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布施 積功累德-第3集

  修行要有耐心。修行過程當中,必然有挫折,你愈是勇猛精進,挫折就愈大,這個一定道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挫折?這個挫折的來源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惡業,業力障礙住,這是沒法子避免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有耐心,忍耐。有忍耐的力量才能夠消業。如果有定力,定可以滅業;忍可以消業。不要去爭,要用智慧來面對事實,耐心去化解,委曲婉轉,不退精進,這就行了。所以有忍辱,然後才有進步。

  無量壽經(第31集) 1992/6

  

  我們的業障習氣,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累積下來太深太深了,雖然發了菩提心,也有諸佛菩薩加持,業習太重;換句話說,種種阻礙在所不免。這些阻礙是不是能真的把我們障礙住?不是的。只要你能忍,它就不能障礙;你不能忍,障礙馬上現前。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個妙法,你能忍辱,所有一切障礙很容易突破。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7集) 1992/12

  

  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這一部《金剛經》,雖然說明了菩薩六波羅蜜,可是特別著重的是布施跟忍辱。布施是能捨、能放下、能成就一切功德的因緣,如果沒有忍辱,不能忍,這個功德不能持久,保不住,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堅忍,他才能保持,才能有成就。所以世尊在這個經裡面,六度特別強調這兩點,道理也就在此。

  早餐開示 1999/1/13

  

  佛法從初發心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真正修行的綱領只有兩條,一個是捨,一個是忍。《金剛經》雖然給我們講六波羅蜜,重點在布施、在忍辱,布施能得究竟圓滿的福慧。在三皈依裡面,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這兩種究竟圓滿,佛門裡面就稱他為佛陀。菩薩正在修這兩種,但是還沒有到究竟圓滿。所以學佛學什麼?沒有別的,求智慧求福德。佛說施是能得福慧,忍能保持福慧,如果不能忍,你這個福慧得到,很短時間就失掉,那很可惜,所以佛陀教導我們這兩樁事情比什麼都重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42集) 2001/12/25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自己一生的行持,再看看周邊一些同修們,乃至社會的賢達,每一個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愈是大的成就,決定與這兩個原則有密切的關聯。人肯布施,心量拓開了,能夠堅忍不拔,不為外面環境所動搖,不會被自己內在的煩惱所擾亂,他決定能夠成功;成就的大小,與布施、忍辱恰好成正比例。

  早餐開示 1999/1/13

  

  於是我們就更深一層的體會,世尊教菩薩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有兩個意思:對別人是施與,對自己是放下。財布施,我們以財物幫助別人、贈與別人、供養別人;對自己,是把貪吝財物這個意念捨棄,這叫布施。更深一層,是要把自己的嗜好,把自己的欲望捨棄掉,將自己所修積的功德、智慧供養別人,供養廣大的眾生。尤其是佛教導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捨,你能夠放下執著,就放下六道輪迴了;放下分別,就放下十法界了;放下一切妄想,在一真法界裡,四十一個階級統統都超越了,這才是布施波羅蜜的真諦。

  早餐開示 1999/1/13

  

  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修因。忍辱是成就,使你的功德不會喪失。換句話說,你能保持,我們常講積功累德,積、累都要靠忍。能忍的人才會積功累德,他的功德不會喪失。不能忍耐,一定半途而廢,到最後前功盡棄,很可惜。所以忍很重要,忍之後才有精進,不能忍耐決定沒有精進。所以六度的順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忍辱之後才能精進。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是基本的條件。你不具足這個基本條件,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非常重要。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7集) 1992/12

  

  為什麼念佛人不能往生?就是他有牽掛,放不下,牽掛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害他生生世世六道輪迴。有智慧的人,他真正覺悟了;愚痴暗蔽的,他不覺悟!修行,修什麼?綜合大乘經典一切法門所說的,歸納成兩個字:一個是捨,一個是忍,忍耐。捨就是布施、就是放下,真正能捨,把它統統捨掉,統統不要了,就沒有牽掛,心就清淨。五欲六塵統統要捨!不但五欲六塵要捨,佛法也要捨!佛法不捨,心心念念還有好多大乘經典沒看,心不能清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75集) 1984/12

  

  心中一切妄想、執著、分別、憂慮、煩惱、牽掛統放下,這叫布施。「忍辱,無論做什麼事要有忍心、耐心、長遠心,我們的理想願望才能達成」,這個理想願望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發大誓願(第4集) 201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