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的下手之處-第227集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中國人所講的老師,他去拜老師。五十三個老師裡面,出家人只有六個,其餘統統是在家人。這些人代表各行各業,代表男女老少,這個用意很深,是叫我們真正學普賢菩薩十大願裡第一願「禮敬諸佛」。所以告訴我們,真正在菩提道上修行的人,也就是以學生身分,學佛的人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之外,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34集) 1984/12 

  

  難道這些人統統都是善人?沒有惡人嗎?五十三參裡面有惡人,不完全是善人,你去看看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那是稍微不高興馬上就要殺人的,我們今天看起來,大魔王!所以裡面你看到是有善有惡,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菩薩教給我們,在這個社會裡頭怎樣去參學?善行的,我們跟他學習;見到那些示現惡行的,我們反省改過。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34集) 1984/12 

  

  所以善人惡人、逆境順境統統是善知識,一個平等恭敬心來修禮敬,這才是十大願王裡面的禮敬諸佛,實在是很不容易修學!可是我們要想求生淨土,我們要想品位增上,那就一定要修學,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那個地方的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人人都是修十大願王的。我們現在還沒去,我們就開始努力來修學,往生必定提升品位。所以這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修學。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34集) 1984/12 

  

  佛法的修學下手之處,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禮敬是修什麼?就是折伏我慢。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從前教學,《禮記》是每個人必須讀的,就像我們現在念《公民》、《修身》課本一樣。《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禮」的定義是什麼?自卑而尊人,自己要降下來,要尊重別人。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84集) 1984/12 

  

  執著裡面最堅固的執著是「我執」。有我,怎麼可能平等?我總比別人要高一點,總比別人要強一點,就產生我慢,這是傲慢的煩惱。貧賤到了極處,所謂叫花子、要飯的,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他傲不傲慢?一樣傲慢。看到有錢的人、做大官的人走過去,他還在那裡哼一下,「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他還覺得他不在人之下。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84集) 1984/12  

  

  《禮記》一開頭,聖人就教給我們「傲不可長」,儒家講的是世間法,沒有強調斷煩惱,但是人家伏煩惱,不可增長。佛家要出三界,決定要斷煩惱。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傲慢的習氣先斷掉。所以佛法的修學,把你驕慢的習氣折伏盡,然後才有資格學道。心清淨了,對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這才能承受,這才成為一個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10集) 1984/12

  

  曉得傲慢是與生俱來的,不要增長就好了。儒家是希望控制我慢,不要讓它增長。佛法知道這個慢是大煩惱,貪瞋痴慢,一定要斷;如果不斷煩惱,我執是決定斷不掉的。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84集) 1984/12

  

  甚深之法是如來平等性法,有一絲毫驕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傳授給你,傳授給你沒有用。這裡傳給你,那裡漏掉了,所以叫有漏,漏是什麼?就是你煩惱。所以首先一定要把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之後,這才是個法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10集) 1984/12

  

  六道怎麼形成的?就是我、我所變現出來的。初果須陀洹,他把我所捨掉了,人家就證得位不退。雖然沒有超越輪迴,保證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他把我所捨掉了;我沒有捨掉,我所捨掉了,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沒有了,他捨掉了。須陀洹沒有貪瞋痴慢了,所以稱為聖人。到阿羅漢果,我執就破掉了,不但「我所」沒有了,「我」也捨掉了,這就超越三界不再輪迴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84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