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二首看起:

  利眾生供養佛,如其意獲相似果,於一切法悉順知,遍十方中現神力。】

  第三、第四兩首是「對因辨果」。這一首偈是「遍因」,遍是普遍的遍,後面一首是講「深因」,這是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的。你看看他們修的因,遍是大、深,從這個地方看到佛菩薩的用心跟我們確實不一樣。這首偈前面第一句說的是「因」,後面三句都說的是「果」。普賢菩薩的十願,第三願「廣修供養」,這裡是教我們修因。供養不為自己,世間人修供養都是為自己。大小乘經論上佛常講,修財供養得財富,修法供養得聰明智慧,修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都是為自己。諸佛菩薩們他們修供養不為自己,為眾生。這個地方是說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還要『供養佛』嗎?要供養佛。為什麼要修供養?『為利眾生』。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個地方供養佛,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法供養,「法供養佛,故於法順知」。清涼大師的註解不多,可是這句話確實把偈頌的意思給我們點出來,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這個地方去學習。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三身,三種不同殊勝的果報。佛所得的果報不是自己享受,把這個果報迴向十方,跟十方一切眾生共享,這個福報就大!我們向佛學習,可是我們的煩惱沒有斷,在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凡夫裡面也要有條件,條件是「大心凡夫」。心量大,像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起心動念都是想著、念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這個苦難眾生的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沒覺悟,六道眾生還在搞輪迴,這麼大的心量常常能想著,這個福報就大!諺語裡頭常講「量大福大」。你什麼都不要做,你就是常常這樣想,那個福報都不得了;如果還有行動,那就更沒有話說,那個福報就落實,修的小福小因,得大福,得大果報,何以故?量大,心量大。

  凡夫之人做許許多多的善事,心量小,心量不大,他所得的福跟他心量一樣,修再多的福,得的福有限。這一樁事情,諸位同學你們讀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有個小故事,你要能夠體會,你就明白。故事裡面說有個女孩子年輕的時候很窮,貧窮,到一個寺廟裡面去,她身上只有二文錢,她拿出來供養佛,住持和尚給她迴向,二文錢。以後她做了王妃,這一次帶了千兩黃金到廟裡面來供佛。廟裡頭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覺得很奇怪,問老和尚,她說:你還記得嗎?我小時候到這個廟裡來燒香,我身上只有二文錢,我供養的時候是老和尚你給我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黃金,你怎麼叫徒弟給我迴向?老和尚跟她說:當時你供養那二文錢,你非常虔誠,你的心真誠,我要不給你迴向,對不起你,今天你帶的黃金雖然多,你的誠意不像從前,沒有那種真誠心,我的徒弟給你迴向就可以了。你們想想這個話,這話是講「誠敬」。當年有十分誠敬,今天大概一分誠敬都沒有,這裡面差別就多大!在心量上來講就更不必說。

  所以,菩薩供養,我們跟菩薩在一起,菩薩供養二文錢,得的福報等虛空法界,我們世間富貴人捐個幾百萬、幾千萬,得的福報很有限。什麼原因?菩薩的心大,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跟虛空法界相應,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的二文錢,福報是等虛空法界。不要說二文,二分錢福報都等虛空法界,我們世間人王、天王所修的福都不能跟他相比。人王的福報很大,只有你這一個國家,到外國就差一等。天王亦復如是,你決定不能超越三界六道的範圍,你的福頂多是三界六道裡頭福報最大的摩醯首羅天王、大梵天王。初禪天是大梵天王,四禪天是摩醯首羅天王,這是三界六道裡頭福報最大的,不能跟菩薩比。

  所以《華嚴經》裡面講世間還有一等人,雖然他不是菩薩,他修的福報跟菩薩差不多,這講相似果,就很像,好像也有那麼大的樣子,叫大心凡夫。學《華嚴》,說實在話,如果要不能把心量拓開,那《華嚴》白學了。這個道理跟事實不能不懂。菩薩沒有想到自己,念念都為利益眾生,我們要向菩薩學習。菩薩救苦救難,菩薩沒有逃難的,沒有避難的。這裡有災難,趕快找個平安地方去,那是逃難,那是六道裡面眾生,菩薩沒有!哪裡有災難到哪裡去,去幹什麼?與那個地方受災難的眾生共甘苦、同患難。

  你要曉得,眾生為什麼會有災難?總不外造作惡業,惡業感召到大災大難。菩薩是純淨純善,一絲毫的惡念都沒有,哪裡還會有惡業!菩薩到眾生這裡面來,也就是眾生那個惡業就像大風大浪,波濤,海裡面的波濤,大風大浪;佛菩薩的心是平靜的,也像水一樣,沒有風浪。沒有風浪跟有風浪的水衝擊在一起,你們想想那是什麼樣子?大風大浪至少就減成一半,變成小風小浪,就是這個道理。這就叫化解災難,緩和災難,肯定把災難的時間縮短,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會離開災難的地區,不會離開造作惡業的眾生。

  古大德常常給我們講,哪個地方眾生造的罪業重,感召的劫難苦,佛菩薩對他們特別憐憫慈悲,應化在這個地區很多。應化在其中,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不一定只是出家,在家也有。只要是菩薩,真正契入佛法的人可以能夠觀察出來,縱然他不是真菩薩,他很像菩薩。為什麼?他所示現的一定是斷惡修善,一定是積功累德,一定是看到眾生造作的罪業,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不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真正是菩薩他一定這樣做。

  早些年來我們在香港,那個時候在街坊福利會講「四十華嚴選讀」,好像講了一、二年。我們的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相似!我們自己修學的,我們自己表現在外面的,一定給社會大眾做出最好的樣子,這叫「供養佛」。此地供養佛,不是財供養,是法供養。什麼叫法供養?依教奉行就是法供養。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百分之百都把它落實,都做到。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細心觀察,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世間人自私自利,那我們所表現的是大公無私,這就是做給他看,這就是教化眾生,這就是供養佛。一切造作罪業的眾生,他也是未來佛,我能夠用種種方式幫助他回頭是岸,幫助他覺悟。你想想看,這對他是不是供養?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

  你以為佛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要以誠心誠意來修供養。用什麼供養?首先,用捨己為人,現在人的一個錯誤觀念都是損人利己,我們反其道而行之,捨己利人。我們這樣做,長年累月這樣做,一生都這樣做,叫他在旁邊看,看久了,他覺悟。這在教學裡頭叫身教,我們做出樣子來給他看。世間人貪財,我們捨財,決不是為自己;世間人貪利,我們捨利;世間人貪名、貪利養,我們名聞利養統統捨棄,要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

  眾生業障很重,有時候他也明白我自己這個做法是不對,看看你們做法是對的,可是利害放不下。所以利慾薰心不是容易斷的,心裡明白,可是還是我行我素,放不下貪瞋痴。菩薩不灰心,菩薩若無其事,永遠做下去,肯定這些惡作的眾生決定有回頭的一天。根利的,三年、五年回頭,這根性大利;再有利根的,十年、二十年回頭;還有四十年、五十年才回頭的、才覺悟的,都算是利根。還有這一生回不了頭,來生來世回頭了;還有更鈍的,來生來世回不了頭,百劫千生回頭了。從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到佛菩薩的耐心,往往我們凡夫沒有這個耐心,只想看到眼前的利益,佛菩薩看到無量劫之後,這個人回頭,所以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是一點都不著急。你看他這個心態多好!他的心永遠住在清淨寂滅。像我們前面所讀的,十方三世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心是定的,定生慧,慧照世間、照法界。

  佛菩薩所示現的,於自己是一無所求。你看看他做得那麼自然,做得那麼圓滿。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是王子,你看看王位捨棄,富貴捨棄,妻子兒女捨棄,權力捨棄,沒有一樣沒有捨棄,出家修道。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什麼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佛悟了之後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過來人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有無量無盡的德能,有無量無邊的福報,沒有一絲毫缺陷,叫大圓滿!釋迦牟尼佛證得大圓滿,得大自在。這裡面是一切眾生時時刻刻不能忘記的生死輪迴,佛在大徹大悟之下,生死輪迴沒有了,了生死脫輪迴。不但輪迴沒有,十法界都沒有,這叫成佛。成佛之後幹什麼?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一定要給眾生做榜樣,就是此地講的「為利眾生供養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個樣子,他供養佛,供養法身佛,供養報身佛,供養應身佛,供養三世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們看看這是什麼境界?供養做得最圓滿,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表演的,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供養。

  『如其意獲相似果』,這一句意思很深。供養是有對象的,在三世佛裡面,過去佛、現在佛、法身佛、報身佛,人家樣樣圓滿。我們拿什麼供養?要記住《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如教修行供養」。我們對於佛陀的教誨,能信,信是供養;能解,解是供養;能願,發願是供養;能行,行是供養。統統都落實在供養未來佛,未來佛跟過去佛、現在佛是一體。記住,大乘經上常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所以統統落實在未來佛。未來佛是現前的一切眾生,一切人、一切動物;蜎飛蠕動、蚊蟲螞蟻都是未來佛。這是我們肉眼能看見的,還有看不見的天地鬼神。欲界、色界我們稱天人,地獄畜生裡面我們稱鬼神,統統都是有情眾生,統統都是未來佛。他們現前所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物質生活。

  物質生活在出家人怎麼供養?出家人沒有從事於生產工作。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每天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在物質上是怎樣供養眾生?你們能懂得嗎?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減少一分,就是對一切眾生供養了一分。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佛過最低的生活水平,不是沒有福報,這福報是究竟圓滿的。我們今天講是省吃儉用,一點都不浪費。我能夠節省一塊錢,一切眾生就多一塊錢的財用;我節省十塊錢,一切眾生就得十塊錢的財用。你懂不懂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財供養?有!又何況有內財布施,內財是身體、勞力、精神。在哪裡布施?天天為眾生講經說法,在教學,沒有收學費。沒有像現在人,我跟你講一個鐘點有鐘點費,沒有!不收費,是義務教學,義務教學是內財布施。我們同學們在一起,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去體會。你真正體會到、真正學到,你就會得相似果,「如其意獲相似果」。

  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眾生為什麼造業?為什麼受苦受難?迷惑!他要是覺悟,他怎麼會造罪業?覺悟的人不會幹。你說現在世間這些眾生貪財、貪名、貪利,為什麼這樣做?迷了,迷失了自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知道,真的是所謂醉生夢死,完全隨順煩惱習氣,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罪業感召三途六道的苦報,感召現前天災、人禍。天災,旱災、水災、地震、風災、瘟疫,這都是我們現在叫自然災害,天災;人禍是戰爭,鬥爭,戰爭,弱肉強食,人與人結怨,後果不堪設想,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事情,諸佛菩薩要不把這些因果的道理給我們說明白,我們永遠都不會了解。

  這個地球有歷史以來,在中國、外國有歷史記載以來大概是五千年。五千年之前,我們叫史前時代,從考古我們得到一些史前的訊息,但是這五千年來有文字記載。這五千年來的情形怎麼樣?我們人類社會的情形怎麼樣?我們以世紀來論,一個世紀不如一個世紀。真是中國古人所謂一代不如一代。這個一代不如一代從什麼地方講?不能從文明上來說。如果講文明,講物質文明,那的確是一代比一代殊勝。一百年前,這一個世紀之前沒有電視,那個時候最先進的科技是無線電廣播。你看一百年之後,電視、網際網路,現在逐漸要發展到電話的手機,手機上螢幕將來可以代替電視,你不要搞這麼大的電視機,不要那麼笨重。你收看全世界電視的頻道就在你的手機上,在你手掌心裡頭,一代比一代進步。可是人類生活的狀況一代不如一代,這怎麼說?一代比一代苦!沒有從前的人生活那麼樣的悠閒,那麼樣的自在,那麼樣的快樂,沒有!

  古人那種悠閒的生活狀況,我們現在的人作夢都想不到。你要問為什麼?他們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思想、行為都有道德的準繩,就是標準,都遵守一個道德的標準。縱然有違犯,幅度不大,所謂是不太離譜。因此,他的一生生活是安樂的。古人講的理得心安,他明理,他心安,他斷惡修善,不貪財;對功名富貴,有很好,沒有也好,懂得因果報應,所以都能夠修善積德,整個自然環境都好。哪裡像現在人,現在到二十世紀,現在二十一世紀了,人們把倫理道德忘得乾乾淨淨,滿腦袋的科學,科學可以征服自然。殊不知自然是道,隨順自然是德,征服自然就是征服道德,道德就滅亡。道德滅亡之後那個狀況是什麼?人欲橫流。人欲望決定沒有滿足的時候,隨著欲望不斷的向上提升,人與人之間倫理沒有了,道德沒有了,情義沒有了;人與人之間關係就是利害,這個很可怕!

  有利的是朋友,沒有利的時候是敵人。年輕的時候,一個家庭夫妻、父子彼此互相依靠生活,利益,過得很好。小孩長大,個人有個人的利害,沒有利益了,父子之間沒有感情。你看看這個世間離婚率有多少?我聽同學們告訴我,幾乎在這個世間,每天都有父親殺兒子,兒子殺父母,兄弟互相殘殺,這叫大逆不道!現在在這個世間已經不是新聞,很普通的事件。這樣再要發展下去,西方宗教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怎麼不會現前?

  我相信有末日。末日能不能化解?能不能推遲?要靠我們努力。用佛法是最殊勝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佛教我們慈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教我們三皈、五戒、十善,這六個字就能救世間。三皈、五戒、十善這六個字怎樣救世間?先救自己。我自己要做到,我自己做到,自己就得救。在佛法裡面講,你就得度;基督教、天主教裡面,你得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三皈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五戒十善大家都懂得,怎樣去落實?每一條都要做到,要常常記在心上,不要忘記,起心動念都能夠跟這個標準相應。這個標準是大道,怎麼是大道?所有一切宗教都用這個做標準。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哪一個族群、哪一個國家古聖先賢教化眾生也是這個標準。共同遵循的標準,這就是大道!這個大道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我們現在迷失了,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這個道德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這還得了!這是自取滅亡。縱然你現前得到一些名利,死了以後墮三途;三途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三途罪受完,再得人身,還要冤冤相報,殺人要償命,欠錢要還債,到處都是自己的冤親債主,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佛不說出來,我們困惑在這個生活當中不覺悟。不覺悟,繼續做錯事情。

  我們受果報並不甘心、不情願,不知道這是過去的因果。過去沒有這個因,你這一生絕對沒有這個果報。我們記得佛門裡頭有一個小故事,記載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荒山僻野裡面住個小茅蓬。有一個信徒供養他一雙鞋子,看到法師在茅蓬裡面打坐,不敢驚動他,就把這雙鞋子掛在他門口。到第二年他從那裡經過,看到這雙鞋子還掛在這裡。他就很奇怪,他就問老和尚:老和尚,我供養你一雙鞋子,你知不知道?知道,還掛在那裡。這個地方小偷特別多,為什麼你這個鞋子沒有人偷你的?老和尚說:我過去生中不欠他,我的東西放在這個地方不會有人拿去。我這東西擺在那裡有人順手牽羊拿去,是過去生中欠他的。世間事沒有一樣是沒有前因後果的,你沒有殺過人、沒有害過人,你這一生不會被人殺,也不會有人害你;你沒有偷盜過人,這一生你的財物,人家看到像沒看見一樣。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有惡報,就這麼個道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偈頌第三首:

  利眾生供養佛,如其意獲相似果,於一切法悉順知,遍十方中現神力。】

  前面「供養佛」給大家做了簡略的說明。第三句非常重要,『於一切法悉順知』。特別注意「順」字,要順知,就是正確的認知,決定沒有錯解它的意思。錯解意思,那就不是順知,順的反面是逆的方向。能順知,當然你就能隨順,隨順一切法體性,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們他們做到;表現在事相上,釋迦牟尼佛是最殊勝的榜樣。在中國歷史裡面所記載的古聖先王,堯、舜、禹、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在中國可以說他們於一切法悉順知,因此他們的思想言行都可以做我們的典型、模範。諸佛菩薩,那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順知,這是我們要學的。怎麼個學法?經教。你看看中國、外國這些先哲們,全世界每個宗教的創始人,你細心去看他們的傳記,幾乎都是從事於教學,現代的話講,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世尊當年在世,每天講經說法,就是上課,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現在在此地,每天四個小時上課,跟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你不學,你就不能順知。

  宇宙之間一切性相理事因果,絕對不是我們這一生能學得完。古人常講「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所以凡夫成佛要學多久?無量劫。我們聽到這個都嚇到,無量劫太長,那哪能學得了?所以佛也是為了契機,方便說,不說無量劫,說三大阿僧祇劫。好像這個說法還有個限度,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是無量劫。佛講三大阿僧祇劫有沒有打妄語?沒有。譬如我們講現在的學校,學校有幼稚園,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佛給你講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哪裡說起的?是從研究所講的。研究所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問你,你這要學幾年?學四年。四年不長,四年。三大阿僧祇劫,好像跟你講四年,前面沒有算進去,前面還有小學、中學、大學,那沒算進去,只是講研究所你要讀四年。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佛門裡頭的研究所,前面還有大學、中學、小學,統統加上去是無量劫。講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說的,從什麼時候講起?圓教初住菩薩,從這個地方講起。初住菩薩修證的功夫,見思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一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證得究竟圓滿佛果。這是佛之方便講。

  我們聽了這個話,無量劫太長!可是你自己有沒有想到,你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學佛?決定不是這一生。這一生你哪有這麼快的進度?每個學佛的同學,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學佛,也許你真的學了無量劫。雖學了無量劫,你還沒有入門。為什麼沒有入門?煩惱習氣沒有放下。我們常常講,自私自利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沒有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放下,貪瞋痴慢沒有放下。這是學佛基本的障礙,頭一關,這一關你通不過。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這一關通過,你是剛剛入佛門。有沒有成就?還沒有。好比念書,上佛教的幼稚園,小學一年級都沒有。小學一年級,在《華嚴經》上來說,是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你沒入門,你是在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是幼稚園。

  我們生生世世都在念幼稚園,念了無量劫,進一年級都不及格。這個時候你才知道煩惱習氣多難斷。只要這個東西一斷,這佛法講見思煩惱裡面見惑斷了。那恭喜你,你入了佛教正式的學校,小學一年級。不要看小學一年級沒什麼了不起,實在講並沒有學位。可是佛告訴我們,從此之後你決定不墮三惡道,你的修行肯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你就出六道輪迴,那就是菩薩果位,七信位。好像我們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七年級,七年級小學畢業,超越六道輪迴;八年級、九年級、十年級,超越十法界;十一年級就是初住,到哪裡去?華藏世界。所以我們把六道這裡面算做小學,沒出六道是小學,沒有出十法界是中學,出了十法界是大學,有了學位。

  我們今天連小學一年級都沒有搆上,但是我們今天在學《華嚴經》,可以學嗎?可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凡夫裡頭有一種人可以學《華嚴》,「大心凡夫」。你的心量大,你看得很遠,你看得很深。這樣的凡夫,他真的是凡夫,為什麼?見思煩惱沒有斷,所以他是凡夫,但是他是大心凡夫。這樣的凡夫修其他的法門不曉得還要多少時間,真的很難講。但是到這種程度,比一般人總是要快一點,就好像幼稚園大班,很快他就可以進小學,幼稚園大班,不是幼稚園小班、中班,不是,大班!而且是大班裡頭很優秀的學生,大心凡夫。

  這樣的人他的知見,他對於宇宙的了解,因為常常讀佛經,常常親近佛菩薩,見解跟諸佛菩薩差不多,沒有錯誤,就是煩惱習氣沒斷。這就是天台智者大師所表演的五品位,這出不了六道輪迴。可是這樣的程度,念佛求生淨土那是決定往生,就這麼一個條件;不到小學一年級,不到這個功夫,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決定得生。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比他方諸佛剎土裡面三賢位的菩薩還要高。所以這個法門特別,簡單、容易、穩當,成功高於一般的菩薩。你說這種機會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遇到,無比的幸運。所以這一生當中你要想成就,那你要知道萬緣放下。世緣,不但這個世間,天上人間統統放下。佛法裡面,八萬四千法門我只取這一門,其他的我統統放下,真正叫一門深入,你這一生會成就。這個成就真正是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於一切法,尤其是佛法,真正能夠了知,沒有錯誤,你不好學不行,天天要學。古人教導我們讀經,天天要讀經。讀經要用至誠恭敬心讀經,經文展開,如同佛在我面前。至誠恭敬,如理如法,這是戒學,持戒;一心專念,這是修定;經本展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漏行,這叫慧學。所以每天念經,三學等運,三學就是戒定慧;換句話說,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你要懂方法,這就是修行,我用讀經的方法修戒定慧。這個方法對於現代知識分子,我們講中學生以上這種程度的知識分子非常有效。老師會觀機,看你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程度,教你什麼方法。我們自己也要認識自己,自己是什麼根性,自己是什麼樣的程度,用什麼方法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成功,自己要清楚。那麼這一生沒有白過,這一生過得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真的超越,真用功。

  「為利眾生供養佛」,在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來說,這叫兼修世善,兼是附帶。附帶是助修不是正修,正修是念佛,我們每天讀經、念佛,這都可以算是正修。讀經,我們讀《無量壽經》,讀《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我供養大家,最好是讀蕅益大師的《要解》,連經文連《要解》;《要解》不長,《要解》字數的數量大概跟經文差不多,真的是簡單扼要。讀的時候不能分別,讀的時候不打妄想,決定不要想經裡頭什麼意思,蕅益大師註解是什麼意思,不能想。為什麼?你只要一想,你戒定慧三學就破了。這一定要懂,讀就是讀,希望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下來之後,沒有打一個妄想。你研究經裡什麼意思也是妄想,決定不許可。為什麼?你修戒定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我們是修無知,不是有知。無知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我們今天學東西這麼困難,問題在哪裡?我們沒有根本智。如果有根本智,那太容易了。

  古時候,諸位曉得龍樹菩薩這是印度一位大德,了不起!他開悟了,明心見性。讀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經典,我們今天講《大藏經》,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他三個月經念完,於是就起了傲慢,值得驕傲!世間這些典籍、佛法以及印度所有宗教東西,他都讀遍,真的是這個世間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值得驕傲,這一驕傲煩惱就起來。所以佛很慈悲,你看《金剛經》上,佛囑咐這些大菩薩要常常護念小菩薩。大龍菩薩看到龍樹這個樣子,把他接到龍宮裡面去。龍宮裡面收藏佛所講的經典,什麼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到龍宮裡面去一看,這個經多大分量?這是龍樹菩薩傳出來的,「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十個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首偈,就是四句一首偈。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候在定中所講的,大龍菩薩把它收到龍宮裡面去收藏起來;「一四天下微塵品」。他呆了,一看到這個,傲慢的心馬上就沒有。為什麼?自己一生所學的跟這個一比,不能比,差太遠。看到佛書這麼豐富,這才五體投地,這是閻浮提眾生沒有一個人能夠受持。

  再看中本,再看下本。中本是綱要,分量還是太大,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人能夠學得了,看下本。下本是什麼?好像是目錄提要一樣,諸位如果看過《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有目錄提要。大本就像是《全書》,中本就好像我們現在所講的《薈要》,《四庫全書薈要》,是《全書》裡面重要的東西另外編一套,是全書分量的三分之一。這還太大!中本還是太大,還是沒有辦法接受,那還有小的,小的是什麼?目錄提要。目錄提要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現在都變成精裝本,這麼厚的本子精裝五冊,《四庫提要》。他看這個很滿意,這個行,這個我們世間眾生可以能接受。這個分量多大?十萬頌,講偈頌是十萬偈。這個行!他把這個東西帶回到人間。

  所以《華嚴經》是龍樹菩薩流出來的,傳到中國。中國現在翻譯的《華嚴經》只有全經的一半,所以我們中文翻譯的《華嚴經》叫什麼?叫略本,還不能稱下本。經文長,分量太大,很容易散失,所以三次傳到中國都不是完整的本子,殘缺不齊。第一次傳到中國來是東晉時代,翻成中文六十卷,叫《六十華嚴》。分量多大?三萬六千頌。諸位想想全經是十萬頌,只有三萬六千頌,三分之一多一點點。第二次唐朝武則天時候,實叉難陀尊者到中國來,帶著有《華嚴經》,還不到一半,四萬五千頌,比東晉的本子多了九千頌。這個經翻譯出來就是現在流行的《八十華嚴》。《八十華嚴》是四萬五千頌,五萬頌才是一半,不是完整的本子。所以《華嚴經》常常我們念,一念到這裡就沒有,後頭沒有下文。為什麼?後面的文沒有來,缺了。貞元年間唐德宗的時候,烏荼國王向中國進貢,就是送禮,禮品裡面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經。很難得,完整的,這一品經沒有欠缺,翻出來我們稱為《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四十卷。所以現在這三種譯本合起來,大概差不多是達到五萬頌,缺一半。

  這個經是佛成道之後,把他自己所證得的境界完全說出來。這不是隨順世諦說的,是隨順真諦說的,他自己親證境界完全說出來,這部經。我們有緣能讀到,實在講這個緣非常希有,因為經太大沒有人願意講。縱然肯講,沒有人聽。諸位看看,我們今天打出來的片頭你們看到,今天是一千三百集,我們一集是二個小時,一千三百集是二千六百個小時。你看看經文講到此地二千六百個小時。所以這部經要像我們現在這種進度講下去,我估計是二萬個小時。可是同學們喜歡這個講法,這樣講法對我們現前有利益。如果說是一般講法點到為止,速度就快,但是不得利益、不得受用。那樣子不如念經,念經還有利益。所以既然要講就要細講,一定要落實到我們現前實際生活當中。我們學了之後能用得上。在專修淨宗,有緣聽聽可以,沒有緣沒有關係,專門學《無量壽經》。如果有能力,專門學淨土五經一論,決定幫助你提升品位。

  往生一定要求,把它定作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目標。所做一切善事,世間善事、出世間善事統統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一點都不錯。絕不希求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輪迴業,你福享盡了,還墮落。一定要知道,過去無量劫來造作的善業、惡業不曉得有多少?自己細心去思惟觀察,肯定惡業比善業多。怎麼知道?起心動念惡念比善念多,這就是很有力的證明。無量劫來,我造的惡業比善業多,所以惡念比善念多,惡念的力量比善念的力量強。我要不求生淨土,縱然這一生修的一點福報,福報享盡了必墮三途。這都是事實,你說這個可怕不可怕?

  怎樣期望將來永遠不墮三途?永遠不搞六道輪迴?那只有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不但是永遠脫離三途六道,連四聖法界都脫離。這個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遭遇,這是無比殊勝的緣分。遇到了,你要不真正把它抓住,當面錯過,那就罪太大。「罪該萬死」這一句話沒法子形容,萬死還太輕。遇不到那是無可奈何,沒有緣分;遇到之後一定要把它抓住,一定要成就。要成就,萬緣放下。要想跟佛學,佛存的是什麼心?佛說的是什麼話?佛做一些什麼事?樣樣都要學。

  《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圓滿、很具足。照《無量壽經》來學習,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無量壽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綱要。經本分量有大小不同,裡面的內容沒有兩樣。也就是說《華嚴經》是細說,《無量壽經》是略說,說的是一樁事情,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現在我們要學的,要把心量拓開。這是我常常勸勉同學,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不要想我的家庭,不要想我這個小道場。這算什麼?太小!真的是小人。你要把心量拓開,怎麼個想法?想遍法界虛空界,你跟《華嚴》相應,你跟阿彌陀佛就相應。

  落實到我們實際生活當中,我們要想到整個世界。整個世界不是整個世界上一切人,整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普度眾生!我們眼前,擺在面前是全世界所有的眾生。眾,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所以佛法裡面講「眾生」這兩個字的含義,包括我們現在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礦物也有生命嗎?有。日本江本勝博士在水實驗裡面,我們明白了。水是礦物,礦物有見聞覺知,礦物懂得人的意思,礦物隨著人的意念產生變化,印證了《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眾生包括礦物,包括自然現象。你六根所能接觸到的,沒有一樣不叫做眾生。你看眾生範圍多大!我們是為利益眾生,供養佛就是如教修行,那你要是不學經教,你這修行就沒有標準。經教是我們修學的標準,依教修行就是供養佛,供養一切佛;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佛統統供養到,一個都不漏。

  「如其意獲相似果」。我們今天修學,雖然不能得到真實的菩薩果位,我們得到相似果位。這個相似果位迴向求生淨土,決定成就,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一樁事情是世間第一樁真實的大事,這不是小事,不是虛妄的。佛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這一樁事情是真實。虛妄的要放下,真實的要知道掌握住、要能夠取得。所以不學經教,你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性相、理事、因果,你不明瞭。科學是在探索,並沒有結論。科學家發現的定律,現在也不敢講是真理,為什麼?過幾年新的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把他的定律推翻。唯獨佛法,到今天還沒有任何科學能把佛法裡面東西推翻,還沒有。你要問為什麼?佛所講的是現量境界,也就是真實的。科學是從比量,不是現量,是從推想,是從儀器的觀察,數學理論來推演,所以它不是現量。

  佛菩薩怎樣從現量當中證得?禪定。這個重要!這是佛在經論裡頭常常給我們講,你心要清淨,心要定。我們今天念佛修什麼?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所以佛在《大集經》上說,念佛是甚深深妙禪,不是普通禪定。「無上深妙禪」,佛說這個念佛法門,因為你直截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大經上講有三個層次,最高的理一心不亂,其次的事一心不亂,再其次的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初級的一心不亂。我們今天在凡夫位學這個法門,如果是理一心不亂,天台大師六即位裡面,那是分證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是相似位,相似位就超越六道,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沒有出六道,觀行位,觀行是功夫得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觀行位決定往生,功夫得力了。功夫得力是你的煩惱伏住,煩惱沒斷,煩惱不起作用,你得相似清淨心,所以講相似果。相似清淨心就開相似的智慧,這個智慧跟佛菩薩沒有什麼兩樣,「於一切法悉順知」,真做得到!

  『遍十方中現神力』。佛如是,菩薩亦如是,我們也要學習。「遍十方」,我們煩惱沒有斷,沒神通,沒有神通要現相似的。怎麼叫相似的?我們現在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用現在的科學技術,用網際網路、用衛星傳播,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華嚴經》,這個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只要你有設備你都能夠收聽得到,都能夠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這是相似位,這就是「遍十方現神力」。再有機緣,現在交通便捷,平常每天我們在螢光幕前面共同學習,每一年或者有一段時期我們去做一次旅行,每個地方去看看同學們實際修行的狀況,為大家帶來鼓勵,也為大家當面解答問題。這都是屬於遍十方中現神力。

  這種表現是我們自己修行的成績,供養大眾,給大眾作證明。煩惱輕,智慧長,法喜充滿,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於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一切境緣當中,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把佛教導我們的,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身,身在表演,不為自己,做給一切眾生看,讓他覺悟。你講,講的時候,有的時候未必相信,看到你這個樣子,相信了,覺得你這個樣子,他看得很滿意,他也想學,你就好教他。楞嚴會上阿難尊者怎麼出家的?就是看到佛外表的形相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這個形相不是父母生的,是他修行修得的。父母生,哪有這麼殊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就是羨慕佛的相好光明,跟佛出家的。所以佛的相好光明也接引了不少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