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能全心全意去利益眾生?-第765集

  法語:

  如果遇到真正利益眾生的事情,還要想一想對我有沒有好處?值不值得做?該不該做?這個念頭一生就迷惑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第一個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夠;第二個是外緣不足,外緣就是聽經聞法的機會太少了。如果是常常薰習,久而久之就成種子;這個種子多了,產生力量,你遇到機會就能掌握,決定就不會捨棄。

  

  節錄:

  覺悟的人,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勸大家,決定沒有想控制別人,控制事、控制一切物,覺悟的人沒有這個念頭,當然更沒有這種行為。覺悟的人,決定沒有佔有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也不會有這個行為。

  早餐開示 1999/4/9

  

  為什麼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行為?因為他真正明瞭「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他明瞭、他清楚,所以他不會起一個惡念,不會有錯誤的行為,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跟法性相應,佛法裡面講稱性。稱性就是佛知佛見,稱性就是佛言佛行,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以這個功德莊嚴法界、莊嚴眾生,這叫諸佛菩薩。

  早餐開示 1999/4/9

  

  凡夫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肯幹,念念怎樣?如何自己利益,念念第一個念頭我自己得利益,保護自己。佛菩薩沒有,佛菩薩只要利益眾生,犧牲自己也歡喜、也樂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何況身外之物?只要叫眾生得真實利益,哪有不發大歡喜心的?這是佛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學佛一定要真幹,如果遇到真正利益眾生的事情,還要想一想對我有沒有好處?我值不值得做?我該不該做?這個念頭一生就迷惑了,剛才覺悟,立刻就迷了,這事我們看得太多了。

  早餐開示 1999/4/9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第一個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夠,不能說沒有,有,不夠。第二個是這一生當中外緣不足,外緣就是聽經聞法的機會太少了,沒有人教你,沒有人跟你講。如果是常常有人給你講,天天有人給你講,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就薰習成種;這是佛種,佛種就是覺悟的種子。這個種子多了,這個種子產生力量,你遇到機會你就能掌握,你決定就不會捨棄。

  早餐開示 1999/4/9

  

  眾生煩惱多,佛沒有煩惱,把煩惱放下,智慧就開了。現在人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他只有煩惱,他被煩惱充滿了,所以他沒有智慧。煩惱從哪裡生起來的?從我執生起來的,你看這個大家都有,執著身是我,從這兒生的。我,一切都要為到我,產生什麼?自私自利。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40集) 2013/6/2

  

  境界現前,第一個念頭不為眾生,第一個念頭為我,對我有沒有好處?對我有好處的我會幹,對我沒有好處,對別人有好處,不幹。佛教給我們,佛弟子要跟他一樣,修行第一樁事情把我放下,把眾生端起來。我看到的是眾生,沒看到我,兩個眼睛是往外看,不是回頭看的,長了眼睛叫你看眾生,不是看我的。看到眾生苦就想到自己苦,如何幫助他離苦。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40集) 2013/6/29

  

  輪迴心就是自私自利的心,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忘記自己的利益,諸位能不能體會得到?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堅固的我執。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你這種堅固的執著不能破,所以六道不能出去。哪一天把執著放下了,世出世間法再也不執著,輪迴就沒有了。所以起心動念為自己,你就脫離不了輪迴,這就叫輪迴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3集)

  

  我們今天要把念頭改過來,一切眾生是自己,起心動念要為一切眾生的利益去著想。什麼是真實利益?破迷開悟是真實利益,其他都不是真實利益。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行行要為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念頭一轉,把輪迴心轉成菩提心,生活行持當中都要給眾生做榜樣、做模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3集)

  

  佛菩薩天天跟我們講,我們有沒有去做?沒有去做。為什麼沒有去做?沒智慧,聽起來耳邊風。要怎麼辦我們才能夠做到?多聽就開智慧,所以長時間的薰修就非常重要。佛菩薩很慈悲,天天教導我們,時時為我們講經說法,讓我們有機會長時間不斷在薰習,我們要曉得佛的苦心與教學方法的善巧。聽久了,薰習久了,不知不覺智慧開了,就想去做,認真的去依教奉行,去學菩薩道、學菩薩行,菩薩道是學菩薩的存心。凡夫,中下根性的這些同修,在六道眾生裡頭佔絕大多數,中下根性的人,長時間不斷薰修會起作用,我們自己就是例子。

  地藏經玄義(第21集) 1998/12

  

  積功累德是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愈多功德愈大。幫助別人這裡頭最重要的不著相,絕不求人天的果報,完全迴向求生淨土,這個人是一等聰明人,這人是佛菩薩,這不是凡人。凡人自私自利,搞自己的名聞利養,把這個排在第一位,這是凡人;佛菩薩把利益眾生擺在第一位,沒有自己,這是真正成就無量功德。若不是長時間受大乘經教的薰習,我們怎麼會知道,怎麼會覺悟,怎麼會那麼樣痛痛快快捨掉?決定不求自己安樂,為什麼?這個世間很短促,貪圖這個世間的安樂,把極樂世界的安樂喪失掉了。極樂世界無量壽,那是真安樂。

  淨土大經科註(第435集) 2012/7/18

  

  今天我們展開經卷,經卷分量很大,你細細去讀誦,你會發現一樁事情,這部經上講,那部經上也講,佛常常講;甚至於同一部經前面講,當中也講,後面還講,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佛慈悲到極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如果不是不斷重複的薰修,怎麼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正解尚且不能,正確的理解都沒有法子。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06集) 2004/8/9

  

  所以古今中外大聖大賢他們教人都遵守一個法則,這個法則似乎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不是哪個發明的,哪個人想出來的,不是,自自然然,佛家講法爾如是,那就是薰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才能把它薰成種子,再薰修,這種子才能夠發芽,不斷的薰修,它才能夠長成,開花結果。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06集) 20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