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七」是數字,一共有七個項目。這一段對我們修學來說也非常重要,它的作用是防止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發生的一些障礙。

  『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智慧從哪裡來的?諸位一定要曉得,五根最後一個是智慧,五力最後一個也是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從根、力裡面產生。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根、沒有力,你就沒有這個能力來區分一切法的真妄。說一個真妄,這裡面包括得很多,像邪正、是非、善惡、偏圓,都在這個意思當中。必須有真實的智慧,他才能夠觀察,才能夠簡別,我們應該要修學哪一種法門。對於法固然要用智慧觀察,對自己的根性,同樣也要用智慧觀察,決定不是感情用事,人家學什麼,我要跟著學什麼。人家學得有成就,我們跟的人未必有成就。原因就是「法」未必能契合自己的根性,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智慧,他不用別的,特別用「菩提」這個字樣,是非常有道理的,使我們不至於發生誤會。

  「諸法」是一切法,這裡面不僅是包括出世間法,連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我們好懂,也容易修學。這個地方就難懂,也難學了。原因在哪裡?就是我們沒有真實的智慧,一切諸法真妄邪正很不容易辨別。因此,往往我們選擇法門就選錯了。選錯了,對於我們損失很大,至少我們的時間、精力都浪費了。如果覺悟得快,回頭得快,那還算相當幸運;假如是執迷不悟,不知道回頭,那這一生都空過了,一生都不會有成就。由此可知,這個關鍵實在是非常之大。沒有智慧,如果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他也能成就。有善根的人他能信,有福德的人他肯修,所謂是老實忠厚人,這種人容易成就。特別是淨宗這個法門,自古至今念佛往生的,一大半以上都是憑著善根福德而成就的;也就是說,他心地真誠、恭敬,聽到這個法門,雖然他沒有深入去了解、去研究,但是他相信聖言量,相信佛菩薩不會騙人,相信這些祖師大德也不會騙人,教我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就老實念。「老實」就是成功的祕訣。說到知識分子,那就麻煩多了。知識分子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沒有搞清楚,他不能完全相信,也不可能認真的去修學。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對象實在講都是知識分子,這是最難度的一群人。顯示出佛的大慈大悲,不厭其煩詳細來解釋,幫助這些人破迷開悟,幫助這些人建立信心。

  擇法的能力來自二個根源,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善根福德。這是第一,擇法。以智慧觀察世間,了解世法的真相,我們在這個世間就不至於浪費太多的精力、太多的時間,去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因為那些不相干的事情,佛法講是造業,造業後面必定有果報。你造善業在三善道輪迴,造惡業是三惡道輪迴,總而言之一句話,是造六道輪迴之業,這個錯了,大錯特錯!佛教我們斷惡修善,那個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是相對的,兩邊都離掉了,那就叫真善。諸位想想,兩邊都離掉了,六道就沒有了,這才能超越三界,所以它不是一個善惡的善。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要明白它。

  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要怎樣做?確實在我們意識裡面有善的念頭,有惡的念頭,善惡念確實是相對的;而在實際生活當中,確實有好事、有壞事,這個善事、惡事也是相對的。我們斷惡修善究竟從哪裡下手?理離不開事,事也離不開理,實際上下手還就是我們身心的造作。身心造作總落在兩邊,如何兩邊都離開?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三輪體空」。兩邊都離開了;換句話說,斷惡修善都不可以執著,都不可以有這個意念。有意念就是你有執著了。可是我們最初的下手功夫,還是要從這些事相上、執著上做起。這就是先斷三惡道,再修三善道,再進一步,三善道也捨棄了。縱然做一切善事,利益眾生,利益社會,自己心地清淨,就像沒有做一樁事情完全一樣,所以這個心裡頭不落印象。世間人做好事要居功、邀功;做了惡事要推卸責任,那罪過就更大了。這個都是著相,落在兩邊裡面。佛教給我們是不落在善惡兩邊,這就是真善。所以這個世間好事,我們要做,要盡心盡力去做;可是做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淨心,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放在心裡你的心就不清淨。我們今天要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我還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不知道有起了多少念頭、多少心,就不是一心。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你這心裡頭拉里拉雜的東西裝得太多,這是錯誤的,那就不是真善。真正的善是本來無一物,善惡統統沒有,統統都離開,這才是真善。

  學佛,對於一切法門,一切法門皆善。古德有比喻說,「如人食蜜,中邊皆甜」,蜂蜜是甜的,裝在一個盤子,當中那一點很甜,旁邊也甜,這個味道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這就是說明佛所說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是屬於至善的,都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助我們圓成佛道。這是理上說,說得通,事上還有差別,差在哪裡?差在我們各個人的根性不相同,這個要知道。佛當年在世教化眾生,不像現在辦學校,編一套教科書,按著教學的標準,一年級教什麼,二年級教什麼,把它排上課程。佛沒有。而且佛講經說法,學生不固定,就像我們在這講經,不是報名來參加的,正是所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是這樣一個情形。因此,他沒有課程標準,他也沒有刻意去編教科書。每一次大會當中,實在講,也不是像我們現在有個經本在這裡講,佛那個時候沒有。佛所說的,都是聽眾當中有問題提出來,佛是隨問隨答,所以一切經裡頭都是這個問答的方式。我們這個經雖然沒有人問,佛還常老叫著「舍利弗」,叫著跟他說明,是這麼一種情形。當機的,當機就是契合他的根機的人,聽了就得利益。得益淺深與他根機厚薄成正比例,根機厚的人得大利益,根機薄的人得小利益,都得利益,是這麼一回事情。如果我們要是有幸,跟佛生在同一個時代,聽說佛在哪個地方講經說法,我們也可以參與。你參與這個法會,你有問題提出來,佛給你一說,你也就開悟,也就證果;對症下藥,那才叫真正契機。

  佛不在世了,後世的這些眾生與佛的緣就要差一等。佛法,由於後來學生們的集結,把它記錄下來,整理出來流傳到後世,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經典。這些經典只能提供我們做為一個修學的參考,我們接觸之後,要認真要冷靜的想一想,自己的根性與佛所說的這個法門相不相應,契不契合?換句話說,佛的這種教法對於我來講,適不適合我?這叫選擇法門。如果自己沒有真實的智慧,不能選擇,佛非常慈悲,早就替我們想到了。所以經上特別指出來,末法時期,《金剛經》上講「五五百年」。五百年是一個階段,五五百年是五個五百年,二千五百年。我們今天距離佛滅度,要照外國人的說法,是二千五百年以後。說五五百年,正是說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佛對於這些眾生,教給我們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大集經》裡面講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禪宗是像法傳到中國來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禪宗傳到中國來。所以禪在中國特別興旺,因為它正好是像法這一千年,都在中國,禪宗特別光輝。現在進入到末法時期,就是佛滅度二千年以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是「淨土成就」,這是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等於說是給我們大眾授記。哪一個時代,眾生的根性適合於修學哪一個法門,這為我們指出來。

  我們在《無量壽經》更看得清楚。佛明白的告訴我們,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這個末法完了之後就沒有佛法,就滅法了。一切經典都滅了,《無量壽經》還住世一百年;換句話說,它是最後滅的。《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所以蓮池大師說大本、小本,同一部經,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它是屬於一部,不是二部。內容完全相同,修行的方法也完全相同,果報也相同,所以它是屬於同部。這個經最後滅;換句話說,它非常適合於末法時期,一直到法滅,這個經、這個法門都適合。只要你肯修,都是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是「當生成就」的佛法。這是佛跟我們講的。我們肯不肯相信,能不能接受?那就看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了。

  《金剛經》上講的五五百年,祖師大德根據經義,為我們說了「五種堅固」,就是每五百年,說出這個時代的現象。第一個五百年是「戒律堅固」,第二個五百年是「禪定堅固」,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說的也很對,在第三個五百年後,中國佛教的發展正是隋唐時候,隋唐我們佛法可以說是黃金時代,多聞堅固,大家都在佛法理論上去研究,著述很多。往後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廟堅固」,真正在佛法上有修養的人少了,蓋廟。廟塔蓋得很莊嚴,蓋得很多。第五個五百年,塔廟也沒有了,「鬥爭堅固」。想想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確實在鬥爭。所以他這五個說法,是講我們社會的狀況。我們今天生在這第五個五百年以後,鬥爭堅固,如果不鬥爭,釋迦牟尼佛的話說錯了。可見得佛在三千年前對我們這個世間後來的狀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不需要我們自己選擇,他老人家已經指定好了。

  就像蕅益大師,在前面玄義裡面跟我們講的,教我們要「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個諸佛就是阿彌陀佛。勸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諸佛的真實教誨。不但是阿彌陀佛,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異口同音,在《彌陀經》裡「六方佛讚」,那就是證明。真的是一切諸佛真實的教誨,勸我們依這照部經典,依這個法門修學。我們只要決定求生,更無疑惑,那就成功了。蕅益大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念了之後非常歡喜,他說得太好了!這就是真實的智慧,無比的氣慨、魄力。因為這個「隨順」,他就一生成佛了,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要曉得世法的虛妄,決定不可以取。善惡都不能取,都不能取,為什麼我們還要盡心盡力修善?諸位要知道,我們如果要不修善,跟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本願就相違背。佛心大慈大悲,我們也要有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雖然幫助一切眾生,決定不著相,也就是說,我們斷惡修善都不求果報。我斷惡我不求消災,我也不求消業障。不求,業障自然就沒有了,不必要去求。我今天斷惡是為了消業障,是為了消災,是「有求」在裡頭,那就是善惡之善。我今天斷惡,我沒有求,我這個斷惡,不落在善惡之善裡面。我今天修善,我也不求財,我也不求富貴,我也不求長壽,我什麼都不求,這就是兩邊都離了。但是斷惡修善,我認真努力在做,從無間斷,是一無所求,這就對了。在佛法裡面,決定隨順諸佛的教誨,專修念佛往生的法門。這就是真實智慧的選擇。

  『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精」就是純而不雜,「進」就是進步不退轉,不退就是進。當然,我們的精進一定是要在佛法上求覺,一定是要在淨念上,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真精進。都攝六根,怎麼攝法?實在說,六根就像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六根門頭」,是內外交通的一個管道。主要的是意識心,主要是意識。因為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相宗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它的作用只是「了別」。就好像照相機一樣,我們眼像照相鏡頭,打開之後外面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明瞭,它沒有分別。誰去分別?不分別,不造業。了別好,了別是覺。第六意識在裡頭分別,分別善惡,分別好醜,這個事情麻煩,所以它起了作用。我們收攝六根,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意根。我們眼不是叫你不見,眼當然要見。見怎麼樣?見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在一切法裡頭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你所見的這個境界是平等的境界,這叫真平等。這就是都攝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於意知法,意根是對法,真正在境界裡頭去學,修就是修學。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諸位要曉得,真正能夠做到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你就得定,你的心就定了。外面六塵境界,你也看得清楚,你也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那是慧。一切明瞭那是慧,心是定的,外面樣樣清楚這是智慧,這叫定慧等學。

  高級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諸位看看《華嚴經》上那些菩薩修行,你就知道,完全在生活當中,事事無礙。許多菩薩在歌舞場中修行,他沒有妨礙,他樣樣清楚、樣樣明瞭。你會,他也會。明瞭是慧。他的功夫是不動心,不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淨念,不一定要念佛。心清淨了,一個念頭都沒有,這是真正的淨念;換句話說,永遠住在定慧之中,這是淨念。定慧是一不是二,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也可以說,慧是定之體,定是慧之用;定慧等學,它是平等,是一不是二。這個就是淨念。我們現在明白這個事情,事實上做不到。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境界?淨宗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說,把我們的意識,這個分別的意識,分別執著,統統去分別阿彌陀佛,去執著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都不要分別,都不要執著,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功夫用到純熟了,純熟之後阿彌陀佛就沒有了,丟掉了,那就真的成淨念。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手段、是方法。我們要問,達到真正淨念,真正淨念是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念不生,試問問,他還念不念佛?他還念。我們怎麼知道他還念?我們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看到的,他還念。為什麼還要念?他念跟無念是一。我們今天「有、無」是兩個,不是一個,他有念跟無念是一個,「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諸位要曉得,念是他受用,念佛是教別人,無念是自己。所以他念佛,一天到晚都不停止,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佛都念佛,菩薩都念佛,那我們當然更要念佛,這就是大慈大悲度眾生,叫他受用。自己,自己真的到淨念,一念不生,那是他的自受用。自他不二,所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不落「空」,無念不落「有」,空有兩邊他都不執著,佛法不得已稱之為「中道」。由此可知,這句佛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用意就在此地。

  所以不管說多少法門,佛講《華嚴》,最後念佛;佛說《法華》,最後也念佛;乃至於性相各宗,歸根結柢統統念阿彌陀佛。在中國禪宗那麼樣的盛行,我們看《禪門日誦》,就是禪宗用的課誦本,他晚上也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這是祖師大德們真正明白了,真正透徹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沒有不念佛的。凡是學佛,不願意念佛求生淨土的,這是祖師說的話,「他的佛法沒通!」換句話說,沒有真正明瞭,如果真的通達明瞭,沒有一個不念佛求生淨土的,這些都是事實。所以他才「精進修諸道法,善能覺了」。「善」,不是他去研究,不是他去思惟,不是!他是從修學功夫裡面悟出來的,那叫善,是自己親身體驗出來的,覺悟了。所以我們讀經,每讀一遍多少都有一點悟處,只要你恭恭敬敬的念。心浮氣躁,要趕時間,趕功課,那個沒用處,那個不會有悟處。心要清淨,心要恭敬,會有悟處,遍遍都有悟處;換句話說,你每天讀經,每天都有悟處。這個悟處不要去記,那就是毛病了,那就變成障礙。這段經文起先不懂,聽講也聽不懂,這一下,一念它意思出來了,趕緊把它記下來,這是錯誤的,不需要。根本不需要去記,忘掉,忘掉隨它忘掉,過兩天它又有悟處,而且是愈悟愈深入,何必去記它?記它就打妄想,起了妄念,根本就用不著。這叫「善能覺了」,這叫善。

  不要去修這些無益的苦行。苦行對現在人實在講太苦了,他也受不了,他也不肯修,也不過就是裝模作樣而已。譬如「持午」,實在講在從前算不上是什麼苦行,但現在覺得,這個人下午都不吃飯了;另外一個就是打坐「不倒單」,這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的。這個意思是不過中,中是日中。有人錯解了意思,持午是不過午,午,中國的午時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在佛經裡面講是「不過中」,每天日中,不能過日中。小乘戒特別重視這一條,南傳小乘瞧不起大乘人,認為大乘人都破戒,都不是真修行人,他們對於這個非常重視。如果真正做到是很麻煩,每天日中時間都不一樣,都不相同。在從前用日晷來測量日中,現在也比較方便,但是現在要用天文日曆,天文日曆裡面記載得很清楚,每天日中的時間它是幾分幾秒,每天相差四秒。如果沒有天文日曆,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在十一點鐘以前吃飯,這是絕對不會超過的,十一點鐘吃飯,這是最安全的,不會過中的。其實誤解這個意思的人很多,總認為他這個持午是真正修行人,能夠得到大眾的尊敬,這個人了不起,真修行人。可是他下午的時候,有的還吃一點水果,或者吃點其他東西,那就都錯了。

  真正持午是日中一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日中一食,一直要到第二天的早晨,可以喝一點流質的。流質不可以有沉澱物,所以牛奶不能喝,牛奶會沉澱,果汁也不能喝,果汁也會沉澱。所以經裡面講的,什麼東西可以吃?蜂蜜。蜜糖沒有沉澱,所以糖水可以,沒有沉澱。凡是有沉澱的都不能吃,何況水果?那已經是齋都破盡了。這個我們有沒有必要?說實在話,沒有必要。因為經上講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三資糧,沒有說裡頭有持午。不持午的人不能往生,沒有說;也沒有說一定要素食,吃肉的人不能往生,這經上沒有。如果吃肉不能往生,釋迦牟尼佛一定早就給我們說明白,否則的話,我們不是造成重大的障礙嗎?所以這些我們實在沒有必要。第二個講「不倒單」,打坐。打坐幹什麼?睡覺。你看坐沒多久兩頭勾成一頭,在那裡打瞌睡,再一下就打鼾了。如果睡覺,諸位想想,從前李老師說了,李老師說得很好,坐著睡哪有躺著睡舒服?這叫自找苦吃,是不是?無益的苦行!這個要知道。

  大乘佛法,實在講是讚歎素食,提倡素食。素食是培養慈悲心,不是說吃素的就有功德,你那個意思就會錯了。而是不殺生這是功德,吃素是不殺生,間接的不殺生,意思在此地,是培養慈悲心的。何況現代這個時代,肉食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疾病,中國俗話說「病從口入」。蔬菜,那就好得太多太多了。現在蔬菜,在美國還比較好一點,台灣的蔬菜用的農藥用得太多,所以台灣的菜,看起來非常漂亮,有毒,蟲不吃,人吃了還能受得了嗎?李老師常講,在台灣我們每天三餐是服毒。美國雖然也用農藥,但是量少,對人體沒有妨礙。可是如果諸位到中國大陸旅遊,你吃大陸的青菜,你就覺得跟美國、台灣同樣的青菜,味道不一樣。為什麼?他那裡科技還不發達,還沒有用農藥,菜拿出來是不好看,蟲吃得很多,是不好看,但是確確實實味道不一樣。我到大陸旅遊最歡喜的就是那邊的青菜好吃,跟台灣四十年前市場上賣的菜一樣。現在的菜,菜的味道沒有了,這真可惜!只重視表面的好看,而不重視它的本質,疏忽掉了。

  所以凡是無益的苦行,沒有必要,不必要修。即使持名念佛,蕅益大師也給我們說得很明白,也不在乎一天念多少佛號,而是在乎功夫之淺深。所謂是功夫的淺深,就是我們念得相應不相應。什麼叫做相應?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信願行,這一句佛號裡面圓滿具足信願行就相應。如果這個佛號裡面信願行不足,你一天念得再多都不相應,這是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大家也很容易明白。常勤心在真法中行,這叫精進覺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法喜,這是要功夫。功夫愈深,歡喜心自自然然生出來,人在修學當中能有喜悅的心,他修學的精神就飽滿了。法喜不但在佛法裡面有,世間正法裡頭也有,孔夫子在《論語》第一句,《論語》是學生們編的,不是他自己寫的,學生們他們的見解能把這一句放在這部書的最前面,可見這句話非常重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悅)就是法喜,這個歡喜不是由外面境界刺激而來的,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叫悅。喜跟悅,它還是兩個意思,悅是內心發出來,喜是外面境界刺激過來的。但是在佛法裡面講「法喜」,跟悅是一個意思,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外境,那是外面的境界,那是樂。悅就是佛法講的法喜,是從內心裡面生起的。這功夫深,你以真誠恭敬心讀經,每一遍有悟處,這個悟處就是法喜,就能生歡喜心,然後這個力量使你精進不懈,使你百讀不厭,永遠都不厭,那就是你遍遍都有悟處。跟這個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譬如學校的老師,教一年級國文的老師,每年都用這個課本,每一年都是那一份講義,他那一份講義可以用一輩子,為什麼?沒有新的意思出來。所以就有疲厭,有疲倦,有厭倦。不像佛法,不像經典,不要說佛經,儒家的經典《四書》,在從前,小朋友七、八歲上學老師就叫他念,念到七、八十歲鬍鬚都白了,他每天還搖頭晃腦在念,念得還津津有味,那就是這個書裡頭意味無窮。你每年去讀它體會不一樣,所以他才願意去讀,沒有人督促他。學校有老師督促。沒有人督促,為什麼他歡喜,為什麼天天在讀誦,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他真的有領悟,真的能生歡喜心。古人常講「讀書樂」,那個樂就是因為他有法喜,他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不深入的人,他嘗不到。這是人生真正的享受,決不是其他一切物質享受,或者是精神享受能跟它相比的。可以說這是最高的享受。你如果能得到,你這一生非常幸運,也是你真正有福,這是真實的幸福。

  這一句裡面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顛倒之法,顛倒也有層次。要以比較的方法來看,世間的正法,像中國儒家所選的這些經典,跟一般書籍來比,這些經論是正。世間法跟佛法來比,佛法是正,因為世間法的修學不能出三界。你要問他為什麼原因不能出三界?世間法修學的目標都不斷煩惱。儒家講求的是伏煩惱,沒有斷,它是伏,所以不能超越三界,不能超越輪迴。小乘法跟大乘法比,大乘法是正,小乘法就是邪,這就是顛倒,我們佛法裡面講了義、不了義,就是這個意思。大乘佛法跟持名念佛相比,持名念佛則是純正,超越一切大乘法門。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說過很多,不能不知道。唯有真正的明白,我們才會死心塌地,這一生當中就守這一部經,專修這個法門,那就決定不錯了。我們修學其他的法門,也都是變成無益的苦行,我們將精力、時間都浪費在那個地方,都變成沒有意義,沒有利益。所以一定要專,一定要精。蓮池大師就說絕了,「持名念佛是正行,持名念佛也是助行」。淨宗常說正助雙修,他正助都是一句名號,這個真的是教我們「專」到了極處。這個法門得到實在是不容易,古德常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了,怎麼不歡喜?遇到了,認真的修學,你會愈學愈歡喜,愈學領悟得愈深。愈學,你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心愈真切,隨著你功夫去增進。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除」跟底下的「捨」,意思好像是相同,其實最簡單的區別方法,除是除內裡面的,捨是捨外面境界的,這就很容易辨別了。所以這是諸見煩惱,「見」是指我們一切錯誤的見解,「煩惱」是我們錯誤的思想;就是我們今天所謂是,對人對事對物想法、看法錯了,這叫見思煩惱。一定要斷除,它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它也是我們造業的淵源。人為什麼要造業?就是因為有這個東西他才會造業。這些東西排除掉,人就不造業,六道輪迴也就沒有了,所以輪迴是它變現出來的。我們世間一般人重視正確的思想,所謂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這就是講的思想跟見解。但是世間人所講的正邪,跟佛法講的邪正標準不一樣。世間人,實在說對於宇宙人生,無論是哲學、科學、宗教,一直到今天都還在摸索、在探討,事實真相沒有見到。我們要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原因在我們用的方法錯誤。世間人用什麼方法?用思惟、用思考、用研究,用這些方法;換句話說,用的是心意識。用意識,這是決定見不到真相。佛法為什麼見到真相?佛法它用的方法,它不用意識,心意識都不用,於是真相大白。這個心意識都不用,就是定慧,他用這個方法。所以,一個人見到真相,一個人是永遠見不到真相,雖然他很想見真相,他見不到。佛法的標準跟世法的標準就不相同,佛教給我們,你能把這些東西捨掉,你心就清淨,就得定,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然就明瞭。

  我們今天煩惱在,見思煩惱在,只是從經典上聽佛說的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是聽說的,不是自己親自見到的。佛法最殊勝之處,最令人佩服的地方,那就是佛不是叫我們相信他,佛是叫我們自己親證。他說出來了,他把他的這個方法教給我們,我們用這個方法,看看我們所親證的,跟他講的一樣不一樣?他見到了,我們定慧要得到,我們也見到了。昨天跟諸位說「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會通?你也見到了。佛見到說出來的,你也見到了,你見的跟佛見的是一樣的,那佛講的,你怎麼會不懂?佛所說的就是自己所說的,自己所見、所聞、所說,就是諸佛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所以這個東西是障礙,障礙了我們本性本有的智慧德能。德能就是親自見到宇宙人生真相,這個能力是被錯誤的思想見解給障礙住。這個東西必須要斷除,這個東西斷除之後,我們真正的善根就現前,五根就真的現前了。有這些障礙在,我們的信心沒紮根。聽聽這個人這個說法,聽聽那個人那個說法,心裡就會動搖了。為什麼會動搖?信沒有根。你這個妄想雜念還存在,對於一切言論,沒有能力判斷,沒有能力辨別,才會產生這些現象。所以,一定要把煩惱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