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要建立在定慧的基礎上-第252集

  慈悲喜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但是性德流露還要靠修德的幫助。修德功夫不到家,性德不會現前!性德流露了,當然就是此地所說的『哀矣不傷,樂而不泆』。這兩句都是講慈悲喜捨得其正,不會產生流弊,不會產生副作用。這兩句話在此地用意很深,也非常的重要。我們佛門常講,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佛門也盛傳,「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有很多人他學佛法學呆了、學死了,佛法教他要大慈大悲,他很好,一天到晚都慈悲,惹了一身的麻煩。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54集) 1984/12

  

  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不擇手段的去欺騙人,那個慈悲的人就太好騙了。你已經被人家騙了,自己還以為自己在修慈悲,這個冤枉!所以慈悲喜捨要建立在定慧的基礎上。這兩句順序不能顛倒,為什麼先要講止觀雙成定慧,然後才講慈悲喜捨?你沒有定慧的基礎,那個慈悲喜捨麻煩就大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54集) 1984/12

  

  你明白這個道理,修學的次第就知道了,我現在是先修止觀要緊。我定慧沒有成就,我的慈悲喜捨是有限度的;定慧成就之後,這個慈悲就變成大慈大悲,為什麼?你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有神通、有慧眼,你把這個世間一切人與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誰也騙不了你,誰也瞞不了你,這個時候才能行大慈悲、大喜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54集) 1984/12

  

  慈悲跟方便都要以定慧為基礎,他有定、有慧,那個慈悲、方便就能夠攝受教化一切眾生。由此可知,定慧沒有成就,哪來的慈悲、方便?沒有。慈悲是感情用事,方便是不守法度、不守規矩,那哪叫方便。所以一定要懂得,佛門的慈悲、方便是定慧成就之後,定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方便。

  普賢行願品疏(第31集) 1986/1

  

  慈悲方便是建立在戒定慧,慧學的基礎上,這才行。如果不是慧學基礎上生的慈悲方便,那個後果就不堪設想。心是好心,但是事情做錯了。這個事情做錯了,還是一樣要負因果責任,不能說我不負責任,這個不可以的。由此可知,慈悲方便我們今天講到最低的程度,是講到感情與理智,不要太感情用事,要理智。

  無量壽經玄義(第4集) 1989/11

  

  恆順眾生、隨喜裡頭一定要與性德相應,也就是說與定慧相應,與淨念相繼相應,與都攝六根相應。色見不見?見;聲聞不聞?聞,見色聞聲不為所動,不是不見,不是不聽,你一見一聽,叫隨喜、叫恆順。見色聞聲與定慧相應,那就是功德,決定不生煩惱,決定不被它所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8集) 新加坡淨宗學會

  

  『大慈大悲喜捨聲』,這是起用,自性起用。慈悲稱大,後頭「喜捨」也大,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之所以稱大,就是用的是清淨心、平等心;如果慈悲喜捨裡面有分別,就不大,那就是世間人的慈悲。佛菩薩慈悲沒有差等的,沒有分別的,沒有執著的,心地永遠清淨平等,所以這個慈悲就稱之為大,這是自性的大用。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3集) 1990/4

  

  佛法崇尚戒定慧三學,自己能夠守住戒定慧,慈悲就沒有問題了。這個慈悲是跟性德相應,方便也不違背道德。在中國,守住五常八德,那個慈悲跟方便就得其正用,不會產生副作用。我們前面也跟諸位說過,心是孝悌忠信,這要記住,心是孝悌忠信。你是什麼心?孝悌忠信的心。身是禮義廉恥,行是仁愛和平,這樣你隨緣就沒問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沒有問題,這是要懂得的。

  種性(第2集) 2009/11/14

  

  釋迦牟尼佛是全世界古往今來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他沒有休假,他沒有求報酬,他的工作是盡義務的,他沒有要報酬。推動他工作的力量是一片愛心,「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故」,這個力量在推動他,他不是名聞利養推動,這就是佛法常講的「慈悲為本」,慈悲在推動。他所作所為那是「方便為門」,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善巧方便。表現在外面是善巧方便,裡面的動力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講的「於一切法增長愛樂」。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92集) 2002/5/2

  

  你能對一切法真正生起愛心。心裡頭貪瞋痴慢從這個地方才能夠顯示出真的沒有了,貪瞋痴已經融化了,變成戒定慧。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就是慈悲、就是善巧方便,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兩句話從哪裡說出來的?為什麼有這麼兩句話?這兩句話我們聽了幾十年,自己也會說。這兩句話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才搞懂,現在才明白。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92集) 2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