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戒為無上菩提本

  供稿人:悟勝法師

  惭愧後學悟勝在反覆拜讀《來佛三聖永思集》一書,和觀看「賢公和尚,佛門榜樣」的光碟後,深深地感到賢公老和尚一生的示現眞正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以戒爲師,以苦爲師。」是佛門至佳的典範,確實値得四眾弟子們竭誠效仿和傾力學習。

  世尊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裏明確指出戒律是我們一生學佛成佛的根基:「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十方三世諸佛無不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縱觀三藏十二部經典,哪一部經論沒有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呢?佛的説法和做法都是在提醒我們學人:應當重視戒律、學習戒律、嚴持戒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隨戒釋相篇第十四》有説到:「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藏住,佛法方住」。毘尼,翻成中文是善治、律的意思。昆尼藏是三藏之一的律藏。

  上弘下贊律師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上篇「戒律門」告訴我們,防非止惡是戒。處理、決斷戒條的輕重和開遮持犯是屬於律。作爲出家人,至少要落實「沙彌十戒」。從不殺生到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這十條戒,是三乘聖人修行成佛所必須要走的一條康莊大道。這是出離輪迴的階梯,是證得涅槃的門户。

  我們在「賢公和尚,佛門榜樣」的光碟中看到,賢公長老的尊堂從小開始吃素,並持之以恆,直到一九五七年,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念佛自在往生。賢公長老自幼耳濡目染,在菩薩母親的薰陶下發心出家且終身茹素絕非偶然,實是必然。即便是在最艱難的非常時期,賢公也慈悲依然,堅持不食眾生肉,所吃的都是肉邊菜。不僅如此,老和尚還時常主持放生儀式,救拔了眾多的生靈。慈心不殺這條戒,賢公長老做得是如理如法。

  一位張居士曾經至誠地供養了賢公長老一枚戒指,老和尚即刻歡喜地把戒指戴在手上,等張居士一離開,他馬上就取下戒指,交給了其他居士。老和尚的這種做法完全遵循了世尊教導出家人的「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這條戒。釋迦牟尼佛當年規定,出家眾只接受信徒的四事供養,也就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就是教導我們,出家人不可以擁有任何金銀財寶之物。爲什麼出家人不能擁有這些財產呢?因爲它會增長我們與生倶來的貪心,所以它能妨礙、敗壞我們修行的道業。

  貪是投生鬼道之根,愛是生死輪迴之本。一切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的教學目的,究其根本就是爲了幫助眾生徹底斷絕捨生受生。因此,佛陀嚴格規定出家眾一定要遠離世間的名聞利養。佛要求弟子們統統做到這點,當然佛自己也先做到了。透過世尊不接觸金銀財寶的舉動,我們看到的是佛世尊的清淨無染,以及演繹到極致的高風亮節。我們凡夫一旦觸摸到錢財,不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積蓄它、佔有它、控制它的強烈欲望,還會被它慢慢地侵蝕、染污我們本自具有的清淨,隨之而來的便是摧毁我們高尚的德行。佛制定的戒律裏面明文規定,出家人不得持有任何財寶。凡是信眾供養的財物,法師都應即刻轉交寺院常住。賢公長老從來不積蓄錢財,信眾供養的紅包,他都拿去印經和放生,從未拿來自己享用。

  淨宗第八祖蓮池大師,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下篇威儀門教導我們「威儀是指有威可畏,有儀可敬」。由於出家人能嚴持淨戒,他的種種梵行也都圓滿具足。因爲出家眾具備堂堂的僧相、威嚴的眾德,故令人可畏,並且出家人的一舉一止都合乎法則,形於外的儀表溫和、肅靜、端正,因此才令人可敬。佛門的這些威儀,不但成就了出家人的道品,並且也是一切人天的師表。眞正發心修道的出家人是内懷師子之德,外現象王之威,不但人天讚揚、侍奉,神龍護法也由衷地欽伏。佛在《華嚴經》上講「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能令三寶不斷是也」。蓮池大師編辑的《沙彌律儀要略》,一共有二十四門威儀,這些威儀不僅是所有沙彌每天應當遵守的軌則,也是出家人出離生死輪迴的第一個台階。

  我們從光碟裏面可以學習到賢公長老哪些令人仰歎的威儀呢?老和尚一生沒有做過經懺佛事,畢生修學的法門僅僅一句阿彌陀佛而已。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老和尚老老實實地念了足足九十二年,並且預知時至,身無病苦,自在往生。平常老和尚除了勸大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之外,從不傳授其他修行方法。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下篇第八威儀門,世尊教導出家眾「不得揀應赴道場經習學」。經懺是如來無上法寶,我們認眞地受持一句一偈,可以滅除自己的罪業,增長自己的福德,永爲菩提種子。如果利用法寶來謀取世間的財利,那是極爲可悲可痛的事情。假如有在家大德來到寺院請求法師讀經,目的是想要獲得福德,迴向給陽上或者已經往生的家親眷屬。佛只允許比丘爲他們讀誦偈頌、咒願,最多爲他們背誦一部經典就可以了,這樣做,足以利益對方。所以佛門絕對沒有所謂應赴之事,更不會把誦經念佛當作事業、生意來做。

  在光碟中,我們看到在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賢公長老和往常一樣,頂著烈日在玉米地除草。到了下午三點鐘,老和尚太累了,就在塔院的大門樓下喝水、休息。只見老和尚右手枕頭,左手放在腿上,整個身體右脅而臥。這種睡臥的姿勢與《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下篇第十四威儀門完全相應。佛陀規定出家眾躺下來休息時,必須保持右脅臥,這種臥法稱爲吉祥睡。出家人不可以仰臥、伏臥或者左脅臥。睡臥時,我們應當先安放一個枕頭,或者曲肱爲枕,不可以把頭直接貼在蓆子上。仰臥是阿修羅的臥法,伏臥是餓鬼的臥法,左脅臥是貪欲人的臥法。出家的沙門應該效仿師子王的臥法,也就是右脅臥。這種睡臥的好處會使我們身無掉亂,不失正念,睡得也不沉,更不會做惡夢,所以右脅臥被稱爲吉祥睡。

  細觀賢公長老生平傳記的光碟,讓悟勝感慨萬千,自己是何等的幸運,在當今濁惡到極處的時代,還能看到一位一百一十二歲的高僧大德現身説法,爲我們眞實地示現嚴持淨戒、老實念佛。老和尚教導我們學佛、成佛的訣竅就是要老實、聽話、眞幹。佛的遺訓「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他圓滿地做到了。賢公長老不識字,沒有讀過戒經,也沒有聽過律學講座,卻能嚴守律儀,讓我們後學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宿世累積的深厚善根、福德和因緣。對於師父上傳下戒長老的開示,賢公老和尚沒有一絲毫懷疑,完全照做,是一個眞正可以承傳大法的根器。正因爲賢公長老知道嚴持戒律能助他早日成就念佛三昧,所以對佛門的規矩絲毫都不敢馬虎,舉手投足間都表現出他十分的誠心和十足的敬意。

  佛在《華嚴經》上説:「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身爲佛門弟子,不論出家法師或者在家居士,進入佛門的一件大事便是受戒。而佛教徒的本分,更是以持戒二字作爲準則。《佛遺教經》記載了釋迦牟尼佛的一段教誨:「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波羅提木叉是戒律的三種名稱之一,翻成中文是別解脱、處處解脱、隨順解脱。從世尊的開示當中,我們知道佛弟子如果能夠以戒爲師,並且持戒清淨,佛法就能長久住世。

  如今廣爲流通的播戒機,是由台灣埔里正覺精舍的住持上果下清律師,副住持上天下因律師錄製的。這兩位律宗大德宣説的戒學講座專辑,包括《出家戒學篇》和《在家戒學篇》。對於發心研學戒律和威儀的四眾同修來説是極大的福音。只要我們以眞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學習,肯定受益良多。

  (因緣生按)南無阿彌陀佛!佛家在傳授三壇大戒時,經常會念起這樣一首傳統詩偈:

  戒為菩提本,律得南山宗。

  清淨三世業,得成賢聖僧。

  佛陀臨終遺教,自然意義重大,我輩必須銘心刻骨,須臾不敢有忘。無佛住世,戒律便是佛子唯一可依賴者,戒律在則佛法在;戒律亡則佛法亡。

  然當今時値末法,邪師説法如恆河沙。多有無知狂徒借古德禪語贬低戒律、蠱惑人心者。永嘉禪師《證道歌》的確有云:「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然我輩當捫心自問,我自身是否業已大悟?假如沒有,還是謹愼爲妙。效法豪俠,終不如學做老實人。——古德曾道:「聖人爲救時弊而生。」賢公老和尚乃大悟之聖者,然而爲我們表演的卻是從始至終嚴持戒律,其中豈無深意嗎?

  二〇一二年春,末學陪同幾位學友一起到來佛寺去。賢公老和尚正在寮房坐著缝衣服,末學徑直進去要給他老頂禮,老和尚攔著我問:「拜佛了沒有?」我説:「還沒有。」老和尚指著地上的蒲團説:「你先拜佛。」我於是就把蒲團挪到老和尚寮房的佛像前,頂禮三拜。老和尚看著我拜完站定之後,笑吟吟地説:「我教過你咋樣拜佛,你還是沒學會呀!——拜佛要像蛤蟆,脊背要放平。」我趕忙給老和尚鞠躬,向老和尚保證説:「我記住了,以後拜佛一定達到標準。」老和尚連聲説:「好,好!」然後又故意給我解釋說:「蛤蟆就是青蛙呀!」逗得我們大笑不止……

  看到悟勝法師的文稿,末學非常感動。所以才班門弄斧,不顧自身淺陋,妄自對戒律議論了一番。末學收錄此文時,曾對文字重新整理,然後祈請悟勝法師鑒定,法師不但欣然接受,且對文稿又進行一番更加精細周密的修改。其磊落胸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實在令末學感佩非常!

  尊敬的師父上人曾對此文點評説:

  聽了悟勝法師的學習報告,我想大家心裏都感到非常歡喜。説明海賢老和尚一生的表法,這種辛苦是値得的,能讓許許多多迷失方向的這些佛子們終於覺悟了、回頭了。回頭是岸,要眞正回頭!所以我勸導大家,喜歡讀經的讀這個小冊子,不喜歡讀經的看光碟,一天要三遍,一年爲期。爲什麼一千遍?古人教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年的時間,一天看三遍,念一萬聲佛號。這一年就把基礎紮穩了,根紮下去了。這是什麼根?

  必定得生淨土的根。憑什麼你能往生?就憑這一年,這個根就決定得生淨土。這是剛剛開端就有這麼好的反應,繼續不斷下去,這種善根福德會月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