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人生人死注生前

  供稿人:盧水庫

  二〇一二年中秋節後,我們夫妻二人帶著孩子一起去看望因緣生老師。老師帶我們去來佛寺參拜肉身菩薩,結果在寺院遇到了南陽油田的兩位居士,洛陽的一位居士,駐馬店的兩位居士,江蘇一位居士和陕西的一位居士。當時寺院還沒有出名,很少有人過去。印志法師説:「大家從好幾個地方聚在來佛寺,也不知是多少生多少劫的緣分。所以我提議大家在一起打個佛七好不好?」大家一致讚成。

  有一天晚飯前,老和尚在劈一個樹根,我們一群人圍著老和尚,請老和尚開示。便是因緣生老師在《海會聖賢》裏面寫到的那段。——我看到老和尚手被擦破了,就蹲下身子對老和尚説:「您不要再劈了,手都流血了。」老和尚抬起手來看了看,輕輕地説了一句:「不就一點兒血嘛,你怕啥呢?」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印拴師父來請老和尚吃飯,老和尚説:「先放那兒涼一涼,我把它劈開再去吃。」印拴師父搶過老和尚手中的工具,説:「師父你去吃,我來劈。」説著就把斧頭砍在樹根上,用錘子砸斧頭。老和尚説:「慢點兒!慢點兒!別把斧頭砸壞了。」話剛説完,斧頭柄眞被砸斷了。老和尚一點兒也沒有埋怨印拴師父,站起身來笑著招呼我們説:「走,咱們吃飯去吧!」

  佛七圓滿後,我們一家三口並沒有馬上離開,打算在寺院住上一段時間。不料這一住讓我們有幸見證了賢公老和尚最後的一百天。

  我兒子那年五歲,非常頑皮。我們去念佛的時候,老和尚就在寮房裏一邊穿薏米珠子,一邊替我們照看孩子。經常是老和尚好容易穿起了一串,卻被小孩兒一把抓到地上,滚得滿地都是。老和尚也絲毫不動氣,一顆顆撿起來重新再穿。

  在老和尚往生前不久,他悄悄地把堆在通往塔院路上的玉米稈一點點往塔院的院墙角挪。印志師父看到後,就説那不礙事,勸他老不要挪了,老和尚不聽。印志法師只好喊大家一起去挪,忙活了兩天才總算挪完了。老和尚又把路上給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我們當時不解,認爲老和尚盡做些無用功。老和尚往生後,當我們把他老的法體抬往塔院之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和尚那是在爲自己開路呀!

  老和尚往生前的四五天,我去塔院請老和尚吃午飯,看到他正把院墙邊的一堆斷磚一塊塊搬到自己的塔邊,並且整齊地擺放起來。老和尚看到我,就對我説:「快幫我把磚頭搬來擺好。」我們兩人在搬磚的過程中,印志師父派人來過好幾次請他老人家吃飯,老人家都沒答應。我當時還在想,老和尚原不是這樣的倔脾氣,這幾天怎麼這麼抝性呢?等老和尚往生後,印志法師買磚頭給老和尚封塔,這時大家才頓時明白了老和尚的良苦用心,原來他老人家不願浪費,把這些斷磚搬到塔旁,是準備給自己封塔用啊!

  老和尚往生的前一天傍晚,我們幾個居士和印志法師一起在講經堂聽老法師講《大經解演義》的光碟,聽到老和尚在自己的寮房裏敲著引磐念佛。往常這個時候他老人家倒是也在寮房上香、拜佛、敲引磬念佛,但是時間都很短。而那天敲的時間卻遠遠超過往常好幾倍的時間。我還對旁邊的吳居士説:「老和尚今天怎麼一直在敲引磐念佛呀?是不是有些異常啊?」吳居士也説:「是啊。」不過還是都沒怎麼放在心上。晚上吃完飯後,老和尚和平常一樣很早就休息了。

  第二天凌晨一點多的時候,寺院常住的一位老菩薩起床上廁所,看到老和尚寮房的電燈已經在亮著了。等我們作完早課,去叫老和尚吃飯的時候,發現老和尚在床上躺著,所有衣物都整理得井井有條,而老和尚平時是絕對不睡懶覺,衣物也是從不疊的。印拴法師叫了多聲不見老和尚應聲,待到近前去看的時候,才發現老和尚已經往生了。因爲老和尚的便壺已經拎到了廁所,故而可以斷定老和尚應該是在起床作完早課之後,又躺回床上的。

  我一定要以老和尚爲榜樣,把生死大事握在掌中、定在生前。

  (因緣生按)南無阿彌陀佛!二〇一二年冬月十六,盧居士一家三口到我家去,我問起老和尚的身體,盧居士説:「前幾天太冷,老和尚有點腰疼。」我拿了一個隨身灸和兩盒艾灸條,讓盧居士回寺院時帶給老和尚用。盧居士臨走時問我什麼時候去看老和尚,我隨口説:「這兩盒艾灸條差不多一天用一根,能用二十天吧。等用完的時候,我就去看老和尚了。」臘月初六凌晨,我在起床,盧居士打電話給我,説:「老師你過來吧!老和尚走了。」這讓我始料未及,正準備去看望他老人家哪!我還以爲是盧居士沒把話説好,便仍抱有希望地問了一句:「你説老和尚上哪兒走了?」盧居士説:「老和尚往生走了。」我頓時一躍而起,以拳捶胸,淚如泉湧……

  《論語 • 里仁》篇第二十一章:「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夫子提醒我們:對於自己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因爲人生苦短,子女成人自立之後,父母也逐漸衰老,盡孝時日已然無多。之所以知之而喜,是喜在雙親高壽,子女猶可承歡膝下。之所以知之而懼,是懼在父母年歲越高,在世之日越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不測之憂。故而奉事雙親須更加謹愼。——末學再道惭愧!傾盡三江五湖水,難洗今日滿面羞……

  盧居士爲人厚道,末學堅信其言誠實無虛。如其所説,賢公往生前幾日的種種非常舉動,足證老人家已是預知歸期了。

  南陽六方佛堂的鄢成本老居士曾經對賢公説起:「您老往生時候,我們去給您助念。」老和尚説:「要人助念那是不相信佛,他走不了。我到時候不用人助念,我自己就走了。」可見老人家早已是成竹在胸、生死自在了。

  羅念庵狀元《醒世詩》一首,今附於此:

  寬性寬懷過幾年,人生人死注生前。

  隨高隨低隨時過,或短或長莫怨愆。

  家富家貧休歎息,自無自有總由天。

  平生衣食隨緣好,才得清閒便是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