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最後一段,上方振音世界苦滅道聖諦第五句看起:

  名難敵對。】

  這一句是說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用光明、黑暗做個對比,光明能照破黑暗,黑暗不能夠破壞光明,所以黑暗不能跟光明為敵。這個比喻我們不難懂。由此可知,顯發智慧,這是大乘教終極的目標。慧是從定中來的,清淨心生智慧。為了要恢復清淨心,所以佛大慈大悲教導我們許許多多學習的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諸位要知道每一個法門都是幫助你得清淨心、得平等心,也就是說幫助你得禪定、得三昧。如果修學目標不是得清淨心,不是在禪定上,這就不是佛法。佛法不僅僅是禪宗修禪定,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全是修的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可以說有八萬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統統修禪定,因定開智慧,這是佛法;再講到無量法門,也是無量無邊的方法統統是修的禪定。

  《金剛經》上世尊告訴須菩提尊者(那就是靠訴我們的),什麼叫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經文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量無邊法門共同一個總原則、總方向就是這八個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的智慧就現前了。由此可知,佛在經上或是祖師大德常常把心比喻作水,心水,水在沉靜的時候一絲毫波浪都沒有,這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這個比喻雖然不能比喻的完全一樣,但是可以比喻一個彷彿。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我們的心像水一樣,完全定了它就起照見作用;如果心不定,不定就是起波浪。所以波浪是動的,心只要一動,這個照就失掉了。這個照代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沒有,心一動般若智慧就沒有,心一平靜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諸位細心去思惟觀察這個比喻,我們如何在境界裡面,無論是順境是逆境,不管什麼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頭都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是全在用功,你的功夫沒有間斷。這外面境界小小風動就受不了,心就起了波浪,這就是凡夫。能夠在大風大浪裡面如如不動,確實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何以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放在心上。眼一見,耳一聽,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智慧,如如不動,這是禪定,定慧是平等的;在那個境界裡面,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一體。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自己學佛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受用的是什麼?受用就是前面講的「了知印」,受用!

  諸法實相,體性,現相,事理,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個人就叫做佛陀,就叫做菩薩。菩薩,通常我們加個「法身菩薩」,沒有能夠跟他敵對的,妖魔鬼怪接觸他也變成佛菩薩。那我們凡夫來說,他這個感召的力量太大太大,感化,妖魔鬼怪到他面前都感化,都成了佛,都成菩薩。這是什麼力?定慧之力。定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眾生是迷失而已,只要覺悟就能夠恢復。再看下面第六句:

  名無限義。】

  義是義理,自性本來具足,沒有限量。自性本身是無限量的,它所具足一切的德能,這個經上常講德相(就是德能、相好),一一都是『無限義』。即使一粒微塵,《華嚴》上常講的一毛端、一毛孔,無不是具足「無限義」。這個境界,《華嚴經》上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貴在能入。怎麼入法?修普賢行,普賢菩薩能入!普賢行的綱領十條,就是大家熟悉的十大願王,我們有沒有方法修學?跟諸位說,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我們不是普賢心,所以你就照這個十條去修,你是輪迴心照這個修也是輪迴業,輪迴裡面的善業。果報在哪裡?在天道,那不是普賢行,這個道理要懂。我一生依照這個修行,將來不能成就,絕對不可以怪佛說的話不靈,我被佛騙了。那是你自己不能夠理解佛的意思,你曲解了佛意,你誤會了佛的意思,所以要普賢心修普賢行。

  普賢心是什麼?普賢心是無限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普賢心,普賢心能包容一切。我們的心量很小,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如意,這叫輪迴心。輪迴心修十大願王、修十波羅蜜都是輪迴業,輪迴裡面的善業。輪迴心也很複雜,我們就大的來說,總的來說,六道就是六種輪迴心。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是哪一道的輪迴心?如果我們貪婪,貪而無厭,餓鬼道的輪迴心;如果我們有嫉妒、瞋恚,地獄道的輪迴心;我們愚痴、糊塗,畜生道的輪迴心;五戒十善,人道的輪迴心,你還能講倫理道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上品十善,天道的輪迴心,不一樣。

  在六道裡頭,說老實話每個人的心都不一樣,肯定找不到兩個人的心是一樣的,看法想法完全一樣的,沒有,決定沒有。所以各人造各人的業,各人受各人所造之果報。你可不能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你的罪就重了,為什麼?與人不相干,與天也不相干,與地也不相干,與一切萬物統統不相干。所以你好好記住蕅益大師的話,「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頭沒有善惡,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好壞是從你自己心裡生的,自作自受。六道凡夫無不如是,所以你一定要覺悟。

  何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裡面,他不受影響?那就是人家有智慧。人家在六道裡面,跟六道眾生和光同塵,打成一片,一絲毫染著都沒有,就是說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乾乾淨淨。正在照的時候,鏡子也不染,也沒有染,還是乾淨,這裡頭什麼都沒有,照見。凡夫不行,凡夫那個照見像照相機一樣,照一個落一個印象,照兩個落兩個印象,後面印象是一塌糊塗,這是凡夫。聖人有本事不落印象,不起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我們壞壞在哪裡?蕅益大師講的「好醜在於心」,就是你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才生好醜,才生邪正、是非、善惡,才生這個東西。

  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都沒有,那就是佛菩薩應化。所以確確實實是以無限義,無限量,來修普賢行就對了。我們最普通的一個解釋就是要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菩薩的十波羅蜜,十大願王;十波羅蜜是文殊的法門,十大願王是普賢法門,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雖然不是實報莊嚴土,同居土、方便土裡面都是高品位的,這是我們一般人在這一生當中能做得到!你做不到是你看不破、放不下障礙住了,只要真正能看破放下,做得到。第七句:

  名能入智。】

  這個「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能入智』,實實在在講就是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那這是什麼人?當然是見性,見性能入。智慧現前,德能、相好同時都現前,一現一切現,所顯現出來的就是前面所講的「無限義」,無限量的智慧,無限量的德能,無限量的相好。這一段所講的全是法身菩薩所修的,他們證得的是究竟圓滿的菩提涅槃。我們今天是在初學,最粗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我們今天能夠在此地學習《華嚴》,夠條件嗎?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華嚴》十種機,最後一種是大心凡夫。換句話說,有條件、有資格進這個講堂。大心就是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的心量是《華嚴》根機。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心量,做個旁聽的,聽了幾堂課之後,這個心量慢慢會拓開,也變成了大心凡夫了,那就恭喜你,你有「能入智」的可能性了。

  心量,每個人的心量原來都是一樣大,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都是遍法界、遍虛空界,只是自己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諸佛如來心目當中,他看得清清楚楚你跟他沒有兩樣。你今天起個念頭,無論是善念、是惡念,念頭才起,我們講心的波動就遍法界虛空界了。如果不能夠遍法界虛空界,你怎麼能跟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佛心遍法界虛空界,眾生心也遍法界虛空界,所以感應之快速你沒有辦法想像。

  念念都有感,諸佛如來念念都有應,這個應,冥應。冥是你自己完全不知道,我們一般講佛力加持你,你自己並不知道。佛力加持你,你還墮三惡道,這叫什麼加持?佛力是真的加持,但是為什麼你得不到受用?自己業障太重。就好比我們身體不好,生病了,人家給我們很好補藥,送給我們吃,我們吃了,吃了怎麼樣?不能接受,消化不了,還是排泄出去,一絲毫滋養沒有能吸收,你腸胃的功能沒有了,他還是加持你,不是不加持。這個問題在自己,不在佛菩薩。佛菩薩為什麼不明顯的來幫助我?佛菩薩明顯你不接受,你抗拒,這就沒有法子了。「我不相信」,你看看現在世間人多少人不相信輪迴,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有來世,不相信有鬼神,不相信有佛菩薩,那就沒有法子了。但是佛菩薩還是跟他起感應道交,冥感冥應。

  這一生他迷,迷得太深,醒不過來,來生!來生還再醒不過來,那後世,生生世世,總有一天你會醒過來。佛菩薩是真有耐性,他可以在旁邊觀察照顧你,無量劫都不捨離,一個眾生都不捨。為什麼?就是諸佛菩薩那個心的波跟眾生的思想波,念念都結合在一起,遍法界虛空界。哪一個眾生不受佛菩薩影響?我們現在講的是什麼?磁場。諸佛如來的磁場,眾生的磁場,磁場跟磁場交融成一片。每個地方善惡強弱波段不相同,這是有的。正如同我們現在的無線電訊號一樣,有些地方接收很清楚,沒有一點干擾;有些地方接收有很多雜音,它有干擾,這種自然現象也是遍法界虛空界。現象怎麼產生的?眾生的現象是個亂流。諸佛菩薩的現象是個非常有規則、有秩序一絲毫不亂的波動,眾生的思想波動很複雜,不穩定,這交融在一起,這才是諸法實相。

  物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都知道是能量集結變成的。雖然它能變成物質,可是物質很快就消失了,又恢復到能量。就像水裡面的水泡一樣,一個浪花上來,你看看好多好多小水泡,但是潮往下一落這水泡沒有了,再一個浪花起來,又有許多水泡,就如同這個現象一樣。那個水泡就好比相分,水的波就像能量,能量變成了物質,物質立刻又恢復成能量。我們看到這些物質存在是繼續不斷一波一波,這個浪花生的水泡的相續相,不是一個相。所以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這一切現相從心想生,所以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不是一個相。這種微細的境界六道眾生不知道,我們要不是佛說的話,我們怎麼會懂?我們得力是有緣分見到經教,看到佛在經教上所說的,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話,深信不疑。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妄語。

  那麼佛所說的並不是說了就完了,我們相信就好了,不是。佛總是要求我們自己去證實,證明佛所講的完全不錯。證實就變成自己的,原來是自性裡面東西,自性法爾如是。因此我們不能不明瞭,不能不覺悟。要求覺悟,要求明瞭,這叫學佛。把你自己所覺悟的,所明瞭的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行道,叫修道。肯定法性是一,法界是一,生佛是一,眾生跟佛是一,自他不二,不二就是一。所以無量無邊的德能從這個地方自自然然就顯現了,障礙沒有了。障礙是分別妄想,分別妄想沒有了,障礙撤除了。

  性德裡面第一德是真誠的愛心,愛心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眾生。你對一個小螞蟻,對一個小草,對一片樹葉,你都充滿了圓圓滿滿真誠的愛心,真誠愛心遍法界,遍一切眾生。這是什麼?這是法身菩薩,這是自性圓圓滿滿顯現出來了。迷失自性的人,這個愛心顯不出來;迷的嚴重,這個愛心會變成瞋恨,變成煩惱。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菩提裡頭最重要就是慈悲,真誠愛心,我用這個四個字講大家容易懂。所以「真誠愛心」是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包括有情跟無情;眾生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動物是眾緣和合,植物也是眾緣和合,礦物還是眾緣和合,就是連虛空法界都沒有辦法離開眾緣和合。所以不管是有情無情,不管是動物、植物、礦物,它的德就是真誠愛心。你不要看它是一粒微塵那麼小,它的真誠愛心是遍虛空法界,不可思議!你契入你就明瞭了。這才是真正幸福美滿,人生最高的享受。再看下面第八句:

  名和合道。】

  菩薩所修究竟圓滿的和合,世尊教導我們「六和敬」。六和敬是『和合道』的總綱領。今年新年快到了,有同學來找我給賀年卡上提幾個字。我們得想想現前社會缺什麼,需要什麼,我們布施供養做為新年禮物,這才真正有意義;說那些空洞的客氣話沒有意思,那種禮物不能用的,好看而已。我們要送實用的禮物,這實用的禮物是什麼?「真,誠,謙,敬」。我們看到和合道,「和」今天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把這四個字改了,「誠,敬,謙,和」。這是我今年送給大家的禮物,希望在這一年當中,我們修學什麼?修學誠,誠誠懇懇;修敬,能夠敬愛一切眾生;能夠謙,謙虛;能夠和合。無論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你一定會有成就,你一定會達到如你願望的圓滿,這就是中國人常講的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是果,因就是誠敬謙和。希望我們在今年一定要把這四個字落實。用這四個字建立共識,就是六和裡頭頭一條「見和同解」。我這個講法都是適合於現前大眾同修的境界,我們初學,我們是凡夫,我們接受諸佛菩薩、聖賢的教誨,在許許多多德目當中,我們抓這四個,這四個就在這一年當中,希望能把它做到圓滿,至少要叫自己感到很滿意。我們不往深處講,深處都在《華嚴經》裡面。

  「戒和同修」,什麼是戒?淨業三福是戒,戒是教誡,六和敬是戒,戒定慧三學也是戒,菩薩六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四攝法統統是戒。廣義的戒就是佛陀的教誡,佛陀教誡是無量無邊。我們也抓住這幾條,希望以這幾條的標準我們認真努力把它落實,不要再多,多的時候做不到,多反而亂。所以淨宗同學,我們只選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怎樣落實?用四攝法落實。四攝法,這是佛教導弟子重要的與一切眾生相處的指導原則。你跟人相處,跟一切物相處,你要懂得布施。布施就是供養,恭敬心就是供養,那恭敬心程度不夠的是布施。如果我們用淨土這個「三輩」的例子來講,上輩的恭敬心,上品恭敬心,這就是供養;中下品的恭敬心就是布施,所以你要懂得修布施。那個布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俗講的關懷照顧,能擴大你的心量,能成就你的德行。

  心量小,不能容人,自私自利,不能修供養。真正好人對你敬而遠之,離開了,不會親近你。我在年輕時候,那個時候離開李老師了,也在各個地方講經。我除了講經教學,我沒有做過法會,沒有做過經懺佛事。有一位老法師派人來找我,他年歲大了,他有個廟,非常喜歡、希望我去,去跟他,我說我不去。「這不錯,老和尚不錯」。是,老和尚我跟他很熟,我為什麼不去?他太小氣,小氣到什麼程度?他請你吃飯,只有幾個菜,那個菜碗多大?像醬油碟子一樣,你多吃一點,他眼睛就瞪起來了。這怎麼能跟?再好心我們也受不了,心量太小了,太小氣了。我們不好說他,但是我把這話一說的時候,大家一笑,都知道。你在他廟裡吃過飯的你就知道,最好也少吃飯,不要吃菜,多挾一點菜,他眼睛就瞪著看你,你就受不了。很少有就是了,居然我這一生還見到這麼樣一個人。所以他雖然很欣賞我,我不敢親近他,我感謝他的好意。

  不是個容易事情,寬宏大量,愛人如己,年老的人如同自己的父母尊長。但是現在這個話都講不通,為什麼?他對自己父母尊長都不恭敬,你有什麼法子?找比喻都找不到。在從前一個人最尊敬的是父母尊長,那沒有話說的,現在連父母尊長都不尊敬,對佛菩薩也不尊敬,你有什麼法子?舉個例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要學這個規矩,然後「身同住」,和和睦睦同住在一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口無諍、意同悅」,大家生活在一起,法喜充滿。「利同均」,我們大家過平等的生活,沒有特殊的。六和,和合之道,佛這六條說盡了。問題,我們要真正理解明瞭,依教奉行,真正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九句:

  名恒不動。】

  這是說的道,從這個名字,我們就體會得什麼是道。這個字很難講,很不容易懂。『不動』就是道,你要想修道,你到處亂跑就沒有道。所以古來大德他們說得道了,得道就是見道,見道而後就修道。見道是什麼?明白了,也就是說,你真正明瞭「恒不動」就是道。那你得修,修怎麼樣?住山,住茅蓬,幾十年不下山,他心定了。那是什麼?養道。一定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煩惱沒有了,就是滅諦滅盡了,把煩惱滅盡了,這個時候可以下山了。下山幹什麼?弘道,教化眾生。可是這個地方一定要有緣,如果緣不成熟,可能這個修行人一輩子都不下山,沒有緣。

  古人確實心是定的,隨緣而不攀緣。不像現在,現在沒有人請你,你去找他;在從前不是這樣的,一定有人禮請,看他的誠意。他確實具足誠意,你到那個地方去弘法,真有人得受用。豈不聞「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那個地方人有幾分誠敬,他能得幾分利益。如果沒有誠敬,像現在隨便打個電話給你,寫幾個明信片或者寫一封信,字都潦草的不得了,沒誠意。你去了,到那個地方苦口婆心教誨,沒有一個得受用,你去幹什麼。真正聽懂,真正能相信,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有一個人你都要去,「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都沒有就沒有去的必要。

  不動是養道,不動是證道,證道而後才弘道。這一切總是因緣不相同,有人住山時間很長,有人住山時間不長,三年五載他就成就了。在中國歷史上最短的,永嘉禪師,他老人家去親近六祖,就一天。六祖給他一印證,他馬上掉頭就想走了,六祖說你去得太快了,留一天,第二天走,叫「一宿覺」。這是親近善知識時間最短的,他真的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六祖給他印證,這是上上根人。非常難得!他留的有《禪宗集》,有《證道歌》。我們道業沒有成就,智慧也沒有開,煩惱也沒有斷,到處亂跑,跟菩薩修行的綱領、德目相違背,要知道那不能成功。要說給人結結法緣,那很難講,結的恐怕不是法緣,是業緣。為什麼?法緣裡面是充滿智慧的,業緣裡頭帶感情的;七情五欲沒有斷,跟人結的是業緣不是法緣。法緣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不能不知道。再看最後一句:

  名殊勝義。】

  前面我們讀過「無限義」,無限是無量無邊的意思,『殊勝』是無與倫比的意思,世出世法沒有能夠跟它相比。這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那才是無比殊勝。什麼人修的?法身菩薩,他們當之無愧。我們今天修行只能夠說是沾一點邊而已,還在門外,還沒有進門。這是真話不是假話。這個進門是什麼?進門是見思煩惱就是見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斷了。我常常講:四相破了你才算進門,四見破了才算是入室。四相破了,小乘是初果、二果,大概到三果;大乘法裡面從初信位的菩薩,大概到五信、六信。那到七信位,到阿羅漢,要破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超越六道了,在四聖法界,這是聖人的境界。

  我們今天四相沒破,堅固的分別執著,讀誦經典,經典是「殊勝義」沒話說,我們不能契入!應當生慚愧心,應當懺除業障。懺除業障不是口裡頭說說的,是要改心,要換念頭,把自己這一生當中煩惱習氣,真正把它轉過來。自己不曉得怎麼轉法,讀經,依教奉行,佛在經上教你怎麼做,那我們就怎麼做。實在講,我們在最近這十幾二十年當中,我們只抓到佛法裡頭重要的幾個綱領,一生受用不盡。真正契入了,也就是你落實了,於許許多多的綱領,許許多多的經論,觸類貫通,這是什麼?智慧開了一點,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根本沒有遇到過的,也沒有想過的,突然遇到了,它就通,它就沒有障礙,殊勝義。殊勝是自性般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不依照佛菩薩教誨去修,你依什麼?依自己的煩惱習氣,修三惡道,也是道,人家修佛道、菩薩道,你修三惡道,不能不知道。

  我們同學大家在一起學習的淨宗學會,在我們弘法過程當中,我們幫助許許多多地區建立淨宗學會,大大小小應該也將近有一百所了,可能還超過一點。建立之初,我們就想到修行的科目、綱領,所以取《觀經》的淨業三福,取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五門課。接著我們就想到,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我把我自己修學的心得貢獻給諸位,給大家做參考。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李老師勸我念佛。

  我們天天在大乘經典裡面讀到發菩提心,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四十八願裡頭第十八願固然很重要,第十九願也非常重要。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我們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看到上品、中品、下品、一心三輩,總共這四段。這四段裡面統統都有這麼一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古人說第十八願非常重要,有道理,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但是第十九願也有,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十八、十九是一不是二。發菩提心是大乘,所以什麼叫菩提心很難懂,我們用現代的話,淺顯的話,讓大家容易明瞭。我們學佛要用什麼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大菩提心。我們要把我們的心,錯誤的心轉變過來,變成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一切眾生各個都有,只是你忘掉了,你被煩惱習氣障礙、迷惑了,現在一定要恢復。我們用這個心生活,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修淨土,這才相應。

  我們也想到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傳法的心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兩句話不僅我們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學佛,我們還用在多元文化。我們怎樣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他們往來,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印祖這一首偈,好,教導我們敦倫盡分。這個「倫」意思就非常非常之大,為什麼?一切眾生是心現識變,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跟我同倫。敦是什麼?敦是誠誠懇懇和睦相處。我一定要做到跟所有一切眾生誠誠懇懇和睦相處。盡分是什麼?盡到自己的本分為一切眾生服務,毫無保留。「閑邪存誠」,這是修養自己,「閑」是防止,決定要防止邪知邪見,邪說邪行。你不能不防止,你不防止你就走上魔道去了。存誠,心裡常常存,存什麼?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這一生修行,說老實話很簡單就這幾句,全部都供養你了,和盤托出。我跟你說這是我的「殊勝義」。我不是一個上根利智的人,我是中下根性,太多了我受不了,我就這麼簡簡單單抓這麼幾句。這是我一生所知道的,所覺悟,所行的,所修的,以及幫助別人的。這一大段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底下有個總結:

  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這一段是上方總結,意思跟前面一樣。我們看下面第三段經文「類通一切」:

  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前面說鄰次十界,這十方世界說得比較詳細一點,但是還是非常簡略,每一個世界只舉十個名字,四諦總共四十個名字,略說。然後再告訴我們,像『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這個四百億十千名也是表法,表的是什麼?下面所講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說,表這個。總的來說表大圓滿,一法不漏究竟圓滿。像鄰次十界,『如是東方』,東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這都是印度古老的數字的單位。這十大數是倍倍相乘,不是十進位的。像前面講的無數,不是十個無數是一個無量,不是的,無數個無數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無邊的無邊叫一個無等,倍倍相乘,所以這個數字太大太大,最後到不可說不可說。

  『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跟前面講的大致相同,也各有四百億十千名。說法的目的、主旨都是在度眾生,所以末後總結的是『隨眾生心,悉令調伏』。可見得菩薩修行證得究竟的佛果,證果之後?證果之後,隨眾生心悉令調伏。不是說成佛之後就沒事了,成佛之後事更多。十方世界迷惑顛倒苦難眾生無量無邊,沒有辦法算數,你有責任幫助他們,成就他們,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成就之後是幹這個的。

  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這是一語帶過,十方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再看第四段:

  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

  這是講娑婆世界周邊。

  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

  世界無量無邊。

  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

  這是給我們透露了一個訊息,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十方諸佛如來無量無邊,每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大世界,我們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那像黃念祖老居士講的,我們娑婆世界有多大?十萬億個銀河系,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此地所講的世界統統是大世界。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名號無量無邊,這個苦集滅道的名號無量無邊。總的來說:

  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這句話說得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這兩願做這一句的解釋是非常恰當。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應當要特別留意的,那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是個修行人,你要常常照顧人,你不能完全用自己的主觀、成見,這個行不通。諸佛菩薩沒有主觀,諸佛菩薩沒有成見,諸佛菩薩以眾生心為自己的心,以眾生的愛好為自己的愛好。菩薩能隨眾生,眾生不能隨順菩薩,所以眾生成不了佛菩薩,什麼時候眾生也像佛菩薩一樣,能恆順眾生,這個眾生就成佛菩薩,那成佛真的就不遠了。

  希望同學我們在一起學習,最好要有時間,真正想學《華嚴》,《華嚴經疏鈔》、《華嚴經合論》不能不讀。讀《疏》、《論》的原文,再看《纂要》,才真正有受用。《纂要》是把經、論合起來,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從前方東美先生跟李老師都說:經跟論怎麼能合得起來?這個不可思議,道霈禪師真的把經論合起來。這一品經到這個地方我們就介紹圓滿了。後面李長者《合論》,我們用它來做一個總結。

  「末後一段,是總都說十方世界無盡名目」。名是名相,目是科目。我們講科目,大家容易懂,古人講綱目。修學的科目「皆是四聖諦為體」,四聖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法的總綱領。所以這《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諸佛菩薩說法,這一品經是講說法,如來說法。如來說什麼法?四諦。這個名稱把一切諸佛如來所說法統統都包括盡。所以四諦是無量四諦,這以四聖諦為體。「從此四諦上,分作種種法門」,分成無量無邊法門。

  下面長者舉幾個例子,像通常我們很熟悉的「五蘊十二緣,總在其內」,這是佛說諸法略舉兩種,「八萬四千塵勞解脫,總在其內」,這就包括盡了,八萬四千法門。塵勞是凡夫的煩惱習氣,解脫是你修行的成就。我學佛修行為的是什麼?把這個煩惱習氣化解掉,恢復性德。性德具足的德能就如同此地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相好,你有沒有在這一品當中體會到?尤其不可思議的,任何一個名字都包含一切名字,一個不漏,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為什麼?性融。無量無邊諸法,體性都是法性,真的就好比以金作器,這個金器多少種?無量無邊種,統統是黃金。隨拈一法,一切法完全是相融。所以我常講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佛在經上講的,我們常常念;一個心,一個智慧,「力無畏亦然」。話講得很簡單,非常透徹,說明什麼?宇宙是一體。誰的體?自體,是自己。什麼人承認?法身菩薩承認,法身菩薩入這個境界。什麼人證得圓滿?究竟大圓滿如來果地。

  長者在此地給我們做結論,「如文具說,不煩更釋」。文是經文,經文已經具體說明,不再麻煩,不需要再解釋。我們學這一品經,可以說,說得很詳細,說得很白,也花了不少時間,到這個地方圓滿。「已上佛名號品,四聖諦品」,這是總結上面這兩品經,這就是第二會。「是自已信進修行中所信之法」,這一分是講十信,我們的信心依據什麼?名號跟四聖諦是我們所依的,我們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所以是已信進修行中所信之法。

  下面一品是「已下光明覺品,現佛境及所行,行門遍周,如文具明」。這下面一品經是「光明覺品」。這個全經的順序,「四聖諦品」是第八,「光明覺品」是第九品;在第二會,「四聖諦品」排列在第二。「名號品」第一,「四聖諦品」第二,「光明覺品」第三。下一品現佛境界要給我們說佛之所行,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行門遍周,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意思,我們在這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換句話說,訊息都透露出來了。到下面我們正式看到經文,經文是我們初學根本依,我們不是隨便說的,句句話都有根據。我們是凡夫煩惱沒有斷,習氣沒有斷,智慧沒有開,我們所知所覺非常有限,《華嚴》是諸佛如來果地境界,我們要不依靠世尊為我們介紹,做依據,我們怎麼可能曉得聖人的境界。

  「如是已上十信門」,這是講第二會,「以根本普光明智為殿體」,這一會是在普光明殿講的,普光明殿在哪裡?是不是真的有一個建築大殿?不是,表法的,這個意思要懂。表法這個道理,講得最透徹、最明瞭的確實是《華嚴經》,我們讀了《華嚴經》才真正明瞭,才真正懂得佛法的藝術,教學的藝術。

  江老師畫的千手觀音圖,很多人喜歡。你看這個觀音菩薩現的像,他這個頭部有好多不同的面孔,怎麼會有那麼多不一樣的面孔?那是代表什麼?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其實不止三十二應,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把它歸納為三十二類。所以我說:江老師畫這個千手觀音像的時候我沒在,我不知道他畫這個東西,我要知道的話,我會給他建議,觀音菩薩像的面孔,應當有一個耶穌像,有一個孔子像,有一個老子像,有一個穆罕默德的像。這個世間這些宗教創始人都有這個像,多元文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在我們跟這個世界不同的族群交往,不同的宗教交往,希望大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用千手觀音做我們共同的理念,好極了。我們跟西方人介紹,觀世音菩薩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他們一看,那個感情就覺得很親切,是不是?是!你要問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根據。理上講得通,在《華嚴》決定是通的,圓融無礙。所以他那個頭部就是代表今天講的多元文化,多元是一體。

  所以我跟許多宗教往來,我跟他們討論,肯定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這個真神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的變化,真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會變現什麼身相,真神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身相能現一切現相,這是他們大家都能肯定的,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所以有人問我:淨空法師,你跟這許多宗教族群往來,你憑什麼?我憑大方廣佛華嚴,完全落實在我的交往之中,所接觸之處無不是皆大歡喜,沒有障礙。我們都是以真誠心,清淨慈悲心接觸,誠誠懇懇一絲毫虛偽都沒有,真正落實了世尊的四攝法。所以我們曉得這個根本普光明智為殿體,就是普光明殿,表什麼?表根本智,根本普光明智,以這個為體。

  「如是進修,究竟不離此智也」。光明是智,著重在一個「普」字,普是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同一個體,我們把那個殿字省掉,殿是表法,同一個體。遍法界虛空界同一個體,這個體是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得好,「般若無知」,無知之知是根本智,為什麼說它無知?它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它沒有思,它沒有議,這是根本智。它的德能,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融在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隨拈一法無不具足,這是普光明殿的意思,這是根本智的意思。當它起用無所不知。

  《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我們現在為什麼什麼都不知道?因為你有知。你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無知,你就無所不知。你要曉得無知,心是靜的,心是定的,有知,心是浮動的。你就明白了,有知是什麼?凡夫!凡夫有知,佛菩薩無知,佛菩薩離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真的契入了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所以他跟自性完全相融,那就是自性。自性所具足的一切德能圓滿具足,所以起用,你向他請教,他無所不知;你沒有問題問他,他如如不動,他有如止水,有如石頭。諸位從這個比喻細心去思惟,你能夠體會到事實真相,那是什麼?我們應當要學的,那就是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面目全非。本來面目,到底下經裡面我們就看到了,「不動智佛」,那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四聖諦品」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