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逸一定具足慈悲喜捨-第762集

  法語:

  不放逸一定具足慈悲喜捨,換句話說,一定具足布施、忍辱、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善根。慈悲喜捨和不放逸,這是得一切智的根本。不放逸是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要認真,不能隨便、馬虎。

  

  節錄:

  求無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法為根」,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大師跟我們講慈悲喜捨還要加上不放逸,不放逸就是精進。我們在經教裡面常常看到世尊常說,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933集) 2003/1/12

  

  世間善根有三,就是世間法,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三善根生的,就是講的無貪、無瞋、無痴;佛法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但是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換句話說,精進一定圓滿具足不貪、不瞋、不痴。用清涼大師在此地開示的話來說,不放逸一定具足慈悲喜捨。換句話說,一定具足布施、忍辱、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善根。菩薩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求無上正等正覺,根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你才曉得怎樣修學。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933集) 2003/1/12

  

  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慈悲喜捨跟不放逸(就是精進),這是得一切智的根本。我們如果要想求得一切智,諸位知道這個一切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中文翻譯是無上正等正覺,根在此地;在慈悲喜捨,在不放逸。他不用精進這兩個字,他用不放逸,用意都很深。不放逸是什麼?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要認真,不能隨便,不能馬虎;放逸是很隨便、很馬虎。用不放逸這個話來說,提醒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認真,不可以隨便。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933集) 2003/1/12

  

  放逸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懶散,懶惰、散亂,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縱然天天讀經、天天聽教,也不容易得真實利益。什麼原因?只是做形式,沒有實質,不是真的想修。真的想修的人,是真想改過自新,這種人是真修;沒有意思改過自新,天天在形式上做,做一生都沒有用處。那就是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遭什麼輪迴。這個道理你不能不懂,這樣的事實不能沒有警覺,沒有警覺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修行,我們這才了解,怎樣把輪迴心換成菩提心,這才是根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47集) 2003/11/16

  

  度眾生的願要發,為什麼?這是我們修行證果的動力,它在推動。學佛的人,對世間名利、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都捨棄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就是願力。世間人為什麼拚命去工作?有利可圖,有名位可得,他才拚命去幹。如果說你去工作,沒有利可得,沒有名可得,你還會去幹嗎?不幹了,人就懈怠懶惰了。

  地藏經玄義(第19集) 1998/12

  

  佛菩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都捨掉,為什麼還在拚命去幹?世間人看到說,這是傻瓜,這麼傻!殊不知他推動的動力是願力,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包括自己。之後才落實到三樁大事:第一樁是斷煩惱,第二樁是求學問,第三樁是轉凡成聖,這是佛法三個目標。「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轉惡為善,「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轉迷成悟,「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轉凡成聖。要達到這三個目標,除了願力這個大動力之外,還有什麼力量能夠推動?

  地藏經玄義(第19集) 1998/12

  

  你今天不能斷煩惱,抵不過煩惱習氣,你不肯學法門,懈怠懶散,都是沒有第一願。真正發這個第一願,你還敢不去做嗎?我們自己早一天成就,眾生就早一天離苦,早一天享福;我們自己遲一天成就,就是讓一切眾生多受一天罪。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可以懈怠、可以懶散、可以不幹,為一切眾生,你看芸芸眾生這麼苦,他們離苦得樂靠誰?靠發菩提心的這個人。

  地藏經玄義(第19集) 1998/12

  

  發心是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我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為一切眾生念的,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為眾生而去的。為什麼要去?因為自己現在沒有能力度化眾生,學問能力都不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求學,去充實自己,學成之後倒駕慈航再回過頭來度化眾生。可見得念佛求生淨土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64集) 1984/12

  

  為眾生,我們就要認真的念;為自己,懈怠還無所謂,個人的事情。我為眾生,我不念,眾生就多受一天苦難;我好好的念,眾生就提早一天得福報。這是一個莫大的力量,推動我們認真的念佛,認真的求生淨土。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放下萬緣,提起正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正念,就是正知正見、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64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