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給大家介紹座列上首的第四位尊者。

『尊者迦葉』

大迦葉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的頭陀第一。

他是「傳佛心印」的人。是禪宗第一代祖師。禪是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的,是代表「宗門」。在中國大小乘佛法分十個宗派,禪宗之外的九個宗,都稱為「教下」。教下是阿難尊者傳的。在《無量壽經》這部經裡,都位居上首,代表全部佛法皆在這部經中。

宗門、教下修行的方向、目標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手段不相同,也就是方式不一樣。宗門是直截從「放下萬緣」下手,他不上課,不用教科書。直截了當放下萬緣,恢復自性清淨心,所以他用「觀心」,用「參話頭」的方法。這些方法很特別,要根性很利的人才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

頭陀就是修習苦行的意思,凡是修苦行的人第一要選擇空閒的地方;第二要過托缽乞食的生活;第三要常居一處;第四要一日一餐;第五要乞食不擇貧富;第六要守三衣缽具;第七要常坐樹下思惟;第八要常在露地靜坐;第九要穿著糞掃衣;第十要住於墳墓之處。修學頭陀苦行的人就是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也是清淨的生活。

這樣理想的頭陀修行者,就是尊者大迦葉。

他出生於富貴家庭,父親是一位大富長者。迦葉尊者能夠捨棄豪門的富貴榮華,出家修苦行,實在是難能可貴。

大迦葉還沒有皈依佛陀以前,就被人稱讚為志氣清高、不著欲染的青年,父母為他娶親,他竟和妻子分床而臥。後來在竹林精舍聽聞佛陀說法,生大信心,皈依佛陀,佛陀曾說過,若非明徹宇宙的大覺者,是受不起他稱老師的。

大迦葉尊者是過著捨富乞貧的托缽生活。有一次,他在王舍城行化的途中,見到一位貧困的老母,窮得衣不遮體,食不解飢,臥在街巷陰暗的地方,大迦葉尊者很憐愍她,就向她行乞說道:

「老母!我看你窮苦的情形,心中很是難過同情,你為什麼這麼窮苦,都是你過去慳貪沒有布施的關係,我是佛陀的弟子,是人間的福田僧,現在望你多少布施一點食物給我,讓你種種福田,將來免除這貧困的生涯。」

窮苦的老母回答道:

「啊!你是一位尊者,我很榮幸你向我說法,不過你要我布施供養你食物,這是叫我感到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出來不怕尊者見笑,我三日來未有粒米充飢,現在所有的是很少的米汁,臭惡難聞,人家將要棄去而為我討來,這怎麼可以用來供養你尊者呢?」

「這是沒有關係的,」大迦葉說:「你就把米給我一點吧,我是捨豪富而乞貧窮的大迦葉,我很喜歡地接受你的供養。」

貧窮的老母聞言大喜,即刻取出米汁供養,大迦葉恐怕老母不信,就當著老母的面把米汁一飲而光,老母後來以此功德,壽終之後即生天享樂。

大迦葉尊者利人的悲心值得人敬仰,但弘法的熱情,比起舍利弗和目犍連等顯然不如,當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沒有涅槃前,就常勸說他忘卻自我,來從事弘法利生的真理運動,大迦葉尊者總是堅定地回答他們道:

「我實在是不行了。弘揚正法,教化眾生,全不是我的分內之事了。忘却自我,多麼不容易啊!我充其量頂多在自己的生活中,樹立起更艱苦卓絕的修行榜樣,讓後來者對於少欲知足的頭陀苦行,知道尊重與實行。弘法利生那些艱巨任務,全賴你們去擔當了。」

舍利弗和目犍連聽了這些話,並不感到失望,反而稱讚道:

「長老能夠在這一方面樹立法幢,也是非常難得,佛法是多方面的,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志趣去實踐自己的理想,我們為長老祝福。」

長老大迦葉對於他的頭陀苦行,任何人的勸說,他都不會停止。

大迦葉尊者,不懼狂風暴雨,不怕日曬夜露,總是住在深山叢林的樹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冢間。他的年齡逐漸地衰老,佛陀很同情憐憫他。有一天當他到祇園精舍的時候,佛就勸他安住在祇園精舍。

可是,他反而向佛陀說道:

「佛陀!不行,我不能住在祇園!佛陀的慈悲,弟子深深了解和感激。不過,弟子住在這裡,一定非過團體的生活不可,那時我的頭陀苦行,是會感到很大的不便。這裡無論是靜坐、經行、聞法,樣樣都合乎理想,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環境真是太優美了。但我修頭陀行者的人,住在這裡是十二分的不宜。這裡聞不到一點屍臭,看不見半根白骨,生活過得這麼舒適舒服,對於修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無論如何不適合。我很樂於冢間的生活,那裡,長年累月的獨自一人,或在樹下,或在露天,或經行觀屍,或補破衲衣。歡喜乞食行化,就自由地進城,不願意乞食行化,隨便找些野果草根充飢。我不為衣愁,不為食憂,不有人間的得失,我只感到清淨解脫的自由。

當然,有人會說我這樣的生活太過於自利,像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旃延尊者等,他們負起代佛宣揚的任務,不懼阻難,不惜身命,推動著真理的法輪,讓眾生普沾法味,同獲法樂。我雖然沒有那股勇氣和毅力,但我不會忘記佛陀給我的恩德。為了報答佛陀的恩惠,我才更要過頭陀的生活。因為眾生能否得救,全靠僧團的弘法,僧團中布教的弘法者,是人民的親教法師,他必須自身要健全,才能擔當弘法的工作。僧團的本身如何才能健全呢?當然只有從嚴肅的生活中去培養自己的德行。頭陀的行門,就是一種最嚴肅的生活方式。如能習慣這種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不貪名聞,不求利養,一心一德,為法為人!佛陀,我為了直接地鞏固僧團,間接地利益眾生,所以歡喜願意居住深山叢林或是冢間,決不捨棄苦行,決不能長住在祇園!懇求慈悲的佛陀能夠原諒我大迦葉的固執。」

佛陀聽完大迦葉的稟告,很是歡喜同意,看看大迦葉,又看看諸比丘,說道:

「好得很啦!你們諸比丘聽到長老大迦葉的話嗎?將來佛陀正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是僧團的腐化與崩潰!大迦葉的話說得很對,要弘揚佛法,讓真理之光永照世間,則必先要鞏固僧團,就必須嚴肅地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葉尊者,就能負責住持。」

大迦葉尊者的修行,給佛陀稱讚,從此,他在僧團中受到普遍的尊敬!

關於大迦葉尊者就介紹到這裡。

第五位座列上首的是阿難尊者。關於阿難尊者,我們在前面第六集裡已經比較詳細地介紹過,在此不再多說。《無量壽經》五位座居上首的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都介紹完了。

請大家看下面一段經文: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這三位菩薩在本經列為上首,他們是出家眾的代表,他們表法的義趣深廣。

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

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

華嚴三聖就代表全部大經的宗旨,也代表佛法的全體。

『普賢菩薩』

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普賢,「普」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的意思,普賢菩薩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所以被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道,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法王子。

《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在無量劫以前,當阿彌陀佛做轉輪聖王時,普賢菩薩當時是轉輪聖王「無諍念」的第八位王子,名字叫「泯圖」。

普賢菩薩是密宗的開山祖師,他不但代表華嚴的行門,也代表了密宗。由此可知,華嚴是密宗的顯說,密宗是華嚴的密說,顯密不二。

古德云:《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都在這部經中。黃念祖老居士是佛門大德、密宗的金剛上師,他要求學密的人受持《無量壽經》,他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密法的精髓。

《華嚴經》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可以說是普賢菩薩對佛教無與倫比的、永恆不滅的巨大貢獻,對眾生無量無邊的恩德皆彰顯於此。讓我們永遠感恩普賢大士之德吧!

普賢菩薩是密宗的開山祖師,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在《無量壽經》裡代表淨密不二。

『文殊師利菩薩』

是《華嚴》三聖之一。他代表菩薩中的智慧第一。他代表大乘佛法的禪宗。

文殊師利菩薩是禪宗的本尊。禪宗不是六波羅蜜裡的禪定波羅蜜,而是六度波羅蜜的般若波羅蜜。有何為證?《壇經》第二章般若品,韋刺史請六祖升座說法,他第一句宣告大眾說:「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六祖開宗明義指出大乘禪宗是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菩薩早已成佛,本為「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號寶積如來」。是寶積如來化現菩薩身分,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他的三世成佛,這是表演的,表法給我們看,特別是表法給法身大士們看。「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唯大智方能信入」。

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這在以前跟大家交流時曾經介紹過。現在我們知道,他何止是七佛之師,他是諸佛之師呀!這句話什麼意思?諸佛之師?就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生,沒有一尊佛不是他的學生,這還了得!

釋迦牟尼佛在《放缽經》裡說:「今我得佛……皆文殊師利之恩。……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解釋一下這幾句話:釋迦牟尼佛成佛,是由於文殊師利的恩惠。過去說不清的那麼多佛都是文殊師利的弟子。未來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薩的威神加持力所成就。極讚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處。

文殊師利菩薩在《無量壽經》表禪淨不二。禪就是淨,古德說,這一句阿彌陀佛,「教」包括了,「禪」也包括了,「密」也包括了。這是佛門修學的幾大綱領。大綱領包括了,其餘的無所不包。所以,彌陀名號確實是大總持法門,沒有一法是阿彌陀佛之外的。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綱領,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法門都念到了,一個也不漏。

大經上常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現在,我們把它搞清楚了。「一」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句阿彌陀佛圓滿包含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再說得詳細一點,「一」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這部《無量壽經》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寶貴這部經的道理,得到這部經就是得到世出世間一切法。希望同修們認真受持這部經,不要再被其他法門動搖。文殊師利菩薩在這部經裡就表這個意思。

『彌勒菩薩』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是《無量壽經》後半部分的當機者。世尊特別在這一會裡,囑咐彌勒菩薩要負起弘揚念佛法門的責任。唯獨這部經,這一個法門,確實能夠惠予眾生真實利益。當生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世尊特別囑咐彌勒菩薩,要他負起弘揚的責任。

彌勒菩薩。彌勒是姓,翻作慈氏;名字叫阿逸多,翻作無能勝。合起來就是慈無能勝。因為彌勒菩薩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們這一族都叫慈氏。又過去生中遇到大慈如來,他也發願,願意跟他一樣的名號,於是就得了慈心三昧。再者,在他當婆羅門的時候,他號稱一切智,在八千歲裡修習慈行。後跟釋迦牟尼佛一塊發菩提心,修習慈定。

《思益經》說慈氏,「眾生見者」都能得慈心三昧。《悲華經》說,彌勒大願,在刀兵劫裡頭擁護眾生。現在慈氏在兜率內院,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後就到人間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三會龍華。有人說,咱們現在不成功不要緊,等彌勒來,龍華會上都把大家度脫了。同修們,想一想,還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啊!這麼長的時間你在六道裡輪迴,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生死啊!

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這三位大士作為法會上菩薩眾的上首,含義很深。因為這三位菩薩和淨土的緣很深。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行願品>裡說,發了十大願的人,「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一個人到了臨命終時,自己的六根都敗壞無用,自己的名望、威勢、勢力、學問全等於零;所有的財寶、產業、心愛的珍品、可靠的親信,沒有一樣能伴隨自己;當此之時,唯有自身的願王不捨離自己,在一切時中引導自己往生極樂,面見彌陀。一部《華嚴》最後歸到《行願品》,《行願品》導引我們發願往生極樂,這就是一代聖教的指歸。

普賢大士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就是法王長子普賢大士求生淨土的發願文。

大智文殊是諸佛之師,也發同樣的大願。《文殊發願經》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兩位大士都發願求生極樂。這兩位菩薩在會中列為上首,讓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崇仰普賢的大行,見賢思齊,學習先聖,我們也要導引眾生同歸極樂。

彌勒大士在《大寶積經》中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國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國世界?」這就是彌勒大士請佛開示念佛往生法門。《無量壽經》的後半部分,佛把本經囑咐給彌勒菩薩,並說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廣大微妙法門,囑咐彌勒:「汝等作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守是保守,護是護持,守護就是保護與護持的意思。現在上面加一個「大」字,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勝的含義。

這個「大」字有四層意思:

〈一〉法大。這是世尊唯說普令眾生得度之法。

〈二〉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橫出三界,直證不退。

〈三〉願大。弘揚讚歎淨土的一言一行都會歸彌陀願海。

〈四〉智大。於此法門信受弘揚,實因希有智慧。彌勒接受世尊的囑咐,他必然在龍華會上演說本經,並且盡未來際常說本經。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賢劫」,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劫。在這一劫中,這個世界有一千尊佛相繼出世,這是非常希有的殊勝情況,所以叫作賢劫。有的劫裡一尊佛也沒有。

賢劫出世的第一尊佛叫拘留孫佛,第二尊叫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叫迦葉佛,第四尊叫釋迦牟尼佛。以後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相繼問世。但是這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間,間隔的時間很長,比如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之間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可見世界上有佛的時間短,沒有佛的時間長啊!

參加《無量壽經》這一會的菩薩不計其數,從哪裡可以看得出來呢?有兩個詞我們不要忽視,就是「一切」和「皆來」。「一切」是指範圍之廣,十方諸佛剎土的菩薩都包括在內;「皆來」是指數量之多,「皆」是全的意思,表全都來了。

賢劫中未來的九百九十六尊佛,他們現在都在菩薩位,這些菩薩也全都蒞臨《無量壽經》法會,聽聞釋迦牟尼佛宣講這一部暢佛本懷的第一經。

與會的這些大菩薩們,也和彌勒菩薩一樣,同受大悲慈父阿彌陀佛的囑咐,護持和弘揚《無量壽經》和淨土念佛法門。這些大菩薩們,永為眾生照破長夜裡黑暗的明燈,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契入本有的寂光真淨。

下面,總結一下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第九集的重點,供同修們參考。

第六集重點

第六集有八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一切佛經經首用語,它來自何處?「蓋遵世尊之遺教」。

第二個重點:「如是」二字含義深廣,不可想像。這兩個字簡言之,就是諸法實相;換言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三個重點: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都不外「如來」二字。

第四個重點:《觀經》講的「如是」,「如」是心是佛,「是」就是「是心作佛」。《無量壽經》是講的「如是」,「是心是佛」就是「是心是極樂世界」;「是心作佛」,就是「是心作極樂世界」。

第五個重點:「如是」二字包括整個佛法,這兩個字是全部經文的理論依據。

第六個重點:「我聞」是表我親自聽佛所說,亦表師承。這個我指阿難。

第七個重點:(兩個疑點問題)

疑點一:阿難出生前和做佛的侍者之前,佛講的經,他沒聽到過,他為什麼能複講出來?

疑點二:聖人無我,為什麼阿難自稱為我?

這兩個疑點問題,請同修們自己找出答案。

第八個重點:阿難尊者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我們從中悟到了什麼?

〈一〉對三寶要有堅定的信仰,佛告訴阿難,不壞信仰比嚴持戒律更要緊。你的信仰堅定嗎?

〈二〉阿難尊者在做佛侍者之前,向佛陀提出三個希望,為什麼得到佛陀的讚歎?你是怎樣看這三個希望的?

〈三〉佛陀為阿難解夢,告訴阿難,你夢中的七件事情,就是未來佛教的徵兆。對照佛教的現實情況,你有何感悟?

第七集重點

第七集有七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組成了一個家庭,就意味著是一種責任,既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對方負責,更要為兩個家庭負責。

當今社會,這種責任逐漸在淡化,甚至逐漸在消失,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社會亂了。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核心爛了,家庭散了;家庭散了,社會亂了。社會亂了,災難來了。我們人類就生活在災難之中。災難怎麼來的?人類自己造的孽,感召來的,依報隨著正報轉嘛!

結合你自己的家庭情況,談談聽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樣處理?

第二個重點:「一時」的三層意思是什麼?

〈一〉眾生成佛機緣成熟之時。

〈二〉眾生信願行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之時。

〈三〉眾生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之時。

第三個重點:你生活在這個亂世,是幸運?還是不幸?為什麼?

第四個重點:「一切大聖,神通已達」表什麼?

〈一〉「一切」,表參加《無量壽經》這一會的一萬二千人。

〈二〉「大聖」是讚歎與會的都是大菩薩。

「聖」,證得初果的稱「聖」。

「十聖」指初地到十地的菩薩,也稱作地上菩薩。

「大聖」,等覺菩薩稱為大聖;「大權示現者」可稱為「大聖」。

〈三〉「神通已達」,表六種神通具足,沒有障礙,誰能「已達」?唯有大聖,方能已達。

〈四〉這個「達」是什麼境界?證得了六通、三明。六通是阿羅漢證得的;「三明」是佛證得的。

何為「六通」?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盡通。

何為「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第五個重點:憍陳如尊者在《無量壽經》位列聲聞眾上首的第一位,這代表什麼?

〈一〉代表《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中的第一經,第一成佛的經。

〈二〉代表淨土念佛法門是第一法門,第一成佛的法門。

〈三〉代表依這部經,這個法門修學的是佛的第一弟子。

第六個重點:佛在《阿含經》裡是怎樣讚歎憍陳如尊者的?

〈一〉讚歎他「寬仁博識」。

〈二〉讚歎他「善能勸化」。

〈三〉讚歎他「將養聖眾」。

〈四〉讚歎他「不失威儀」。

第七個重點:談談你對小心量和大心量的認識。小心量對修行人有什麼危害?

最後送給同修們十六句話,以期共勉。

人生短短幾十載

浪費一天少一天

待到青絲變白髮

時光過去不復返

此生遇到好機緣

不知珍惜真可憐

大限現前知真相

後悔莫及時已晚

諸佛教誨不知倦

就看有緣沒有緣

有緣得度作佛去

無緣六道受熬煎

兩條道路在眼前

何去何從任你選

睜開慧眼仔細看

極樂地獄一念間

今天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

阿彌陀佛!

2020年6月6日