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四首看起:

  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禪定觀法性。普勸眾生發道心。以此速成無上果。】

  這首偈是講「深因」,前一首是講「遍因」,遍是普遍,這個廣,你看看佛菩薩修因廣大,這深遠,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第一句『從初供佛意柔忍』,這句裡面講的是六波羅蜜裡面前面三種,布施、持戒、忍辱。此地這個「初」是六度裡面的第一個,真的,也是入佛門最初下手之處,要學布施,此地沒有說布施,說「供佛」,這個意思比講布施更深,你看講「意柔忍」比忍辱的意思要深得多。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好,他說「後一偈深因」,這就是第四首偈,我們念的,「故能速證」,證是證果,速是快速。「初二句六度自利」,就是前面兩句,第一句跟第二句。「謂供佛是檀」,檀是布施,「意柔兼戒」,意柔是忍辱,這裡面自自然然就包含著戒在其中。「從初至末,是進策也」,精進波羅蜜。

  第三句,這講「利他」,利他裡面講「兼方便等,二行既圓,則佛果朝夕」,這個朝夕就比喻快速,「故云速成」。我們修行證果,你看看這首偈裡面把這修行的方法也都教給我們。我們怎樣學習?真正落實把修行跟生活結合在一起,生活就是修行,工作也是修行,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修行,這就快速了。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無不是修行,這叫大乘圓教。

  「從初供佛」,你看看大乘教裡面講布施,布施跟供養是一樁事情,只是這裡頭恭敬有差別,供養一定是十分誠敬,我們對佛供養、對父母供養、對尊長供養,都是非常虔誠恭敬。那對一般,尤其是對於貧窮、貧賤之人,我過去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還有乞丐,很多,對這些我們對一般都是布施,就不說供養,誠敬心生不起來,對他們跟對佛,真的是心態完全不一樣,什麼時候我們對他們也跟對佛一樣,我們的心平等了,那就把自己修持的功夫、境界大幅度的提升了。

  你看看,世尊在經教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十法界的因心,十法界的因果非常非常複雜,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在複雜的因果當中舉出最重要的一個因。佛告訴我們成佛的因是平等心,這是第一因,你心不平等,你怎麼能成佛?心平等了,你的心跟虛空法界融合,你的身跟剎土眾生也圓融了,這就是證得清淨法身佛。所以一定要平等。只有佛才真正平等,菩薩修六度,這個地方是修六度,菩薩;緣覺修十二因緣,這第一因,聲聞修四諦。諸天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你要知道上品十善,慈悲喜捨,這生天。人道,五戒中品十善,畜生道愚痴,餓鬼道慳貪,地獄道瞋恚。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個業因告訴我們。

  我們怎麼修法?我們自己要想一想,平常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沒有離開貪瞋痴,那你就要曉得,我們所造的是三惡道的業因,果報那就是你感得三惡道的果報現前。人天的業因,真正能夠修的人不多了,我們看別人很會看,很容易看,看自己看不到。古大德教導我們,會修行的人,要懂得看別人,回光返照,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看到別人造三惡道的業,立刻回來想想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你會覺悟!看到別人修善行,修十善業,修四無量心,看看我有沒有,要沒有,趕快向他學習。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知道回光返照,不知道反省,在這一天就白過了。天天懵懵懂懂過日子,你這一年就空過了,十年空過了,這一輩子都空過了,可惜。

  怎樣才能覺悟?沒有別的,懂得回光返照,看到別人好的,歡喜讚歎,認真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絕口不提,為什麼?你要是說,你就造惡業、造口業,還要跟人結冤仇。不但口不能說,最好都不要放在心上。重要的是反省,我有沒有他的過失,這才叫會修行,這才叫真用功。一切眾生的不善,不是不清楚,不清楚你是糊塗、你愚痴。愚痴,畜生道的業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不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也不把過失放在口上,這叫積德。你要常常念別人的惡,你的心就變惡了,常常把別人的惡事掛在口上,你的德全部從這裡流掉,還跟人家結冤仇,冤冤相報,果報全是在地獄。這些事我們平常忽略了,不知道這些,「小毛病,沒有什麼」,不知道這個嚴重。這一次因為「地獄變相圖」,我們才非常認真去查經,在《大藏經》裡面查到二十多種,世尊講地獄講得很詳細、很清楚,我們才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果報不可思議。過去認為這是小事情,沒在意的,不知道一看經典的時候,佛說這果報都在地獄。

  我們有一個心,這心為什不記別人的好處?偏偏記別人的不善處,大錯特錯。心好比是個容器,為什麼不把一切眾生善東西裝在我這裡頭?我的心就善了;你把別人一些不善裝在這裡,我們的心就變成一切眾生不善的垃圾桶了。這是什麼?這愚痴,這就是畜生的業因,怎麼糊塗到這種地步?你看看,中國古人常講的良心,這個名字好!我們的心要善良,把所有一切善良裝在我們這個心裡頭,我們這個心是良心。現在我們裝的是什麼東西?都是垃圾,都是一切眾生的罪過,所以現在這個心是黑心、惡心。心沒有善惡,你裡頭裝的東西都是惡的東西,錯了。與人說善言,不要惡口,不可以再造口業了。

  布施,善言是布施,所以布施不要花錢,和顏愛語對待一切眾生,人家看到生歡喜心,這不是布施是什麼?供佛的意思很深,我們修布施對待一切眾生都跟像對待佛一樣,這就對了。「意柔忍」這三個字裡面,有持戒、有忍辱。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佛教給我們的規矩,我們要遵守,學佛的同學都知道持戒很重要,持戒從哪裡持起?從十善業持起。十善業還不是戒,是持戒的前方便,也就是學習戒律之前的預修課程,預備,預備持戒修學,先修這個課程: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持戒的基礎,十善業道都做不到了,什麼戒律你都不要談,連五戒、十戒決定做不到。先從十善業下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在家是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挑撥是非墮地獄是拔舌地獄。何必造這個業?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從這裡下手。你要是真正這樣做,這個做法就是布施供養佛,布施一切眾生,供養諸佛如來,法供養、法布施,我這樣做,做給社會大眾看,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讓他們看到,逐漸感動來學習。所以,自行便是化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

  我們初學的人,面對社會廣大群眾一切眾生,三種施都要學,要非常認真努力,誠誠懇懇、恭恭敬敬去修。財施隨分隨力,不要勉強,有多少施捨多少,各個都是圓滿功德,只要盡心盡力,這就圓滿了,不在乎多少。每個人福報不一樣,有大財富的人,他布施供養的財可以多一點;貧窮的小民,自己生活都非常艱苦,從艱苦生活裡頭節省一點點,那個布施供養都非常寶貴,很受人感動。從國內來的同修,我們看到他對道場的供養,真正是多少年來省吃儉用,總想多攢積一點錢來供養三寶,錢雖然不多,那一分供養的心、那一分願能感動佛菩薩。從黑龍江坐火車,坐硬板凳的火車,為了省一點錢不怕辛苦,把這個省下來的錢供養常住、供養三寶。

  所以我跟常住大家講,十方的供養要懂得節儉,決定不能浪費,浪費怎麼對得起人?果報,我們暫且不說,你怎麼能對得起人。從這個地方你能夠體會到,浪費常住、糟蹋常住的財物,《地藏經》上說得很好,五逆十惡的罪,佛還能救;這種也叫做盜常住,你不愛惜常住,隨便的亂用跟偷盜沒有兩樣,這個罪墮地獄,佛不能救。我們細心冷靜去思惟觀察,佛這個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話,不是來嚇唬人的。你要認為佛經上這些話是嚇唬人的,你錯了。

  在我們這個道場,幾乎每天都有從各個方面來到這個地方參學的同學們,我們要至誠恭敬接待,在這個地方時間雖然不長,照顧要周到。你能照顧別人,將來你在其他道場會有人照顧你,你輕慢別人,你將來到別人道場,也會遭受別人輕慢,因果報應,法爾如是。所以道場真的好修行,容易培福,問題你會不會。你會的,天天在此地積功累德;你不會,天天在這裡造作罪業。

  所以持戒就是守規矩,擴大就是守法,政府法令規章,國家的法律,佛弟子絕對沒有犯法、犯規的;犯法、犯規,你就犯了重戒,你不是佛弟子。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要想想,我這個作法,佛同不同意,佛准不准許。佛雖然不在我們面前,經典擺在我們面前,經典裡面沒有這個文字,有沒有這個意思,四依法裡頭「依義不依語」。所以戒律裡頭有講三聚淨戒。三聚淨戒,律儀戒是有明文規定的,善法戒就沒有明文規定,它講原則的,對社會、對眾生有利益的,這個事情要做;沒有利益的或者是有損害的,決定不可以做,這講原則,活的,不是死的。後頭還有一條,饒益有情戒,饒是豐饒,也就是對一切眾生有大利益的,這個事情要做;有大妨礙的,這事情不可以做。佛說法說得活活潑潑,你只把些原理、原則掌握到,你就懂得了,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現在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刻不容緩的我們要去做,那是什麼大事?因果教育。現在你跟人講高深的道理,沒人懂,人家也不願意聽。我們實在講沒這個智慧,虧得印光大師提醒我們,我們看到大師一生的行誼,非常感動人,慈悲到極處,真想挽救現前的劫難,他用什麼方法?因果。因果,他也選了三本教科書,第一個是《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教我們認識因果,裡面真的說明了因果的理論與事實真相,了凡先生做出來給我們看。第二種書《感應篇彙編》,這書是道教的,《彙編》是註解,每一條引了許許多多的例證,引用那些證據多半都是佛門的。所以這個《彙編》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一個作品,真的叫多元文化,那是什麼?善惡的標準。我們所作所為把這個標準拿來比對一下,就知道這是善還是惡,善惡分明。第三、《安士全書》,也是印祖一生極力提倡的,他講在中國自古以來講因果,理講得透徹,事講得實實在在,文字寫得優美,這本書堪稱第一。

  大師當年在世一生不遺餘力,十方給他的供養,他一分錢沒用過,全部拿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弘法利生裡面特別是這三種書印的數量最多。我在版權頁裡面看,概略的統計了一下,感到非常震撼,他印了幾百萬冊,在那個時代,民國初年。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因果教育重要。所以從香港回到台灣,我把這三種書(我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好像印了五、六萬冊,而且講過兩遍。現在看看今天的社會,看看整個世界感覺到,如果不是因果教育,我們這個世界沒救了。

  因果教育要怎樣擴大?靠印書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想到用電視連續劇的方法。我說過多次,有些同修已經在做,很難得,馬來西亞的同修做成兩片,連續劇兩集送來給我看,我看了非常歡喜。北京陳曉旭居士他們也發心,做了六片也不錯。我聽說電視台裡面播放連續劇,最短不能少過十六集他們才能接受,一般最歡迎的是二十集到三十集,這他很歡迎。所以我就想到,我們如何能夠把《了凡四訓》提升到高水平,做成二十集,電視台可以接受。《感應篇彙編》裡面的故事就太多太多了,內容非常豐富,可以精選三十集;《安士全書》分量也非常豐富,也可以做三十集。如果我們把這個八十集做出來之後,印光大師慈悲救世的願望可以落實了。他老人家往生了,這個事情留給我們在做,我們做這個事情,真正是報佛恩、報祖師恩,真正是為利眾生供養佛,我們用這個來供養阿彌陀佛,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經文提示我們,我們知道怎樣學習,怎樣認真努力。「因」要遍法界虛空界,因要深,深入到微塵世界。日常生活當中知道守法,還要知道忍辱,《金剛般若經》上教導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不能忍耐是沒法子成就的。無論什麼都要忍,忍是禪定的前方便。你不能忍,你怎麼會得定?我們念佛,念佛目的在哪裡?在一心不亂。小小事情都不能忍,你怎麼會得一心?為什麼不能忍?放不下!果然能放下,那你就能忍。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要放下,只抓住一句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掌握住就行了,其他的全都放下了,哪有不能忍的道理。

  忍,才有精進,才能夠精進,就能夠提升,提升以後,這進入狀況,禪定般若現前。第二句,『入深禪定觀法性』,這是六度裡面後面三條,精進、禪定、般若。你能不能「入」,確實就在乎你能不能忍。忍,實在說是有限度的,忍無可忍的時候你就爆發了,那個麻煩就大!所以忍裡頭一定要有定、要有慧,為什麼?定能伏煩惱,能伏住,慧能化解。忍是定慧的初步功夫,開始修就得修這個,什麼都要忍,對人什麼都要讓,讓不會吃虧。

  中國古大德常常教人,吃虧是福,你懂不懂這意思?吃虧真的是福。到最後你才曉得,忍,原來不吃虧,佔好多便宜;不能忍的人,虧可吃大了,都是實話。所有一切的災禍,最初都是不能忍,最初稍微能忍讓一點,什麼禍事都不會形成。菩薩就是修這六門功課,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佛在此地教我們,一切都要往深處。深因,忍要深,定要深,慧要深,你才能見到法性;如果沒有甚深禪定,你見不到法性。

  「觀法性」,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所講的大開圓解。我們前面說得很多,底下一卷還要細說,為什麼這樣反覆的說?沒入境界,沒入境界那就得反覆說。這兩句是自己成就,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他。所以說到自度,只要是大乘法,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念佛法門如果沒有六度的修學,你念佛不能往生,充其量只能夠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往生沒有指望。為什麼?往生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堂堂主常常講的,勉勵大眾,警策大眾,這句話是堂主的口頭禪,時時刻刻提醒大家,六波羅蜜是放下。布施放下慳貪,持戒放下惡業,忍辱放下瞋恚,精進放下懈怠,禪定放下散亂,般若放下愚痴,你看看是不是放下,為什麼?這些東西統統障礙你一心不亂,統統障礙你真信切願,你要是不放下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六波羅蜜就具足了。

  菩薩行,六波羅蜜用在家庭裡面、用在工作裡面、用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你要能活用,那你就真的會修了。用在家庭裡面,現在都是小家庭制度,一般都是夫妻帶著兒女,如果你一家人各個都懂得,六度、四攝都懂得,你的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庭裡面都是菩薩。布施就是你能夠為家人服務,布施供養用現在的話就是服務。財施、法施,財布施在家庭裡面內財布施,用勞力!煮飯、洗衣服、掃地、抹桌子,都是布施波羅蜜,把家庭做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讓一家人都能夠歡喜,過的生活很舒適,這不是布施供養是什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個規矩,有個程序,那就是持戒。煮飯有煮飯的程序,一點都不亂,守法。炒菜有炒菜的規矩,掃地有掃地的規矩,抹桌子有抹桌子的規矩,你都懂得,都很如法,這持戒波羅蜜在裡頭。我舉這個最小的例子,然後你就曉得,日常生活,菩薩行!

  忍辱就是有耐心,你沒有耐心事情做不好,草草率率沒有耐心,很認真負責把事情樣樣都做得很好,忍辱波羅蜜。精進是什麼?改進。明天會比今天做得更好,天天有進步,你怎麼會不生歡喜心?家裡面只要有一個人帶頭,全家都動員起來。為家人服務,這個家庭做得好,是你鄰居的好樣子,一家和睦,家庭裡面整齊清潔,一塵不染,鄰居的好榜樣!日久天長,你就影響到鄰居,影響到鄰居是度他,自行化他,化是教化。禪定,在家庭生活裡面就是有主宰,不輕易變更,有原則。般若是智慧,前面你都能夠做得很如法,你就開智慧,智慧就提升自己生活品質,這個家庭真正是佛化家庭。

  在家庭裡面,如果父母沒有學佛,你學佛了,你把菩薩六波羅蜜表現在你家裡,你家裡人看到一定:學佛好!他會讚歎,他也會學,自動的他就會宣傳,告訴人說我家裡小孩學佛非常乖巧,尤其學佛跟不學佛完全變成兩個樣子,這叫真學佛;不是口頭上學佛,不能做到,你說到做不到,人家輕視你,不相信你。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四首偈:

  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禪定觀法性。普勸眾生發道心。以此速成無上果。】

  前面兩句是六度自利,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我們再看後面這兩句,這兩句是利他,『普勸眾生發道心,以此速成無上果』。自行跟化他,大乘佛法裡面說不一不異,不能說自行化他是一樣,也不能說自行化他是兩樣,自行裡面有化他,化他裡面有自行。在初學,就是自己還沒有得度,自行是主,化他是助,正助雙修,要以自度為正,正修,化他是助修;到自己修行有成就了,化他做為正修,自行做為助修,這個行的。什麼樣的標準要自己定,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看你自己用什麼樣的標準。

  你看智者大師為我們所示現的,這很普通的,過去許許多多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示現,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那他這個自行決定能往生。我們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有把握,然後就可以多一些時間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有幫助別人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華嚴》文殊菩薩所講的十波羅蜜,方便、願、力、智。這句「普勸眾生發道心」,這五個字都具足。你沒有這個方便,你很難做到!但是這些方便是以六波羅蜜做基礎,沒有六度自度,你怎麼能度人?古大德講得很好,「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度人首先要知道自度。我勸人學佛,自己總要學得像樣子,別人能相信;如果自己學得不像樣子,人家一看學佛是這個樣子,算了,別學!那你就錯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適合的方法,什麼方法?佛教我們,我們要會用,四攝法,攝是攝受,我們常常希望佛能攝受我們,我們能不能攝受眾生?這是因果。我們不能夠攝受眾生,佛怎麼會攝受我們?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再把這個意思引申,我們自己冷靜的反省,一身都是罪業,這一點許許多多同學都承認。我造的業太重了,我們希望佛菩薩原諒我,能包容我;那你回頭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別人?我能不能原諒別人?看到別人造罪業,我要不能包容,我要不能原諒他,佛菩薩能包容我嗎?能原諒我嗎?所以古人常常教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就對了。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才會成功,你會得到群眾的愛戴,得到別人的歡喜、尊敬。所以一切是從自己本身做起。

  四攝法裡面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愛語,第三個是利行,第四個同事,這是「普勸眾生發道心」,這四個原則,佛教我們的。這個布施跟六度裡面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布施是放下,此地的布施意思是結緣,跟一切眾生結緣。所以我常常講四攝法的布施,落實到實際上,那就是多請客、多送禮,我常常這樣講法。請客送禮是人與人之間關係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關節,諺語常說:禮多人不怪。財施、法施、無畏施看需要,他需要什麼,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他生歡喜心,關係從這個地方建立。所謂是一次生,再次就熟了,三次就變成朋友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得要帶一點禮物,中國、外國都一樣!送禮要預先要多打聽一下,為什麼?每個地方風俗人情不相同。這個地方的風俗,一般哪些禮物是人家歡迎的、尊重的,這個要懂,你搞錯了可不行。譬如在我們東方,過年、過節招待小朋友,送一個紅包都非常歡喜,東方人的習俗。在澳洲就不行,澳洲是過年的時候,你送小朋友紅包,人家很不歡喜、很討厭,說是你這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叫人貪財?所以這是習俗,我們要懂得。他們喜歡什麼東西?他們喜歡小卡片、小玩具,這些東西他們歡喜,決定不要送紅包,入境隨俗!風俗習慣不能不知道,各個地方它不相同。

  中國古時候入門問諱,避諱,他這個地方風俗有些什麼忌諱,你一定要懂得,你才不會在舉止言語當中,有意無意犯了人家忌諱,惹起人不高興,這就不好了,這是屬於常識。我們到一個地區國家去訪問,一般現在旅遊,這個旅遊團會給你介紹,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會給你做一個介紹,你到那裡去的時候,你知道應該做些什麼事情。東西方習俗、忌諱不相同,就是在中國,中國幅員這麼大,南方、北方每個省分,甚至於每個縣分都不一樣,真要搞清楚,不搞清楚就常常鬧笑話。這是交際上的布施,不能夠不知道。

  那我們佛門,佛門布施總是以法寶為先,學佛的人,這大家都歡喜的。經書、佛像,現在的這些讀經、講經光碟錄相帶,這都是一般人很歡喜的。今年這個書展剛剛過去,每一年我們參加書展,就是廣結法緣。我們在那個地方布施供養法寶,希望年年有進步,為這個地區佛門弟子做出一份貢獻。

  所以,這個布施在家庭。這四攝法的布施,我常常講,四攝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公關法,公共關係法,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法,佛講這四個原則。怎樣能夠維持長時期良好的友誼,這個法子妙絕了。由此可知,這四攝法是道,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薩發明的。人悟道明理之後,自自然然的跟一切眾生交往,他就是這樣的,一絲毫做作都沒有。在交往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懂得禮尚往來,這個做法是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老師教導我們的。發心學講經最重要是法緣,結法緣,結法緣要懂四攝法,用真誠心、用恭敬心去修,隨分隨力就是圓滿的功德,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個誠意、敬意,你布施一些財物,那都不足以為道,表你的誠敬。

  所以與人往來,顏色柔和比什麼都重要,顏色,你要笑臉迎人,你板起面孔不行,誰欠你的,言語柔和。所以佛門,你看看在中國寺院庵堂,你進門第一個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教你笑面迎人,寬宏大量,他代表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代表包容,代表歡喜。所以把他的像放在進門門口,你一進門頭一個看到他,你要想到他,你要學他。古人在彌勒菩薩這個像題上八個字,題得好,「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彌勒菩薩就是教我們這八個字,對一切人事物要平等、要歡喜,這就是布施裡頭最重要的精神。

  布施用在家庭,你一家和睦!用在公司行號,你用在對待你的員工、幹部,你這個公司行號上下團結一致,沒有不發達的道理。用在社會、用在國家,無論用在什麼地方,都決定是成功的、興旺的。中國人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攝法就是修人和的方法。諸位想想,顏色柔和就是布施,寬宏大量,包容是布施、尊重是布施、敬愛是布施、關懷是布施、互助合作是布施。哪一樣不是布施?

  第二、「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是真正愛護他的言語,真正愛護他的言語裡面的骨幹,就是要幫助他破迷開悟!要教他,幫助他覺悟,真正愛護他的言語。

  「利行」,行是我們自己的行為、造作,決定於他有利益,決定沒有傷害。尤其修學大乘的人,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決定不能做損害社會、損害眾生的事情,那有罪,那哪裡是慈悲?總要記住「佛法慈悲為本」。佛法教化總綱領、總原則,四句偈裡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們想想看,這四句是不是利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今天行遍全世界,跟一切人往來,沒有別的,就是推行佛陀教化,我們自己以身作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只這個四句就行了。四句實際上就是三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十二個字,是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真正的利行。這是向佛道,現在人所講的成佛之道,這就是走的成佛之道。

  後面是「同事」,同事,古大德講與眾生同事,那是菩薩,那是已經覺悟的人,與一切眾生同事,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真的是善巧方便。我們是凡夫,我們業習煩惱沒斷,還常常起現行,如果跟眾生同事的時候,我看要不了幾天就退轉,就墮落了。所以同事兩個字,我的講法是與佛同事、與菩薩同事、與羅漢同事、與祖師大德同事;不能與凡夫同事,凡夫今天搞貪瞋痴慢,你跟他同事,吃喝嫖賭你也跟他同事,那你不墮地獄才怪。

  所以同事範圍非常廣大,法身菩薩沒有問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是同事;應該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是同事。菩薩行,羅漢行;不是真正覺悟、真正證果的人不行。佛菩薩跟佛菩薩同事,佛菩薩是什麼事?佛菩薩自度度他。聲聞、緣覺、菩薩,自度還沒有圓滿,雖然已經有了很好的成就,但是沒圓滿,還要不斷的把自己向上提升,除這個之外,教化眾生,教學裡頭提升自己,教學相長。

  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跟釋迦牟尼佛同事,我們跟耶穌同事,正確,一點都不會錯,我們跟孔老夫子同事,絕對沒有過失。這是我們要「普勸眾生發道心」,道心就是菩提心,覺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遇到基督教徒,我勸他要信耶穌基督,要理解耶穌基督的教誨,要把你在經典上學習的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神愛世人,你是神的代表,你要把神愛世人落實在你自己的身上,你要代表神,像神一樣去愛世人,你是真正的基督徒,你是真正上帝的兒女。我不是叫他來信佛教,我要叫他信佛教,我就有罪,為什麼?你叫人背叛他的主耶穌來學佛,你叫人背叛,那錯誤,這是不好的樣子。基督教徒也叫佛教來背叛,人人都背叛,這世界成什麼世界!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不可以破壞,要幫助他增長他的信心,這就對了。這個世界才會有和平,真正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人各有緣分,不可以勉強,我信佛不可以叫天下人都信佛,不可以的,要懂這個道理。你看現在每個國家法律上都規定信仰自由,沒有強迫!我可以宣揚佛教的好處,但是,我絕對不可以說其他宗教不好處,不可以,比較也不可以。比較尚且不可以,怎麼可以批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為什麼不能比較?不能批評?你要曉得,這個世界上幾個大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聖人,他們的教誨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千百年的歷史,億萬人跟他學習,這種大智、大德、大能,我們能比得上嗎?我們怎麼能批評他?批評他至少是跟他一般高,甚至於比他高一級,你才能批評他。所以我們沒有資格批評,只有資格跟他學習,做他的學生,這個可以。

  我學佛,我是釋迦牟尼的學生,我也讀《聖經》;我讀《聖經》,我是耶穌的學生,是上帝的學生;我也讀《古蘭經》,我是穆罕默德的學生,我是真主的學生。我都是用真誠、恭敬心來學習,這個對。為什麼?我們肯定所有宗教的典籍都是多元文化最好的社會教材。我在這個裡面學習德行,成就智慧,這發道心;不可以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個最缺德,這沒有道德。這些大聖人,我們都知道,他們生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區,如果他們是生在同時代、同個地區,他們見面一定是互相尊重,一定互相讚歎,可想而知。我們不懂得神聖的意思,自讚毀他,認為我們好像做了好事,不知道這個做法錯誤的;應當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然後真正落實到生活上,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相信一切諸佛都歡喜,這樣修學因就勝了。

  清涼大師在這句裡頭註解,「利他,兼方便等」,這個等,十波羅蜜裡面,方便後面是願、是力、是智。這個《鈔》裡頭又有註解,講得詳細,「兼方便者,勸物涉有,故是方便」,這個「涉有」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參與社會活動,這叫涉有。參與社會活動,你一定要懂方法,你一定要有善巧。這個社會活動是善的,因善、行善,果也善,我們可以參加;如果因是善,行不善,果不善,不能參加;因不善,行善、果善也能參加。你得要有智慧、要有辯才、要有實德。你要有真實的德行,有辯才、有智慧,行!可以幫助他們,這叫涉有。

  我們這些年來,實在是看到社會的動亂,眾生太苦,災難太多,看到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兼修十善」。所以我們才發心涉有,參與化解衝突、促進和平。諸位同學要能夠體諒,要覺悟!我們幫助社會化解衝突,如果自己還有衝突,這就大錯特錯了,那就鬧笑話了。我們要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我們自己不安定、不和平,這成什麼話?一切要從本身做起。

  這次我到香港來講經,幾乎每隔一、兩天,從國內就有訪問的團體到這邊來,來自全國各個地區,我看到很安慰,大家都能夠守秩序,這就對了。守秩序就是持戒,人多不怕,怕沒有秩序,怕不守規矩,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的。有很多同學都希望我能常常回國去,不是不想回國,不敢回國,什麼原因?大家太熱情了,我招架不住!如果大家都能這樣有規矩的話,我很歡喜。沒有規矩,我有一次到上海,一下飛機的時候,那時候機場在虹橋,這是好多年前了,三千多人在機場迎接,沒有秩序,一下就圍上來,跟著我來的幾個人都嚇倒了,這樣推來推去,也不曉得把我推到哪裡去。推到外面去的時候,趕緊叫個計程車把我載走,我也不知道跑哪裡去。所以從此之後我就很小心、很謹慎。

  現在看到這麼多年來,大家聽經也聽了不少,都能夠懂得明理守規矩、守秩序,好現象,這是很大的進步。那我們在國外,國外同學也很多,但是他們秩序都很好,一點都不亂。如果國內同修都能夠有這樣的規矩,都有紀律,不亂,我很願意回去看看。所以這點諸位不能不知道。許多道場要請我出去弘法,我跟大家說佛門弟子第一個持戒,佛滅度之後,教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持戒就是守法。我們在外國的出家人,外國出家人到中國國內,要從事於宗教活動,一定要國家宗教局批准,這是在外國的法師要到中國來旅遊,去辦護照、簽證的時候,一定要簽個約,這就是法律。我們決定要尊重國家的法令規章。所以我到中國觀光、旅遊、探親、訪友,沒有參加過宗教活動。為什麼?我們要做出最好的榜樣,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佛教徒是守法的,真正佛教徒;不守法的,那是假佛教徒,那不是真正學佛。真學佛的哪有不持戒?哪有不守法?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天天在講經,天天在學習,基本東西都不知道,那真的不像話了。

  要知道咱們學佛的目標在哪裡?目標在求生極樂世界,目標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這就對了。我們得真幹。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世間名聞利養統統放下,不但世間要放下,天上的那種享受也要放下。六道十法界裡頭沒有一絲毫留戀,你才能走得了。學佛到最後不能成功,就是因為放不下,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更應當曉得,我們生生世世都在學佛,為什麼沒有成功?就是沒有放下。這一生如果再放不下,就又誤了,誤了的時候,再要遇到這個緣分,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這是不能不警覺到的。

  所以這個化他,這裡頭有方便,「方便等」就是方便、願、力、智。小註裡面說得很好,「勸物涉有,故是方便」。勸一切眾生發心這就是願,「即是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願。「修習力,為智決斷」,智是決斷,這個修學是力。所以後得智,文殊菩薩所講的這四個字,方便、願、力、智,你統統都具足。

  「以此速成無上果」,自行化他,速成佛道,速是快速。這個經是《華嚴經》,《華嚴經》講快速有道理,什麼道理?《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清朝魏默深居士,就是魏源,將「行願品」,我們別行的這一卷,最後這一卷《普賢行願品》附在淨土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有道理。《華嚴》最後導歸淨土,又何況《無量壽經》一開端在序分裡頭,「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不講得清楚明瞭嗎?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我們知道了,極樂世界修普賢法門,修普賢法門就是修《華嚴經》。所以西方淨土跟《大方廣佛華嚴》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古大德講,《華嚴》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小本的《華嚴》。我們聽了這個話,細細的去觀察,講得好!真的是這樣的。我們沒有這麼高的智慧,我們說不出來,他說出來,他說出來我懂。印光法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淨土經論到這個地方大圓滿,確定了,就是五經一論,沒有東西再加進去了,圓圓滿滿。

  夏蓮居老居士編了一個修行的儀規,叫《淨修捷要》,我想很多同學們看到過。這個本子是早年我訪問北京,黃念祖老居士送給我的。我們在海外就做版流通,現在這個數量都很多了。《淨修捷要》裡面,夏老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他說得太好了,我說不出來,他說我懂。大勢至菩薩是遍法界專修淨土,專念彌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帶頭人,他當然是初祖,法界初祖;娑婆世界初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中國的初祖,慧遠大師。修淨土的同學不能不知道。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