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問因德深廣,十句:

  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

  這十句,每一句前面都冠上『一切』,他的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前面念請多半都是講如來果地,以及佛教化眾生無量無邊的德能,末後這十句在問菩薩。凡是說「菩薩」都是說修德,說「諸佛」是果德。在這部經裡面,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圓融,顯示出一體自在。這十句我們不但是應當學,必須要學習。

  第一句,『一切菩薩誓願海』。我們的同學,出家當然你受了菩薩戒,你是菩薩,這十句我們懂不懂?不能說具足,總得有少分才像菩薩。否則的話,受了菩薩戒不像菩薩,不像菩薩就有罪過,什麼罪過?自欺欺人,你就犯這個罪過。欺人,不是欺普通人,欺諸佛如來,你說你這個罪有多重!為什麼人家說,一出家就墮地獄,道理在此地。不出家,說老實話,欺騙眾生,沒有欺騙諸佛如來。出家,欺騙諸佛如來。這些問題不說,你模模糊糊混日子,一天一天混過去了。要給你說穿,實在講太恐怖了。諸佛如來是世出世間大聖人,盡虛空遍法界哪個眾生不尊敬?我們敢欺騙他,不但欺騙,實在講是侮辱他,是作踐他,你不墮阿鼻地獄,誰墮阿鼻地獄?入了如來家,所作所為跟如來完全相違背,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這就是侮辱,這就是作踐。

  古時候出家人,帝王見到你都恭恭敬敬,為什麼?他知道你是如來弟子,你是天人師。不過那個時候出家水準高,要經過皇帝考試。皇帝為什麼考試?看看你這個人值不值得我尊敬,能不能做我的老師,帝王師。所以從前出家真正不容易,對於世間學術的考試,你的成績相當於進士,再考佛法。國家考試,最高級的考試就是進士,像現在國家高考一樣。你要通過這個考試及格,然後再考佛法。統統及格之後,皇帝還要跟你見面,看看你的德行威儀,發文憑給你,這個文憑叫度牒。你拿到這張度牒,你就有資格出家。到哪裡出家,不限制你,哪個道場、哪個法師跟你有緣分,你到那邊出家。法師首先要看你的度牒。你沒有度牒,要是收你出家,這犯國法。你有度牒,這沒有問題,可以給你剃度。度牒是皇帝發的,皇帝准許你出家。這個制度,清朝順治皇帝廢止了。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多次提到這樁事情。順治當時做這個事情是好心:人好心出家,為什麼這樣子給他為難?所以他把制度廢除了。但是廢除之後,出家人的素質就下降了。所以今天我們出家人的素質,說實實在在話,比不上基督教的牧師,比不上天主教的神父,他們的水平確實比我們高。我在天主教教過書,我知道他們的神職人員一般最低的水平是高中畢業、大學畢業,然後去念神學院,神學院三年畢業,這才能成為一個神職人員。我在「多瑪斯修道院」教的那個班是研究班,這個班裡面的學生是神父、修女選拔出來的,他們一般水平是大學畢業,神學院畢業,從事於神職三年以上,選拔出來的,非常優秀,我非常敬佩。我們參觀他們的學校,參觀他們修道院裡面起居生活,實實在在講,我看過很多寺院,沒有一所寺院能比得上,不能不教人讚歎。

  所以這十句,我們不能不留意。這個地方問的是「一切菩薩誓願海」,這個「一切」意思很廣,廣義的來說,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菩薩,這是一個說法;另外就菩薩階位來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也叫「一切」。所以,「一切菩薩」就包括我們在內,我們是初發心,不管你發的心是真心還是假心,總算你有這個念頭了,你發心去求菩薩戒,也不管你能持不能持,你動了這個念頭,也沾上一點邊。「一切菩薩誓願海」,共同的誓願就是四弘誓願,我們發了沒有?幾乎天天都在發,每天早晚課裡頭都要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天天念,一天念好幾遍,念得很熟,可是那個心並沒有發起來。善根是有了,力量不足。不能說沒善根,善根的力量要是足,他就發出來了。發出來就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沒發出來。我們要怎樣把自己的善根向上提升,不斷的增長,把這個願真的發起來了。

  「眾生無邊誓願度」,發出來的樣子是什麼?看到眾生在受苦受難,就像自己父母在受苦受難,就像自己最親的人在受苦受難,這個時候你心裡有什麼感受?同學們都念過《地藏菩薩本願經》,你看看光目女,你看看婆羅門女,她知道她的母親在世的時候造種種惡業,她信佛,她信因果,根據她自己的判斷,她的親人過世之後必定落惡道受苦。那種憂慮,想方設法來幫助親人,那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看到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有這樣的心情,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你見到、聽到了,你有沒有想到?有沒有認真盡心盡力去做?

  今天我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大災難,我們能不能幫助全世界這些苦難眾生,這些造作罪業眾生?依照佛經裡面的教誨,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做。怎麼作法?把自己真實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們。怎麼迴向法?我所修學一切功德,是為他而修的,不是為我。就像婆羅門女一樣,覺華定如來教給她這個方法,她不是為自己,她是為她母親,勇猛精進,不疲不厭,一日一夜之間,真的就跟《阿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她勇猛精進一日一夜念佛,得到念佛三昧。我們看她的果報,肯定她最低限度念到事一心不亂,為什麼?她在定中有能力去遊地獄,去參觀地獄。她到地獄,無毒鬼王看到她,對她致敬,稱她菩薩。地獄只有兩種人可以去,一個是造作罪業,你去受報的;另外一個是菩薩,到地獄是度眾生。

  一個普通凡夫,就是那個誓願力,誓願力太強了。我們看世間人,每天勤奮的去工作,辛辛苦苦,那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古人講得很好,兩個力量:一個名、一個利,為名為利在拼命工作。諸佛菩薩以及發心出家的人,世間名聞利養統統放下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你,你在那裡發憤圖強,勇猛精進?願力。不是別的願力,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這個願力。我們今天不能勇猛精進,沒有這個願力,「他死活與我有什麼相干?他享福受罪與我也不相干!」這個願力發不起來。

  為什麼菩薩發得起來,我們發不起來?菩薩聽的經多,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了解,明白了,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真的知道了,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關係搞清楚了,所以他能夠精進不退。我們今天這個關係沒有搞清楚,完全不了解,以為跟自己沒有關係。菩薩知道關係密切,這個力量推動他認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為什麼?全是為了度眾生。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在此地如果認真的斷煩惱、斷習氣、學法門,認真的做,我不是為自己做的,我是為世界苦難眾生做的,這就是迴向給他們,他們消災得福,這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常常講的「代眾生苦」。我苦一些,他們災難就消除一些;我不肯受苦,我還懶散不肯精進,不肯認真學習,這些苦難眾生就要多受一些苦。關係在這裡,不是沒有關係。

  眾生,特別是老人、孤兒,沒有人照顧。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念著「彌陀村」,目的為年老退休的人,為他們服務,幫助他們,照顧他們,前面跟諸位講過,三種布施都圓滿:財施、法施、無畏施,我們不能沒有這個誓願。照顧他們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來生往生的處所比這一生更殊勝。基督教、天主教,幫助他真正生到天堂。伊斯蘭教,我們幫助他真正生到天園。佛教徒,我們幫助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任何宗教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互相尊重。不拉信徒,勸他放棄那個教信我這個教,這是決定錯誤的,沒有這個道理。最重要的是覺悟。覺悟了,覺悟了的天堂,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迷的時候有層次,覺了的時候,層次沒有,我們講的空間維次沒有了。沒有了,那個天堂就是一真法界。迷的時候有層次,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再上去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法界,各有各的界限。如果真的覺悟,這個界限沒有了,界限突破了,我們對這些事情有相當程度的認知。所以我們自己必須要突破心理上的界限,那就是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界限就沒有了。

  今天我們居住這個小城,我們看到許許多多退休的老人在這個地方定居,很難得,這個小城豈不就是彌陀村嗎?彌陀城嗎?這個小城裡面所居住的一切老人,沒有人照顧的,我們來照顧。有人照顧,很好,我們讚歎,沒有人照顧的,我們照顧。我們發心照顧,這就是修行,把佛經上的教誨,完全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我們課堂裡面上課,學了之後馬上就用上,懂得如何尊敬老人,敬愛老人,伺候老人,安慰老人,妥善的照顧他們。學了馬上就有用,不是學了沒用處。三福裡頭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些老人都是我們的父母,都是我們的師長,我們可以常常跟他聊聊天,向他請教。他年歲大了,一生當中經歷不少故事,許許多多的經驗我們可以學習。善的向他學習,不善的我們來改進,這樣就能夠達到至善。

  菩薩的誓願真的是無量無邊,總歸納起來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前面三條好懂,後面那一條我們得說說,「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不要把這一句講成了迷信。我們去成佛了,話是沒講錯,恐怕外面一些人聽到這個話,產生了錯覺。「佛道」是什麼,我們把這個解釋清楚。「佛」是覺,「道」就是道路。我們講六道,那是六條路,講十法界,是十條路。哪些是覺道?佛道是覺悟,這十條道路裡面,往上面的四條路是覺道,下面這六條路不是覺道,那是迷道。所以聲聞、緣覺、菩薩、佛,覺悟的道路。覺道裡面,以佛道跟菩薩道最為殊勝,為什麼?走這個路,我們所得到的結果,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能力,究竟圓滿的相好。我們這樣解釋,人家就明白了。我們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能力,有圓滿的相好,我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我今天想幫助人,我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報,拿什麼幫助?所以我們要幫助人,要有智慧、要有福報,兩者不能缺。斷煩惱是修福,學法門是開智慧,「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你的福慧達到究竟圓滿,是這個意思,統統是為了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今天講修行,為誰修的?為一切眾生修的,決不是為自己。我自己早一天成就,眾生就少吃一天苦,我晚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難,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歡迎四眾同學,真正發弘誓願的人,我們在一起共修,把佛法慈悲喜捨的精神做出來給世間人看,正法才能夠久住世間,眾生才能災消福來。這樁事情,看我們怎麼作法。清涼大師註解,「創於生死,立大誓願」,這一句講得不錯。我們為什麼立這個大誓願?對自己來講,了生死,脫十法界。不但是脫離六道輪迴,同樣的,我要了脫生死,脫離輪迴,脫離十法界,一切眾生也一樣的。菩薩道先度別人後度自己,度別人就是度自己,菩薩先人後己。

  第二句,『一切菩薩發趣海』。清涼大師註解,「勝進大心,趣求佛果。」「勝」是殊勝,真的是無比的殊勝,「進」是精進。「大心」就是前面講的大誓願心、大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實。菩提心,經論都講三種,三心,第一種是講菩提心之體,後面兩種是講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至誠心,這是菩提心。自受用的,深心,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深心。他受用的,迴向發願心、大慈悲心,那就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受用。「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至誠心。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這四句說得好,我們知道怎麼落實。所以發心,一切菩薩發趣心,這是最殊勝的大心。勝進,進是有進無退,目標是什麼?目標是佛果,四弘誓願末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目標在這裡。成佛,一定這個概念要清楚,要明白。成佛,成就自己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諸位這樣子給別人解釋就不錯了。佛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三種圓滿叫大圓滿,智慧無所不知,能力無所不能,相好這是所有一切人都喜愛的。

  相好從哪裡來的?相隨心轉。中國一般算命看相人常講的「相隨心轉」,佛法裡面講「唯識所變」,其實唯識所變就是相隨心轉,心善相就善,心淨身就清淨。身清淨,我們一般人,特別是學過一點醫學的他都懂得,每一個人身體氣味不一樣,這個氣味叫體臭。人身體氣味不一樣,給諸位說,所有一切動物牠身上氣味都不一樣,同一類的都有大同小異,絕對找不到兩個人或者兩個動物體臭完全相同,什麼原因?他想的不一樣,從心想生。他想的很接近,但是不會完全一樣,因此每一個人的氣味不一樣。心地善良清淨的人,那氣味很好聞;心行不善的人,氣味就不一樣了。凶狠的人,我們常講那個人有殺氣,殺氣有嚴重的刺激、有血腥味。真正修行人,心地清淨善良,他的身體是放清香,佛經裡面講蓮華的香味。蓮華是代表不染著,表這個意思。他對於世出世間法一點染著都沒有,他的氣味清香,這個氣味能治病,作用不可思議。

  往年我在香港講經,聽同修們告訴我,虛雲和尚曾經到過香港,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所以諸位看到虛雲老和尚一些照片,要是剃了頭的,你就曉得那在過年時候照的,他剛剛剃了頭。你看他頭髮很長,那是平常的。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衣服從來不洗的,就是那一件衣服,所以領子油垢很深,可是聞聞有香氣,不但不難聞,你常常聞這個香氣,百病不生。身上放香氣。我們這些人,三天不洗澡,那個氣味就不能聞,人家一年洗一次澡。

  我們還聽說金山活佛,這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他一生都沒有洗過澡。有一次在南洋,有些同修給他準備了洗澡盆,一定要他洗個澡。「好吧!你們要我洗,我就洗。」洗了澡之後,那個盆裡面水放清香。有個傭人給他收拾,妙善法師告訴他:「你把這個水喝下去。」那個傭人聽話,真的就喝下去了。傭人有病,水喝下去他病就好了。治病的,他的洗澡水可以治病,比什麼藥都靈,什麼原因?一切唯心造。他在這個世間一塵不染,我們要學這個。我們現在這個身上放臭氣,是什麼東西?這些是毒氣。什麼毒?貪瞋痴三毒。你裡面有毒,放出來的氣當然是毒氣。人家心地清淨,三毒煩惱斷得乾乾淨淨。心地是什麼?大乘經上講的「慈悲喜捨」,那個氣味當然不一樣,不能不學,學了好處太多,說不盡的好處,說不盡的功德利益,為什麼不學?

  任何一部經裡面我們都學不盡,《華嚴》尤其是圓滿,它分量大,講得詳細,重要的部分,世尊非常慈悲,不斷的重複,這真正叫苦口婆心。遍數少了,你的印象不深,所以佛並不需要我們強記,叫我們專心聽。我過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不要強記,不要做筆記,只要專心聽。一堂課你能夠領悟一句兩句,你就得受用了。一天能夠受用一兩句,我們每天四個小時,如果以兩句為標準的話,你一天就八句,那還得了?這樣三年五載,雖然你不能成為聖人,賢人是名副其實,這是真正的人生,這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除這個之外,要談人生的意義價值,那是幻想,不是事實。


  「現相品」念請最後十句:

  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

  這兩句我們講過了,接著看第三句:

  切菩薩助道海】

  『助道』,經典裡面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正助雙修。我們今天選擇的法門是淨土,我們的正修是《無量壽經》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正修的。助修重要,如果沒有助修,這個正修很難得力。哪些是重要助修的?淨宗學會成立,在緣起裡面我們提出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助修。「積集菩提福智資糧」,世尊告訴我們,淨業三福是基礎,這是屬於助修,能助一切菩薩道,能助一切法門。換句話說,菩薩,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要想成就無上菩提,都要以三福為基礎。三福詳細的講解說明,都散在整個《大藏經》裡,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常說,不過在《觀經》這一會上是把整個綱領說出來了。

  正如同《華嚴經》開端這四十個問,這四十問都是屬於念請,並沒有說出來,與會菩薩們心裡有這個念頭。菩薩有念,佛就知道,所以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都是解答這四十個問題。四十個問題,前面所講的佛的十海,「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法界安立海…」,這十海是全經的綱領。如果有人問《華嚴經》的內容是什麼,你用這十種海,如果再加上現在我們念的「一切菩薩誓願海,發趣海,助道海…」,那就非常圓滿,這二十句把全經的內容給我們說出來了,佛講這部《大方廣佛華嚴》,都沒有離開這些題目。

  我們淨宗的助道,「淨業三福」,不僅是淨宗,所有一切宗派無量法門都以這個為根基。然後我們才曉得,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修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我們的基礎沒打好。就好像蓋房子,蓋了多少年,老是蓋不成功,原因在哪裡?地基沒做好,蓋了就倒塌掉了,就變成這個情形。我把這三條落實在三部經上,這是方便法。世尊這三條是落實在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面,那個太深太廣,我們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裡學起。我們為了初學方便起見,把三福第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第二條落實在《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第三條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少到不能再少,可以說是我們學佛最低的水平,這個要是沒有,那我們的一生修學都在名字位中,有名無實,依舊不免六道輪迴。你要問:哪一天我才能出離六道輪迴?哪一天你如教修行,你就離開了。「我現在如教修行」,那你這一生肯定脫離輪迴。這是大事,別的全是小事,雞毛蒜皮,是微不足道。我們要辦大事,不能被世緣影響了道心。

  還有重要的助緣,「六和」。人與人之間決定要和睦相處,別人不能跟我和睦相處,我要常常反省,常常思念:我為什麼不能跟他相處?我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決定認真反省,改過自新,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這叫學佛。決定不可以說:「一切過失都在別人,我自己沒有過失」,這個想法就是最大的過失,為什麼?你沒有過失,你就成佛了,佛跟九法界眾生絕對是和睦相處。所以我們不能跟人相處,過失肯定在自己這一邊,決定要反省,要檢討,要懺悔。六祖在《壇經》裡面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又說:「他非我不非,自非卻相左。」「左」是往下墮落,「非」就是過失錯誤。自以為是,這是最大的錯誤,為什麼?我們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是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見,不能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這個病多深多重!會修行的人,境界都是善知識,善人是我的善知識,惡人也是我的善知識。善人勉勵我,鼓勵我勇猛精進。惡人警惕我,讓我覺悟回頭,改過自新。看到他有惡習氣,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他是來提醒我的,他是菩薩裝這個樣子來度我的,我對他要感恩,我怎麼能說他有過失?過失在我這邊。所以真正修行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世間人都沒有錯,只有我一個人有錯。善財童子就是這樣一個心態,所以他一生圓滿成佛。一般人成不了佛,就是過失在別人,把它推得一乾二淨,自己沒過失,所以他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進,他怎麼會有成就?

  對於淨宗助道,大乘菩薩所修的「六度」,小乘聖者所修的「三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大圓滿,我們依它為助道。我們只有五門功課,五門功課要是真正都落實,都做到,我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這是「積集菩提福智資糧」。「資糧」這兩個字是比喻。古時候要出去旅行,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交通方便、住宿方便,到處有旅館、有飯店,方便,從前沒有,所以自己身上要帶錢,這是資,還要帶糧食,怕飯店沒地方賣的,你必須自己帶一點糧食,借別人的爐灶來煮,旅行不能少的。這個比喻我們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缺少的條件就叫資糧。

  古大德給我們講得很好,我們的資糧,三個條件:「信、願、行」,這是往生西方淨土三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個,你要相信。你怎麼會相信?當然你對他了解很深,你才會相信。人與人交往亦復如是,了解愈深,對他信心就生起來了。對這個人,陌生人,完全不了解,那個信心怎麼生得起來?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會產生信心,聽佛在經教上講的,講的這些理論依據、方法、境界、因果,我們從這個地方生起了信心。從釋迦牟尼佛這一個人,我們生起了信心。釋迦牟尼佛是個智慧道德之人,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會欺騙人,他講的話肯定句句都是真實的,我們信得過。我相信之後,我一定要發願,我一定要發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大願。《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細說,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是總說,四十八願是別說。我們一定要發跟彌陀同樣的大願,而且這個大願一定要在現前落實,決不是說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落實,不是的,現在就要落實。這個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劫念念不捨,心安住在大願當中,與阿彌陀佛同願,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阿彌陀佛普遍照顧一切眾生,尤其是苦難眾生,我們不做怎麼行?

  我們這種作為,老師教的,我們尊師重道,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這一點,我們同修跟一些外國宗教徒往來的時候要知道,要曉得怎樣介紹我們所修學的佛法: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老師教我們做的;我們尊敬老師,老師跟父母一樣,我們不可以違背父母師長,父母師長教導的,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是的介紹佛法,佛法不迷信。老師的教誨在《大藏經》裡頭,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在儒家的《十三經》裡面,我們現在這個小型圖書館裡面,這些典籍統統具足。這是助道,最要緊的是要落實,是要去做到,真的做到了。不落實就落空了,換句話說,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就落空,什麼都沒學到。你記得再多,你講得再多,沒有用,一個生死輪迴,到來世忘得乾乾淨淨。必須要真正做到,那就是帶得去的功德。做到才有功,這個德就是帶得去。第四句:

  切菩薩乘海】

  清涼大師註解,「運諸菩薩從因至果」,這個解釋很好。「諸菩薩」,是說從初發心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位菩薩叫諸菩薩。「乘」是比喻。古時候的車稱為乘,我們乘坐這個車從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我們乘車去。所以佛教裡面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是大車,小乘是小車。古時候用馬車、羊車、鹿車做比喻,羊、鹿身體都不大了,牠拉一個小車,坐一個人,比喻小乘;大乘是馬車。馬車,一匹馬拉的車可以坐十個人。我小時候在南京念書,上學常常坐馬車,學生大概一輛馬車坐滿坐十四個人,這是大車、大乘。現在大乘是火車,我們現在這小轎車是小乘,坐四、五個人。用這個比喻「運載」,從初發心把你運載到等覺、到圓滿。所以佛法裡面有聲聞乘,有緣覺乘,有菩薩乘,通常叫三乘。聲聞、緣覺合起來叫小乘,菩薩叫大乘。『一切菩薩乘海』,這是大分,細分說之不盡。佛經上講的五乘,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彷彿這樣的情形。再細分,每一個階段都有學年。小學有六年級,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中學也有六個年級,初中三年級,高中三年級,大學四年級,研究所期限不定。佛法的修學,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就是五十位,講乘的話是五十個乘,往上去是等覺、如來果地。問的是這個。第五句問的是:

  切菩薩行海】

  清涼大師註解,「慈悲喜捨四菩薩行」。佛門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四個字都包括在裡頭,慈悲是本,喜捨是方便,喜捨是門。你們想想看,中國佛教的道場,一進山門,你頭眼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喜捨。人家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布袋往地上一放,雙手下垂,放下。放下就是佛法,放下覺悟了。迷的人不會放下,為什麼?執著,迷執。迷的相就是執著,覺悟的相就是放下。彌勒示現一個覺悟的相給我們看,喜捨是門,從這個門進來。佛法用這個形象,這叫示相教化,不用言說,讓你一看就明白,我們要會學。我們今天發願做佛弟子,做佛的學生,向佛學習,要學得像,與一切眾生接觸,記住慈悲喜捨就對了,菩薩行。慈是與樂,給眾生快樂,悲是拔眾生苦。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果地,你問他修的是什麼,這一句話說盡了。在《華嚴經》上,菩薩行是以文殊、普賢來做代表,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慈悲喜捨的具體落實。菩薩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就是慈悲喜捨,讓他勇猛精進,永遠不退轉,永遠不疲不厭。第六句:

  切菩薩出離海】

  清涼說:「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出離,首先出離三惡道,再進一步出離六道輪迴,再進一步出離十法界,這也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在佛法裡面講「了生死,出三界」。在一般宗教裡面講「永生」,換句話說,也是想脫離生死得到永生。「永生」這個思想,在上古時代由宗教裡面產生的,這個思想就是佛家講的了生死的思想,證涅槃的思想。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宗教裡面講的永生,意思相同。不過「涅槃」還有很多意思,這個名詞含多義,它也翻作「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寂滅,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盡了,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盡了。「永背業惑」,背是背離,業就是造的善惡業,惑是迷惑。業是煩惱障,惑是所知障。如果用貪瞋痴來說,業就是貪瞋,惑就是愚痴,一定要永遠的捨離。背就是放下,要是不能夠離開貪瞋痴慢,你就不能離開六道輪迴。這個問題很嚴重,絕對不能夠輕易看過。

  從哪裡下手?我常常勸同學們,從放下自私自利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消極的;念念利益眾生,積極的,這樣去做就對了。念頭轉來,心理轉過來,行為轉過來,歡喜幫助別人。看到別人苦難,看到別人需要幫忙,我們現在住在此地看到了,我們周邊街坊都是退休的老人,有不少行動都不很方便,沒人照顧,所以我想住在這裡那真的就是彌陀村。我們學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不分國籍,不能說他不是我們這一國人,我們就不要照顧他,不可以,我們不分族群,我們不分宗教,我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需要照顧的人,我們熱忱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這就是彌陀村、彌陀城,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好所在。我們對他們照顧,看他們的表情,看他們的談吐,這些人都是忠厚善良之人。這個小社會裡頭沒有惡人,心地都非常善良,年老了,兒女都到外地謀生,我相信大多數拿國家的福利,養老金,年老多病。我們能夠發心照顧,無量的功德,這佛在經上常常講的,常常教導我們的,我們應當認真的去做,去落實。

  過去我們在新加坡,每年十二月三十都舉辦一個溫馨晚宴,一年一次,對老人表示一點溫馨的照顧。今天我們住在此地,我提議每個星期辦一次溫馨晚宴。哪一天?星期六的下午,因為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星期天他們上教堂,不要妨礙他。星期六周末,他們下班了,我們這裡設溫馨晚宴,歡迎他們來吃飯,參加我們的晚宴。每一個星期舉辦一次,常年的。前幾天提到教素菜,教中國的素食,也在星期六,讓他們下午訂時間開班教學上課,做好的這些菜,晚上就做溫馨晚宴供眾。一個星期一次,我估計大概有一百人的樣子,我們招待他們。我們同學當中,有不少人晚上都不吃飯,我晚上也不吃東西,我們供養他們。我們會照顧得更周到,全心全力來服務,把這樁事情做好。我們每星期六晚上,這個名稱就是溫馨晚宴。今天星期四,這個星期籌備恐怕來不及,下一個星期六開始,約好教素菜、教中國素食的。你們大家努力,我們修三種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我們三種供養一次完成,好事要落實,不落實不行,歡歡喜喜來做。這個晚宴費用我出,每個星期六招待他們吃飯,幫助這些低收入的,幫助這些老人、病人。

  我看這個附近,我心目當中就是彌陀村、彌陀城,這是我們修行當中的一門功課,這個功課就是十波羅蜜裡面的布施波羅蜜,十大願王裡面的廣修供養,希望大家認真努力把它做好,福慧雙修,果報不可思議。我們願意這麼去做,不希望果報,果報就更殊勝了。希求果報這是福德,很大的福德,不求果報是功德,那就更殊勝了。這個樣子,看看我們的貪瞋痴慢是不是真斷掉了,這就表現出來了。對人有沒有尊敬心,我們尊不尊重別人,我們是不是真的敬愛別人,是不是真誠為這些苦難眾生服務,都在這裡表現出來了。我們要做得很認真,確確實實要把這些老人看作是我們的父母尊長,我們歡歡喜喜來接待他,一個星期一天,不要間斷。

  將來我們福報更大,我們每天晚上都是溫馨晚宴,好!要比新加坡居士林做得更好。居士林是供應三餐,還有供應點心,它那是常年不斷。那個道場財力雄厚,他的信徒有幾萬人,義工有幾千人,沒有問題。我們是初創,我們家裡住眾、義工加起來還不到五十人,所以我們先這麼開始,一個星期一次,希望將來發展到一個星期兩次,最好能夠發展到每天晚餐,我們自己不吃晚餐,晚餐供眾。我們學佛的,我們主要的是午餐。外國人,他們一天正餐是晚餐。他白天工作,中午隨便吃一點東西,他晚上是正餐。所以我們在他正餐的時候來提供,這非常有意義。如果你們響應,我們就積極籌備,下個星期六就開始。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