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今天要跟諸位介紹「十力無畏」,力是能力,大乘經裡面講有十種,這十種特殊的能力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實際上這十種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換句話說,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雖然是本能,但是現在這個能力喪失了。為什麼會喪失,必定有它的原因。這個跟智慧完全相同,在佛眼睛裡面所看的一切眾生,跟佛有同等的智慧,有同樣的能力。《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就是能力、德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句話為我們道破,我們的智慧喪失,本能喪失,喪失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執著、有妄想。佛法裡面常講的二障,就是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兩種障礙,一個叫「所知障」,一個叫「煩惱障」。所知障就是妄想發展出來的,煩惱障就是執著發展出來的。由此可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導,就是教我們除二障而已,因為這兩種障礙除掉,我們智慧、德能就現前。這十種能力,實在講,能力是無量無邊,跟智慧一樣沒有邊際的。為了說話方便,把它歸納為十大類。並不僅是這十種,這是十大類。

  第一個是「是處非處智力」。這是講因果相應,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這就是「是處」。如果善因得惡報,惡因得善果,這是「非處」,決定沒有這個道理。這就是因緣果報,如來看得最清楚,我們世間人往往把這個事實看顛倒了。這十種把這個擺在第一,實在講,有很深的用意。正如同印光大師為我們說的:我們這個時代確實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要想挽救這個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大家都知道因緣果報的事實,這比什麼都有效。如果了解這個事實,他起心動念一定有所畏懼,一定收斂。他知道,我一個惡念將來有惡報,一個善念將來有善果,為什麼不多生幾個善念,何必要有惡的念頭,何必要有惡的行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前定的?是自己所造作的「因」定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也不是鬼神、上帝所能定的,更不是佛菩薩所定的;自己定的,真正是自作自受。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就決定不會怨天尤人,所謂是心安理得。

  我們這一生如果生在富貴家庭,或者你從事的行業發財致富了,你會安於富貴;如果生活很貧困,你也會安於貧賤。為什麼?曉得這是自己過去世修因的關係。對於富貴人不會羨慕,他種的這個因,應當受這個果報,我沒種因,不會怨天尤人。自己能夠發憤圖強,富貴我不是沒有,只要我今天種善因,我就能得到。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我們曉得,我們怎樣做,會得到什麼果報。假如相反,你所得到的就是惡報,惡的報應就不是善果。首先,明瞭十法界因緣果報的事實,這叫「是處非處智力」;就是有這種智慧的能力,把這個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種是「業智力」。業就是造作,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造作完畢叫業。像現在學校裡念書,你在念書的時候,叫「作業」;到你六年念完,叫「畢業」,業就是這個意思。你造作完之後,叫「結業」。「業」有善、惡、無記,分為三大類。「無記」就是非善非惡,說不上善,也不是惡,這叫無記。一切的造作,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把你所造的事業統統包括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佛有智慧、有能力,知道你所造的業是善或者是不善。這種能力,我們凡夫確實沒有,所以佛經上常講「顛倒妄想」,哪個地方顛倒?我們會把惡的以為是善的,善的以為是惡的,這就顛倒了。

  一切業裡面最善的,大乘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就是念佛。念佛這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三次的勸導,就是勸我們「發願求生淨土」,三次的勸導,這是善法裡面第一善。反過來,什麼是第一惡?殺生、偷盜,會不會是第一惡?不算是第一惡。第一善的反面就是第一惡,這個真的很少人知道。你說殺生是惡,沒錯,殺生的業報是墮三途,不殺生的業報是人天福報,沒有超越三界,沒有離開輪迴。念佛這個法門,決定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三界,決定在一生當中圓滿菩提,所以它是善中之善。不念佛的人,不願意修淨土的人,換句話說,他在六道裡面還有得受了。這些事情,唯有佛知道得非常清楚,這個我們知道得並不是很透徹、很詳細,他是透徹圓滿的清楚。

  第三個是「定智力」。定有很多種,佛法裡面大分,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這是大別的來分,要細分那就太多太多了。佛法裡面也常講,無量三昧。為什麼會說定有無量?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內有無量的煩惱,外面有無量的誘惑。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假如這個人,他對於財看得很淡,財絕對不會讓他動心,我們可以說,他在財這一方面得定了。他見到財富,內不動心,外不被它誘惑,他對這個入定了。他對於名,他會起心動念,他在名裡頭沒有定,財裡頭有定。諸位想想,內有多少煩惱,外有多少誘惑,就有多少定,所以這個定就太多了。佛知道,我們是確實沒有辦法理解的,沒有辦法知道這麼詳細,佛知道得非常的微細,他有這個能力。定裡面,「念佛三昧」,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念佛種類也非常多,像經上大分,給我們分做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而且每一個項目裡面,實在講要細分也是無量無邊的。像這些,我們在經論裡頭稍稍留意就能夠發現,能夠稍稍理解一些。我們非常有幸,能夠選擇淨宗的經典,修學持名念佛,這個實在講,是定裡面上上乘的大定。

  第四個是「根智力」。如果有這樣的能力,教學、說法一定非常契機。「根」就是根機,知道一切眾生他的根機、他的根性。凡夫遇到佛,聽佛講經說法,往往佛是幾句話之中就能教他開悟,甚至於就能教他證果。這是什麼原因?佛說法契機。根機,也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習性。本性,人人是相同的,眾生跟佛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習性就各個人都不相同,所以說習慣成自然,這叫習性。《論語》說:「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是相同的,習性就不一樣。所以有十法界,有一切善惡、苦樂種種不同的差別,都是習性所感的果報不一樣。十法界是大分,像人法界,我們今天都是得人身,在人道裡面,我們細細觀察每一個人,一生的苦樂都不相同。就是一家人,甚至於夫妻兩個人,他們一生的苦樂感受兩個人也不一樣。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習性不相同。這一生當中,從生下來到現在所養成的習性也不相同,必須徹底了解,說法才會契機;不能徹底了解,就很難契機。

  「契機」兩個字,唯有諸佛菩薩,阿羅漢也能做到一些,阿羅漢他的觀察能力能夠看到五百世,你五百世以內生生世世的狀況他都知道。譬如我們過去世學佛,修的是哪些經論,哪些法門,他能看出來。現在他教學,把你從前所修學過的經典法門拿出來教你,你很快就學會了。換一個法門,你學起來就苦得不得了,就很生澀。你過去世曾經學過的,你這一世學起來很輕鬆、很容易。佛有這種能力,知道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性、根機,隨機施教,很容易令眾生開悟。

  第五個是「欲智力」。「欲」是欲望,我們中國人講的嗜好。每一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這個與過去生中還是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他那個欲望,教他東西就可以投其所好,這也有助於他快速的成長,幫助他,成就他。這個欲不要看輕了,不要認為這個不難,實在講非常之難。今天喜歡這個,過幾天又討厭,又喜歡另外一些事物,時時刻刻在變化,就是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個跟前面講的業,講的定,是同樣的複雜。這都是與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習性有密切的關連,只有佛才能夠看得透徹、看得清楚。

  第六個是「界智力」。界是界限,佛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的界分。這個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極限的意思,知道他在什麼時候一定有一個極限;換句話說,不能夠超越。好像我們知道這個人的程度,他能夠接受多少,他有一個限定。小乘根性的人,如果是初果的界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初果,不會要求他再往上。再往上他沒有這個能力,他的能力極限只能到這個地方;他有四果的極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阿羅漢。這就是他的能力有一個限度。我們曉得,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在什麼時候,佛幫助他達到某一個階級,然後再來培養他,再來幫助他提升,不是一蹴可成的,是要逐漸培養、提升。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小學生有小學生的極限,中學有中學的極限。佛對於一切眾生種種差別不同的界限,他非常清楚,所以他的教學能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圓滿的利益。圓滿就是滿足。小根性,滿足他小根性的利益;中根性,滿足他中根性的利益;大根性的人,滿足他大根性的利益。每一個人接觸佛無不是皆大歡喜,因為每一個人的願望都能夠達到,都滿足了。

  第七個是「至處智力」。界分是說他自己能力的極限,至處是說他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他可以到阿羅漢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果報就是至處。他能夠達到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佛一定幫助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到圓初住果位。至處是果位上說的,界是能力極限上講的。就世間法來說,世間沒有出六道,佛非常慈悲,教學的目標就是防止一切眾生造作惡業墮三惡道。因為惡道非常之苦,墮落容易,出頭很難。惡道的防範,大小乘經論裡面說得非常多,原因就在此地。他有能力保住人身,佛菩薩一定幫助他,教導他,使他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美滿。如果他有生天的機緣,佛一定教導他生天的方法,能夠在下一生享天人的福報。這就是至處,你到達某一個處所。這是佛教化眾生一個標準,可見得佛陀教化眾生確實應機施教,你有什麼樣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可以到達某一個地位,佛一定幫助你,成就你。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大經上說的「佛不度眾生」。確實沒度眾生,因為是你自己有這個能力,他幫助你達到,所以佛對眾生,說實在話只做一個增上緣。根機是自己的,能力是自己的,可以到達某一個地位,還是自己本能裡頭具足的,佛不過做個增上緣,從外面幫助你,佛又何嘗度眾生?通常我們在經上看到「佛不度眾生」,我們總感覺到懷疑,佛一天到晚盡心盡力幫助人,怎麼說沒度眾生?原來事實如此,我們知道事實真相,這就了解。佛沒有勉強一個人,為什麼?勉強不得的。真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確實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這是我們自己應當學的。

  第八個是「宿命智力」。這是講如來自己的能力。六通裡有宿命通,這是神通的一種。這個地方稱智力,就是宿命通達到圓滿。譬如阿羅漢有宿命通,但是他的能力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能力就達不到。至於鬼神也有宿命通,那個能力就更小。我們這個世間,自古以來在中國有扶鸞,也叫扶乩,聽說外國也有類似的。請來這些,都是靈鬼附在壇上起的這個作用,他知道淺近的事情。譬如兩、三個月之內的事情,他說得很靈驗;要是一年以上的,他就造謠言、胡說八道。這就是他有這個通,能力不大,只能知道三個月以內的,有這樣的能力。大的靈鬼可以知道一年、兩年的,再遠他就見不到了。

  唯有如來,宿命通是圓滿、究竟的。這個能力,「宿」是宿世,「命」是生命,就是知道一個人過去世生生世世的狀況,這叫宿命通。佛這個能力達到圓滿,無量劫之前你的狀況他都知道。前面這些事情他清楚,他教化眾生哪有不契機?我們今天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不契機,原因在哪裡?對於眾生,不但過去世的事情不知道,他昨天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說法怎麼可能會契機?這就是說明,我們要學佛,最好是找佛做老師,你找到這個好老師,就有辦法了。現在佛不在世了,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找阿彌陀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有沒有能力找到他?佛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機會,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找他,你肯不肯去找他。如果你要是願意、肯去找他,依照這個經典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你在這一生當中一定可以找到他。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的人有沒有?古今都有。這可以給我們做最好的證明,確確實實可以見到。

  第九個是「天眼智力」。這也是六通裡面的一種,天眼是講能見到。佛的天眼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這叫天眼智力。阿羅漢有這個能力,但是要作意,不作意他就見不到。作意是注意看、仔細看,他看到了。阿羅漢的能力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以外,他再仔細看也看不到,他天眼的能力只能達到這個地步。唯獨佛這個天眼,佛天眼就是講自己的本能。阿羅漢的能力為什麼沒有恢復?阿羅漢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障礙住。他比我們的能力大,因為我們還有見思煩惱,他見思煩惱沒有了。見思煩惱除掉,能力恢復很多,阿羅漢的能力,見思煩惱除掉之後所恢復的。如來果地,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個能力完全圓滿的恢復了。他這個天眼的能力,舉一個例子說,無量無邊世界裡,任何一個眾生,他生生世世久遠劫以來,乃至於將來無量劫之後,那個情形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能夠明瞭,這是他見的能力。

  第十個是「漏盡智力」。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是自己知道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根本無明統統斷盡,不必去請教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漏盡智力就成就圓滿的大覺。這是十種智力。十類就是說明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我們學佛,實在說就是要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佛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在此地。本能以外,佛說得很清楚,「無有一法可得」,一樣也得不到,統統是自己的本能。

  「無畏」,是說如來對一切眾生的教學,說成四種無畏。這四種無畏,實在講就是自己的智慧圓滿了,德能圓滿了,教化眾生自自然然就能夠雍容自在,沒有任何畏懼。第一個是「一切智無畏」。這是智慧。在這一條裡面,任何一個人也難不倒佛菩薩。佛菩薩有智慧,叫一切智,我們常講無所不知,佛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世間一般宗教讚美上帝是全知全能,佛教裡面說「全知全能」,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因為有障礙沒有恢復,佛障礙統統除掉了,本能都恢復了。這是屬於本能,一切智。沒有人能夠提出問題把佛難倒,沒有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在世,遇到這些人很多,試探佛究竟有沒有這個能力,用許許多多方法來測驗、試探,證明佛的智慧能力是真的。譬如我們指這棵大樹,這樹上樹葉誰去數過,有人問佛:「你說你有智慧能力,這棵樹上一共有多少葉子?」佛就說出來了。過一會兒,他把葉子摘掉幾片,「你再說,有多少?」佛說出,果然沒有錯,少掉幾片他能預測到。佛確實沒有去數過,也沒有去想一想,隨問隨答。像這種測驗釋迦牟尼佛能力,經典上記載得很多。

  第二個是「漏盡無畏」,煩惱斷盡了。要用現在話來說,一切智,是智慧的圓滿,煩惱斷盡,就是德行的圓滿、品德的圓滿。佛有大德,在一切大眾當中沒有畏懼。第三個是「說障道無畏」。障是障礙,障道的東西太多了,佛都知道、都清楚,所以他說得很詳細,說得很圓滿。世間我們常說的邪知邪見,這些都是屬於障道的。世人無知,邪正不能辨別,所以我們的修行用的時間很長,吃的苦頭很多。這個道理在哪裡?就是這些障道的緣太多了,時時刻刻我們受這些迷惑、誘惑,自己不知道,這是障礙了自己的修持。這個不僅在別人身上,自己一反省就會發現,我們自己修持,功夫為什麼不得力?看看《高僧傳》、《居士傳》、《淨土聖賢錄》,古人的傳記多看看有好處,能夠激發我們的道行。看看人家為什麼會成就,我為什麼不成就?要是能夠把自己不成就的因素找出來,把它消除,那我們這一生會跟古人同樣的成就。這個是智慧,這個是真實的功夫。我們看不清楚,往往被迷惑了。佛對於這些事情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一切經論裡頭,常常說出這障道的因緣。這是說障道無畏,他能知能說。

  第四個是「苦盡道無畏」。苦,三界苦,三界之外也有苦。阿羅漢跟辟支佛兩個比較,阿羅漢苦;辟支佛跟菩薩比較,辟支佛苦;菩薩跟佛比較,菩薩也苦;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苦。「苦盡」,苦沒有了;「道」是方法。用什麼方法,能教我們把苦統統消除得乾乾淨淨?這個方法佛知道,這就叫做苦盡道無畏,他對這個清楚,對這個明瞭。佛不但能教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包括等覺菩薩在內,佛也有能力教導他們。譬如,佛教等覺菩薩,這是最高的,教他們離苦得樂,破最後一品無明,成圓滿佛道。教等覺菩薩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在《華嚴經》上勸這些等覺菩薩「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妙!說實在話,我早年學佛對淨宗興趣不大,李老師是學淨宗的,我在他會下十年,我尊重他,對淨宗不毀謗而已,只能做到這個。叫我一天到晚念佛去修這個法門,不行,還不肯幹!一直到華嚴會上,看到佛教等覺菩薩成佛的方法,有這一招,我這才一下醒悟過來,回頭再看這個法門,跟從前看法不一樣,才曉得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

  佛教等覺菩薩那些理論與方法,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到的。教念佛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做得到;換句話說,我們採取這個法門,豈不叫一步登天!而後才知道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這個法門,那就是諸佛如來真正的大慈大悲!前面講的這些,按照你的根性,你成佛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法門之外,有個特別法門,就是「念佛法門」,這個念佛法門,這些東西統統可以不談,都不需要,只要你肯信,願意去,這一句佛號你老實念就成功,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理很深,蕅益大師《要解》裡面,給我們已經透露無遺。方法巧妙極!「信、願、持名」,一生成佛。這是苦盡道無畏,他能知能說。這是四種無畏,佛教化眾生的方式。末後這一句,「無量法門」。「等」,等無量法門,這就不必細說,細說就太多了。所有一切法門,可見得都包括在三十七道品當中。

  『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三十七道品是總綱領,可以說是佛法的大綱,包含一切法。「收法雖盡」,就是包含一切法,包括盡了,沒有一法是超過這三十七品之外的。佛菩薩在教化眾生的時候,眾生的機緣不一樣。「機」是講根機,就是講你的根性,像這邊所說的,業、定、根、欲、界,這都是屬於根機,屬於機這個字裡頭包括的。「緣」是助緣,是現前的,緣不一樣。機不一樣,緣不一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就不一樣,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這些都是在緣上不相同。「作種種開合」,開是展開,合是歸納,可以把許多法歸成一法,可以將一法展開為無量法,這就是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可見得佛說法確實是應機、契機,你想聽什麼法門,他都會跟你說。演暢,演是演說,暢是暢述,說、聽都非常痛快!

  『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這一句是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的目的。雖然我們每個人的習性不相同,可是諸位要曉得,本性相同的。「念佛成佛」是本性裡面的事情,習性裡頭有沒有不要緊,習性裡面有當然更好,更快速,習性裡頭沒有也行,為什麼?本性裡的事情。本性是什麼?本來是佛。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名號,這是本來的名號。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明白了,為什麼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原來是這麼一個事情;換句話說,無量法門都歸自性。而念佛這個法門,就是本性裡面的事情。我們在古大德文字裡面看到「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們看得很多,看得很熟,但是不曉得為什麼這個說法,在這裡我們體會到了,原來統統歸自性;見性成佛,都是回歸到自性。

  「故令聞者念三寶」,三寶是性德,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是三寶,是自性性德之寶,通常我們稱為佛法僧三寶。佛是覺的意思,法是正的意思,僧是是淨的意思,所以不可以誤會,全是講的自性。學佛入門就是皈依三寶,「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寶的反面就是迷,就是邪,就是染,我們今天確實是生活在迷邪染中。學佛了,要從迷邪染回頭,依覺正淨。皈就是回頭,依就是依靠,我們從迷惑裡面回頭,依覺,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做皈依佛。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自性正,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污染,所謂心理的污染,思想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回過頭來依自性淨,清淨,這叫皈依僧。所以三寶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我們學佛,要以覺正淨為目標,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把它忘掉。所以佛弟子,最簡單的早晚課就是打三皈。早晨把三皈依念一遍,提醒自己今天這一天,要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晚上做晚課也是三皈依。這最簡單的,其他都不做,就是一個「三皈」。晚上是反省,我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迷惑?我的思想見解有沒有錯誤?身心有沒有污染?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這樣做早晚課,就真的管用了。所以早晚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自己認真做檢點、反省的功夫。自己知道過失,這就是悟處。知道過失是覺悟,過而能改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你不知道自己過失,你從哪裡修起?無從修起。這是講念三寶,念茲在茲。

  「發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換句話說,菩提心就是覺心。大乘佛法,時時刻刻提到這樁事情,總是勸勉大眾要發菩提心。為什麼?這個世界的眾生念念都在迷,菩提是教你覺悟。因為不覺,因為迷,我們一切的想法、看法都錯了;根據錯誤的想法、看法去做,我們也做錯了;做錯不是就算了,做錯底下有結業感果,麻煩在這個地方。一真法界,這是本性所現的,換句話講,覺正淨所現的是一真法界;因為我們迷了,思想見解錯誤了,我們被染污了,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迷邪染變現出來的。迷邪染輕,就叫四聖法界;迷邪染嚴重,就是六道的法界,就是六道輪迴。十法界,愈往下迷邪染愈重;愈往上,迷邪染愈輕。十法界是這樣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叫我們發覺悟的心,菩提心就是時時刻刻要覺悟。

  菩提心怎麼發法?菩提心到底是什麼?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第一個是至誠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發願迴向心,這三心叫菩提心。心只有一個,哪有三個?諸位一定要曉得,這三個是一心。「至誠心」是體,有體有用,用裡面有自受用、他受用。至誠心是體,就是真誠,要用這個心,真誠心。自受用是「深心」,好善好德。「發願迴向心」就是大慈悲心,是對待眾生的,對別人沒有條件,大慈大悲。對自己,好善好德是清淨無為,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慈悲。這三個是一體,是一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的名詞,跟《觀經》不同,但是意思相同。馬鳴菩薩講「直心」,直心就是體,就是至誠心。深心跟《觀經》講的一樣,自受用。他受用,他所說的是「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觀經》裡面講的是「發願迴向心」,說的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

  我們要常常念著,時時刻刻要想到「伏滅煩惱」,這是兩樁事情。佛法沒有別的,自始至終就是斷煩惱。伏、滅是兩個階段,先要伏,然後就滅了。我們可以說,拿《要解》的標準,等覺菩薩都是伏;到如來果地上,這個滅了,智慧能力圓滿的恢復了。小乘羅漢,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統統在。大乘菩薩,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破幾品而已,沒有完全斷掉;可見得,對見思、塵沙,他斷了,對無明,他伏著的。所以我們煩惱斷不掉,要有能力把它伏住。這個能力,一般通途法門是用定力伏住煩惱;在念佛法門,用佛號,這一句佛號淨念相繼,佛號一句接著一句,煩惱不起現前,不起作用了。用這句佛號這個方法來伏煩惱,比用定功容易,定功必須要修持,得到禪定才有這個能力,才有這個受用。念佛人用念佛這個方法,比修定容易;換句話說,得到這個受用比修禪的人來得快速,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