經》,三藏十二分教,你一生能學得了嗎?除這個之外,你通達佛法,不通達世間法,你不能度眾生,還得要通達世間法。世間法在中國,舉一個代表,《四庫全書》,一個人一生能通達嗎?我們聽老師這麼一說,才知道真難、真不容易。《四庫全書》的分量(這很難得我還買到一套),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告訴我,他舉了個例子,說有一個人從一生下來就會念書,一天念八個小時,看《四庫全書》,就是看一遍,看到一百歲這部書還沒看完。每天看八個小時,看一百歲,這書還沒看完。《四庫》之外的,分量比《四庫》多得太多了,尤其是現代所謂是科技爆炸的時代。這才曉得世出世間法一切悉了知談何容易。

  再說,我們侷限在這個地球,地球之外,無量的星球。現在科學家也承認,絕對不是說宇宙之間只有地球有人類,肯定有適合於人類居住的星球,在太空當中一定很多。可是佛告訴我們,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也有眾生在那裡居住。他們跟我們不一樣,這我們能理解,就是在這個地球上,北方住習慣的人到南方他受不了,南方生長的人到北方他住不慣。這個氣候、自然生態要是轉變,改變他的習慣就很困難。地球上這些條件適合我們人類,換個星球,他們那邊一些生物在那邊居住適合於他們的生活條件,他到我們這裡來不能生存,我們到他那裡去也不能生存,這在理上講得通。所以,佛跟我們講,居住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依正不二,哪有說有居住環境,沒有眾生在這裡住的,沒這個道理。我們聽聽佛的說法也有道理。

  所以,這就是現代科學家也承認不同維次空間。在佛法裡面,它不叫不同維次空間,它叫法界。你看佛為說法方便起見給我們講十法界,而實際法界是無量無邊,把它歸納一類一類的,十大類。現在科學家也說,不同維次空間也是沒有邊際,在理論上講無窮大。而事實上來說,科學家肯定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這個話是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他是個學科學的人,科學家證實肯定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十一也正好跟佛法相應,佛法講十法界,十種不同,還有一個一真法界,也是講十一,這是一種巧合,佛法說得透徹。現在科學家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把空間維次突破,如果突破了,我們的科學技術又要重新改觀了。我們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到未來,時間突破了;空間要突破了,境界完全變了。科學家還在努力,現在才發現,可是這樁事情在高等宗教裡面早就突破了。

  六道輪迴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誰說的?最早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現在興都教的前身,過去稱婆羅門,現在稱興都教。他們的歷史,這世界上研究宗教的肯定他們的歷史是八千五百年,比佛教長多了。中國歷史號稱五千年。八千五百年。根據他們的信徒,他們的傳教師告訴我,他說至少有一萬多年。婆羅門教不重視歷史,沒有精確歷史記載。他用什麼方法突破?禪定。所以印度高級宗教統統是修禪定。禪定功夫深,這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四禪八定,他們真的到了這個境界,所以六道裡面的情形他的確是一切悉了知。這個一切是六道裡面的狀況,禪定功夫把它突破,所以六道他們講得很清楚,這是中國人所謂「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從哪來的?六道能不能超越?

  六道輪迴很麻煩,這些事情他們搞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樁事情就等到釋迦牟尼佛出世。根據中國歷史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很好記,三零三三。可是外國人他們的說法,今年是二千四百九十九年,明年是二千五百年,跟中國記載差不多相差五百多年,將近六百年。每種說法都有根據,究竟佛出生是多少年,這個確切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來,但是至少總是二千五百年以前的事情。佛出世之後,才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把不同維次空間這個祕密揭穿。

  不同維次空間怎麼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原本佛只給我們講法界叫一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成無量法界?這不同維次空間就是無量法界,為什麼變成這樣?這就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世間眾生太多,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所以法界就變得很複雜。不但各個人想法、看法不一樣,就是你一個人,你一個人也是無量無邊法界。為什麼?前念跟後念不一樣,昨天看法跟今天看法不一樣,念念都有差別。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也可以從江本博士水實驗裡面得到證明。他告訴我,他做這個實驗有十年,今年十年了,每一年不曉得做多少萬次的實驗,從來沒有一個結晶的圖案是完全相同的,沒有過。這是什麼原因?就說明我們人的念頭,沒有相同的念頭。你這一生當中,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決定沒有一個念頭完全相同;有相似,不是完全相同。

  因此,法界就跟這個情形一樣,法界是從心想生,哪裡會有相同!《楞嚴經》上講的「同分妄見」,同分妄見就是相似,是同分,絕對沒有完全相同,這是事實真相。到什麼時候完全相同?妄想分別執著連習氣都斷了,完全相同,所以佛經上講「佛佛道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相似的,那個同是相似的同。無明習氣完全斷掉了,那就真的相同。可是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如果見了的時候,決定看不出他有差異;這是真的,決定看不出。他們連相貌都相同,相隨心變,體質也是從心想生。六道凡夫裡頭沒有相同的,一真法界裡頭非常相似,相似的是讓我們不能夠辨別。可是他們那些人有神通道力,決定不會把人認錯。這是講一切悉了知。

  佛法這個「一切悉了知」,不是指這個六道,不是指這個娑婆世界,世界無量無邊。《華嚴經》前面我們讀過「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你才曉得宇宙不可思議。讀了「華藏世界品」,這些我們今天講的太陽系、銀河系太渺小了。再想想這個人身,那就小得很可憐了,還有什麼好爭的?應該認真努力好學不倦。我們要想像佛菩薩、像法身大士一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學佛不是學別的,就這麼一樁事情。能不能悉了知?答案是肯定的,能。為什麼能?你本來一切悉了知。現在一切不了知,是無明、塵沙、見思煩惱障礙住了,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起了這個東西,把你的智慧德能連福報都障礙住,都不能現前了。

  以佛法來說,一切眾生完全是平等的,跟佛一樣,沒有絲毫差別。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人哪有傲慢心?哪會有貪瞋痴?不可能。一真法界裡頭沒有貪瞋痴,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貢高我慢。人與人之間,人與整個宇宙之間,一片和睦的氣象,中國人稱為「太和」。你到故宮去看那個大殿,最主要的一個大殿,太和殿。宇宙是太和,本性是太和。迷了之後,這些聖賢人、明白人,他用「和」來教導我們。宇宙的核心是愛,這被江本博士實驗出來了。他非常肯定,他說宇宙的核心是愛,所有實驗裡面這個水結晶,只有愛最美,另外就是感謝,愛跟感謝是最美的。就連科學家也證實了。我們這一生當中學什麼?就學這個。你看《弟子規》裡頭「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愛的教育。佛法擴大了,佛法不是凡是人,是眾生皆須愛。眾生包括範圍就大!包括植物,包括礦物,包括自然現象,無所不包。眾是什麼?眾是眾多,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包括自然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皆須愛。為什麼?同一個自性,同心現,同識變。這就是佛法,沒有一絲毫差別。

  既然如此,我們如何能通達?李老師就告訴我,他說靠我們去學,學不了的。不通又不行,用什麼方法?他教我,誠,感通,感應。我們有感,它就會通達。用什麼來感?用誠。《中庸》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講誠。誠到極處,叫至誠。所以他老人家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他說求這個就行了。你真正去讀、去學沒有辦法,真誠到極處,自然就通了。什麼叫誠?曾國藩先生說得好,「一念不生是謂誠」,心裡頭沒有妄念就是誠。說來說去,還是回歸到世尊的教誨,放下一切執著,放下一切分別,放下一切妄想,那叫誠。所以誠是什麼?誠是真心,真心之體。

  真心的作用叫智慧,般若智慧是真心的起用,真心的本體叫誠。所以菩提心是真心,經論上都講了三種,菩提心第一個「至誠心」,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至誠,誠到極處了,這是體。有體它就起作用,作用,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深心」,對別人,經上講的「迴向發願心」,對人。論上講的,馬鳴菩薩的《起信論》,論上講的心之體「直心」,對自己也是「深心」,對別人叫「大悲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清楚了。心體叫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對自己統統都是用的深心。深心,古大德講好善好德。對別人來講,迴向發願、大慈大悲,我們用慈悲就可以了。

  所以我用另外一種講法大家好懂,經論的說法、古人的註解都不好懂,我把它說成十個字,「真誠」,這是真心之體;對自己自受用,「清淨、平等、正覺」,自受用,這就是深心;對別人,「慈悲」。真誠心對別人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愛心。我們中國五倫裡面頭一個,「父子有親」,那個親愛就是佛法講的慈悲,不附帶任何條件,真誠的愛心。這十個字就容易體會多了,對自己心要清淨,心要平等,心要覺悟,可不能迷惑。我這個深心從哪兒來的?從《無量壽經》經題上來的。你看《無量壽經》的經題裡頭有清淨平等覺,深心。你用這個心,它就有感應,真誠清淨平等覺就有感應,這個感應就是佛家常講的悟處。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常常有悟處,所謂是「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這個疑不是懷疑,疑情。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絕大多數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主動說的,別人來問的。來問,就是觸動,佛立刻就回答。佛的回答沒有思考,沒有去我想想這個事情該怎麼答覆你,沒有。想一想,就落到意識裡去了。沒有思惟,沒有想像,就像水實驗一樣,這邊有感來,立刻就有應。感有心,應無心,真實智慧。所以佛經是真實智慧,眾生有感,佛所應現的。我們怎樣接受佛經?這裡頭有一個祕訣不能不知道,佛經是自己自性智慧,不是外來的。因為我們的自性跟釋迦牟尼佛的性是一個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我們前面念過,「一道甚深」裡頭念過。所以佛經一展開,不是別人的;這釋迦牟尼佛的東西,你錯了,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執著,你怎麼能悟入?展開來,釋迦牟尼佛引導我悟入自性,是我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你用這種心態去學,你才能悟入。

  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講得很好,有幾句話說得很好,「我心即是彌陀,彌陀即是我心」,「此方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此方」,真正入不二法門。中峰禪師這幾句話,就是《問明品》裡面「佛境界甚深」,這樣一切才了知,哪有不了知的道理?宇宙之間哪一法離開心現識變?所以離開性識無有一法可得。既然一切法都不離心性,這個人要是明心見性,他就一切悉了知!道理在此地,真的可以通達明瞭。還有例子,我們在經上看到龍樹菩薩給我們做了證明。龍樹菩薩開悟了,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明心見性,他沒有一樣不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下來那麼多經典,他只用三個月工夫全部都學習完畢,我們一般人沒有法子。

  在中國也有一個例子,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學過經教。到黃梅去參學,這《壇經》上記得很清楚,在黃梅八個月學什麼?廚房裡頭舂米破柴,幹這種苦活。五祖上堂說法,他一次也沒有聽過。天天做苦工供養大眾,修福。這個人根性很利,宿世的,不是這一生的。緣成熟的時候,五祖祕密召見他,不讓別人看到,怕嫉妒障礙,怕有人害他。半夜跟他講《金剛經》,講不到三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為什麼別人聽不明白,他能聽明白?你仔細去觀察,他對人、對事、對物,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妄想,這就是大徹大悟必須具備的條件;不接觸不知道,一接觸就明瞭,五祖把衣缽傳給他。這是至誠感通。李老師教我學教,教我用這個方法。不用這個方法,這一生不能成就,你能讀多少書?可是這個方法先決條件你要放得下,這是先決條件。你放不下,這個路你走不通。我這個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教的,這不是方先生教的,方先生引我入門,章嘉大師把方法教導給我。

  我今天到此地來,看到這邊的佛教聯合會印的一本畫冊《釋迦牟尼佛傳》,我翻開一看,裡面有好幾張圖畫我很熟悉,早年我看過。但是,雖然畫的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跡,八相成道,一定要讀《釋迦譜》、要讀《釋迦方誌》,你對於釋迦佛才真正認識清楚,才了解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給我們做示範,他是一個明白人。實在講,就跟惠能大師一樣,心地清淨慈悲,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六根跟六塵一接觸他不生煩惱。什麼叫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叫煩惱,他不生這個,他生智慧。什麼叫智慧?一切悉了知。

  我們在印度看到釋迦牟尼佛,在中國看到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如實的實驗,我們從這兩個人身上得到訊息,得到消息了。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不同的,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妄想分別執著程度不同變現出來的境界。所變現的境界,你要知道,相有性無,事有理無,總不離因果。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善因得惡報,惡因得善報,佛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在這個地方建立佛法,在這裡建立佛陀教育。所以,接受佛陀教育,認真學習這門功課的,天上人間第一等的好人,沒有人不讚歎你,沒有人不歡喜你。實在講,我們目的不是希望人讚歎,也不是讓人喜歡,我們只想做一個明白人,這一切悉了知就是明白人。明白人,中國人稱為聖人,印度人稱為佛菩薩。所以佛菩薩跟聖人,那個定義就是明白人,一切悉了知的人,這我們要知道。

  真正明白了,一定好學。人生在世,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學習。孔夫子說得好,這《論語》上有記載,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這就是說我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以思」,我在想,那當然想得很多了,想了一天一夜,想這世間形形色色,最後得到一個結論,「無益」,沒有真正的利益,「不如學也」。想這世間是什麼?還不都是名聞利養、功名富貴,無益。夫子也曉得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佛法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走,所以沒有意義,不如學也。夫子一生好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好學。你看看這些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哪個不好學?你再仔細觀察他們怎麼學法?沒有一天不讀書。經典、書籍,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天天讀。不但天天讀它,天天照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內心裡面這個歡喜心往外流,像泉水一樣;不是外面的刺激,內心裡往外流,我們佛門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要不學,這種法喜就沒有。法喜是自性裡頭的,你沒有這個外緣,學習是緣,雖有法喜,流不出來,你所流出來的是苦惱、是煩惱。唯有真正學習,學是照古人的教誨去學,習是落實,我把我學的東西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無比的快樂!

  聽說現在有工商界的老闆招雇工要考《弟子規》。為什麼要考《弟子規》?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員工都能夠學而時習,這老闆多自在!不用去管員工,員工個個都是有德行、有能力,而且熱心服務,道理就在此地。聖人跟普通人,沒有別的,好學。夫子也常常講,人家讚歎他,他說我沒有什麼能力,我跟大家比的時候很多不如人,但是我有一個長處,好學。「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好學,這是我們要向夫子學的,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的,都是好學。學到之後,一定會落實,絕對不是所學非所用,所學非所用就沒有意思了。學以致用,快樂無比。「有朋自遠方來」,朋是志同道合,從遠方來幹什麼?來切磋學問,來研究,來探討,來互相學習,這是人生第一等的樂事,快樂。在學習,或者沒有人知道的時候,有沒有人知道的時候,「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聖人君子。為什麼別人不知道?真正做學問的人、有道德的人絕對不會自我宣傳,沒這個道理的,都是非常謙虛,非常含蓄。

  你認識的人多,這是緣,我們佛法講法緣。我們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對於這點非常重視,常常告訴我要結法緣。如果不結法緣,你將來成就了,講經說得很好,說得天花亂墜,沒人聽,沒有緣。有些人講得不好,聽眾很多,他有緣。緣要去結。我們就說,怎麼結法?我們那時候生活很窮苦,怎麼結緣法?老師笑笑,結緣有時候不需要花錢。李老師是一個星期講經一次,每個星期三。他說,你到門口去接待這些來聽經的大眾,歡歡喜喜的接待、招待他們,引他們到講堂,帶他們到座位,他們心裡歡喜,這都是結法緣。這不要錢的,笑面迎人,為人服務。介紹別人來聽經都是結法緣。他說,如果你有能力,能力不大沒有關係,你買一包花生米,一塊錢、幾毛錢,來的人進來的時候,一個人拿一粒,都結了緣。這是很小的錢,你就結了很多緣。這都是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也就學會了。他老人家講經,我們都在外面當招待。所以法緣殊勝。

  我在全世界各地方講經,聽眾很多,什麼原因?緣結出來的。別人對我的布施供養,我沒有去蓋廟。蓋廟是什麼?蓋廟跟土地結了緣,跟人沒有結緣,這就錯了。我們把蓋廟的錢在整個世界廣結法緣,這多殊勝。我一生不蓋廟,一生不希望好像自己有個什麼地方居住的,沒有。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還沒有做到樹下一宿,但是自己沒有道場。我們離開台灣;在台灣是韓館長收了一批出家人,用了我的名義,是她收的。她走了之後,這沒有法子,這個包袱就交給我了,我在澳洲、在美國給他們建道場。我自己一生當中沒有一個家的這個觀念,出了家,沒有家!這諸位同學要曉得。

  我一生非常仰慕印光大師,這也是李老師教給我的,近代的人學印光法師,你就沒錯。印祖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建道場,不做住持,不傳戒,為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是因為鄉音太重,他山西人,在南方居住的時間久,跟人家講開示、講什麼聽不懂,這是言語上一個障礙,所以他老人家是用文章、用文字來弘法。這就是諸位今天看到的《印光大師全集》,當年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印光法師文鈔》,用文字來弘法,收到很大的效果。所有一切供養他都沒有用,衣服,一生就是穿幾件舊衣服。所有一切的供養全都拿來做印經、印善書,流通經論善書,一生做這個事情,法布施,我學他老人家這一點。連那個慈善事業都很少做。哪個地方有災難了,有災害了,印光法師聽到了,也會捐一點錢去賑災。錢從哪裡來?從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來。我們這才曉得印經是他的第一個重點,全心全力都在布施佛法,我學了他這一點。跟著他走,決定不會錯。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懂得怎麼個學法。向古人學,決定不錯,古人真的有道德、有智慧,懂得怎麼做法會產生很好的效果。跟著古人走不會錯,自己想開闢一條道路,那很危險。又何況佛法,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所學、所教的,承傳古佛,世尊也是述而不作;孔老夫子也是繼承古聖先賢,自己沒有創造、沒有發明。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