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面,從第五行第三小段看起。『入,即悟入,有解悟、證悟之分』,究竟什麼是悟?佛門裡常講的開悟,開悟有大悟、小悟、徹悟。在此地把開悟分成兩類:一類是解悟,一類是證悟。證悟才有真實的受用,證悟也就是俗話常講的「證果」,或者是「證道」,就是得道證果了。果有很多,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果位的名稱。究竟證果是證哪一個果位?這部經是大乘經,即使初信位也很了不起。為什麼?大乘初信就是「三不退」裡的「位不退」,從這一天開始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一定成佛,所以即使是最低的位次也非常難得。

  解悟不是真實的功夫,只是在理論上明白了,沒入這個境界,所以得不到真實的受用;換句話說,依舊還是隨業流轉,生死輪迴。解與證差別在哪裡?我們一定要曉得。解只有理論,沒有修行;換句話說,煩惱沒有斷,執著沒破,這是屬於解悟。如果是證悟,一定是斷煩惱、破二執,他真正超越了。這是解悟與證悟的差別。

  『本經三漸次至十信位,解入也』,「三漸次」,第一個是「修習」,修行的修,學習的習。把一切助長惡緣的都要捨離,這是對初學的人來說。因為初學的人不免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不好的環境要離開。

  從前道場都建立在深山,人跡罕到之處。諸位到大陸觀光旅遊的機會愈來愈多,大陸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現在交通便捷,車子可以上去。從前沒有車輛上山,從山下走到山上要兩、三天,因此道場沒有遊客,誰會跑到那裡面去?現在情況不同了。從前為什麼建立在人跡不到的地方?與世俗距離愈遠愈好,不受其染污,幫助你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道,心地清淨才有入處。哪裡像現在!

  昨天與諸位說《楞嚴經》舉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見到的五辛。這五辛性質不好,會影響我們情緒,所以要捨離。像這些道理,不但佛清楚,外教也懂得。

  抗戰剛剛勝利,我在南京念書。那時我在基督教的教堂裡兩年,在回教教堂裡有一年,所以我對他們相當了解。回教徒的生活很講求,他雖然吃肉,許多肉他不吃。大家曉得他不吃豬肉、不吃狗肉,還有許多動物肉他們都不吃。他們吃最多的是牛肉、羊肉。為什麼?實在講與佛家講保護善良的性情有關係。他們懂得選擇,認為狗容易瘋狂,性質不好;豬懶惰,豬肉吃多了人就有懶惰的氣氛,會受牠的影響。牛羊勤快。他們講得滿有道理的。由此可知,凡是性情不好的動物,他們都不吃。我對於伊斯蘭的教義很欣賞,它比基督教所講的合理;同時它非常注重倫理,這個很難得。

  佛法說的,不但是動物性質有妨害的不吃,連蔬菜裡面對於我們生理上有不好影響的也不吃,所以佛法在飲食選擇方面非常到家,選擇得很好,這是對初學的人來說的。假如諸位讀了《華嚴經》,《華嚴經》的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不都有障礙了?事事無礙是高階層,到你修行真正得到定功,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就沒有妨礙,佛就不會禁止。這許多禁忌都是對初學人來說的,初學人一定要遵守。大菩薩們沒有禁忌,你也學他,就完了。大菩薩心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有分別、有執著,有喜怒哀樂,就決定墮落。所以理我們知道,事決定不能學。

  三漸次的第二是「真修」,可見前面第一條是防範修學的障礙,一切不好的影響我們要防止要遠離。其次就是真修,從哪裡下手?從持戒下手。為什麼要從持戒下手?持戒是正修、是真修。諸位要知道,修就是修正,把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這是修行。哪些是病?「殺盜淫妄」是病。你為什麼生生世世在世間輪迴?為什麼日子過得這麼苦?這麼艱難?追究原因,過失都在「殺盜淫妄」。不但「殺盜淫妄」的事不能做,念頭都不能有。你有念頭存在,念佛都不能往生,何況修別的?

  《楞嚴經》裡面有一段很長的經文,在《楞嚴經》第六卷的末後「清淨明誨章」,這一章經文相當長,就是教我們真修。《楞嚴經》上佛完全講真話,不是其他一般大乘經講的方便話。方便話就是你還沒有心想出三界,佛給你講的就比較方便。如果真正發心要出三界、了生死、脫輪迴,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與你講真的。真的是「殺盜淫妄」念頭都不能有,有這個念頭,你就不能往生。所以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哪些人往生?這些惡的念頭都斷掉了,這個人往生。這些念頭還存在一點點,他就不能往生。佛念得再好,這是繩索,把你綑綁在這個地方。經上不是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條根沒斷,你就去不了。你必須把根都斷掉才能往生。戒律的作用就是斷根。不但事上沒有,念頭也不生,這種人諸佛菩薩都讚歎。他永脫輪迴,往生淨土的條件都具足了,他這一生一定成就。所以要曉得「殺盜淫妄」這四重戒,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本。要把這四重戒去掉,才是真修。

  第三是「正見」,真修之後再把功夫往上提升一層,用定力、用智慧的力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樣真正修行的人,就能證入。

  所以這種「三漸次」是解悟之後用的功夫。有這種功夫,他的境界向上提升,他就證悟了。三漸次到十信位,這是解入。由十信位更進一步就入初住。『住、行、向、地、等、妙,證入也』,這些位次前面都介紹過。由此可知,參禪可以得定,不能明心見性。我們現在曉得,原因在哪裡?「殺盜淫妄」的念頭沒斷。事沒有了,戒律上非常清淨,身戒很清淨,心戒不清淨,所以他可以得定,不能開悟。念佛不能得一心不亂,毛病也出在這個地方。學密念咒的,不能做到三密相應,還是出在此地。佛告訴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才真正知道戒學在整個佛法中是如何重要。

  所以在家同修,感覺到生活很無聊,學佛來調劑,那就無所謂,你愛怎麼學,就怎麼學。到佛門來玩的,念佛消遣。如果真的想了生死、出三界,你就得認真幹,五戒十善要認真去做,不能含糊。你的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五戒十善做不到,就是古人諷刺的話,「喊破喉嚨也枉然」!五戒十善真正做到了,一天念十聲佛號就管用,十念法決定得生。

  可見修行不在形式,在真實的功夫,要真正捨離。你捨的愈多,你修學的位次愈高。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捨掉了,就證到初信位。見思煩惱捨盡,再破一品無明,無明煩惱也要捨掉,你就入初住。入初住就是證悟、證果了,證什麼果位?法身大士,證得法身。所以此地證悟的標準是證得法身,也就是禪家講的見性。沒有見性之前,都是解悟。

  大乘菩薩法的修行,雖然方法很多,可是歸納起來,它的中心就是六度裡面的第一個「布施」,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是布施。布施是什麼?捨,放下。布施就是教你捨,教你放下。六波羅蜜都是布施。布施裡面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若把六度歸納,只有一度,就是布施。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捨,捨得乾乾淨淨,你就圓滿證入。

  今天下午,有兩位居士來看我,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他說他聽我講經的錄音帶,所以到這邊來看我。告訴我,他有病,而且相當嚴重,問我怎麼辦?到底是念佛好、還是念經好?念《地藏經》好,還是念《無量壽經》好?還是念觀音菩薩好?另一位同修陪他一道來的。他說他常常想著他的病,他的病就很難好。為什麼?他常常想病、念病,即使沒病,念病人也會生病。為什麼不念佛?要去念病?我給諸位講一個例子。

  去年年初,我在加拿大溫哥華講經。溫哥華有一位居士得了胃癌,醫生放棄治療,認為他活不長久,頂多三、四個月的壽命,不可能超過六個月。他是佛教徒,聽到醫生的話,回家就老實念佛,一心求生淨土。這是對的,專念佛、不念病。過了六個月,他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氣色也好了。人家都覺得奇怪,到醫院再檢查,胃癌沒有了,醫生非常驚奇。他每一次見到我就頂禮,我說:「你不要這麼客氣。」他說:「我去年差一點連命都沒有了,現在我見到法師一定要頂禮。」就告訴我這個原因。

  他怎麼會好的?他心裡沒有病,只有佛。他不念病,病自然就沒有了。天天念佛,他身體健康,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你得了癌症時,你天天想這個不得了,當然沒幾天就完了。病上再加病,天天念病,那還得了?沒病的人,念病也會生病;有病的人念病,病更加重。

  那是個好榜樣,他有病,不管它、不理它,專念佛,不念病,病就沒有了。世間人懂這個道理的人很少。這就是教你把佛號提起來,病布施掉,放下就對了。所以佛法給我們講的非常有道理,你能信,當下就得好處、就得利益。年歲大了,不要常常想到老,天天念老,他怎麼不老?加速度的老化。不要念病、不要念苦,你自然健康快樂。中國俗話講:「返老還童。」是真的,這不難。懂得佛法,的確不難做到。你要曉得理論,要知道怎樣修,非常非常重要。

  菩薩五十二個階位,『有淺深地位不等』,從哪裡說起?還是從你放下的程度不等。

  『小聖悟生空,破人我執,亦是證入生忍也。』小聖是小乘阿羅漢,他明白、覺悟了,他知道「我」是空的、「我」不可得。「我」既然不可得了,「我所有的」當然更是假的,不是真的,他從這裡開悟,所以破人我執。我執雖然破了,法執沒破,所以證得的是小乘的果位,也可以說小乘的無生忍。大乘無生忍是一切法不生不滅,初住以上才證得的階級。

  在念佛人來說,解悟是事一心不亂,證悟是理一心不亂。念佛法門的殊勝,正像菩薩所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心開是證悟,好處在此地。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能成功。由事念自自然然念到理念,由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念到理一心不亂,是這個法門最殊勝之處,這是大乘一般通途的講法。

  疏鈔【四、仁王經云。無生法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謂以真正淨念。除滅邪妄濁想。內想不起。外境自寂。內外法空。一切無生。得無生忍。又無生忍。亦名無滅忍。無住忍。】

  《仁王經》是大乘般若宗的經典,也是般若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在台灣這些年來,每一年佛教會都舉行仁王法會,依照《仁王經》的方法來修行,為國家祈福。這個作法很好,但是我們細心觀察,完全照儀規形式來做;換句話說,只有外表沒有實際的內容,所以效果就不大。

  仔細去研究《仁王經》,《仁王經》在國家有災難時,舉行仁王法會,確實能救護災難嗎?真能救護,仁王法會是救國的法會。它的內容是什麼?團結全國上下一條心,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建立團結的共識,那個效果太大了。這才是仁王法會的真正內容。不是請一百個法師,照這部經一天念一部,念七部時,佛菩薩護法鬼神就保護這個地區,沒這回事。一定要照經典上所講的方法去修行。換句話說,教我們斷惡修善,團結一致,建立共識,凝聚力量,來轉移危機,是這個意思,一定要明瞭。

  因為《仁王經》的性質是救難,所以對於菩薩的位次就不像一般大乘經上所講的「住、行、向、地」,它把菩薩都定作「忍」。由此可知,在救災難時,忍辱是第一個重要。人能忍,頭腦就清淨,辨別事情就清楚。為什麼?他心不亂,不會有火爆的脾氣,很冷靜。所以把菩薩五十一個位次都用「忍」來定位。很有道理。

  無生忍的菩薩,位次就高。七地遠行地的菩薩是下品的無生忍;不動地是八地菩薩,中品的無生忍;觀慧是九地菩薩,上品無生忍。所以《仁王經》無生法忍的地位,非常之高,與佛很近。無生忍再上面,就是寂滅忍。下品是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就是佛。

  仔細想《仁王經》上,世尊為什麼把所有菩薩都定在「忍」?災難是動亂,大家的心都能忍、都能不動,這個動亂立刻就平息,社會立刻就安定,和平就出現。彼此不能忍讓,就不得了,動亂必定會擴大,會帶來很多的災難、危機。所以愈是在動亂時,心要愈清淨,愈要能忍,愈要有定。仁王法會是教這個。這是說《仁王經》上無生法忍要求的更高更嚴格。

  『謂以真正淨念,除滅邪妄濁想』,真正淨念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用是「正思惟」,是「淨念」。它的作用是能消除邪知邪見,邪知見就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邪是錯誤,妄是虛妄不實;換句話說,是錯誤的幻想。濁是污染,心地的污染,思想、見解、精神的污染,都包括在裡面。唯有淨念、清淨心、正思惟,才能把這些病根消除。

  『內想不起,外境自寂』,功夫要從裡面做起,從心性裡面做起,所以佛法稱之為內學。佛法修行從自己心性修起。我們今天修行,說實在沒有抓到要領,不知道從哪裡下手。經論讀得很多,聽得很多,還是照樣找不到下手處,這是我們修行不得力的主要因素。從什麼地方下手,才是真的?從「真誠」下手就對了。怎樣才是真誠?再說的簡單明白一點,從「不妄語」下手。不妄語就真誠,從「不說是非」下手,這是真修行。六祖大師在《壇經》上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天天念佛,天天修行,還天天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功夫怎麼可能會得力?才修一點,口業就全漏光了。修的沒有漏的多,所以你一生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所以真正修行人,第一個不妄語,第二個不說是非,從這個地方下手。這是講最初方便,我們的心才清淨。外面的是非善惡與我都不相干,我擺在心上幹什麼?心上、口上都不能有這些東西,要求心清淨。《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標明了,我們修淨土的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而不迷。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學,就是戒定慧,清淨是戒學,就是戒律,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所以戒定慧三學具足。也是三皈顯示修行的三大綱領,我們稱為三寶,自性三寶,清淨是僧寶,僧寶的意思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三寶三學都具足,我們學的是這個,這是佛法,這是正法;違背了都是邪法,不是佛法。所以佛法首先求內心的清淨,寂就是清淨的意思。

  『內外法空』,「空」是講你不執著,內外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裡。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空。內外法空,你的心才真正清淨。雖然一天到晚念這一句佛號,佛號不間斷,但是決定不執著。如果你執著,你心裡還有一個「阿彌陀佛」,沒空。念是事念,念得再好,你得事一心。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也不在意,也不執著,你所證得的是理一心不亂,就不一樣。

  理一心不亂,念不念?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一句佛號不中斷。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沒有念?沒念。怎麼沒念?我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無念。無念與有念是一樁事。不是說無念就不念了,那就錯了。無念還念個不停,雖念個不停,他真的無念,他沒有執著。有執著就有念。我今天念了一萬聲佛號,我今天念了三萬聲佛號,有執著,他是「念而有念」。念得不執著的,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真功夫,是「內外法空」。

  『一切無生』,到這個境界就是七地菩薩以上,真的證得無生法忍。這一樁事說出來了,我們能不能做到?做不到。我們還是老老實實有念,不要學無念,學有念好。我們只要用有念的方法,念到功夫成片,真正能往生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把我們一下子就提升到無念。這個境界不怕自己證不到,見到阿彌陀佛就證到了。所以古人常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就入了這個境界。這時你所得的無生忍,與《仁王經》上所講的標準相同。

  『又無生忍,亦名無滅忍,無住忍』,特別寫在這個地方,諸位同修將來在大乘經論或者祖師的註解裡面,看到有「無滅忍、無住忍」,就曉得它就是「無生法忍」,意思是相同的。無生,當然就無滅。所以你說無生忍也行,說無滅忍也行。無生無滅當然就無住,有住就有生滅,無住才真正無生無滅。

  疏鈔【五、華嚴云。無生忍者。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少法滅。無生。無來。離欲。無作。無願。空(理)也。無滅。無盡。無去。不空(事)也。離垢。無別。無處。寂靜。無住。空不空(用中)也。空。不空。是理事實相。貴在用中也。】

  末後這一段引用《華嚴經》上說的。『華嚴云:無生忍者,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少法滅』,這是說明無生法忍的境界。果然入這個境界,你觀察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才是入無生忍。如果看到一切法還有生有滅,你沒有到這個境界。為什麼你看一切法還有生有滅,你是用生滅心看的。什麼是生滅心?念頭,我們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以生滅念頭來看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有生有滅。所以佛教我們捨,捨到最後把生滅的念頭都捨掉。念頭捨掉了,真心現前,真心是不生不滅的。念頭是意識心、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不生不滅,《楞嚴經》上講「常住真心」。所以佛與大菩薩用真心,真心看萬物,一切萬物不生不滅,萬物的真相才看到,我們常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妄相,不是真相,真相不生不滅。

  下面這個解釋,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無生、無來、離欲、無作、無願,空(理)也』,從理上說的,都是空也。說『無滅、無盡、無去,不空(事)也』,這是不空,從事上講的。『離垢、無別、無處、寂靜、無住,空不空(用中)也』,這是空不空,從中道上講的。中是作用,所以諸佛菩薩用中,就得大自在。我們凡夫不同,凡夫著有,偏在一邊;二乘人阿羅漢、辟支佛執著空,他知道有是假的,所以執著空,也偏在一邊,都不是究竟圓滿。諸佛菩薩用中道,既不偏有,也不偏空,空有兩邊都不著,就得大自在。

  『空、不空,是理事實相,貴在用中也』,實相是真相,理上的真相、事上的真相,貴在用中,會用中的這個人真有智慧。不但佛法講用中,中國儒家也講用中,《四書》裡面有《中庸》,就是提倡用中。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疏鈔【一、此界。五濁惡苦世界也。淨土。彌陀極樂國也。】

  「此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五濁惡世,不曉得諸位同修有什麼感受?我早年念到這個經,感覺得釋迦牟尼佛說話太過分一點,沒這麼嚴重。但是現在看這個社會,無論到世界哪個地區去看一下,感覺到佛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他在三千年前,實在是把我們今天社會狀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佛不能不佩服。

  現在社會濁惡完全在表面,任何一個人都看得清楚。從前的惡人表面還裝著善,所以說是「偽君子」,你還看不出他的惡,不容易看出。現在都在表面上,誰都看得見,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決定不是一個好現象。我們一定要認清楚,一定要明瞭,在這種環境裡要加速度的求清淨心,要認真的斷惡修善,求生淨土。淨土是彌陀極樂世界。

  疏鈔【二、攝。加持。接引也。歸。回歸也。此界的是旅居。淨土的是家鄉。念佛人現前蒙菩薩以大勢力加持。令念不退。臨終以願力接引。令得往生。】

  『攝』是接引的意思,幫助的意思,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住在我們這個世界,幫助真正念佛人往生淨土。換句話說,這兩大菩薩住在我們世界幫助我們,就好比阿彌陀佛國派到這個世界的大使,觀音勢至是西方極樂世界住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代表,你只要找到他,你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問題,簽證很容易拿到。攝是加持的意思,是接引的意思。『歸』是回歸。

  念佛人要求生淨土,首先要建立這一個觀念。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是旅館。旅館裡面所有一切設施都不是我的,我住兩天就走了,要有這樣的一個心態,對於這個地方沒有絲毫的留戀,沒有絲毫的牽掛。在這裡玩得很舒服、很自在,過幾天就走了。不可以把這個地方當作家,那就錯了。家是枷鎖,枷鎖一上,你就不自由。

  我們照相印了很多開元寺裡的醒世圖,諸位仔細去看什麼叫家,確確實實就是那個樣子,一點都不錯,苦不堪言,是自找苦吃。結婚,頭昏了才會結婚,頭要不昏他就不會結,不會幹這種傻事。只有頭昏的人,他才會幹這種傻事,苦不堪言。所以這個觀念要建立,家鄉在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人現前蒙菩薩以大勢力加持,令念不退』,你真正念佛,菩薩會以威神加持你。『令念不退』,你的念力不會退轉。當然也要自己真正用功,才能得到佛菩薩加持。『臨終以願力接引,令得往生』,臨命終時,時候到了,佛來接引你,菩薩來幫助你,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我們對於自在往生的人很羨慕、很嚮往,我們能不能得到?今天還有同修來跟我說,他學佛多年,看到許多高僧大德,真正有修有學的人,死時都生病、躺在那裡,迷惑不清走的。他很懷疑,為什麼這些高僧大德、有修行的人死時不能很自在,不是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走?他來問我原因。往往在家人能做到,為什麼出家人做不到?他問得很好。

  修行裡有真修、有裝模作樣的修。外表示現修,裡面還是貪瞋痴慢、是非人我,他走的就不自在,就不好看了。為什麼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在家人發心修行是真修,確實是有一些出家人修行裝模作樣,給信徒看的。目的在你們恭敬我、供養我。這個目的,將來哪有不墮三途的道理!他勸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往三途裡走。你要問他:「為什麼這樣做?」說老實話,他不信佛法。我給諸位講真話。

  我一九六一年受戒,受完戒之後到台中去拜老師謝戒。見到李老師,李老師頭一句話對我講:「你要信佛!」當時我學佛已經九年,也出家了,講經兩年。「你要信佛!」,給我當頭一棒。然後細細給我解釋,他說信佛不容易,有很多出了家、當了老和尚,當了一輩子都不信,所以信多難。什麼是信?佛所講的教學,你都做到了,才是信。你做不到,那是不信。這種開示是因為我們關係非常密切,他對別人不講的,對別人講時得罪人。對我們特別關愛,處處保護,給我們講真實話。

  所以在家人真相信。出家人所謂「裨販如來」,騙取在家信徒的恭敬供養,這個可怕。所以出家人墮落地獄得很多,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沒有說在家人多,是僧道多。所以你何必要出家?我都是講的真話。說到修行、成就,在家一樣成就,只要你真修,這不是出家的理由。出家真正的理由是弘法利生、報佛恩,這才是正當的理由。可是出家是危險的道路,險道,險在恭敬供養很現實,立刻就來了。本來沒有貪心,一看到,貪心起來就增長了。所以剛剛發心出家時,好心、菩薩心、成佛的心。過幾天心會變,這不是真的。一看到名聞利養都來了,心立刻變了,問題就出來了。所以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要用真心去修行,我們才會有成就、才會有結果。

  一生中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開經偈裡講:「百千萬劫難遭遇。」你要遇到淨宗法門,不止百千萬劫,太難遇到了。遇到其他的法門,你一生未必能超越輪迴,你不一定能出得去。說實在話,十之八九出不去。遇到這個法門,只要你認真修行,「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掉。你不能去,必定有不能去的原因。一定是你放不下,你沒有真正依教修行。所以過失不在佛,不在經,過失在你自己。你錯會了佛的意思、曲解了佛的意思,所以你這一生沒有成功。

  疏鈔【三、有五法門。見五土佛。〈一〉憶想外境念佛。生變化土。見化身佛。〈二〉攝境歸心念佛。生劣受用土。見劣受用身佛。〈三〉心境互融念佛。生勝受用土。見勝受用身佛。〈四〉心境雙泯念佛。生法性土。見法性身佛。〈五〉圓融無盡念佛。生法界無障礙土。見法界無障礙佛。】

  『有五法門,見五土佛』,古大德有這一個說法,我也把它節錄在此地,提供大家參考。修行就要像善導大師說的,我們一定要依佛所講的。菩薩所說的如果與佛講的不一樣,我們都不聽,一定要聽佛的話。聽哪一尊佛的話?我們修淨土,一定要聽阿彌陀佛的話;其他的佛講的話與阿彌陀佛不一樣,我也不聽,這就對了,你往生才真正有把握、才真正靠得住。諸佛菩薩尚且如此,其他人與我們講這個、講那個,怎麼會動搖?決定不會動搖,你信心清淨,決定得生。這一段我把它念一念。

  第一種『憶想外境念佛,生變化土,見化身佛』,把心外心內分得很清楚,有分別有執著。我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距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國土。你常常有這種分別執著,這樣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當然事一心不亂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得不到,因為你有分別妄想,不能得理一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見變化佛,見化身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第二種『攝境歸心念佛』,這個功夫比前面要高一等,他曉得境界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心境一如。雖然還沒到一如時,可是分別執著的念頭不強,不那麼樣的去執著、去分別。『生劣受用土,見劣受用身佛』,這就是方便有餘土,還是見的應化身,應化的身相比前面一種殊勝。

  第三種『心境互融念佛,生勝受用土,見勝受用身佛。』這就有一點接近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見到佛的報身,報身佛。

  第四種『心境雙泯念佛』,心境的念頭也沒有了,心地到真正清淨了,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常寂光淨土。這是『生法性土,見法性身佛』,見到法身佛。

  第五種『圓融無盡念佛』,這是念佛最高的境界。『生法界無障礙土,見法界無障礙佛』,這個境界裡面一見一切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都見到。

  雖然有這麼一個說法,人家提起來,我們也聽說過。可是我們一定要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有沒有這個意思?有。雖有,它是圓融的。淨土確實有四土九品,但是在西方世界的四土九品是平等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見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彌陀的化身就是報身,就是法身。三身一體,無二無別。所以見化身就是見法身,見法身也就是見應化身,它與其他世界不相同。生變化土就是生實報土、常寂光土,因為它四土是平等的。不像其他世界,四土是有隔礙的,不在一起;三種佛也不是一個境界,所以絕對不是說,一生一切生,不是的。西方淨土特別,我們要知道,他說的並沒有錯,可是你若執著這個境界就錯了。因為西方境界是圓融的,你要能合起來看。這五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個裡面包含其餘四個,那就是西方境界,一點都不錯。不能把它分開來看,要合起來看,一就是五,五就是一。

  疏鈔【四、具信願行三資糧。聞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淨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依佛為境。心。願。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

  此處把念佛人的標準說出來了,大勢至菩薩要接引的、要歡迎的是念佛人。我們合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不是他接引的對象?我們自己以為是對象,是念佛人,其實未必,要看我們與他的標準相不相符。他的標準,所有淨土經論裡面都是這種說法,可見這個標準不是假造的,一定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註解裡,就把《阿彌陀經》分成「信願行」三分,可見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

  「資糧」,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條件,要具備三個條件。信,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六種信,第一個要信自,第二個信他,第三個信事,第四個信理,第五個信因,第六個信果。「自他、事理、因果」完全沒有懷疑,這才是信。

  念佛人、修淨土的人,《要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印光大師說得好,即使佛再來到我們世間給《阿彌陀經》做註解,也不會比《要解》做得更好,印光大師把蕅益大師捧到最高處、捧到顛峰。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於蕅益大師這樣的奉承,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印光大師的身分暴露了,我們曉得他是大勢至菩薩。所以這是佛親自來給我們註解《阿彌陀經》,這部經典非常重要。

  淨宗學會雖然依「五經一論」,其中最重要的三部經:《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三部經是我們必修的,你從這些地方才真正了解「信願行」的重要性。「聞思修」三慧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具足三慧、三資糧,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是楞嚴會上標準的念佛人。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理論上的依靠,五經或者是三經。三經就是指《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們理論上的依據。在行門上,一個念佛人現在還沒到極樂世界去,身體還在世界上,在這個世界必須跟這個世界人相處,我們要用什麼態度與他們相處?

  我們提了六個科目。第一個是『五德』,五德不是佛說的,是孔夫子教導我們的。《論語》裡學生對老師的稱讚,老師有五德:溫、良、恭、儉、讓。我們學佛要以這個為基礎,這是作人。人都做不好,還想成佛?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可能!阿彌陀佛歡迎你,但是與諸上善人格格不入,自然就不能合群。一定先要修五德。

  下面五科是佛法,佛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三福』,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成佛是「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二」是福報、智慧,所以成佛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因此,學佛第一個要修福,沒有福不能學佛,沒有福你處處都有障礙,可見修福非常重要。

  「三福」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說的,是一切大乘修學的基礎。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教給我們怎麼修法。第一是人天福報,再往上是二乘福報。第二是二乘的福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真正佛法。真正佛法,我們修「覺、正、淨」自性三寶,「佛法僧」三寶是皈依處。我們要知道學佛的人修什麼?修「覺、正、淨」,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我們就修這個。「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最低限度是五戒。前面第一條裡修十善業,所以五戒十善一定要認真去把它做到,沒有這個基礎,你就不要談往生了。佛可以念,念了種善根,要想往生不太容易。所以一定要具足五戒十善。第三是大乘菩薩的福報,「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福。「深信因果」,我講過很多次,這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換句話說,相信淨土,念佛往生成佛的因果,專門指這個。這是三福。

  「三福」是自己修行真實的基礎,「六和」是處眾。我們與大眾相處,佛教給我們六條戒律,六個原則。第一個「見和同解」,就是今天講的要有共識,我們在這個團體工作,我們的想法、看法都一樣。第二個「戒和同修」,戒是生活規範、要守規矩。大家在一起一定有規約,這個規矩人人遵守,就是守法。其次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六個條件是佛教給我們怎樣與大眾相處。

  下面『三學』是大小乘都必須要修學的佛法,『六度』是菩薩行,『十願』是普賢菩薩的大行。我們依這六個科目,以這個標準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守。

  『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依佛為境』,境是境界。以佛為境界,就是以佛為標準、為典型。我們的『心、願、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這才是真正念佛,這個人一定往生,決定會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