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九十九節、第一百節。九十九節一句話:

  欲過度。】

  註解註得很長,可見得這個惡是相當嚴重。第一百節有三句:

  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

  剛才台北有電話來,台北有許許多多的亡靈,請求到「居士林」、到「淨宗學會」來聽經,要求供牌位,大概你們這裡修行還算不錯,可能有幾個真正發心修行的,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應,也值得大家勉勵。不認真修行,鬼神不理你;認真修行,鬼神都想沾光,想到這邊來聽經,想到念佛堂來念佛,我們四眾同修都要認真努力。

  佛法不外乎解與行,非常可惜一般學佛的同修,四眾同修都在其中,學得不夠深、不夠廣,行只顧自己,不知道諸佛菩薩的行遍法界,不是只顧自己的。只顧自己,連小乘都不如,小乘也顧一切眾生。不過小乘跟大乘差別,就是小乘不主動,別人向他要求,他決定照顧;不要求,有的時候他就不理會了。不像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主動的,我們在經上念得很多,「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不來找你,菩薩也還是照顧他,主動的去照顧一切眾生,那是菩薩。

  《感應篇》第九十九節,『淫欲過度』。註解說:「邪緣外合,滅德喪心,太上固已垂戒於前矣」,這個前面說得很多很多。「至於夫婦正色,尤須有節。若云正色非淫,豈免縱欲殺身之禍」。後面註解得很多,諸位同修自己去看。

  佛法裡常說愛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個愛就是愛欲,這兩句話重要,淨宗法門「欣厭」兩個字圓滿的包括了。厭是什麼?厭離娑婆,厭離六道輪迴,首先就要把愛欲斷掉。你有這個東西,事上沒有,念頭上還有都不行。你有這個念頭,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念不一不行。怎樣才一?二六時中只有這一念,除這一念,別無二念,那個念才一。這樣的人決定得生淨土,真的叫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如果有緣,一定要廣度眾生,為什麼?與菩提心相應,發菩提心。沒有緣分廣度眾生,他有堅固的誓願,他沒有緣,沒有機會,但是他有堅固的誓願,決不是沒有度眾生的願;沒有度眾生的願,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發菩提心,你不能夠專念,不能往生;專念不發菩提心,也不能往生,這個我們要記住。

  所以愛欲一定要斷,要從心地上去斷,知道這個後患無窮,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出不了六道,就是被這樁事情害了。如果在這一生當中還不放下,那就跟過去一樣,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緣。你要問哪一天能往生?哪一世能往生?你哪一個時候把這個愛欲斷了,就是你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註解很長,就是說明這句話的重要性。

  再看底下這句,『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這些事在現代社會裡面常常見到,我們自己要細心反省,我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外面容貌裝的和顏愛語,這種偽裝可以欺騙世人,欺騙不了真正有道行、有學問的人。世間愚人容易上當,太多太多了!末法時期,佛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魔王外道很會偽裝,很容易誘惑人。我們看到他的徒眾很多,財力、物力非常雄厚,我們弘揚正法的四眾弟子,遠遠比不上他。他會裝,我們不會裝;他用手段,我們沒有用手段。我們遵從佛的教誨,隨緣而不攀緣;他們是攀緣,決不是隨緣。

  「穢食餧人」,這一句話引申的意思就很廣了,凡是不能用的、不堪用的,拿這個東西來布施供養都是罪過。

  「左道惑眾」,那就更廣了。尤其是佛門,我們如何辨別?佛教給我們一個基本的原則、方法,與戒定慧相應的是正法,與戒定慧相悖的是邪法。戒定慧的範圍也很廣,我們淨宗同學所依據的經論是「五經一論」,我們從經論裡面摘出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諸位要是能善於利用,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你自然就能辨別。你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做標準,與這個相應的是正法,與這個相悖的是旁門左道。

  過去李炳老常常教我們要提高警覺,門內外很不容易辨別。佛門之外的這些外道,你很容易知道;佛門裡面的外道,這是古德講叫門內外,愈是親近自己的,他這個思想不純正,都變成門內外了。甚至於我們同一個淨土宗、同一個淨宗學會,還有門內外的。為什麼會變成外道?他也在這裡修淨宗,也跟我們在一起,他的心要當領袖、要抓權,這個心就壞了,心就毒了。毒是什麼?貪瞋痴是三毒。不能夠放下名聞利養,在這個道場裡爭權奪利,製造小黨派,毀辱與自己對立的,都犯了這個罪。如果我們拿這五個科目一對照的時候,你就發現了。你要有標準,你才能辨別邪正、辨別善惡、辨別是非。

  我們自己純一的善心,自然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縱然受到傷害,也不怨天、不尤人,自己回過頭來反省,重報輕受。如果我不認真修持、修行,報得比這個不曉得要重多少倍,這是屬於重罪輕報。所以心裡面自自然然就能做到逆來順受,我們的怨可以化解,災難可以消除;不能消除,也能夠減輕。心善、言善、行善,必定有利益。世出世間法裡面,決定不爭權,決定不奪利,不與人爭權利,不與人爭名位,我們要顧著道義。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自己居在什麼樣地位,都可以貢獻自己的心力,為一切眾生服務。居在職位上,要負起服勞役的使命;不在這個職位上,我們盡力協助。像我們這個道場,我們全心全力協助李會長,他在領導,全心全力幫助他,他有多大功德,我們跟他的功德是相等的,無二無別。你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有什麼好爭的?

  佛教給我們要忍讓。但是今天的社會,小孩從生下來,大概就教他要競爭,你說這怎麼得了?以為擅於競爭,不擇手段能夠爭得到的,被社會大眾所讚歎,這個社會前途可悲。孟夫子過去跟梁惠王說:「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那是講一個小國家,上是帝王,下是百姓,大家都爭利,競爭名利,這個國就危了。我們看看現在全世界上下交征利,所以外國的預言說世界末日到了,世界危矣!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來幹什麼的?來到這個地方受苦受難的嗎?那你就是應劫而來的。如果不是應劫而來的,你在這個裡面決不受這些災難的影響,勸導大家回頭。勸人回頭,首先自己要回頭,給人做個榜樣;自己不回頭,如何能夠勸醒別人回頭?所以自己要回頭,要表演於人無爭,於事無求。我們把「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話做到,對眾生來講,我們真的有了貢獻,這個行持就是貢獻。你不要認為,我這樣做沒有人曉得;沒有人曉得,有鬼神曉得。鬼神今天學佛的人數,聽經念佛的人數,比我們看得見的這些眾生,不知道要超過多少倍,怎麼會沒有人知道?福不唐捐。

  我們念到「左道惑眾」,就想到還有人來批判《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這是「左道惑眾」裡與我們最接近的、最貼近的了。我們同學當中還有猶疑不決的,所以前幾天我跟大家報告過,你們可以聽信妄言,可以跟他去學,我不可以。我怎麼不可以?我曾經拜過老師,做過學生,你們沒有。我拜過老師,我就得聽老師的。我對這個老師不佩服不尊敬,我何必拜他做老師。我拜他做老師,我一生都要聽他的。你們跟我的關係,不是師生的關係,我講得很清楚,我們是朋友關係,不是師生關係。我們是朋友的關係,你在我這兒聽聽,不合適,他那裡有道理你可以去。我不行,我有老師,我如果要是跟他去的話,我就背師叛道,這個罪就足夠墮阿鼻地獄了。老師如果把我這個路指錯了,他負責任,我沒有責任。那他墮阿鼻地獄,我不負責任,沒有責任。所以老師對於學生要負完全責任,這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我有師承,我不可以忘恩負義,我不可以背師叛道。我有父母,我不可以不孝父母。你們可以,我不可以。

  你們仔細想一想,正法出世,決定有魔來擾亂。魔為什麼來擾亂?世尊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就說得那麼清楚,魔不希望這些眾生超越三界,他喜歡魔子魔孫愈多愈好,愈多愈歡喜,多福多壽多男子,這是魔的觀念;不是佛法的觀念,佛要度眾生出三界。就等於有一個人移民出去,離開我們國家,這個國王痛心了,「我的國民又少了一個」,所以魔很執著,他也護持佛法,他也禮請法師大德佛菩薩講經說法,就是不希望人出三界。你行善積德他歡喜,你要是了生死出輪迴他不歡喜,總給你做種種障礙。

  我們曉得,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不曉得要度多少眾生,魔看到這個本子多討厭,總想盡方法讓大家對這個本子喪失信心,去念其他的本子。其他的本子果然認真來念,也能成就,但是我們能夠想到,他很不容易往生,因為他沒有定功,他沒有智慧,他沒有信根。今天人說這個好,他相信了,違背了那個相信的;明天再有個人說,還有個好的比這個更好,他又捨棄這個。他的心是浮動的,他沒有主宰,很容易上魔的當。今天遇到這個魔,告訴你這個不好,你要學那個本子;學了一兩年,又來一個魔,告訴你這個本子不行,還有那個本子好,讓你一生當中常常換法門,你就一個成就都沒有了,一事無成。

  不管哪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就決定有成就,這個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諸位就你自己程度、你的生活環境,你所歡喜的法門選定一個,一生不變,你決定有成就。常常改變法門,這個人決定沒有成就,諸佛如來都度不了他,都幫不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