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隨佛學-第780集

  法語:

  「常隨佛學」,佛是我們的老師、榜樣、標準。佛雖然不在世,佛的心、願、行持都記錄在經典上,我們細心去讀、去體會,依照這個標準,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叫學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又是最殊勝的榜樣。我們學得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節錄:

  「常隨佛學」,這是迴向菩提。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模範,我們要以他做標準,我們要學他。佛怎麼存心?佛如何對人?佛如何對事?這樣學才能學的像一尊佛,才能成得了佛。佛在哪裡?佛雖然不在世,佛的心、佛的願、佛的行持都記錄在經典上,我們細心去讀、細心去體會,依照這個標準,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做法,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這叫做學佛。學到完全一模一樣,那就是成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第10集) 1994/7

  

  一切境界當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日常生活當中保持自己常隨佛學。這句話重要,普賢菩薩的第五願。常隨佛學就是不離開經典,每天有空喜歡讀經、喜歡聽經,有這個習慣。這個習慣跟每天吃飯、喝水一樣,每天不能不吃飯,不能不喝水,每天不能不讀佛經,不能不讀聖賢書,你才真正能保得住,不會被環境影響;這個做不到,肯定被環境影響。而且讀書,我們沒有開悟,沒開悟之前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就學一樣東西。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02集) 2011/2/25

  

  佛不在世,經典是真正的皈依處,三寶裡頭法寶最重要了。離開法寶之外,佛實在講自性覺,離開法寶就迷了,覺沒有了,離開法寶心就不清淨了。所以三寶當中,在末法時期法寶是第一,唯有讀經,唯有思惟經典當中的教訓,我們的心才會清淨,才會不迷惑。所以讀經非常非常的重要。

  無量壽經大意(第2集) 1991

  

  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歸納起來,就是三大類身語意三業,身是造作,口是言語,意是起心動念。三業行為有了錯誤,把這個錯誤的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以修行絕對不是指每天念多少遍經,念多少佛號,要磕多少頭,不是指這個,那是形式。諸位一定要知道,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一個念頭起來了,立刻就能夠覺察到,我這個念頭是正、還是邪。你能夠覺察自己起心動念的邪正,這叫開悟,這就是覺而不迷。能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就是功德,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無量壽經大意(第2集) 1991

  

  今天我勸諸位「常隨佛學」是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無量壽經》當中。我們《無量壽經》不但要熟,要常常去念,要念得很熟。這個常念、念熟作用在哪裡?諸位要知道,我們一個人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非常的嚴重,不念佛,不念經,妄念自然就起來了。天天起妄念,這是造六道輪迴之業,換句話說,沒法子脫離六道,因為天天在造六道輪迴的業,你怎能離開六道?所以勸你念佛、念經,妄念就沒有了,念佛、念經是把妄念念掉,不造六道輪迴的業了,意思在此地。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5集) 1992/3

  

  經念熟了,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會想到經上的教訓,我這個念頭該不該動,我這個話該不該說,我這樁事情該不該做,你會常常想到阿彌陀佛的教訓,如說修行。這樣認真的修學,日久天長,你自然就改變了,凡夫的心、凡夫的習氣漸漸少了,阿彌陀佛這個習氣漸漸深了,與佛就接近了。經要不熟,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標準,為什麼?忘掉了,佛到底怎麼說,不曉得,這個不可以,所以經一定要念熟,熟才能夠「常隨佛學」。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5集) 1992/3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我們跟佛學。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又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讚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就在這部經上。阿彌陀佛是怎樣存心、怎樣發願、怎樣修行,對於宇宙人生怎樣的認識,統統在這部經上。只要我們自己的心願解行完全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就學到手了,學到家了。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第3集) 1990/7

  

  學其他宗派,經論很多,不容易學,要很長的時間。學阿彌陀佛容易!這一部經就夠了。所以學佛一定要找一個典型、找一個模樣,照著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使我們自己學得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第3集) 1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