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如何協調好修行與家庭的關係?-第912集

  問:弟子一直在道場護法,結果家人卻出去賭博,應如何將修行與家庭關係協調好?

  答:佛教導我們處眾要用四攝法,你能把四攝法修好,從家庭到你的公司行號乃至於社會大眾,沒有一個處不好的。那要怎樣跟家人相處?先把《弟子規》學好,你的家人就會感動。《弟子規》是戒律的基礎,我們要重視,不要以為那不是佛教的。沒錯,是不是佛教的,可是佛教是以這個為基礎而建立的。

  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多次的報告,釋迦牟尼佛在《佛藏經》裡面說,《佛藏經》是一部經的名字,不是《大藏經》,《大藏經》裡面有一部經叫《佛藏經》。佛在這裡面說,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叫非佛弟子,佛不承認。

  這就是說,世尊對學生的要求是有次第的,就像念書一樣,你先念小學再念中學再念大學,要按照順序,不能夠躐等。我小學、中學都不要,我一下就念大學,這不能成就的,佛不許可的。我們要懂得的。

  小乘經在中文的翻譯可以說是相當完備,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就是小乘經,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的經典一對照,這是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這一對照,現在巴利文經典比我們中文的譯本只多五十幾部。小乘經將近三千部,只多出五十幾部,由此可知,我們的翻譯很完備。

  所以在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跟俱舍宗。這是學佛必須要修學的,這基礎,你怎麼能不學。可是唐朝中葉以後,我們中國佛教裡面出家、在家都不學小乘了,小乘經典是傳下來了,沒人學了。

  什麼原因?是中國人把儒跟道代替小乘,這個有道理。儒、道是我們中國本土的學術,內容不亞於小乘,足可以代替小乘。你就曉得佛跟儒、道有什麼關係,關係非常密切。

  從前,這是過去舊社會裡頭中國人的家跟現在的家不一樣。我們講中國傳統的家,現代人不懂,傳統的家是什麼樣子?是大家庭,至少四代同堂,那是人丁不旺的;人丁興旺,五代同堂、六代同堂,這很平常的事。

  你們如果看到《紅樓夢》,紅樓夢就是一個家,你看全家人口將近三百人。這麼大的家庭,它是個社會組織,它不單純,所以家要有家道、有家規,規是規矩;像《弟子規》是家規,或者稱為家訓,這都可以,有家學、有家業,所以家的精神與功能是完備的。

  一個人生下來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他一生有方向、有目標,為我的家,為傳宗接代。傳什麼?傳家道,傳家學,傳家業,所謂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就是後人的繼承。每個家都治得好,人人從小就學規矩,所以《弟子規》是中國各個祖訓家規的集大成,這是教育的根。

  所以佛教到中國來之後就不用小乘了,就用儒家這個根,家學的根,家規的根;再用《太上感應篇》,道家的根,那是因果教育。中國這個家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常講,人懂得倫理道德,不消為不善,他不願去做不好的事情;他懂得因果教育,他不敢做壞事,他知道做壞事有惡報。

  所以說,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讓中國這個族群,這麼大的族群,這麼大的版圖,五千年來長治久安就靠這個。我們老祖宗真有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靠什麼?教育、教學。

  你看古時候政治制度,朝廷裡面這些組織把教育擺在第一位,用現在的話說,所有一切設施都是為教育來服務的。宰相底下六個部,就像國務院下面六個部,第一個部禮部,禮部就是教育,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在各部裡面它是最大的,宰相不能視事的時候,禮部尚書代理,一切為教育。

  佛法也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到中國來之後,由帝王來推動,所以中國從漢明帝把佛法接過來,中國就變成兩個教育部了,這個要知道。傳統教育是由首相負責來推動,佛陀教育是帝王親自來推動,所以佛陀教育發展比傳統教育要快速、要高,帝王親自推動的。

  所以唐中葉以後就用儒跟道代替了。那我們今天儒不學,道也不學,小乘也不學,一下就學大乘,用的時間長,費的精力也多,最後收不到效果。這是我們看到的,親眼看到的。

  民國初年以前,佛教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不學《弟子規》的,沒有不學《感應篇》的。滿清亡國之後,中國的社會動亂了,起初軍閥割據,以後八年抗日,把整個社會打亂了。我們這一輩子受這苦難,從小逃難,跟日本人打仗那一年,我記得我十一歲,八年抗戰結束那一年我十九歲,這樣的年齡天天逃難,流離失所,八年當中我走了十個省。

  諸位要曉得,那個時候是兩條腿走路的,沒有交通工具。在一個地方居住從來沒有超過三個月,就得要走,日本人在後面追,受了很多折磨,很多的苦難。讀書沒有安定的環境,所以學業也沒有完成。

  新中國建立之後,這五十年來社會比較安定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這樣好的環境我們應當要掌握住,不容易得到,好好的讀書求學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就對了。

  幫助家人革除不好的習慣一定要靠自己,自己真正所謂「身修而後家齊」,你不能怪家人,你自己在家裡要做一個好榜樣,你漸漸會影響家人。依《弟子規》、《感應篇》決定有效。

  答香港參學同修(第97集)

  20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