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修福-第810集

  法語:

  無論修什麼樣的福,要緊的是心地清淨。清淨心裡的福盡虛空、遍法界,十方無量無邊剎土,所到之處都享福。如果我們修福常常念著「我在這個地方、跟這些人結緣修福」,那將來享福,只有投生到這裡才享到福。所以,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毫釐之福,都是遍虛空法界,在在處處都享受。

  

  節錄:

  我們無論修什麼樣的福,通常講這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得乾乾淨淨,要緊的是心地清淨,不著布施的相。不要常常念到「我對哪個人有恩,我對他有多好」,不可以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變成福報,你就不能得定。定是什麼?定是清淨心,你的心不清淨。

  大乘無量壽經(第14集) 1998/6/6

  

  所以布施絕不受報,這個心多清淨。清淨心裡頭那個福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是你受福之處。不但你在此地布施,你在這個地方享福,無論你到哪個地方,十方無量無邊剎土,你所到之處都享福。為什麼?心量大,沒有障礙,所以你的福就大了,那個福也遍虛空法界。

  大乘無量壽經(第14集) 1998/6/6

  

  如果我們修福常常念著,我在這個地方、這個地區,跟這個地方的人結了緣,修了多少福,你將來享福,只有投生到這裡你才享到福,你投生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個地方的人跟你沒這個關係,沒有結這個緣,你就沒福了。同樣是修,得福不一樣,為什麼幹這個傻事?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絲毫種的福、毫釐之福,都是遍虛空法界,在在處處都享受。

  大乘無量壽經(第14集) 1998/6/6

  

  菩薩心量廣大,所得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福德亦不可思量這句話是真的,這不是形容詞,確實是如此。所以,心量廣大,心量清淨慈悲,點點滴滴的小的布施得的福報不可思量,我們要從這上去做。不可住著,決定不能夠著相,心裡決定不能夠有牽掛,讓自己心保持著永恆的清淨。無論在順境、在逆境都能保持著清淨心,都能盡心盡力去修布施,就是幫助一切人、幫助一切眾生而不住相,這就對了。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0集) 1995/2

  

  解決問題的是淨福,什麼叫淨福?清淨心修善,積德累功,清淨心修,那就是淨福。淨福所修的就不叫福德,叫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別,差別在用心,事相上沒有差別,心裡不一樣。淨福,修福而不求報,這就是淨福。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0集) 1999/7/15

  

  釋迦牟尼佛率先做一個表率,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一生從事於社會教學工作,不求報酬,完全做義工,完全是義務的。生活的需求,每天吃一餐飯而已。印度是熱帶,衣服不需要多,三衣一缽,過這樣的生活。這是示現什麼?示現淨福。他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這是積功累德,不求世間的果報,所以他福報就大,他所得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成就圓滿的智慧,得到稱性的德能,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智慧。淨福才能夠解決問題,這叫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0集) 1999/7/15

  

  在中國,在家人修福,歷史上記載大概最大的是梁武帝,還沒有人能超過梁武帝。梁武帝建寺廟,總共建了四百八十所,我們世間人建道場,大概一生當中不可能建那麼多。幫助人出家,供養出家人,有十幾萬人,真的是大護法;可是他心不清淨,他求世間果報。那個時候遇到達摩祖師,他向達摩祖師誇耀他自己的功德,說他替佛教做多少多少事。問達摩祖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澆了他一盆涼水:並無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0集) 1999/7/15

  

  為什麼沒有功德?你果報那個心沒有忘掉。所以功德難,太難太難!功德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還要問我做的時候後面結果如何,就落在福報裡面去。梁武帝如果是問達摩:我的福報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功德沒有,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搞錯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0集) 1999/7/15

  

  要清淨心、斷惡修善,才是功德。我們今天心不清淨,念佛都是福德,都不是功德,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清淨心是比什麼都重要。清淨心是一切放下,諸位進念佛堂,堂主照顧大家,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0集) 1999/7/15

  

  一心,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放下,統統都沒有,這個念佛是功德,這個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好像打電報一樣,我們這邊發出去,他那裡就收到。如果是摻雜著雜念,你這裡發出去,那裡收不到,跟佛沒有感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0集) 1999/7/15

  

  佛門裡頭要用清淨心修福修慧。什麼欲望、希求都沒有,心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佛門講的有求必應,決無缺乏。「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絕不是佛菩薩給你的,而是你自性當中本來具足。因為你心清淨了,清淨心裡本來具足的一切法,隨心隨念就起現行。因為你心得自在了,所以你本性裡所藏的這些智慧、福德也自在顯露,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有求必應,不是佛菩薩特別賜給你的,佛不幹這個事情。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75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