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五首看起:

  方求法情無異。為修功德令滿足。有無二相悉滅除。此人於佛為真見。】

  從這個以下一直到這品經終了,總有六首偈,這個六首偈是「勸物順行」,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跟我們說,「佛昔如是行,今得說法果,令物行之,亦得斯果」,這幾句話是總說這後面六首偈的內容。佛沒有說勸人順行,這個地方用物,不用人,我們要知道用人範圍就很小,九法界裡頭只有人法界,其他八法界都不能包括進去。用個「物」,九法界全都包括了。由此可知,佛法的大用深廣無有邊際。說九法界、十法界,這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之外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在《華嚴經》前面「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讀過,宇宙之大,大而無外,剎土諸佛之多,沒有法子計算,大概是大多數的佛國土都有九法界。純淨的法界不是沒有,我們在前面讀過,畢竟是少數。

  諸佛的實報土,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佛的清淨國土,那裡面沒有十法界、沒有六道,雖然也有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四土確實有,但是沒有十法界。一般講起來,一切諸佛國土它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是方便有餘土,所以這二土一定是有十法界的佛國土才有,純一清淨國土就沒有。所以清淨國土那就是我們佛經上講的,它就是純粹的實報莊嚴土,也叫做常寂光淨土。所以四土,清淨國土是上兩層,染淨國土四土都有,四土都有非常非常的普遍。

  這個地方「勸物順行」,這個物是指十方諸佛國土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十法界裡面有佛法界,但是這個佛法界,跟諸位說,不是真佛。天台大師講六即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必須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那才叫分證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雖是真的,不圓滿,所以叫分證,圓滿只有一個位次,究竟圓滿的佛果。分證,是真的不是假的,它有四十一個位次,大乘圓教裡面所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是分證即佛。

  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佛還比不上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中國大乘禪宗裡頭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見一分真性,他已經成佛了,這個佛是分證位佛,那是超越十法界的。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相似即佛,我們學佛這些常識不能不知道。嚴格的講,十法界裡面的佛依舊是菩薩,不但是菩薩,還是屬於權教菩薩,權教菩薩裡面最高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大乘法裡面是實教,真實的,權是方便的。這個標準就是你有沒有見性,你有沒有破無明。破無明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無明沒破,不算是真的,六道裡面是觀行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所以這個地方勸物順行是講十法界,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應當隨順佛道修行,這個佛道就是成佛之道。

  這個地方特別是初學的同學要留意,佛教不是迷信,成佛,你要懂得佛是什麼?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因為在中國找不到這個詞彙,所以就翻音,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尾音都捨掉,單單用一個佛字,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智慧、覺悟,這個字我們中國字彙裡面有,為什麼不用智覺來翻譯?它講的智跟覺,跟我們字彙裡面的意思不一樣,它的標準太高了。它的智是究竟圓滿的真智慧,它的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中國這個智跟覺裡頭沒有這個意思。在大乘教裡面智跟覺是稱性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智,那是「佛」的意思。自性本覺,《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意思,中國「覺」裡頭也沒有,中國覺沒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意思。所以依舊去翻音,翻音,中國有「弗」這個字,就是沒有人字邊的這個弗,有這個字,這個字中國古時候就有了,現在這佛是個人,他不是別的,他是個人,所以就用這個「弗」的音,加一個「人」,所以這個字是翻經時候新造的。佛經到中國來,翻譯經典造了不少新字,就變成佛教裡頭的專有名詞,這個常識我們也知道。

  從這裡你就曉得,佛教化眾生的範圍多大。所以成佛就是成就真實智慧,成就圓滿的大覺,換句話說,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我們真的是希望,我們也想真正能夠得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我統統都知道、都明瞭,這叫做佛。九法界眾生都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佛菩薩在此地勸我們要學佛。順行就是隨順,隨順佛的做法,我們也能成佛,也能跟他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下面這是解釋,說「佛昔如是行」,這個佛是一切諸佛。諸佛是人修成的,沒成佛之前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他怎麼修成的?他跟前面那尊佛學的,佛佛道同,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沒有岔路,你能夠順著佛走,你將來一定得到跟佛一樣的成就。佛的成就總的來說三樁事情,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德能,德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才藝,多才多藝,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你不會;第三個,我們今天講福報,佛法講相好,相好就是福報。這三樣都得到大圓滿,智慧大圓滿,德能大圓滿,相好大圓滿,這叫成佛。你想想看,十法界眾生哪一個不想?哪一個不想得到?佛告訴我們,你想,只要你願意去求,你一定會得到,肯定會得到。無論是什麼人,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什麼人求,什麼人會得到。為什麼說得這麼肯定?我們入了佛門讀了經典,這才明瞭,原來佛告訴我們,這三樁事情是所有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

  《華嚴經》尤其說得透徹,說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就是十法界,就是此地講的物,「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有如來的智慧,有如來的德能,有如來的相好,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把我們九法界眾生的病說出來了。你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智慧沒有了,能力沒有了,相好也沒有了,搞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但以妄想執著,這裡頭還有分別,這省略了。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把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障礙住了,並沒有失掉。嚴重的障礙,障礙你自性本具的東西,透不出來,你就得不到這個受用。所以佛教人沒有別的,恢復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

  你成佛了,佛決定不居功,為什麼?你所得到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諸佛菩薩沒有給你一點點東西。縱然你現在是迷了,你墮落了,甚至於墮落到阿鼻地獄,你自性的智慧德相有沒有減少?沒有,一絲毫都沒有減少。所以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學佛沒有別的,開發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所得到的全是自己有的,哪裡是得?不是新得的,是舊有的。舊有的從前有障礙,沒法子得到受用,現在障礙除掉了,我們這個作用恢復了。所以佛菩薩教一切眾生,這個語氣這樣的堅定,是你本有的。就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所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當然可以恢復,本無當然可以放下,這是一切眾生決定成佛的理論依據。

  怎樣真正能得到?佛在經論理頭常常教給我們,我們自性本具的叫性德,性德一切眾生平等的,跟佛菩薩也是平等的,無二無別。現在我們迷了,我們的性德迷失了,迷失了現在要怎麼辦?要修德。修德就不一樣,諸佛菩薩他們的修德圓滿,佛是圓滿了,菩薩雖然沒有圓滿,成就也相當可觀。我們怎樣恢復?走他的路子,他怎麼恢復的,我們照他的道路,照他的方法去做,我們肯定能恢復。這就是「佛昔如是行」。

  「今得說法果」,佛今天的果報,這三樁事情圓滿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現的身,叫隨類化身,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人間所謂富貴相。看相算命的所講的這個好相,他統統具足,一樣都不少,這是為我們示現的,在我們這個世間。要是在實報莊嚴土呢?像華藏世界、像極樂世界,佛是什麼樣的相?經上告訴我們,報身佛。報身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樣的相好在我們這個世間不行,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福報,看了受不了。

  所以佛在這裡示現,要跟我們的福報差不多,比我們好一點,不會好得太多,我們看了才很歡喜,才知道他這個樣子,我努力努力我也能學得到。如果差距太大的時候,一想,他是天神,我們是凡人,那我們怎麼能學得到?怎麼可以跟他學?實在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佛才是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沒有一定的身,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成佛之後,唯一的一樁事業就是為十法界眾生說法,說法果。在經典裡面顯然能夠看得出來的,他的果報是什麼?果報是去當老師,我們稱佛稱本師。佛在這個世間,不從事其他的行業,他不去做國王,他不去做大臣,他不去做社會其他的行業,他只選擇一個行業,就是當老師。

  我們想想為什麼這麼做?成就眾生,救度眾生,這個手段是第一。佛,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做例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要想幫助這個世間一切人離苦得樂,就這樁事情。離苦得樂要怎麼個做法?首先你要知道,苦樂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就是對自性迷悟,迷了自性,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迷得深的就變成六道、變成三途,迷得淺的就是四聖法界,都是在迷,迷而不覺。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你想想看,十法界眾生這個墮落的因,是迷、是不覺。你要幫助他破迷,他就離苦,不迷就離苦,覺悟就得樂。破迷開悟的這個工作,諸位想想,在這個世間所有行業裡頭,只有教學最有效。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幾乎應化在世間統統都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師道。

  世間最尊最貴的,師道。中國古人知道,人能夠成為一個人,能夠做出頂天立地不朽的事業,要靠兩個人幫助,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所以這是根本。父母養你,生你、養你,老師教你。佛法裡頭常說,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這個人有兩條命。有身命沒有智慧,那人與禽獸有什麼兩樣?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人有智慧。智慧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孝親跟尊師,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都把它連起來講,孝親跟尊師是一樁事情。

  佛法修學的基礎,從什麼地方學起?有!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韋提希夫人,那就是教我們,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尊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裡學起,這是佛法教學。可是在近代這一個世紀,出家、在家這一條都做不到,這什麼原因?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古時候人能做到,現在人不能做到?古時候人從小父母就教,童蒙養正,他有這個基礎,所以世尊這個教誨他很容易做到,孝親尊師天經地義。

  這個世紀由於科學技術發達,西方文化衝擊了中國的傳統,中國人實在也不爭氣,捨棄了傳統文化,一昧的學習西方,實在講,西方好的東西沒有學會,西方那個垃圾全搬回來,我們受這麼多苦難。西方的科技文明,西方的一些制度,現在走入死胡同,走不通!再走下去,《聖經》最後一章,世界末日。所以現在西方人到東方來尋寶,目的地就是中國跟印度,希望找到能夠拯救現在這個社會的病態,怎樣能夠幫助社會恢復到正常。所以現在漢學在外國大學裡頭逐漸被重視,可是我們中國人現在依舊不重視。

  東方的學術,東方聖人的教誨,從哪裡做起?童蒙養正從《弟子規》。我這些年來非常重視這個科目,這個科目是儒、釋、道真實的基礎。你有這個基礎,《弟子規》不是叫你念的,不是叫你講來好聽的,是要落實,字字句句要落實到生活裡面去,然後你學佛,那個佛給你講的,佛家的基礎「淨業三福」,建築在《弟子規》的基礎上。因為沒有《弟子規》的學習,佛法「淨業三福」沒有辦法立足,原因在此地。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的人福報比不上古人,聰明智慧比不上古人,這個話我不相信。

  那究竟我們錯在哪裡?真的,我們的基礎教育比不上古人。古人真的是,這個好的家庭,從胎教,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重視思想的純正、言行的端莊,她影響胎兒。出世之後,父母言行舉止都是嬰兒的榜樣,讓他看,讓他聽,他就養成習慣了,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聖賢的胚胎是這麼養成的。所以接受神聖的教誨太容易了,倫理道德的教誨,它正常的,一點都沒有困難。現在我們這個基礎失掉,從小沒人教,父母也不教,長輩也不教,到學校老師也不教,這麻煩可大了。你所學的都是一些技術,一些皮毛的常識,學術上沒根。

  真正學問成就的人,他這一生的時候,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貧富貴賤,他一定生活得非常快樂。快樂,絕對不是物質生活豐厚,不是的,精神生活。諸葛亮,在家裡耕田過日子,農夫,讀書,不想出來做官,若不是劉備三顧茅廬,不會出來。出來幹什麼?他那個日子過得快樂無比。農閒的時候,沒有事情,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遊山玩水,吟詩作樂。縱然這個社會動亂,動亂它不是全面動亂,是局部性的,他還是過他安逸快樂的生活,不願意涉及!有智慧。他對社會有沒有貢獻?肯定有貢獻,貢獻是教化。多數遇到緣的時候,有幾個學生,教學把他這個道傳下去,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樣的人中國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有。你去看《二十五史》、《隱逸傳》,就是這些人,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不出來做事。可是這些人都是地方的真正善人,真正有德之人。他教學,教學不是像佛菩薩,那是中國傳統的這個思想,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師道有師道的尊嚴,真有學生非常誠懇到這兒來求學,沒有不教的道理。不像大乘菩薩,大乘法裡佛教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可以找到人家家裡去教,送給人家,這菩薩,菩薩大慈大悲!菩薩旁邊觀察你能學,雖然你不來找我,我主動來教你。古今中外實在講只有菩薩這個做法,其他的人都是師道尊嚴,要尊師重道,佛門裡頭降格幫助你覺悟,這是慈悲到極處。所以我們要跟佛學,那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

  我學佛,最初是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這是第一本教科書,教我讀什麼?讀《釋迦譜》、《釋迦方誌》。那個時候《釋迦譜》跟《釋迦方誌》沒有單行本,在台灣找不到,《大藏經》裡面有,叫我去抄。我真的在台北善導寺太虛圖書館裡面,《藏經》裡頭找到了,兩種都找到了,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釋迦方誌》只有一卷,文字不多,《釋迦譜》有四卷,文字就相當多了。那個時候我學習,我就把《釋迦方誌》完全抄下來,一卷完全抄下來,《釋迦譜》裡面,我就沒有完全抄了,摘要,就看重要地方,就等於寫筆記一樣做成筆記,沒有完全抄這部書,但是《釋迦方誌》完全抄。

  我覺得這是好老師,你學佛你先要認識佛,你對他不認識,你對他不了解,對佛那分尊敬的心你就生不起來;你認識他,你了解他,你認為他真是偉大,確實是了不起。讓我們體會到的是他幫助社會,為一切苦難眾生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政治做不到,放棄了王位,做不到;軍事也做不到,所以統帥他也不幹。這世間其他所有行業,包括今天講的科學技術,都辦不到這個事情。最後他所選擇的,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一生搞這個事情,這個收到成果。

  自己給我們做出榜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你要想真正成就學問,真正能夠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先修清淨心。先把你的心,你心裡面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對立這個念頭要化解,矛盾要化解、誤會要化解,然後是心平氣和,你接受聖賢教誨很容易,不難了。你如果這個東西不能除掉,你跟聖賢一接觸的時候,格格不入,你有障礙,這是非常非常難的一樁事情。這個東西化解之後,在佛法講的是破我執、破法執。我們今天知道這兩種執著要是打破太難了,我執破了,六道輪迴沒有了,法執破了,十法界就沒有了,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你就明心見性,這個事情多難。這個事情必須從小來紮根。

  我這一生算是很幸運,童年,我是九歲離開家鄉的,我們住在鄉村。我們那個地區的鄉村還不錯,還著重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大概總是受桐城派的影響,我們家鄉屬於桐城派的地盤,所以農村裡面都有私塾,都有請一些秀才來教兒童。我記得我上過四個月的私塾,就是這個底子,就是這麼一點基礎,懂得什麼?懂得尊師重道。以後離開家鄉,第二年中日戰爭就爆發,八年抗戰流離失所,我們做流亡學生年歲很小。我十四歲就逃難,一個人照顧自己。在這苦難當中長成,知道人生的疾苦。

  抗戰期間,三年失學,嘗到失學的那個痛苦的滋味,所以培養出好學,這一生好學這個志趣都在患難當中啟發培養成的。遇到佛法之後,體會很深刻,感到人生苦短,一生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釋迦牟尼佛這條路好!真的是自利利他,自他不二。所以佛能夠一切放下,真的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自己成就之後,全心全意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破迷就是幫助別人離苦,幫助別人覺悟就是幫助別人得樂。這個事情,好事,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好了。這個事情真的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純善而不夾雜一點罪過,這個遇到了之後,生大歡喜心。

  所以人要發心,發心它真的有感應。我在台灣遇到這三個老師,是感應,三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能成就。方先生我跟他學哲學,他把佛法介紹給我,使我認識佛法;多年對它的誤會,以前也認為它迷信,這個化解了,對佛法生起尊重的心,敬仰的心。章嘉大師給我奠定基礎,接受他老人家三年的基礎教育,以後親近李老師才會有成就,沒有章嘉大師那個三年基礎,我到李老師那裡還是不會成就。這種際遇可遇不可求,總在發心純正,不能為自己的利益,有為自己利益著想,你不可能有成就。為什麼?自私自利是最嚴重的障礙,這個障礙不能突破,你怎麼能入佛門?

  所以佛成就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在十法界、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眾生有感你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無論現什麼身,都是從事於教學工作,這個肯定是佛菩薩。所以說無論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肯定他所示現的是社會大眾最好的榜樣,這是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那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的應化身,不是菩薩,是佛。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這些人,看他的形相,這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細細觀察,一個原則、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永恆不變,那就是捨己為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這個最好的榜樣與道德完全相應。

  這個地方順行,順行就是順著道而行,順道而行是德。道是講的自性,決定沒有違背自性。現在我們講自性,一般人很難理解,我們換一句話來講,大自然運作的法則,這個大家比較好懂。自然運作的法則是道,是性德,不可以違背自然運作的法則,這就對了。所以我們學,學佛的行那就是修行,以佛為標準,你就得佛的果位,得佛的果位就是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我們現在人所講的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功名利祿,我們世間人講這個,佛的這三句圓滿具足,你沒有一樣得不到。所以「令物行之,亦得斯果」,希望十法界眾生都能夠學佛,都能夠得到如佛一樣的果報。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第五首偈:

  方求法情無異。為修功德令滿足。有無二相悉滅除。此人於佛為真見。】

  第一句是「離過」。清涼大師在這個前面有簡單的交代,第五首偈是「求法行」,求法。第六首是「說法行」,第七首是「聽法行」;下面是「破相行」,破相行有三首,第八、第九、第十,這三首。所以這六首偈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確實是修學大乘佛法重要的指導綱領。這一首這是求法,求法第一句離過,「初句離過」,清涼說「勝他名利,名為異情」,大師給我們點出來字句行間的真實義,文字雖然不多,非常重要。

  『十方求法』,這是先把求法的範圍給我們說出來。『情無異』,這就是大師跟我們說,求法這樁事情勝過一切名利。世間人一生他求什麼?總不外乎名利二字。你要是冷眼觀察,你現在看看我們香港,馬路上真的是車水馬龍,來來去去奔波忙碌,他為什麼?除了名利,他還有什麼?現在不是忙於求名求利,現在是忙著爭名奪利,你說怎麼得了!忙著求名求利,這個社會是安定的、是和平的,日子還好過;忙著爭名奪利那就不得了,日子不好過。

  所以現在的社會,從小受的教育是什麼教育?競爭。上幼稚園就要競爭,這從哪裡來的?從外國來的,這不是中國文化。諸位如果真的念過中國書,中國人教兒童讓,禮讓,還不是忍讓,禮貌,讓是美德。你看孔老夫子一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的學生們,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我們老師的德行,結論五個字:溫、良、恭、儉、讓。這是學生公認的夫子之德,溫和(沒有暴躁)、善良、恭敬、節儉、禮讓,夫子這個五德以後就變成中國人童蒙養正教學的宗旨,教兒童教什麼?就教這五樣東西,從小教他。所以從小就懂得禮讓,哪有競爭的。人人都懂得禮讓,這個社會多麼祥和,這個世間多麼美好,真的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沒有競爭,只有禮讓。絕對沒有競爭,哪來的鬥爭?哪裡來的戰爭?沒有這個事情。真的是風調雨順,沒有天災,沒有人禍,這是教育的功德。我們今天,你家裡要有小孩,你怎麼教他?你是不是也教他競爭?好像不跟人競爭,你將來在這個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了。

  前年,亞視何守信來訪問我,問了一個問題,他說:法師,中國諺語常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自私自利,好像自私自利是天經地義?我給他的回答:這句話誤導了許許多多眾生,這話錯的,不是正確的。這句話能成立,在西方應該是可以,但是最後的歸宿是世界末日。競爭,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現在再要爆發戰爭,是核武戰爭、生化戰爭,是整個人類毀滅的戰爭。這個戰爭沒有勝負,同歸於盡,大災難,不是小事。如何能化解?人人懂得禮讓,這問題解決了,不要爭!

  我舉很簡單的例子,孔老夫子不爭,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孟子講仁義,不講競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還是活得很快樂,哪有天誅地滅這種道理?釋迦牟尼佛、耶穌都是念念為別人,沒有替自己想,不但天沒有誅他,地沒有滅他,反而得到千萬年之後,這麼多人尊敬他,這麼多人還紀念他,還有不少人來學習他。話錯了!何先生的訪問有錄相,電視台曾經播出來,他問的一些問題,現在的話說都是非常尖銳的,我都給他解答了。實在講,這樣的訪問可以重複的播講,希望能把社會這一般錯誤觀念喚醒。

  「十方求法」,你看這範圍多大,可是十方求法比世間人求名求利還要懇切。世間人求名求利為自己;讀書人、明理的人,求法是為救度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所以超過世間人求名求利,這個叫「情無異」。清涼在這個註子裡面點了兩個字:離過。過是過失,說明世間人求名求利是有過失,佛法裡面求法沒有過失。何以說世間人求名求利是過失?這個要以佛法來解釋,不能用世俗這個知見來解釋。佛法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是要證得佛菩薩這個果位,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你要是以這個為目標,用求世間名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決定達不到的,那是錯誤的。

  為自己的名利,我們在講席裡常講,你這個生活範圍出不了欲界。六道裡面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人欲念沒有斷,但是完全控制住,也就是他不求名利,才能離開欲界到色界;欲界這個圈子很小,生活範圍很小,這就是過失。這個過失可大了,生生世世在這個裡頭輪迴,你都輪不到色界去,你都輪不到無色界去,你說你可不可憐?清涼大師這兩個字說得好,離過。唯有離過,你所求得的福慧,你才會圓滿,你才能得到真的東西,真的東西是自性本具的。

  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從哪裡來的?從我執來的,執著身是我。你們想想看,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為了這個身,為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滿足這個身的需要,不惜損人利己,造作極重的罪業,造殺盜淫妄,違背了倫理道德。在佛法講,違背了五戒十善,所造的是十惡業,那麼你的果報,現在也許你還得一點甜頭,那是什麼原因?你過去生中修的福。人在這一生當中享受的,是你過去生中修的福,你這一生沒有修福,你這一生造罪業;你這一生造罪業,你來生要受苦報。

  宇宙間事情雖然很複雜,實在講六個字就包括盡,大乘教裡面所講的「性相、理事、因果」,統統包括盡了,任何一事一物都具足這六個字。現在人迷,迷什麼?這六個字都迷了,性相不曉得,理事不知道,因果也不知道,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胡作妄為,怎麼得了?自己以為自己很聰明、很能幹,有方法、有手段,能夠奪取名聞利養。你要是把《了凡四訓》念通了,你會恍然大悟,你這一生所享受的全是你命裡有的,你不用這些手段,你還是得到,不但得到,比你現前得到的還要多,這肯定的。因為你用的手段是罪業,不正當的手段,把你命裡面那個福德虧折,打折扣了。打折扣你還有這麼大的福報,你就曉得你過去生中所修積的福報之大。譬如你命裡頭有億萬財富,因為你所用的手段都是不正常的,都是想害別人,想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你這一生能夠得到的可能只有三千萬、五千萬,命裡本來是一億,由於你造作罪業虧折了,現在講是打折扣了。

  如果你能夠行仁義道德,正常的這個方法去經營,你做生意買賣,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真誠、誠懇心,那麼你所得的財富會增長,命裡頭有一億,可能你得到是兩億,為什麼?你有道德,你生生世世你的財富都不會缺乏。人有德,你發財,發財你又積德,這是有道理的。命裡沒有,你做小偷偷不到,還沒有出手,被警察抓去了,你做強盜搶不到,命裡沒有。無論做什麼,偷來的、搶來的、騙來的,所得到的全是命裡有的,你說冤不冤枉!古人講得好,「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不知道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講你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你絕對不會做虧心事情,你決定不會辜負別人。你的心正、行正,那你命裡面所有的只有增上,只有往上提升,不會虧折。一個錯誤的念頭,一個錯誤的行為,想欺負別人、霸佔別人、奪取別人的,你命裡有的全部都虧折了。虧折是什麼?這一生還有餘福,到死了之後,餘福也沒有了,來生沒有了,必墮三途,墮得太快了。所以,這是大錯特錯!

  那我們今天是求法,求法不是為自己,求法是為眾生。我要幫助眾生,幫助眾生需要德行、需要能力、需要智慧。如果沒有這三樣,那你這是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想幫助苦難眾生,沒有能力,做不到!所以求法不是為自己,為眾生。菩薩發願,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求法為什麼?為眾生。無量無邊苦難眾生,我要去救度他們,我要去幫助他們,我為這個而求法的。你這個心正、心純,必定能感動佛菩薩,佛菩薩一定來幫助你,一定來成就你,為什麼?你這一念就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可是求學,這裡不能不說,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都講師承,這一點很重要。民國以來,師承沒有了。師承就是你真正拜一個好老師,哪一個是好老師?從前從兒童講的時候,兒童有什麼能力知道哪個好老師?父母為子女選擇老師。《三字經》上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生你、養你,教你的事情,父母有責任要教你,但是最重要的是老師。父母為兒女選擇老師,把自己的子女付託給老師,老師盡心盡力來教導。所以一個人的成立是兩個人教的,一個人教不出來。

  小孩從小不懂事,你說什麼他聽你的,慢慢長大了,他疑問就多了。你做父母的,你對小孩講:我是你的爸爸媽媽,養你們很辛苦,你們要孝順。他聽了會懷疑,我為什麼要孝順你?這些話老師教,第三者那是客觀的,小孩聽聽想想有道理。站在老師那方,我是你的老師,你是我的學生,你對我要尊重。學生說:我為什麼要尊重你?這個事情要父母教。父母教子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這樣把一個人調教出來。所以一個人之成立的時候,這是兩大恩人,這個恩德是一樣大,父母跟師長是一樣大。你怎麼成就的?你靠這兩個人教的。

  現在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不得了!師道、孝道沒有了,就是天下大亂,社會秩序崩潰了。安定和平就是建立在孝道跟師道的基礎上,沒有師道、沒有孝道,社會想求安定和平是永遠做不到的,用什麼方法都達不到。西方人用法律、用警察、用軍隊,能不能收到效果?收不到效果。現在變成的效果,恐怖分子,就這麼起來的。你要是用孝道、用師道,恐怖分子都是良民,不會作亂,這個效果就達到了。所以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決定不能跟人結怨。有怨的人,怨恨的時候要化解,化解就是要用教育,教他明理,了解事實真相,自然就能化解。怨恨不能化解,會變成生生世世,叫世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報復來報復去,這麻煩大了。

  所以求法不為自己,非常重要。為自己求法,你跟世間人沒有兩樣,有罪過,那就錯了。這個地方是大乘教,大乘教是普度眾生的,所以他沒有過失,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求法要知道師承,師承是什麼?跟一個老師,我跟諸位講,這種緣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去找去?誰肯收你?專門聽一個老師的,老師對學生負責任,這個叫師資之道。老師是個帶路人,決定把你帶上正路,但是你要百分之百的順從,這裡講順行。你要是不聽老師教誨,那老師對你沒有辦法。老師要負責任,你要相信老師,老師會非常熱心幫助你、成就你;你不聽,他沒有辦法。所以一定是百分之百的順從。

  我很幸運,我在這個時代裡面,可能師承我是最後的一個,我以後可能沒有了,我還是遵循師承成就的。我到台中拜李老師,跟他學習,師承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自古以來祖祖相傳的。第一個,你要做我的學生,從你今天拜師起,我的話百分之百的順從。順從到什麼程度?因為我跟李老師想學經教,聽經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一個人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不可以去聽,只能聽他一個人的。第二,看文字,不管是經書,或者世間這些文字,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個條件,過去我學過,我跟過章嘉大師,跟過方東美先生,你過去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我學,以前不承認。這三個條件叫師承。你能接受,收你做學生,不能接受,你去另跟高明。

  諸位想想看,這三個條件收學生,現在還有沒有?沒有這個學生!現在學生要聽到這個話,你有什麼了不起,這樣狂妄自大,天下有本事的人多得很,我隨便到哪裡去找,我何必找你。現在沒有了。李老師向我提出,我想了一想,我還是拜他做老師,一切順從。拜完之後,老師笑笑,我給你這個三條是有期限的,不是沒有期限的,這個時候才說,多久呢?五年,百分之百的順從五年。我是這樣子做他的學生,可是三個月之後就有效果,為什麼?很多地方不准你聽,很多文字不可以看,把你耳朵塞住、眼睛矇住,心清淨了,妄念很明顯的減少,妄念減少,智慧就增長。譬如開頭聽老師講經,不能完全契入,不能完全理解,三個月之後聽入味了,這就曉得智慧增長。半年之後,效果就非常顯著。所以五年到了的時候,我跟老師說:老師,這個方法好,我得利益,再延長五年。老師點點頭同意,我守他這個規矩十年。

  五年是祖祖相傳的這個期限,這就是佛門裡面講的,初出家拜師父五年學戒。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是老師這三條戒,哪有資格學戒律?完全順從老師教誡。老師負你責任,這五年當中是幫助你什麼?幫助你得戒定慧,慧是幫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開了之後,開放了,這就五年畢業了,畢業之後就叫你出去參學。參學的時候,什麼人講都可以聽,什麼書你都可以看,為什麼?你有戒定慧,有戒定慧的時候,你只得益不受害。看書,你知道這個書裡面的邪正是非,你聽人家講,也知道邪正是非,所以你只會得利益,不會受它的傷害,你有這個能力。為什麼前面五年要這樣嚴格的限制?你沒有這個能力,你聽這個說,不錯,聽那個也好,你的思想是亂的,你的心不定,這個對你的修學就是嚴重障礙。所以五年這個限制沒有別的,就是幫助你得清淨心,在佛法講幫助你得定,定生慧,慧開了之後才可以參學,十方求法。十方求法是慧開了之後;慧沒有開不可以,只能跟一個老師。

  《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為我們表演,那是一個修學大乘的典範、模範,他的老師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裡面,那就是守著三個條件:只可以聽文殊菩薩說法,不能聽別人的;只可以遵從文殊菩薩的教導,絕對不可以聽別人的,限制非常嚴。在文殊菩薩底下得根本智了,就是戒定慧完成,文殊菩薩就勸他去參學,十方求法,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成就你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在老師面前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無知,般若無知。無知之後才有無所不知,你要沒有無知,你到外面參學,你參學所得到是亂七八糟的,是滿腦袋的垃圾,沒有智慧。

  中國、印度古時候教學方法,非常高明。現代的教育,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跟中國、印度古大德完全相背。效果也非常明顯,現在人思想複雜,情緒不穩定,只有自利沒有利他,夫妻兩個人真的是同床異夢,不是一心一德。什麼叫倫理?什麼叫道德?什麼是人與人的關係?完全都不懂。古聖先賢教我們三樁事情,我常講教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個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然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造福,成全一切眾生,都會了。神聖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就是怎樣達到自私自利,滿足自己的欲望,傷害別人,甚至於殺害別人那都是自然的,我不殺他,我得不到利益。殊不知殺害別人得到的利益還是命裡有的,你說冤不冤枉?而且你命裡有的,剛才講,大幅度的折損了,命裡有一百個億,也許你只得一個億,九十九折損。一百億,不少!。由此可知,命裡頭生生世世修的這個福報之大,多少生多少世都享用不盡!由於無知,罪業造得太重,多生多世修積,在這一生當中短短幾十年耗盡,來生變成一個完全沒有福報的人,只有一身罪業,福報一點都沒有了,墮三途是苦。這是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印光大師一生提倡因果,大有道理,因果能夠救末世一切眾生。所以這一句總結起來說,求法為度眾生,為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就是為這樁事情,絕對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為自己的名聞利養,求法也造罪業。

  第二句,『為修功德令滿足』。功德,什麼叫功德?這個要清楚。在佛門裡面這個術語非常普遍,人人都知道,我們要修功德,其實功德兩個字什麼意思都不懂,他怎麼能修積功德?「功」是真正的功夫,「德」是德行,我們今天講道德,你真的下一分功夫,你才能得道德。具體來說,持戒是功,你嚴持戒律,不要說太多太高深的,五戒十善,你果然認真的做到,你就有德。德是什麼?清淨心、善心,我們講純淨純善,純還不敢說,淨善的心你得到了,淨善是德,清淨善良。清淨心就是定,因戒得定,那個定是德。修定有功,修定的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定,所以你要懂得認真好好的去修習,德是什麼?德是慧,因定開慧,這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智慧開了,不斷向上提升,開慧是功,德是什麼?德是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大德!

  所以功德不容易修,佛經裡頭常常說:火燒功德林。功德好不容易修得,可是怎麼樣?一念瞋恚心生起來,功德就沒有了,全都完了,戒定慧都完了。功德最怕的是瞋恚,一發脾氣就沒有了,所以功德是非常非常難修。絕對不是說在佛門裡面出一點錢,做一點好事,那就是功德,錯了,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發脾氣沒有關係,你的福德還是在,功德就沒有了。因為功德是戒定慧,戒定慧只要一起貪瞋痴,這就沒有了,功德就沒有了。所以功德要斷貪瞋痴成戒定慧,這是功德。

  「為修功德令滿足」,你就曉得十方三世諸佛怎樣功德圓滿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只要是佛教就離不開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破無明、證法身。戒定能伏煩惱,慧,轉煩惱成菩提,慧開了才能起作用。所以你要曉得,六道凡夫,我們特別講欲界,欲界裡頭只有戒沒定,持戒功深能把煩惱伏住。

  我動一個惡念想做個惡事,馬上想到世尊在戒律裡面教我們這不可以做,殺盜淫妄不可以做,我一定要遵守,戒約束。煩惱習氣在,但是持戒有功,有功夫,能把這個煩惱習氣控制住,控制久了,久而久之變成習慣,習慣就變成定,不必作意刻意去控制煩惱,自自然然煩惱不生,不起來了,這就得定。定是功夫比持戒就深,但是定沒有能把煩惱化解,把煩惱化解了、沒有了,那是慧。所以不斷要入深定,深定就開智慧,智慧開了,把煩惱習氣化掉了,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慧開了。

  所以,只有戒還沒有定在欲界,欲界也有六層天;得到定了,這個定是世間禪定,那在色界天、無色界天。再深一層的禪定超越了,《楞嚴經》上講的九次第定,你要是證到九次第定,你就證到阿羅漢果,超越六道,可是智慧沒開。所以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智慧沒開!智慧一開的時候,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自性般若現前,十法界超越了。「為修功德」,這都是在這四個字裡面。所以它這個文字很簡單,那個義理深廣無盡,到「滿足」是到如來究竟果位,福慧圓滿。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