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段經文是說法的第二段,內容是給我們講「行樹演法」。前面一段說的是眾鳥,是有情的。這一段是說無情的,這就是佛法裡常說的「六塵說法」。在極樂世界這個現象非常的明顯,每一個人都很容易感觸得到,而得到聞法的利益。其實,六塵說法在我們這個世間也不例外,問題是一般的大眾根性閉塞,所謂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根性聰利的人,他能夠覺察得到。像佛在經典上說的,跟我們歷史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這些事情也不少,也時有所聞。像蘇東坡遊覽廬山的時候,那是個聰明人,他的觀感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他聽流水的聲音,瀑布流水的聲音,他在詩句裡面寫著:「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這種句子我們一般聽起來,是很有一點禪味的,這就是對於無情他的領受。這是少數根性利的,聰明人對於大自然種種的聲色,能夠令他開悟,他見色聞聲,他都有感悟。在禪宗大德裡面,有這樣開悟的人,有!但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情形跟這個不一樣,它確實音聲裡面流露出來的是講經說法,它真的是這樣的。甚至於我們心裡面有疑問、有疑惑,自然的這些無情的眾生就能幫助我們解答問題。感應道交在西方世界,用我們的話來說,是非常的敏感。在我們這個地方顯的是很遲鈍,在西方世界非常敏感。因此,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答,而且都是純正,決定沒有錯誤的說法。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就知道我剛才講的感應非常的靈敏。

  要解【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指植物、礦物,是無情的,它沒有感情,沒有情識。動物都是有情的,動物是有感受的。情與無情,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一切萬物。有情就是所有一切動物,佛說都有佛性,有情的眾生有佛性,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清楚。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不是佛性外面還有一個法性,是一個性。一個性,為什麼兩個稱呼?因為有情跟無情不一樣,這一點差別,其實是一個性。既然有情眾生能成佛,他有佛性當然能成佛;無情的眾生,法性就是佛性,所以無情眾生也成佛。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成佛,就是圓滿成就一切種智。除了大乘佛法之外,從來沒有聽說這個說法,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情與無情同一體。

  有情眾生成佛,我們聽說過,過去有不少佛成佛了。現在呢?佛跟我們講的,此界他方也有不少現在的佛,阿彌陀佛就是現在佛,並沒有入般涅槃。未來呢?經上給我們說,這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想想也很有道理。無情成佛,沒聽說過,什麼時候聽說樹木花草成佛了?什麼時候聽說桌椅板凳成佛了?這沒聽說過。實在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有情成佛,無情就連帶成佛了,是這麼個道理。禪家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佛性,也見了法性,因為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見性叫成佛。我們迷的時候,所見的是色相,沒有見到性,見到相;覺悟的人,他在相裡面就見到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說得非常正確。西方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如果這個法,將這個性明顯的顯示出來,令一切眾生一接觸就明心見性,這個法才叫妙;不能叫人見性的,這個法就不妙了。

  底下這兩句是妙法的內容,『四教道品,無量法門』,統統都包括了。「四教」是天台宗所判的藏、通、別、圓;「道品」,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佛法的總歸納,歸納成三十七類,三十七展開就是一切法,無量法門。道品跟底下講的法門,一個是解,一個是行。道品所講的是理論、是道理;法門裡面教給人的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行經。佛經,古德也把它分為四大類,「教、理、行、果」。無量法門是講的行經,教我們怎樣修行。

  『同時演說』,這個真的是妙;『隨類各解』。同時演說,「演」是表演,換句話說,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這是演;「說」是言說,為我們說明。同時,這個就奇妙了!譬如我們兩個人,我想聽《華嚴經》,你想聽《法華經》,我所聽到真的是《華嚴》,你聽到的是《法華》,這個妙不可言,這叫「同時宣說,隨類各解」。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的經論法門,你想學什麼,一切時、一切處,情與無情都給你宣講;不但有宣講,還帶表演。表演就像《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不但教給善財童子,你看他生活行為,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把經典裡面的理論、境界,統統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叫表演。可見得,這個經不是在一本書上,經要是在書本上,這個東西是死的。經在我們的生活上,能夠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教訓、境界,統統變成生活行為,所以他注重行、注重果,果就是享受。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說的,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那是屬於果。如果我們的修學得不到結果,那這個東西全變成玄學。佛法不是玄學,它不是落空的。佛法確確實實帶給我們,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教你正確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對於一切萬法決定不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人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幸福?

  『能令聞者念三寶也』,念三寶就是得真實的受用。念,諸位要記住,不是口頭上念,大家讀了這一句,千萬不要發生誤會,我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三寶,那就錯了。這個「念」是今心,現在這個心就是的。「三寶」是覺、正、淨。現在的心就是覺正淨,這叫念三寶。我們現前這個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全體顯露,不迷、不邪、不染,這叫念三寶,這是果德,這是果。

  『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這個地方講到四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普遍的布施,從這個地方所獲得的好處。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也是我們學佛人,第一要明白的是因緣果報,這是真理。「因」加上「緣」,就變成果。我們一般人只希望得好的果報,他不知道修因,不曉得修緣,果報怎麼會得到?天天在打妄想,不會得到果報。富貴是果報,人人都想得到,這個世間人第一個就想得富貴,富貴的因是什麼,緣是什麼?不知道;沒有因,沒有緣,哪來的果。因,一切善果之因,總而言之,都是叫布施,因跟緣都是布施。以財布施,你得的果報是財富。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世間發大財的人,事業上有大成就的人,過去生中種的因,過去生中修的布施是因,這一生所修的屬於緣。過去生中雖修,這一生不修也得不到果報。為什麼?種子雖然有,當中沒有助緣,它也不能夠開花結果。過去生中造的惡因,如果這一生不造惡,他也不會受惡報;惡的因有,惡的緣沒有。過去造惡,現在又要作惡,後頭就有惡報等著他,一個道理。所以佛跟我們講,財富是財布施得來的,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得來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得來的。你要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門裡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一定要懂得求的理論、求的方法,不懂理論與方法,盲修瞎練,那是得不到的。

  此地也是給我們講的原則。悉檀是普遍的布施,布施的對象是一切眾生。阿彌陀佛建造的西方極樂世界,使每一個人生到那個地方,一切受用自然具足,這是阿彌陀佛的財布施。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到那個地方去的,享受是平等的,享受跟佛完全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是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的,它是平等世界,諸位讀《無量壽經》就明白了。財布施,普遍!這個地方六塵說法,法布施也遍,也是平等普遍的。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念佛往生的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屬於無畏布施。這樣我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西方世界那樣的富足、圓滿的智慧、人人是無量的壽命,因為他們「財、法、無畏」這三種布施都達到圓滿,所以它果報圓滿。

  這些事情,在過去我們從來沒聽說過,從來也沒有見過,這一下在西方世界見到了。『凡夫創聞』,創聞是初見,創是創舉,從來沒有見過、沒有聽過,現在見到、聽到了,完全是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大踊遍身,是歡喜益』。大踊是歡喜,歡喜到極處,不知不覺手舞足蹈,這就是歡喜的樣子,這是歡喜益。換句話說,在沒有到西方世界,我們是聽說,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親自見到。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要認真去學習,不要怕布施。中國人在生活習慣裡面,許多術語都是出自於佛經,譬如我們平常講「捨得」,這個話也是出在佛經上。你能不能捨得?捨是因,得是果,你能捨就有得;換句話說,你不捨,就不會得,就得不到。布施就是捨,應該要捨。捨財就得財,捨法就得聰明智慧,一定要知道。我們用歡喜心、用真誠的心去施捨,去幫助別人,不必等人家來要,主動的去幫助別人,這個果報不可思議。

  『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三寶的氣分,這是說一體三寶、自性三寶,就是覺正淨。心裡面念念覺悟,正知正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思想見解純正,沒有錯誤,想法看法正確,與事實完全相應,身心清淨,這就是菩提心,「必能發菩提心」,這個實在講就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這是生善益。菩提心,這個覺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最大的覺悟,是把我們這個世界現實真正看清楚,真正看明白了。這個世界是什麼?佛把這個真相為我們說出,「苦空無常」,這是真的。如果你不覺悟的話,你這個苦空無常沒完沒了,你不能夠脫離,你不但這一生要受,生生世世你都要受,而且一世比一世苦。這是你第一個真正覺悟。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完全不一樣,不覺悟的人迷在這個境界裡頭,所以他搞生死輪迴;覺悟的人,他會想辦法超越,苦空無常我如何能夠把它擺脫掉,那就是真正覺悟的人。

  覺悟的人叫修道,道是道路,脫離苦空無常的道路,去找這個道路。這個道路有沒有?有。實際上,這個世間學術是求這個道路的,乃至於今天的科技也是在求這個道路,宗教也是求這個道路,但是是不是真的能解決問題?如果真能解決,釋迦牟尼佛不會多事。我們中國古德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釋迦牟尼佛何必多事?而是釋迦牟尼佛看到許多人都在尋找這個路,縱然找的很像很相似,也很不錯,但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他是不得不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離苦得樂,離開苦空無常,這才來找我們。我們必須警覺到,人生一場空,人生一場夢,不要說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現在還沒死,等到死的時候你再覺悟,來不及了,遲了!現在就要覺悟。所以有遠見的人,不是為我這一生來打算,要為我來生打算,這是個聰明人,這是個覺悟的人。佛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大乘經論、無量法門,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在理上,在方法上,沒有錯誤,可是這些理論與方法,我們自己要去修學確實有難易不同。有些理論很高、很難理解,方法也很不容易學,所以難易程度不同。昨天我跟諸位提示,這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來我們的習氣不相同,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生活環境不相同,時代背景不相同,於是就有種種差別,因跟緣都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的法門,如果不能針對我們自己的狀況,我們在這一生修學就很難達到目標。達不到目標,很可惜!這一生又空過了,這一生沒成就。

  佛告訴我們,唯一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得到圓滿的成果,就是這個法門。我們看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的根性、聰明智慧,確實我們比不上,這個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人對於大乘經教,都用了很長時間去研究、去修學,到最後他一切都丟掉,老實念佛,都歸到這個法門。也就是說,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去尋找,找來找去,最後想想還是這個法門靠得住,這個法門穩當,所以最後都歸到這個法門。歸到這個法門,幾乎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叫真正生善。

  『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由此就是因此,因此而伏煩惱。伏是初步的功夫,煩惱雖然有,它不起作用,伏住了,這是初步的定功得力了。定功更深一層,煩惱沒有了,滅了。所以這是兩層的功夫。像我們這個經上講念佛的功夫,講「一心不亂」,一心有兩種:一個叫「事一心」,一個叫「理一心」。為什麼一心分兩種?事一心是伏煩惱,理一心是滅煩惱。所以到你滅煩惱,你那個一心就叫做理一心不亂,假如是在伏煩惱,你這是屬於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生到這個地方;如果是滅煩惱,那就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雖然有這些階級之分,可是西方世界很奇怪,四土是平列的,沒有障礙,所以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這是淨土裡頭最特別、最殊勝的境界。所以諸位要知道,一定是覺正淨,我們才能把煩惱伏住,才能把煩惱滅掉。當然念佛是一個直捷的功夫,但是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我們必須要用助緣。念佛是正修,正助雙修,這個助緣是什麼?就是修施捨,修這個做為助修。我們念念要想著幫助別人,在我們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範圍去做,在能力做不到,那是打妄想,那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看看這個世界大眾需要什麼,當我們能力可以做得到的,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

  在過去英國有一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他在二、三十年前的一次國際會議當中,這個會議在歐洲舉行,那是于斌主教參加的。這是世界上大家都非常推崇尊敬的大文豪,他在這個會議裡面做了一個學術報告,他很坦白的說出來,將來世界上要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唯有中國儒家的學術與大乘佛法,才能夠救這個世界。他這幾句話說了,很震撼人心!于斌主教回到台灣提倡祭祖,受他的影響,聽他的話,天主教本來不祭祖先的。天主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前任教宗在晚年的時候,向全世界宣布天主教要跟佛教交談,鼓勵神父跟佛教徒接觸,研究佛教的經典。我在台灣,于斌主教那個時候創立一個「亞洲精神生活研究所」,這是亞洲主教團主辦的。這個研究所設在多瑪斯修道院,就在輔仁大學後面,是天主教最大的一個修道院,聘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所以,我在多瑪斯修道院講過一個時期,我跟他們處得非常融洽,他們這些神父、修女看我是老師。

  湯恩比的認識沒錯。是不是儒家的學術跟大乘佛法就能救世界?確實能,但是事實上做不到。原因在哪裡?《大藏經》誰能讀?中國的學術《四庫全書》,誰有能力去看?台灣這些年不錯,對中國文化復興是做了相當的貢獻。大藏經印了差不多將近有十幾、二十版,《四庫全書》、《四庫薈要》,統統都印出來了,這對於中國文化是很大的貢獻。但是這些東西都放在圖書館、藏經樓,誰去看?沒人去看,不行!你書印得再多,每個家裡都有一套,救不了人。換句話說,一定要有人真正去讀,真正去理解。教理行果,教就是教學,你要去讀誦,要明白它的道理,然後依照這個道理去做,果就是世界和平。這個事情可是一個麻煩事情,這是現代整個世界所需要的。

  我在早年讀弘一大師的著作,發現他老人家在嶺南閉關的時候,自己讀經、讀古大德的著作,節錄其中警惕的這些句子勉勵自己。他總共節錄一百零一條,非常的精簡,我讀了之後很有感動。假如我們能夠把《大藏經》、《四庫全書》、中外一切典籍,將它裡頭的精華、最好的句子摘錄出來,把《大藏經》濃縮成這麼一冊,這不就人人都可以讀到?換句話說,經典裡面所有我們用不著的,都不要了,我們眼前急需要的把它節錄下來,使一部《大藏經》變成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書。一部《四庫全書》,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把它變成一冊、兩冊。這樣一來,發行到全國、全世界,就能使每一個人都能夠把幾千年留下來的寶藏,我們真正得到受用了。

  我最近這兩、三個月,在《無量壽經》裡面節錄了六十句,這一次在大覺寺講經,我就用這個教材,不是講全經,是裡面好的句子摘錄下來,跟大家在一起研究,大家聽了很歡喜。另外,我摘錄《老子》跟《孝經》這兩樣東西。最近這一個月,我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分量很大,我把全書看完之後,節錄了一百多條,把那麼厚的一本書,變成大概是五頁的樣子。用這個方法,使我們沒有能力、沒有時間讀那些書的,咱們統統都讀到。這個書將來要是出版,是世界上最好的書。幾千年的累積,千百人的智慧結晶,濃縮在一冊裡頭,這是我們今天值得努力去做的。我們要布施、施捨,我準備做這個工作,我做這幾本書節錄一個樣子。我能不能做?我如果要做,損失就太大了。什麼損失?不能往生。蓮池大師講得好,「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所以我開個端,做個樣子,我鼓勵別人去做。為什麼?他不求往生,不求往生做這個事情好,來生大富大貴。我是不願意再搞輪迴,不想再來了,所以我把這個事情就拜託別人做。

  現在的想法,希望能找一些教文史退休的老教授,我想請他們來。做這個工作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五年,能夠找十幾個教授全心全力來看書,摘錄這個句子,就是蒐集資料。第二個五年,把它整理分類,倫理的、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水利的,可以說我們各種科目都有,把它分門別類,將來每一類印成一冊,大概分量我想不會超過這一本書的樣子。你喜歡要什麼東西,你這一類統統都有了。這一切書,講倫理的全在這一冊裡,用這種方法分類,把它翻成白話文。因為原文都是文言文,文言文雖很淺顯,還是翻成白話文好,在國內流通。文言文用繁體字,白話文翻譯用簡體字,這樣一來,文言文、白話文在文字上的障礙就沒有了。第三個五年,把這個書翻成外國文,向全世界流通,翻成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字,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夠享受到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道統,都能夠讀到大乘佛法。所以這個工作,我想像當中要十五年,那一本書才能完成,流通到全世界。

  『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這是最後的目標,一定要真正悟入法界是一體,這就是我們佛門俗話講的成佛。悟入一體三寶就是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的智慧,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了。『初別明竟』,這四個字是段落的交代,就是前面這兩段是講情與無情都宣說妙法。下面這一句經文是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要解【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初依報妙竟。】

  我們看蕅益大師這個註解,『重重結示』,每一段都有個總結,總結的文字都相同,都是講「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但是每一段所說的內容不一樣,因此這個功德莊嚴的意義,當然每一個段落也不相同。這一段是『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在佛門裡面稱「導師」是佛,是對佛的尊稱。佛是我們的導師,也稱為「本師」,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導師是指導我們、引導我們的這個老師,此地是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說法莊嚴,這一段總結的是講說法的莊嚴,這是阿彌陀佛願行所成,這是他的大願,是他累劫的修行,大願大行所成就的。「種智所現」,這是講他這樣偉大成就之所以然,他為什麼能夠有這樣偉大的成就,那個道理是什麼?如果沒有理,這個事我們很難相信。一定要有一個道理,這個理就是種智所現。種智是三種智慧最圓滿的一種。

  佛法裡面講智慧,有三種:第一個叫「一切智」,第二個叫「道種智」,第三個叫「一切種智」,這個才叫做圓滿的智慧。「一切智」,是知道宇宙萬法的本體,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萬法皆空」。這是講本體,知道這個,這個智慧叫一切智;是知道「體」,體是空的。道種智是知道「相」,相是有的。「道種智」,種就是種種,現象無量無邊,所以用種種來說。「道」是道理,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什麼道理發生的?什麼過程發展出來的?對於這些事情完全明確的了解,那個智慧叫道種智。所以道種智是知「有」,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第三種是最圓滿的,叫「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前面這兩種智慧達到究竟圓滿才叫道種智。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這用中。這就說明,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智慧所成的,沒有智慧怎麼能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所以這是阿彌陀佛一切種智所現的。

  『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沒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造的,我們去了之後,也跟阿彌陀佛添了一層光彩,為什麼?因為心性是一不是二。我們的真心本性,跟阿彌陀佛的真心本性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叫「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他煩惱斷盡了,智慧圓滿了,我們叫他做「佛」,我們煩惱存在,智慧沒有透出來,我們叫「凡夫」。我們雖然是凡夫,我們今天修的是淨業;換句話說,我們今天修行的重點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所以,覺、正、淨,是佛教的三個入門。佛教的宗派很多,這是講入門修學的方式不相同。禪宗是從「覺門」進去的,所以禪宗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算是有了成就。教下,禪宗以外的每一個宗派都叫教下,像天台宗、賢首、三論、法相,這些都叫做教下,他們是從「正知正見」入手。也就是依據經論裡面的理論、方法,修正自己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跟想法,他們從這裡下手。淨土宗跟密宗,是從清淨心下手。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三個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得到,同時得到。就怕你得不到,得到了全都通了。所以佛家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一個法門通了,所有法門都通了。就像我們一個教室三個門,一個是「覺門」,一個「正門」,一個「淨門」,在外面是不一樣,進來都一樣,進來就統統都得到了。

  譬如,大家看《壇經》,六祖大師在禪裡面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教通了,淨、密都通了。《壇經》裡面都說到,這就是事實的一個好證明、好例子,一通一切通。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著重在清淨心,心真正清淨了,你的思想見解一定正確,你一定覺悟不迷惑,所以我們的重點是在「淨」,是在清淨心,我們修的叫淨業。怎樣清淨?念佛是唯一的一個好方法,教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這個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用這一句佛號打掉一切的妄想執著,用這個方法;另外一個方法,我們修助緣,起心動念決定不想自己。為什麼?說一句老實話,沒有自己。自己來說,無常苦空,一場空,不但身外之物一樣你得不到,身體也不是自己的,這真正覺悟。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為大眾,我們用我們的心力,用我們一切的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一切不為自己,心就清淨;為自己,心就不清淨。為自己,你心裡頭有得失,有得失就不清淨,有成敗就不清淨了。你有所欲求,你的心哪裡會清淨?這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的方法,一切為眾生著想,為這個世界苦難的大眾去想,不要去想自己,這個就對了,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所以是我們的淨業所感,我們這樣的作法,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我們的願力、我們的行為,雖然不能像阿彌陀佛那樣的偉大,但是與他的氣分接近。

  阿彌陀佛的願行是利益一切眾生,我們的願行也是利益一切眾生。阿彌陀佛做得圓滿,我做得不夠圓滿,那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圓滿,我們今天智慧、福報,沒有他那麼大,但是盡心盡力,統統是圓滿;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在做,我今天也是盡心盡力在做,盡心盡力都叫做圓滿。這是淨業所感,這也就是問,我們為什麼這樣修學就能夠得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原因之所在。西方世界種種莊嚴,固然是阿彌陀佛願行所成、種智所現,與我們不是沒有關係,與我們也有關係,唯識所變。阿彌陀佛是種智所現,我們是唯識所變,這兩句很有味道。悟了,識就變成智,迷的時候叫做識,悟的時候就叫做智。阿彌陀佛完全覺悟,沒有迷惑,所以叫「種智所現」;我們現在是迷惑而沒有完全覺悟,我們是「識」。社會上,常常我們聽到某人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你們想想這個名詞的意義好不好?智迷了變成識,這麼一個人叫知識分子。佛法裡面教我們什麼?轉識成智。把識轉變成智慧,破迷開悟,轉識成智。識完全轉成智慧,那就阿彌陀佛了,種智所現。我們今天智沒有完全轉過來,還是識居多,唯識所現。一般人講知識分子,大家聽了很歡喜,懂得佛法的人聽到這個名詞,真的是悲傷。智變成識,所以唯識所變。

  『佛心生心,互為影質。』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感應道交。怎麼感應?佛心是圓滿的智,我們的心雖然是識,識裡頭也開始覺悟了,不完全迷。完全迷,你對這個法門不相信,你不能接受,這全迷。我們今天是能接受、歡喜接受,我們今天識裡頭已經有智了,但是沒有完全變智。所以佛的智是本,我們帶了智的識是影,好像燈下面的影子一樣,這就是互為影質;質就是體,這是本。像我們站在這個地方,在燈光底下,我們這是質,照在下面一定有個影子。佛的智是體,我們帶著智的那個識是影,感應道交,這才有感應了。

  『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底下舉個比喻來說,譬如許許多多的燈,像我們的教室很多盞燈,統統都開了,每一盞燈的燈光都遍滿這個教室,光光互攝,我們分不開,好像是一盞燈的光明一樣;其實各射各的,我們熄一盞燈,這一盞燈的光明就沒有了。在西方極樂世界,固然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我們藉著佛的智慧,把我們識裡面的光明是愈來愈變大,我們也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照我們,叫光光互照,各遍似一。彌陀的光明周遍法界,我們那一點點螢火之光也周遍法界,也是這個意思。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是事,事一定有個理發生的;理就是心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此地講的種智所現,種智就是性、就是真心本性,圓滿證得真心本性,就是種智,這個是理。全理就是事,變成事相,變成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六塵說法。全事就是理。如果我們把這個字換一換,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就是現相,全相就是本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叫一切種智所現的。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兩句是我們現在要做的,我們現在正助雙修所依據的理論就這兩句。我們今天起修,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修覺正淨,雖然是修淨,淨裡頭有覺、有正,我們覺正淨是以淨為中心、為主,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覺正淨,我們用清淨心、真誠心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的清淨心的助修,正助雙修。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誠、以恭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經論裡面處處教給我們「一切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樣不恭敬。這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今天念佛,處事待人接物都是性德向外流露。

  『亦可深長思矣』,末後是教我們多多的去想想,絕對不是淺知淺識的人他所能夠了解的、他所能夠明白的。所以,這個道理很深,事相非常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