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昨天講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三願,「廣修供養」。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是無比的廣大,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就是圓滿的性德起用。一般菩薩雖然是見性,明心見性了,見性並不圓滿,所以這性德的作用是部分的。唯獨普賢菩薩性德的起用是圓滿的,所以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跟六度菩薩不相同的地方。他的供養,一供一切供,供一尊佛就是供一切諸佛。這一切諸佛,必須要記住,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而不是指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沒有成佛所有的眾生,乃至於無情眾生,全都包括在裡面,所以說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普賢菩薩的修學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境界,這心量才真正是圓滿的拓開了。

  普賢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為唯有佛法能夠教人破迷開悟,能夠教人恢復證得圓滿的自性,這是其他一切供養布施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法供養當中,是以「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所以我們在這一次講席當中,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佛法是師道,一定尊師重道,依照老師的教導去修學,我們才能夠獲得究竟圓滿不思議的功德利益。

  說到佛法,在古代的中國,隋唐的時代,中國這些高僧大德、日本的高僧、韓國的高僧,幾乎一致的認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要把它比較一下,哪一部經是第一?幾乎公認的都是《華嚴經》是第一。《華嚴》是究竟圓滿的教學,這是舉世公認的。這些大德們再將《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做一個比較,他們說《無量壽經》是第一,把《華嚴》就比下去了,為什麼?古德曾經說過,《華嚴》、《法華》在中國,是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兩部大經,我們都叫它做「一乘圓教」,一乘圓教只有這兩部經。這兩部經都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都是引導我們入《無量壽經》的。所以《無量壽經》才是真正第一當中的第一。

  我讀到古人這個說法,我是無比的歡喜,因為我自己有體驗,我之所以入淨宗,就是《華嚴經》的引導。我過去講《華嚴》,講過十七年,現在依然沒有中斷,現在是講《普賢行願品》,在台灣講。在十七年當中,我是從《華嚴經》裡面入淨土的,就是普賢菩薩在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整個《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精華。從這真正體驗到,才曉得古人所講的話是絕對的正確,這是我們的認識。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你把他最好的、最殊勝的拈出來,找到。找到之後,實在說如果不是夏蓮居老居士將《無量壽經》做一次整理,這一位老居士也是佛菩薩再來,絕對不是普通人,這五種原譯本的會集,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來的。這是菩薩憐憫這一代的眾生,也是這一代的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感得大菩薩降臨在世間,為我們做出這麼一個好的工作,使這一個法門能夠在末法九千年當中,能夠大弘其道,要度無量的眾生。

  我在北京,夏老居士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送我一張照片,我帶回台灣之後,照片是很小的,布文紙的,布文紙的效果就比較差一點,照片是翻印多次,所以就不太清楚。我這次把它放大,印出來了,提供給大家去供養。從這照片上能夠看到不思議的感應,他後面是屏風,他頭頂上有佛像,而且佛放光,他鞋子放光,不指出,你不太容易看到,一提醒你,你就會看到。雖然是屢次的翻版,還能看得很清楚,他頭頂上有一尊佛坐著,底下還有蓮花座,你仔細看,看得很清楚。所以我把這張像,最近印了三千張,供給真正修學淨宗的同修去供養。我們不忘這位大菩薩的恩德,他替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完善的經本,提供我們專修專弘。

  《無量壽經》一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們要追根究柢,把第一的第一找出來。現在曉得《無量壽經》是所有一切經中第一,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弘揚這個法門,這是善導大師跟我們講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換句話說,這部經典是佛度眾生最主要的一部經典,其他經典都是輔助的,都是幫助這部經典的,這是真正主要的東西,找來了。

  在本經四十八章當中,以第六章最重要。第六章就是阿彌陀佛所說的四十八願,第六章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是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的,世尊轉說就等於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沒有兩樣。我們展開《無量壽經》的全經,釋迦牟尼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沒有一句是違背四十八願的,句句字字與四十八願都相應。這真正是世尊跟我們講的,諸佛菩薩說法都是依法不依人,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也真正能夠相信。這四十八願還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這也是所有高僧大德們共同承認的,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願?是十念往生,十念、一念決定往生,這才顯示出佛法真正到圓融殊勝、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心裡面有個疑問,假如這個人造極重的罪業,立刻要墮阿鼻地獄,佛有沒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佛如果沒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我覺得佛的智慧、能力還是有限的,我們讚歎佛是「萬德萬能」,只是讚歎的一句話,不是事實。假如這個人造極重罪業,馬上就墮地獄,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沒有話說,佛的智慧、神通真的是圓滿了,我們不能不五體投地的佩服。念到《無量壽經》,念到四十八願,果然如此,這才曉得佛的智慧、能力,真的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

  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問題是他相不相信?他接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過失是在受罪這個人的一邊,不是佛菩薩沒有能力。這是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才把這個疑惑解除,才知道「萬德萬能」是事實,不是誇張,也不是虛讚,是真正的事實。所以從這裡,我們的確把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的妙法,才真正找出來。所以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昨天晚上跟諸位說的,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那個往生是上品上生的,不是普通的。往生是站著走的,走了還站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這種人不得了。一句佛號就是第十八願,所以這就是第十八願的證明,誰能相信!這個人是大善根、大福德,就跟《無量壽經》上說的,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才能信受奉行。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勸他,他也不相信。

  阿彌陀佛名號含有無量義,也就是虛空法界的一個名號,所以它無所不包。我們要能夠明白這個名號的含義,整部的《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個名號的註解。如果要想了解《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可以說也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再要了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今天講的整部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這樣你慢慢去體會,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全部的佛教,這一個名號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包含,所以念這一句名號,一切都念到了。

  在前清有一位慈雲灌頂法師,這個法師在中國佛教史上非常有名氣,他的著作很多。他在《觀無量壽佛經直指》裡面告訴我們,我們世間人求消災、求免難,或者是用經,或者是用咒,或者是用種種懺法,都有效。假如是極重的罪障,所有的懺法,所有的經法,都沒有效了,都不起作用了,最後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你才曉得消災滅罪,這一句佛號是第一功德,很多人不知道。所以生病了要去念《藥師經》,有災難了去念《普門品》,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遠遠超過所有一切經咒。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告訴我們?何必還要說許許多多經咒懺法?實在是因為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這才把最好的、第一等的貨,像寶石一樣,你不認識、不識貨,這東西不值錢,所以再拿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又次一等的,看到這個,這個好。像我們在台灣看故宮一樣,故宮裡面最寶貴的是什麼東西?是商周的銅器。你一看,破銅爛鐵,一定沒有興趣。給你看看明清的玉器,寶貴得不得了。其實那些玉器跟那個破銅爛鐵不能比,破銅爛鐵是無價之寶。這是世人不識貨,不認識阿彌陀佛的功德,佛才講一切經。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就沒錯了。我們真正認識了,專修專弘,實在講這也是三寶加持,這一個時代眾生的機緣成熟。

  我們在最近五、六年當中,《無量壽經》大概總印了有幾百萬冊,各種不同的本子印了幾百萬冊,流通到全世界,我在世界各地方極力的介紹、推薦,歡喜的人、接受的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我們自己得到真正的法喜。看到大家這麼用功,認真的去修學,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安慰,所以所有一切辛勞統統都忘記了。這是今天講到「廣修供養」,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推廣這個法門,這「廣修供養」,我們就圓圓滿滿的做到了。

  諸佛菩薩接引眾生的方便,要用現在話來說就是方法、手段,是無量無邊的,這是大慈悲的展現,最後統統都是叫你歸到阿彌陀佛。即使以密教來說,密教的始祖,他的出現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了金剛薩埵上師,密法從這裡傳下來的。金剛薩埵傳給龍樹,由龍樹傳到人間。金剛薩埵也叫做金剛手菩薩,他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就是普賢菩薩。準提菩薩是密宗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德,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就是觀音菩薩。

  所以我們凡夫分別心裡面有顯、有密,在佛菩薩那裡是完全圓融,自在平等無有分別,這才知道真的是殊途同歸。接引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佛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想學什麼就教你什麼,到最後回到家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原來統統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無論對任何宗派、任何法門,我們都要真誠恭敬,知道我們修學的方法不一樣,我們到達的目的地是完全相同。

  第四是「懺悔業障」。業障,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動念就造業,業一定就產生障礙,障什麼?障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現在我們的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起作用,什麼原因?就是有障礙。障礙在佛法裡面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煩惱障」,另外一大類是「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我們天天都在造,沒把它消除。你想想看,你什麼時候不生煩惱?你什麼時候不起執著?

  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明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這就好像醫生診斷一個病人,一下就把你的病的根源說出來了,這就是病根。妄想就是所知障的根,執著是煩惱障的根。因此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無量的法門、方法、手段,無非是把我們的妄想、執著打掉而已,所以破二障就見佛性。因此「懺悔業障」在佛法修行裡面是關鍵、是樞紐,所有一切修學法都是懺悔業障的。

  但是業障真的不容易懺除。有業障是決定不能成就。因此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我們業障還沒有懺除。剛才講了,帶了極重罪業的業障,造五逆罪業,要墮阿鼻地獄,馬上就能夠成佛,就能夠做主。成佛、做主,業障要消除。剛才跟諸位說了,真正發願,改過自新,念這一句佛號,求生淨土,業障就消除掉了。所以慈雲大師講,「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消不了的業障」,這有道理,這真的是得到了證明,他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在最近(就是過去兩年),有人提倡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在台灣念佛人的心裡慌了,在美國念佛人的心裡也慌了。我在一九八四年到達洛杉磯,周宣德老居士在飛機場接我,一見我,第一句話就問我,他說: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住生,要消業才能往生,我們這一生念佛,不就白念了,不能往生,這不就完了,這怎麼辦?我聽了笑一笑,我就告訴他,我說:老居士,帶業不能往生,不去也罷。他聽了很迷惑,他說:那是怎麼了?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他說:為什麼?我說:你老人家想一想,西方世界有沒有四土、三輩、九品?他說:這個有,這經上有。我說:假如要不帶業,這四土、三輩、九品從哪裡來的?他這聽了,就明白一點了。四土、三輩、九品就是你帶業多少而分的,你帶得多,品位就低一點;帶得少,品位就高一點。

  我說:你再想想,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是等覺菩薩,經上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那是不是業?他聽了就笑起來了,那是業,等覺菩薩也帶業去的。不帶業,就阿彌陀佛一個人不帶業,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不帶業的。我說:誰說帶業不能往生!這他才恍然大悟,這才笑起來了。統統是帶業往生。因為說消業往生的這個人也有很大的勢力,我們也不能得罪他。所以我後頭補充說一句話:說消業也沒有錯,為什麼?希望你多消一點,少帶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一點,這也是好事情,他也沒說錯。再安慰安慰那一邊,不要得罪人。

  我到紐約一下飛機,沈家楨老居士來接我,也問我這個問題,可見得的確是有很多人受了影響,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所以你了解之後,我說帶業一點沒錯,消業也是一句好話,也不是壞話。

  這是懺除業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正懺悔,但是念的時候,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願要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解行也要跟阿彌陀佛相應。換句話說,如何做到相應?相應是密宗的密法,密就是講相應。換句話說,我們念《無量壽經》,要圓圓滿滿把《無量壽經》的道理、《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我們統統做到,認真努力去做,要把它做到,這就相應了,這才叫真正念佛人。念佛人絕對不是有口無心,口裡念佛,心裡打妄想,沒有用處。念這一句佛號,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這是真正念佛人,這才能真正消除一切罪障。

  第五是「隨喜功德」。這一願也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這個煩惱就是嫉妒,嫉妒心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你看嬰兒,幾個月或者或者是一歲的,沒有人教他,給他吃糖的時候,別人多拿一點,他的嫉妒就表現出來了,可見得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這對於修學是很大的一個障礙。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教我們要修隨喜功德。

  不但不嫉妒人,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隨喜,不但是看到別人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而且還要盡心盡力促成,幫助他,就是儒家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這才叫隨喜。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沒有能力去幫助他,我們有個歡喜心讚歎,也是隨喜功德。可是隨喜的時候,一定要知道盡心盡力幫人,這才叫真正隨喜。不是我有力量不肯盡力,不嫉妒就可以了,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能夠成就,這就是成就自己的功德。不能容忍,這是沒有功夫,我能歡喜容忍,歡喜別人能夠超過自己,這功德就殊勝了。

  我們中國自古的教學,都是希望後一代(底下一代)的成就超過自己,如果不能超過自己,我們的教育就完全失敗了。不是像現在人有嫉妒、有障礙,唯恐別人超過自己,就是教別人,自己也要留一手,不肯完全教人,這叫吝法。吝法得愚痴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不曉得果報之可怕。所以你看從前在中國,做官的人戴的帽子,那個帽子叫進賢冠。中國這個服裝都表法的,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在裡面。這個帽子是兩層,像樓梯一樣,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前面是代表自己,後面是代表後人,念念當中希望後人能夠高過自己,無論在德行上,無論在學問上,無論在能力上,乃至於生活水平上,都要不斷求進步,不斷提升,這才是我們教學成功。社會統統在進步,不是往後退,所以戴的帽子叫進賢冠。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做皇帝的人,心要平等,做大臣的人是希望別人都能高過自己。所以章服(章是文章的章,彰顯的,明顯的),在服裝上都代表我應有的義務、應有的責任,我要認真去做,這非常非常好。

  尤其底下一個時代,是我們教學的時代,這個學生他的德行、他的學問、他的能力,要不能超過我這一代,底下這一代的眾生,他就度不了,為什麼?下面這一代眾生比這一代還要難度。你看看現在這些小孩所受的教育,他們的社會愈來愈複雜。所以度眾生的人,心是愈來愈清淨,智慧愈來愈高,德行愈來愈高,才能夠應付得了下一個時代、世紀。所以隨喜功德就非常非常重要。嫉妒、瞋恨是嚴重傷害自性,必須要連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修隨喜功德。

  第六是「請轉法輪」。我們做一個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回報老師?老師的智慧、福德都是圓滿的,我們供一點供品,實在說這是不能夠報答的。我們供佛菩薩的形像,每天中午給他上供,這能報答嗎?不能報答。供養佛像,在佛前大供,這種儀式是提醒我們報恩,念念不忘報恩。真正能夠報答的,就是我們怎麼樣把佛的願望實現。

  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正法,一切眾生都能夠依照佛法修學,都能夠早一天圓成佛道,這是佛的心願,滿他的心願,這真正叫報佛恩,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請轉法輪」。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請這些法師、大德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要禮請。這是我們講修福最大的福德,為什麼?請一個法師來講經說法,是對這一個地區的法供養。雖然法師是我們禮請的,我不請他,他也不來,所以啟請的人的福報就非常非常大了。

  所以一般講修福,不管是為自己修福、為大眾修福,還是為亡人修福(像為自己的祖先修福),就是像《地藏經》上講的超度佛事,念經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講經,功德就更大了。念經,有許多人只種一點善根,實際上這個理並不明瞭。這一講解,對經典完全理解了,自己歡喜讀誦,依教奉行,這福德不知道比誦經增加多少多少倍!

  可是現在我們想請法師來講經,能講經的法師少了,請也請不到了。我在許許多多的地方,聽眾都講到:現在請法師來弘法很困難。我就笑著說:請法師來弘法,講經給你們聽,這是果報,有果必有因,你們不修因,就享現成的果報,哪有這些便宜的事情!什麼是修因?修因是要栽培法師。老法師、有名氣的法師來講經,歡喜得不得了,大家都要供養。初學的人講得不好,就不去聽了,不理他了,初學的人氣都洩了:講經太難了,算了,我不學了,我還是去趕經懺、念經。愈是年輕人,愈講不好的,我們愈要去捧場。捧場,讓他覺得還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可以,能學得出來,給他鼓勵,給他獎勵,這就是培養法師。

  所以不要輕慢這些初學的法師,對初學的法師要特別小心謹慎,我來聽經,我堂堂都來聽,我來聽你的經,我不讚歎你。諸位要曉得,讚歎之害人比毀謗大。有的人接受毀謗,雖然很生氣,但是真有志氣的人,你毀謗我,我要出這一口氣,我要努力、要精進,將來叫你另眼相看,反而對他是一種逆增上緣。這一讚歎,壞了,他一聽說這麼多人讚歎,大概我不錯了,境界到此為止,不會再往上提升了,為什麼?自滿了。所以這讚歎是害人,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特別對年輕人、初學的人,決定不要讚歎。還有不要供養,這一供養,財一多了,名來了,就墮落了。所以年輕法師剛出家是菩薩心,被信徒一讚歎、一供養,馬上就墮落了。他墮落,誰叫他墮落?你們信徒把他推墮落的,他墮落,將來受果報,你們一個個都逃不了,都有連帶關係。

  所以布施供養,真正供養,對什麼人我們才大力的供養?八風吹不動的,你讚歎他,他不生歡喜心;你毀謗他,他沒有懊惱心,他的心永遠保持平靜的,這樣的人值得讚歎,為什麼?不會害他。幫他宣揚,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他,更多的人能夠相信他,他就能度更多的眾生。

  供養與接受供養是非常難的一樁事情。佛門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這個供養怎麼能接受?怎麼能夠接受之後又拿去享受?你有多大的福報?實在講,連諸佛菩薩都不享受這個供養。如果這個供養者是來種福的,要接受,接受之後轉供養。

  近代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印祖的皈依徒弟是沒有法子計算的,太多太多。多少人皈依不能到蘇州去,怎麼辦?通信皈依,他有這個方法。所以他的皈依徒弟就太多太多了,可以通信皈依。他把皈依證寄給你,你只要在佛菩薩面前把三皈偈念一念,他皈依證寄給你就可以了,你說這多方便。他老人家接受的供養全部印經,蘇州弘化社就是他自己辦的一個印經的機構,流通經書,這錢財都是大家對他的供養,他做了這個事情。我學佛之後就完全學印光法師,所有一切供養統統印書分送給大家。我心裡一想,我如果不了道,我不會披毛戴角還,為什麼?你們每一個人拿到經書都要替我還債。這就是把布施的福輾轉布施、輾轉供養,大家的福報是無量無邊,要這樣做才如法。如果自己去享受,這是決定不如法的。

  縱然蓋廟建道場,蓋廟,廟裡頭要真正弘法利生,布施供養才真正有功德。假如廟裡頭沒有弘法,也沒有修行的,這個廟就是鬥爭的道場。從前李老師常說,建立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盡心盡力,大家把道場建成,建好了之後,都變成了羅剎,爭權奪利,就變質了。所以建道場要特別小心。

  供養法師也要特別小心,佛教給我們供養法師,「四事供養」。哪四事?「飲食」,他是人身,在人間不能不吃飯,供養他一餐飯。「衣服」,他必須要穿衣服,看他衣服破了,他有衣服就不必了,衣服實在破了,供養他一件衣服。生病的時候,供養他「醫藥」。睡覺的時候,供養他「臥具」,就這四樁事情。所以他生活很清苦,他的心都在道上。

  現在有人供養房屋,又什麼都供養,供養得生活太舒服了,西方極樂世界都不想去了,這不錯,還去什麼!道心都沒有了。這對於栽培法師、成就法師,實在講是大損害。法師已經出家了,出家也沒有家了,我再送一個房子給你,這就把他害死了,為什麼?又叫他入家了。他本來出了家了,現在又送個家給他,他又所有權、又有財產,完了,退回去了。誰害了他?信徒害死法師,天天在破壞佛法、在損害三寶,不知道,還認為我做了好多功德、我做了好多好事,後來墮地獄見閻王,辯都辯不清的,事實俱在,你辯什麼!

  所以佛門裡面修福要有真正的智慧,這是應該要說明的。很多法師不願意說明,說明了,你不供養了,怕你跑掉。我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不想在這裡受罪,所以我跟大家講真話,我不怕你們不供養,你們不供養最好,不供養,我省事。所以我跟簡居士(替我印經的),辦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專門印經,贈送經書。我告訴他一個原則:供養多,多印;供養少,少印;沒有供養,不印,最好,沒有事情最好。大家供養多了,還得要選哪幾種書先印,怎麼個印法,還得要操一點心。沒有供養,多清淨、多省事。所以這是一定要曉得。不求供養,不求道場,什麼都不求,心就清淨,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淨心,幫助別人修清淨心,這才是真正的佛法,絕對遠離名聞利養。

  要成就年輕的法師,要照顧他這些。法師要讓他吃苦頭,不要說看到他吃苦,我們不忍心,你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那麼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一個個都把他拉回來,還得了!所以佛教給我們,經上講的「以苦為師」。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他才有真正道心,才有念頭要超越這個世間,所以苦是好的。你們自己不願意吃苦,看到別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把他拉回來,這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你能夠栽培法師、成就法師,你才能請得到法師,才有真正好法師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

  「請轉法輪」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佛教,把佛教普遍廣泛介紹給大眾,只能達到這個目的。如果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學真正得到成就,請轉法輪是不夠的。諸位想想,哪一個人一生聽一次經、兩次經就開悟、就證果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陀以後沒有了,所以必須要「請佛住世」。我們要請好老師常住在我們這個地方,天天教導我們,我們要接受長時間的薰陶才能夠得到成就。

  在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有一天要我們這些學生各言爾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樣說:你們每一個人的志願、願望,都說來給我聽聽,每一個人都說各人的志趣。他問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我希望將來能夠到處去弘法利生。他聽了之後點點頭,他說: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說: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別人。我說:為什麼?他說:你只能做到宣傳的效果。所以他就告訴我,他老人家在台中住了四十多年,所以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他說:如果我到台中,一年來講個一天、兩天,不可能有一個成就,這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聽了明白這個道理,確實如此。但是這個事情要有緣分,佛家講緣分,「佛不度無緣之人」。到處去宣揚,這個緣淺,容易;住在這一個地方教化眾生,那個緣很深。

  所以我是這麼多年來,統統都在外面遊化,對自己真的有很多的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對這個「家」(一般人有家的觀念),對這個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館,哪個地方有家?沒有,確實沒有家,到處都住旅館。雖然自己有個道場,一年也不過住個把月又要走了,統統像住旅館。這個觀念打破了,這對自己也是一個解脫,很不容易的一個解脫,自己真正能夠體驗得到。住在這個地方,要與這個地方有很深的緣分。

  所以大眾要想成就,一定要請佛住世。佛不在了,佛的弟子,或者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這是居士身分),他真正是有修、有學、有德行,足夠給我們做榜樣,能夠指導我們修學,都應該請他在這個地方常住。常住,這一個地方得他常期的薰陶,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所以接著「請轉法輪」之後,有「請佛住世」,這是要想成就不能夠缺少,一定要真正發心。所以我們自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們自己要帶頭,要請法師、大德常住在這個地方,盡心盡力來供養。供養真正大德,生活都非常簡單,很容易照顧,這是一定的道理。

  道場的莊嚴是為了接引大眾。譬如說我們在這裡建一個道場,這個道場不莊嚴,人家一來看,這大概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這個道場建得富麗堂皇,人家一看,這個地方大概是不錯。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內容,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個樣子,才能夠接引廣大的眾生,這都很有道理。真正識貨的人不講求外表,但是對於接引一般大眾,莊嚴的道場就有必要了。道場雖然莊嚴,在道場裡面住的出家人,還是住得很簡陋。所以你到大陸去看就曉得了,大陸的寺廟是宮殿式的,非常莊嚴,你去看看出家人住的寮房就很簡單,方丈和尚,他們住的房子在旁邊,寺院的後院,很簡單,很樸素,可見得莊嚴的場面是接引大眾。這些我們都要細心把它觀察到,然後才知道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儀式,請佛住世,佛法真正在這個地方生根茁壯、開花結果。

  普賢十願,前面七條是菩薩的願行,後面三條是菩薩的迴向行。所以第八,「常隨佛學」,這是給我們說出修學的一個榜樣,學習的一個典型。我們學佛就是要以佛為我們的榜樣,以佛為我們的典型。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經典留在世間,依照經典來修行就是常隨佛學。所以學的時候,要取最高的標準。

  第九,「恆順眾生」。這是指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一定要順,「順」是非常非常難做到的。所以我們中國人講孝,孝底下要講順,不順就不孝了。學佛乃是盡大孝、順眾生。在恆順當中觀察機緣,誘導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這一定要知道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我該怎麼樣做法,這才能夠恰到好處,才能夠收到圓滿的效果。所以這要智慧、要有善巧、要有方便,這才能夠恆順。

  最後「普皆迴向」。是把我們自己所修、所學的功德,毫髮都不保留,都把它迴向給一切法界眾生,迴向菩提,迴向佛道,把自己的心量整個拓開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到這才是真正究竟的大圓滿。這是普賢十願,簡單跟諸位報告出來了。

  我們修淨宗所提倡經典的依據是淨土五經一論。修行的方法,提出了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非常簡單,非常明瞭,一點都不複雜。我們一生遵守這個原則來修學,決定成就,真是古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你要有理論的依據,要有修行的方法。這五個科目,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態度,對人、對事、對物,遵守這五個科目就決定不錯。然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